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多特征融合; 微粒子图像; 特征提取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recognition of pebrine image, the featur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pebrine image based on multi-feature fusion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wo steps: firstly, the redundant feature information of the initial feature set is removed by 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econdly, the technique of the optical feature selection based on the classifier learning i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best feature set of pebrine image for classific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e approach effective.

Keywords: Image processing, multi-feature fusion, Pebrine image, Feature extraction

1 引言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虫寄生蚕体细胞内引起的慢性、传染性原虫病[1],其孢子形状为椭圆形,在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呈淡绿色,有折光性。本文开展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微粒子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建立起适合微粒子图像识别系统的最佳分类特征集,从而实现家蚕微粒子病的自动检测。

2 微粒子图像的多特征提取

为了提取最能表征目标对象根本属性的特征信息[2],根据特征应具可区分性的特点,主要提取微粒子图像的几何形状特征参数,并以此作为微粒子和其它组织区分的重要特征依据;同时,按照特征的鲁棒性原则,要求提取的特征参数具有平移、旋转和缩放不变性,提取微粒子图像的不变矩特征。

2.1 微粒子图像的形状特征提取

通过对微粒子图像呈椭圆形、边界光滑的形状特征分析,选取5个形状特征参数,作为区分微粒子和其它组织的形状特征依据。其中,周长(L)和面积(A)为基本特征参数,利用其基本形状特征参数的适当组合,提取了矩形度(R)、伸长度(E)和复杂度(C)3个无量纲特征。根据选取的50个微粒子样本图像,各形态特征参数的分布范围如图1所示:

2.2 微粒子图像的Hu不变矩特征提取

由于微粒子图像经几何变换后,其矩特征具有较好的不变稳定性;同时,对于不同目标图像的同一种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满足模式识别征应具可区分性的条件。因此,本文将Hu不变矩[3]作为微粒子图像分类识别的矩特征变量。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微粒子的七个矩有较大变化范围,采用取对数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压缩处理;同时,避免不变矩出现负值的情况,本文采用的不变矩形式如式(1)所示。

3 微粒子图像的特征选择

若将上述特征参数直接用作图像识别的输入特征参数,则因特征的冗余和维数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图像识别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通过特征选择技术对提取出的特征进行优化组合,确定用于微粒子图像分类的最佳分类特征集。

3.1 微粒子图像的特征分析

在统计分析上述微粒子样本各形态特征参数分布范围的基础上,分别从特征的稳定性、可区分性及独立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 特征的稳定性分析

在提取的5个形状特征参数中,周长和面积为基本形状特征参数,因特征数据与摄像机的物距和焦距有关,特征参数不稳定,不具备RST不变性;微粒子图像的矩形度、伸长度和复杂度3个特征是通过基本特征之间的组合运算得到,反映了目标图像的形状特征,都属无量纲稳定的几何特征,具有RST不变性。

(2) 特征的可区分性分析

因周长与面积两基本几何形状特征属不稳定特征,在分类识别中几乎无贡献,因此基本几何特征不宜作为微粒子分类识别的特征依据;而其余3个无量纲的几何特征在分类识别中贡献较大。

相对而言,复杂度特征能较好地表征边界轮廓的形状特征,常用作识别不同形状目标的一个重要参数,加之其测量值稳定,因而贡献大;而对于伸长度和矩形度两特征,因伸长度在实际样本测量中的特征值分布较集中,其特征用于分类的稳定性优于矩形度,因此伸长度在分类识别中的贡献较大。

(3) 特征的独立性分析

就各特征参数的相互独立性而言,周长、面积及复杂度特征都属独立性特征变量,相关性不大;而伸长度与矩形度特征皆为描述目标图像与矩形的接近程度,其特征参数的表达式都是关于目标图像长、短轴变量运算的表现形式,因此伸长度与矩形度两特征相关性较大,存在特征冗余的现象。

3.2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微粒子图像特征选择

由于单一特征信息的不完全、不确定性特点,使用任何单一特征参数都无法实现微粒子图像的准确识别,因此,根据目标图像的形态特点,采用多特征融合的方法,将提取的几何形状特征与Hu不变矩特征优化组合形成最佳分类特征数据集,以便取得有效的微粒子图像识别效果。

