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财政扶持 对策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柳州市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柳州市文化产业,科学选择柳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保护和市场化指向的促进作用,制定出具有柳州特色的政策体系来指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柳州成为文化名城,对柳州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消费逐渐升温,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柳州市市委、市政府不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规模和效益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7年,全市广播电视频道共有6个电视频道、3个电台频道,全市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3.89万人,无线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91.32万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8.62万户,特别是广播电视收视收听已经覆盖到边远山区,广播电视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柳州日报和柳州晚报发行量每年递增,收入每年大幅增长,柳州市区平均10人就拥有一份柳州日报或柳州晚报,新闻出版业持续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85.0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18亿元;接待境外入境旅游人数5.0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4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柳州市艺术培训业日益繁荣,并且在市属各区已形成了歌、舞、操、诗、书、画全面开花的社区文化艺术培训阵地,市少儿艺术培训规模在全区名列前茅。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柳州市相继建成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柳州博物馆、柳州市青少年文化宫、五星路步行街、蟠龙山景观瀑布、“百里柳江”、“百里风情”工程、夜景灯光工程、河西花卉公园(一期)、蜡烛山公园(一期)、羊角山公园、河东公园及城市绿地系统(一期)等众多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柳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柳州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柳州市致力于“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深化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探索。同时,利用文化体制改革产生的效能,大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精品剧目《八桂大歌》剧组构成的专业剧团改革雏形,也使其他剧团的优质演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革思维的转变,创新催生了柳州“一园、一片、一江、一线、一基地”的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尽管柳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其文化产业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力大,但增长较为粗放;二是文化产业化的意识仍不够强,产业规模小;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型人才仍然缺乏;四是政府作用不足,市场主体弱小,文化管理体制特别是投资体制需要深入改革和完善。认识到以上客观事实,我们建议的发展路径就是:依靠传统民俗民风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知名品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吸引和合理使用文化专业之士;减少体制性约束,激励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结合文化事业建设形成的存量资源,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和将要形成的增量资源,再造资源占有格局,壮大产业发展基础。这样的发展路径应当是柳州市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时期现实客观的战略选择。

二、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彰显传统特色,突出民俗特点

柳州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岭南文化、壮族文化源远流长,这正是柳州市文化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范围挖掘传统文化题材,突出岭南、壮族文化特色,积极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尤其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传统文化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强统一规划,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连动、滚动发展。柳州市的民俗特点是其又一资源优势。柳州市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开发潜力巨大,其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柳州市的民俗文化产业还缺乏龙头,体现不出集群效应,应充分利用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奇石节”这一平台,建立以奇石、书画、雕塑、盆景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利用柳州山歌的独特魅力,开展具有柳州特色的民歌盛会,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该用现代化的眼光,多视角地对本市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整合,使民俗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形成规模效应。

2.创新品牌战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柳州市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但知名的文化品牌仍然不多,应该广开思路,学习借鉴湖南娱乐文化中心、云南发展旅游文化的经验,让品牌成为积累文化财富的聚宝盆。近年来,全市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八桂大歌》实现全国商业化巡演,柳州山歌等6个项目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成功举办了柳州国际小丑节和F1摩托艇柳州大奖赛,充分展示了柳州文化的底蕴。政府应该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调整结构,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部门创新品牌战略,以达到延伸文化链的目的,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约式发展。

创新品牌战略,政府还应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具体支持可以考虑:(1)年度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应当与财政收入保持同比例增长;(2)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组建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柳州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使之成为创新品牌战略的研究和指导机构。

3.造就产业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

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要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努力发现、加快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造就大批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人力资本。结合文化产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建立柳州市文化产业建设人才库,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才储备。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灵活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的机制,努力促进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理有序流动,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有了优秀人才,才能创造名牌文化产品,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组合选择性干预政策体系,提高市场主体投资预期

政府可以暂时不改变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需要的行业的制度框架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对于不涉及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需要的文化产业行业,则完全依赖市场主体的投资来形成资本积累和产业成长,政府必须对其进行选择性干预,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平竞争机会可获得性的政策预期,减少文化产业投资环境的风险。这种组合性的干预政策主要包括:(1)财政政策。主要指对产业发展上的重大项目进行引导性的直接投资。这种在特定空间和标杆项目上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自然会挤压本市可支配财力的运作空间,但只要直接投资有效,并设计出市场可以认同的退出机制,就是可行的。其次,财政政策还包括对促进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要加大力度,应当刚性地保证其与GDP的增长保持同步比例。(2)税收优惠政策。这主要指在《税法》框架下,柳州政府以税收返还的形式对文化企业的某些税赋给予优惠。(3)市场准人政策。在国家没有明令禁入的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应对任何市场主体实施公平的准入政策;对国家规定有持股比例刚性规定的传媒业可经营部份和出版业,可以尝试在一、两个部门进行以市场主体持股为主的试点。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湖南 休闲 休闲产业

