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测试设备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范文第1篇

GB/T 20299.2-2006中第12章中所涉及到综合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的检测参数及合格性指标引自于ISO/IEC 11801:2002。此外,综合布线系统的检测和验收应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在GB/T 20299.1-2006和GB/T 20299.2-2006中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检测的条件、内容、方法、合格性指标以及检测和验收结论的判定。

技术要求

1. 系统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分层式星形结构,综合布线系统包括3个布线子系统: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楼宇布线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见图1。

综合布线包括3个布线子系统:园区主干、楼宇主干和水平布线。多个布线子系统连接在一起可建立结构如图2所示的最大配置的综合布线系统。配线架提供一种配置布线的手段以支持不同的拓扑结构,如总线形、星形及环形。

2. 功能元素的安置

图3示出一个楼内如何安置功能元素的举例。配线架的安置要求可参考ISO/IEC TR 14763-2。

线缆使用线槽或线管敷设。线缆在线槽或线管的敷设管理要求可参考ISO/IEC 18010。

配线架放置在设备间或电信间。电信插座位于工作区。

3. 平衡布线分类

A类:规定高达100kHz。

B类:规定高达1MHz。

C类:规定高达16MHz。

D类:规定高达100MHz。

E类:规定高达250MHz。

F类:规定高达600MHz。

4. 线缆

包括平衡线缆和光缆。具体分类见表1。

5. 信道和永久链路

信道是LAN交换机/集线器等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路。典型的信道将由水平子系统及其工作区和设备跳线构成。对于更长的可达距离,信道将由两个或更多个子系统(包括工作区和设备跳线)构成。信道的性能不包括专门针对应用的设备的连接。

永久链路是包括已安装线缆末端处的连接硬件的该安装布线子系统传输通路。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永久链路由电信插座、水平线缆、可选CP和楼层配线架处的水平线缆终端接点组成。永久链路包括已安装布线末端处的连接。

6. 布线构成

针对信道、永久链路和CP链路的构成见图4。

综合布线要求如下:

(1)信道的物理长度不超过100m;

(2)永久链路水平线缆的物理长度不超过90m。当跳线、设备和工作区跳线的总长度超过10m时,允许的固定水平线缆的物理长度相应减少;

(3)如放置汇集点,距楼层配线架至少有15m;

(4)当使用多用户TO组件时,工作区跳线的长度不应超过20m;

(5)压接跳线/快接跳线线缆的长度不应超过5m。

7. 平衡布线的性能

要求检测的主要性能项目如下:

(1)回波损耗(return loss)

(2)插入损耗/衰减(insertion loss/attenuation)

(3)近端串扰损耗(NEXT)

(4)功率和近端串扰损耗(PS NEXT)

(5)衰减与串扰比(ACR)

(6)功率和衰减与串扰比(PS ACR)

(7)等电平远端串扰损耗(ELFEXT)

(8)功率和等电平远端串扰损耗(PS ELFEXT)

(9)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

(10)延迟偏差(delay skew)

8. 其它

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2规定。

9. 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在建筑物内部的布线、屏蔽及接地要求

(1)雷击建筑物或者邻近地区雷电放电所时,产生瞬变空间电磁场,在计算机通信网络接口处感应的瞬态过电压与感应源的电流变化率、通信电缆与感应源的间距、通信电缆长度、回路中各段线阻抗以及总回路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对建筑物内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采取合理的布线、屏蔽及接地来减轻雷击产生的瞬变空间电磁场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影响;

(2)采用铁质框架或钢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当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内部钢质框加工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横向以及纵向相互绑扎或焊接要良好,使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提供近似为接近理想化“屏蔽室”的环境,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与线路应尽量集中在建筑物的中部,建筑物引下导体越多效果越好,对计算机通信系统的防雷保护设计不仅取决于设备自身的抗力,而且取决于通信线路的布放方式、屏蔽及接地的方式。另外,建筑物结构以及楼顶铁塔或避雷针的安装方式要合理;

(3)要采取措施,避免雷击对计算机通信线路的空间电磁感应,特别避免雷击建筑物或者邻近地区雷电放电产生强大的瞬变空间电磁场,避免通信接口电路(或者其接口芯片)自身超过所能承受的最大冲击,造成通信接口设备的损坏;

