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建设的内容

法治建设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建设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建设的内容

法治建设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网智能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7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电网的快速建设。电网的建设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电网的建设水平、促进其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农网智能化指的是在建设农村电网时,运用具有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互动化特点的技术和集团化、精益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以提高农村智能设备的水平和农网的自动化管理控制水平。

1 农网智能化建设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农村电网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网架结构比较薄弱、供电的性能不高、电力设备比较落后、电能的质量水平低、自动化水平不高以及电价高等问题,不能有效地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用电。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电网特点。农村的电网和城市电网相比,其具有电网分布范围广、线路供电半径长以及电压负荷分散等特点。并且农村电网的建设网点比较多、电网末端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电网的整个运行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对其进行建设和维护时,具有很大的困难。

②具有用户特点。我国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的用电量户数约有3亿用户,占据整个农村电网中的90%左右,但是人们的用电量仅仅占据总用电量的30%左右。农村居民的用电数量多,但是用电量不高。另外,受到农村用户具有负荷分散、分布广泛以及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的用电需求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③具有企业管理特点。农村电网的供电企业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管理体制具有多元性。例如目前我国的农网管理机制主要运用四级管理方式,分别是国家管理、省管理、地市管理以及县管理,逐渐构成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农业用电管理体系。另外,农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人员素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管理水平不一。

2 农网智能化建设的内容

2.1 供电模式

在选择供电模式时,首先要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能够与其相适应的配电网供电模式。通过对智能配电网进行规划和决策,不仅能够有效的达到互动化的要求,而且还能够满足各种能源之间的互补,进而有效的满足农网具备的负荷特性。另外,运用优化区域电压等级、区域智能配电网接线、优化智能配电网布局以及优化智能配电网装备等方式,最终有效的建设出以达到互动化需求、实现多能源互补为基础的电网供电模式。

2.2 建设智能装备

①建设变电站。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农网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优化变电站设备的检修方法以及控制变电站设备的策略等内容,旨在能够有效的对整个变电站的寿命周期进行综合化管理。

②建设配电开关。在建设配电开关时,要选择能够智能控制的断路器,保证建设的开关不会和平面相接触。另外,运用性能水平高的评价测试方法,建设出性能较高的开关操动机构,有效的扩大开关操动机构的范围。此外,通过运用新型的固体绝缘开关代替以往运用的气体绝缘开关,有效的增强检测技术。

③建设配电台区。所建设的配电台区,要能够达到智能化的要求,制定出具有管理性、组织性的技术方案,保证配电台区具备的适应能力与良好的控制性能。另外,制定监测配电台区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管理漏电保护以及无功进行本地补偿等有效地解决方案。

2.3 农网的自动化运行建设

①交换平台。首先,对通信系统进行的建设、采集、管理工作时,要保证其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分离,保证其之间不会互相干扰,为配电网的智能化提供一个采集数据的交换支撑,其次,要有效的保证数据交换采集具备的完整性、开放性、及时性以及灵活性;另外,要保证原始数据服务能够和业务应用系统具备同一个接口;此外,要保证业务的应用系统接入空间具有移动性。

②配网经济理论。通过运用配网经济理论,能够建立相关的配网经济计算模型,并确定优化农网运行的方式以及对负载经济进行调度的方法与原则,另外,还能够确定出具有节能性特点的配电变压器,构建分布电源的配网经济运行方法理论。最后有效的使其能够很好的达到农村电网的在线应用需求。

③智能调度。首先,要制定具有分布性特点的能源接入优化调度方案,来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系统朝智能决策的方向发展。其次,构建农网供电企业集配网、集中控制、调度以及管理配电工作于一体的技术支撑研究平台,促进其朝一体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构建有效的农网调度安全防护机制。

2.4 通信建设

①建设低投资成本、高安全可靠性的通信。农村电网的智能配网通信,在建设时,要建设出低成本的投资,安全可靠性高的通信技术方案,这样有利于保证智能配电网智能传感器实时性的进行通信和传输,进而大范围的解决智能配电网中存在的测量点多的通信问题,最后给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提供有力的通信支撑。