一、休闲第一产业初具规模

休闲第一产业包括了第一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的行业或部门,如农业中的花卉和园艺作种植业、林业中的观光林营造业、畜牧业中的宠物养殖业、渔业中的观赏鱼养殖业等,可以分别称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畜牧业和休闲渔业。为了研究的方便,这四类经常统称为休闲农业。“广义”的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生态、农村设备、农村空间、农特产品及文化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人对农业与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其背后隐含的休闲观光、教育体验与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休闲服务产业。湖南的休闲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长沙、益阳两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这就是我省休闲农业的发端。至2007年底,湖南已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接待休闲者逾3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亿元。其中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如表所示:

二、休闲第二产业亟待加强

休闲第二产业包括了第二产业中那些提供闲物品和休闲场馆的行业或部门,如休闲食品加工休闲饮料制造、休闲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类园、游乐园、体育场馆、城市休闲广场等的建筑等,它们可分为三类,即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和休闲建筑业。

1.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

湖南的休闲食品在国内曾经是相当有名的,但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生产企业的职工素质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劣各异。2007年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报了部分夏令食品专项打假抽查结果,在抽查的5类夏令食品中,休闲食品类合格率最低,仅为40%。产品走出湖南市场的不多。经市场调查,生产休闲食品的企业我省近千家,年产值上亿的生产企业不到1%,年生产量单品种在1000吨以上的生产企业不到3%,而综合加工能力年产量在1000吨的生产企业约15%,年产量在500吨左右的企业约25%,而有约近60%的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在50吨~300吨之间。85%的企业为家庭模式生产企业和家庭式生产小作坊。湖南市场规模较大一点的企业有唐人神、陵武鸭、简氏、简四毛、湘都、步步为赢、凤沅、口口香等,但与外省比相差较大。

2.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

近年来,休闲产业庞大的市场和诱人的商机直接促进了休闲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仅2004年全球户外休闲用品的交易额就高达320亿美元,国内达4.8亿元人民币。2001年以来,我国户外休闲家具及用品的出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出口的户外家具及用品中,帐篷出口金额约占全球四分之三,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我国休闲制造业发展迅猛,但湖南还远未成为休闲业制造强省,并且湖南的休闲制造业还比较落后,我们的生产企业刚由低价取胜阶段跨入以质取胜的精益生产阶段,无论品质品种、设计理念、营销方式与渠道,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3.休闲建筑业

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纪念馆69个。全省已建体育场地(馆)21302个,其中体育馆142座,体育运动场地656个,游泳池152个,各种训练房20352个。休闲场馆的日益完善,为全省人民的休闲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特别是在农村体育休闲方面成绩尤为突出,2007年,湖南省制定《湖南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23个县(市、区)中882个行政村建设篮球场、配建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室内外健身设施,改善了农村健身休闲活动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休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休闲第三产业又称休闲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需要提供休闲服务行业或部门,如公园提供的游览服务、健身馆提供健身服务、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务、桑拿馆提供的浴服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服务、电视台和KTV场所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我们大致可以根据类休闲服务的属性将休闲服务业划分为旅游休闲业、健体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共5类。

1.餐饮休闲业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城镇居民饮食消费逐步走向社会化,外出就餐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53家。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老百姓外出用餐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家庭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使得饮食服务支出增长加快。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1月~4月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饮食服务的支出221.41元,比上年增长13%。

2.文化和娱乐休闲业

“十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8%,省会长沙的龙头作用明显,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三分之一。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360亿元,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半数以上。同时,以长沙歌厅和解放路酒吧一条街为代表的娱乐业更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有歌厅、酒吧、KTV、电游等各类娱乐场所2293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排名35位,文化实力为25位,而休闲娱乐类排名竟上升为第1位。

