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场教学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易忘,形象思维占主导等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创设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呈现单词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第一印象,从而帮助他们轻松记忆单词,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一、形象直观呈现
1、利用实物呈现
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爱新鲜。教单词时,我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给学生,如教一些水果食物类单词时就带些实物到班上,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这样学起来印象更深刻。
2、利用简笔画呈现
用简笔画来呈现单词,简单明了,形象、直观。再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圆,让学生猜What's this? 学生猜不出,这时教师再添上耳朵,胡须…… Oh, this is a cat。"cat "这个单词就呈现出来了。然后,再做简单修改,擦胡须,加两只长耳朵,学生一下子就想到rabbit!这就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3、利用课件呈现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课件色彩鲜艳,图像生动,能够给学生各种感官刺激。如教动物类单词时,可爱的动物形象,逼真的动物叫声让学生如亲临动物园,与动物朋友们在一起,边玩边学,学得快,记得牢。
4、再如red, yellow, green, black等颜色类单词,可以根据单词的意思,用相应颜色的笔写出来。如:red用红颜色的笔写,yellow用黄颜色的笔写,green用绿颜色的笔写,black用黑颜色的笔写,给学生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等等。
二、运用体态语呈现
对小学英语教学来说,体态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动作和单词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例如在教学4A What's the matter? 一课时,我一边做扇风的动作,一边说:"Hot, hot, I'm hot!"边做蜷缩发抖状边说:"Cold, cold, I'm cold!" 又如,在教swim,skate,ski,等动词时,我就直接做动作,让学生边听边看。我做出游泳的动作说:"Swim! Swim! I like swimming!" 我还做出滑冰的动作说:"Skate! Skate! I like skating."通过动作、表情、声音等呈现单词、表达单词的意思,学生开始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和单词读音学习单词,进而可以自由发挥动作,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表达单词的意思,这是个很有趣并且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联想、夸张呈现
现在学生所学的单词量多,有些单词还很长,难以记忆,这个时候如果教会学生划分单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记忆,那么记单词的难度就可以相对降低。
例:
blackboard(黑板)-black(黑) + board(木版)
pencilbox(铅笔盒)-pencil(铅笔)+ box(盒子)
firefly(萤火虫)-fire(火)+fly(飞)
bedroom(卧室)-bed(床)+room(房间)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探究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C
【资助项目】浙江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NO.Q7)和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NO.Y201224566).
作为大学数学课程以及代数学的基础科目,线性代数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例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虚拟现实等技术都是以线性代数为其理论和算法的一部分.另外,将各领域、各学科的实际问题与线性代数相互融合,把实际问题线性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地,线性代数的思想方法、公理化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等都是科学技术研究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在线性代数课程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要求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思路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而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其中的矩阵、线性空间等内容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只有课本和教师的讲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只是完成作业和做题.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更重要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显然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学生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探究性学习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趣味性,因此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分组学习,多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戏份”
分组学习,即把教学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和讨论任务.以线性代数为例,学生可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就此内容引发思考,可以学习与讨论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学习活动的平台,不再是以往的教学课堂,而大可以放置于类似QQ群、CC98等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它的呈现,已不再是通过组织烦琐的探究报告,而是通过公共主页即时更新每个人的学习动态;如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大家还可以再留言讨论.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解决传统分组的冗长程序,亦可节省学生的时间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组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分组的原则
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这样无法实现让尽可能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参与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本着多样化的分组原则,将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等等因素充分平衡,让具有不同视野与思维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这样分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有十分重要与显著的意义.
(2)小组的人数
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对于探究式教学至关重要.小组的规模偏大,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程度,损害学生的主动性,甚至会让部分学生逃避其需要承担的任务,逃避讨论活动.小组的规模小,则使学生避无可避,进而使小组的讨论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讨论小组一般以3~6人为宜.
2.探究性课题的选择
探究性课题的选择,是完成探究性课题学习的关键.为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进而不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份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延伸”的问题小册子,里面一共列出了21个问题供学生选择研究.这些问题的选择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2)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不过于追求技巧和难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掌握内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有较强的应用性,能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
(4)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由此可以引出新的方法、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问题册涉及了行列式在解析几何的应用、Gram行列式与平行六面体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模型、图的存储及某种变形、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马尔科夫链,以及森林中猫头鹰与老鼠的繁衍等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稍稍放松,恰恰相反,教师的责任与任务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愈显重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将学生的课题进行整理,及时向全班通报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普遍适用的“成果”;教师要适时共享学科的习题与其他课程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课后的提升与复习;最重要的是,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抓好课堂,并监督小组的组建与学习任务的实施.
