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理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西方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明暗、光感、体积、线条、透视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给学生学习,这个方法在画画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期的绘画学习中,学生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技法也比较熟练,画面上的功夫转而可以上升为画外精神,这时候,中国美术理论的经典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根据需要选取主要画家介绍一下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进入大学,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偏向中外美术史这部分,好在这部分史论学习有专业老师的带领,学生也就有机会对它的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种类繁多,特别是中国美术史里面的理论思想更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明白。教师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教学实践课,主要就是自己准备课题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角色互换。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式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78
1 引言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小培养学生们对于物理实验学习的认知不仅能够为国家积累人才,也是探索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综合发展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们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获得,需要通过严格把握教学的节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式教学理念的融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也会有助于他们在学生时期就养成积极的探索与创造精神。
2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主导者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体,是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具有很大的约束性,没有考虑到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构建物理探究教学的方式,要求师生进行角色转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和课下的“主持人”、“主导者”。让学生依据教材及相关资料,主动思考和研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负责进行引导、鼓励和辅助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自行规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过程等这些程序,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教师应从“确定者”转向为“预定者”,由学生自己创设学习目标,准备探究步骤,加入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不必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
3 设计实验演示和问题情境
在探究性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制造学习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或是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既获得知识,又领悟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启发性、实用性、趣味性等。
案例实施:探究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习“比热容”。
①事实依据:海边的沙滩在夏日的中午温度极高,而此时的海水是凉的;晚上时,沙滩很凉,海水温度升高。
②结合事实基础,进行大胆的设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沙子和水的某种物质属性和特性决定的吗?
③设计实验,记录数据:把一杯沙子和一杯水放在同一个电炉上加热,要求这两杯物体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然后不断对沙子进行搅拌,观察哪种物质温度升高的速度比较快,记录温度升高数值。
④分析总结:在同一加热条件和同样的加热时间下,沙子和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这就说明这两种物质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
⑤规律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吸热的本领和散热的情况不同。在物理学中,描述物质的这种属性的知识点即为――物质的比热容。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积极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基础上,精选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和准备实验演示。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很明确,不要太过抽象化,避免空洞,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探究教学的理念,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使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质量会有显著提高。在课堂上和课下都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与处理问题思维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多变换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科学氛围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和掌握。物理教学之前,教师要针对所教授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根据所涉及内容的难易程度、易混淆知识点和注意事项进行演示解读,在演示实验中建立学生全面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自主观察中获得感悟,在教师启发性思维的引导下学会应用自己的思考去尝试解读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直线运动”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刻意创设探究式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本班一位学生参加校运动会200米(围绕操场跑步)的情境播放出来,然后向所有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能从哪一个角度将这位学生的运动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就说他跑的路线是直线;有的学生说他跑的路线是曲线;还有的学生说他刚开始跑的速度较快,后越来越慢,到最终冲刺时,跑步速度就加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使学生由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
5 结语
实施新课标下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探究性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创造性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与成长空间。在进行物理学科探究式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尽量简化探究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时教师要引用一些特例,对特别情况加以说明,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应在探究性教学中大胆尝试创新方式,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新课标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也是为共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物理教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宁波.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6):9-10.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指的是从生物学的“生态系统”这一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生态课堂”就是将师生课堂及其他种种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待课堂中的每一个要素。教师和学生是“生物成分”。教室环境、课桌椅、黑板、粉笔、多媒体等设施是“非生物成分”。 知识就像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 从上图可以看出,流动的“能量”———知识,与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生态中能量随着生态循环不断地流失。而在课堂中,知识会随着师生的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不但没有流失,而且在总量上越来越丰富,并且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新知识。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就是建立在“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理念,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的,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生态化课堂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1. 人文主义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平台,所以从生态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一些环境要素为学生的发展而建设,如物质方面的教室布置、教科书、作业本等,以及非物质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提问等,这些课堂生态元素都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来进行建设。而在生态课堂中,课堂生态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课堂生态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吸收、消费者,教师就是知识的生产、传播者。所以从生态发展角度来讲,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更多关怀,同时也要给教师关怀,使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对于这两大角色,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
