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范文第1篇

2010—2011学年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对各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评分。每学期县随机进行一至两次单元过关随机抽查(随机抽取年段、班级、科目),每学年一次毕业班统一测试。量化总分100分。单元抽查占40%。计算方法为过关次数/抽查次数×40。各校毕业班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综合(品德与社会、科学),年巩固率要求在99%以上,按三率及平均分相应比例(巩固率30%、全科及格率30%、优生率10%、平均分30%)总评得分进行排名,第一名得100分,第二名后按学校总评得分/第一名总评得分×60=学校得分。发现弄虚作假或考风考纪严重违规现象,该科成绩为零分。

各学校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得分为本部为88分,小坪小学、大坪小学、建设小学为85分,钟腾小学为80分。

奖惩办法

(一)、奖励办法

1、各校学年教学质量得分第一、二名的学校和校长分别授以“××××年度霞寨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秀学校”和“××××年度霞寨中心小学小学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秀校长”荣誉称号。

2、教师单科教学成绩名次奖:

依据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抽考、毕业班学年统一测试,对教学成绩突出的学科专任教师实行表彰。单元抽考及格率98%以上;毕业班统一测试按学科三率及平均分(巩固率30%、全科及格率30%、优生率10%、平均分30%)总评得分任教学科名列第一名奖金1000元,第二名800元,第三名600元,第四名400元,第五名200元,以上学期中心校统考为基数三率及平均分每前进一名奖金100元。

3、教学成绩进步奖:

同前学年比,毕业班学年统一测试教学质量总评得分进步一个名次学校教学质量得分奖励0.5分,每退一个名次反扣0.5分。

4、教研成果奖。

对承担市级教研活动每次奖励2分,对承担县级教研活动,每次奖励1分;集体参加市、县级教研活动获奖者分别奖励1分、0.5分;个人参加市级教研活动获奖者,每人次奖励0.5分。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课题通过县、市、省、国家级审批立项,教学质量得分分别奖励0.5分、1分、1.5分、2分;通过县、市、省、国家级验收,教学质量得分再分别奖励0.5分、1分、1.5分、2分。(注:各级获奖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或下发证书,并以县认定得分为准。)

5、指导学生奖。

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下文举办的各类竞赛获奖(含体育、艺术类),对学校进行教学质量得分奖励。通过现场参赛选拔的,个人参加市级以上(含市级)获奖每人次国家级奖1分,省级奖0.2分,市级奖0.1分;集体获奖国家级奖4分,省级奖2分,市级奖1分,县级奖0.5分。非现场参赛选拔的,为现场参赛选拔各相应等次得分的50%给予奖励。本项目最终得分根据学校规模按在校生数比例进行计算。计算办法为:学校指导学生奖励分=校指导学生总得分×类校总生数÷(本校学生数×类校间数)(注:各级获奖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或下发证书,并以县认定得分为准。)

6、综合表彰奖。

学校获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的,每次教学质量得分奖励4分;获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的,每次教学质量得分奖励3分;获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的,每次教学质量得分奖励2分;获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的,每次教学质量得分奖励1分。全中心校集体得奖的,各校均可得分。

本奖励办法得分直接记入教学质量量化得分。

(二)、责任追究: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范文第2篇

2008年4月1日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切实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活动,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是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利于独立学院社会声誉的转变、优秀教师队伍的形成和生源质量的改善,使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并接受独立学院,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一、独立学院要注重开展学科竞赛

1 学科竞赛催生良好学风

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而人才素质的培养正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大学生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群体,学习可塑性很大。我们不能消极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主动努力还是很重要的。学科竞赛强化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是优良学风形成的保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催生良好学习氛围与环境。学科竞赛在整个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点课题。学科竞赛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正相关性显示: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竞赛及管理机制,有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关键。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各种学科都可以进行竞赛,竞赛既能提高学生某门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又能促进其发明与创造能力的提高。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电子没计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10项面向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学科竞赛。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学生以作品为特质,锻炼了能力、展现了才智、体现了价值;学校以学生为特质,展示和检验了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与效果。