4.奖惩实施细则
为促进同学间的合作性活动,教师有必要制定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及奖惩细则,以此激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交流思想,共同进步.具体细则制定如下:
(1)教师可根据小组的问题研究的难度、意义和结论,给予小组相应的分数奖励(满分40分);
(2)课堂上小组成员回答问题,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10分);
(3)成员共享学习资料,或个人关于知识的总结,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20分,可另外给予小组成员奖励性加分);
(4)小组成员出勤的监督,如无一人有旷课、迟到等,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10分);
(5)根据小组的期末整体成绩(有无挂科、平均成绩等),以及平时小测验的成绩,对于表现突出的,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20分);
(6)期末成绩评定的换算公式:
期末成绩=20%×小组平时成绩+20%*个人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
三、传统教学向“探究性学习”方向改革的意义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与他人进行网络互动
而本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学生与网络的密切关系,积极组建小组,并通过网络进行联系.这种方式具有联系时代特征的进步意义,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大大节省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学生不必时刻相互见面一边讨论问题,大可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的正确应用,避免学生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
2.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需要学会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进行适当的取舍,进而达到1+1>2的合作效果.这无论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使得学生可以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与深造
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更早的具有专业的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人思维的局限与禁锢,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技的进步.
4.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很多同学,甚至会为他们构建一生的友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的支持会给予他们许多帮助,从而可以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场导游考试 问题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现场导游考试凸显问题分析
1.1心理素质差,紧张怯场问题突出
心理素质不过硬,怯场、紧张是现场导游考试中的通病。因为现场导游考试是模拟了一个导游场景,而场景中仅有作为导游的考生和作为游客的考官,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学生往往会出现声音小,语速快,词不达意,表达不清楚,语言思维混乱等问题,更有学生因为过度紧张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
1.2角色转化模糊,自信心缺失
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导游人员,现场导游考试是考核导游人员基础技能水平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考试中,角色的扮演尤为重要。但大部分考生会在考试过程中,忘记考核目的和标准,角色转化模糊,没有信心能够顺利讲解考试景区(点)。
1.3脱离场景讲解,机械性背诵
机械性背诵导游词是现场导游考试中又一凸现的大问题。很多考生不清楚讲解和背诵的区别。而现场导游考试在各地都有改革,已经从单一讲解变成录像跟进讲解或场景讲解,那么机械性的背诵在考核过程中将更容易出现诸如无法跟上场景、场景讲解错误等更多的问题。
1.4导游词编写难度大,雷同情况严重
因考生对考试景区(点)不尽熟悉,所以导游词的编写难度大,是现场考试的一大难点。大部分考生都是通过网络、教材搜集改写导游词,甚至更多的是直接拿原稿拷贝。雷同内容严重,有的导游词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照搬照抄的导游词在讲解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错误信息。而重复和雷同的导游词,会让考官认为考生对考试的态度不认真,对景区讲解一知半解,不适应导游员的工作,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1.5缺乏沟通的表情和语言
通过多年来的现场导游考试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在考试中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也没有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讲解很机械,形体很僵硬,面部很呆板,即使顺利完成讲解,成绩也不尽理想。
1.6应变能力明显较弱,不能应对突发状况
应变能力是现场考试考核的一个内容,考官除了通过问题进行考核以外,还通过考生在讲解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问题。有很多考生应变能力不强,不能应对突发状况,也说明不具备作为导游人员的资格。
2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
2.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任务实施过程。从现有考试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因为不熟悉景区,脱离导游讲解服务程序,不明确讲解的主体脉络而失利于现场考试。很明显现场考试的景点(区)讲解就是一项由学生亲自实施的项目任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景点(景区)相关资料,亲身实践景点(区)情况;制定计划,根据收集的材料,编写出适合自己的导游词,并设计讲解的重点难点,制定出讲解练习方案;实施讲解,通过分组模拟讲解,现场讲解,不断提升学生讲解水平;分组评价,各小组间通过提问等方式相互评价,相互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和讲解知识的建构;评估反馈由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反馈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优势,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从收集资料到评价提升,不断提高学生对景点(区)的熟悉程度,降低导游词的雷同性,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现场导游讲解水平。
2.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改变技术,是通过置换社会赋予的角色,而行使置换后的角色的义务,以提升扮演者对该角色的理解和认知度。据可靠数据统计,现场考试中旅游专业学生的失利情况远远大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根本原因就是旅游从业人员常年从事导游角色,而学生从来没有涉足导游职业或者仅从课本上了解这个行业的相关知识。在考试中,学生无法适应环境,应急转化角色。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方法,激发学生的角色转化,使学生了解导游员,了解现场导游考试的考试目的,并通过熟悉身份,而行使好身份的职责。角色扮演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适应考试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导游人员身份认知而掌控整个讲解过程,并顺利通过考试。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习效果 影响 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31
Abstract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e i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to study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whether lead to different leaning. The paper takes course risk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nvironment as a case and teach the course use two different methods that is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se teaching in grade 2012 and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leaning; effect;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0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2013年,为全面贯彻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意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该意见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要求“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2014年9月也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撰文,①阐述了如何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第二条建议指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形成用人单位评价高、毕业生就业好、考生报考愿望强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的态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培养单位要改革培养模式,办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合肥学院自2011年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承担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毕业综合能力鉴定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②③其中理论课教学环节加大了案例教学即是其中重要的转变之一,适时适应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民革的意见》的要求。
为探究案例教学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以笔者承担的“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为例,对比分析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历时2年,分别以2012、201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进行教学,即2012级研究生以纯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也包含案例分析),而2013级研究生则以课堂教学与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之后对比分析两届学生上课率、学习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考试成绩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变化
