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前言
教育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支撑着社会的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1]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的家庭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深入了解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笔者就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的教育观念、习惯养成、身教言教、赏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拉萨市城关区5所小学的465名三至六年级学生及其438名家长。调查结果基本可以描述拉萨市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基于呈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拉萨市家庭教育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理念有偏颇
调查发现,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颇,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治标不治本。家长们都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各有侧重”等一些正确认识,但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存在理念上的偏差。譬如,“孩子在公众场合无理取闹时”,48.8%的被调查家长会“为了面子,百依百顺,回家再教育”,此理念忽视了原则和面子的本质区别;另外有51.2%的被调查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此理念注重表象而忽视了本质。教育理念的偏颇往往是家庭教育实践失误的根源。
2.2 习惯养成教育的缺失
调查发现,有75.4%的被调查家长天天早晨叫孩子起床,81.1%的天天或经常监督孩子完成作业,70.5%的要经常给孩子收拾书包。对一个8-10岁的学生来讲,起床、做作业、收拾书包这些简单事情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家长一味的包办替代只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让孩子形成依赖,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及其责任感的养成。
2.3 言教泛滥而身教缺乏
调查发现,91.8%的被调查家长承认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但部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在业余时间支配上,77.9%的被调查家长大多在看电视、打麻将或者上网打游戏等,仅17.5%的在看书、看报或参加文体活动等。家长期望子女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但在生活中自己却很少有这方面的雅趣,因此,家长时常面临“说一套做一套”的尴尬。
2.4 赏识教育的明显不足
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指责缺点的几率远远大于表扬优点,家庭教育中赏识教育明显不足。就 “表扬孩子的优点与指责孩子的缺点,您做的比较多的是什么”调查发现,仅42.6%的被调查家长会表扬优点,而54.5%的在指责缺点。充满指责和批评的教育环境犹如没有光明的雨夜,只能让孩子的内心多一些不安,少一些温暖,使家庭教育中情感和爱的体验成为空谈,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3. 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3.1 缺乏正确理念,教育随波逐流
首先,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受家长文化程度的制约,本次被调查家长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的占到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71.3%,大专及以上仅有28.7%。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表面问题,如学习成绩;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则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及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他们不仅仅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思想,这种理念演变至今表现为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重要指标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签。家长对学校教育长期的高度关注酿成了“学习至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再加上盲目的效仿,导致了教育理念的偏颇。
3.2 溺爱放任过度,家暴打击自信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物质条件不断优越,孩子逐渐成了家庭的重心,盲目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是溺爱。溺爱是吞噬孩子独立性的恶魔,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天敌。其次,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放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丝毫没有主观能动意识。他们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丝毫没有主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意识。再次,家庭暴力扼杀孩子自信。自信是孩子培养习良好惯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中因为家长缺乏耐心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家庭暴力都严重伤害、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3.3 家长雅趣缺乏,忽视负面影响
首先,家长良好兴趣爱好少。看书、学习、写作、运动等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很多家长对这些方面兴趣不高,所以只能拿看电视,打牌,打麻等来消磨闲暇时间。其次,家长的自控能力差。很多家长都知道打麻将、赌博、天天上网、打游戏等是不良嗜好,且对孩子的影响极不好,但生活中许多家长自控能力差,经不住诱惑,经常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还为自己找托词。最后,有些家长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不经意间做出了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事。
3.4 轻视心理需球,缺乏赏识教育
首先,家长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儿童身心逐渐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会越来越渴望被认可。此时,家长的肯定、赞美都会鼓励他们持续某种行为,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其次,家长未发现赏识教育的价值。赏识教育可以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家长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还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秘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再次,家长缺乏赏识教育意识。当下很多家长还在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理念,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与赏识教育是相违背的。
4.对拉萨市家庭教育的建议
4.1 端正家庭教育理念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2]可见,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影响深远,健康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因此,必须端正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首先,家长要全力营造充满爱和理解的和睦家庭。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家庭犹如没有阳光的春天,再好的教育也不会开花结果。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简单处理。面对孩子的种种错误,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道理,采取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对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再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处处充斥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最优的。最后,家长要通过多种渠道汲取、分享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成为和谐社会的共有资源,共同积累,选择吸收。
4.2 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家长应抓住根本,紧握时机,注重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要力求做到“三杜绝”: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溺爱现象,理性教育,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敢于放手;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放任现象,确立家庭教育原则,对于孩子的过错,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暴力现象,冷静教育。
4.3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说明家庭教育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言教为家庭教育目标一致性提供保障,身教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营造氛围,而身教需要家长以身作责循循善诱,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言行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凡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孩子好教育,父母更难做,教育孩子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自己的问题,自我身上没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及品质,怎么能要求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呢!父母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完善自己,丰富业余爱好,养成良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让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4.4 乐观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能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这些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要充分发掘赏识教育的潜在价值,家长必须树立乐观教育的意识。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对孩子尊重和信任;二是要给孩子合理而及时的赞扬;三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四是要注意给孩子留面子。[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人民出版社.2010:9
[2]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M]. 中华书局,2007(12): 86.
