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的弊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速景观设计形式;土壤理化性质;后期养护难点;弊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背景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好与坏能真实反映高速公路建设水平的高低,能使本来生硬、单调的公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景观,能使的填方路堤边坡和挖方路堑边坡披上绿装;能使新建高速公路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降低;使道路两侧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与环境景观有机结合、协调;使高速公路构造物(如立交桥、服务区、收费站及管养区)巧妙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不仅增大了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而且还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
目前,北京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892公里,道路绿化总面积约为2100万平米。作为对北京市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高速公路建设是 “十二五”期间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已被列入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面对“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养护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践行“人文高速、科技高速、绿色高速”重要载体之一,而绿化景观设计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路建设系统工程的水平,因此,做好北京市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形式存在的问题
2.1道路主体设计与绿化景观设计脱节
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前期对道路沿线所实施的绿化工程在后期运营管理中呈现出绿化景观效果是否与周围地貌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考虑不全。比如,在西六环路、京藏、京承高速等山区段时,其设计标准高、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设计时部分路段未进行分级坡面处理。由于高速公路边坡坡度与坡面安全性和工程量均成反比,即坡度越大,绿化施工难度系数就越大,栽植的绿化苗木成活率较低,且根部固土能力不强,在每年汛期降雨时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水毁等现象。
2.2 全断面单一型设计形式,易发生引发病虫害
目前,南六环、京哈高速等道路的边坡、平台上设计栽植了火炬树;五环路等道路的边坡、平台上设计栽植了地锦等,导致道路沿线景观单调、呆板;同时因为物种少,造成植物群落抗逆性能力差,极易发生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道路绿化景观效果。例如,自2009年至今连续3年部分路段边坡、平台上的地锦、火炬树发生了早期黄叶、落叶的现象,除了养护不到位的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品种单一发生了大面积侵染性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沿线绿化景观效果。
2.3多层次密植型设计形式,忽略后期绿化养护工作难点
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时,只强调通车时(短期)的景观效果,没有对设计路段的地理位置、土壤状况及道路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植物选择上没有考虑后期开展养护管理工作难度及养护经济成本,也忽视了后期养护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如交通量、融雪剂及周边居住环境等)对绿化苗木成活率的影响;而是苗圃搬家式的种植,在部分路段的中央隔离带、边坡、立交桥区景点、边沟平台内仅有的范围内设计栽植了多层次、多品种的绿化苗木,造成苗木生长层次空间混乱,致使除草、修剪、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工作很难有序开展。具体实例如下:一是以北京市五环路为例,在西南五环路2m宽的中央隔离带中曾设计了间距为4m的“红瑞木+桧柏绿篱”的组合形式。当初只注重红色红瑞木与绿色桧柏之间色彩变化,却忽视了红瑞木不耐干旱,不抗融雪剂等客观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红瑞木全部死亡;在南五环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中分段设计了 “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叶黄杨)+桧柏绿篱”的组合形式,面对高速车流在捡拾白色垃圾时难度大,工作效率不高;2010年为便于后期养护管理,五环路将原有的组合形式全部改造成为防眩板。在部分路段宽度为70cm边沟平台上设计了“萱草+棣棠+紫叶李”的组合形式,在其生长过程中萱草被棣棠侵占生长空间而枯萎,紫叶李与棣棠、拉拉秧混杂交织,因夏季炎热、潮湿,造成通风能力差滋生了各种病虫害。二是以南六环为例,其道路两侧护网外是农田,在道路景观设计时为强调通车时绿化景观效果在平台上设计栽植了大量火炬树,根部萌蘖能力较强的火炬树侵害了大部分农田,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3 土壤理化性质差,不利于绿化苗木生长