(4)高层综合通信大楼受到雷电冲击时,通信大楼内冲击电位分布和空间瞬时电磁场将关系到建筑物内人身和设备的安全,首先采取措施避免冲击电流沿着缆线进入设备;其次避免雷击引起电位升高对通信设备产生影响,作为现代数字化通信设备的控制计算机,对雷电极为敏感,即使几公里以外的高空雷闪或对地雷闪,都有可能导致这些通信设备的薄弱环节计算机CPU控制中心的误动或损坏,要严格防雷措施;

(5)对雷击敏感的计算机控制单元及数字终端设备,它们在通信大楼里一定要有合理的布局,有效地减少雷害;通信大楼采用联合接地可有效地解决地电位升的影响;在通信大楼内的计算机、控制终端、监控系统、终端设备的接口处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并对通信台站出入缆线采取屏蔽、接地等措施,可有效减少雷电对信息及网络系统的侵害;防止冲击电流(LEMP)沿着缆线进入设备,加强信号及数据线网络接口的LEMP(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检测与验收

1. 水平布线链路传输性能检测

(1)检测方式

a. 永久链路(见图5)

b. 信道(见图6)

(2)检测项目

a. 回波损耗

回波损耗是布线链路由于阻抗不匹配所产生的反射,是一对线自身的反射。示意图见图7。阻抗不匹配主要发生在连接器的地方,但也可能发生于线缆性阻抗发生变化的地方,因此施工的质量是减少回波损耗的关键。回波损耗将引入信号的波动,返回的信号被双工的千兆网络误认为是收到的信号而产生混淆。

b. 插入损耗/衰减

衰减是布线链路中信号损耗的尺度,根据允许的最大衰减量,可以确定链路范围内所有线对的最坏衰减量。衰减超标会造成布线链路传输数据不可靠。

布线链路不合格的原因:电缆材料的电气特性和结构(见YD/T 1019-2000)、阻抗不匹配的反射。

c. 近端串扰损耗

该参数是布线链路的一个关键性的性能参数。它是指双绞线中一个线对到另一个线对的信号耦合尺度。示意图见图8。对该参数的测量是测试来自其它线对泄露过来的信号,并且对该项目的测试是在信号发送端(近端)进行测量。近端串扰损耗不合格会造成网络的连接完全失败。

近端串扰损耗不合格的原因:

串扰可以通过电缆的绞结被最大限度地减少,这样信号耦合是互相抑制的。当安装链路出现错误时,可能会破坏这种互相抑制而产生过大的串扰。串绕就是一种典型的情况,串绕是用两个不同的线对重新组成新的发送或接收线对而破坏了绞结所具有的消除串扰的作用。对于10M的网络传输来说,如果距离不长,串绕的存在影响并不明显,有时甚至会感觉网络运行完全正常,但对于100M网络传输来说,串绕的存在是致命的。如果按照下面的线对顺序进行连线就是串绕,即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棕。按照这样接线会造成极大的网络碰撞和帧校验出错,从而影响网络的传输性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网络的瘫痪。

该参数的测试要求在链路的两端进行,这是因为当NEXT发生在距离测试端较远的远端时,尤其是当链路长度超过40m时,该串扰信号经过电缆的衰减到达测试端(近端)时,其影响已经很小,无法被测试设备测量到而忽略到该问题的存在。

d. 功率和近端串扰损耗

即同时间多个线对对同一线对的影响。

e. 衰减与串扰比

该参数是近端串扰和衰减的差值,它是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接收端分辨正常信号的能力。因此,该参数直接影响误码率,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重发。衰减与串扰比也可理解为噪声源为NEXT的ACR。示意图见图9。

f. 远端串扰(FEXT)