(1) 运用相关分析法去除多特征间的冗余信息

在进行初始特征的选取时,相关分析法是特征选择的一种重要方法[4],它通过分析特征集中各特征间的相关程度,从高维特征中选择出一组相互独立、特征值之间彼此依赖程度小的特征作为优化特征集,使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最小。

由特征的独立性分析可知,形状特征中周长、面积和复杂度是一组相互独立的特征,其相关性小;但伸长度与矩形度因其特征表达式都是关于微粒子图像长、短轴运算的表现形式,存在特征冗余现象。因此,按照有利于分类的原则,在伸长度和矩形度两特征之间进行独立最优特征的选择:

一方面,由于微粒子图像的典型形状特征为具椭圆形,其长宽比约为0.5,而伸长度定义的长、短轴之比即为其长宽比,相比较矩形度而言,伸长度特征则更有利于图像的分类;

另一方面,就两特征对分类器判别的贡献而言,由前面特征的可区分性分析得知,在实际样本测量中伸长度特征值的分布较矩形度分布更集中,而分布越集中说明该特征越典型,对分类的贡献也越大。

因此,在伸长度和矩形度两相关联的特征中,选择分类贡献大的伸长度为单个独立最优特征,据此与其它形状特征和Hu不变矩特征一起,组合形成不同的分类特征集。

(2) 基于分类器学习的特征优化选择

基于分类器学习的特征优化选择方法,将分类识别学习算法嵌入到特征优化选择的过程中,以最大分类准确率作为特征子集分类能力的评价,从而将初始特征集优化选择得到最优的分类特征集。

应用上述特征选择的原理,根据提取的基本形状特征(周长L、面积A、长轴H、短轴W)、无量纲几何特征(矩形度R、伸长度E、复杂度C)及Hu不变矩特征,采用不同的组合形成以下四组分类特征集:

根据上述实验测试结果的分析如下:

(1) 特征集Set1不具RST不变性,属不稳定特征,故分类结果的识别率低,不适合用作微粒子图像识别的特征依据;而由无量纲几何特征或矩特征组成的特征集Set2-Set4,因具有RST不变性,其特征数据用于分类的稳定性较好,识别率较高。

(2) 对比特征集Set2与Set3的分类结果,Set3识别率较高,说明无量纲几何特征在分类识别中的贡献较大;另外,特征集Set3较Set2的识别率有所提高,说明Hu不变矩特征对分类结果的有效性,也表明由多特征融合形成的特征集在分类识别效果上优于单一特征。

(3) 特征集Set4的特征数量虽然少于原始特征集Set3,但其分类效果优于特征集Set3,实验表明特征选择方法通过保留对分类贡献大的特征,舍弃冗余或与分类贡献不大的特征,在减小特征维数的同时能实现识别准确率的提高。

5 结语

通过对微粒子图像多特征融合的提取技术研究,经基于分类器学习的特征优化选择方法评估测试,表明由几何形状特征与Hu不变矩组合形成的最佳分类特征集,具有良好的特征分类识别效果,可用作微粒子图像识别的特征依据。

[参考文献]

[1] Pan Zhonghua, Gong Chengliang, Zheng Xiaojian. Application of pebrine detection by PCR infected Bombyx mori eggs[C]. 7th China International Silk Conference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Modern Silk Road, Suzhou, China, 2010, 8~12.

[2] Giannakis G.B., Heath R.W.. Blind identification of multichannel FIR blurs and perfect image restor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0, 9(4):1877~1896.

[3] M.K. Hu. Visual pattern recognition by moment invariants [J]. IRE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Theory, 1962, 8(2):179~187.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介 发展趋势 诱因

中图分类号:P63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4-01

1.数字媒介的特点

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媒介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习惯。以下我们就数字媒介的特征做几点探讨分析。

1.1 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特征是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正是数字媒介智能化这个特征帮助了人类实现了以前在神话故事里才能有的特异功能,能够做到依靠人的身体机能无法完成的事。数字媒介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智能化特征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微观层面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商务活动电子化、数字化,信息控制下的物联网技术,电视机的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频道,手机智能感应重力、识别语音、自动过滤短信和屏蔽骚扰电话,电脑能够自动安装更新软件,自动判别屏显进入杀毒、节能模式,网络会判别人们所要搜索寻找的信息、自动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等;从宏观层面上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会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布局,促进智能城市的发展,实现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比如城市的路灯的自动识别开关。随着高端科学技术的被进一步研发出来,媒介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使智能化城市的建设成为可能。