高速公路上能否栽植绿化苗木,并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在做好日常养护改造的上,最主要的条件是由其土壤理化性质决定;而土壤理化性质的好与坏,与高速公路的路基工程的压实度质量有关。压实度是高速公路质量好坏的重要内在指标之一,只有路基充分压实才能保证路基的强度、整体稳定性,它是保证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但是,针对高速公路路基这种分层碾压之后,其土壤具有较高的压实度,塑性变形量明显减少,而且所取土质也多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生土,甚至是沙土或黏土,且掺有基底石灰土和碎石沥青水泥等废弃料。如中央隔离带内宽度仅为2-2.5m,有利于苗木生长的有效土层厚度不足50cm,其下有时还有无机料或硅管类等公路附属设施;护坡及边沟平台的土壤坚硬,压实度高,对绿化苗木生长极为不利。综上所述,高速公路土层压实度较大,其理化性质不能保证设计栽植的绿化苗木正常生长。
4后期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难点
4.1绿化养护经费不足
随着北京市在国际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对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高速公路绿化养护要求标准高、养护经费低是制约提高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瓶颈。行业主管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通知、抽查考核,特别是高速公路城区段的绿地保洁工作,其保洁频率由2008年前的每周2次上升至2009年的每周3-4次,直到2012年每日1次。然而,北京市还没有专门针对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的定额,而行业内部制定的公路绿化养护定额偏低,远低于市政园林绿化养护定额,造成目前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做好绿化养护,保持优美绿化景观的关键因素。以北京市五环路为例,自2008年初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求五环路以内(含)路段以城市道路标准开展绿化养护等各项工作,而绿化养护综合费用不足2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北京市四环路内(含)路段的绿化养护费用。
4.2 道路作业安全隐患大,绿化养护工作难上加难
通过查阅了近3年来北京市高速公路中46个交通量观测点,以每月2次采用人工24小时观测方式记录的平均日交通流量数据。在充分考虑北京市高速公路道路分布状况下,抽取了从2008年-2010年期间主要道路上26个相同观测点的基本数据,以2008年的交通量作为基础数据,北京市各条高速公路的年平均观测点交通量自2008年起,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部分路段的交通量骤然增加2倍之多,而在城区段重点道路的车流量增加3倍多。面对骤然增加的交通量,对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对沿线绿化苗木浇水、病虫害防治、清杂、修剪和道路保洁时,养护作业车辆的行驶速度远低于正常车辆的行驶速度,且在高峰期时易发生交通拥堵;而且高速行驶的车辆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绿化养护工作效率很低。同时,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作业得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占用、掘动道路核准通知单批复时间范围内才合法。因此,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成为提高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工作的难点。
4.3 融雪剂的危害性
在冬季降雪时,为确保北京广大市民们出行安全、畅通。采取了“以机械扫雪为主、融雪剂为辅”的道路保畅措施,但使用过融雪剂的残雪,一旦融化水进入土壤中,使道路绿地内绿化苗木造成盐害,特别土层较少的中央隔离带的盐害尤为突出,造成道路绿化苗木长势较弱,后期绿化养护工作难上加难。
4.4 路域环境条件差
高速公路的路域环境相当复杂,特别是以京港澳、京藏、京承等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放射线有部分路段穿越农田、河道、山区;也有部分路段穿越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同路段不同栽植位置也有很多自身独特的环境特点。高速公路山区段风速大,昼夜及冬夏温差大,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汽车尾气释放有害气体,车祸现场或故障车辆遗撒大量油污等因素均对绿化苗木生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5 总结
为做好北京市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工作,前期的绿化景观设计调研与施工是关键,要求设计单位(者)除具备综合景观设计素质修养、高速公路专业知识外,还要综合考虑道路途经的地形地貌,并从后期养护作业安全、养护规范及能满足高速公路不同需求等各种角度认真分析、总结归纳目前北京市高速公路在绿化景观设计上所凸现出养护问题;结合“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养护事业新形势、新理念按照不同的道路结构形式、绿化景观需求,对中央隔离带、边坡、边沟平台等部位提出了符合北京“地区道路特色”的绿化景观设计思路,但不能一律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参考文献
[1] 黄小军,陈兵.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若干问题探讨[J].公路环境保护.2003,专刊:2.
[2] 周超.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
[3] 邓静,赵春爱,周存秀等.平西高速公路的绿化材料选择及景观设计[J].交通环保,2003,
24(2):13-15,26.
[4] 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速公路小修保养定额.2008,1.
[5] 甄树敏.浅谈绿化在公路养护中的作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5,4:P45.