所谓远端、近端是指串扰测试时测试位置同信号源的相对位置,在同一端为近端,否则为远端。远端串扰是在某个线对的始端发送信号,而耦合到另一个线对远端的信号比例。示意图见图10。

g. 传输时延

传输时延是信号从线缆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所花费的时间。

h. 时延偏差

时延偏差是衡量信号在最快线对与最慢线对中传输时延差的尺度。

i. 等电平远端串扰损耗

该参数是远端串扰和衰减的差值,它反映的是信号与噪声的关系。也可理解为噪声源为FEXT的ELFEXT。具体讲就是对近端发生器耦合到另一线对的不希望的信号在远端相对发送的信号电平的一种度量。示意图见图11。

2. 光纤布线传输性能检测

光纤传输链路的衰减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

光纤布缆链路衰减(dB)≤光纤衰减(dB)+连接器插入损耗(dB)+接合的插入损耗(dB);

光纤衰减(dB)=衰减系数(dB/km)×长度(km)。

其中衰减系数:

a. 多模850nm为3.5(dB/km)

b. 多模1300nm为1.5(dB/km)

c. 单模1310nm为1.0(dB/km)

d. 单模1550nm为1.0(dB/km)

连接器的插入损耗(dB)=连接的数量×连接损耗(dB)

其中连接的最大损耗等于0.75(dB)

接合的插入损耗(dB)=接合的数量×接合损耗(dB)

接合的最大损耗=0.3(dB)

3. 检测设备

(1)测设备分类

a. 可测试D类以下(含D类)布缆链路的通用型测试设备,测试单元最高测量频率极限值≥100MHz。

b. 可测试高于D类布缆链路的测试设备测试系统测量频率应扩展至250MHz或更高。

(2)检测设备的精度要求

检测设备的精度表示实际值与仪表测量值的差异程度,测试设备的精度直接确定测试数值的准确性,用于现场测试的设备应满足二级精度要求,二级精度测试设备的性能参数见表3,检测设备准确报告的最低近端串扰损耗值至少应高于内部残余串扰值10dB以上,准确报告的最低衰减值应在内部随机噪声水平30dB以上。光纤测试仪测量信号动态范围应大于等于60dB。可测试高于D类链路的检测设备精度应高于二级精度。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压设备;电气试验;管理系统

在高压电气试验中,主要工作是对设备的绝缘性能进行试验,以此来判断高压设备的运行状态,具体项目包括:吸收比和极化指数试验、介质损耗试验、电容试验、耐压试验等。就当前来看,试验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高压电气试验设备,它们能够检测出设备的性能和绝缘状态,发现隐藏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一、高压电气试验设备的现状分析

(一)电气试验车现状分析

在电气试验中,经常要用到高压程控电气试验车,它是中型客车改造而来的,在车上固定有相应的测试系统,能够十分方便的到达电气设备的试验部位。对于中型客车而言,使用的大部分试验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包括:前端测试单元、测试通道控制单元以及数据通道等等。这些通道可以进行多种测试,在具体测试过程中,可以将电缆与测试设备相连接,测试时只需启动测试设备即可。作为一种自动化的验设备,电气试验车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具有简答的操作步骤。其主要不足在于:价格贵,很多供电单位无法承担昂贵的费用,在维护上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正因如此,这种试验车并没有得到普及。

(二)常规试验设备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电气试验依然是采用传统的试验设备,这些设备不具备自动化测试的功能,体积大,不便于运输;另外,它们无法与计算机相连,因此,其所获得数据也无法导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这些试验设备需要人工操作,并通过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数据进行判断;对于实践经验较缺乏的工作人员而言,有可能因为误操作得出错误的数据而导致最终的误判断;更值得关注的是,试验数据一般是通过人工记录的,查询和保存上都存在较大问题。受资金限制,这些设备依然是很多电力公司的主要试验设备,短时间内无法被淘汰,因此,研究人员你也只能尽可能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验设备和技术的改进。

二、改进方案分析

对于上文所提出的电气试验设备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采取有针对性的并且切合实际的改进方案十分有必要,这样可以保证电气设备运行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日益成熟,不难想到依托计算机技术提升电气试验设备的水平。基于常规的电气试验设备,开发出一套设备的管理软件,并且对设备与计算机的接口进行设计是一条可行之路。这样一来,电气试验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大大提高。就该系统而言,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在工作时,工作人员依据该系统中的提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将会自动录入到相连接的计算机中,计算机中有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软件,可以实现数据分析并且对电气设备绝缘情况等进行判断,最终给出试验结论。

