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科学研究

人文科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科学研究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本挖掘人 文社科 技术应用

[分类号]TP391

[文本挖掘概述

文本挖掘(text mining)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目前关于文本挖掘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文本挖掘的名称亦有“文本数据挖掘(text data mining)”或“文本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text)”等不同说法。一个比较广泛使用的定义是:文本挖掘是指为了发现知识,从文本数据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它是一个分析文本数据,抽取文本信息,进而发现文本知识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文本挖掘过程一般包括预处理、模式挖掘、模式评价等多个步骤,其中包含了多种文本处理与挖掘技术,如数据预处理技术中的分词、特征表示、特征提取技术,挖掘分析技术中的文本结构分析、文本摘要、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规则、分布分析与趋势预测等技术以及信息展示中的可视化技术等。

文本挖掘技术拓展了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把挖掘的对象从结构化的数值数据扩展到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因此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文本数据中发现新的模式、模型、规则、趋势等知识,目前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献计量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国际上文本挖掘的研究论文呈迅猛上升势头。以“text mining”为主题词在Web of Knowledge(WoK)中检索可得与文本挖掘相关的论文3 049篇(截至2010年),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WoK学科统计来看,目前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科学、计算生物学、数学、医药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化学、信息科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论文总数占文献总量的82%。相比而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则较少,两者之和为18%,其中人文科学仅为1%。

由于互联网时代学术资源生产与传递方式的变化,以新的方法和技术从海量文本中发现隐含的知识和模式,成为情报学中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由于人文社科文献的非结构化特征更加明显,文献中包含的隐性内容更多,能否在人文社科领域成功运用文本挖掘就成为了检验文本挖掘的方法论优势的试金石。本文以文本挖掘的几个关键技术——信息抽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规则、模式发现与可视化技术为主要线索,分析发现文本挖掘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以便为人文社科研究中更加自觉地应用文本挖掘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2、信息抽取应用

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是文本挖掘的前-端技术,它从文本对象中抽取预先指定的实体、关系、事件等信息,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并输入数据库。信息抽取所获得的结构化信息片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文本内容的内在特征,因此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从中发现知识、挖掘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抽取作为一门独立的内容处理技术,其本身在商业、情报分析、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有较多专门的信息抽取系统投入商用。在人文社科研究中,信息抽取常常作为文本挖掘的一个重要步骤,作为知识发现技术的前端和基础。文献构建了基于信息抽取的文本挖掘模型,均把信息抽取作为文本挖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文本挖掘效率的一个手段。不仅讨论了信息抽取对文本挖掘的作用,而且证实了通过文本挖掘得出的规则对信息抽取系统具有指导作用。除了作为文本挖掘的前端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在改善信息检索、辅助知识发现方面在人文社科研究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2.1 改善信息检索

传统的信息检索只能通过关键词与文档的匹配返回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档,而信息抽取则可以帮助用户直接定位所需的信息,无需阅读文档的全部内容。由于在处理海量数据时具有出色表现,信息抽取在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德国莱比锡大学承担的eAQUA项目从古典文献资料(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600年)中抽取特定领域的知识,并通过eAQUA门户免费提供这些知识。在文献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Matteo(2010)介绍了一个信息抽取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对当代关于古希腊和拉丁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二手文献进行实体抽取,并提供与原始文献之间的关联,从而提供更高级的信息展示和检索功能。在社会学领域,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资助的ASSERT E’’项目综合利用信息抽取、文本聚类等技术提供了一个自动生成文献综述的系统。信息抽取技术与信息检索技术互相融合渗透,为人文社科领域海量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辅助知识发现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科学化;人文化;契合;方法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操作起来需考量很多因素。如何提升管理效率,更好地服务教学,是学校管理的焦点问题。首先,要考虑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操作设计,在管理制度执行、教学行为规范、教学环境创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应提升管理科学化品质。其次,学校管理要渗透人文化思想,要观照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诉求,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高度契合,对全面升级学校管理品质有深远影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规范制度与人文管理契合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政策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关注科学化和人文化的高度融合。作为校长,要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意识的束缚,建立全新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化和人文化有机融合时,要追求管理制度执行的坚决性和效率性,还要关注师生的个性实际。科学执行制度,不是不要人性关怀;引入人文化管理,不是排斥制度的权威性。达成合理的执行效果,是科学化和人文化融合的理想目标。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出台多种管理制度,如《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师备课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学评价管理制度》《教师业务学习管理制度》等。为落实这些制度,学校发动领导班子成员献计献策,展开科学性、人性化管理,形成定期检查总结制度,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校管理发展实际需求。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专门出台制度对不同年级学生课外作业进行量化设定。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约束标尺,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体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高度契合,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制度有权威性,但制度也要讲人情味,多元观照,才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二、创优环境与人文教育契合

