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利能力分析
一、现股激励
现股激励是被激励者通过某种方式即期得到股份收益权和所有权,对受到激励的对象来说,对未来的股权收益的期望是由公司每股获得的分红和股票价差所决定的,其期望概率和公司在过去收益水平具有相关性,过去的收益水平越高,对未来收益的期望也就越大。因为上市公司在过去年度的各项经营数据是固定和已知的,在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不产生明显变化时,期望概率一般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时候现股激励重点在于激励对象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实现股价的上涨,才能取得自身收益最大化。股票价格可以及时反映出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激励对象通过努力将公司的收益水平提高的新的高度,从而赢得更高的股票价差和股权分红,为此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现股激励对企业盈利水平能够产生正向影响。
二、期股激励
以限制性股票为代表的期股激励是当前上市公司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期股激励是依托建立远期的合约实现的,激励对象为了赢得股份必须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只有实现预定目标,激励对象才可将限制性股票抛售从中获得,预定目标没有实现时,公司有权将股票收回。其对激励对象的激励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是公司与激励对象签署合约至拥有股份期间。第二时间段为公司的激励对象拥有股份到实现转让期间,和现股激励影响相似。在第一时间段中,公司和激励对象签署有关股份转让合约,在满足相关条件时,公司转让股份给激励对象。在该时间段,现实条件和合约条件越符合,预期的股份有越大的可能成为变为现股给予激励对象,对其的激励强度也就越大。然而如果现实条件和合约如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无法实现合约条件,那么激励对象的期望将迅速降低,不会产生更高的动力促进公司收益提升,这时候期股激励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合约条件是发挥期股激励的重要前提。
三、期权激励
股票期权是期权激励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我国上市公司对这种激励手段引入时间较晚,在2006年才开始引入。在未来时间内向激励对象授权,可以以预定的价格得到公司部分股权,期权激励的最关键作用在于股票价格提升。在签订期权激励合约时,公司应对激励对象在未来取得股份的具体价格进行预先设定,无论后期股票市场价格如何,激励对象均能够用预定价格来获得公司股份。因此,公司在未来的股价越高,则其获利就越大,激励对象也有更多的动力促进股价提升。在激励对象获得股份后可以立即卖出获的行权价差收益;也可以继续持有股份以期未来获得更大价差和分红。股票期权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适合处于成长初期或扩张期的公司,如网络、高科技等风险较高的公司。成长期或扩张期,公司资金需求量大,采用期权模式,以股票的升值收益作为激励成本,有利于减轻公司的现金压力,是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激励类型。
四、股权激励对盈利能力实例影响分析
上述三种股权激励类型对盈利能力在机制上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盈利能力影响的本质上市一致的,都是使公司的利益和激励对象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股权激励下,激励对象达到业绩目标后便可获得激励股票并成公司股东,能够激励公司高管人员努力完成业绩目标,在成为公司股东后就与公司有了共同利益,从而会加倍努力工作以提高业绩,其为获得最大化收益,则会有更大的动力来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改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寻求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将其最好地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我们随机选取了32家尚未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实行股权激励和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三年的盈利能力的平均值相差20倍以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其盈利能力差额为 0.2106,显著性概率 Sig. (2-tailed)=0.048
五、结论
通过相关理论和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股权激励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其上升的幅度还不够明显,相关的保障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对上市公司激励对象的管理还有待于规范,而我们上市公司的外部的宏观政策环境也依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盈利能力的平均也存在一些差异,在评价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对于股权激励的影响有着积极作用,也应是上市公司盈利分析的深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4-46
[2]葛杰,殷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48-49
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0日
一、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相关概述
(一)高管的界定。高管,即高级管理人员。本文所指的高管是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对公司重大经营活动有经营权和决策权、对公司财务绩效有直接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高管股权激励模式。2005年12月31日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里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着重给予肯定,对上市公司实施其他股权激励工具没有限制。但综合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模式,一般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这三种。
(三)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准确反映一定时期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者绩效水平,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财务绩效。较常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有杜邦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
1、杜邦分析法。简称杜邦体系,主体是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是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并以此做出综合系统分析。财务指标有三个: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
2、经济增加值评价法。经济增加值(EVA),就是指公司经营所得的净利润在扣除全部投入要素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也是评价公司财务绩效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公式: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资本成本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本文主要研究高管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对2012~2014年连续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5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3年得出159个研究样本。其中财务绩效通过12个财务指标来表示,运用SPSS17.0,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出原始财务指标的主因子得分,然后利用主因子得分来计算出综合财务绩效的得分,再以高管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和选取的3个控制变量与综合财务绩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假设得出实证结论。
本文提出四个假设:假设1:高管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2: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3:公司成长能力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4: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二)样本的选取和来源。本文结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分类,选择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总样本,选取2012~2014年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总共有134家上市公司,但是为了保证所有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减少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对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第一,样本中剔除了2012~2014年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和ST、*ST上市公司,使得样本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因为金融类上市公司业务处理的特殊性,可比性比较差;第三,剔除2012~2014年间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以及中途停止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第四,剔除财务数据不全面的上市公司。
