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导向;全员参与;活动育人;反馈矫正;正面引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通过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要科学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我们的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我们都知道,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实施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这种新目标也应该是根植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实施预设目标时所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地甚至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教师所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不能没有目标,而且还必须与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

2、全员参与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强调针对性,只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却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其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出发,在考虑工作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个别辅导固然可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学生的全面参与,才能确保参与的全员性。另外,这里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而不能成为旁观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工作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3、活动育人原则

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在其具体活动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活动为组织形式,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引发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在一旁注意观察,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态适时进行评价――肯定正面典型,纠正偏颇之处。例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通过情境表演,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引导自由活动,为学生提供宣泄空间。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效果。

4、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要确保其实践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反馈矫正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少不了反馈,因为这种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要使这样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所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矫正自己工作中的偏向和失误,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阴暗心理,并适时加以矫正――总之,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5、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支配下,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43-02

目前,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渗入到学校中,在校大学生面对如此的竞争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情况者约占1%,并且该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轻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以及感情问题等。

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会认为大学校园是非常美好的,而其中却隐藏着很多问题,困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18~25岁年龄阶段,从心理学观念上看,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是必然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与怯懦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一遇到困难,首先就会表现出退缩和畏难的心理,对周围事物较为敏感;(2)嫉妒与报复心理。有些学生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情绪,有的甚至采取违法行为报复那些曾经让自己受挫的人;(3)孤独与冷漠心理。有些学生会表现得不合群,总是独自行动,基本上不与其他同学进行情感或者思想交流,心里总是孤单寂寞的,并且这些学生对周围任何事物都抱着与己无关的消极情绪;(4)网络心理障碍。网络的应用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工具,以致上网成瘾;(5)异往心理迷茫。有一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够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正确区别开来,对于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划不清,而且部分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还不够明确,使得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存在很多困难,从而导致不愿与异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且较为严重,亟需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将其作为全校各部门的责任,而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室的任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尽可能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解决其中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该小组的组长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应制定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认识心理以及调节心理的技术。再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处事方式、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泛。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心理出现问题都是由于自己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认识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职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认清自己,坦然地接受真实的自己,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

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这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无裨益。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讲座、报告、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过程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幽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和文明端庄的言行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也可为转变学生认知、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人际关系往往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高职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学习,在不经意间,成为导致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根源之一。宿舍里同学之间关系的难以相处首当其冲。因此,优化人际关系,将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要成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的困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从全局出发,不要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与把握自己的心理,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心理学方法,从而能够对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自我调控。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尊、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建立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干预是人类处理危机、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从不良事件中走出来。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通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的构建,基本做到了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了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人们有时候会把危机干预当作是危机的被动干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危机干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危机到来时的即时干预,这是被动干预。积极主动的危机干预是预防、即时、善后干预三者相结合,即要积极构建学院、系、班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形成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各种悲剧一而再地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从基层和制度建设开始进行预防和干预,积极推行各种制度(如心理委员会制度、心理异常学生报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等),并且要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与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的完善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应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院级指导层。此层由学院学工处直接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班级心理委员会的培训、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等工作。二是系级延伸层。此层主要由各专业辅导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汇报给学院心理中心。三是学生自助层。此层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会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活动,反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高职院校中每个协会都有权利开展各种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也是如此,大学生心理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普通的学生社团不同,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会应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宣传月、危机干预、心理剧大赛等),协助心理教育中心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剧表演,鼓励学生还原自己当时抑郁的情境,然后,让其他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给出正确的应对、处理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有更为切身的领悟。班级心理委员会要及时将所要培训的心理信息传递给学生,需要建立心理信息报送制度,每天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汇报上去,及时将有需要的学生邀请至心理中心,在班级中可以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室已经无法满足如此规模学生的需求,网络也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平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可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环节或调解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或实施心理健康调查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校与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能节省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在网站上可开设留言咨询、在线咨询或电子邮件咨询等网络咨询服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心理咨询渠道。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困惑、不悦、压抑等倾诉出来,而且学生对于较为敏感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求助,从而可使学生与心理咨询教师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地将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化解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动态,分析研究问题要有针对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近年来,因为面临生活困境、情感困惑、就业竞争、性格缺陷等种种原因,有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障碍或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值得欣慰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各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证明了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余益兵,方明,陈晓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韩云萍,王跃,朱丽芬,余燕.课堂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

[3]李瑞玲,李笑梅,李连玉.对大学生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7).

[4]郑祥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4).