创设优良的学校管理氛围,不仅要有科学态度,更要有人文情怀,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学校管理品质。学校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展开人文教育,用活动、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校园中布满温馨提示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成长,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校园角落设置一个开放式书吧,让学生随时阅读书籍,是一种人文教育;创造平台展示师生风采,激励师生积极向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日常细节中也能体现人文教育,比如,课间操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员出动,与学生一起做操,不仅能规范班级管理秩序,还为教师创造了活动机会。这一举措看似小事,却体现出科学化与人文化的融合。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人文教育,这些活动给师生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审美能力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形成支撑,能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符合科学化和人文化的融合诉求。师生通过文娱活动改变了精神面貌,教与学高度和谐,自然带来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敏感性,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展开管理,这本身就是科学的。

三、强化师德与人文关怀契合

师德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在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工作展开、学生行为管理等方面,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强化师德建设,首先要展开科学性管理和教育,学校要深度挖掘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引入人文化教育意识。其次是学校领导以身作则,所谓德高为范,说的就是榜样示范作用。最后是强化教育法规宣传工作,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师德建设的措施众多,如何提升教育效度是管理者须直面的课题。师德管理不能只靠开会说教和制度约束,而是要潜移默化地对教师进行渗透教育,人文化应体现在学校管理各个层面。比如进行教学评价管理时,学校管理者需要对“唯教学成绩论”进行调整,在评先树优时,要参照教学成绩,但更要看教学基础、工作量、教研表现和教师教学态度等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如,教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首先,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并对课题研究给予支持。其次,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机会,组织教师参与业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展开具体指导。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学校要拿出科学的管理措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学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以教师为基本依托,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管理,挖掘教师的管理潜能,为学校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动力。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学生思想意识带有时代色彩,家长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管理有更高期待,这些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科学化操作,渗透人文化管理意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共性追求。

作者:林建妹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人文主义 课程观 基础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主动性

科学人文主义认为,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经历了一定的心路历程,形成了一定的人生信仰和信念,这就使得他们在重新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要针对这种偏差,允许并尊重每一学生的不同个性与不同理解,认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主动性,关注他们如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观点。《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指出:“科学不是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片断知识’和理智工具的总和”,而是“培养个体的各个方面和满足个性的各个要求的决定因素。”①这正是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所倡导的,它不仅要求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目前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性的陌生和主动性的缺乏,在化学(尤其是实验)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实施自主学习的一般程序。如教给学生知识整理的技巧、演示化学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反思与评价的方法、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把握知识整体结构、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推进我国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

改革基础化学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全身心地参与经历化学教学活动过程,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一节优秀的基础化学课,要真正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革新精神等方面下大功夫,从而达到尽可能发挥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真正把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提倡的课程的实施过程变成自己的教学过程。

2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关注学生发展的合作与交流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认为,事物都是由各个不同的侧面构成的,而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却是片面的,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因此,在化学基础教学中,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使他们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超越自己的认识,形成更加准确的结论,实现学习的广泛迁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要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研究的建构者、协同者。②科学人文主义的这种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当前处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必须大加肯定和赞赏的。

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是新课程理念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化学实验课是学生获得包括基础知识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原理和步骤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只凭一个人的自主设计肯定是不完备的,片面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第一,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开展合作实验。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第二,合作完成实验方案及装置的设计。指导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分工合作。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合理的分工,人人参与,各负其责,或负责检查实验设备,或负责反思实验过程,或负责查找资料,或负责请教老师。通过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最后完成实验,形成实验报告。第四,自述成果,评比交流。以“实验设计的科学创新,实验效果的好坏,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的流畅准确,学习目的的体现”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评出最优。第五,实验反思。评选之后,各小组讨论,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提出避免失误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报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 科学人文主义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与持续性

