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输规划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规划设计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建设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林业技术推广与规划设计属于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明确其主要作用,并了解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应用策略提供理论引导基础,实现良好的改进目标,确保林业能够快速、科学发展。
1林业技术推广与规划设计的作用
1.1技术推广作用。林业技术项目能够有效促进行业的发展规模化程度,使树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改善,降低生态损害级别。如果没有注重林业技术推广,便会导致整体行业发展受限,无法有效改善自然状态,不仅会降低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未来树木种植活动受到负面影响[1]。因此,林业技术推广具有关键性意义,需要将其作为行业首要任务进行推进。当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水平普遍较差,整体认知不健全,导致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未来应当重视技术推广与应用,确保林业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中发展,避免技术不到位导致的限制问题,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提升目标。1.2规划设计作用。林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做好相关计划或环境建设方案的制定,则可能导致林业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通常情况下,林业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可靠的设计方案进行操作,通过保障方案本身的可靠性,能够有效提高林业规划的质量与相关建设工作的效率。同时,林业保护也需要按照规划设计内容进行活动,规划设计对林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重视相关工作的展开,确保规划设计能够按照科学、可靠性原则进行处理,有效提高整体活动质量,避免出现负面问题。
2当前林业技术推广与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技术推广问题。2.1.1工作方式不合理。当前,林业技术推广存在工作方式不合理的关键问题。这种不合理因素导致推广流程无法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常规林业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家推广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并按照产出的成果制定基础实行政策。然而,这种流程容易造成技术推广过分依赖国家的指导,严重削弱工作的自主性,导致实施效果流于表面。同时,基层林业人员往往注重经济效益,因此如果技术推广没有注重相关内容,仅仅依靠政策进行处理,便容易导致基层人员执行积极性不佳,进而降低技术推广的有效性[2]。2.1.2技术推广受限。在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本身的认知与建设意识也属于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当前,大部分农民的知识体系与认知观念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先进林业技术推广往往受到限制,无法真正落实到基层区域。同时,由于劳动力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林业生产人员往往老龄化较为严重,因此新技术的推广无法有效进行,导致相关工作停滞,降低了林业发展效果。2.2规划设计问题。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相关认知不到位的问题。部分规划设计人员混淆了规划与设计的基础概念,造成相关工作存在并行处理的问题,严重削弱了活动效率,导致人为错误出现的概率大幅上升。同时,虽然规划设计属于国家强制规定,但由于实际生产活动无需相关流程也能开展,因此经常出现生产先于规划设计的情况,不利于相关策略的有效落实[3]。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对林业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意识到相关流程的重要性,导致应用成果的可操作性较差,无法对生产活动进行有效指导,进一步削弱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质量。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确保相关资料能够得到有效收集,避免出现了解不完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规划设计流程的工作量较为庞大,容易导致相关人员的压力大幅上升。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的投资普遍较少,大部分均以补助方案的形式进行资金注入。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建设的投资无法达到预计标准,严重降低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可靠性,不利于相关人员的进一步处理。然而,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林业应用技术仍然存在重视传统技术、轻视新型应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规划设计技术无法得到有效革新,不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3解决林业技术推广与规划设计问题的主要措施
3.1林业推广措施。3.1.1建立多元社会服务体系。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确保其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活动,避免出现工作方式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社会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的可靠性,使整体流程融入活动细节,避免过度依赖行政处理手段。同时,多元社会服务体系还可以强化林业内部组织的整合程度,使相关机构能够代替部分行政功能,进一步推进新技术的应用,使相关部门能够摆脱繁重的工作量,达到个性化、深入化技术推广效果。此外,多元社会服务体系能够与林业技术推广协助体系相互结合,充分提高推广的可靠性与工作质量,避免出现行政内容占比过高、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有利于林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3.1.2加强推广人才引进。工作人员的林业知识与职业道德会对技术推广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素养可以有效提高新颖技术的推广效果,有利于林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对人才引进环节的规划,确保队伍建设能够与实践需求相互融合,提高林业服务体系的可靠性。同时还应当重视基层推广队伍的延伸功能,通过挑选具有推广经验的人员,让其前往各个林业服务站进行工作指导,提高知识共享与技术经验传播的效率,为后续的进一步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5]。