经过以上筛选整理,最后得到了53家上市公司的159个有效样本数据来做实证研究。样本中所有的数据信息是通过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的。通过SPSS17.0和Excel对所选的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变量选择和定义
1、自变量。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大多学者采用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MO)作为自变量,这里的持股比例是指高层管理人员激励的持股数占公司股本总数的比例。
2、因变量。本文选取12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综合财务绩效(P),其中12项指标分别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偿债能力为流动比率、权益乘数(分别为X1、X2);营运能力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X3、X4、X5、X6、X7);盈利能力为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X8、X9、X10);发展能力为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分别为X11、X12)。
3、控制变量。在实际市场环境下,高管股权激励并不是唯一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因素,财务绩效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本文选用公司规模、成长能力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控制变量因素作为影响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4、模型设计
(1)因子分析模型
①先确定m个主因子:
F1=b11X1+b12X2+…+b1mXm
……
Fm=bm1X1+bm2X2+…+bmmXm
其中,Fi是第i个主因子;bij是标准化后的特征向量;Xi是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
②综合因子得分:
P=[α1F1+α2F2+…+αmFm]/α1+α2+…+αm
其中,P是综合因子得分(综合财务绩效);αi是各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的一种统计学分析方法。首先确定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出的综合财务绩效(P)作为因变量,高管持股比例(MO)作为因变量,公司规模(SIZE)、公司成长能力(GROW)和资产负债率(ALR)作为控制变量,然后确定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对方程进行各种检验,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P=β0+β1MO+β2SIZE+β3GROW+β4ALR+ε
其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3、β4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解释表旋转之后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权数和4个主因子的得分,计算公司财务绩效(P)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P=[21.315F1+20.408F2+18.314F3+14.768F4]/21.315+20.408+18.314+14.768
最后,将该公式带入Excel计算出159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
(二)回归模型检验与结果。(表1)
回归结果:
第一,根据回归系数,可以得出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回归方程:P=-3.195+1.752MO+0.138SIZE+0.316GROW+0.278ALR
第二,高管持股比例(MO)的Sig水平为0.048,通过了t检验,回归系数是1.752,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水平每提高1%,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将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752%,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有相关性。
第三,公司规模(SIZE)的Sig水平0.001,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系数是0.138,在研究样本公司中引入的这一控制变量和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够支持本文假设二的说法。
第四,公司成长能力(GROW)的Sig水平0.000,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相关性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是0.316,也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公司成长能力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本文假设三成立。
第五,资产负债率(ALR)Sig水平0.276,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回归系数是0.278,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并不是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财务绩效越低,因为适度的举债会增大公司的活力,并且公司负债的利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赋税,所以拒绝本文的假设四。
四、结论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虽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有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实施激励的效果并不理想。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规范。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完善,股票风险与收益不稳定,股市波动较大,股价的大小不能反映一个公司的正常业绩,也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价值,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基础的一大问题。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很多情况下,股权激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激励措施。
(二)有关股权激励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以及回购都应该得到中国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并且发行和回购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增加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成本,延长了上市公司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内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大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来任命的,很少是从公开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并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比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任职模式。
五、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在以后的长期激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促进股权激励的发展,提高财务绩效,所以针对结论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规范市场环境,增强资本市场有效性。高管股权激励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股票这一工具,而股票只有在健全、稳定、有效的证券市场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规范市场环境,为保证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高管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完善高管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将影响着我国高管股权激励的进一步发展。
(三)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高管股权激励内部环境。要建立合理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建立相对应的约束机制,强化监事会的职能,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通过这些进一步提升经理人的知识储备、决策能力和责任感,保证了自身利益和上市公司的发展,使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永明,耿效菲,胥洪.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2]褚晓琳,张立中.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
[3]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9.