在该系统中,软件环境包括:Microsoft Visual Basic,中文Win-dows XP, Microsoft Access;硬件环境包括:CPU 33MHz,显示器、硬盘、喷墨打印机、针式打印机以及激光打印机等。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试验报告的打印功能、试验数据的录入功能、历史试验数据的保存功能、试验数据的分析功能以及实验报告结果的显示功能等。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库结构为:通用测试结构,它与现场的常规组织方式是相符合的:首先,该系统的第一级牵引为变电站名称;第二级牵引为电气设备的名称,其中包括设备的运行编号和设备的类型;第三级牵引为试验的日期;通过以上的三级牵引,实现试验数据的存储和查找;另外,这种结构的数据库有利于管理以及今后的扩展,同时,以变电站作为第一单元,这就与其他变电站完全分离开来,实现了较强的数据独立性,数据的局部损坏现象减少了,自然也不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因此,维护起立较为方便。

在建立数据库时,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各个变电站建立独立的数据库,互相之间不会受到干扰;同一类设备或者是同一台设备使用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一个测试项目在记录中占用规定好的字段。采用常规的电气试验设备进行高压设备的试验之后,通过手动的方式,将试验数据录入到指定的计算机中;在相应的管理程序中,有设计好的软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必要的存储换算、管理分析以及比较判断等。该软件不仅能够进行与历史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对于相同类型设备的试验数据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依据试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设备的状况。为了对历史资料进行积累,对电气设备的性能进行跟踪监测,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存档,保留最具权威的试验数据,并且这些档案可以随时打印出来,便于工作人员的使用。

三、结语

电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其高压设备越来越先进,相应的,针对这些设备进行的电气试验也应该得到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已经逐渐暴露出弊端,需要得到改进,甚至是摒弃。但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设备还无法被淘汰,对此,只能尽可能的进行电气试验设备的改进,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

参考文献: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调试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工厂调试;现场调试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5-0128-02

数字化变电站是基于IEC61850通信规约,由智能化一次设备(例如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断路器等器件)和网络化二次设备的功能化层次结构(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所构成,以实现系统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为目的,具有数据管理、继电保护等自动化功能的变电站。其技术特征包括系统结构标准化、分层分布化、紧凑化、集成化以及数据采集数字化、信息交换网络化、设备检修状态化、设备操作智能化等。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从施工图设计、保护与自动化系统出厂验收、现场安装调试直到竣工验收、投运,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变电站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其中出厂验收、现场调试都是重要环节。由于数字化变电站调试在内容与方式上都与传统调试方法变化很大,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尤以二次部分的继电保护调试更具挑战性,因此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特点

1.1 与常规变电站调试技术相比的变化

由图1可见常规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调试技术的变化主要有:(1)常规变电站过程层与间隔层设备之间采用电缆线连接,也就是端对端的硬接线模式,但数字化变电站采用光缆连接,并以数字信号传递信息,已不再适合采用传统测试计划;(2)常规变电站通信标准为IEC60870系列标准,而数字化变电站通信标准为IEC61850,通信规约的变化导致以前的调试方法不再适用;(3)常规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结构不同,前者站控层是基于RS485串行通信的以太网,并且要经过网关才能与间隔层设备通信,网速较慢;而后者采用基于交换式以太网技术,网速快得多。过程层网络结构差别更大,常规变电站需要通过功能装置重复的I/O接口进行通信,而数字化变电站通过过程层总线互联,不仅网速差别大,也引起调试方法变化;(4)常规变电站采用传统互感器,并接入TA、TV信号;而数字变电站采用非常规互感器(如电子式互感器)和合并单元,接入ETA、ETV数字信号,从而引起调试方法变化;(5)常规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在一次设备及其接口也不同,前者采用传统一次设备和常规I/O接口,而后者为智能化一次设备和智能接口,由此引起调试方法变化;(6)数字化变电站功能自由分布也引起调试方法变化。

