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
一、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抢机会。新课程强调“以学论教”,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教学设计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总结由学生来完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好方法,小结占用的时间少,但作用却很大:小结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能将知识纳入体系,能造成悬念,是复习的依据,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它不仅能让学生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记录下来,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还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中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个体为小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合作交流去学什么
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完成所学习的内容,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交流怎样做
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3.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汇报一般由合作小组的组长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变接受为探疑,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2)探究小组成员的疑问。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形成互动机制,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生;写字;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生写字在小学阶段教学意义之重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加之在学习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干扰,所以要想抓好他们的写字教学,自然就要先了解他们写字的状况,针对他们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至于如何实施,下面笔者谈谈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教师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写字兴趣
为了让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写汉字,作为教师,无疑要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入手,且能做到天天坚持练字,这样他们就有希望写好汉字。
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本设置的“描红”进行练写,还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在这一点上应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优秀作业专栏”内或黑板报上张贴一些优秀学生的练字作业,有时也可以举行汉字书写比赛。此外,教师还可以多讲一些古今人物刻苦练字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如苏教版和教科版在一年级都有《怀素写字》的课文,文章介绍的是唐代和尚怀素刻苦练字,终于成为有名书法家的故事。为了能让学生了解怀素写字的细节,教师可以讲讲怀素用芭蕉叶当纸,用烟灰当墨汁来练字的故事。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像岳飞在沙土上练字等。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有这样一句名言: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养成的习惯决定着你是否成功。在培养小学生写字习惯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铭记课标对小学生各个学段写字的具体要求。二是教师要教育学生用心写字。这里的用心是指小学生应学会认真观察汉字的结构,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致地写好每一个汉字,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抽出20分钟的时间每天练字,我们相信只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做到这几点,就一定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师要能给小学生作出示范的榜样
小学生对教师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特别是语文教师,如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对学生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语文教师写字水平一般,那正好可以以练字来为学生作榜样。当然语文教师的工作很辛苦,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每天如果能坚持和学生一起练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也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当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练字时,不能只局限于时间的长短上,更应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比如在对汉字的观察、比较方面,要让学生琢磨形状相近的汉字的不同写法,同一偏旁部首,不同汉字的变化;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写字的情况,师生共同总结写字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和学生共同学习练字,以此积累经验。教师如能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四、教师要改进对小学生写字的评价
无论是指导小学生写字,还是指导他们阅读、写作,作为教师,进行恰当地评价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是看看学生写字是否正确、规范就算了。其实对小学生写字进行评价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在评价方面除了要从整体上把握,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g的差异,要多鼓励他们,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给写字有进步的学生多打几个五星号,或者把他们的名单列在班级黑板报“进步栏”中,从而提高学生练字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减轻教师批改的负担,在评价学生写字效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让学生自我评价,即让他们前后对比找出自己写字的进步与不足;通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他们共同学习,相互提高,有时学校领导还可以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把学生的书写情况反馈给语文教师;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评价。总之,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能发现小学生写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教师就可以制定合适的指导训练方案,帮助学生找出不足,所以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培养小学生写好汉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写好汉字的快乐;其次在具体的习字过程中,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写好汉字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次通过多种途径促使他们坚持长期练习,这样他们就一定能写出规范的汉字来,从而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牟艳斌.适时得法方能水到渠成:关于小学生写字习惯的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
关键词:品德教育;学生叙事;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16
一、引言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从日常生活教起,通过品德教育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小学的品德教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光靠枯燥乏味的道德灌输只会引起小学生的反感。因为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做,只有将品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收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实际效果。
品德教育终究是要回归到日常细节中去,通过品德养成来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我采用了叙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讲述小学生的德育故事,来逐渐构建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历程。