备注:
那么,本轮经济放缓的原因何在?各方给出的解释不外乎海外需求不振、周期性下滑、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等。
面对《英才》记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直言:“要把中国经济的放缓,放到中国社会总体的转型过程中来考量。为什么改革开放带来的30年高速增长势头正在衰减?其中确实有很多是因为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但是这还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的一些现象。我们必须看到为什么改革不到位?改革到位就可以吗?恐怕还是不行。因为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体系尚不够健全。”
在经济和政治体系之间
在许小年眼中,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是在大的制度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现在仅仅通过经济改革,所能发挥的潜力已经基本耗尽。他认为,应该让经济与社会并行发展,“大的制度体系如果不变,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恐怕都会受到阻碍。”
如何避免这种阻碍的发生?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秋风表示:“许多经济问题都有很深刻的制度背景,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才能有比较合理的安排。”
“正如哈耶克指出的,个人自由、政治民主和市场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谈到改革的方向,许小年把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哈耶克告诉我们,为什么只谈经济最后会是很危险的。”
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全喜对所谓“三位一体”做了解释:“比如,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中的国家计经委等体制,就会阻碍个体的自由创造,阻断市场化调节、生长、繁荣的过程。在那种制度下,个人和企业(包括国企)都缺乏自主性,都被政府的计划管得死死的。而商品的流通、产品的多样化、技术的升级,都需要依靠自主性才能实现。”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摆脱人人磨洋工的僵化体制,市场经济得以萌芽、生长。但30多年后,不断壮大的市场经济又遇到了新的烦恼:“市场经济要求是一套法律规则,规则经济,能够自由公平地买卖,这就需要法治来保障。法治约束的应该是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最重要的是约束政府公权力。政府不应该参与市场竞争,而是为国企、民企、外资提供一套保证公平交换的法律制度环境。这样下去,中国的改革过程便会逐渐从经济扩展到社会、法治、领域。”在高全喜看来,中国改革的历程,恰恰是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印证。
“这也就是哈耶克伟大的地方。”在许小年看来,哈耶克不仅是经济学家,还是制度学家、政治伦理学家,是一位涉猎广泛的学者。“在经济和政治体系之间、在经济和社会伦理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如果说从市场到法治体现了哈耶克的广阔,那么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则反映了哈耶克的深刻。秋风坦言:“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史是一部市场力量与作为20世纪遗产的计划体制的斗争史。当然,斗争有进有退。现在,计划体制的某些外壳并没有完全消亡,还是很强大的,相应的弊端仍然存在。”
谈到作为20世纪遗产的计划体制,秋风特别澄清:“很多人以为政府深入干预经济是中国的传统,实际上这是一个完全的误解。计划经济的建立发端于20世纪中期,中国的农民们天然地都是自由市场主义者。”
他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在之后,发生过好几波反集体化的浪潮。一边是政府用强制性权力建立计划体制,另一边是农民不断地要退出计划体制,退社风潮是自发回归市场经济的行为。这说明,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秩序的力量始终在发挥作用。”
1992年之后,决心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中国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哈耶克在中国的地位快速提升。“因为他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计划经济效率低,为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也摸索到一些自己的经验,如计划的盲目性、政府功能过于强大、个人与企业缺乏自主性,所以要继续开放市场、摈弃计划经济,这些经验正好与哈耶克的理论是吻合的。”高全喜解释了哈耶克进入中国的前因后果。
当然,计划与市场之争在中国远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很多人现在还在迷信计划,所以会有20年前的一锤定音。恐怕也正因此,许小年几乎不厌其烦地通过《英才》记者公开解释哈耶克的观点:“他第一个指出计划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信息问题。现代经济中需求和生产两方面的信息都是复杂多变的,政府计划者根本不可能掌握分散在每个消费者和企业中的信息,所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计划只是一厢情愿。信息的分散性决定了有关资源配置的决策也是分散的”。
随着数学工具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有人提出通过这些足够强大的技术手段,中央计划者就可以掌握相关信息。针对此类辩解,许小年回应:“哈耶克早就回答过:就是用再强大的计算机也白搭,因为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许小年解释,政府计划者在制定计划时,关于消费者需求和企业成本的信息都已经假设存在了。其实,这些信息只有在消费者体验过程和企业提品的过程中,才能被逐渐释放。没有市场交易,这些信息永远释放不出来。假设苹果要推出一款手机,问消费者“你愿意付多少钱?”消费者根本无从回答。因为他根本就没用过!只有消费者接触了手机,不停地把感受用货币符号量化表达出来,也就是价格,苹果公司观察到这个价格,才能计算怎样生产利润最大。所以,地里的庄稼还没长出来,收割机再强大都没用。政府计划者在失去了成本信息、需求信息后,就是一个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只掌握权力核武器的怪物。
秋风则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进入20世纪,有这样一种思潮兴起,即要把整个社会推倒重来,比如俄国的计划经济尝试、的激进反传统等。“哈耶克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迷信理性的产物,认为靠事先计划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对迷信理性的反对,哈耶克对传统持肯定的态度。秋风也因此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对传统的恢复,是普通民众自发地回归传统所带来的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我们的制度创新实际是制度回归。”
争议学者
1899年,哈耶克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学术气息浓郁的家庭。1918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经济学,后来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有关计划经济可行性的大论战,并出版《经济学与知识》、《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系统剖析计划经济的各种弊端。二战以后,哈耶克的研究领域又向法律、哲学、政治学等扩展,并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信息问题,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激励、伦理弊端等也进行了深刻分析。正如许小年对《英才》记者讲解:“计划经济里,决策的成败跟个人利益是脱钩的。特别是企业,经营好坏跟经营者没关系,这就使决策质量大大降低,政府的计划也得不到很好的执行。这样,政府计划者就不得不采取强制性措施,用军队、警察、官僚来监视所有企业甚至个人,督导执行,不执行就严厉惩处。所以哈耶克说: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
但是近些年,很多人开始质疑哈耶克,认为他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鼓吹弱肉强食,这种质疑甚至牵连到国内一些市场派学者。许小年对此不以为然:“没有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说市场经济可以不要政府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明确讲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是什么:第一是界定和保护私人产权,第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他的则不需要政府。哈耶克的观点也是如此。”