1.2 调试计划的阶段划分

如前所述,数字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分出厂验收(也称为工厂调试)和现场调试两个阶段。出厂验收是出厂前为了验证施工设计与系统配置SCD是否正确以及系统联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它也是现场调试的基础。现场调试是在系统与设备安装完毕、线缆与交直流系统施工结束以后进行的系统全面调试和试验。下面就对这两个阶段的调试进行讨论。

2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技术

2.1 工厂调试

2.1.1 调试准备。准备内容包括:(1)设计单位提交虚端子图、网络结构图、光缆连接图、同步时钟对时图、遥信点表等设计成果;(2)集成商根据虚端子图进行全站SCD文件配置、搭建全站站控层与过程层、定义全站遥信点表与远动点表数据库、定义全站主接线图与间隔细节图、配置IED的CID文件、命名各装置名称与断路器编号、将全站SCD文件导入五防服务器、搭建同步时钟对时网络、将全站SCD文件导入网络报文分析仪与故障录波装置等。

2.1.2 调试内容。具体内容包括:(1)模型测试,包括ICD模型是否符合《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要求、配置是否与模型文件一致等;(2)关联测试,通过建立后台与装置的关联,测试关联性能是否符合要求;(3)SV测试。通过测试SV发送、接收、采样同步性,对合并单元、保护测控装置、监控后台的采样(采集电压、电流、功率等信号)性能进行检查;(4)GOOSE测试。GOOSE用来实现间隔层设备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它是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测试来验证GOOSE机制。内容包括报文测试、处理能力测试、联锁闭锁测试,通过遥控、遥信核对、网分及故障录波测试、保护试、整组试等多种方式进行验证;(5)验证IED元件之间逻辑关系是否正确,以便为全站SCD文件的配置打下基础;(6)验证网络结构设置、交换机接口配置是否合理,以防止过程层交换机负荷分配不当、数据溢出等问题出现;(7)验证不同品牌IED设备在IEC61850标准下的兼容性;(8)验证IED设备采样、逻辑、动作等行为是否正确;(9)网络报文记录仪、故障录波装置等是否配置正确等。

2.2 现场调试

2.2.1 调试流程。电气安装完毕并满足现场调试要求成立现场调试工作组编制现场调试方案进行现场调试并记录调试数据整理现场调试报告向建设、运行单位移交资料带负荷试验。

2.2.2 调试内容。在调试之前,应认真研究相关技术文档,包括出厂验收调试报告、系统与设备技术说明书、各类配置文件、施工设计图纸等。然后准备测试仪器仪表,这些仪器仪表应校验合格,测试设备等级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有两种方法:一是常规微机保护测试仪结合模数转换装置(如南瑞公司的HELP2000A)进行校验。常规微机保护测试仪产生信号源,经模数转换装置形成数字信号,送至合并单元并接入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通过抓包分析工具监测保护装置GOOSE反馈信息。二是采用全数字化测试仪(如博电PWF-3测试仪)进行校验。利用全数字化测试仪产生的数字信号直接输入到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中,而继电保护装置产生的GOOSE反馈信息输回到全数字化测试仪。前一种方法由于模数转换过程中消耗一些时间,也就是存在ms级的滞后误差,因此并非理想方法,而只是一个过渡方法。后面一种方法不存在这个缺陷,今后必将全面取代前一种方法。

采用全数字化测试仪进行调试时,装置第一次上电要对上位机采样值接口、GOOSE进行软件配置。配置并保存、固化后,即使掉电也不会丢失,方便下次开机直接使用。采样值配置可根据被测试继电保护装置的协议或直接导入变电站的SCL配置文件。GOOSE配置内容包括GOOSE订阅和GOOSE。订阅时将GOOSE数据映射到测试仪“开关量输入”上即可。

3 结语

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有许多变化,反映到工程调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数字化变电站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熟悉其调试方法。但在目前过渡阶段,部分数字变电站是由常规变电站改造而成,保留了部分传统控制手段,调试技术更加复杂,因此测试人员应掌握各种调试方法,这样才能在调试工作中游刃有余和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陈兴华,陈锦昌,宣筱青,等.数字化变电站安全自动装置的几项关键技术[J].南方电网技术,2013,7(6).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二次;故障; 处理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power equipment of the secondary circuit fault handling some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power secondary; Fault; Process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M3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电力供应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变电站是电力供应环节的重要组成接点,是一个高强度电磁干扰的环境。这样环境下工作的电力设备二次回路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快速处理好二次回路故障是保障电力供应安全运行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阐述了二次回路运行维护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故障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一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

