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项目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权利义务;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 G5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10—06
当今世界的发展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多年来,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课题,一直在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如今,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已经被普遍认作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1},它起源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2},其后短时期内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规定了本科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故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当今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必须予以重视的环节。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3},并于次年开始实施。其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被越来越多的国内重点高校所效仿{4},相关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也在逐步制定和完善。
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高校都已制定出了自己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完全满足实践中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国内九校一省{5}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加以完善,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具有的作用
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开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一个规范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其保证,是其不可或缺的规章,必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引导着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笔者搜集到的九校一省的科研管理办法中看,各高校的规定比较详细,也都涉及到了科研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主要具有以下几项作用。
(一)引导作用
各高校制定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作为一个规范的校级文件,其构成必然包括总则、具体内容、附则等部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分为总则、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管理、项目结题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经费管理、相关政策支持和附则共十个部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也分为七章内容,主要是:总则、项目来源与资助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相关政策、附则。这些规定中的很多内容都对科研活动起着引导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总则中的第3条强调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其管理办法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着科研活动向着这一目标进行。再如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中的第二条规定了指导教师应负的“指导学生选题论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等八项职责,这属于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无疑也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其实一个完整的科研管理办法在整体上就具有着一种引导作用,它以明文规定的形式指引着、要求着师生应该怎样开展科研活动。
(二)评价作用
通读各高校科研管理办法,不难发现其是具有评价作用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第六章第2条规定,“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项目论文或成果报告、实验操作演示、辅助研究材料等,并举行严格的结题答辩,对通过结题答辩的项目个人或项目团队颁发结题证书,并对项目总结报告做出评价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第13条第3项规定,“各院(系)指导小组对申请项目进行质疑、评审和遴选后上报学校”。这些规定无疑是对科研立项和成果的评审、评价,它有利于克服科研进展的盲目性,对师生的工作也起着一种监督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科研学术的严谨性。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27条强调,每一期科研项目验收结束后,教务处给通过验收的项目完成人和指导教师颁发成绩合格或优秀的证书,并发文公布验收的结果。还有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20条规定的对学生的激励政策。虽然这些规定都是一些激励和奖励的政策,但同时也是对师生科研工作成绩的一种认可,它从侧面以奖励的形式评价了师生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也具有客观上的评价作用,这对调动师生的科研热情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近三年我校科研取得的成绩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10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XX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XX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XX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XX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XX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XX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
要力争产出更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要在文章的发表的级别与成果获奖方面要有所突破。
创新是科研的本质,人力资本投入是保证科研的基石。我国严格限制具有财政性收入的高等学校科研人员的劳务收入,这与我国对人力资本认识不足紧密相关。人力资本补偿不足是高等学校科研腐败频发的诱因之一,科研人员无法从科研项目合理取酬导致高等学校科研人员流失。科研实践证明必须认可人力资本投入,激励与监督并重,同时落实配套措施,使科研人员充分发挥才智,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科研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本;高等科研;激励;监督
我国高等学校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职能。科学研究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定、高等学校学术排名、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伴随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凸显,外在表现为科研腐败。《法制晚报》记者梳理了2014年12起科研腐败案件,涉及15名直接责任人,最高涉案金额达二千多万,这些直接责任人都是在相关学科卓有建树的带头人。高等学校科研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象牙塔”的纯洁性受到社会的质疑,个别科研腐败案例极大的损害了高等学校的整体形象。高等学校科研快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更为稳固、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补偿不足掣肘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发展。