由于“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是选修课,因此,并不是全体研究生都需要参加本门课程的学习,之所以选修了该门课程,同学们主要是出自兴趣或者导师的建议;然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临时参加导师的课题实验、学习兴趣降低等),在2012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到课率往往很难达到100%,同样在2013级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课堂教学缺课率在5%~20%之间;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13级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具体案例有: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故障树分析、、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生产故障树分析、联合利化公司污水处理站突发事故分析、吴山危险废物运行突发事故对周围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从改革教学方式后的教学效果来看,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这从同学们的到课率即可看出,在2013级4次企业现场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次计4学时),学生到课率为100%;另外,案例教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也可从我们发放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获知;例如在2012、2013、2014等3级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回收的70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对“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你更喜欢那种授课方式?”提问,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 的选项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89.7%、96%;可见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高;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学们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但绝大多数同学同时也认为,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只有两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
为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是否有利于同学们对具体案例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笔者比较分析了2012、2013 2级研究生在课堂案例分析汇报环节的成绩;2013级学生平均成绩为75.5;2012级研究生平均成绩为67,2013级研究生平均成绩提高8.5分;2012级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名同学,占6.25%;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1名同学,占40.7;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汇报成绩良好以上同学在数量和百分比都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从2013级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中有关案例分析试题所得成绩来看,同学们所得成绩并不理想,20分分值得10分以上的同学只有5名,占18.5%,这说明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同学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总体能力还比较弱,在缺少教师引导下往往还难以处理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可能与同学们对某些具体行业缺乏了解,知识面还不够宽阔,无法分析某些具体生产环节风险概率的方法和大小;由此可知,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要其他知识的支撑,比如某些具体的生产工艺。
2.3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的变化
为研究案例教学对同学们参与课程教学积极性的影响,我们比较分析了2012、2013研究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发言参与讨论次数的变化;从2012、2013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在有关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2013级研究生主动发言人数及次数明显增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讨论发言),而2012级研究生发言人数和次数明显不足,只有在老师点名要求发言的情况下,同学们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同学被点名要求发言后说某一案例没有任何观点;说明通过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结束以后,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太原市居民吸入途径风险研究》时,结合近几年雾霾天气引起的危害,同学们学习兴趣立即得到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分析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在同学们发言和老师总结过程中,把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完全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加深了同学们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风险事件过程的能力。另外,从我们回收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也可看出,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哪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你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或学习主动性?”问卷提问时,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选项的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93.1%、100%。
3 结论
利用两种授课方式分别在2012、2013级研究生中进行“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教学,结果发现,利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对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我们也发现,这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面越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就越明显。当然,上述研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对象数量还非常有限,案例教学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
本研究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项目(2014-JY-096)、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Y04)联合资助
注释
① 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4.
关键词:多元教学方式;专业性人才;机电一体化
专业课是学校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而开设的有关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从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才能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课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一、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公差与配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之一,起着连接基础课及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它不仅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还直接为解决机械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机械行业的工作岗位,从设计制造工程师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都必须具有公差与配合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金属切削与设备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通过对传统专业课程“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部分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的一门以培养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及设备应用能力为主的综合专业课程。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且参加了教学实习后开设的。主要讲授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理论与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以上课程都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并培养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专业课教学的效果和弊端
在目前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竭尽全力付诸教学,以便在有限的课程学时里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经常看到有学生眉头紧皱、面露疑问。这时,教师不得不进行反思。人们经常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所以查出问题之所在刻不容缓。
首先,由于教学内容之多,课本阅读量较大,学生难以独立形成逻辑体系。其次,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概念往往复杂难懂,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教师讲解起来也十分吃力。再次,光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依然抱着茫然的心理。其实种种问题都源于专业课教学模式自身的局限,今天课堂学习的意义就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相关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因此,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弥补这些弊端,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文字的力量毕竟有限,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融多元教学方式于一体,塑造新型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观察设备,独立思考,手动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和具体,不仅有效地传播了深奥的理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亲身实验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并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结构做系统的梳理。
现场教学法是指在自然和社会现实中,即事物发生的现场,通过现场实物及有关人员的协调,开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此方法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专业是一种技术,理论只是一种铺垫,最终还是要运用于实践的。带学生去工厂等有关的现实场所,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了解每一机电设备并感受这一职业的氛围,才能更有效地将教育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并推动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