1 经验判断法

通过统计分析某类故障发生概率及对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熟悉程度,凭借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可处理一些故障,如:

开关本体三相不一致跳闸后,控制回路的指示绿灯不亮,开关无位置,只需复位开关汇控箱内的“强跳复位”小开关即可;

开关分闸(特别是真空开关)过程中发现红、绿灯均不亮,跳闸线圈烧坏,那大多由于开关机构有操作死点拒分,或辅助节点未随机构分合同时切换;

保护带负荷试验工作中10 kV和35 kV计量回路开路,大多是由于遥测或电度表回路的电流切换片未压上等。

2 测量对比法

通过测量对比二次回路各个节点的直流电压、电位变化来确定故障点。主要用于查开关控制回路断线,红绿灯不亮或开关拒动、光字牌不亮等信号回路中一些故障。

如某一线路开关在分闸位置,但控制回路断线且指示绿灯不亮或开关拒合。如图1接线,图中KB为防跳闭锁继电器,HQ为合闸线圈,KTP为跳闸位置继电器,GN(现用LD表示)为开关指示绿灯,KK为万能转换开关,DL为开关辅助节点,节点1和2分别为正、负电源(即±KM)。

图1开关控制回路原理图

图2查找开关拒合或绿灯不亮故障的电位变化对照图

结合图1接线,对比图2可看出对地电位正、负发生变化的环节是故障最可能发生的地方。

这种方法有也用来验证一些重要回路的接线是否正确,如各间隔至母差保护的失灵回路等。通常我们在开关传动过程中测量启动失灵压板的正电位端是否瞬间有电,就可以知道失灵回正确与否。

3 短接法

将回路某一段或一部分人为短接,判断故障点的存在,缩小故障查找范围。此法主要用于电磁锁失灵、电流回路开路、切换继电器不动作、判断控制KK等转换开关的接点是否完好无粘死现象。

电磁锁失灵故障在变电检修中经常遇到。原理见图4,图中7D2 DS为主变110 kV侧接地刀闸电磁锁,8G为主变110 kV侧旁路隔离开关辅助节点,3G为主变220 kV侧隔离开关辅助节点,4 G为主变220 kV侧旁路隔离开关辅助节点,9 G为主变35 kV侧隔离开关。

图4主变110 kV侧接地闸刀电磁锁回路原理图

从图4可知只有当8 G,3 G,4 G,9 G同时闭合时,7D2 DS才会动作。而事实7D2 DS失灵故障涉及主变三侧隔离刀闸辅助节点。由于220 kV变电所场地大,跑遍整个变电所去取下罩在各隔离刀闸辅助开关上的铁壳再检查每付节点的好坏,这种做法很盲目费时。此时用短接法很方便,先到110 kV开关端子箱检查熔丝32RD,33RD两端电压是否正常,再短898与882,来判断电磁锁本身好坏,再取下短接线短900与822来判断8G好坏。依次排查,假如在短902与882时出现7D2 DS失灵,则表明故障是由3G节点坏引起的,去主变220 kV侧隔离开关处检查隔离闸刀辅助接点即可。

电流回路开路故障,也可用此法去解决。

图5保护电流回路图

在保护带负荷试验时发现A相无电流,那肯定是TA二次回路存在开路现象。由于运行时TA二次开路会产生高压,为保证人身安全,先将一次设备停电,再在机构端子箱的A411和N411处通入适当的二次试验电流,可短保护屏端子排上的A411与N411,如前一级回路有电流,说明故障在A411的下一级,再转短A412与N411来判断1回路是否良好,直至查到开路点。当然这种电流回路开路故障短路法,在现在的微机成套保护装置基本不用,一般都用钳表在一次设备不停电时用钱表在二次侧测出个节点电流,找出TA断线点。当然,现在的微机保护装置可以直观的通过查看电流采样值来判断,继电器保护比较常用此方法。