秋风也澄清,哈耶克不是无政府主义者,甚至他认为大政府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政府的权力要受到正义规则的约束。“哈耶克在他们奥地利学派内部也经常被批评不彻底。中国舆论界一般都认为哈耶克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但在美国有很多真正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却在批判哈耶克,这实在是很吊诡。”
对于这种质疑本身形成的原因,高全喜有着深刻的剖析。“哈耶克理论针对的是西方当时的福利国家化倾向,老百姓都不干活了,财富创造的活力被削弱了,他反对这个。但是由于他集中于批判福利过度,偏重个人创造、自由、财产权等,因此,就难免忽视了平等诉求。”
而恰恰是平等诉求成为近年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矛盾,媒体、学界、普通民众等各方舆论在此胶着不休,“郎顾之争”、贫富差距、灰色收入等议题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各方争议直指尚不完善的市场化改革,甚至一度延缓了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有所滞后,强化了对市场的干预,本来该提供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没有及时到位,老百姓对这方面的诉求也非常强烈。这种背景下,对哈耶克个别观点的质疑演变成了对哈耶克的整体质疑。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财政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探讨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对深化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及其弊端
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按照政府制定的计划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由于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职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系统是政府的整个计划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大致如下:政府首先制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然后计划部门据此来确定人才需求计划,制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财政部门再根据招生计划的定额确定高等教育的拨款计划。高等学校必须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计划要求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计划、用人计划、课程设置计划和教学计划。经过按计划培养过程,国家再制定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计划,用人单位根据国家计划接受统一分配的学生。[1]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包揽高等教育办学。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这种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实行“统一列支、分级管理”的体制。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财政体制是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统收统支”,各级地方政府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核算。中央政府集中全部的财政收入并制定一个包括全部下级政府的统一预算。这种财政安排也将教育部门包括进来。教育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由国家财政统一列支,实行统一领导,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分级管理的体制。财政部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提供的教育事业发展计划,按照“定员定额”的核算办法分别给各部门、各地区核定教育经费。中央各部委所属院校的经费由财政部拨到有关部委,然后再经过各部委下达到学校。地方所属院校的经费由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部下达的经费指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管理。
第二,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实行“专款专用、结余上缴”的原则。财政部在按照“定员定额”法核定高等教育经费的同时,对经费的使用范围实行严格的限制,即“专款专用、结余上缴”。“定员定额”法核算教育经费,包括两个部分:(1)教职工人员经费开支,其中有标准工资、补助工资以及职工福利费三项;(2)学生经费开支,其中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修缮费、助(奖)学金。此外,还设有一些专项拨款。[2]这种拨款方法保证了人员经费的开支,但在制定各项经费开支标准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例如,教学业务费不能用于教学设备购置,行政公务费不能用于教学业务,造成了学校有限资金的分散、割裂。学校对此无统筹安排,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缺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积极性。加上在年终决算后将全部结余款项交回国家财政,高等学校本身缺乏经费使用方面的自主权。许多学校往往是年终决算前“突击花钱”,力求把分到手的钱全部花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使用不当,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三,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采用“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方式。所谓“基数加发展”的方式,就是以各校前一年度所得的经费份额为基数,考虑当年度各项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可能,确定当年的经费分配额度。这是一种渐进式的经费分配方式。这种经费分配方式是以以往的支出结果为依据,而不是基于合理的成本分析之上。在制定预算时,决策机构参照的是往年的支出基数,往年支出越多,可能得到的经费就越多,助长了高校花钱不顾效益,形成学校追求成本最大化的现象。同时,这种经费分配方式缺乏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基数的确定主观性因素极大。一些高校对决策部门的影响往往起相当大的作用。事实上,在“基数加发展”的经费分配模式下,各高等院校学生人均经费差别较大。
这种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一些弊端。
第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到国家财政及指令性计划的严格约束,高等院校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按计划分配的资源为条件。学校缺乏主动筹集经费的自主权和积极性。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在这种体制下只能为很少的一部分人提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此外,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不利于发挥地方投资办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中央各部委根据行业的发展计划和相应的人才需求计划设置为本行业服务的高等院校,促使各部门所管辖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成体系,搞小而全,院校和专业重复设置,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高等教育成了部门经济、产品经济的附属物。同时也造成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高级专门人才分布不合理和高等教育科类、专业分布不合理状况。重视人才培养的部门给所属高等院校的投资就多,反之,投资就少。这样逐渐形成的人才拥有和培养状况不平衡,导致人才供求矛盾尖锐化,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第三,部门投资和部门办学导致专业设置过窄,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宽,适应性不强。此外,人才的培养与分配为投资部门所有,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所带来的人才积压、用非所学、高才低用、近亲繁殖等消极后果也很严重,使国家有限的高等教育投资得到的宏观效益不高。
关键词:科研院所转制;现代化财务管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成本控制;预算控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6-021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107