3.健体和美容休闲业

居民对个人仪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用于美容、美发等服务和健体服务消费持续增长。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服务,如理发、洗浴等已不只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追求个性和讲求享受。2008年1月至4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杂项服务支出46.05元,同比增长34.1%,其中人均用于理发洗澡方面的消费9.91元,增长45.1%,人均美容费达11.65元,增长17.1%。在休闲保健方面,湖南洗浴休闲业特别是足浴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外界赞称长沙为“足都”。2006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6亿元,同比增长16.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其中洗浴休闲业的年营业额就超过3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的沐浴、洗头、洗脚、保健按摩等洗浴休闲企业合计约1万家,从业人员约15万,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32万的11.4%。

4.旅游休闲业

近几年,湖南精心打造3个国际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区域旅游品牌。“十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9.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65.31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575.62亿元人民币。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3.7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

四、湖南省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供求状况严重失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进入新世纪以后,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如图1所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和人均GDP的增长,2000年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696元和8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41元和3118元,则两者比例分别为 2.96∶1和3.04∶1。五年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是9%,比农村居民增长幅度快3.1个百分点。

这种低收入水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休闲消费,导致城乡居民在休闲消费上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相对落后的娱乐和休闲设施也影响了休闲业的总体发展,目前农村居民的主要的休闲方式仍然是看电视和打牌等。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制约湖南省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的障碍之一。按县级区划比较,在全省72个建制县、16个县级市和34个市辖区中,2000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市芙蓉区4631.2元,是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湘西保靖县的4.5倍;2003年长沙芙蓉区已达5733.7元,是纯收入最低的邵阳市新宁县的4.9倍。长沙芙蓉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是0.436,湘西是0.587,相差15.1个百分点。长沙芙蓉区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是湘西泸溪县的4.4倍,恩格尔系数竟相差31个百分点。地区之间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休闲产业的不平衡,以文化产业为例,湖南14个市州发展不平衡,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大湘西的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仅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

2.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全省休闲产业整体品位不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原始的吃喝玩乐的基础之上,虽然做到了大众化,却没有达到大器化。传统商贸业发达,却没有一家大型的卖场,商业企业营业额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滞后;传统的餐饮发达,却没有做强湘菜文化,饮食气氛有余,文化氛围不足;影视湘军享誉全国,虽然推出了一批有一定深度和影响的节目和栏目,但很多内容过于通俗,即搞笑文化、帝王文化、扬名文化较多;体育湘军虽然在全国或世界获得称誉,大众化的体育文化产业却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很好地传递体育精神;出版湘军排名全国第三,却缺乏《南风窗》、《南方周未》类的思想艺术水准高的自创报刊,仅有一个《体坛周报》走出了湖南;娱乐文化培养了艺人,却不能培育知名艺术家和文人,涌现了一些所谓的“金牌”主持,但其文化影响力远不及沈从文对湘西凤凰的带动。大众市民的休闲消费大都以洗浴、按摩、麻将、KTV、酒吧等形式为主,热闹有余,品位不足。

3.员工素质有限,行业管理有待健全

制约湖南休闲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湖南几十万休闲行业从业人员,除商贸业外,没有统一的上岗培训和审核机构,没有与之配套的培训学校和相关专业。休闲行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据课题组对长沙市天心区休闲从业人员的调查(如图2所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26.31%,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37。

同时,湖南休闲行业不健全,协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够,企业依然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因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休闲行业场所参差不齐,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杂乱无章,从业人员的文化、身体、道德、技能素质偏低,治安问题、纠纷问题、诚信问题甚至黄赌毒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4.职能部门缺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今的湖南,休闲虽然进入“十一・五规划”,但其发展尚未完全进入各地经济的发展计划。在绝大多数地方,也还没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集中统一谋划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直接面对的土地、税收、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无法可依。因此,不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就是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了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以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但到目前为止,湖南的休闲产业发展体系很不完善,通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标准尚不健全,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湖南休闲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 2007, 22( 8 ):82~85

[2]林锡波: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之讨论[J]. 北体学报, 2007, ( 15 ): 152~163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美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吸引要素,以美食为吸引的旅游活动也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美食旅游是以美食文化为核心,以餐饮享受为吸引,有着独特的人文吸引魅力。成都市于2010年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食之都”称号,在成都美食文化的内涵中,川菜无愧为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川菜菜肴对工艺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加之饮食文化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独立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艺正在失传。如何弘扬中国璀璨的川菜文化,打响成都美食之都名片,探索一条川菜文化与旅游联合发展的新路径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川菜成为旅游的推荐餐饮