3 学科竞赛力促大学生就业

从1992年起,我省陆续开展了多项大学生学科竞赛。事实证明,这些竞赛不仅推动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也提高了毕业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竞争力。虽然金融危机让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紧张,但参加过竞赛的学生,特别是获奖学生,却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科技竞赛到底帮助了多少大学生顺利就业,目前尚没有确切统计;但在学校的重视和提倡下,如今校园内学科竞赛蔚然成风,各类赛事层出不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得到激发,经过竞赛磨砺的毕业生,其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提高,更为用人单位所赏识。

4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开展基础学科竞赛,推动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改的成果提升竞赛成绩,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同时,通过举办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竞赛,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校际交流,不断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专门舞台。

5 创建和谐氛围,求共同进步

学科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务处、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学院、后勤部门等多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教务处及各个部门、单位积极创造大学生学科竞赛实践条件,在经费投入、实验资源配置、指导教师精力投入、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与保障。深入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发挥辐射作用,激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活动和学科竞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创新训练中学会创新方法,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创新教育中学会做人和做事,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这种氛围形成了,学科竞赛就能走人良性循环的轨道,今后不管怎样组织,老师与学生都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对待,把它看成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在投入极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学科竞赛水平

近几年在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中我省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院校同场竞技,但成绩明显逊色,各类竞赛中独立学院只能偶现获奖榜单,如何提高学科竞赛水平,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1 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与协调各类学科竞赛工作。没有管理机构进行组织,各类竞赛是一盘散沙,无法组织起来,也不能选拔出优秀参赛选手。为了有利于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学校可以设立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形成校级目标管理、活动过程管理的二级管理机制。其次,要组织好学科竞赛,还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因为学科竞赛不属于正常教学,没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明确学科竞赛的程序,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明确经费来源与管理,制定竞赛认定及奖励办法等,从而把学科竞赛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中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重要部分,使之正常化、制度化。

2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要开展学科竞赛,要建立和形成了全面的激励机制,才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一方面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除了通常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政策外,还可以体现在其毕业后去向上。通过学校引导,社会在接纳毕业生时优先录用学科竞赛中的拔尖学生的方式。对毕业后计划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的学生,“让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一定等级以上的学生获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也是很好的激励政策。这些都符合高校“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学科竞赛的题型有相当的灵活性、创新性,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和题型有深入的探讨、研究。除了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奉献精神外,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是取得成绩的有力保证。例如:学科竞赛获奖,其

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时可以享受倾斜政策,调动教师的积微性。最后对二级学院的激励机制。当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有了积极性以后,就要考虑二级学院的积极性问题,因为二级学院是学生与教师的直接领导与组织机构。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杠杆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3 指导教师队伍多元化

独立学院其产生的特殊背景,致使其学院办学,尤其是教师队伍有着较为复杂的特殊性,而师资条件又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是独立学院阶段性的一个特征。既有自己教师,又有聘请的母体教师,还有其它学校的教师或者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多元化师资有利于教学相长、学科多元化发展,拓展专业学位口径,扩大本科教育领域资源积累;其中专业技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学校同时加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新教师三级队伍的建设,各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制定一项基本功培训与竞赛,提高指导教师学科教学、科研能力。

4 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基地建设

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校内实验室通过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项目型和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并覆盖到全校学生,为学生自选实验、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和参加科学研究等提供优良条件。依托相应学科建立学生创新基地,构筑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几年来,已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等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在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验基地。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科竞赛 管理模式

1.引言

独立学院最开始是在申办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重点专业等的办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这和母体院校在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雷同现象非常严重[1]。伴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体制中母体院校的“光环效应”愈来愈弱,原本具备的优势学科专业已经不再成为吸引考生报考的优势条件,反而已经发展成为独立学院和母体院校竞争生源、竞争就业市场的重要根源。由于生存压力,很多独立学院已经逐步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确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因而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式会与母体院校有很大的差异。对于高等院校学科竞赛的重点环节,主要倾向于测查参赛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和独立学院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也和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已经明确提出将学科竞赛并入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建设内容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认可学科竞赛成为高等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的开展现况

2.1对学科竞赛的认识不充分

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对学科竞赛的认识不充分的情况,其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否定学科竞赛,只是认为学科竞赛和教学工作没有互相联系,缺乏经费的资金投入,没有配备相应的设施,不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二是片面夸大学科竞赛的作用,为了获得奖项不惜花费代价,倾向于变相的应试教育;三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科竞赛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对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显得十分被动。