1990年以来,顺应市场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科研机构纷纷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影响下,我国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也纷纷向现代化财务管理体制走去,为科研院所所的持续健康发展奉献了不小的力量。但是由于科研院所所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当转制为企业后,许多科研院所所表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科研院所的健康持续发展,许多科研院所转制为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后多数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许多科研院所由于太过追求利润,造成了对科技的研发和创新的忽略,这样直接导致了科研院所在同行的竞争中丢失了以往的优势地位,在以后的发展中缺乏后续动力。在改制过程中大多数科研院所所还在继承着以往财务方面的管理体制,导致内部财务系统的职责比较混淆,内部监督较为松散,核算方式不是十分精确,会计报告虚假等缺陷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院所资产流失的后果。
1 科研院所所转制后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弊端
1.1 从理论上看科研机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1.1.1 传统的资本理论,忽略无形资产。人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动力的源泉、科技创新的基础,一项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营救一个企业。但是在传统的资本理论中,对这些忽略严重,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进而危害了科研院所的利益。
1.1.2 传统的剩余理论分配缺陷,不能更好地分配资本和劳动者的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它认为劳动者创造了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动者所有,该理论忽略了资对创造剩余价值的贡献;另外一些理论又强调了资本的价值,从而导致不能更好公平地对劳动者和资本投入者的价值分配。
1.2 从资金的投融方面看科研机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1.2.1 融资方面存在的弊端:(1)认为融资比用资重要,认为资金筹集得越多越好。(2)筹资的最好方式是发行股票,却不知这样的方式让科研院所负债越来高,一方面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经营的成本用于归还贷款利息,用于营运资本如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的资本较少,从而失去了技术上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改制后上市融资成为了研究所不计负债后果拼命追逐的目标,使研究所付出了极高的债务代价,不利于研究所得组织结构优化。
1.2.2 投资方面存在的弊端:(1)认为资本扩张的越多越好,改制后,许多科研院所纷纷开始对小企业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收购、兼并或者对其他企业转赠和送股,出现了经营与资本无法实现同步增长,许多收购兼并的企业成为科研院所的包袱,经营的结果不理想,引起了科研院所财务状况的恶化;(2)许多科研院所认为实物资产比企业现金重要,于是把科研院所的大量现金用来购买实物Y产,忽视了科研院所对现金流的需求。
1.3 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看科研机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就科研院所的内部财务控制管理来说,主要是分为成本的控制、预算的控制、信息化的控制、内部会计的控制等。
1.3.1 成本的控制。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模式,依赖着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觉悟,弱化了内部的程序控管,导致企业成本负担一直很大,无法更多地投入其他的建设方面去。
1.3.2 预算的控制。在改制以来,许多科研院所都有着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大量的收入大量支出的弊端,这个弊端让科研院所的预算行为变得形式化了起来,一般对下年的经营以及收支情况都是靠上一年的收支情况去估计,这样的预算方式相当的不精确,在制定之前缺乏精心的测算,制定后也没有监督控制执行,年尾还不进行考评测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无法对企业来年的预算形成指导作用,更别谈对企业的决策做出基础的依据,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
1.3.3 信息化的控制。当今,信息化的浪潮已经遍布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企业的会计工作也随着时代的脚步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许多企业利用电脑代替人工进行会计记账、财务报表等工作,大大地让会计的工作量减少,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把繁琐的工作经过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促进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管理效率。但是许多改制后的科研院所要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不没有能够利用信息化处理财务工作的人才,导致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在同行企业中远远落后。
1.3.4 内部会计的控制。自从科研院所转制以来,由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科研院所还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常常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方面非常混乱,责任不清,监管制度不严密,使科研院所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产业;政策
Abstract: Wate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by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ole of this articl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our existing water system of the economy. And some of the water industry, corporate problem for China's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Economy; water indust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现状
1.1“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严重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基本上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数量众多的所谓事业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相关管理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不能够作为企业的独立单位直接进入市场。纵观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利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相关环节都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相互协调,同时这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水利行业的相关要求不能很好的协调,而有些水利管理部门单位连都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扩大与再生产也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水利行业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逐渐成为一项制约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构条块分割。责权不能很好的分开,而水利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和相关的控制条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以及相关部门不能很好的互相衔接配合等众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管理机构大多数属于地方水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种运行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很难引起相关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1.2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担心相关的如果改革不好会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生计”,因此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同时整个水利系统的相关的干部职工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真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了水利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管理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有关的水利建设的价格体系以及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配套。某些水利单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相关的管理思维方式,水利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相关融资渠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注重投入,而忽略了相关存量资产的盘活。