关键词:通信行业 股权激励 业绩 影响因素
通信行业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都息息相关。笔者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在包括通信行业的信息技术业及制造业中的应用最广泛,因此研究通信行业股权激励对扩大实施股权激励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通信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度半年度报告为依据,通过考察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已的股权激励计划,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影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文献回顾
关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一是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如Jenson&Meckling(1976)根据利益一致假说,认为市场价值随着管理人员持股而增加。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如葛红雷和荆虹玮(2008)、潘颖(2009)等。也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如魏刚(2000)、李增泉(2000)、顾斌和周立烨(2007)等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关于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研究,西方学者从高管团队特征、成本、治理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何炜、王孟怡(2011)等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股权激励水平显著负相关。李月梅、刘涛(2010)研究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越低,越有可能使用股权激励;高管较年轻的公司,倾向于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则可能选择限制性股票方式。
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一是研究多采用2005年以前的数据,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是2005年以后实施的,关于相关法规也是2006年后才相继出台;二是文献基本上是考察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对业绩的影响;三是没有针对通信行业股权激励对业绩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人会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通过对人进行股权激励,让管理人员分享公司剩余索取权,使其预期收益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连,从而能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业绩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正相关。
如果公司成长性好,公司未来业绩提升空间就比较大,从而能够给经营者良好的预期: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由于成长性获取较高收益的同时,经营者也能获取较大的收益。这样,股权激励就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经营者就越有动力提升公司业绩。因此提出2a:成长性好的公司,更有可能进行股权激励。
公司治理越有效,制定的股权激励方案就越合理,股权激励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股权高度集中,或者存在一股独大情况,其他股东无法与第一大股东相抗衡,则很难制定出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提出假设2b:股权集中度越低的公司,越有可能使用股权激励;假设2c: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越大,越可能实施股权激励。
高管年龄越接近退休年龄,就倾向于保守,越容易拒绝有价值的研发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高管年龄越大,也会倾向于短期收益,不会考虑长期激励的收益。而高管比较年轻,更加愿意冒险,工作年限更长也更愿意接受长期股权激励。因此,提出假设2d:公司高管平均年龄越低,越容易采取股权激励。
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时,公司未来的财务风险会比较大,如果再实施股权激励,未来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加,因此资产负债率比较高的公司对实施股权激励会比较保守,而资产负债率比较低的公司就不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提出假设2e: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更有可能使用股权激励。
就公司规模而言,公司规模越大,经营者面对问题的复杂程度、复杂性就越大,对经营者监督的成本也就越大。而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降低监督成本。因此,提出2f: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实施股权激励。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通信行业(包括通信设备及通信服务)7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扣除数据缺失的,共得到6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股权激励数据来源于巨灵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及高管数据分别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resset)。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Eviews6.0进行处理而得。
(二)模型设计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1:ROE=β1SI+ε
模型2.1:In(P/(1-p))=β1TBQ+ε
模型2.2:In(P/(1-p))=β2GG+ε
模型2.3:In(P/(1-p))=β3SH+ε
模型2.4:In(P/(1-p))=β4Z+ε
模型2.5:In(P/(1-p))=β5DA+ε
模型2.6:In(P/(1-p))=β6SIZE+ε
模型1主要检验假设1;模型2.1至模型2.6,主要检验假设2a,2b,2c,2d,2e,2f。因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为虚拟变量,为避免共线性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模型中都未设计常数项,且也只考虑某一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三)研究变量及其说明
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选用广泛采用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业绩的衡量标准。虚拟变量是否实施股权激励(SI)作为解释变量,即实施了股权激励SI设为1,未实施股权激励SI设为0。
模型2.1至模型2.6中,被解释变量都为虚拟变量是否实施股权激励SI,解释变量分别是股权集中度(S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Z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与第二大股东持股的比例)、资产负债率(DA)、资产规模(SIZE)、高管平均年龄(GG)和反映成长性的托宾Q值(TBQ)。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1.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况。从总体来看,截至2011年6月30日,通信行业总共有13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占所选取样本的比例为18.84%,相较于笔者之前所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重有所增加,说明股权激励的实施体现了一定的行业特征,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对实施股权激励持欢迎态度。从年份上看,2006年实施的有1家,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家,2010年实施的有4家,截止2011年6月30日,2011年仅上半年实施的就有4家,可以肯定全年实施的数目将超过2010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家数逐年增加,说明股权激励在通信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运用。
2.从上市公司实施的激励方式和持股比例看。从上市公司已实施的激励方式看,除中兴通讯采用的是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其他16家上市公司都采用的是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可能的原因是,股权期权减少了当期的成本,通过行权的不确定性以期给激励对象更大的激励。从持股比例看,最高是中创信测,占总股本的8.05%,最低是烽火通信,占总股本的0.58%,平均4.54%,与国外相比,通信行业的持股比例偏低。