1.2 网络化特征

当今已经进入全球化社会,数字化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促使下,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媒介的网络化发展让位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视听、进行实时交流,超越时空界域,实现了时空的聚效应,借助于电脑和互联网,让人们可以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可以极大化的发挥各类媒介的作用,比如,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使媒介的网络化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媒介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得网络艺术和审美模式超越了现实时空,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对于信息的传送、展现、交流和反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交流的效益。

1.3 多媒体化特征

数字媒介多媒体化通过信息的形式表现出了载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展现效果更具综合性和交互性。它以计算机作为操控中心,整合集成了多媒体的各种信息技术,对图文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应用,多媒体化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使表现效果更加的直观、形象、生动,表现过程融入交互和互动,让受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多重的刺激和审美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在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的需求。

2.数字媒介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变革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应该把握其发展趋势,掌握数字媒介的发展方向。

2.1 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

数字媒介将会趋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通信领域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会由之前的传统模拟制式转变为数字制式,使得数字化在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是当代各类媒介的重点技术,各类大众媒介加快了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换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等新型的视觉传媒,同时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数字化的最大本质特点就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会深刻影响着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会体现在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中处理、传输、储存等各个环节。

2.2 数字媒介发展竞争与融合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了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借鉴彼此之间优点和经验,最大限度的扩大传播的效果,同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媒介表现形式。事实上,纵观各种媒介发展的历程,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独发挥社会功能的,而是与其他媒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比如图文与影像声音的融合才使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的出现;书籍报刊和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了网络报纸和手机报纸等媒介形式。互联网是数字媒介得以形成发展的技术基础,它本身就融合了多种媒介形式。从传播的形式看,它不同于电话的仅限于两点之间或两面之间的传播,而是可以同时实现多面多点之间的相互传播。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汇发展和相互渗透给现代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和界域在相互的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的发展也加速了融合互渗进程。

2.3 数字媒介的发展不断裂变与派生

数字化媒介在不断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比如数字版报纸、数字化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和3D动画等等,也即是所谓的新媒介形态。新媒介形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一个媒介是永恒不变的,新只是相对而言,会随着更新媒介形态的出现而变老。在以后的发展趋势中,将会产生像手机、像网络又像电视的新数字媒介裂变和派生出来。媒介的发展历程就充分展示了媒介是一个不断裂变和派生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媒介在不断探索发展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形态。

3.结束语

在媒介的发展变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并深刻的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数字媒介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渐分裂和派生出更多的形式,构成了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哲明.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技术与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2(03):24.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范文第3篇

艺术门类。它在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作品效果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特征。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但也出现了受制于技术而偏离艺术本体的现状。艺术家在创作中应处理好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数字媒体艺术回归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就业方向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艺术 特征 技术 效果 艺术创作 形式 发展 应用

根据权威调查,我们知道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和数字电影方向发展迅速,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数字媒体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此进行一个简单分析。

1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的分析、编辑等应用,最终得到完美的升级作品。它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三维技术的教学和商业设计等用途,并随科技进步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化巨大发展则遭遇了西方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文跨文化传播体系中又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出了召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凭借着出色艺术感染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影响,新媒体艺术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最近几年,数字媒体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首先我们来了解它的概念,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艺术门类。它将人们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主要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数字媒体艺术特点分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的互动性为大众的主动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创作的数字性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工具的一贯创作方式,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进行创作,大众不仅可以改变作品的效果,甚至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发展 新科技的不断发明和运用引发了艺术领域内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

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3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趋势

3.1 数字媒体艺术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字艺术设计技能 学生毕业后,能够较熟练运用数字媒体工具,从事有关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动画制作、数字音视频编缉以及游戏设计等工作。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缺口,大约每年在15万左右,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3.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促使产业领域扩展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知道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全世界引领了新一轮的艺术潮流。毋庸置疑,数字艺术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电脑动画及其相关影像产品的销售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收益;在日本,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作品已经领先世界,成为日本的第二大产业;在韩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在全世界都快速发展,并形成产业链,而且通过上述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3.3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 数字媒体艺术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必须在实现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手段。数字艺术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产业是新兴的、复合型的、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其作用显而易见。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设计,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设计对象和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饰,2006(3).