科学人文主义着重强调了课程用整体性代替零散的知识点,以促进学生情感、审美、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切不可只抓教学中的重点和考点,这不仅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和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相背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是当今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大举措。整合课程内容就要时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中选择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且还需要贯彻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科学人文主义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生与各学科知识及社会的接触去主动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把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自然界以及生活本身紧密结合起来,搭起一座桥梁,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衔接起来,及时得到更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具体讲,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认识,结合学习目标,能够独立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十分清楚知识层次的要求,或应该熟练掌握、或只需了解,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独立建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发展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充分体现知识的实用价值及对自我发展的作用。③

我国目前的化学新课程重视了课程的整体化问题。在课程理念上,高度重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力求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中寻找内容;引入适当的实用性知识资料、贴近生活的图片、科技新闻等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废旧电池的被当作垃圾处理的危害性、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节能节电节水常识、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持续地服务社会和生活;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课程的时代特色。开设的选修课程,主张启发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所以,它更强调学习内容源自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科学人文主义给我国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带来的惊喜变化。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是如此的巨大,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相通相融则利,相割相离则弊。“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两者相融,才能构成正确的追求目的,这就体现着求真务善同时实现的完美,体现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④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5.

② 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6):75-80.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加强这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进行这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不是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本文分析了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并论述了这两种教育方式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途径

目前,在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也经历过融合、再到分裂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需要,实现高等人才的培养,就要加强这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和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需求

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来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这两种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设置和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因此,进行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就要对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变革。目前,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环境、资源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而且开始广泛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给社会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当前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只有在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审视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的教育中,一方面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虽然目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离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要加快转型,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才的培养。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一)人文科学是科学教育的价值导向

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科学教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基石,对社会的进程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科学教育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引发了很多社会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利用科学知识也难以进行处理和解决。对科学技术的过分使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类自身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需要的,但是还需要和社会文明相结合,要实现的最终目的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的体现其价值[2]。如果科学偏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所以,只有加强人文精神的指引,才能更好的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可以促进道德情感和理性的统一

科学讲求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人文主要追求的是精神品质的养成,这两方面的都有一些相似的价值属性,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也就是说,科学和人文是可以进行有效融合的。同时,在科学教育的发展中,既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还是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因此,科学的、求真的价值观统一于具体科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科学反对宗教迷信,体现出了求善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取向。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人类社会发生很大的改进,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面貌也会有很大的更新,因此,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

当前的教育中,要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将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形式是全方位的,而且是对教育价值观、功能观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来说,这种融合就是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两方面内容相结合,将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进行人文化的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制度创新,并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念

价值观念是行动的指导,要实现教育中科学和人文的有效结合,就要积极的转变当前教育中的价值观念,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论是科学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最终的发展目标都是人,都注重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就要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统一。

(二)创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在目前的教育中,要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实行“2+2”、“3+1”等一些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更新,主要是在一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可以对当前的教育基础进行拓展,让学生接触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价值观念影响,能够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4]。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

(三)构建科学和人文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纳入专业的培养方向,就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和专业方向相关的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调整过去的教学模式,发展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新课程、新专业,改进教学方法,让科学和人文实现更好的融合。另外,由于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素质的培养问题,因此,要改变人才的培养方式,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教师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养成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往往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这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培养进行知识整合的能力[5]。另外,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面以及教学方式,在科学教育中彰显人文精神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中,既能够实现科学的思考,又能够接受人文精神的指引,不断进步。

(五)营造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文化氛围

校园的文化氛围建设,对人才的培养和熏陶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科学和人文理念融合的宣传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要定期的开展一些人文讲座,学术交流会以及专题报告会等,对一些热门的话题和活动进行讨论,充分的培养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的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发展观念。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人才的培养。另外,营造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者:陈放 朱莉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林根.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阶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9-102.

[2] 肖燕飞,王丽.试析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78-79.

[3] 王前军.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审视[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