川菜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最早体现在旅游行程中的推荐餐饮,旅游相关部门通过制订有关川菜餐饮店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实现对推荐单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2007年,“成都最佳餐饮特色名店――旅游接待推荐单位”评选活动举行,共评选出75家中餐川菜馆、火锅、小吃、茶楼/馆。推荐的餐饮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机构,基本上能体现主要川菜质量水平和形象,能让游客感受到一定的川菜美食文化。通过网络统计调查,旅游者在这些餐饮店的食客中比例达76.7%,而本地食客却只占到23.3%(其中还包含81.6%的宴请消费)。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成都市川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有一定基础,但目前融合还停留在表层,主要是通过就餐环境和菜肴菜品体验川菜文化,与其他旅游要素融合较少。

(二)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川菜已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有31项、扩展项目5项被列入四川省省级川菜非遗项目,有52项列入重庆市市级川菜项目。两省市共有83项省级川菜非遗项目、5项省级川菜非遗扩展项目。此外,四川省和重庆市各下辖的市、县、区也制定了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列有一些川菜非遗项目。此外,在四川和重庆地区已建立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截至2014年2月底,仅四川省有1名国家级川菜非遗项目传承人,重庆市暂无。四川省拥有36名省级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有32名直辖市级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川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进一步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创建了川菜旅游主题景区

位于成都市郫县的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川菜文化旅游景区,是集川菜文化博览、川菜美食体验、工业生产线参观、特色商品购物于一体的川菜文化体验地。2013年已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中的中国・川菜文化体验馆,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的核心,博物馆“以川菜为题,以豆瓣为魂”,浓缩了川菜三千年的文化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全面展现川菜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一景区的创立是川菜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里程碑,是将川菜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成功典范。

(四)推出川菜文化旅游节庆

随着《成都市人民政府k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出台,成都市逐年加大对川菜产业的推动力度,加强弘扬川菜文化,旨在推动川菜产业的国际化。成都市近年来与旅游融合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主要有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川菜文化旅游节、成都美食节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和持续性。另外,依托节庆,成都市还举办了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川菜文化与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这些节庆及论坛的举办对弘扬川菜文化,促进川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二、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成都市在川菜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川菜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还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旅游品牌。

(一)游客对川菜文化的认知度较低

为获得川菜文化旅游目前所存在的不足,笔者根据川菜文化包含的要素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对川菜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够,对川菜了解主要还体现在川菜本身菜肴味道。通过对川菜文化表现要素调查,总体游客对川菜文化要素的感知度较低。广大游客对川菜文化了解仅局限于“吃”及“制作工艺”,体验形式单一,川菜文化还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吸引力,亟待挖掘新的展现形式。

(二)资源聚集力不够

川菜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单独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及凝聚力略显单薄,承载力缺乏,内涵还不够丰富。加之川菜传统经典菜品和传统小吃被忽略、品质的劣化、川菜文化整理发掘和研究的薄弱,对川菜的宣传、展示仅集中在少数节会上,新媒体对川菜的宣传、展示还很少,这更加造成川菜在发展中文化底蕴的缺失,削弱了川菜文化旅游资源的凝聚力。

(三)缺乏与其他产业融合

目前川菜大多局限在城镇餐饮中,与农业基地、食品加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及村落等融合较少,没有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另外,川菜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方面融合也较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及方式的改变,大众对饮食口味及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时尚化及品质化,川菜如果不拓展新领域并与新媒介相融合,传统烹饪技法的失传将加快,川菜文化的传承也面临重大挑战。

(四)文化传承及创新不足

由于菜肴对工艺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加之饮食文化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独立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难操作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艺正在失传。目前中国以美食文化独立存在的主题旅游区寥寥无几,基本是借助其他旅游景点景区成为附属和辅助产品,难以让人们深入了解餐饮文化,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没有发挥出来。川菜虽然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家级、省(直辖市)以及市、县区等不同级别的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呈现的级别还相对较低,数量也与川菜非遗项目的数量相距较大,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较少,在川菜文化传承上仍需较大的努力。对传统川菜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创新利用尚有余地。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川菜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是川菜文化发扬光大的关键。

三、构建川菜文化旅游目体系的对策

根据旅游目的地体系理论,一个完成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应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城镇等三大重点环节。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有利于景区长足发展及其辐射带动周边效应,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和对外营销。根据目前川菜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不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凝聚力不够等问题,可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将川菜文化与旅游业紧密融合,从川菜文化旅游景区、川菜文化旅游线路、川菜特色村镇三个进行大旅游目的地构架。通过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将丰富而浓厚的川菜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创新川菜文化旅游产品,把川菜文化做“活”,形成特色品牌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构建一批川菜文化旅游景区

