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化工程

农业信息化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信息化工程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73-02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

首先,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以从事制造业为主。新生代农民工中,39%从事制造业,14.5%从事建筑业,10.1%从事批发和零售业,10%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而老一代农民工中,29.5%从事建筑业,26.5%从事制造业,10.9%从事批发和零售业,10.6%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不及老一代农民工的一半。其次,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务工。从其就业的地域分布看,8 118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占新生代农民工的64.8%;2 217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占17.7%;2 155万人在西部地区务工,占17.2%。从其就业地点看,6 872万人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占新生代农民工的54.9%,老一代农民工这一比例为2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好在大中城市务工。①再者,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途径来看,仍以社会网络为主。在新生代农民工求职过程中,“亲友介绍”占据首要地位,表明“亲友”组成的移民社会网络仍承担着重要的“工具性联系”功能,这种就业渠道就业成功率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就业渠道的不完善和缺乏,另一方面通过亲友的介绍,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及工作环境的陌生感会降低、心理安全感会较高。不过,这种渠道虽然保险,但因获取的就业信息少,面对的就业机会也会减少。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点

1.就业稳定性差。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负担一般比较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某些方面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会选择跳槽或者失业。同时,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履历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用人单位里缺乏上升空间与机会,为了获得更多收入或习得更多技能,他们不得不频繁更换工作。

2.就业保障度低。由于户籍等制度的限制,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属于“非正规”就业状态,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因此,与正式员工相比,他们在就业中存在严重的歧视和不平等:首先,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劳动合同是最基本的就业保证,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切身权益,是各项社会保障办理的基础合约。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很少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出现劳动纠纷,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其次,在就业环境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比较恶劣,劳动安全与卫生条件较差。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建筑业、煤炭业、采矿业等职业病频发的行业流动就业,致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占中国患职业病职工的半数以上。第三,在社会保险权益方面。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以养老保险为例,人社部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7%参加了养老保险,这其中还不包括参保后又退保的。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包括城镇和农村两套制度,具体实施办法都是适合于长期定居在该地区的人口,而新生代农民工城乡之间流动的特点,使其难以选择参加哪种制度。虽然不少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但如何在城市之间转移接续又成了新的问题。第四,在解决劳动纠纷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劳资双方的弱势地位,对于用人单位侵害他们利益的行为,如何去积极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力不从心。

3.自主创业意愿强烈,但扶持效果不明显。新生代农民工过高职业期待与现实就业境况的巨大落差,使其不再甘心于靠出卖自身劳动力去换取劳动收入,而是试图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但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如何寻找好的创业项目和凑足创业资本是当前摆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的难题。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的创业培训项目和积极提供小额的创业贷款的政策,但因为信息不对等、跨入门槛太高以及培训的不规范,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这些政策不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创业项目很难有效地辨别其真伪以及是否能够真的盈利。这样不仅给了许多骗子可乘之机,也大大地挫伤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户籍制度的不合理

城乡户籍壁垒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自由流动,是影响他们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户籍的功能本是人口登记和管理,但在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却赋予了很多不合理的内容,往往与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挂钩,并阻碍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遭受更多的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二)用人单位管理制度的僵化

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门槛过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就业歧视。如在招工中明确要求是城市户籍;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对技术的熟练程度的要求过高,只想录用熟练工,不想为员工的培训付出成本,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录用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管理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长期就业发展权利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条件较差、劳动强度较大、职业培训较少、安全隐患较多。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