通过采取可靠的人才引进方式,能够大幅降低林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实现良好的工作目标,有利于相关活动的进一步开展。3.1.3重视对农民的意识引导。农民个体的认知与专业经验会影响到新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重视对农民群体的意识引导,让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避免出现抵制技术推广工作的问题。林业建设群体可以通过开展农民培训的方式,让林农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了解新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应用新技术的主观积极性,使技术推广相关工作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中展开,避免受到意外阻碍,从而实现提高林业工作建设质量的目标。3.1.4注重与实践工作结合。在技术推广工作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播占据活动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实践,因此同样需要重视林业实践活动,确保新技术能够得到正确应用,避免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影响林业的正常发展。为了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果,相关团队需要综合实际情况,制定可靠的应用措施,并结合考察信息与林农意见,进行新技术的推广,为后续的工作展开打下坚实基础。3.2规划设计措施。3.2.1落实规划设计应用策略。在林业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应用策略的落实效果,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基础作用,避免出现负面影响。常规情况下,应当基于林业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规划设计方式,确保相关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并平均分配生产资源。同时,还应当注重浪费问题的管控,使林业生产能够在科学化原则指导下进行,实现良好的建设目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管控规划设计策略,能够避免相关活动执行效果出现偏差,提高林业发展的科学性,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采用参与式的林业规划办法,要求林业发展的设计主体能够在学习相应的技术后,积极参与到合理性规划项目的制定中,适当扩展公益林的建设,并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此工程的现实作用,从紧迫性和义务的层面出发,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意识层面的支持。造林作业的设计程序要从选择作业区着手,进行外业调查,量测作业区的总面积,细化设计的文件组成,并将其汇总。3.2.2形成多种类型的林区。一般在主干道的位置上增加具有引导作用的视线廊道,其主要种植的树木是大乔木,应用自然式点缀的办法,加入紫薇等花灌木,衔接地被和片区植被,从而使得整体林区变为景观带。作为小径或者游步道区域,可依据其功能性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种植品种,采取常绿树和花灌木兼并栽种的方式,将其打造成旅游区,灵活配置。建设道路防护林,践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落叶乔木与灌木层混搭,进行修剪,种植冬青等抗虫害性能优良的灌木,进而达到防护道路的效果。营造水源涵养林的环节需要将林草措施与工程防护措施相联系,在水库周围建设水源涵养林项目,水库坡堤部位种植蜂巢式的网格草皮,选用低矮的植株,并兼顾叶绿期长的特点,如草木犀等,在湿地环境下,栽种符合乡土特征的树种。为落实适地种树的理念,要求在水土保持林的设计中,要结合林草的生长特征,恢复施工建设区域和坡地,尽可能保证所种植的树木种植广泛、根系发达,采用营造混交林的模式,将比例管控在25%~50%。对于防风固沙林的设计过程,其要保证所种植树林的位置具备半固定沙滩或者流动沙滩的特征,作用于受到风沙侵害的周围。依据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的具体需求加以确定,收集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信息,形成栽植、整地配置模型图,从而依照土层厚度、坡位、坡度、肥力等级等设计对应的初植密度和整地方式。3.2.3应用先进技术。林业规划设计与技术的关联较小,但仍然会受到该因素的影响。因此,陈旧的应用技术会对林业规划设计造成阻碍,不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建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对相关技术的引进,提高林业规划设计的信息化程度与智能化程度,使其处理流程能够充分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达到理想的开展目标。同时,还需要重视新技术与规划设计的贴合效果,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如3S技术、信息化软件制图平台、调查工具等。在规划设计阶段要遵从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生态各要素的运行规律,建设生态园、合理搭配乔灌草。立足于目前林地的基本特点,确定其所属的气候带,有些园区内多为次生林,呈现出资源景观层次不够丰富的缺点,因此要组合选用多种景观风景,优化组合绿化植物,形成田园水乡等景观,保持整体的和谐性。依据时间轴完成季相的设计,按照季节确定栽种的植物,如在春季选择月季、桃花等,夏季选择睡莲、荷花等,秋季选择橘树、苹果树等,展现果实累累的丰收之美,冬季选择松、梅等极具孤傲之美的植物。依据垂直和水平2个方向设计林相,目前部分林区的景观存在种群组合单一的问题,因此要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采取镶嵌的办法,组合多种种群格局,使得植被群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垂直方向上要细化次林层和主林层的景观种类,一般在以上2层选择阳性树种,下层接受阳光的几率低于上层,应种植具备耐阴特性的花灌木和小乔木,构建垂直断面上的参差交错的茂盛景观。3.2.4注重责任追溯工作。常规情况下,规划设计需要涉及到责任的划分与追溯,林业相关活动同样也不例外。为了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应当重视林业相关活动内容的处理,确保在出现不良情况或偏差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责任,威慑违规人员,避免后续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时,合理开展责任追溯工作还可以降低质量问题出现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林业的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推广与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当前,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对整体活动的进行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重视技术推广与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不良情况,为林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芬,高春艳.浅析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6):2485.