2. 个性张扬课堂生态中,要使生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要张扬其个体的个性,实现个体多样化。其多样性不仅仅在于学生应该顺其发展,发挥其个性,同时也倡导教师也具备个性张扬的特点。
3. 真情演绎课堂生态和自然生态不同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的,所以课堂生态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的真情演绎。
三、生态课堂的主要策略
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应该是一种平等、开放、和谐的生态系统。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而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教学的生态化。
1.教学设计弹性化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教的结果是将每位学生成为教师预设中的“标准配件”,压制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不符合生态的发展规律,已不为教师所提倡。在生态课堂的实施中,必须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如课堂上学生对某一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兴趣非常大,而这却是教师在设计中未料及的。从生态角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自身关注的也就是兴趣所在,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抹杀这一过程,将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生态发展。反之,如果顺应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那势必会对课堂设计结构造成混乱。当然,前者是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教师会选择后者,这也说明教师要临时进行弹性设计后半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所以与其临时进行弹性设计教学,不如预先弹性设计。
生态课堂要求构建开放的课堂,关注生态,关注生命,这就必须要求设计弹性的教学。只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才能体现人文主义;也只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乐趣;也只有弹性设计,才能充分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使生命顺其自然发展,才能体现生态多样化。
2. 课堂资源生成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预备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很多教师却缺乏对课堂资源的关注和生成。课堂资源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正面的、反面的,以及和课堂有关的、无关的一些话语、动作等。简言之,学生的一切课堂活动都可以称为课堂资源。
生成课堂资源,利用课堂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投入课堂,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教师做了精彩的导入后,一名学生调皮地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方水土养两方人,教师迅即将目光转移至该生。为了体现生态课堂理念,关爱学生,教师选择了将这一课堂资源生成为能为本课学习提供帮助的资源。教师接道:那三方水土呢?四方呢?学生照样画葫芦,仿照回答。教师承转,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地方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这样的一个动态生成,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归课堂,还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教师的肚量和魅力,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有利于课堂教学,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所以,对课堂资源的生成,不仅是生态课堂关注生命,重视每一生态因子的理念,还可以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评价多元化、个性化
生态课堂要求对学生人文主义关怀,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度,给学生更多的个性空间和真情演绎余地。在具体实施中,教学评价能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合理、单一的教学评价只会使学生失去对课堂、学科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所以课堂评价是生态课堂的保障。
生态课堂要求教学评价不仅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也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理念。
关键词:理念 经验 成绩
一、选取研究对象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对比,本研究选择两位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类型不同的高中数学教师刘老师和王老师(化姓)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位老师的相似之处为:二位老师年龄、教龄相仿,教学背景相似,均为科班出身。不同之处在于:刘老师的教学较符合建构主义,更加注重师生共构式教学;王老师的教学则偏向传统,以讲述为主。
二、研究情境说明
研究的个案教师所任教学校为省城的一所重点中学,该校历史悠久,是当地的一所名校,该校一个年级有30多个班,一个班50个学生左右,全校6000多学生,校园规划合理齐整,各种设备齐全。学校较重视升学质量和升学率,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三、资料收集及分析
资料收集的内容集中在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各项内容的看法与行动。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座谈,访谈(对象包括领导、教师本人、学生及教师亲属),教室观察,问卷。资料收集时候要做笔记和录音。资料分析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向相关专家请教探讨,与相关文献做对比,并将分析结果做分类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刘老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1)乐观的理念。经过调查,刘老师乐观的理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验。
日常教学中,刘老师觉得学校替学生想的太多了,由于升学压力,学生的平时作业很多,有时候到了高年级还要补课,造成学生的痛苦,依照该老师的看法,学生应该有自由和空间,而不是为了升学和成绩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兴趣,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重点大学,上好专业。
刘老师自己的高中生活是轻松愉快的,读书是她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前的生活虽条件不如现在,但没什么压力,学习起来也比较自由。而现代社会,信息通常,网络发达,诱惑较多,竞争愈发激烈,升学率又是学生的生命线,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感到很痛苦,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中,让学生能感觉到快乐是很重要的。
(2)追求成就感。刘老师重视成就感与自己的一次高中经历有关。高一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也不好,家庭条件很差,坐在班级的角落里,自卑,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刘老师想帮助这位同学,于是刘老师就发奋学习数学,学会后给该同学辅导,在提高了同学的数学成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后来,他就专门教班上的数学很差的同学,并获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刘老师认为:“只有你做出来,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也为他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埋下了种子。
换个角度,追求成就感与父母和社会的期许有很大关系。虽然父母当年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刘老师希望达成父母的期望,这种不服输的人格特质,应该是造成她追求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逻辑思考,知识衔接,反复训练。刘老师本身对数学强调要了解公式的原理,能推导,切忌死记硬背。刘老师强调如果新课与学生的经验没有连接,学生会无法接受。刘老师还认为反复练习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与熟练,重视练习的价值。
2.王老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1)注重权威。王老师重视权威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学习经验和初为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王老师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习的数学老师,其父亲也是一名数学老教师,其认为数学绝对的真理。他非常严厉,在班上有绝对的权威。
王老师大学毕业任教之初,第一班级就是一个程度一般的高三毕业班。采取权威的管理方式大概也是王教师唯一的方法。结果效果不错,他肯定了如此的做法,自然也就延续了下来。