1.划分特色川菜文化功能分区。目前,除了中国川菜文化体验园,以聚集形式展示体验川菜文化的景区还不多。成都可以从主城区及区县特点进行功能分区。如成都市五城区重点发展成为川菜特色街巷体验区;郫县是川菜的发源地,郫县豆瓣被誉为川菜之魂,可以借此打造川菜之魂溯源区;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为天府之国,成就了川菜的品质,可以打造成川菜文化之源追忆区;彭州、崇州、大邑、邛崃等依据传统菜肴和特色小吃可以打造传统川菜品味区;蒲江、新津、双流依据川菜现展可打造川菜美食创新区,主推与时俱进的川菜文化。形成功能区后,成都市各区在川菜文化的体现上可以实现差异化主题发展,相互补充,形成成都川菜美食文化大旅游区。

2.建设特色川菜文化旅游景区。成都市除了郫县川菜文化体验景区外基本无川菜主题性景区,可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的发展目标,把川菜文化及川菜产业作为特色旅游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三产互动,打造一批川菜主题体验景区,如:川菜文化特色街巷、川菜美食节(会)、川菜主题园区、川菜原料基地、川菜企业等旅游景区,融合城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制造产业等推陈出新。同时,川菜文化的传承传播及旅游开发,需要依靠现代大数据的助推,引入新媒介。采用科技手段创新川菜旅游产品。如可设置开发:川菜营养检测,科学美食川菜食谱,川菜智能体验馆、川菜科普、虚拟川菜等旅游项目。川菜文化在保持传统工艺手段上,应尽可能地借助科技及信息手段,助推其与旅游的结合及创新。

3.与其他景区深度融合。根据各知名景点文化特色,将川菜与景区特色相结合,注入川菜文化旅游资源,凭借景区的客源优势来扩大川菜在游客中的宣传;而且可以通过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哟蔚男枨螅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例如,满足旅游者保健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生目的,开发川菜养生美食,可与宗教旅游景区及度假景区相结合;结合成都历史文化开展三国川菜美食体验;结合古镇历史开展特色古镇川菜旅游等。

(二)建设川菜文化特色村镇

以新型城镇化及旅游城镇建设为契机,与旅游特色城镇相结合,形成特色川菜文化美食城镇,作为游客追逐川菜文化的支撑点。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特色城镇及本身具有川菜文化的旅游村镇,将川菜文化延伸至全产业链,将成都市各区县具有川菜历史底蕴的村落打造成为川菜特色美食村镇,把原材料基地、加工地、美食体验地结合起来设计川菜文化旅游地图,形成特色川菜村镇体系。最终形成川菜与人文村镇的良好互动,丰富川菜文化载体,创新旅游项目。

(三)推出川菜美食旅游线路

在旅游通道建设上,依据旅游交通,形成特色川菜文化旅游通道及旅游线路。在通往主要川菜旅游景区及村镇的交通道路上,设置川菜文化的引导标识及文化氛围。推出“追溯川菜之源,体验川菜美味”的整体核心线路,并推出不同主题的川菜文化主题线路:(1)可以推出特色街店游。锦里,宽窄巷子探寻川菜成都特色小吃。到著名川菜馆品尝正宗川菜感受正宗川菜的做法和故事由来(如到陈麻婆豆腐总店、夫妻肺片总店、韩包子、龙抄手和钟水饺等店内品尝参观);(2)可以推出旅游目的地结合景区又看线路。如寻访川菜之源,和川菜之魂,前往都江堰景区参观著名水利工程,了解程度平原怎么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到青城山品尝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川菜。最后到郫县参观川菜博物馆,看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是怎么样做出来的。(3)推出川菜研学旅游。依托四川旅游学院休闲美食文化园及亚洲最大的烹饪厨房,在此学习川菜的制作,品味美食,形成独特的游学旅游线路。(4)推出特色川菜农家游。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游客们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到成都周边如龙泉驿桃花沟,在农家乐里一边品尝特色川菜一边赏花娱乐休闲。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SWOT;驼鸟战略;海洋经济;贸易金融;蓝色精品银行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79-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17