[2]程伟.浅析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运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140,145.
[3]吴文浩,郭进,王国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J].农技服务,2017,34(16):77.
[4]石晓梅.浅析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J].现代园艺,2018(04):208.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规划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综合交通系统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作用正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但是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变为可操作的理论并且引导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系统研习与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 用新的理论作引导来完成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对加快社会经济系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任务, 准确详细的运输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 有环节、分程序地实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
综合交通运输大系统中的运输方式结构,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磁悬浮等现代运输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则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充分的使用范围。随着不同运输方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并以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 安置好子系统在总的系统里的位置和功能从而对其合理分工和设局, 完成建立一个经济和网络协调、分工合理、全面拓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1、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原则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是指改良交通运输系统与设立规划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分配, 使其与国家或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情况相匹配, 从而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短期和长远的发展宏图。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过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满足社会、经济、人口、国防、环境等多方面的运输需要与条件, 建立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应与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大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各种技术特点与环境要求, 进行综合协调规划与发展, 发挥最大的综合运输效能; 在运输规划中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投资效益; 要根据国家政策, 通过对环境的调查研究,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 最后提出综合运输发展方案; 特别要注意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整体协调, 网络和枢纽系统的衔接与优化, 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
2、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相关建设资料及数据进行建档;
(2)对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诊断,与分系统的运输需求分析相统一;
(3)明确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有关政策、目标和规划准则;
(4)运输体制和财政的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
(5)统一的与分系统的运输供给能力, 区域运输量预测,运输供给不足之处的关键项目的分析与评价;
(6) 运输组织管理的现状及改善的措施, 编制出综合运输系统方案, 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等。
三、.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既满足了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能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和谐, 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下去, 长远得到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交通体系内部各运输方式在满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从整体结构上亦要满足保证自身发展及社会大系统发展可持续要求的合理分工和协作的实现, 以期达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社会、人口, 资源、环境)之间的长期动态协调发展。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 建设配置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 使之具有必要的综合运输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技术及系统管理, 形成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 同时对交通流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诱导和监控, 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运用效率; 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建设在能源消耗, 污染排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环境和谐等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就是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从而限制了对未来的负面影响。可持续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应能实现几个目标: 发展调控的机制能够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环境的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结果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让更大范围的人享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带来的好处,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 背景分析、方法选择、需求预测、方案生成与评价。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框架, 加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可达性的考虑。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和可持续目标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一系列研究问题: 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交通需求技术研究、能源消耗分析与预测技术、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保障体系研究。