②无线宽带通信网络的建设。首先要制定出相应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方案,然后制定积极、有效、科学、规范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规范,最后设计无线宽带网络通信系统。

3 农网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①对农网智能化建设进行组织规划。受到农村电网建设范围广、管理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工作建设任务纷繁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的保证农网的智能化顺利建设,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建设试点工作,并构建出集自动化水平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框架体系,最终推动农网智能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②对农网智能化建设进行试点工作。在充分运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在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工作,注重在农网的智能配电台区、自动化以及用电需求信息等领域进行试点工作,旨在能够为以后的农网智能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

③加大农网智能化建设的投入度。农村电网作为促进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事业,加大其投入度,能够有效的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另外,我国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提供支持,最终将电网企业自身的投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保障农村电网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总之,农村电网在我国的电网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其智能化建设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对给人们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服务,促进农村电网朝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的方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巍,赵云军.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思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11).

法治建设的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兼职教师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提高。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途径和特点的研究,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美国是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自八十年代末开始关注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开辟了多种多样的途径,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教学发展(InstructionalDevelopment)

教学发展是指通过教学技能的提高来改善教学,它还关注课程,试图改善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材料。教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成分是帮助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化,设计达到这些学习目标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组织发展(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

组织发展强调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也就是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通过调整院系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社区学院促进兼职教师组织发展的活动如行为研究、发放兼职教师手册,使其增进对校园周边的工作环境的熟悉等方式。

(三)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

个人发展是指增进个体人际交往技能,对生活的理解以及改进健康状况、为个体的职业晋升做准备。社区学院中为兼职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人际交往技巧、压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课程发展途径(thecurriculum develop—mentapproach)

以课程为本的在职培训模式是社区学院对兼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形式之一。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以课程为基础提升专业发展途径层次较多,主要包括学位课程培训、单科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培训等。社区学院通过建立一系列工作坊并对兼职教师开设培训课程,为兼职教师提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技能以及本社区的背景信息。这一途径在实施中分为如下几步第一,通过调查了解兼职教师的需要;第二,筛选出优先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此制订课程大纲;第三,考虑课程以何种形式开设,并对课程开展的时间、地点做出详细规划。同时,要提供足够的课程运行资金和必要的支持服务,如兼职教师手册等。

(二)同伴互助途~-(peersupport)

同伴互助是一种兼职教师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的促进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同伴互助的一种形式是社区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同伴支持网络使兼职教师彼此交流经验、互相帮助。兼职教师可以就在入职阶段没有涉及却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向同伴求助,通过彼此之间的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同伴互助网络有助于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之间形成和谐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兼职教师常有的疏远感。同伴互助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成互助伙伴。通常社区学院的各系院在每一学年的第一次例会中邀请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见面。专职教师负责帮助兼职教师编写课程大纲、设计测验内容和指导运用教学材料,并对教学实际问题予以解答。

(三)校企、院校合作途径(Cooperativeap—proaches)

校企合作途径主要指社区学院同本社区的企业、工厂签订合同,定期选派兼职教师到工厂考察。兼职教师凭借自身专业的优势洞察到最新技术,从而使职业技术课程开设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由于兼职教师平日多担当夜问课程的讲授,所以对兼职教师开展的校企培训多在假期进行。

院校合作是指社区学院与本学区或邻近学区的社区学院、大学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实施对兼职教师的教育培训。社区学院根据兼职教师的需求,资助或派谴教师到附近学院进修或参加短期研讨班,使兼职通过与其他院校教师在一起就任教领域及教学法等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创新。在有些院校合作计划中,兼职教师可以参与培训获得高校承认的博士课程学分。