一、烟台银行发展现状

烟台属外向型经济,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港口贸易发达,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2年烟台市GDP为5280亿元,列全国第21位,同比增速7.61%。如表1所示,10年间烟台市GDP复合增长率为16.69%,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复合增长率15.84%,贷款复合增长率15.05%,可见烟台金融落后于经济增长步伐。只有恒丰银行烟台分行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烟台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基本达到烟台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烟台银行的存款复合增长率为11.96%,与烟台金融机构平均增速相差近4个百分点;贷款复合增长率为8.09%,与烟台市平均水平有近7个百分点差距。可见烟台银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发展步伐有待提高。由此,动用SWOT管理工具成为题中之义。

二、烟台银行发展战略的 SWOT 分析

从表2可知,烟台银行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十分突出,只有扬长避短,从自身寻求出路,加快战略转型[1],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烟台银行应选择WO扭转战略,这是内生性约束与体制性矛盾紧缩的结果,纵深推进WOSTSO战略。竞争促使烟台银行已无太多时间去适应,必须尽快学习先进经验,利用现有优势,明确战略定位(成为蓝色精品银行、港贸物流银行、社区银行、支农银行),才能化危为机,走出困境。

三、烟台银行发展战略

(一)总体战略:做优做精战略

紧紧围绕“做精做专、做特做强、做深做透、做好做稳”四大战略命题,明确“总体定位、区域定位、客户定位、市场定位”四大战略定位。具体来看:

总体定位:立志成为蓝色精品银行、港贸物流银行、社区银行、支农银行。

区域定位:扎根烟台、立足山东、辐射全国,打造百年银行。

客户定位:做强大中型企业客户、做精小微型企业客户、做大做优个人客户。

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烟台百姓。

(二)烟台银行时空协同战略:“安内”与“攘外”同时并举

“攘外”与“安内”同步推进、“向内向下”与“向外向远”渐次展开,烟台银行将做优做精战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2015年)为“内务整理期”,完成战略转型。2013年为规范调整年,经过2012—2013年的规范调整,实现制度完善,体制顺畅的目标;2013—2014年为恢复增长期,大力恢复元气,健全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恢复性增长,尽快彻底解决不良资产包袱,组建栖霞支行、莱阳支行、长岛支行;2014—2015年为优化布局期,在烟台范围内优化布局,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到2015年资产规模达500亿元,当年盈利10亿元以上;2015—2016年为跨越发展年,实现跨区经营,监管评级达到三级。

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为“攘外扩张期”,达到上市标准。2016年,整体资产和业务规模继续显著增长,达到城商行二级行监管水平;2017年,整体资产和业务规模继续大幅提升,核心业务市场地位逐步加强,主要经营指标达到城商行优质二级行监管水平,力争完成上市辅导;2018年资产规模800亿元;2020年,主要经营指标达到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基本完成上市准备工作,择机冲击上市目标,渐次开办青岛分行、威海分行、济南分行、天津分行,资产规模1000亿元。

四、烟台银行竞争战略分析:小强特精之战

总体竞争思路:“进社区、走市场、创特色、建精品”,“总行大特色、支行小特色”和“先做小做强,再做特做精,最终做优做久”。

(一)推进“做精做专”战略:成为蓝色精品银行

创新“蓝精灵”金融服务方案,成为助力蓝色海洋经济的蓝色精品银行。

1.紧抓环渤海商机。以烟台为龙头,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骨干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域,双线推进,通过到其他城市设分行、到县域设支行和村镇银行等,迅速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网点全覆盖,成为领航蓝色海洋的主力银行。

2.做精海洋产业集群。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提升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突破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建筑业,培育发展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及服务、海洋文化产业。

3.做专精品业务。一是蓝色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银行对核心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并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核心企业,由核心企业掌握这些贷款的最终用途,通过核心企业担保,有银行将贷款发放给上、下游企业,缓解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推动蓝色经济区产业链与相关企业发展。二是科技金融业务。建设蓝色精品银行必须把科技型小企业业务上升到战略位置,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审查中心和信贷审查委员会,配备专职审批人员,优化整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要与科委、担保中心联合做好“创技贷”,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直通车计划,搭建好为高新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三是低碳金融业务。推出环保节能贷、减排空间贷、低碳生活贷、新能贷等特色产品。

(二)推进“做特做强”战略:成为港贸物流银行

抓住“以港兴市”战略机遇,做好临港产业,摸清烟台港口布局、港口企业数目(港口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以及民营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为港贸物流的各环节提供结算、融资以及避险和理财等全面贸易金融服务。在物流金融业务中,从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入手,将资金注入到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并通过对贸易流程中的物权实行控制,包括货物监管、仓储监管等手段,以解决上下游配套企业融资需求。