可持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可达性目标的实现是交通运输对人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交通运输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 也要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交通出行行为分析, 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求则要从交通与物流分析人手, 通过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对这两方面需求的满足目的是在于实现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满足。机动性目标的实现则从交通供需平衡的分析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内部不同方面的问题, 合理有效地配置、利用交通运输资源, 协调交通各方面行为, 目的是在于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合理公平地分配交通运输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目标则通过交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指标分析交通对环境的外部影响, 确保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代价。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中的物流分为两种形式
(一)自营物流
即电子商务网站自己组织物流配送中心为顾客服务。优点是便于控制,容易兑现对顾客的配送中心。从本质上讲,信息业务和物流业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这不符合专业化和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因此电子商务网站经营成本高,有的时候物流成本将远高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而这个成本只能由消费者负担。
(二)使用第三方物流即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第三方物流为顾客配送商品。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业务被分成三块:信息业务由自己完成、物流配送中“配”的业务由企业内部完成、“送”的业务由专业物流公司完成。这种模式突出了自己的优势,避去了自己的劣势,使企业的效益大增,经营成本降低。国内外对物流配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运输规划、物流设施定位和车辆运输路径规划(LRP问题)、对物流的管理和使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活动包含着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实现,都需要这“四流”的协调和整合。信息流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交易过程,它提供包括诸如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促销行销的信息、售后服务以及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
有权转移的过程:资金流主要是指交易资金的转移过程,具
体包括付款、转帐和结帐等过程,它涉及到整个交易的安全
程度。而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物流
通环节,直接服务于最终顾客,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
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电子商务能否成功实现。
(四)电子商务按照顾客类别划分为两种,一类是企业
与企业之间称BtoB的商务交易:一类是企业与消费者称
BtoC之间的商务交易
电子商务在BtoB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它的实施加快了
信息传递的速度,降低库存,加强供应链,更由于大批量的
货物运输,使得物流配送能比以往成本更低的实施。在BtoC
商务模式中参与交易的商品一般由实体商品和数字商品两
大类构成。数字商品中,又分为可下载和不可下载商品。除
了可以通过Internet直接传送的数字商品,如软件产品、电
子出版物,其他商品和传统商务一样都需要实体物流处理,
物流处理能力已成为BToC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的使用和管理集中在对
供应链中的物流进行计划和管理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劳务的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
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专业化运作方式。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
二、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第三、第三方物流
提供个性化服务;第四、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对第三方物流的使用和管理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的
管理工作:
(一)合同管理
无论第三方物流承接的是何种项目,必须做好物流合同
的管理工作。一般可以根据合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进
行管理。即建立合同、合同修改与中止、合同执行及跟踪。第
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中心签订的服务合同中应包括如下内
容:购买物流服务方和销售物流服务方的公司名称,物流服
务内容,物流服务时间(合同起止时间),设计物品数量,服务
收费,付款方式及时间,服务要求(质量要求、验收方法等),
服务方法(工具、交货方式),违约经济责任及处理方法等。
(二)能力管理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最为关心的就是第三方物流的
配送能力,它包括第三方物流的运输、装卸和设备能力,电子
商务网站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第三方物
流配送能力的。
(三)信息管物流供应链的运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第三方物
流必须实施良好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及
日常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发送等。
(四)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对按时送货的
保障为:对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运力计划和管理,保证安排
送货的运力和时间
国内外对运力计划和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
第三方物流的内部运输规划。对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的
关键是对各种货物进行运输需求整合及运输路线优化。
在不影响运输质量前提下进行并车混装,达到整合的目
的,实现规模经济。第二、在供应链中将第三方物流作为