一、人力资本投入是科研发展的基石
(一)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其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在后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创新性,能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对GDP的贡献率更高。罗默(1990)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罗默认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加大提高研究与开发部门资源投入以提高知识及利率,尤其是加强该部门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培养。最后罗默认为只有人力资本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卢卡斯(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教育部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溢出的结果,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在物质资本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技术进步缓慢,物质资本制约着经济发展;近些年,技术发展迅猛,产品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人力资本决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最终卢卡斯得出人力资本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这一结论。
(二)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存量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人力价格或人力成本来间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表现为投入产出之比,人力资本投资不直接表现为实物价值的增加,而只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存量的增加,当人力资本存量投入运行时,才能间接地产生实际效果。在传统经济中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物质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断深入,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从理论上得到充分解释,实证上得到验证。1990年,美国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59%(金额为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其他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我国在1978-1995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低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贡献。但是到20世纪末,这种情况发生重大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显著下降,由1978-19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增长率还将继续下降。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是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且成为劳动力贡献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研究证明(王绍光、胡鞍钢2000;李春波2001;刘宗超吕永龙1999),具有外部的人力资本禀赋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地区,在随后的增长中越是具有较高的速度。
(三)人力资本补偿的必要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给投资主体未来带来可预期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人力资本投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金额大。周期非常漫长———一个人从幼小接受教育到完成博士研究生教育(现在科研项目负责人一般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需要22年时间;投入巨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精力;不确定性非常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完作为独立科研负责人应该具备的学识,无功而返者不在少数;“折旧率”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人力资本“折旧率”非常高。综合上述各种因素,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要求合理的投资回报。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要高于物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应该比一般的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要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力。理论上来说,教师承担科研项目,是与项目委托方形成了委托———关系,是将自己的人力资本使用权让渡给了人力资本需求方,人力资本需求方应根据市场定价支付相应的价格给人力资本持有方,从而使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在科研项目中得到适度补偿。
(四)人力资本补偿的合理性人力资本补偿的合理性会影响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们关心绝对报酬和相对报酬在与历史所得和他人对比中,只有当其比例相当时,才认为是公平的。同时,根据弗詹姆理论,个人的积极性从其所追求目标的价值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期望和效价决定行为动机。当目标的价值越大,预计实现的概率越高,动机就越强烈,工作则越积极。如果期望和效价中有一项为零,则激励作用失效。弗詹姆的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个人需要的满足。教师能否全身心的投入科研项目,与人力资本能否充分补偿高度相关。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作为劳动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受到其他行业劳动收入状况的影响,如果其付出与取酬在全社会处于一个合理的状况,就会弱化教师流向其他行业的倾向。同时,根据弗詹姆的期望理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个人成绩(科研成绩、学术声望等)和组织奖励(科研取酬、科研奖金等),因此,如果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在科研项目中不能得到合理补偿将会影响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科研绩效的高低。
二、我国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人力资本补偿现状
(一)人力资本无法在既往的科研项目中充分补充我国高等学校科研①经费支出分为直接性费用和间接性费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2015-05-06)中明确规定: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及其他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依托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在校研究生、博士后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费用,以及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绩效支出是指依托单位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二)人力资本无法充分补偿的弊端在2002年6月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2〕65号)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2〕64号)中指出,严格限制人员费用支出,劳务费仅仅局限于非财政性收入的课题参与人员,反而对贡献最大的项目负责人作了不合理的限制,课题负责人从理论上来说从课题中分文不取。这种规定严重违反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在科研项目中无从补偿。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对此项规定非常不满。