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工程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参与式林业探究 参与式发展的迷思 数字林业理论和数字林业发展的作用 基于学生视角的参与式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 基于复杂系统群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发展潜力分析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持续发展力研究 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发展及其意义 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论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 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研究 参与式理论在“天保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生态发展理念谈林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手持式照明工具发展分析 基于库恩理论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基于精明增长理论老旧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探索 基于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8-30]..
[13]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8-30]..
[14]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8-30]..
[15] 张国庆.系统学概论[EB/OL].(2013-03-27)[2013-08-30]..
[16]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1-25(4).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防治对策;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53-02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地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潜山县境内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林业有害生物对林区的威胁越来越大。为此,摸清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及危害程度,开展其生物学特性、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的研究,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和扑灭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潜山县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全县所有有林地、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卉基地等为普查范围,但以以下范围为普点:一是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绿色长廊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地区和金紫山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林区;二是潜山县境内铁路、公路两侧,大沙河、皖河、潜水、长河等两岸林地、湿地;三是县内主要经济林和竹林;四是县内木竹经营、加工企业;五是县苗圃。
1.2 调查对象
一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以入侵后对当地已造成危害的种类为普点,对已经在其他地区造成危害的而在当地尚未造成危害的林业外来物种也应列入此次普查对象。二是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包括有害植物、有害昆虫、林业病原微生物及鼠、兔、螨类等。三是经济林有害生物。对危害经济林、竹林和新造林地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重点调查。
1.3 调查内容
一是寄主植物;二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地点;三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四是危害木材的有害生物普查;五是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历史资料追溯;六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的调查。
1.4 调查方法
一是访问调查。针对某种病虫害、某种植物,或某个地区(林区)、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圃等,有目的地对技术人员、业主、当地群众、有关专家等进行访问咨询。二是野外踏查。踏查路线的设计:以乡镇(场)为单位,根据事先确定的普点区域的分布情况,在林相图上合理确定踏查路线。踏查路线穿过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主要森林类型。踏查方法: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发生期(危害期)沿踏查路线进行目测调查,分不同类型或小班的林分记载有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和森林调查因子。当踏查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设立标准地开展详查。此外,在踏查时,根据需要,及时采集标本、制作标本,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同时拍摄有害生物生态学照片。对贮木场(木材加工场)的踏查,了解贮木场木材一些概况,现场查看贮木场等现存木材(含包装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是否有有害生物。对苗圃地的调查,首先进行访问调查和踏查,了解概况,然后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管理方法、发生状况等进行标准地详查。三是标准地调查。在踏查时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随即设立有代表性的标准地进行详查,详细了解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程度。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潜山县危害较大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马尾松毛虫、华竹毒蛾、松墨天牛、松黄叶蜂、松扁叶蜂、樟叶蜂、细纹新须螨、淡娇异蝽、栗实象、栗瘿蜂、板栗疫病、栗实干腐病、桃粉大尾蚜、流胶病、银杏叶枯病、思茅松毛虫等。
除此之外,金龟子类、叶甲类、板栗剪枝象、松针蚧、杨树锈病、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天牛类、毛竹基腐病、白蚁拉拉秧、喜旱莲子草等林业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偶尔发生,并造成危害[1]。
2.1 常见性病虫害和入侵有害生物种类增多
通过普查,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有524种,其中昆虫395种,病害102种,植物27种。其中危害范围大、程度较为严重的有16种。
由于纯林增多和管理粗放,一些常见性病虫危害程度加剧。据普查,造成一定灾害的经济林病虫有82种,其中危害面大、程度严重的病虫害有板栗疫病、板栗透翅蛾、栗瘿蜂、栗实象、栗黑大蚜、桃蛀螟等。除上述常发性病虫害外,还有一些偶发性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如杨树黑斑病、板栗疫病、毛竹基腐病、板栗剪枝象、竹织叶野螟、华竹毒蛾、金龟子类、叶甲类、喜旱莲子草等。一些不常见的病虫如松黄叶蜂、松扁叶蜂、松针蚧等,也因生态环境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而酿成灾害。