一个整体应用。供应链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时不考虑其内
部运输规划问题,仅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
情况以及生产作业安排选用第三方物流。这方面的研究
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核心问题,以第三方物流能够满足运
力和时间要求为假设条件。
第三方物流中心主要向企业提供运输服务。这种运输
服务相对于传统运输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向电子商务网
站提供的是一种集成运输模式。这种集成运输模式采用多
式联运,实现对顾客的门到门的服务,作业活动复杂,影响
运输成本及运输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成为研究的难点和
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规划问题上。
(五)多点车辆运输问题VRP(VehicleRoutingProblem)
是指运输车辆从一个或多个设施到多个地理上分散的
客户点,优化设计一套货物流动的运输路线,同时要满足一
系列的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LinearProgramming,简记
LP),主要用于研究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将问题的
一系列条件设置为问题的约束,将问题想要得到的结果设置
为目标函数,此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技术较简单等特点。约
束条件:其前提条件为设施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情况己
知,由此确定一套车辆运输路线,以满足目标函数。利用线性
规划求出多点运输中点与点的路径最小,在VRP问题中,考
虑车辆在各个客户点间巡回访问的特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与实际情形相吻合。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受到运输车辆本
身能力的限制,需要根据各个客户的需求量,道路情况来确
定路径行程以达到配送费用最低的目标。
三、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应用中的其它方法
(一)Hopfield人T神经网络
基于物流配送线路的实际情况,应用Hopfield网络求
解要求把目标函数转化成能量函数,把问题的变量对应于
网络的状态。当网络的能量函数收敛于极小值时,问题的
最优解也随之求出。首先将问题映射到一个神经网络,将
问题的目标转化为能量函数,并将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
的状态,确定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及神经元输出的阀
值,最后优化计算。
(二)模糊聚类方法
由于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本身具有很多的条件,就利
用模糊聚类方法,按照根据距离坐标、时间以及产品种类为分
类标准,形成模糊聚矩阵,即用模糊综合评判将从待选的点中
找出最接近选择问题的目标的点,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
(三)规划方法
将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经过简化处理后,在待选的几
个物流中心共同辐射的范围内需配送点的数目,评估各物流
中心往各目的地配送的单位。然后,依次从目的地中每次取
与物流配送中心相同数目的目的地进行分步确定配送方案,
直至将其全部分配完,每一次都是一个指派问题。
四、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与第三方物流选
择
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选择问题,
要求在满足在线订单实时处理的前提下,根据以往订单的接
收情况和配送能力情况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中心。
1.提出了一种模拟人类思维的第三方物流中心选择的处
理原理,将这一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对第三方
物流中心进行优选排序的推理规则,从人类处理的角度出
发,提高第三方物流选择的实时性和智能性。
2.针对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设计
时间一能力表示方法,在时间一能力数组的基础上设计两个
物流中心组合的二维数组和多物流中心的组合树,利用二维
数组和组合树的特点,设计对两个到多个第三方物流中心组
合的搜索方法。
3.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解决电子商务物流实
时安排这一难题提供一种可用的工具和手段,有利于提高
物流供应链的运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第三方物
流必须实施良好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及
日常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发送等。
(四)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对按时送货的
保障为:对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运力计划和管理,保证安排
送货的运力和时间
国内外对运力计划和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
第三方物流的内部运输规划。对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的
关键是对各种货物进行运输需求整合及运输路线优化。
在不影响运输质量前提下进行并车混装,达到整合的目
的,实现规模经济。第二、在供应链中将第三方物流作为
一个整体应用。供应链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时不考虑其内
部运输规划问题,仅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
情况以及生产作业安排选用第三方物流。这方面的研究
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核心问题,以第三方物流能够满足运
力和时间要求为假设条件。
第三方物流中心主要向企业提供运输服务。这种运输
服务相对于传统运输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向电子商务网
站提供的是一种集成运输模式。这种集成运输模式采用多
式联运,实现对顾客的门到门的服务,作业活动复杂,影响
运输成本及运输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成为研究的难点和
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规划问题上。
(五)多点车辆运输问题VRP(VehicleRoutingProblem)
是指运输车辆从一个或多个设施到多个地理上分散的
客户点,优化设计一套货物流动的运输路线,同时要满足一
系列的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LinearProgramming,简记
LP),主要用于研究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将问题的
一系列条件设置为问题的约束,将问题想要得到的结果设置
为目标函数,此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技术较简单等特点。约
束条件:其前提条件为设施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情况己
知,由此确定一套车辆运输路线,以满足目标函数。利用线性
规划求出多点运输中点与点的路径最小,在VRP问题中,考
虑车辆在各个客户点间巡回访问的特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与实际情形相吻合。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受到运输车辆本
身能力的限制,需要根据各个客户的需求量,道路情况来确
定路径行程以达到配送费用最低的目标。
三、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应用中的其它方法
(一)Hopfield人T神经网络
基于物流配送线路的实际情况,应用Hopfield网络求