3.净资产收益率对比。根据2011年半年度报告的数据,通信行业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0.05,显著高于通信行业全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0.03,体现股权激励对业绩的正面影响。
(二)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模型2.1至模型2.6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模型中未设置常数项且只有一个解释变量,故无F统计量和显著性值。
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看,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即实施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业绩,与假设1一致。
从模型2.2至2.5的回归结果看,高管年龄、股权集中度(SH)、股权制衡度(Z指数)以及资产负债率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都显著负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与假设2b、2c、2d、2e一致。
模型2.1显示,成长性(TBQ)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显著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2a相反,即在股权分置改革后通信行业实施的股权激励,反倒是成长性越低的,越愿意考虑股权激励。该结果与李月梅、刘涛(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通信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成长性越高同时风险也更大,对实施股权激励就越保守。
模型2.6显示,公司规模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2e相反,即在通信行业,公司规模越适中,越可能实施股权激励。该结果与何炜、王孟怡(2011)以及张良等(2011)的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前述分析只考虑了规模越大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降低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但是公司规模越大,上级管理部门对其实施股权激励越慎重,企业内部对实施该项政策也更加谨慎,反倒是规模小的企业更灵活,因此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可能实施。
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文分析,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能够促进其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发、销售从而提升业绩。分析还显示,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越年轻、公司治理结构越优、财务状况越好,越容易促进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在通信行业,反倒是规模越小,成长性越适中的公司更愿意实施股权激励。因此,上市公司自身也需要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财务状况,以保证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加大支持力度。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能显著提升其业绩,但目前整个通信行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比例还比较低,因此管理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如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进行指导;促进审批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同时对未上市的通信行业企业,也结合中关村和东湖高新的试点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股权激励,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克服一股独大的现象,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三会”运作规范,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各环节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有效避免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定薪酬、激励成本过高等问题。
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要考虑自身的情况。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越年轻、财务状况越好、规模越小、成长性越适中,就越容易实施股权激励。因此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一方面要考虑自身所处行业的竞争性、公司规模等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成长性和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月梅,刘涛.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1)
2.冯涛,杨瑾,刘湘勤.后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经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3)
3.何炜,王孟怡.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1(2)
4.张良,毛道维,闫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及分布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5.潘颖.股权激励、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J].经济问题,2009(8)
关键词:股权激励 委托 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41-02
1 股权激励的基本问题概述
1.1 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
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可以极大地推动股东权益的增值和企业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为关键员工和企业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结构优化,实现有效激励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股权激励在长期稳定的发展之下,也能给公司员工带来分享利润的机会,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期权激励,是企业所有者向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够买一定数量的企业股份的权利。其激励的主要对象为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原则上是董事长、总经理。这是一种长期的,现代的,使企业“双赢”的激励机制。
1.2 股权激励的对象
股权激励的对象即分给谁,一般包括:核心技术人员,经理,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般员工。2008年,证监会《股权激励事项备忘录1号》规定,除非经由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持股比例5%以上的主要股东,原则上不得成为股权激励的对象。在上市公司当中担任监事的,也不能成为激励对象。
并且对于持股比例5%以上的主要股东是否能够作为激励对象,在实际操作是个弹性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那么该股东就能享受到股权激励。2008年《备忘录2号》规定,股东不得直接将股权赠与或转让给公司,应当由公司先以特定价格或零价格向特定的股东回购股票,再将这部分股票奖励给激励对象。涉及国有股问题,牵涉到的问题比较多,操作上相对较为繁琐。该方式也得遵循公司回购股票的规定,实用性也受到限制。
1.3 股权激励的种类
股权激励有以下种类:(1)虚拟股票;(2)股票期权;(3)经营者持股;(4)股票增值权;(5)管理层收购;(6)员工持股计划;(7)业绩股票;(8)限制性股票;(9)账面价值增值权;(10)延期支付。下面分别介绍这些股权激励的种类。
1.4 股权激励的意义
股权激励是公司把自己的股份、股票或者股份与股票的增值权,用某种特定的形式奖励给公司的经营管理人与或者技术核心,让他们能够共享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公司分配、管理制度甚至公司文化的一次重大创新。无论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资本构成怎么样,无论公司是否上市,建立和完善股权激励制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1.4.1 构建公司利益协作共同体