1.做特航运金融业务。港口运输是烟台市最大的优势产业,应结合烟台航运业发展需求及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并做特航运金融,包括海上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产品、融资租赁业务等。

2.做强港贸物流信贷产品。做强“港贸通”信贷产品、仓储货物质押贷款、保兑仓等产品,与烟台物流公司、企业合作发行物流商通卡,集支付、消费、结算、综合理财于一体;开发手机物流终端服务体系“物流宝”,让客户及时了解物流和银行账户的相关信息等。

3.做精贸易金融业务。构建贸易金融产品库,如汇票贴现、信用证代付、打包贷款、托收、押汇、关税保函、经营租赁保函等产品;发掘贸易融资客户,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客户,主要开展以授信业务为基础的贸易融资业务,侧重于对客户财务维度的分析;对中型企业客户,可通过嵌入核心客户的信用或相应的货权监管,以撬动贸易链上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对小型企业客户,主要以抵押、质押或严格的货权监管为基础的贸易融资业务,达到信用增级的目的。积极打造总行垂直集中管理体系,建立垂直销售体系和专业化的贸易融资评审体系,建设贸易金融集中运营系统,成为集结算、清算、融资业务为一体的集中操作平台和维护客户关系与业绩考核评价的管理平台。

(三)推进“做深做透”战略:成为社区银行——打赢同城巷战、街道战

此处“社区银行”的社区指广义社区,不单是行政概念上的“社区”,包含了市域、县域、集镇,是结合了金融市场需求,将居民小区、专业市场、园区、协会、商会等定义为“金融社区”。

1.打造社区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与银行业务发展转型的“三位一体”社区银行模式。通过推行社区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与银行业务发展转型“三结合”,在烟台范围内推广面向社区、面向基层的“全功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促进客户经理走出去,促进机构网点由单一的结算服务功能向全功能社区银行转型,扎根社区街道,做全功能社区银行。

2.划定责任区域,实行分片包干营销体制。以银行网点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所覆盖的社区、街道划分为若干区域,将客户经理、业务直销人员与门柜员工分成小组,指定各小组各自负责某一区域的客户营销,通过检查客户经理进社区、进街道的营销台账,督促客户经理深入社区、街道展开营销。通过“扫街、扫楼”工作,对辖内居民、商户、企业、机关单位等进行全面的拉网式调查和营销,建立起详细的客户资料信息,调查客户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营销产品,重点筛选客户并定期回访。

3.深入金融社区,再造“毛细血管”。客户经理就是社区内的血管,直接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了使服务达到精细化,每个客户经理又发展若干个业务联络员即“毛细血管”,通过“扫街扫楼”的方法,实施拉网式调查,建立详细的客户资料,然后分别负责联系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一遇金融需求,可迅速通过他们办理。

4.形成“2公里金融圈”网格服务。为实现全功能社区银行,以银行网点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覆盖社区、街道,并将之划分为若干区域,形成上门服务和固定网点对接的全新服务模式,旨在方便市民的经济生活。

5.运用客户分层技术,细分客户。银行80%的效益来自于20%的客户,对高端客户要实行差别化、针对性的服务,如提供私人理财规划、机场贵宾服务、组建高尔夫俱乐部等等。制定出一套适用的客户细分标准,比如将日均存款余额在10万以上的客户列为高端客户,邀请专家对高端客户进行健康养生、子女教育、家庭理财规划之类的讲座,赠送意外险、刷卡积分有奖等服务措施。差别对待小微企业。实施与客户综合效益挂钩的利率政策,即贷款利率与客户在银行的日均存款余额和中间业务贡献率成一定反比关系,存款和中间业务越多,则客户享受到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越大。建立《大型优质专业市场名录》,实施重点专业市场实施名单制管理;制定《烟台银行大型优质专业市场营销管理实施方案》,以实现对专业市场的精细管理和精准营销;建立起对区域用电量前200名、优质第三方存管、优质转账电话、优质工资等客户及优质专业市场的营销统计分析制度。

