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理念概念

教学理念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理念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理念概念

教学理念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概念 新课程 效果

一、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1、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影响,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

二、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建议

1、 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应是认知主休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休,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在这一维度下,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一是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二是充分还原稀释,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三是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

物理新课标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物理概念的教学应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在静电场的教学中许多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学习,如"点电荷"概念可将生长点建立在"质点"上、电势能生长在重力势能之上。在生成显性的知识同时,也生成了隐性的知识──思维。

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进行如下的概念变化:在大量的物理事件中建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物体竖直上抛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受力改变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前概念,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建立了加速度概念和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后,促使学生建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在概念变化和重建中对力的理解呈螺旋上升。

3、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教学理念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师生理念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我国在传统上比较讲究讲课,课要讲得顺理成章、逻辑清楚、语言讲究。如学生反映听某位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老师最大的欣慰。课讲得好固然很重要,但讲得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提问题、查文献、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研究。如果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学习、摸索和研究,便不会有新的创造。因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求大学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教学创新能力,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也就是说,大学物理教师应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大学物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物理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教学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启发的境界。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物理教师,他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是在教师自身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的。每一位教师的背景不同、已有的教学经验不同、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也不同,所以别人的经验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照办照抄,具体的运用要靠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研究与实践,边研究边实践,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学的理论和经验的正确性、有效性,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许多新问题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直至找到正确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只有在这种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构建起来,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能够及时改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创新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在创新教育中真正起到开启创造力的主导作用。以其严谨的求实态度、不懈追求真理的人格、甘于献身科研的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全面而深刻的教育影响。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习惯用这些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去考虑其它或许更有创造性的方法。大学生们应当积蓄足够的勇气,克服习惯走老路的心理因素,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要尊重学有所长的权威,但也不能过分信赖,因为任何权威都可能有判断失误之时。过分信赖权威会从两方面构成个人创新的障碍:一是接受权威的观点后,就永远不去质疑该观点是否真的正确,或不再去发展这一观点;二是对权威的判断过于信赖,就会毫不迟疑地否定新冒出的新见解。大学生要养成“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的心理品质,正确对待现有理论、方法和经验,这对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有益的。

许多大学生认为失败是一种不光彩的事,因而害怕失败。其实,一帆风顺的创新实践只是人们的理想愿望,失败将陪伴创新型人才的一生。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创新活动中的失败,克服害怕失败心理,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

因此,大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学习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自身认知、感情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不利因素,学会变通思考,勇于进取,努力营造出激发创新能力的自我教育环境。

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求佳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对问题的解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等,这些都是学生极其宝贵的创造意识的显露。而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方式重知识、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出现。研究如何从各个教学环节(包括讲课在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由于中学时主要听老师讲述,大学生缺乏较强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讲课时有意识地主要交待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容和来龙去脉,留下若干推导细节和应用等诸方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习。要求学生既要擅长粗读又要善于精读。粗读时虽然不懂某些概念的确切含义或细节,但能抓住谈的是什么问题和主要结论,即使对不十分懂的内容也能概述其大意,即能“跳”着阅读。精读时(例如读一条定理)要求抓住出发点是什么,怎样逻辑推理,中途引入了哪些定义和结论,它的适用范围如何。学生通过学习要善于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要想有所创新,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想解决,就是创新,有时发现问题本身就已经是创新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学生问有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师帮他们搞清楚,这是通常的答疑;不妨范围扩大些,学生可以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不一定可以是教师能够回答得出的,可以互相讨论;有些问题则宜于暂时放一放,问其他教师,请教社会上的专家或进一步找书读。师生间有问则答的关系发展为互相讨论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种较高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在获得较多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独立思考、自由写作。由于课外阅读、引入大量新信息,展现在学生目前的物理学不再是枯燥的习题,而是五彩缤纷、富有活力的物理世界。有利于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己成为广大教育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人们往往把创新能力看得过于神秘,以为那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与一般人没关系,其实不然,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心理潜能,人皆有之。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即使是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也不是生而俱有的,那完全是学习训练和实践的结果,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我们每一个致力于创造性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而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玲,程诚.本科素质教育下“双向”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6).

教学理念概念范文第3篇

文学欣赏课程要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首先,概述了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其次,阐释了文学欣赏的特征;第三,探索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即,教师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发挥文学欣赏想象力。

【关键词】

文学欣赏;主体;教学模式;理念

文学欣赏课程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在这个主要阵地开展一定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文学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丰富文学感情体验,完善文学素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道德情操的最终目的。特别是当前的青少年一代,受到市场经济变革,社会不平等现象,等问题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甚至部分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现象。本文通过阅读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阐述文学欣赏的诠释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文学欣赏主体模式化教学进行探讨,试图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

1、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中提出: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

2、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中提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

3、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

通过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实际上是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二、文学欣赏的特征

1、《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2、《文学欣赏与创作》绪论提到: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

3、《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正是由于对文学特征有以上认识,并针对文学欣赏的特征和教学要求,我们逐渐发现: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特别是针对教学主体,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三、文学欣赏课中主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1、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文学欣赏教学理念是社会公众对文学欣赏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以往的文学欣赏课程可能存在着应付心理,教师通过选择教材作品,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学生则被动的按照教师提供的教材作品以及教学内容。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欣赏的概念和其特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教材内容的语言符号、文字信息去想象和体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感情愉悦和精神满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学欣赏课程中,并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对文学欣赏的兴趣。