关键词: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案例研究
H195.3
行为方式是思想观念的外化表现,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各方面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上具有变化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等特点,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思想观念,从而研究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案例分析中,以中国教师的视角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对两国情况进行对比,以期探究韩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的有益启示。
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三方面展开。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各要素对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注:本文案例来自韩国全罗北道某郡汉语冬令营生活实录,共有中小学生62名。)
一、社会教化方面
案例1. 汉语冬令营的课程中安排了安全教育讲座,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小学3到6年级,初中生不到10名。令中国教师惊讶和佩服的是,消防队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包括救援措施和自救措施。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以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海报获得这些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宣传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对中小学生实施有益教化,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案例中大多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反映出韩国充分利用社会宣传实现了对中小学生的有益教化。韩国公益广告的趣味性、文化场所宣传的普及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笔者也曾在国内某县级市的小学担任过辅导教师,在与学生谈论安全知识时,大多学生表现不了解、不关心、觉得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的态度。由此可见,国内在利用社会宣传影响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方面有待加强。
二、学校教育方面
案例2.冬令营5个汉语班举行‘中国风教室’评比活动,中国教师考虑评比性,便按自己想法一一装饰,在遇到脸谱个数分配的小问题时,问韩国教师的意见,没想到韩国教师认真地召集所有学生过来,向他们介绍情况,问他们的意见,还给他们商议时间。经过小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商议”,最后派出一个学生代表说出了“决策”结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同,学生所呈现的特点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等人研究表明:民主型管理风格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完成目标一致性,行动积极性、主动性,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特点。案例中,韩国教师在面对有关班级决策的小问题时都会征求并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而学生们也有行使权利的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民主性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便于今后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笔者发现,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公民性教育,未能充分将公民性教育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内容中去,如民利的行使、公民义务的履行等。
三、家庭教养方面
案例3.汉语冬令营入营第1天,一楼大厅入住登记处。妈妈走在前面,男孩提着皮箱跟上,办理完登记,妈妈说:“能找到217房间吧?你自己看着办吧?妈妈走了。”他说:“恩。”妈妈转身走了,男孩干脆地提着皮箱小跑着上了楼梯。
陈永胜在《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素质与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根据鲍姆宁的研究,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具有容易消极、被动、依赖、做事缺乏主动性等特点,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活泼、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等。案例中的韩国妈妈对男孩的“放手”教育可见韩国家庭教育的民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而笔者在国内开学第一天看到的景象却是:爸爸妈妈拎着大包小包在前喊,爷爷奶奶在后提着水杯和零食催,而中间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吃着零食慢腾腾。中韩送孩子上学景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韩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同。国内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适时大胆地给予孩子自,放手让其实践,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结语
中小学生作为受教育阶段的社会个体,其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有益启示。社会教化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宣传媒体进行知识普及,拓展中小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培养其应对事件的能力。学校教育上,教师将公民性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中小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公平民主的权利意识。家庭教养上,父母采用适时“放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容易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02.
[2]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3]靳义亭.论中韩两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冉乃彦.小学生道德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德育,2007,02.
[5]李军兰、施文海.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人才,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传统的不良教育观念仍使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重成才、轻做人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新时期网络的普及,使得小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网络中不少的暴力及不雅内容。而小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今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及功利意识较强,缺乏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较低,责任感较淡薄。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策略分析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乃至社会都应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一线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1.发挥品德课堂主渠道作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课堂教学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品德培养的主要渠道。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创建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以一种自由、开放、平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喜悦,积极鼓励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重新了解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实施多元、互动与共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必要的时候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这就促使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成了多元、共生。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引导课堂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正确评价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正确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对待学困生,让他们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美好的人生观。
4.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共同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链接十分重要。学校有关方面,特别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要通过家访、师生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有些家长重智轻德、暴力教育、不闻不问等不良的教育理念或方式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定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的教育,互相交换意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学生的道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三位一体,共同关注,互相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道德环境,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2012年,教育部了《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一是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二是参与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
从指导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它作为一个中枢机构,可以有效地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加强家校教育的有机融合。然而,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并未建立家长委员会,而建了的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或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究其原因,首先,人们教育理念比较滞后,包括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学校管理者在内的人,对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缺乏认识,过分重视学校教育,忽视或轻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者不注意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其次,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同时,由于不少家长忙于工作或农活,无暇顾及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思考家校教育融合的问题。最后,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校教育和管理比较封闭,更谈不上开放,在一定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排斥或拒绝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无论在观念还是在管理措施上都没有做好开放的准备,即使建立起家长委员会,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让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大多数人的教育理念不能转变,现代教育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家长委员会就只能是形式和摆设。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