2.2顶层设计与规范管理不到位

学校缺乏从宏观层面对学科竞赛的开展进行有效可行的规划方案,缺乏专门的执行机构负责统一化管理,这样会直接引起各个部门之间出现“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相互争功”等状况,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由于存在“多头而无核心”的状况,因而导致学科竞赛内容陈旧、专业培养目标滞后、重复组织开展及资源限制等各种现象[2]。

2.3规章体系和激励制度不健全

如果没有确实可行的规章体系,学科竞赛的重要作用就无法充分体现,相应的组织开展工作就没有基本的保障[3]。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指导、比赛事项的审核、经费资源的配备等方面持应付的态度,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科竞赛的组织水平,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经费支持和足够的实验室硬件设施资源等条件,无法充分体现学科竞赛对人才的培养功能。

2.4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不足

因为对学科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充分的有效认识,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视程度有限,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对学科竞赛的投入力度不足。具体表现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缺乏科学规划、没有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没有经费的基础保障、赛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比赛场所不足、硬件设施陈旧、宣传力度较弱及学生的受益面偏小等状况。

3.学科竞赛管理的目标整合

3.1规划管理的整合

各项资源的整合工作都应当建立在充分的宏观规划管理基础上,否则资源整合的工作只能是空谈。设立包含学院领导与教学部、学生部、科技部、团委、各个二级教学部门等领导及成员在内的学科竞赛工作委员会,具体落实职责分工,确定各方的责任,构建协调的管理机制,防止出现形同虚设的状况。竞赛委员需要负责执行学科竞赛组织的整体规划,其中包含中长期规划、学年规划等方面,防止出现比赛低水平地重复举办等不良情况,在组织开展学科竞赛的实际过程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处理,保证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

3.2人力资源的整合

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工作通常都会涉及较多的人员,其中包含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学生工作队伍、科研管理工作队伍、设备管理工作队伍、实验室管理队伍、校外教学基地队伍以及学生干部等方面[4]。各种不同的工作队伍实际的工作内容、形式及工作习惯都是存在差异的,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容易发生思想认识不协调、工作节奏不同步的现象,这直接限制了组织管理水平和实际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3.3硬件设施的整合

学科竞赛活动是无法脱离比赛场所和实验设备等一系列硬件设施的。高等院校学科竞赛活动的类型比较多,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在时间上会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校内各个不同部门也会自主地主组织开展相应的学科竞赛,容易引起比赛场所和硬件设施使用冲突的情况。加上实验室管理部门执行自主管理的方式,很多情况下不会主动地支持与配合其他部门组织的活动。这就需要从学院的宏观管理层面出发考虑,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科竞赛的时间、对比赛场所和实验室硬件设施资源等进行统一形式调配处理,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

3.4配套经费的整合

学校各个部门在组织开展各种不同等级类型的学科竞赛时,存在各个部门“自己花自己的钱”的情况,导致经费的重复使用。实际上,只要每年能够对全校各项学科竞赛活动进行有效可行的具体规划方案,同时完成时间、场地、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调配处理工作,就可以实现对各项学科竞赛配套经费的统一化管理。结合各自不同的比赛性质特点,应该划拨到部门的经费就划拨下去,应该进行统一管理的经费就统一管理。

3.5规章体系的整合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各个管理部门都需要出台与学科竞赛活动相关的规章体系,现阶段存在着规章体系较复杂、部分零散、缺乏体系等情况[5]。上级领导部门和学校之间、学校各个部门之间所设置的规章体系内容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学校需要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对于各个发文单位的相关条例制度,比如“学生综合测评管理办法、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管理条例、教学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体系进行集中化的整理、修订处理,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接轨、确实可行的规章体系。

4.结语

学科竞赛属于结合课内与课外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其以地方区域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在定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同时,应当重点支持各个学科专业积极加入到学科竞赛的活动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促进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为独立学院综合办学实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允,张雅芳.高校科学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M].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

[3]张瑞东,赵学余.加强学科竞赛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本科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Take Shenzh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AN Keming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Deepen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aised outline action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imed at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ake Shenzhe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new era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reform ideas and propose specific action plans.