(2)注重考试与成绩。王老师重视考试的程度已经到了他觉得没有考试就无法教学的程度。让考试变成了学习目的,而教学只不过是升学的工具而已。重视考试成绩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影响:①自身的学习经验,②学校的影响。
①自身的学习经验。王老师的数学学习经验自述中,他说他初中时候数学也曾经很不好,后来通过强迫自己多加预习练习,成绩有一次进步很大,由此他认为成绩可以带动学习兴趣。
②学校的影响。王老师所在学校较重视升学质量和升学率,学校设立了月考,全校排名等一系列制度,各种攀比跟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年级之间。王老师在这所学校也难免受到这种氛围影响,感到压力很大。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影响王老师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意图价值尚未摆脱传统教学阴影,老师是权威的角色,偏重学生对事实、规则、计算与练习,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2)刘老师的教学虽然较王老师符合建构主义,但依然有些价值观牵绊着他的行为,如注重反复练习而不注重教学活动,注重程度统一确忽略普通分班的价值,注重数学可训练逻辑思考,但忽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法做到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
(3)王老师与刘老师从成功的数学学习经验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但二人的成因却不尽相同。刘老师重视乐观、因材施教、成就感,而王老师重视权威、考试成绩。
(4)二人更加愿意教实验班,遇到普通班则无计可施,无法引发学生讨论,这里更加重视学生成绩的王老师受到的阻力更大。
2.建议
(1)教师培训方面:
①欲使教师改变教学,应该培养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让教师相信并重视改变,达到真正的改变教学。
②传统的教师培训多流于形式,甚至产生负面的价值,故应改变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
③应培养数学教师重视正常分班的社会价值,数学不有少数成绩前段的学生可以学。
④应鼓励数学教师摒弃权威者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避免一味的反复练习数学题目,抹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学校方面:
①应改变传统的数学评量方式,教师评价方式,避免考试成为学习数学的目地。
②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不应只一味鼓励升学造成的老师和学生压力,影响教学正常化。
③学校应真正实施并落实教研交流活动体系功能,鼓励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与研究,不致于造成数学教师教学匮乏。
④应落实常规分班,促使教学正常化,更因此避免因能力分班致老师与学生被贴上标签。
【关键词】生本理念;化学教学;教学方案
生本概念指的是教师转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为学生学习设定出高质量教学方案。该理念的出发点为学生,教师准备的教学方案为了让学生更能理解课堂知识。在进行教学中,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该生本概念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也取得强烈的社会反响。生本概念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是一种崭新教学理念,它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实现教师教学目的。
一、生本理念下精讲多练、引导学生学习
“精”主要体现在重点讲解知识点上,设置教学难点,在讲解知识时给学生创造出思维锻炼情境。教师要设置出一些具有针对性习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在开展课程之前,掌握教材。制定出详细学习目的,根据该目标开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之场所,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时,应该摒弃满堂灌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基础上,保障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在宽松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例如:进行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四节《常见的盐》中有关石灰石的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播放电影《》剪辑,向学生提出圆明园建造时采用的石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教师在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最终答案。
二、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要以生为本
(一)凸显教育主体
教师要明确教育服务对象,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主体。化学课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丰厚的知识,提升学习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承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角色,不断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二)基于导学案,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做好预习,更能清楚掌握教材内容。学生在预习中自行思考,生成疑点时,他们会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或者将这些疑问带入课堂学习中。在课堂上配合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工作。编写时,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根据课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需求进行编写,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学生完成教学计划之后,教师要基于教学要求上,指导学生持续学习,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完成预习案准备工作。学生参与教师编写教案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被提升。
例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讲解时,教师要播放金属使用视屏给学生观赏,多媒体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学生被形式多样的图像吸引,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将鲜活的金属画面展示给学生,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三、生本理念下基于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一)生本理念下教师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教师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准备大量的多媒体课堂,还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设施相关课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着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多媒体集图像、声音以及视频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感官,提高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学习。例如《酸和碱的反应》教学时,教师开展小组实验,事前准备好带锈的钢铁,将其放置装有稀盐酸的杯子中,观察实验变化情况。当铁放入液体杯子中,发生的化学现象是铁锈逐渐消失,液体颜色从无色慢慢变成黄色。教师在解释这实验变化原因,这是因为Fe2O3+6HCl=2FeCl3+3H2O,发生了化学反应。当侵泡时间逐渐延长时,会在铁表面上看到有气体冒出,这是因为Fe+2HCl=FeCl2+H2,出现氢气。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反应方程式将其记录下来。逐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为学生学习奠定化学基础,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形式之一。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生本理念教学下改进实验方法
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一些实验具有危险性,教师考虑到学生学习局限性,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模拟化学实验,阐述重点知识。教师基于生动教学模式下,放大难点知识。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例如《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演示出燃烧化学效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视频给学生观赏,让学生分析这些火势如何进行灭火。学生在生本理念教学模式下,逐渐认识化学学习重要性。在该理念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该具有开放性以及针对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将难点知识转化成简单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前让学生思考反应原理以及过程,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是化学教学重要支柱之一。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转化学生学习被动局势,学生学习潜能逐渐被挖掘出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东方.提高农业院校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4期
[2]经志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3S+L”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3年4期
[3]陈灶阳.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1期
[4]郑长龙.化学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化学教师教育开创新局面——化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的回顾与总结[J].化学教育,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