4参照排查法

通过对比正常运行的同类型同厂家的设备技术参数,找出不同点,进而找出故障设备的故障点。此法主要用于排查接线错误,定值校验过程中发现测试值与预想值有较大出入又无法断定原因之类的故障。

①在设备改造或更换后二次接线不能正确恢复时,可参照同类设备接线,而通常同型号的设备接线是相同的。如更换新的控制KK开关及接线后,出现开关不能正常分合故障,。这时可参照相邻线路控制KK的接线,,根据其线头标号套上的编码及接线位置一一对照找出不同点,就很容易发现错误所在。

②保护设备验收时,如发现保护动作量与整定值相差甚远,可先对照同类型设备的逻辑校验法进行排除,如果非校验方法的问题,则需进一步对比同类设备的接线,再进行排查,直至找出原因。

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继电器损坏引起的缺陷处理更有效,当二次回路故障初步判断可能是由本回路中的继电器引起时,可用同个测试设备去校验故障点的继电器和备用的同类继电器,并记录数据,进行对比排查。如继电器出现测试值与定值偏差超出正常范围的,应予以更换。

③保护带负荷试验难以确认数据正确与否,可从同类已运行的设备上读取数据,如指示灯情况、微机保护液晶显示屏中的内容等进行参照以便缩小故障范围。

5 理论分析法

根据故障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可初步判断出问题的部位,再查找故障原因。

①如一条110 kV线路保护做永久性故障传动时,发现重合加速跳闸后过一会又第二次自动重合。经查回路均与图纸对应。通过微机故障报告分析,发现后加速跳闸与第二次重合之间的时间为21 s,正好是重合闸充电时间。结合图6,分析得知故障原因是由于弹簧储完能的时间长造成的(当时系统电压低导致三相交流操作电源也较低),在储能过程中,重合闸再次充完电,当DT节点闭合时,使跳位继电器KTP励磁,由不对应起动充好电的重合闸装置出口。

图6110 kV开关重合出口回路原理图

注:DT为弹簧储能节点,KC为重合闸出口电流自保继电器

(图中其他符号参照图1说明)。

如果将4n42接至9节点,如图4虚线所示,便不会再发生此类故障。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更改了接线,线路恢复了正常。

②如微机备自投保护重合闸装置不能充电,存在放电现象。可先通过液晶屏上的保护菜单对电压电流输入量及装置开入情况进行分析,确认是什么闭锁条件满足而引起放电的,再去查找故障点。

③此外还可通过分析故障报告,判断各类系统故障正常与否。如单相故障零序电流应与故障相电流同相、相间距离故障应无零序电流显示值等。

6逐线排除法

将并联在一起的二次回路顺序脱开,然后再依次放回,一旦故障出现,就表明故障存在哪路。再在这一路内用同样方法查找更小的分支路,直至找到故障点。此法主要用于查直流接地,掉牌未复归,交流电源熔丝放不上等故障。

①如直流接地故障。先通过拉路逐一排除法,确定故障所在总信号回路,还是总控制回路,或哪条线路的分控制回路等。再将接地支路的电源端端子分别拆开,直至查到故障点。

②如电压互感器二次熔丝熔断,回路存在短路故障,或二次交流电压互串等,可从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相的总引出处将端子分离,此时故障消除。然后逐个恢复,直至故障出现,再分支路依次排查。

7分段处理法

将一套设备分两个及以上部分,再按序处理。

①查高频保护收发信机不能发信、远方不能起动本侧发信或收不到信号3 db告警等故障。由于牵涉到两侧收发信机和许多通道设备,可分段来处理。先将通道脱开,将75Ω负载接入,用电平表确定自发自收是否正常,根据负载端能测到合格的电平来判断故障是否出现在本机,再接入通道,通过测通道口和在结合滤波器通信电缆端测对侧发信时的收信电平差来排除通信电缆好坏,就可寻找故障段所在。