通常来讲,公司雇员和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不完全趋同的。公司所有者更加重视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与长远的收益,而公司雇员和公司所有者仅仅是一种雇佣关系,所以他们更加眼前利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在职期间的绩效和收益。两者的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行为方式的不一致。从而容易产生雇员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公司长远利益的行为。而我们推崇股权激励计划就是要让公司所有者和公司雇员的利益趋同,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构建出公司利益协作共同体。
1.4.2 施行科学有效的绩效激励
施行股权激励计划将会使公司的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成为公司的股东。使他们拥有分享公司收益的权力。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会依据自己的工作绩效而受到奖惩,这种未来的收益或损失将对激励对象产生价值导向作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在获得公司股份之后,可以分享公司高风险经营和技术与管理创新带来的高收益,可以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4.3 限制和约束经营管理层的近视行为
传统的激励手段,如年终奖等,主要对管理层的近期和短期绩效经营管理进行考核,而近期或短期经营管理绩效无法有效衡量公司的长远投资收益。如果仅仅只采用这些常规的激励手段,无疑会刺激管理层或决策者忽视公司的长远利益而去追求眼前利益。这对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引进股权激励制度,就可以避免之前的弊端,可以从近期和长期投资收益相结合角度的角度去考查本公司的经营绩效,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股权激励既能够使管理层在其任期内取得相应的工资和绩效收入,还能够使其在其离职或卸任后获得延期收益。这就能促使管理层不但注重近期和短期的业绩的提高,还关心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确保其延期收益的获取。从而削弱管理层的近视行为,提高企业公司的长期盈利和创新能力
1.4.4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
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之后,首先,可以让公司现有的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其次,也可以提高员工犯错误或进行跳槽的成本,因为在员工做出不利于公司的行为时或离开公司时,他们都将会失去股权激励制度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所以,股权激励有利于上市公司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
2 股权激励在国内外的发展
2006年是我国上司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元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后,中捷股份成为我国首家真正意义上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国有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以及《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等一系列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不断建立健全了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截止目前,股权激励已经在我国实施了7年。
截至2012年年底,据统计总共有239家上市公司公布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2011年共有193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规范的股权激励计划,2010年有93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
3 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3.1 股权激励制度的数量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数量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股权激励数量过高过多的问题。(2)财政部和国有资产改革委共同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办法(试行)》规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股权激励收益应该不超过其股权激励有效期内的总薪酬的30%。而根据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494家境内上市公司中,进行股权激励的仅仅239家,不到总比例的10%,可见我国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还十分稀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对股权激励产生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采用B-S公司计算公允价值。但是在计算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必须要依赖股权期权定价模型的建立。而股权期权定价模型则又必须考虑有效期无风险利率和股价波动等因素。而我国上市公司经常带着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来选取这些因素作为衡量标准,经常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较大的利润操控空间。另外,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公司无法行权时期费用的转回以及跨年度的等待期内合理摊销费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有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3.3 股权激励对象的资格问题
我国《激励管理办法》规定可以把监事作为股权激励的对象,但在2008年3月最新的《股权激励备忘录2号》中,为了确保我国上市公司监事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却又把监事排除在了国权激励计划之外。由此引发许多正在申报股权激励的公司中,监事辞职改当高管或董事的现象。
3.4 境内和境外监管环境差异所产生的问题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因为相对中国大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更加宽松,经理人和管理者市场等也更加完善,监管也相对轻松。在境外上市的公司的主营业务却在国内,而审查境外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计划的证监管机构却在国外。而其这些境外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却主要来自于国内不完善的国内经理人市场,从而容易滋生管理层进行不正当或过度股权激励,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
4 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议
4.1 宏观方面
(1)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股权激励制度的作用原理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息相关,资本市场的健全是股权激励得以施行和有效运作的基础,股权激励需要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成功实施,就主要归功于其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由此可见,如果中国的上市公司要推行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1)要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2)国家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证监会和相关机构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以及扩大信息披露和反馈渠道,并在投资者中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和价值投资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融资市场和证市场。
(2)建立和健全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和健全股权激励制度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强有力支持。随着着股权激励在我国的不断健全与发展,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契合股权激励实施每个环节的法律法规,从而使股权激励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 微观方面