在以科研为导向的大环境下,教师出于职称评定以及考核的需要,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但是教师在科研项目合同谈判中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志甚至没有话语权,处于绝对劣势一方,科研合同中人力资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合理定价,市场不能在与人力资本有关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充分作用。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无法得到充分的补偿,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用脚投票,转到其他报酬更为丰厚的行业,高校的人才流失已经显现。同时,在校的学生耳濡目染老师的付出与所得,也会有理性选择,高校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下降。统计数字说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流动情况。2012年,高等学校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1.4万人年,比上年增长5%,占全国总量的9.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高等学校的R&D人员和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R&D人员全时当量在2000-2012年间逐年增长,而其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除2004年外,2001-2012年间则逐年下降②。人才的流失对高等学校的科研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以前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没有绩效支出,其隐含的前提是高等学校所有具有财政性收入的科研人员,已经通过财政性拨款对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给予了足额补偿。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的财政拨款模式为“生均定额拨款+专项补助”。首先生均定额拨款就存在瑕疵,生均定额拨款是以在校学生为基数,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核定。在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模式下,是无法精确核算生均培养成本的,即使能够提供精准数据,财政拨款也不会以各个学校上报的数据为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是以学校的类别进行划分,同一类别的学校拨款标准是一样的,而各个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多寡不在财政拨款考量范围之内;其次,专项补助主要包括“985工程”、“211工程”等专项补助,此类拨款是专款专用,以项目为依托,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师资培养,不同的“985”、“211”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多寡同样不在考量范围之内。由于各级财务没有单独的科研经费拨款用于激励老师从事科研项目研究,高校只能在各自有限的财力范围之内适度调整,鼓励教师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但是这些措施很难足额补偿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践中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支出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课题负责人用各种发票套取资金,如天南地北的差旅票、不合理且金额庞大的办公用品支出、重复的设备购置等等。另一种是课题负责人自己垫款做研究,由于无法提供与智力支出相关的票据,使急需的科研项目资金在学校账户上“睡大觉”。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极大地挫伤了老师的科研积极性。许多老师抱怨资金无法用在合适的地方,项目争取到了却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无尽烦恼。我国高等学校科研高度重视物化投入,轻视人力资本投入,这与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本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在物质资本不断丰富的后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巨大贡献在各行各业突显。科研的本质是创新,是知识的耦合,是课题负责人多年沉淀知识的爆发、是潜心思考、勇于钻研的成果,智力付出是无法和物质资本一样以票据为支持进行货币计量。在既往的科研管理制度下,课题负责人的智力付出不能从经济角度予以认可,不能补偿人力资本投入,智力劳动不能得到充分尊重,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在现实中得到体现。政策制定者逐步认识到旧的科研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2015-05-06)中增加了绩效支出,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并且绩效支出没有规定人员类别,对有财政性收入的课题负责人的人力资本支出有了适度的补偿。这项规定实际上是对课题参与人的劳务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在科研项目中既考虑了物质资本对科研项目的贡献,也适度补偿了具有财政性收入课题参与人员的人力资本投入,同时在实践中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此项规定会极大地鼓励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科研工作者可以公明正大地从科研项目取酬,同时也会大幅度减少凑票套取科研资金情况的发生。
三、政策建议
(一)将市场机制引入科研项目中,合理定价人力资本科研项目是委托方与受委托方签订的一项合同,是狭义的契约关系。在契约关系中,双方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是对当事人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或诺言③。契约根源于一种选择性,即人对其行为的自由选择④。但是在科研项目签订合同时,由于“僧多粥少”的现状,双方实际上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项目申请人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遵守既定的预算管理办法。科研项目应按照市场规律,充分考虑所有投入要素,尊重人力资本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按照市场定价机制合理补偿人力资本投入。
(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人力资本补偿实现“痕迹管理”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了绩效支出,但是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奖励机制是执行好新办法的关键。各个高等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机制,真正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效用。同时为了使绩效奖励落到实处,应该通过银行卡发放所有人员费用,减少直至杜绝现金支出,实现“痕迹管理”。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人力资本补偿情况接受内外监管纵向科研项目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性资金,所有纳税人法理上具有知情权。长期以来,科研项目负责人存在将课题项目私有化的理念,不愿意对外公布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更是讳莫如深。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了人力资本补偿,课题负责人在人力资本补偿政策的掌握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应制定信息公开办法,信息公开同时引入外部审计。内外政策合理可以监管人力资本补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等等,使人力资本补偿政策真正发挥实效。
(四)落实问责追究机制应建立问责追究机制,对于在后续审计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责任落实到人。许多科研项目形成纸质报告后束之高阁,即使在实践中产生不良的导向,一般都是作为前车之鉴,既往不咎。这样是姑息了不负责任行为,浪费了纳税人税金,遮蔽了灰色交易,损害了科研项目的学术声望。应该对于已发现的问题,根据法律程序进行追责,依法惩治。这样既肯定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使假借科学研究谋取个人私立的不法行为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让-雅克.拉丰等.激励理论———委托—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资金管理办法[Z].2015.