Key words new era;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大学本科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最核心的主要任务。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问题,把握好这一作为高校的主要生命线,是各高校迈向现代化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关乎着学校的生存、发展。深圳大学作为特区大学,教学质量的好与否,关系着深圳大学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深圳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苦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深圳大学在国际、国内兄弟院校间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社会影响度不断攀升。但作为地方性大学,与一流大学相比,特别是与社会的期待相比,深圳大学本科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学科建设上有诸多方面待改革和探索,如: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待加强;本科教育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在当前深圳大学本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

深圳大学对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进一步的梳理,确定学校办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刻分析本科教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深圳大学总体发展战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住机遇,全面实施“深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

1 近年深圳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深圳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使命,以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为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教学改革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打造拔尖创新人才

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和体制,进一步探索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融合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本科招生的三元结构,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截至目前,已组建高性能计算机特色班、数理金融班、国际投资接轨班、国学精英班、管理科学全英班等8个创新班。在推进现有创新班内涵建设的同时,学校将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扩大规模,3年内重点建设五种类型共40个创新班,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五类创新班包括:以“本-硕-博”连读培养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学术研究创新班”、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技术应用实验班”、以跨学科跨专业方式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复合人才培养班”、以全英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国际合作接轨班”、以创业课程与创业实战相融合模式培养创业领军人才的“创业精英培育班”。

各类创新班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个性化教学组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特点,个性定制培养方案、精心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实行学术导师制、小班授课制、小组研讨制、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制、学习过程管理制。

1.2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形成一套创新与创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系统完善又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教学相长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本科生创新学分奖励办法》。

(1)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推进创新教育。“创新研究短课”设置科研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和学院特色短课四类,实施学期课内短课制,要求以学术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开课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能力为目的,采取课内集中授课、集中研讨或集中训练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探索和方法训练、或开展专用技能集中训练和培训等。每年开设100门“创新研究短课”。

“聚徒教学”为课外实施的以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基础和特征的教学活动。“聚徒教学”拟实施“导师书院制”,3年内聘请100位聚徒导师围绕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建立100个“导师书院”。通过“师传徒”、“老带新”的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室,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通过一大批课内“创新研究短课”和课外“聚徒教学”的实施,营造浓郁的创新教育氛围,使学生创新行为蔚然成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2)从意识、品质、知识、技能与实战五个方面构建“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四年一贯制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对现有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梳理整合,改变非计划性、非系统性、孤立零星开设课程的状态,构建四年一贯制“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①低年级开设“创业兴趣引导课”,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②中低年级开设“创业通识课”,讲授创业所需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和创业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③高年级开设“创业专长课”,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等行业知识,增长学生创业知识;④广泛开展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以项目、竞赛与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地加强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⑤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

1.3 实施“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实践平台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大课内外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以案例、项目、讨论、实践报告和团队作业等形式强化课堂内实践教学。(2)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广泛开展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依托产业集群协同,开展特色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3年内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10个,校外实习基地100个。(3)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鼓励和资助学生尽早参与学科实践和科学研究;学院加强专业实践和岗位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和学科技能竞赛,以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他省部级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为牵引,实施一院一赛制;研究改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探索工程实践、企业顶岗、应用产品、调研报告、学术论文、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毕业综合训练。

1.4 实施“国际交流拓展工程”,探索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

(1)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学校国际化程度。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面拓展全英课程资源,积极联系和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提高学位留学生比例和留学教育质量。(2)积极推进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院级“2+2”(混合班)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制定学费、招生、课程和管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倡导中外学生相互融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联合办学项目前两年实施中外学生混合教学。(3)开拓本科生出国(境)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对外交流与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包括:短期会议、研讨、暑期学校等;积极拓展交换生项目,稳妥实施学分转换,让更多本科生有机会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开阔视野。(4)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分专题选送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教学交流培训,掌握国外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领域学术新进展,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

1.5 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1)建设一批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结合国家级、省级与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重点,遴选并建设一批高水平MOOC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开展“翻转式”课程教学改革,推行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以深圳大学为首的地方高校MOOC课程联盟,探索MOOC课程共享机制,开展高校间在校生跨校选课、学分认定等工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2)实施“双百”品牌课程建设。3年内遴选和建设百门“通识教育品牌课程”和百门“专业教育品牌课程”(简称“双百品牌课程”)。“品牌”课程体现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双百品牌课程”将成为深圳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标杆性课程,在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下,带动学校本科课程建设。