1.3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相关的水利经济管理人才
在我国的众多的水利行业的相关的管理者,绝大数的管理者都是源自于水利系统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有着丰富的我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学识。但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名经济也正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这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能及时熟悉、认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象,并且不能及时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时、迅速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缺乏对于我国水利行业发展前景的远瞻性和相关的市场应变能力。
2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思考与对策
2.1采取措施进而加快水利资产相关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极为分散的管理营运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资产进行条块分割,会产生并且强化生产集中性与资产分散之间的相关矛盾,进而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水利资产的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发挥。为改变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尽快完善并且确立水利部门相关的法律地位,同时要采取措施推动和进一步深化我国水利国有资产产权相关的界定工作。要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众多办法加强和完善我国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转变实物管理使之向价值形态管理方向转变,并且逐步形成一个中央、地方的相关水利部门进行出资,相关的水利建设企业作为主要的资产经营主体,充分良好运作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相关改革。在转变相关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思想观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国家相关资产的流失。进一步发挥相关的水利资源优势,可以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相关的价格收费的基础性工作,各行各业要遵循为社会服务的相关宗旨。但是服务并不等于无偿服务,同时服务也不是不计经营成本。在制定相关的水价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且尊重相关的价值规律。通闸费、河道维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采砂费的收取都是我国水利部门利用有关的工程设施和资源开展的合法的经营活动。这些收费不仅是行政事业性的服务,而且也是具有经营性意义的收费项目。因此在进行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相关的运行成本,又要充分考虑相关投资的回收。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价格收费体系中的人员配置、机构建设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定调)价以及相关收费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善合理得让的收费网络。二是要进一步理顺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经济关系,进而做好相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总起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以块为主,人、财、物全都由中央、省、地(市)、县进行四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着相关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众多弊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画地为牢,增加相关矛盾的问题。水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时还要严格遵循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要充分调整和优化水利资源的资产结构,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规律办事,并且还要充分兼顾各方的相关利益。
2.2进行水利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树立建设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众多的实现形式,一切能够反映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各种相关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的引用并且进行勇敢的尝试,具体尝试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
2.3进一步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体系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以此,相关的部门和政府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动员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增加实行投入的建设主体,对政府、受益单位以及水利产业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和职责进行严格的职权划分,使各方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促使各方充分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要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大改变以前水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受益、不讲效益、等众多弊病,并且还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原则,建立一个主动投入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充分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相关原则,进而打破在地域、行业以及体制之间存在的相关界限,进一步鼓励有关单位、外商以及相关的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产业规划要求进行独资、合资、合作等众多形式进行水利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的水利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企业的投资管理力度。其次要对传统的投资方式、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改革。积极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努力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水利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之间的联合,进而组建起一个新的诱惑力的水利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王玉章.水利经济浅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2]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郭雨田.建设创新型水利经济[J].科学之友,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