二、从品德教育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片段1:张萌是我们二年级(一)班的一个漂亮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她用那甜美的声音向我问好的情景。本以为这个孩子会非常优秀,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差,动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桌面搞得脏兮兮的。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作用,她依然如此。
有一次,我发现她在新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在桌子上涂涂画画呢?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我们的环境。"张萌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我知道,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我以后不这样了。"可是第二天,我又看见她在桌子上画画。于是找来了她的家长,她的家长反映,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帮助她慢慢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在给她换同桌的时候,我找她好好的谈了一次心。我告诉她:"别的女孩子非常爱干净,她们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你要向她们学习。"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经过我和她谈心之后,她就觉得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尽量让自己和别人做的一样好。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卫生监督员,她也非常开心。每次卫生大扫除,她都能自觉地留下来,和值日生一起整理教室。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
片段2:对于成天呆在教室里苦读的小学生来说,秋游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以往,学生在秋游时总是兴高采烈,尽兴而归。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在秋游中隐藏着一些问题。第一,秋游花了多少钱?据我观察,每次秋游,学生花费平均在15元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多元,我知道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在长身体,吃得比较多,但是他们基本是在家吃过早饭去游玩的,那么,他们在花钱时有没有想过要合理用钱?十几元钱在他们眼中意味着什么呢?第二,学生的钱是怎么得到的?秋游要花钱是自然的,但是孩子在向父母要钱时是怎么要的呢?是父母自愿给还是软磨硬泡?据我观察,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向父母要钱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这就使得他们不懂得生活的艰辛。第三,学生秋游为什么要花这个多钱?有没有这个花钱的必要呢?有一次我在班会上问他们:"你们秋游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呢?"这时候,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花钱可以显示自己的阔气,可以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这是明显的攀比现象。还有学生说:"自己花钱少了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想丢面子。"这是典型的从众现象。
以上三个问题反映了小学生对金钱的态度。学校组织秋游本意是好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为了秋游让学生浪费金钱,变成一场花钱比富的活动,就有违秋游的本意了。为了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我特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首先告诉学生秋游不是为了攀比,也不是简单游玩的活动,而是为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加热爱祖国的感情。其次,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一起探讨了秋游的话题,与家长一起沟通,形成共识。再次,我重新制定了班规,规定每次出去秋游,所带东西不能超过10元钱,以此杜绝攀比现象。
每个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栽培和灌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本性,所以教师要从现实生活入手,及时发现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焦敬芝.如何改正小学生的坏习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3)
[2]张娟娟.笑脸和哭脸[J].今日教育,2010,(06)
[3]周平,徐璋,李翠花.关注孩子的"零花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6,(06)
[4]陆敏.浅谈一年级新生的日常行为指导[J].班主任,2003,(02)
1.作弊现象严重。因为成教生缺乏学习动力,基础差,所以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成人学生就是为了混张文凭而来,所以学风不正,上课迟到、旷课、作弊现象严重。这批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作弊现象很多,诸如平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直接抄袭别人的毕业论文等,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学校的考试只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是有的人甚至已经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2.故意拖欠学费。因为成人高校要求入学门槛比较低,有的学生快毕业时才发现工作不好找,或者感觉成人学校毕业证含金量不高,所以放弃毕业证,同时也拖欠学费。有的学生见他人不缴纳学费,存在侥幸心理而恶意拖欠或者挪为他用。
3.在就业方面,有的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推荐材料作假,修改考试成绩单,篡改就业协议甚至制造假证书来夸大自己的能力来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这种工具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4.大学生的言行、交往方面,表现在:课桌、厕所文化泛滥;部分大学生轻率浮躁,言语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学校里偷盗,斗殴,辱骂现象严重。
二、成人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措施
造成目前成人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有诸多因素:1.社会因素。政治生活腐败,经济竞争不正当,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很多成教学生急功近利,追求个人价值而导致诚信缺失。2.家庭因素。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谈举止与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学校因素。教育过程重灌输,轻实践,没有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人学校教育没有及时的定位,也没有做到与当前的经济与教育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当前的学生教育滞后。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培养成教学生,让他们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应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提高到与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应该按照学分制度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切实提高成教生诚信素质。同时高校要改革德育教育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诚信,加大对学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之清醒地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其不得不慎重行事。
其次,营造诚信校园氛围,培育学校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个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维持现代社会健康运转的必要因素,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顺利发展的迫切需要。环境虽然不是改变人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发展。如果一个环境默许甚至纵容一个人的不诚信,或者个人不诚信后并没有得到相应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很快抛弃他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为此,要培植诚信土壤,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一方面要在学校努力营造一个诚实守信者受到应有肯定与尊重,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则受到道德鞭挞、舆论谴责的氛围。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导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起讲诚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