自身能力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社会生活认识能力不足;二是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不足。这两个不足之处,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实现。首先,对城市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足。一些在农村生活,初中或者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城市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乡村走进城市,原先在农村所遵循的生活规则以及所拥有的乡村生活与城市完全不一样。比如在农村,人与人的交往较简单,注重的是人情;而在城市,人与人交往会比较注重法律条文。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此认识不足,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因不签劳动合同造成权益受到侵害却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现象。其次,接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不足。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用人单位招工在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而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初中文化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他们的就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现有的就业制度是由中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它具有明显的二元特质,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体系中受到排斥与歧视。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保;政府、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参保上要承担部分费用,降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参保费用的支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保险关系和待遇能转移接续,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充分享有这些保障权利。同时,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公平、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制度。同时政府应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为他们多渠道并有效地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介绍。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培训,鼓励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使他们的劳动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新生代农民工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在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积极获取相关培训信息,参加培训,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在关注未来发展的同时,应逐渐学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按设计进行相关的职业训练,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应主动接受法律法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在择业时必须清楚用人单位需要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的求职者,同时,清楚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准备与能力特征;不可盲目追求大城市、高薪水、高福利待遇的单位,克服诸如攀比、盲目求高、不平衡、自卑自负等不良心理;树立行业平等,各行各业均可做出成绩的思想,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三)用人单位要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增加与新生代农民工员工的交流,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切实考虑他们的实际利益,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位内部加强对其职业技能的更新培训;单位应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根据单位实际生产特点和条件,配置各种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设施,预防职业病和大小工伤事件的发生。通过以上就业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减少其职业流动的频率的同时,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晓丽.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村,2013,(9):52-55.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的农业分论坛,要从工作思路、推进案例、资源开发、普遍服务等方面更具体、更深入地去研讨农业信息化的诸多问题。

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来做,要围绕农民增收来抓,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干。

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吴秀媛

观点:创建全省农业龙头网站,建设高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农业信息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点评:面向“三农”是搞好农村信息工作的根本,立足服务是做好农村信息工作的关键,不断创新是抓好农村信息工作的源动力,整合集合是抓好农村信息工作的加速器。为农民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立足之本。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李和仁

观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加强领导,必须加强协调,发挥涉农部门的作用,必须抓重点。

点评:牡丹江市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采取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总体目标、项目推进的组织工作上联动,科技、农委等涉农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推进。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李洪

观点:北京市推进郊区信息化的实施原则是:共同推进原则、务实原则、示范推广原则。

点评:目标、原则与具体措施,三者的有效结合,北京市为如何推进城市郊区信息化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伟克

观点:供求信息是沟通产销的重要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手段。

点评:强化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实现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和各地涉农网站联动,集成、全国的农村供求信息,带动社会化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农业部“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项目的重要功能需求。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科技发展处处长 张光连

观点:“信息助农”项目提供的服务包括:富农信息配送、助农远程教育、便农电子支付、乐农数字文化。

点评:市场化运作是信息助农工程的实施手段,通过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形成以大带小,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助农综合目标的的实现,把农村信息化发展成为一个全新、庞大的产业,能够有效解决科技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

观点集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移动江门分公司总经理 林涌双

中国移动在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省市相继推出了农业信息化服务项目,如“农讯通”、“农经网”、“农信通”等,并以多种手段推广应用,使用户知用、会用、爱用。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詹锦川

食用农产品追溯系统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保障自身权益,帮助追查食品安全事故责任,有助于控制安全事故范围,有助于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与监管。

中国香港文化传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张伟东

农村信息化普及的关键和前提,就是如何把信息化方式变成社会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和农村百姓的生活方式。

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宝祝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产品(电子农务)、基层政府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政务)、农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商务)、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水务)、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

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政府信息事业部总经理 周萌枝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共建的途径是:网络出版机构与传统出版机构的共建,企业与政府的共建,企业与事业的共建。

记者手记

知难而上

农业信息化随着“三农”问题一起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正如方瑜所说,“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广阔天地上应该说是大有可为的”。

同时,不得不承认,农业信息化里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花很大力气去研究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信息化可能比传统的工业信息化更难,一难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低,二难在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三难在农村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另外,农业涉及到一些生化的内容,时刻在变化,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要比掌握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更难。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第3篇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4.2发展建议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总结推广了“招远蚕庄”等多个农村信息服务成功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但是,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分散、信息进村入户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能适应*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措施,下大气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实施“金农工程”,突出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四个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末,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成较为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通信服务“村村通”向深层次推进,基本实现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精准农业、虚拟农业、农业专家系统、农情监测和速报、自动化控制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省65%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

三、工作重点

(一)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新路子。依托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研究与试验,力争使*省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建设好*、*、*、*4个省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园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P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省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龙大集团、诸城外贸、金锣集团、凯银集团等省内4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

(二)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设立电子信息屏。以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省级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扶持建设“寿光蔬菜网”、“*苹果网”、“绣川梨园网”等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围绕粮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粮食收储、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粮食行业的管理质量,保障粮食运行安全,增强粮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省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标,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信息接收机、电话、无线传呼机、信息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鲁办发〔20*〕25号),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要列入信息化培训总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优先抓好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的能力。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引导农业信息化研发企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绥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给绥德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绥德县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1农业信息化现状

