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第1篇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二、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一)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

(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

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三、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第2篇

一、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而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从多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精心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我在讲授高一“银行的业务和作用”时,先让学生在课余作社会调查,了解我们石楼县有哪些银行,各有什么作用,性质如何,存贷款利率的变化等。在授课时,我事先拟了几个问题:(1)你过年的压岁钱是怎样管理的?(2)小张大学毕业后想经营服装生意,目前正在为筹钱犯难,请你给他出出主意。(3)钢铁厂每年都要到外地购买大量的铁矿石,钢铁厂可以怎样结付货款?问题一抛出,大家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都搜集到一定信息,讨论时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再及时把学生调查的信息进行点拨、设疑、解答。一堂课下来,我惊奇地发现,这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了,效果非常好。

二、加强互动环节,感悟生活

课堂教学的精髓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现在仍然脱离不了就教材讲教材、就知识讲知识的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是在教师拉着的情况下去学、去走,真正动起来的学生不是很多。这种以“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选择、思维和尝试的权利,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如何才能让学生敦促教师、追着教师动起来,才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使学生乐学。

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展示了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一组照片,并讲解到:湿地,看起来不大起来眼的大大小小的沼泽地、泥炭地、流动或静止的水域地带,却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还享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三、创设思维陷阱,引导学生反思学习

设置思维陷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特殊的课堂探究情景,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起怀疑的情景,让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充分曝光,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思考,质疑探究,找出论据,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之在思维冲突中为之一震,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出现问题的根结所在,实现由“学习者”向“研究者”,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角色转变。

四、灵活使用教材,巧妙运用探究活动

教材中大多数活动设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起足够重视,又要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在教学设计上,巧妙处理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第3篇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如何实施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采用、实践活动的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全新课题,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师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还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呼唤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抓住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机遇,站在时代的高度,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新课程理念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为化学新课程教学做出贡献。

二、注重对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偏重智育,往往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由于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学定势思维,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观需要时间和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改变,最终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目的。在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讨论题,有研究性学习课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不组织充分的讨论,不进行研究性学习,而是按照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学,那么新课程就起不了素质教育的作用。所以每位教师必须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三、提高学生化学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重视实验的学科,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做到新课程理念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区别之一,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终身适用的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结论,敢于思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五、树立更高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培养更高的教学目标,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创新兼备各种能力的人才,教师心中没有这种人才观,就很难实施新课程计划。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定势化,各种能力较弱,教师很难组织活动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中组织了关于“环保问题”的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找资料不积极,发言不积极。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该是从小学到初中,在整个学校教学中逐步进行,才能适应高中新课程中体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体育教学 存在的问题 新发展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体育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育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上都有了极大的创新。高中体育教师应抓住新课改的有利形势,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二、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理念落后。竞技运动项目通常是传统高中体育的主要教学部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对运动技能和技术的掌握,忽视了体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学校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二,教学方法单一。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有不少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改进,仍旧存在着一些长期积淀下来的顽固问题。传统的传艺式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能力;三,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特殊意义,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巨大,再加上家长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体育课产生逃避心理。

三、高中体育教学新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下,高中体育教学取得了新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进步

纯粹的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通常靠进行田径、三大球以及体操的训练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技术,教学时以全班学生为教学对象,对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做区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容易被忽视掉。而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需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能不同等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和以往的教学活动敷衍理论知识形成鲜明对比,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通过对健康知识、营养和保健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育意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将我国体育历史、奥运发展历程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体育的热情,引导学生领略体育魅力[2]。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社会将教师的职业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最重要因素,学生通常被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教授的知识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只能从教师处获得知识。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凸显,个性得不到张扬。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进行田径运动之后,为增强学生韧带活力,教师一般会安排学生做侧压腿活动时,在统一口令发出后,由于学生的习惯不同,有的喜欢前压腿、有的习惯左侧压腿,另外一些同学则喜欢右侧压腿。对于这种训练,教师不必要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规则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压腿方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锻炼氛围,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调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后面的体育训练做好“暖场”。

(三)更新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

高中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上升阶段,对各类知识的把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师还应将新的体育文化、动向等融入教学中去,增强高中体育课程的内涵和思想性。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高中体育教学既要秉承基础教育的特性,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拔高,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体育爱好项目,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体质的发展,从而增强高中体育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以跑步为主的传统热身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为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安排其他项目进行代替,如:健身操、游戏、太极拳等项目也能起到很好的热身效果。在进行比较激烈的体育如跳山羊、单双杠等活动项目,教师应注意对不同体质和性格的学生进行观察,对于在运动中表现不佳、体能较差、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杜绝对这类学生进行负面评价,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生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自信中学好体育课程[3]。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对体育科学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懂得人体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思维,思考选择怎样的姿势、力度才是更科学锻炼方法,鼓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到的体育科学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中,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促进高中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34):113-114.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97-01

引言: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注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活动开展满足学生素质教育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是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1.灵活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传统的语言、教参的设计中彻底释放出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内容,再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比较能力及组织解答能力等。初中历史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引导学生做一些没有价值的探讨。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多元化需求。以《》为例,教师在以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需要围绕的重要性以及的历史意义。而不是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对土地条款进行分析。教学情境确定后,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进行考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这样的进行提问:关于同学们指导多少?为什么会进行?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与自己的亲人和长辈进行交谈,去熟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教学内容随着学生调查会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就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多媒体走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为初中老师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增加新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库,找寻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且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教师在讲述《》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的视频影像。教师在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爱国思想融入其中,带有情感的进行教学内容讲述。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学习的激情也被激发出来,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1]。

2.对史实进行诠释

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总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史实。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夯实史实已经成为历史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因为,这一内容不仅体现了新课标教学降低历史教学难度性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需求。虽然,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还存在一定差距。史实作为历史的基础,是标示历史进行的动态化系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基础史实进行陈述,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过程,明白历史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吸取历史知识。学生对史实有所了解后就会根据史实独立的进行思考和判断,从历史发展规律等角度对看到历史问题。初中和历史教师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理清课本教材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从中挑选出较为典型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阐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3.合作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充分尊重,让学生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等等,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教师在讲述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暴力事件发生原因,使得学生从"第三方"转变成为"当事人",在讲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这样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受到新课程理念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得历史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呈现出来,并且立足于史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探索初中历史教学规律,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初中历史教育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