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在化学内容的讲授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目标明确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要求:“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教学进程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水资源、氧气、二氧化碳、酸雨、能源问题、金属的冶炼、煤、石油、酸碱盐、农药和化肥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例如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我在讲授化石燃料的燃烧时可以生成含硫化合物、含碳的氧化物、含氮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让学生对回忆CO的性质,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列举一些事例几次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我又列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学生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适当地加以介绍。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按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有一半。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在每次学生实验中我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让学生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使用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总之,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方面的专题研究
1.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校园、在家里、在大街上有很多行为及习惯在有意无意地破坏着我们的环境,特别是我们有的行为习惯是在无知中进行的,这对环境的破坏更为有害,例如废旧电池随手乱扔,在灰尘满天飞的街边饭铺吃饭,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在露天广场上乱吐口香糖,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这些行为导致了哪些资源的浪费,产生了哪些污染物,导致了哪些危害。这些教学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能使学生既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又对自己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使环保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
2.理论联系实例,知识回归生活。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学生每天都能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有关环境的实例,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因环境污染而造成危害的实例,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日本“四日气喘病”和1995年上海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1997年的黄河断流,1998年的长江洪水,近年的太湖蓝藻事件,等等,其后果触目惊心。至于城市酸雨、近海赤潮、湖水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大范围的到外国、外省、外地区,小范围的到本省本地区、本乡甚至本校。特别是自己身边的示例更能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另外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1.5亿吨,产生的工业废渣超过30亿吨,排放的废水6000―7000亿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
3.引导学生探讨对环境污染的防范和治理。
在讲碱的性质时,结合二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回收处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氧化硫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怎样利用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SO、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用酸液来吸收(如NH用浓HSO吸收),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关键词】环保教育;课堂教学;环保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来进行环保教育:
一、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趋势的恶化。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 用“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在七年级学生入学之初.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如在“生物和生物圈”这一单元教学中有意识地展示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上面生活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随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关于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三、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74―01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而环境问题的解决,首先寄希望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尤其是要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出现了不少有关环境问题和工业流程问题的题目,诸如水污染及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等。下面谈谈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准备实验,有的放矢
中学化学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说明Cl2、HCl的毒性,向学生指明这样做的目的。而Cl2、H2S、SO2、浓H2SO4、HNO3等性质的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学生的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据此可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的排放量与工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推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吸收后才能排空,否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样结合实验情境,因势利导,环保教育就水到渠成,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以巩固被唤起的环保意识。比如对于NO2的制取,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在盛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加入1ml左右的浓硝酸,然后立即用带有导管(导管中间用一橡皮管连接,在橡皮管上夹一个止水夹)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导气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可看到红棕色的NO2气体立即充满试管,打开止水夹,NO2气体则通过导管进入NaOH溶液中,这样有毒的 N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转化为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此改进使实验简单易行,也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建立起环保意识后,开始了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
二、联系化工生产,拓宽知识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普通硅酸盐工业(特别是水泥)、金属的冶炼(特别是高炉炼铁)、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石油的炼制等都可进行环保知识的渗透,而且这样的讲解,也便于学生联系实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1. 接触法制硫酸
接触法制硫酸的尾气中含有SO2等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SO2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与支气管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SO2造成土壤、湖泊、河流的酸化,严重污染了环境。这样就使学生意识到尾气必须净化回收。可启发学生从SO2的性质出发选用合适的吸收液,然后指明:我们一般用氨水来吸收、生成的亚硫铵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这样一举两得,既避免了污染又充分利用了原料,进而向学生指明:从化学角度来看,只有暂时未被利用的物质而无不能利用的“废物”。
2. HNO3制硝酸
HNO3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NO和NO2,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污染。NO能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转变为NO2。NO2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造成肺损伤,引起胸闷,眼部灼伤和头痛。著名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其废气中就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为了消除其对大气的污染,变废为宝,我们常用碱液去吸收,使之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些化工产品。
3. 制水泥
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并损害肺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严重的伦敦和纽约烟雾中就有粉尘,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目前水泥厂都装有除尘装置,将回收的粉尘与粉煤灰、煤渣混合制成建筑用墙砖,实现废物利用,又减少了普通粘土砖厂的土地用量,既提高了环境质量,又保护了土地资源。
4. 炼铁、炼钢
【关键词】 教学 培养 环保