2.2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近几年,潜山县正处在建设高峰期,一些木质包装材料被大量带入,加之当地一些部门和林农、花农盲目引入苗木、经济林树种、花卉等品种资源,造成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入侵。虽然松材线虫病没有入侵潜山县,但是松材线虫病已经在周边部分县区发生,严重威胁着潜山县的森林资源安全。
2.3 本土森林病虫危害程度加重
潜山县林分结构是以松类为主,近些年来,虽然部分地区发展了以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但是仍以纯林比重较大,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多,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形成了树种结构纯林化、林分结构针叶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本土病虫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
3 林业有害生物形成灾害的原因分析
3.1 气候环境条件适宜
潜山县地处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适宜于病虫的生长和发育。
3.2 营林机理不科学
在人工造林中,一方面所栽植的苗木均为圃地培育,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栽植后经营管理粗放;另一方面垦山整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有害生物入侵、蔓延和猖獗。
3.3 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
由于过去超负荷的砍伐和滥砍乱伐,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复杂结构。近年来,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世行贷款造林、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林业二次创业等,扩大了森林面积,但所造林相当一部分是纯林,生态系统单纯而不稳定,天敌种群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有害生物诱发与流行。
3.4 林分结构不合理
全县针叶林和板栗、杨树纯林面积达76 315.3 hm2,占总森林面积的95.22%,而且树种结构单一化,林龄结构低龄化,导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控制有害生物能力比较差。
3.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有误
在营林过程中,对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意识不强,无灾年放松警惕;重造轻管,造而不管现象比较普遍;测报预见性差,致使小灾成大灾;有灾时,大面积使用化学防治,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周期性发生。
4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4.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在抓好国家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的测报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面上测报点工作,确保测报工作及时、准确,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2 全方位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认真抓好全县5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工作,积极组织各地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定期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大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防止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尤其是松材线虫病的侵入。
4.3 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根据不同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特点,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2~12]。
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措施,选育、引进抗病虫的林木品种,逐步更新现有的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大力营造混交林;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封育措施,保持林分郁闭,增加天敌种群密度;及时对林木进行抚育,并伐除病弱林木[13]。
在虫口密度较低的山区,严格限制使用化学防治,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保护林木害虫的天敌[14]。在虫口密度较高的低山、丘陵、圩畈地区,尽量不用化学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害虫虫口密度。如人工采摘卵块、虫蛹、被害枝叶,及时伐除被害严重的树木和已经枯萎死亡的大枝;在成虫羽化期间,采用灯光诱蛾,诱杀成虫[15];保护林内蜜源植物,增加天敌种群数量;科学释放天敌,提高天敌防治效果;在虫口密度确实很大时,适当进行化学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16];推广使用注射、涂干等新的农药使用方式,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17-18]。
5 参考文献
[1] 唐贻胜.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121.
[2]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3-03-30]..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3-03-30]..
[6] 张国庆.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TSDA)[EB/OL].(2009-08-05)[2013-03-30]..
[7]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3-03-30]..
[8]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3-30]..
[9]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3-30]..
[10]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 [EB/OL].(2012-05-25)[2013-03-30]..
[11]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3-30]..
[12]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13] 李向峰,乌云毕力格,乌云仓.浅谈通辽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内蒙古林业,2013(2):11.
[14] 陈会娟,丁永利,苏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371,378.
[15] 刘铁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0.
[16] 郑思明,李红玉,李瑞霞.浅析安阳县林业有害生物成因与防治[J]. 科技信息,2012(24):488-489.