②查光纤通道好坏。可采用两侧通道分别分段自环法来确认分段通道的好坏。如图7某线路的光纤通道图

当某线路主一保护出现 “通道告警”,则可先将 继保室 主一保护装置两个通道分别自环,排除装置本身的原因,再依次自环光纤接口装置直至确认通道异常出现的段落。

如图7某线路的光纤通道图

8直观检查法

处理一些无法用仪器逐点测试,或某一插件故障一时无备品更换,而又想将故障排除的情况。如10 kV及35 kV开关拒分或拒合故障处理。在操作命令下发后,观察到合闸接触器或跳闸线圈能动作,说明电气回路正常,故障存在机构内部。到现场如直接观察到继电器内部明显发黄,或哪个元器件发出浓烈的焦味等便可快速确认故障所在,更换损坏的元件即可。

9通型掉换法

用好的或认为正常的相同元件代替怀疑的或认为有故障的元件,来判断它的好坏,可快速地缩小查找故障范围。这是处理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内部故障最常用方法。当一些微机保护故障,或一些内部回路复杂的单元继电器,可用附近备用或暂时处于检修的插件、继电器取代它。如故障消失,说明故障在换下来的元件内,否则还得继续在其它地方查故障。如一条110 kV旁路CSL162B微机保护运行指示灯忽闪忽灭,并不打印任何故障报告,很难判断为何故障。正好附近有备用间隔,取各插件相应对换,查出故障在CPU插件上。用此项方法,要特别注意插件内的跳线、程序及定值芯片是否一样,确认无误方可掉换,并根据情况模拟传动。

二结束语

因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复杂多样化,设备多元化,不同厂家不同设备出现同一故障信号的故障点各有不同,因此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多种多样,处理故障使用的方法也应随故障情况而变。但无论何种故障,只要能吃透原理,在工作中融汇贯通,再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分析总结,故障处理技术水平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以上是本人总结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故障处理方法,因水平有限,可能存在不当冗长之处还,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电力测试设备报告范文第5篇

WiFi构建电力应急卫星通信系统特点

所有通信终端放置手提式便携箱内,电力突发事件发生时,开启便携箱电源开关,WiFi路由器工作后,在抢修现场快速组建传输速率高达300MWiFi网络,通信终端设备能够在1分钟内自动连接现场WiFi网络,实现通信终端设备WiFi快速组网通信。现场网络可以设置64位密钥加密接入本网络,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在抢险现场IP电话通信终端也可以利用本地WiFi网络快速组网成IP电话群不但能实现现场抢修人员间通信,也能实现应急区域与指挥中心双向通信。便携箱内WiFi路由器与卫星信号处理系统内WiFi路由器配置参数SSID、信道、WPA2-PSK密码必须设置相同,便携箱内WiFi路由器IP地址与卫星信号处理系统内WiFi路由器IP地址配置在同一个网段并且不同IP地址,防止IP相同造成桥接通信失败。便携箱内WiFi路由器的WDS必须要开启。通过以上桥接参数配置,在应急抢修现场能够组建半径300米左右的1-13通道自动桥接网络,在建立桥接的初次使用时,需要注意:便携箱内WiFi路由器参数DHCP设置成不启用,才可以建立桥接通信。实现了便携箱内各通信终端设备通过桥接网络把应急抢修现场音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到卫星信号处理系统后回传应急指挥中心,双码流视频传输技术双码流视频传输是本系统又一特点,传统的双码流采用一种码流用于网络传输,一种码流用于高品质实时存储,其传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两种码流率使用相同分辨率,在传输视频时,非常容易造成网络的拥塞,只能用在网络带宽非常充裕的场合。另一种方式是两种码流率使用不同分辨率,分辨率较大码流用作本地录像存储,分辨率较小的码流用作实时浏览,但用法不够灵活,如带宽充裕的情况下也只能浏览低分辨率的图像。本文设计的WiFi多媒体便携箱视频回传独具双码流自动调节功能,优化H.264Mainprofile压缩算法,带宽占用比MPEG-4节省30%。可实现本地高清存储,远程流畅监控。远程监控时,还可根据网络带宽状况自由选择主码流或次码流,能够根据客户端画面分割的方式进行分辨率自动调节,用户大画面浏览时,传输高分辨率主码流,小画面浏览时,传输低分辨率次码流。同时支持大容量SD卡本地存储,解决了网络带宽不足情况下,能够实时、流畅、清晰的音频、视频的传输。

应用实例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