解要求把目标函数转化成能量函数,把问题的变量对应于
网络的状态。当网络的能量函数收敛于极小值时,问题的
最优解也随之求出。首先将问题映射到一个神经网络,将
问题的目标转化为能量函数,并将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
的状态,确定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及神经元输出的阀
值,最后优化计算。
(二)模糊聚类方法
由于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本身具有很多的条件,就利
用模糊聚类方法,按照根据距离坐标、时间以及产品种类为分
类标准,形成模糊聚矩阵,即用模糊综合评判将从待选的点中
找出最接近选择问题的目标的点,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
(三)规划方法
将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经过简化处理后,在待选的几
个物流中心共同辐射的范围内需配送点的数目,评估各物流
中心往各目的地配送的单位。然后,依次从目的地中每次取
与物流配送中心相同数目的目的地进行分步确定配送方案,
直至将其全部分配完,每一次都是一个指派问题。
四、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与第三方物流选
择
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选择问题,
要求在满足在线订单实时处理的前提下,根据以往订单的接
收情况和配送能力情况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中心。
1.提出了一种模拟人类思维的第三方物流中心选择的处
理原理,将这一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对第三方
物流中心进行优选排序的推理规则,从人类处理的角度出
发,提高第三方物流选择的实时性和智能性。
2.针对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设计
时间一能力表示方法,在时间一能力数组的基础上设计两个
物流中心组合的二维数组和多物流中心的组合树,利用二维
数组和组合树的特点,设计对两个到多个第三方物流中心组
合的搜索方法。3.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解决电子商务物流实
时安排这一难题提供一种可用的工具和手段,有利于提高
子商务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基于时间
一能力数组的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中心选择方法,其原理对
于解决排序问题(Scheduling)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五、结语
电子商务和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相互之间有
着密切的联系。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之间存在着“虚实相应”的
关系,物流业地位将大大提高,供应链将短路化,第三方物流
将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主要形式,采购将更方
便,价格将更低,成为商流、信息流与物流的汇集中心,库存
集中化得到实现,运输被划分为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更方
便的“多式联运服务”被广泛提供,开环流动的信息成为物流
作业的主要依据。但是,电子商务必须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选址 配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选址理论的发展,很多配送中心选址及网点布局的方法被开发出来,但归结起来它们可以分为五种主要方法:解析方法、最优化线性规划方法、启发式方法、仿真方法,以及综合因素评价法。
1.解析方法。解析方法通常是指物流地理中心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只考虑运输成本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而运输成本一般是运输需求量、距离,以及时间的函数,所以解析方法根据距离、需求量、时间或三者的结合,通过在坐标上显示,以配送中心位置为因变量,用代数方法来求解配送中心的坐标。
2.最优化规划方法。最优化规划方法一般是在一些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从许多可用的选择中挑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运用线性规划技术解决选址问题一般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定位竞争同一资源对象,二是在一个问题中,所有的相关关系总是确定的。
3.启发式方法。启发式方法是一种逐次逼近最优解的方法,大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及60年代期间被开发出来。用启发式方法进行配送中心选址,首先要定义计算总费用的方法,拟定判别准则,规定改进途径,然后给出初始方案,迭代求解。
4.仿真方法。仿真方法是试图通过模型重现某一系统的行为或活动,而不必实地去建设并运转一个系统,因为那样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或根本没有可能实地去进行运转试验。在选址问题中,仿真技术可以使分析者通过反复改变和组合各种参数,多次试行来评价不同的选址方案。
5.综合因素评价法。综合因素评价法是一种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各影响因素重要性的不同对方案进行评价、打分,以找出最优的选址方案。
二、常用选址模型介绍
1.运输规划方法。运输问题的一般描述如下:设有m个配送中心向n个需求点供货,配送中心i的配送量为ai,需求点j需求量为bj,其中i=1,2,…,m,j=1,2,…,n。设配送中心i向需求点j的配送量为xij,其单位产品运价为cij,则运输问题的线性规划就是如何分配xij,使总的运输费用最少,即:
并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i=1,2,3,…,m, j=1,2,3,…,n
且xij≥0
2.混合整数规划法。应用混合整数规划法选址和布局的步骤是,首先要对配送中心的总费用,以及一些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和抽象,转化为整数规划模型,然后求解模型,找出最佳位置。
设m为用户数目;n为可能设置配送中心的数目;kj为配送中心的基建投资;xij是配送中心j满足用户i的需求的百分比,如果配送中心不设在j,yj=0,否则yj=1,cij使配送中心j为用户i配送全部所需商品所花费的运输费用。如果配送中心j只能为用户i配送部分所需商品,那么需将cij乘上一个满足比例系数xij才是实际花费的运输费用。
总费用等于全部运输费用和全部基建费用之和为:
约束条件为:
,j=1,2,3,…,n
,i=1,2,3,…,m
yj=(0,1),j=1,2,3,…,n
xij≥0, i=1,2,3,…,m, j=1,2,3,…,n
3.cluster法。假设有n个市场,首先假定在每个市场建设一个配送中心,然后通过对这些配送中心进行组合,来减少配送中心的数量,并同时计算组合后的总成本,将配送中心组合后的总成本与组合前的总成本进行比较,直到总费用不再减少为止。
4.CFLP法。这个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假定配送中心的备选地点一定,据此假定在保证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前提下,求出各暂定配送中心的供应范围。然后再在所求出的供应范围内分别移动配送中心至其他备选地点,以使各供应范围的总费用下降。当移动每个配送中心的地点都不能继续使本区域总费用下降,则计算结束;否则,按可使费用下降的新地点,再求各暂定配送中心的供应范围,重复以上过程,直到费用不再下降为止。
5.Baumol-Wolfe法。Baumol-Wolfe模型是在CFLP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配送中心存储费用,该方法假定配送中心的候选位置及其变动、固定存储成本已知,求解配送中心的个数、大小和位置,以使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之和最小。