(四)其他常用方式

1.研讨班(seminar)或工作坊(workshop)。社区学院组织教师就教学中某一特定领域的新动向或议题开展研讨或通过授课的形式向教师普及现代技术和提供工具性平台,还有通过研讨会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等提出解决方法,帮助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2指导(mentoring)。又称为良师方案。社区学院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建立导师制以改善教学。系领导鼓励兼职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借课程计划、教学材料。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徒弟”不仅可以从“师傅”那里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同时,“师傅”的思维方式对“徒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3.发展性休假(developmentleave)。兼职教师向学院提出申请,批准后可以获得资助参加任教科目的国家、国际会议和旅行。在社区学院中实施的发展性休假有多种形式,如学术休假、教育性休假、专业性休假和特别假期等。

4.兼职教师手册(Part—timefacultyHandbook)。兼职教师在受聘时,一般都发有兼职教师手册。这也是社区学院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常用方式。手册内容涉及学校地图、学校发展、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兼职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等。通过发放兼职教师手册使兼职教师对受聘的社区学院有整体了解并尽快融人到学校的工作中去。同时,兼职教师手册中的教学技巧对于兼职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三、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组织健全,资源丰富

社区学院通过建立教学中心负责规划、促进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中心具有稳定的运行机制,并且配有专职工作人员,通过筹集较为丰富的教师发展资金,开展多样化的发展项目,为教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教学中心提出的一系列计划可以帮助兼职教师发展适用于职场变化实践的技能。同时,致力于通过课程发展提高教育技术的高级技术情境教育中心为兼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支持。教学中心的设置和运作,体现了在学校层面教师发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特色。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基金会、州和社区学院的资金支持以及大量的教学资源,方便兼职教师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协会学术期刊等丰富的资源获得教学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信息。

(二)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社区学院促进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学理论的探讨、教育技术的应用,评价方式的介绍和学院使命的陈述等。通过促进兼职教师个人的、教学的、组织的以及课程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内容设计体现提高教师的人际关系技能,协助其制定生涯发展规划等全盘计划;强化兼职教师的工作技能、知识并创设一种有效的制度环境,使兼职教师和人事部门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新实践。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形式多样,既有研讨班、工作坊、会议、论坛,也有个别咨询等。多样化的途径方便兼职教师根据自己时间分配、自身需要进行选择,为兼职教师提供灵活、多元的选择空问。

法治建设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治;法治文化;法治城市

1 法治文化在法治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体现着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制度、现实运行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创建法治城市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全面构建。

(1)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法治城市建设的宏观体系应包括地方立法完善、法治政府构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法治文化培育、法治工作队伍培养等诸多方面。所以,研究法治文化的历史变迁、重大成就以及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困境,必然成为法治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基本内容。

(2)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有助于培养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思维方式、提高法律素养,以奠定法治城市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精神支柱,从而为法治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法治城市建设中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制度的完善,都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支撑,发挥法治文化的理论指导作用、舆论引导作用、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内在动力、必要条件。

2 武汉市法治文化培育的现状

多年来,武汉一直在法治城市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并逐渐认识到法治文化在法治城市建设中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不断摸索和创新法治文化的培育方式,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利于武汉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和制度。如将普法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提供财物保障,又如依托各专业文艺团体和社区文化站,加强城市法治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其深入城市各街道、社区巡回演出;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如组织“12・4”法制宣传活动,举行法制教育讲座,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QQ、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向全体市民普及法律知识,又如鼓励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有机融合,创作各类法治艺术形象和作品,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加强城市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创建法治公园、文明小区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尚未形成基础理论体系;部分部门及领导干部对法治文化建设的认识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文化培育的运行模式有待转型,目前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社会各界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参与意愿和热情不足;法治文化宣传队伍的培育力度和专业化程度不够;虽然拓展了法治文化的载体,但总体上看,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传统文化融合不足;法治文化与城市法治实践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典型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还不够;对特殊群体的法治文化培育有待加强,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涌入的农村居民;等等。