2、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

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三大主要因素,只有正确认识这三大要素,将教师、教学内容、学生这三要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发挥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文学欣赏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生文学涵养。具体说来:(1)教师方面:作为文学课堂的教学者,他们是文学欣赏课程的主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师应讲授关于文学欣赏的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等等。只有教师将这些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并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文学欣赏课堂中,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学生想象。同时,相关讨论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没有标准答案,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促进学生形成个性思维。(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作品,是指文学欣赏课程中所使用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初期文学欣赏者,要选择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对于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具有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只有选择难易适合、内容丰富的教学作品,才能够促进学生很好的开展学习,并有效促进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学生方面:文学欣赏需要欣赏者发挥想象,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先天的、独特的优势。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思维,提升思维水平。

总之,文学欣赏模式化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的文学作品,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充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文学欣赏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文学涵养,达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迪光.文学作品欣赏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马跃,刘,王志伟.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4]袁勇麟,冯汝常.文学欣赏与创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何红梅,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新途径[J].文学教育( 中) ,2011 (9).

教学理念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概念 教学方法 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策略的培养成为高中物理教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弄清概念引入的问题情境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物理概念大体可分两种:一种定性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机械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另一种则定量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速度、加速度等,这种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量。所以物理概念的学习绝不能满足于背定义、记公式,应真正弄明白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可能不同,即有的物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的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引入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为了描述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搞清了这个概念描述了什么,就搞清了概念的内涵,应用概念辨析问题时就不会出错。同时明确引入概念的目的,就搞清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二、突破重难点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讲解磁通量这一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我们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粗看这段话就是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面积的乘积,即Φ=BS,深入分析概念,应强调计算磁通量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B与S垂直,不垂直要用投影面积;二是面积S必须是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三是若平面内有两个或多个磁场且方向不同,则必须用合磁感应强度;四是磁通量的物理意义直观形象地说是指穿过某面积的磁感线条数,故对于穿过线圈截面的磁通量,B越大,截面积S越大,穿过这个线圈截面的磁感线条数就越多,磁通量就越大,与缠绕线圈的匝数无关;五是磁通量是标量,但磁感线穿入同一面积时,却有不同的穿入方向,尤其在讨论磁场不变,平面反转时磁通量变化这一问题,必须弄清磁感线的穿入的方向,有的学生容易把磁通量当成矢量,这时可以用水流、电流的概念去类比。因此只有搞清物理概念的定义,才能有效建立不同量之间的联系。

三、正确理解概念的各种定义方式

1.语言表述。对用物理语言表述的概念,要能准确的复述,体会规范语言的应用,体会物理概念表述时必须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及简洁性的特征。对于用数学表达式(公式)表述的概念,必须弄清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2.定义方法。有一类概念是用相同的方法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都是用比值定义的,用比值定义概念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这些概念可用比值定义,值得好好想想。

3.定义式和推导式。注意定义公式与推导公式的区别,适用范围。例如: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为v= 。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平均速度还有常用的公式v= ,但这个公式不能叫定义式,它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导出来的,要注意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别。

四、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可以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教学

教学理念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课堂;数学素养;教与学;知识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60-01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使数学教学发生深刻变化,引起了我们教者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注入式的,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走出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会丧失活力,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主客体不协调的矛盾必将显露出来,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破除陈腐观念,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树立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和观念。笔者认为,当前数学教学中要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一 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经历和发现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设疑激趣,用数学知识的思维美、结构美诱发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新理念强调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生长”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经历和发现。

二 以课堂为主阵地,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传统的知识堆积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决定的,因此它不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当今时代新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知识堆积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对学生学习心理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帮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才是走出封闭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激活,和学生一起研究,数学知识的发展、发生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通过教提供未经咀嚼的模和让学生自己咀嚼的机会。个性独立自主的学习亲历,特别是主动探索、发现的行为,多会给学生带来全部真实的原生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上的潜在感受,而且对个体经验而言是非常深刻的,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沟通,师生感情之间的沟通。

三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

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和意识和能力,他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这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定位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实质性的飞跃,以往更多注重知识本身,而现在不仅仅局限知识本身,还包含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使其数学这个概念内涵更加丰富。它涵盖了数学素养的各个层面,代表当今理科教育发展的方面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能力注重创新。新课程教学着眼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课程整体性,综合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课程的实践性的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浓浓的现代气息。

四 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两个非常重要的关系

1.破除教师中心论,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目前不少教师仍重教轻学,重视研究教材和教法,不太注意研究学法,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方式,这种只问教师教了多少,不问学生学了多少的局面应当彻底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必须重视学,要从主体效应上评判教的优劣。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以学论教”是数学教学的一条新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废弃教师中心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的新思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勇于提出新的问题,发表新的见解;学会阅读数学课本,掌握科学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会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等。

2.破除知识中心论,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现代知识急剧增加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多时间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数学教学只提供现成知识,不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而,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新的旧观念必须彻底改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黄金”,而更应该给学生以“点金术”。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树立立足于知识教学,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新观念。在培养能力上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课堂始终,人人动手操作,个个动脑思考,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宏观上注重调动学生群体极大化,微观上注重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极大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只有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行为研究,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汉文.奥林匹克数学教育初探.教育研究,1993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