(1)加强激励条件设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激励对象能否行权主要是依据其是否达到激励条件来衡量的。更加科学严谨的激励条件将会有助于激励作用的发挥。激励条件不仅仅是造福工具,更应该成为公司业绩提升和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公司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科学而合理。激励条件既要能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又要与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适当延长激励的有效期。
激励计划的有效期又可以称作激励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有效期变长,那么激励对象行使权力的门槛就会相应的升高。由于激励对象每期都必须要面临激励条件的考核,其操控行权条件的能力就会被极大的削弱。除此之外,适当的延长激励的有效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每期行权的数量,限制公司经营管理者通过操控短期股价来集中套取高额收益的行为。而在目前,许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所设定的激励有效期还不够长,容易产生操纵短期股价套取高额回报的事件。所以必须延长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才能更好的发挥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
(3)把握推出股权激励的具体时机。
在制定和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和考虑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如果挑选的时机不正确,就会很容易造成股权激励计划的流产、延期、甚至是失败。对于2011年已经公告股权计划的公司的数据统计和研究表明,在已经公告将要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先后有22家宣布终止或暂停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由于2011年我国整体经济的震荡迫使已经公告将要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业绩考核均达标,且所有激励对象均行权若继续实施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很多公司不得不停止实施股权激励。
参考文献:
[1]王海萍,向秋华.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7(1).
本文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投资率逐年上涨,但是投资效率却没有相应上升。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效率投资现象确实存在,且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管理层作为决策的直接发出者,可以说是企业过度投资的源头,所以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从股权激励角度,探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管理层;股权激励;非效率投资;抑制作用
一、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企业投资规模迅速上升,但是较高的投资率却不能带来高的投资效率。如何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理论界和实业界都普遍关注的课题。但是总的看来,大量学者对非效率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股利政策、资本结构、会计稳健性方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所以探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国1999年开始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显著地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股权激励是否有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效果,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认为股权激励会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
罗富碧和杜家廷(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及内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实行股票增值权公司的投资量较其他激励模式公司的投资量更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对投资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应地也会增加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规模。但是,仅凭非效率投资是企业总投资的一部分就顺势推出股权激励也将扩大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规模是不严谨的。股权激励带来的投资规模扩大也可能是有效投资单方面带来的。
(二)认为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赵璇(2009)认为管理层持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有一定的治理效应,但模型回归结果并不理想,这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不普遍且持股比例低有关。
简建辉和何平林(2011)研究表明公司过度投资水平和公司的经理人股权激励情况没有显著关系,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刚开始推出,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和股权激励力度都很有限,该制度体系有待建立健全。
(三)认为股权激励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
唐雪松(2007)通过研究得出独立董事持股和经理层持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是不同的,经理层持股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独立董事持股却并未在制约过度投资行为中发挥预期的作用。
(四)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取决于公司的控股权性质
强国令(2012)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有效性及内在机理,强调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结构断点进行Chow检验,发现股权激励治理效应回归方程在2003—2009年全样本期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减少了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对国有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影响显著,缓解了公司问题,但是对非国有公司没有显著影响。
二、总结
目前我国对于管理层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而选取投资行为这一新视角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且很多是从管理层的单一薪酬结构研究薪酬激励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没有将高管持股情况融合进去一起做全面的分析。另外。控股权性质是否会影响股权激励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以及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改革对股权激励效应有没有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ertrand,Mullainathan.Enjoying the Quiet Lif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043
[2]Shleifer,A.,R.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June 1997,52(2):737 783
[3]Morck,Shleief,Vishny.Characteristics of hostile and friendly takeover targets. National Breau Economic Reserch Working Paper,February 1989:1102
[4]唐雪松.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07):4496.
[5]韩亮亮,李凯,宋力.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基于利益趋同效应与壕沟防守效应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4):56
[6]齐静妙.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2011
[7]梁利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硕士论文,2010
[8]赵璇.管理层薪酬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2009
[9]朱庆伟.高管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D].硕士论文,2008
[10]简建辉,余忠福,何平林.经理人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