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制度

音乐教学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学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学制度

音乐教学制度范文第1篇

默读好处多

有许多人喜欢大声朗读,认为这样能帮助自己理解,其实不然,大声朗读会降低你的阅读速度和专注度,有时会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默读。

默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项规定,在默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出声,还要保持精神上的专注度,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定时、定量、定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预习是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由于对课文不熟悉或者是生僻字而导致卡壳,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从而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我们要求在阅读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预习。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将生僻字查出来,并提前熟悉阅读内容,对文章的内在思想有一个提前的把握,从而在阅读中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完成阅读。

(二)多思考,多提问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容易僵化,容易进入思维定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通过阅读,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独立思考。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结构脉络以及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都是我们思考的范围,多思考,不懂就问,这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将阅读应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阅读教学最后应该把阅读落实在写作实践之中。阅读和写作向来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时,我们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写作,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提高个人素养。

音乐教学制度范文第2篇

一、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开展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就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动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情感的体验。应该说情境是唤起学生体验的“催化剂”,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教师要努力化教学内容为有趣的情境。通过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们一改传统的庄严肃穆的教学气氛,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人民为了解放全中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感人的场景加上雄伟的旋律与有力的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群众必须团结一致才能赢得和平。通过听、看、唱,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音乐艺术深深感染了学生。介绍国歌创作背景时,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学生更对无数革命先烈产生了崇敬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样的情境激趣,原本严肃的教学内容变得饶有兴趣。既引导学生体验了作品,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二、融入流行音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流行音乐进入校园是无法抗拒的现实,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事实。其实,流行音乐中不乏一些催人奋进、让人发愤图强的励志作品,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现象,不妨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流行音乐中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就刻意禁止,应该挖掘流行音乐中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教育功能。我们要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流行音乐作为素材,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流行音乐切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多彩的民歌”时,很多学生都说民歌太土,地方特色太浓。而且那种原生态演唱让人不能接受,不如流行音乐悦耳。为了给民歌染上时尚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不妨把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民歌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从网络中搜集那些经过改编并加入流行音乐元素的各地民歌。经过改编的民歌听起来具有一定的流行音乐的味道,很符合中职生的“口味”,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同时,渗透了一些民歌今后发展方向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娱乐中接受了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三、引导多样体验,提高参与的效度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体验,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效度。例如:教学“非洲歌舞音乐”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非洲音乐的特点就设计了节奏拍击练习。通过认识单线型与多线型节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奏的韵味体会中。通过歌曲《阿非利加》引导学生学唱,从中了解非洲歌曲旋律那简单、多重复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设计了一段非洲舞蹈。我示范后让学生模仿跳一段非洲舞,这样学生就了解了非洲舞蹈的特点。非洲舞蹈注重人体每个部位的表现力,并且音乐节奏强烈,动作显得粗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非洲舞蹈音乐,利用多媒体播放《我是谁》这部电影的片段。通过这段视频,学生了解到非洲音乐具有的功能,也了解到音乐活动往往是伴随社会而产生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一系列听、看、唱、跳等活动,生动形象地感受非洲音乐文化。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学生从中获得了情感体验,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开展表演教学,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

音乐教学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 伪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透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却存在着一种“伪创新”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脱离理论指导,缺乏先进的创新理论、教育经验的范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反思,为创新而创新搞得一种形式主义,失去了创新教育的意义或效果不明显的一种教学行为。

一、“伪创新”教学现象的课例

近来我听了这样一节语文课,从表面上看,课堂上教师用层次递进的问题串连起来,一律以问代讲,以避免“满堂灌”之嫌。学生则围绕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整个课堂气氛显得特别活跃。

二、分析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问,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消化问题,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又“步步紧逼”接着问下去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的问题加深了,学生此刻的理解就越发不能和老师的问题达成统一,回答达不到老师的预设要求,成就感便越来越少,原本活跃的思维也变得麻木、不活跃了,探索的欲望也越来越淡薄了,最后取之代替的便是敷衍了事。

三、对策

根治“伪创新”现象,真正实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名师们的课总是令我们拍案叫绝呢?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言语表达充满神奇的魅力。我认为,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动听的乐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

课程开始的情境铺垫,传递着文本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庐山的云雾》的课始片断。

师:位于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尤其是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想去看一看吗?(学生回答“想”。)好,今天就让我们大饱眼福,尽情去欣赏庐山。(播放课件)

师:在山上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呢?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近庐山,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庐山的云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庐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理想境界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协助的共同活动,是在教师灵活、精彩的点拨下学生的精彩解答,个性化的解读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在互相信赖的氛围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心田上的百合花》的课末总结。

师:这株百合花为什么会近乎完美?