(四)推进“做好做稳”战略:成为支农银行

1.做好现代农业。借助烟台苹果美誉度,做支农银行。依托栖霞苹果、红富士苹果声誉,金融支持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现代农业,以苹果、樱桃、葡萄、梨四大水果为重点支持水果产业,大力支持现代渔业,发展健康养殖模式,加大对海参、鲍鱼、梭子蟹等区域名优产品的重点倾斜,培育优势主导产品、物色品种、名优珍品渔业品牌;投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2.开发支农金融产品。抓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抓稳城市、城郊结合部、发达县乡、集镇、农村超市等,开发“拆迁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远洋渔业基地贷款等产品;推出“农家乐”旅游贷款、“乡居贷”、“委托贷”、“城镇贷”等新产品,推广林权、海域使用权质押贷款,稳步开展商标专用权、采矿权、存货、应收账款、仓单、收费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

五、烟台银行发展战略的战术支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战略实施离不开战术的支持。为实现烟台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现实经济条件和自身承受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保证行内各要素的协调配置,在组织内部进行相应变革,制定出与长期战略相匹配的战术方针,确保目标的实现。

(一)优化银行内部组织架构

针对烟台地区的金融业务、客户需求结构、同业竞争、产品开况,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来调整烟台银行的部门设置结构。可以考虑设立事业部,推行主要产品线和行业客户线的事业部改革,成立地产、能源、交通、冶金矿产四大行业金融事业部,贸易金融、投资银行、金融市场产品事业部,以及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的工商企业金融事业部。

(二)积极推进传统信贷业,大力创新中间业务

一是做好传统信贷业务,创新担保方式。开发与烟台银行合作的低碳信贷、科技信贷的担保业务。积极探索开展环保专利权质押、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抵押形式的产品研发,打造优质中小企业贷款无障碍平台。

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创新战略。第一,以全面为主,进一步完善已有业务,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范围,形成涵盖市民生活日常缴费以及各种公用事业费业务;开通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业务,如代收汽车销售款、代收交通培训费等;开通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业务,如代收房地产销售款、代收物业管理费等;开通与工商企业相关的业务,如代收销货款、代收劳务费等。第二,积极争取基金托管行、证券托管行、国债买卖资格,争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承销团成员,成为市场一级交易商,开办银证通、银讯通、保函、信用证业务、代销基金、国债买卖业务等。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资信调查业务、个人支票业务;成立个人投资理财中心,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满足个人客户投资增值需求。逐步开办对外担保、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贷款承诺、开出即期信用证、开出远期信用证等,完善承兑、担保、保函业务。开展各类见证业务,包括存款证明业务。开展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开展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根据烟台城市特点,积极与本地各行业协会建立联系和合作,开展业务合作模式创新,开发委托、合作监管、担保咨询等中间业务。

(三)完善公司治理

一是优化股东结构,夯实治理基础。建立一个多元、分散、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考虑本地业务交叉的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时以本地大型企业为主,通过组建战略联盟的形式加入大中型银行发起的服务网络,为本地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以及更便捷的全国性支付结算平台;立足于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3]。

二是提高董事会议事效率。设立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时应重点关注存款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对董事会讨论事项发表客观独立意见,并重点关注重大关联交易、利润分配方案、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解聘、可能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可能损害存款人或中小股东利益等重大事项;增加外部董事,并通过完善专门委员会制度来为独立董事参与决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尽量避免“内部人董事会”控制,促使董事会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决策。制订董事会调研、考察与培训计划,加强董事会对银行战略和规划执行情况及银行经营管理情况变化的了解,深化董事对银行业务条线和基层机构经营状况的理解,明晰银行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为经营管理层改进经营管理发挥参谋作用,助推董事会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决策执行力。

三是拓宽董事会决策范畴。董事会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发展规模和速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适当的风险限额和风险偏好,督促高级管理层有效地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并及时处置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专题报告,对银行的风险水平、风险管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意见。建立、健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风险信息传递体系,以及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纵向风险信息传递体系;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首席审计官的聘任和解聘应由董事会负责。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及时报送项目审计报告。

四是建立董事会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与银行企业文化、长期目标、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整体效益、岗位职责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和公正透明的董事会绩效评价标准程序。绩效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利益原则,确保银行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一致。绩效考核指标应特别关注: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没有达到监管要求、资产质量出现大幅下降、其他风险状况或赢利状况明显恶化。

(四)改造人事和薪酬制度

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新的适应全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人事管理制度。具体做法包括:在新招聘员工的时候要提高人员进入门槛,扩大招聘员工的范围,在现阶段可以先面向山东省内招聘优秀人才,等条件成熟时可以面向全国招聘优秀人才,对于已有的员工增加职业技能的培训,用培训激活员工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岗位说明与评价机制,推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则;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要求的薪酬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伦.小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路径分析[J].北京金融,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