[4]薛进军.“新增长理论“述评[J].经济研究,1993.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近年来,国家投入的科技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 6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8 61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4%提高到1.83%,总量居世界第3位(孙自法,2012)。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激发活力、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及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结构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大体分为两类: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列入国家、地方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并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资助的科研经费;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等。横向科研经费指承接国外企业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经费。以2009年为例,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收入为27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占62.83%(高杰等,2011),这说明高校目前科研经费收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拨款来源结构为例,其中科技部主管项目占纵向科研项目的19%,其他各部委项目占41%,基金类项目占23%,军工项目占3%,省级类科研项目占14%。各部委拨款占纵向科研项目的60%。可以看出,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管理体制是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重大科研经费拨款都是通过国家各部委立项、审批、下拨,经费管理实行财政部及主管各部委双重管理。
(二)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多采取科研管理部门、学院、财务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合同、项目实施、验收的组织管理;学院负责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组织管理及监管;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核算的组织管理。
科研经费一般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记账、专款专用”管理体制。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基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所有科研项目可按照不同的预算分类,分项控制,分项核算。科研经费核算既可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科目分类核算,也可按照不同主管部门项目预算支出分类的要求进行预算明细核算,实现了所有科研项目核算信息公开、透明,教师通过校园网可及时查询项目收支结余情况,实现了财务核算、查询信息最大化,满足了不同管理者的需要。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机制及控制机制
为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高等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责任机制及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如:项目负责人经费印鉴备案机制、经费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预算审核机制、固定资产验收审核机制、资产处置报废审核机制、科研经费外拨审核机制、银行卡支付劳务费的发放机制、招标采购及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完善的运行机制及控制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了财务风险。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为例,该校制定了《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对合同管理实行统一授权、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单位未经学校授权,不得对外签订各种合同协议。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学校组织科研收入的协作合同及预算中明确的外协经费合同的签订。科研经费支出所涉及合同全部由学校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签订。财务部门设立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科室,负责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等工作的财务监督,严格控制无合同、超范围、提前支付等现象的发生。合同签订、合同审核归口管理、分工负责,有效防范了由合同引发的各种经济纠纷,有效控制了商业贿赂,防范了资金支付的财务风险。
二、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办法过多,执行难度大
国家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出台了不同的管理办法,目前执行的管理办法有近20项,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等。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有不同的管理办法,执行较为混乱。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例,2011年末有科研项目6 000多项,有的教师同时承担几个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了解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的科研报表;财务审核报账人员也要区分不同的项目执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分类等。这种制度体系,给项目承担单位及承担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政策规定多年不调整,严重脱离实际
高等学校目前执行的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多是2002―2007年间出台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是2006年的。近年来,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经费总量大幅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变幻莫测,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多年不变,已严重脱离实际,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以及市场经济。如:2006年现仍在执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专家咨询费开支标准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起咨询费标准300―400元/人・天、200―300元/人・天。在当时,这个标准可能很适合,但目前专家咨询费远远高于这个标准。为支付高额的专家咨询费,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只能虚报经济业务,造成科研经费列支不真实、虚构经济业务等现象的发生。再如:目前纵向科研项目编制预算都要求遵循《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313号)中规定的开支标准,这一标准是国家2006年出台的,其中伙食补助50元/天,公杂费补助30元/天。近年来,国内物价飞涨,这一标准远不能补偿教师出差的费用开支,特别是野外实习、野外考察,条件极其艰苦,偏低的补助标准甚至影响到教师出差野外搞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政府管理权力过大,层次过多,限制过死
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经费预算的审批、调整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政府对科研经费管理层次过多,限制过死,项目承担单位难以及时灵活应对。以国家地球探测计划项目为例,政府对项目经费管理的层级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办)――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预算的审核、调整需层层上报,项目大额招标采购,项目办需派人参加。这种层级管理的体制造成科研工作效率极低,经费执行速度慢,影响科研工作进程。有关管理办法规定,预算调整按照立项预算审批程序上报,但目前上报的纵向科研项目预算调整方案从未得到过批复,相关规定形同一纸空文,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执行。在现实工作中,重大项目从执行到结束需三年左右时间,因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三年前上报的预算与实际执行会有很大差别,但学校管理层基本没有决策权。由于调整预算批复难度大,所以教师只能自己想办法,以虚假经济业务处理。另外,项目结束后形成的资金结余要按原渠道返还的规定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申请纵向科研项目就是为了评定职称。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有些调整,其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如需调整,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但设备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笔者认为此政策简政放权还不够,此办法也仅限于科技部管理的项目,其他纵向科研项目的预算调整审批权还是没有下放。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科研经费预算及预算执行也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所变化,另外市场经济物价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等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程序应力求方便快捷。