遥感(RS)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涉及现代物理学、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等众多领域,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1]。遥感技术在林业规划设计调查、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林地变更调查及林地清收等工作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林学专业学生通过遥感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图像处理的一般方法,掌握遥感相关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掌握遥感技术的应用技术理论、遥感图像处理一般方法,可以独立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图像增强及计算机分类等操作。从而为今后工作中,能够运用掌握的遥感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2]。本文结合北华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在遥感课程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这些改革措施能够为相关院校林学专业遥感课程的教学提供帮助。
1 遥感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林学专业来说,遥感课程还没有全国统编教材,各院校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而选择自己的遥感教学教材,使得教材各不相同。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是迅速的,势必导致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遥感课程作为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基础设施相对欠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遥感资料不能及时更新,时效性较差。
林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必修课的基础上,会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在开始学习遥感课程之前,学生对遥感知识几乎不了解,遥感技术在林业实际生产工作中有哪些应用,怎么应用,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2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措施
2.1 选用适合教材,合理修改教案内容
由于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没有统编教材,所以有必要根据本校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遥感教材,选用了《遥感概论》作为林学专业的遥感课程固定教材,该教材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遥感基础理论、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但没有突出林学专业特点,也没有侧重林业应用内容。为此选择《林业遥感》作为参考教材,该教材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将遥感基础理论和林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了林业特点。书写教案时,在考虑课时的情况下,以《遥感概论》教材内容为框架,对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增加一些《林业遥感》教材中与林业相关的内容,从而做到与专业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2.2 结合网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遥感类教材大多较为陈旧、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不断涌现,卫星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无人机及无人机数据应用也愈加广泛。导致教材内容无法与日益更新的遥感技术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距甚远[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利用网络信息快速更新教学内容。例如,现在无人机在林业调查、监测及各项工程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教材中却没有关于无人机及数据的相关内容;教材中第六章航天遥感在介绍SPOT系列卫星时只提到了SPOT5,而SPOT7都已于2014年6月发射成功了。这些新的知识有必要通过网络查询,及时更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新知识、新内容,弥补因教材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较快的矛盾与缺陷[4]。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遥感图像数据,最好选择学校周边、近期拍摄的图像,例如,利用谷歌地球,选择学校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遥感图像目视判读,这样学生进行目视判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也有利于判读精度的实地验证。
3 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3.1 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前排的学生基本能够主动学习,而坐在最后几排的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提问题环节,改变以往提问前排学习好的学生问题的习惯。每次都是多次从后排反复提问,如果不认真听课就会影响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后排的学生慢慢的就主动坐在前排座位了,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学到一些知识,整个班级对遥感课程的接收水平就提高了。
3.2 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
现在教师基本上在上课的时候都会选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5]。虽然多媒体教学比以往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充分利用图片等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多媒体教学毕竟还是利用二维空间。实物具有更形象、更直观的特点,如果能?蛟谔跫?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
3.3 增加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遥感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而是采用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知识点,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例如在讲完第五章航空遥感和第六章航天遥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优缺点。这样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深刻,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遥感相关知识。
4 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适应林业工作对遥感知识的要求
4.1 加强与毕业生沟通,了解林业实际工作对遥感知识的要求
对于以往林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加强与其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相互的交流,了解在实际林业工作中,需要掌握哪些遥感方面的知识。例如通过与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林业相关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交流,了解到在林地清收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掌握遥感图像配准方面的知识;在林业征占地项目中需要结合时效性和分辨率都较高的谷歌地球影像进行实际工作等。通过以上与毕业生的交流与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以上项目进行遥感知识点的讲解,由于贴近生活与实践,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
4.2 加强与相关院校及单位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动?B
利用空余时间,多与相关院校及单位进行交流,了解遥感方面的前沿及动态信息。例如现在无人机技术及数据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所以利用暑假空余时间,去北京林业大学参观学习,与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成员一起进行外业无人机数据的获取,从而了解无人机外业操作过程及内业处理过程。同样利用假期时间联系相关单位,了解无人机及其数据的应用情况等。通过以上的交流与学习,将这些学科前沿方面的知识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由于是亲身经历的,有拍摄的照片及录制的相关视频,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听起来也不至于枯燥、乏味。反而了解到了遥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遥感知识贴近生活,学习的主动性普遍得到提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