三、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选址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各种方法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模型的假设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各种方法组合使用进行选址决策是研究的一个趋势,而且选址问题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出新的模型来解决选址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 勇:供应链管理[M].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0
[2]森尼尔・乔普瑞 彼得・梅因德尔 李丽萍等译: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3]王 燕 蒋笑梅:配送中心全程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配送中心;选址
物流中心选址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物流中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物流中心选址本身也具有动态、复杂、不确定等特征,所以国内外学者研究出了众多的物流中心选址方法。
一、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的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一)层次分析法及其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梁非坤建立了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研究了配送中心位置的选择问题,指出不同的物流中心选址评价因素以及各因素权重赋值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有利于物流中心选址的科学化、合理化。张健对影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流程及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李胜馨分析了配送中心选址应遵循的原则及现有比较常用的一些选址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综合建立总成本最低的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进行配送中心的选址优化决策。
(二)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方法
其中有采用专家打分来设定指标体系的,如周海英、关冬梅应用因素分析法,聘请专家对经济、社会、环境、基本条件4方面(12个指标)进行评分和赋予权重,进而加权计算出物流园区选址的最终方案;易玉枚、廖可兵、张佐钊、彭辉冰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配送中心选址,聘请专家对建设运行费用、运输费用、选址风险、运输风险和敏感目标人数进行打分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等。
也有用客观方法赋予权重的,如李亚茹、张庆年采用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刘伯超针对冷链物流的特点,探讨了冷链配送中心选址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适合度评价模型等。甘泉、姜萱从企业物流成本的功能层面着手,详细分析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选址的成本构成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选址成本控制的应对策略。李婷婷、黄晓东、李珍萍在综合考虑存储费用运输费用固定建设成本的前提下,建立了使总费用最低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数学模型,分别给出了精确算法和近似算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了求解及分析。肖岳峰、张昭采用两阶段选址法,先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可行的备选地址,然后以候选地的地价、运输成本、配送时间、建设费用、物流服务质量、车辆满载率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构建具有实用性的选择模型,从中选出最优的地址。于斌列举了影响配送中心选址的运输成本、营运成本、配送中心数量、货物种类以及备选地址等五个因素,从使成本最小的角度构建了选址模型。
二、以经济空间元素为核心的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一)重心法
重心法(重心模型)也是物流中心选址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有的研究直接应用该方法进行计算,有的以此方法为基础进行适度拓展进行相关分析。毛太田、陈英武建立了以吸引力指数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的配送中心选址理论模型,究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重心法。任永昌、邢涛、赵国强先构造初始重心模型,再运用迭代法优化模型求解,对物流中心单点选址提出了很好的思路。王海松、孙领弟提出了基于多种货物最佳物流中心选址进行移动平均的方法,来最终计算出物流中心的最佳选址。谭阳波、杨怀珍、卢广玲依据迭代重心法求解出配送中心的新地址,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对配送中心的新选址进行了论证。魏军、皮安涛、张加华针对粮食储运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粮食配送中心的合理选址,并用实例证明了重心法应用于粮食配送中心选址的可行性。柳长青构建重心法模型,代入数据验证所构建的重心法模型,利用SPSS软件和Excel对快递配送中心的坐标进行优化,得出比较合理的地址坐标。苏于群、王利、丛迎雪结合影响零售超市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因素,基于重心法并采用规划求解的方法求得配送中心初选址,然后通过定性优化分析从而得到最佳选址地点。佘晶晶通过建立重心模型论证建立配送中心的可行性以及配送中心最优选址的方案。
(二)运输规划法
运输规划法不同于重心法,但是它也是一种基于空间元素的物流中心选址方法,只是它关注的是运输线路的空间优化,而不像重心法那样围绕经济上的“重心”来开展研究。ANDREAS KLOSE和HOKEY MIN都基于物流中心到需求点的线路呈放射状的假设,研究了运输线路的规划,将物流中心选址和运输规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HOLM BERG K对非线性运输费用下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做了探讨。周根贵、沈雁飞以系统科学和管理理论榛础,强调基于时间满意度来考虑配送中心的选址与配送运输网络等问题。宾厚、单圣涤以运输成本的最低化作为目标(约束条件),构造出选址模型并通过启发式算法求出最优解。
三、同时考虑多个不同目标的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一)多目标规划方法
张华、何波、杨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路,利用粗糙集和多目标规划方法进行物流选址。林浩、赵洁、陈蔚研究了经纬型网络环境中的多目标、多物流中心选址。石秋霞创新的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以配送成本、仓库管理成本、仓库建设成本的总和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了该公司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王瑞、胡洁琼对已存在多个配送中心的情况下,在随机分配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无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提出用Lingo解无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最后用实例进行了计算。陈成栋、周宝刚建立以成本、交货期、质量为准则的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进一步将模型转变为模糊多目标规划模型,然后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目标的权数,最后应用模糊集理论的最大(小)值法,将加权模糊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转化为清晰化的单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求出问题的最优解。