信息技术在绥德县农业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发展慢。为了及时搜集和各种信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走效益农业之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绥德农业网”于2005年3月由农业局建成并正式开通运行,网站主要设有供求信息、技术咨询、农业新闻、政策法规等13个频道内容,截至目前全县20个乡镇有3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同时创办了《绥德农业信息》刊物,2006年在联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通了电子农务网。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部分干部群众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

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或知之不深,认为欠发达地区,离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还很遥远。孰不知越是贫困地区越有必要走农业信息化道路,以弥补信息闭塞的顽症。在安徽、江西这些农村经济信息网办得较早较成功的地方已得到证实,农业信息化在欠发达、边远地区发挥的作用更大。总理视察安徽农网时指出:越不发达地区,越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2.2缺乏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

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难题。尽管人事劳动部门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考核,但培训组织能力与推进全社会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培训与应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2.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缺少财政资金,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大部分乡镇单位原有的计算机硬件装备已严重老化。据调查,乡镇40%的计算机服役超过3年,部分计算机根本不能用,只是作为摆设。由于部分乡镇部门经济不活跃,缺少财政支持,网络终端还不能普及到各乡镇部门,严重阻碍了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建设进程。信息化网络成本较高,农民上网率普遍较低。电信部门还没有在各乡镇开通宽带,大部分乡镇只能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难以获取农业信息。依目前现状看,网络要普及到专业大户还相当困难,普及到普通农户更是困难。

2.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网站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标志。据调查,绥德县内有关涉农部门仅只水保局、科技局、农业局等不到5个单位建有单位网站,还有少数的乡镇网站。但大部分网站没有内容检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播视频、音频信息,信息内容少,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维护。一些已建好的网络,也还是停留在浏览信息上,未能与实际工作、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

3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要从绥德县的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主要以深化“绥德农民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3.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抓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和管理。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1],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网络“进村入户”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建立统一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网站数量的建设,而是网站质量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农业信息化中的组织、主导、推动作用,统一组织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2],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共享政府投入的人才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电信公网、广电公网等网络资源,加快农业综合信息网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及时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行情、气象预测、国内外劳务需求、招商引资项目、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涉农部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外开设农业、林业、水利、供销、旅游、扶贫、民政、气象等窗口或一级域名的专业网站,由政府网专门采集整理信息、专门开发维护,保证网站活力。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抓紧抓好农业信息知识的推广、普及和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要立足实际,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为前提,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创造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的用人环境,落实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采取分期分层次的方法加强培训[3],抓好各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专业大户、重点农户的综合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和农业信息解读能力。重点加强信息员培训,使他们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解答疑问等。

3.4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好坏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建设好乡镇信息服务站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他们可以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乡镇信息服务站这一载体,发挥其“二传手”的功能。还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在农村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并指导他们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体系和农业专家体系,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县政府网要有巨大的资料数据库可供查询,建立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5鼓励多元化投入力度,加大网络延伸力度

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步伐,将政府网站建设资金纳入每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绥德县财政薄弱,在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运用政府影响力及其重要信息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及民间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4],走资金筹措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抓住机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投资。

3.6切实做好服务渠道扩展,全面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组织县内农业专家、管理人员共同形成专家、农技110。各涉农部门要积极推荐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技专家担任农业信息网的兼职咨询专家,以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开发、处理、咨询能力,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各大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县广播电视台、联通、移动电话声讯系统要开设农业信息服务栏目,增加农业信息内容。各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要落实职责,联系好一批农业大户和企业,在当地人员聚集的地方创办农业信息专栏等,把有用的信息及时予以传播。农业网站根据绥德县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将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及各地结构调整经验、农产品产销趋势、行情分析,继续以《绥德农业信息》刊物的形式,发送到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手中。各信息员要及时把单位所在地的农业信息上传到省市网平台。

3.7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绥德报、绥德农业网、墙报等宣传应用农业信息化手段发展致富、创业成功的典型,以及组织报告会、展示会、演示会、信息技术应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们关心、支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制订必要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开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先进评比活动,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4结语

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发生农业的信息化,集中表现为农业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结果是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加强农业信息化领导,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从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5参考文献

[1]罗拥兵.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37-38.

[2]郑国清,程永政,冯晓,等.河南省农科院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河南农业科学,2009(9):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