1.6 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校院两级质量报告制度,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学校对各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实施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制度,促进专业和课程统筹调整,优胜劣汰。加强教学过程评价,继续实施教学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2)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督导团的监督、指导与评估功能,有力促进教风建设。加强督导团听课、常规教学检查和评优工作,实施督察建议和回复制度。(3)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举办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培训或讲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专题研讨会、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教学法与教学实践的交流研讨;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立项。(4)全面实施《深圳大学本科课程考核规定》。改革课程考试和考核办法,继续推行过程性考核制和附加题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形成性评价,规范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提高课程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加强学业过程管理。严格实施学生学业预警、退学机制,调整选修学分上限,推进学分制收费,改进学风。

1.7 实施“本科教学奖励工程”,激励教师教学投入

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奖励体系,形成《本科教学教师奖励办法》,实现教学评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真正发挥教学奖励的评价、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扩大奖励范围、增加奖励项目、提高奖励标准,奖励在本科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本科教学奖励工程”设立综合奖、突出贡献奖和专项奖三大类:(1)综合奖。包括校长教学奖、腾讯良师奖、腾讯教学管理团队奖和教学成果奖。综合奖由学校组织评定,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他奖项为每年度评选。(2)突出贡献奖。对取得各类国家级教学荣誉的教师授予“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称号,并予以奖励。(3)单项奖。为本科教学各个环节设立三大类共十六个单项奖。包括学年优秀课程奖(最佳课程、最佳创新短课、最佳全英课程、最佳过程性考核课程、最佳课件、最佳案例教学、最佳PBL课程);学年优秀教师奖(最佳课堂教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佳“聚徒名师”、最佳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佳学术及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最佳实习实践与实验指导教师);学年优秀教研成果奖(最佳教研成果、最佳教研论文、最佳教学改革推广)。单项奖由学院评定,每学年度评选。

2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使命。深圳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牢牢围绕着这个命展开的。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培养视野宽广、意识领先、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创业人才,把深圳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人才;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业社(1974-),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项目“新升地方性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邵阳学校为例”(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350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全面全程全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351号)、湖南省高教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研究项目“以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邵阳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1-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87-03

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水平,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1]科技竞赛提供了一个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大学生科技竞赛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邵阳学院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依托大学生科技竞赛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层次+模块”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构建了“专业文化教育—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训练与创新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设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训练课程

学校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整体优化为原则,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自觉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选修课开设比例,适度减少了课内学时,增设了独立实验课程,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技能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1)专业文化教育。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技竞赛并参与进来,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学校在选修课开设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科技竞赛选修课程。如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了“机械设计基础”、面向电工电子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电子设计基础”、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开设了“艺术设计基础”等选修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形式,促进了学生对科技竞赛基础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科技竞赛的热情,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活动中来。

(2)基础技能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学校围绕课程特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综合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方案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模式,开设了基础课训练课程。目前学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有“大学物理”、“基础化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规划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编程”、“机械制图”、“力学”、“论文撰写”等。每学期定期组织一次,着力解决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等培养问题,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3)专业技能训练。为了推动学生科技竞赛能力培养的深入开展,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设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了统一培养和集训。如“机械创新设计”、“程序设计”、“土木结构设计”、“化学技能训练”、“大学物理”、“数学建模”、“广告艺术与设计”、“大学英语”等。

(4)综合创新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竞赛水平,针对各学科专业科技竞赛内容开设了相关的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如“机械综合设计”、“程序综合设计”、“土木结构综合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电子综合设计”、“大学物理”、“数学建模”、“化学实验技能”、“英语口语训练”、“艺术广告设计”等。由具有一定实践背景和竞赛指导经验的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确保参加科技竞赛学生的实力,提高竞赛水平。

2.合理安排不同性质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不同性质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以便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基础班应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班应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应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2]

以邵阳学院机械设计竞赛为例,基础班课程训练教学侧重以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相关机械设计产品零部件的辨识和手动拆装等技能性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产品零部件的拆装与辨识等实践技能;提高班课程训练教学依托工程仿真设计实践平台,通过简单的机械设计实验训练,使学生体验产品从创意、概念、研发、测试、模型到加工、生产等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训练技能技巧;竞赛班课程训练教学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相关机械创新作品设计,提交创新设计作品,如设计模型、设计图纸、设计软件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1.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科技训练平台[3]