(二)p层规划法
TANIGUCHI E.建立了在多条高速公路交叉处进行物流运输站点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其上层目标函数为总成本最小,下层规划是用户弹性需求下的物流模型。孙会君、高自友同时考虑了物流规划部门与客户双方利益,以及物流中心选址对路线安排的影响(进而对配送成本的影响),采用双层规划模型求解得到物流中心选址。
四、物流中心选址的其他研究
除上述方法外的其他分析方法。TANIGUCHI E.不但采用了双层规划法,而且本身也是用遗传算法来求解的;孟祥海、苗鑫以物流服务需求产生的净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给出了遗传算法求解的方法,并确定出新的物流中心的选址。王国华、陈运娟、周保梅在考虑运输成本、配送中心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有关多个配送中心选址的模型。李五四、李砚对离散点物流中心选址问题中的覆盖模型进行讨论,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约束条件进行选址确定。郭美娜、李波提出了一种解决配送中心选址的机会约束目标规划模型。刘璇、杨敏华、胡兵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该模型采用多因素参与决策的方法,结合GIS技术与空间分析方法确定最佳选址地点。计会凤、徐爱功、陈旭应用GIS网络分析方法建立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由几何网络来确定配送中心与需求点之间的距离,并在模型中引入租金、坡度、库存量等各种因素,使模型的设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王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蚁群优化物流配送选址方法,算法把求得的解首先分解为解对,然后通过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将解对从不确定性转变成确定性问题,可以大大地降低求解过程。蒋美仙、徐畅、禹美凤、鲁洪祥、赵晏林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各种因素并构建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模型,针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分别采用AHP法、基于AHP和目标规划的集成方法求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证明基于AHP和目标规划的物流配送中心的集成模型的优越性。林珊、段复建在模型求解算法上采用优化方法中的0-1规划割平面法,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可靠性且计算复杂度得到降低。张雷、常敏慧建立了问题的数学模型,将和谐搜索算法进行改进并对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将此算法与最优保存算法(EGA)和遗传算法(GA)进行比较,验证了算法在计算结果方面的精确性和计算时间上的高效性。刘晓惠对各种选址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确定了适合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采用过滤法求解整数规划数学模型,确定了物流配送中心的最佳地址。
物流中心选址的综合研究。井颖提出物流中心选址应该既考虑宏观又兼顾微观。杨洁分析了影响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与技术方法,探讨了我国一些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魏光兴、张艳霞、李智桦等对国内外有关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郭丽娜认为配送中心的选址和布局必须在充分调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身经营的特点,商品特性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在详细分析现状及对未来相当长时间经济运行的预测基础上对配送中心进行选址。
五、中心选址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
第一,不同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皆准的。但不少研究中对方法创新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没有做深入研究,只是笼统地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并没有告诉读者这个方法适合于分析什么类型的问题,或者是适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另一些研究则是选择某种现有的方法研究了某个具体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案例,却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是选择这种方法,该方法是否适合既定的条件和满足该案例的实际需要。
第二,部分分析方法(模型)的假设不完全符合实际,如关于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物流网络节点之间的路径为直线等等。在研究中为了简化分析,通过一些假设消除过多无关紧要的细节,对于研究开展是必要的,否则事无巨细都纳入分析,则可能现有分析工具难以处理如此复杂的因素,也可能即使能够解决,却也花费了不必要的过多精力和社会资源,性价比不高。但是部分研究并没有分析这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假设是否会对分析结果造成扭曲,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部分方法(模型)偏复杂和烦琐,通过非常复杂的方法来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或者是模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异常繁多,这样的研究虽具有理论价值,但在现实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中,要么是并不必要(有更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替代且对结果影响不大),要么是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完整基础数据来做实证分析,影响了现实应用效果。因此,在加强细致的理论和内在机理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多考虑一些在基础数据不完善情况下的具有更强现实可操作性的方法。
结语
配送中心选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特点,也包括市场总体需求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情况,还包括政府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因为配送中心选址的问题非常复杂,所以现有的很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没有哪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方法,都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具体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梁非坤.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1(05)
[2]张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
[3]李胜馨.基于配送中心优化选址问题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