生:信念使百合花开在了人们的心田上。

师:如果百合花想放弃的时候,你会怎样劝告这株百合花呢?

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

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要适应儿童的心意。”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

例如,《最大的麦穗》的教学片断。

师:读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请你们都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掌声后学生再次朗读)

师:看来,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笑声)这一节谁再来读一遍?

一位女同学柔声细语地读起来。

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润物,看来,你是一位温柔派的苏格拉底。(笑声)

生:苏格拉底上课不在教室,而在麦地;不用课本,却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就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真不简单!

四、感悟

阅读教学是一种境界,是一座闪光的金桥,是引领学生走进语言世界的明灯,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教学语言更像是一个个“生命之音”,让我们欣赏到了阅读教学的全部色彩。

(一)生命之音,感悟文本的生命内涵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是教师挖掘文本生命内涵的过程。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打动人心之处,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投入,入情入境地进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声音时,才能使充满智慧的教师的语言真情流露、自然流淌。在这样的生命语言之中,文章的内涵就能得以充分的挖掘。

(二)生命之音,感悟学生的生命潜能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用心倾听与抚慰。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充满智慧的眼神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那么就能唤醒学生生命的潜能。

(三)生命之音,感悟教师的生命价值

音乐教学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流行音乐;认知态度

“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的问题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国家教委的有关领导也极为重视这一问题。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近年来,许多专业音乐院校纷纷开设流行音乐专业,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更是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

在此选取“专业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影响,以及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这样一个研究视角进行学术研究。就是因为,在校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态度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甚至高等音乐教育中有关流行音乐的教学环节产生重要影响。

一、研究的理论参照

此项研究是以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态度与态度转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与音乐专业教育相结合而展开。以“社会知觉”作为“专业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影响及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问题的研究基础,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准确地触及问题的本质,在此研究中,“社会知觉”的客体是“流行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调查结果

按照以上理论原理和设想,设定调查范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1-4年级所有本科学生512人。

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512份,回收512份。个别问卷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不规范,但是并不影响整体的研究。因此,问卷达到100%的有效率。

问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思路及组成部分:问卷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态度及其态度的转变;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评价、判断;流行音乐对专业音乐教育有何影响等问题展开设计。采取按照不同年级整群调查、不记姓名、记专业的封闭式问卷调查。

问题一:如果你曾经喜欢(或不喜欢)流行音乐,那么你现在(经过专业音乐的学习后)对流行音乐的态度是怎样的7并简单说明理由。

笔者设计了2个变量4个选项供学生选择。通过调查表明: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音乐专业的学习及其他一些原因的影响,其对流行音乐的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在不同群体中的程度也是有所不同,如:“曾经喜欢、现在不再喜欢”的最高值达到11.1%,而“曾经不喜欢、现在喜欢”的最高值则达到13.9%。“曾经喜欢、现在依然喜欢”的问题回答比例最高达到100%,在全部年级的汇总统计数据中也达到了86.1%的高指标。

学生在解释“曾经喜欢、现在依然喜欢”的原因时,更多的是从个体的经验层面出发,并进行一定深度的理性思考。表现出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的观念以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互相促进发展对学生认知态度的影响。如:“在系统地学习发声方法之后,发觉古典、流行音乐是相通的”等等。“曾经喜欢、现在不再喜欢”的认知态度转变成因: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流行音乐自身的不良发展。“曾经不喜欢、现在喜欢”的认知态度转变成因:专业音乐教育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起了直接的、比较大的决定作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是大学生改变对流行音乐认知的一个主要方面。认知主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其所受到的音乐教育是影响这种认知态度转变的另一原因。

问题二:你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更多的是关注哪一部分?