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高等学校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4]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邵阳学院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努力打造创新人才实践平台。近年来,学校共投入500多万元,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成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土木工程、食品工程、艺术设计等11个校内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同时,将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所、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场所,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优化师资队伍,提高科技指导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足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科技竞赛师资队伍是提高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邵阳学院通过实施新老教师“结对子”工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同时,采取引进竞赛专长师资、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和职业精神,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科竞赛构建了一个核心的智慧平台。

3.建立网络平台,促进科技竞赛开展

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平台是学校科技竞赛的最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为进一步宣传和推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邵阳学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和优化,现已建成了科技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且具交流互动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建设包括科技竞赛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科技竞赛组织实施进展情况,科技竞赛成果展示,科技竞赛师资队伍,科技竞赛训练课程,统计、分析、撰写等科技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与交流等,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科技竞赛网络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

4.推进实验室开放,繁荣科技创新氛围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学环境,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促进资源共享,优化创新实践环境,提供良好的科技竞赛条件,邵阳学院积极推进了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不仅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项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锻炼了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目前,邵阳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配备相应实验室指导教师和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对已建成的实验室以一定方式面向全校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空间,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近三年来,实验室共承担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360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80个,为科技竞赛做好了前期准备。

5.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手段,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理念,能通过认识、导向、陶冶、激励、规范、示范和同化等功能影响学生的科技创新观念、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促进科技竞赛的开展。[5]为营造良好的科技竞赛环境,邵阳学院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全面构建了创新文化体系,形成了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协会作用。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机械创新协会、电工电子创新协会等学生科技协会组织,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科技协会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科技沙龙、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求真务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协会成员的科技创新素养。

二是开设科技学术讲座。针对竞赛和创新性实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学术讲座,以补充学生的相关知识技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是建立光荣榜展示学生成果。通过大学生科技网络平台和校园宣传栏及时展示学生的科技竞赛成果,表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弘扬校园科技文化,让学术性、科技创新性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宣传和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健全机制,完善科技竞赛管理体系

科技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其成效主要取决于相应的管理体系。[6]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和实践,邵阳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校级领导高度重视,以教务处、团委、科技处与各系(院、部)为中心,以竞赛负责人为重点的管理体系。

1.成立科技竞赛管理机构,加强组织管理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实现大学生科技竞赛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邵阳学院科技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管理机构。由主管教学院长、下设行政办公室、各创新实践基地、各竞赛领导小组、以各类教学团队为中心的技术小组组成,对全校的科技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宣传、协调、培训、组织。教务处代表学校,从政策、资金和宣传上予以支持,动员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各系(院、部)成立了竞赛指导委员会,组建了竞赛团队,组织和落实了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授权并协助竞赛负责人组织科技竞赛的具体运行;竞赛负责人作为竞赛团队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全面负责该科技竞赛项目的具体运行。

2.制定科技竞赛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为了使邵阳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竞赛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2003年,学校出台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试行)》(院行字[2003]38号)、《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试行)》(院行字[2003]39号),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发明创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学校制定了《邵阳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试行)》(邵院政字[2007]22号),在全校大学生中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008年,学校又制定了《邵阳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邵院政字[2008]37号),明确了参加国家、省等有关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可优先列为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规范组织机构职责、竞赛等级与分类,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与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保障了科技竞赛活动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科技竞赛监控体系,确保竞赛水平

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科技竞赛活动监控体系是确保科技竞赛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管理环节和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邵阳学院非常注重对科技竞赛活动监控工作的研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科技竞赛管理制度,建立了可操作性强的科技竞赛各环节质量标准,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科技竞赛质量监控机制。2010年,邵阳学院出台了《邵阳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邵院政字[2010]36号),加强了对科技竞赛的组织宣传、训练过程、参赛选手选拔、参赛、总结、表彰与奖励、作品展示等科技竞赛环节的全过程督导与检查、评估,实施了科技竞赛课堂教学评价、实战训练阶段检查、竞赛场所随机抽查、科技竞赛档案检查评价制度,确保了科技竞赛活动的有序运行,提高了科技竞赛水平。

四、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来,学生共承担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25项,承担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60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5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多项。2012年,邵阳学院成为首批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稳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而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赞誉,达到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1-174.

[2]王世林,林静.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和训练组织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8):33-34.

[3]王业社,王放银,秦波莲.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34-136.

[4]陈坚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