3 加强武汉法治文化培育的建议

城市法治制度和秩序的迅速发展与法治文化缓慢成长之间的鸿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武汉法治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为此,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立足于荆楚文化和武汉历史,加强武汉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努力创造符合市情、体现时代、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社科院、市社科联等机构的作用,调动全市广大法学人员、法律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法治理论研究的工作中来,开设全市范围的法治文化建设论坛,为法治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2)积极推进武汉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按照法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制定和完善法治文化建设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意见。(3)改变法治文化培育的运行模式,通过政府、社会和公众层面的多维互动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系来推进武汉法治文化建设。(4)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立体的法治文化宣传体系。加强重点对象(党员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等)的法制宣传教育;扩大创作队伍,鼓励各类法治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的创作,努力创造出更多的反映武汉法治实践活动和全体市民法治生活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载体,创新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如创办法治文化网,举办法治文化夜市、社区学法俱乐部,兴建法治主题公园、广场、长廊、街区,在轻轨、地铁、公交站台,出入口通道、车厢内等新型载体上,加大法治文化宣传力度等。(5)召开法治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经验,注重培育并总结全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形成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推广,扩大法治文化建设成效。(6)注重培养专门的法治文化宣传队伍,不断提高专兼职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普法宣传、参与法治文化教育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对基层法治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成立多个层面的法治文化的宣传队、艺术团等(7)积极构建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服务,坚持不懈地开展法治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使全体市民共建共享法治城市建设成果。

总之,培育成熟的法治文化对推进法治武汉建设的全面展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育法治文化建设是个全面、渐进的工程,需要找准法治与文化的契合点,从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确立明晰的目标,坚持正确的领导,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创新法治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注重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效,从而为法治武汉的建设注入强大活力,为武汉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董冰、董濮.城市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5(11).

[2]李湘刚.论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3]汤达金、梁玮、朱振进.浙江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 [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4]刘斌.当代法治文化的理论构想[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

[5]谢晖.传统与制度:法治文化的两种面向[N].检察日报, 2011-11-24.

[6]孙育玮.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法治建设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 理解 法治精神 法治建设 参与 号召

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 先进的文化应当流淌着法治的血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离开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质检”也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依法而治,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施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社会方式。站在行政机关角度,法治文化的核心就是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坚持法治学习。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强化意识,巩固依法行政的理 念。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强化规范意识,提高科学执法的水平。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刺激执法工作的效能。

所以现在我的了解就是法治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构成要件,涵盖了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内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协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将包容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输入全体公民的头脑,让更多的人学习法律、信仰法治、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利。

我的认为是建设法治质检就是要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各业务工作,加强质检内部建设,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没错,我们既没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豪迈,没有高山流水谈笑鸿儒般的清雅,也没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成就。但是我们平凡的工作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我们担负着推动产品质量提高,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公共安全的多 项职责。我们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把质检部门建设成政府信赖,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质检。

对于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党委、政府有力的组织领导、全社会的公共参与是保障。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法治文化建社纳入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寓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法治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

而作为一个行政执法人员来看,我深深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每当我看到过期的食品,含有致癌物质的衣服,玩具,这些基本的我们生活必备的物品都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问题, 严重危害到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我感触很深。所以要做到“监管一方辖区,保护一方群众”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作为一名新的质检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正如闫局长所说,我们给质检系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质检工作的推动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为此我更加深刻感受法治质检建设的重大内涵。

法治建设的内容范文第5篇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加快推进法治江苏建设进程,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营造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江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江苏作为地处长三角的经济较发达省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更要率先加强法治建设,坚持法治导向,立足省情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区域法治建设新路子。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开创法治江苏建设工作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法治江苏建设的核心。在推进法治江苏建设进程中,要秉承"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的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一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二是要有效运用法治手段保障民权、维护民利。三是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发展观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法治江苏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区域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法治江苏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努力使法治江苏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既要考虑当前发展和眼前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和长远需要,合理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法治建设的工作实践中,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要把总体远景目标和当前具体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证法治江苏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序进行。要积极探索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政府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长效机制,以及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法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文化,筑牢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为法治江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以办好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区域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建设法治省份、实现区域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法国方略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地方的生动体现。

要让论坛成为弘扬法治理念、内化法治精神的主阵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大讲堂,以期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法律素质和全社会依法管理水平,培养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广大执法人员信仰与忠诚法律的意识,并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崇尚法治、遵从法律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