在此设计4个变量4个选项供学生选择,1.歌词,2.音乐形态,3.歌手知名度,4.其他。和其他问题不同的是,该问题可以多选。

笔者将选项中单独出现的“1”、“2”、“3”、“4”统称为“单向度选择”,将“1+2”、“1+2+3”统称为“复合型选择”。在“单向度选择”中,438个调查对象有266人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更关注“音乐形态”;27人更关注“歌词”;3人更关注“歌手知名度”;11人选择了“其他”。所有“单向度选择”占全部选择数的70.1%,其中对“音乐形态”的选择达到60.7%。

不管是关注“音乐形态”还是“歌词”(观念)、“歌手知名度”,数据可以说明,被调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有绝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认知、理性思考深度都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阶段。对音乐形态的重视程度远远高过其他选项。

另外还有128名同学的选择是“复合型选择”。在这些“复合型选择”中,有99人选择了“歌词+音乐形态”(可视为音乐观念、意识与音乐形态的复合),占全部选择的22.6%,占全部“复合型选择”的77.3%,是所有“复合型选择”中比例最高的。可见,歌词和音乐形态是这些同学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比较受关注的。

在此基础上,个别同学选择了笔者认为是比较全面、合适的“复合型选择”――“1+2+3”、“1+2+3+4”和“1+2+4”。这些同学共计15人,占所有被调查同学总数的3.4%。其中,个别同学还特意写出具体关注的对象,这些“关注点”已经涉及到音乐的操作行为层面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参与层面。如:属于文化参与行为的“以及媒体中传播的歌手个人品质、个人亲和力”、属于音乐操作行为的“歌手演唱能力、伴奏制作水平、MTV的视觉感受”等等。虽然这些同学的数量在全部被调查同学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是专业音乐教育对这些同学有过怎样的影响7促使笔者又接着做了进一步统计和分析。

分析研究发现2001级的大四学生“复合型选择”的百分比是所有学生中最高的。而04级、03级分别处在二、三位,最后一位是02级。从受教育年限多少的角度来解释,02级大三的学生为什么只有15.9%?而刚上大一的04级学生却有38.6%呢?笔者对这四个年级所受到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尤其是排在前三位的三个年级同学所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发现:担任01级、04级与03级学生音乐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曾经专门从“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分析角度对流行音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而02级学生则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专业音乐教育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在流行音乐问题上的指导成为4个年级“复合型选择”比例有区别的一个主要原因所在。也就是说专业音乐教育对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的认知能力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问题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音乐教学制度范文第5篇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提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总会主动积极地去关注并探究,带着愉快的心情接受、理解、反馈信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从而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1.创设情境

一个人只有在他的内心感到自由和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不断迸发出创造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前提。宽松的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放松了心情,就能快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阅读文本时调动自己的思维,提出问题。

2.给足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关键一点是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接触文本之初,学生会从理解字词、句子含义、课文背景、文章主题等方面提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由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不一而参差不齐,这个时候更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引导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学会提炼,在足够的时间里试着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句段提出有深度、有意义的问题。

3.注重鼓励

研究表明,当老师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满意的微笑、鼓励的掌声或者一句表扬的话语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内心深处产生更加强大的动力,这就是精神鼓舞的力量。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要以正面引导、激励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肯定,对提出质量不高问题的学生同样也要及时鼓励,保护其积极提问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一步步地引导,才能让学生逐步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给学生继续提问的勇气,这样学生探索的热情会愈发强烈。

二、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提问

在教学中,把握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找准“发问点”,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于文本关键处提问

文本的关键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在此处引导学生提问,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内涵,激活思维,绽放灿烂的智慧之花。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提出相关有价值的问题:“我”的什么行为打动了小红车车主?小红车车主为什么会感谢“我”?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2.在文本精彩处提问

文章的引人入胜之处往往是其描述最为精彩的地方,是作者的匠心之笔,是文章的灵魂之所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精彩处,提出困惑,仔细品味,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体悟文本内在的情感。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和翅膀一次次撞击冰面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想象老天鹅当时“破冰”的情景。通过想象,学生情不自禁地追问:老天鹅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它的这种精神来自哪里?这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作进一步的理解、感悟。

3.于文本矛盾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