[5]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6]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郭开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

[8]孙志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9).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5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发展心里研究所“大中专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湖南、重庆、浙江、河南等不同地区选取的16472名大中专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8%,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特质,已成为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在大学各学科中,作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大众媒介的发展,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报刊、网络资讯对青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家庭中,青少年每天接受大众传媒的时间超过于和他们父母进行感情交流的时间。原来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教育工作滞后。转型期的青年在道德价值观上的认识错位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问题,也就是说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混乱,使青年人在实际生活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例如:理想信念区域迷茫淡漠,只讲金钱,不讲奉献,不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自我设计和功利化;行为方式上;趋于不文明、中学生早恋、打架、不遵守公共道德;生活态度上,趋于享乐和高消费化,讲吃喝,穿戴讲名牌,相互攀比,胸无大志,沉迷网吧等。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引起党和全社会包括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好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强化社会大环境对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引导和约束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打破封闭格局,改变道德教育过程脱离社会实际、滞后于时代变革的弊端,倡导青年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主法制教育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感受道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前瞻性,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达到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其次,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教育工作必须依赖于社会面貌的根本好转就要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党和政府应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加强全民的公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大气候;另一方面,要改善局部小环境,缩小大小环境间的差距,增强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工作的说服力。此外,对青年实施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过程既要开放,又要保持其内部系统结构的稳定,实现两方面的平衡。要逐步建立目标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使青年道德社会教育制度化,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此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探索

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这种教育要用正确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去引导大学生,才能真正发挥政治思想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重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用中国化理论成果,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教育主体教师来说,充实自己知识结构,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对学生的关怀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用正反两个方面实例和语言艺术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用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学生的说服力。学校可通过环境教育、实践教育、自我修养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体系上,学校应积极营造拼搏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

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也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要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来凝聚和武装青年大学生,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另外,还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育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要不断激励大学生和引导他们增强爱国爱党、积极的进取意识。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带头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和争取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队伍而努力奋斗。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来引导大学生,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培养、道德教育也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1.要改革教学结构,寓德育于智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改的深入,学生兼职、毕业生自由择业等现象的出现,使道德教育与智育的结合成为必然。要求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活跃学生生活,养成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要积极进行学风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

2.重视社会影响,突出学校教育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训练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除困惑的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更重要的实际有效环节就是让学生在社会中进行实践认知,深化感性认识为理论认识收到德育的实践性效果。

3.要强化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意识

要进一步强化青年的道德社会化意识,使规律式的道德教育在自我意识的深层激发下,达到进行自律式的道德修养的目的。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的趋势下,青年能动性的发挥使被选择的道德观念的不确定性增强,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要根据青年的心理、思想动态、激发其道德社会化意识的觉悟,促进其道德修养自律性的形成。

4.选择运用多样的道德社会化教育方法,培养青年的道德修养能力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0 引言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在专业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设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结合,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业实践中的操作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因此,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 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 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 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 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 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方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全国各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学生健康的人格为他们具有知识、体魄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他们。因此,面对当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近30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广泛认同,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教育方法,给予小学生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我认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如下几种:

1、学科教学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它们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学科活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1]

2、活动体验法

活动体验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等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活动辅导的方式,可以激发其兴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运用活动体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得较多。在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保证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角色扮演、猜谜、讨论、诗歌朗诵、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队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对活动体验法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3、认识指导法

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根据艾利斯的观点,他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情绪与不良的行为是与个体的认知有关。而人们的情绪困扰与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2]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由于其经验不足,特别是思维的限制,这将造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出现欠缺。由此将会影响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良的行为,进而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认知指导法,能有效改变他们的认知,使他们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与合理。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对讲故事、游戏、课堂讨论等方式非常喜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小学生的班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在他们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时,应多采取这种方法改变他们的认知。

4、 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辅导教师是对部分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骨干力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在中小学一般都设置得有心理咨询室,少数有心理困惑或者心里问题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有:(1)心理谈话和咨询。通过心理谈话和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2)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3)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原,再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疗,如认知疗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等。

小学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中,较为常用的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借助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它信息传递方式,就来询者的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心理咨询形式有面谈、电话、书信、网络[3]

5、环境渲染法

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4]

环境渲染法主要方式有(1)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题讲座的宣传,还可通过广播解答小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宣传能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2)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决少数小学生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板报宣传。利用黑板报或墙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由于板报宣传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出班刊加以运用。(4)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或网络聊天。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或网络聊天,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除去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讲授法、行为改变法、自我调控法等等。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结合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恩武.中小学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 2010.7-8.

[2] 李百珍.青少年心里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3] 黄 猛.浅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邵阳教育学院 [J]科技信息, 2009年第16期.

[4] 关丽霞. 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06月第23卷第3期.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油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