(四)基本科研业务费比例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管理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按性质可分为:机构投入即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竞争性项目投入、稳定性基本科研经费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可获得国家投入的基本运行费、开放运行费、设备费。竞争性项目经费靠教师申报争取,所以每年收入很不稳定。稳定性基本科研业务费是高校可自主安排的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但其收入比例太少。以2011年教育部所属高校为例,基本科研经费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4.9%。稳定性科研收入一方面是经费比例小;另一方面是资金支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按照零余额支付,年末学校未支付的额度全部返回财政,年初返还。近年来,财政部等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狠抓预算执行工作,加大了对零余额专项经费拨款预算执行进度的监督检查,建立了预算执行与下年预算拨款挂钩的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分别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财教〔2009〕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行部属高校预算与预算执行挂钩办法的通知》(教财厅〔2011〕1号),文件规定“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大于当年预算的,全额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小于当年预算但大于当年预算70%(含70%)的,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的70%”。教师争取科研经费很不容易,都担心经费被收缴上去,为实现预算执行进度,年末突击花钱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造成虚假经济业务的一个原因。科研经费有很多特性,将高校基本科研经费纳入零余额财政支付体系,不符合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性。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减少政府管理层次,管理重心下移
在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层级中,高等学校处于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的第一线,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身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了解,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权限,把政府部门过多的权力下放到一线的管理单位,充分发挥基层管理单位的作用,调动管理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应通过法律、责任、诚信、利益的管理理念引导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益;通过统一的法规制度、预算管理控制、信用卡支付、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计等手段,从对科研经费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如:预算审批后,在预算额度内支付劳务费、专家酬金等开支标准应由市场决定。科技创新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才聘用机制、开放机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应准许科研经费短期聘用高级人才,为科学研究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增加稳定性科研经费拨款,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稳定的、连续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稳定性科研经费为教师自由探索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是教师的种子基金,是教师承接大项目的储备资金。大多数年轻教师对外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要靠学校稳定的基本科研经费给予扶持,为争取大项目做前期准备。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拨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加大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另外,稳定性科研经费应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允许有一定的沉淀资金,政策应体现稳定、宽松、灵活的特性。
(三)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合理分摊成本
国家现行的科研管理办法,大多规定对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收入的人员不准许列支人员性费用。高校科研人员的业绩津贴多为高校自筹经费奖励科研人员,但无法列支在科研成本中,导致了科研经费挤占教育事业费的现象。为完成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科研成本中应体现其价值。科研人员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责任人,国家在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上,要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将责任与利益有机结合,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
(四)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责任,构建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及各岗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制定责任制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责任制内容要全面,要涵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各层次的全部内容;二是岗位范围要全面,要建立各层次、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形成从上到下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责任体系。三是要建立经济管理的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使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督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稽核和外部监督检查机制
财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岗位对会计凭证进行事后稽核审查,及时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由于财务报账审核地点分散、岗位多,每个审核人员对财务政策的掌握有偏差,了解的报账信息也有其局限性,很难发现问题。同一报账内容就每个个体来说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起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某大学在外部财务审计检查中发现,某科研项目报销了大量的汽油费,多笔报销累计达几十万元,经审计核查为科研人员虚报科研经费套取现金。类似的现象,内部稽核人员如能及早发现并进行预警提示,就会防止科研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稽核人员可掌握财务核算全部信息,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对日常消耗品的报销,如超出一定量及时提出预警审查。在加强内部稽核审查的同时,政府参与引入第三方即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在项目执行中期或项目验收期,实施对项目审计检查,促进和规范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自法.中国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 610亿 居世界第三[EB/OL].http:///gn/2012
/05-02/3860102.shtml,2012-05-02.
[2] 高杰,曲绍卫,杨绮雯.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及增长态势分析[J].江苏高教,2011(2):40-41.
[3]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S].财教〔2006〕159号,2006-09-30.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