环境时刻影响着我们人的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环境教育却还没有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重视,还在肆虐破坏环境,使我们本来的绿色家园变成了荒园,饱受自然界带来的惩罚。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培养环境意识,学校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人们的前沿阵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环保意识也必不可少的当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的课堂上抓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科学实验教师应对学生从小就进行环保教育 ,使其懂得保护环境。
实验是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而实验材料的获取,实验后的废物处理都与环保紧密相连。因此,绿色化实验对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绿色实验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渗透环保教育所必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科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应当担当起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这个重任。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首先,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材料要绿色环保。指导学生采集植物、捕捉动物样品时,数量要适当,太多会浪费。要从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做起,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的伤害,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科技制作类实验,我们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可乐瓶、易拉罐等代替。小水轮的制作则可以选用用萝卜、可乐瓶等,"不倒翁"的制作则完全可以用废弃的蛋壳制作等,在材料的选取上,我们变废物为宝物,学会利用废旧物品,一物多用。
其次,实验的设计应绿色化。可采用微型化实验。我们在科学实验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化学试剂,教师和学生一般认为试剂浓度越高实验现象越明显,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化学试剂灵敏度非常高,非常稀的浓度就能达到实验目的,有的实验试剂浓度过高反而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应使剂量最小化,在保证其实验效果最佳的同时,使用最小的计量,会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如果剂量太大,不但浪费,反而使实验效果不佳。例如我们在教授"怎样认识岩石"的过程中,我们会用盐酸试剂判断岩石、石灰石等遇盐酸会冒气泡,学生喜欢在岩石上反复试验,若不控制好试剂,就会造成试剂的浪费,而且还易发生危险;若控制好了,实验操作规范化了,有害物质就会大大减少,就有利于减少排向空气中的污染物,而且实验又不受影响,能真正做到减量的绿色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就要给学生暗示,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将环保思想体现在实验过程中,从小事做起,以点滴事例的实践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把绿色实验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优化材料的利用,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讲过植物的叶 、岩石、蝶或蛾等的观察实验后,可教会学生将剩余材料做成叶画、石头画或标本等。这样既能减少材料的浪费,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可丰富仪器中标本的数量和种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从小节约的好习惯。
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正确处理尾气、尾液,废物的处理也需要环保。 如废液要倒入废液缸并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或埋掉,如有毒物必须经过分解,废酸要用石灰乳中和等。通过引导学生规范、安全地操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实验心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
除过实验后气体的排放,液体的统一收集等,在实验中我们用过的动、植物,它们帮助我们完成了实验,我们应该在最后让动物、植物回归大自然,教育学生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处理废物的能力。在授课及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无论是从实验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做到绿色环保,将绿色教育,环保思想根植于教学设计之中,根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实验教学中自然、和谐、生动地渗透"环保意识",主动减少环境污染,开展绿色实验,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环保方法,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绿色环保新一代。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保;中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64-01
沙尘暴、08年的南方雪灾等气候异常现象、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等环境问题究其原因十有八九与人类自身是脱不了干系的。近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近13亿人,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中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哪?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运用得当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很有帮助的。如讲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以丰富多彩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如企鹅,鼠妇,雪莲,珊瑚虫,骆驼,亚洲象以及它们的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到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美丽大自然的情感。
二、运用有趣的故事
以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来解释。比如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以“屎壳郎出国记”这个故事就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讲“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以非洲找蜜鸟和挖蜜鹳之间的故事来帮助理解:丸花蜂专门在地下营巢,找蜜鸟可以找到蜜源但无从下手,挖蜜鹳不会找蜜但可以挖地。所以,找蜜鸟和挖蜜鹳之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
三、试着让学生举例,进行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老师可对学生所举的事例是否恰当做评价,或者也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点来讨论正确与否。七年级(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部分,有学生举出枯叶蝶的例子。枯叶蝶的外形与枯黄的叶子非常相似,属于生物的一种拟态,其本身是为了防御天敌的,但却又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引起了人类的占有欲,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濒临灭绝。引人深思,劝戒人们给这些美丽的生物以生存的权利。
四、运用具体的数字
很多时候,数字更能准确的说明问题和表达思想。例如七年级(上)“植物光合作用”,据科学家计算估计生物圈中的氧气大概在3000年左右就会被消耗完。通过具体的数字,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整个生物圈中维持碳-氧平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比如八年级(下)“人口的增长和控制”部分,“1999年10月12日0时02分一名3.6kg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科舍沃医院降生,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因为他的降生,地球人口达到了60亿”更能使学生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引起重视。
五、亲自动手进行试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周密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实验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如“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这个实验,在课前一个星期我把这个实验布置了下去,让学生们根据书上的要求自选材料做。此实验分四组第一组幼苗光照充足,适量浇水;第二组幼苗遮光,适量浇水;第三组幼苗光照充足,不浇水;第四组幼苗光照充足,大量浇水。试验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到上课时学生们把他们的花盆拿到教室,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水分。没有光照,或者缺少水分、水分过多都会对幼苗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使植物死亡。不用多解释学生也能明白生物的生存是离不开环境的。
六、借助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力量
学生们没有不爱看电视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耽误学习,而我认为电视是也学生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关键看怎样来利用。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觉得学生们能看一看就很好,生物方面的比如《帝企鹅日记》、《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101斑点狗》、
《龙猫》等等都能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爱,明白这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七、倡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