[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饰,2007(4).

[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2).

[4]肖永亮.数字媒体艺术教育[A].第二届全国数字艺术教育与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6.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语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91-01

一、视觉传达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理念与艺术之辩

计算机的简易操作性把人们带入“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设计作品的层次差别很大,数字多媒体介入设计,合成时代到来,程式化的设计比比皆是,而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借助技术的优越性走的更远,保持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在发展和质疑中不断推进。如同 20 世纪末,计算机刚被应用于设计,许多设计师还在传统手工制作和数字化工作方式之间徘徊时,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已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伙伴,数字化的艺术形式频频出现,大大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形式。

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颠覆传统的设计方式,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深入。视觉传达设计现如今呈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局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实施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使设计作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而使设计师有了更多思考创意的时间。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为我们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使我们陷入技术依赖的怪圈,造成创意语言的缺失,技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却难有回味的感觉。随着设计工具及过程的网络化,设计师对电脑的过度依赖,使得设计思维、创新意识、设计能力逐渐被弱化。有些人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会软件就可以做设计了,其实不然,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感觉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软件技术仅是实现设计师思维理念的工具而已,当然,对工具的有效使用可以创造出更加精美的设计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设计注重的是想法、创意、内涵,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被技术支配,成为工具的奴役。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数字化进程中,现代的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现今的数字媒体技术把设计理念更好的表达出来,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二)设计作品个性特征的缺失

贡布里希认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信息量就小,反之不符合时,信息量就大,人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新颖性成正比关系,信息传递中越新颖的目标越容易吸引注意力。我们正处于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个性化、差异化、新颖性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是信息有效传递的前提,随着网络资源的共享与便捷,以及对工具的依赖性,目前的设计作品同质化与程式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立创新的精神。

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没有了时空的限制,资源的共享使设计师在灵感的启迪上有了更多的共享,从而也使设计的地域差异越来越来小,许多设计师从网络中直接下载素材使用或模仿他人的创作,丧失了主动创新的欲求,使得设计作品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非常严重。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之所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创意或者表现手法上的新颖性。数字时代,技术的支持极大的解放了设计师地工作量,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设计的创新上,创造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设计作品,从而适应新时代人们不断求新求异的需求,体现出时代的创新理念和诉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挥之不去的数字化趋势。数字媒介的发展和兴起,是现代数字科技,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共同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媒介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现代数字图像,影像,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其融汇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信息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实现。社会文化形态的进步,也促使数字媒介得以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数字媒介有了存在的依托和成长的可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其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设计等新型高科技综合手段,使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打破了以往平面的、静态的宣传效果,以个性化的和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快速而多变地传递着各类信息。这种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必然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迫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数字化成为当代设计挥之不去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包含众多设计领域,而本文是从整体上来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虽然对动态文字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该方面理论分析有限,未能进行比较深入透彻的挖掘,因此这也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城;数字媒体街道;内容;交互;单元;模块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03-03

1、绪 论

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为道路导入数字媒体技术,意味着创造出影响物理环境和道路环境的新空间。

在道路中导入数字技术,就是把数字媒体城道路的基本构想建立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可将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但是因该装置产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应该被置于传统概念的延长线上,而是应该成为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数字空间为人类的空间感受以及个人、社会的沟通带来了革命,而这又需要崭新的构成因素。

在数码时代,道路作为交换信息、彼此接触和文化共享的空间,它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街具这个位于道路中心的物理构成因素的特征和能够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加以灵活应对的形态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有效“设计的可能性”。

1.2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为中心,首先从理论上学习从传统的道路环境转变为新概念的数字道路环境所需的功能和物理因素,继而考察能够应对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之变化的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出现于道路上的人的形态既是催生工具的动机,又是不断改变道路的软件,同时是“道路”这个物理环境承载的内容。从城市街具中导出传统道路体现的特征和新赋予的造型特征,以提供适用于城市街具的标准是本文的研究范围。

2、数字媒体城的特征

2.1 数字媒体城的概念

今天我们的社会由于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居住文化亦随之发生着快速转变。

所谓数码城是适应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模式的变化,在配备良好的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原有住宅区开发方式基础上,构筑更高一层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得居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加简单、便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从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新概念城市。它是通过建立在城市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办公区之间的城市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地下埋设物及主要系统的状况,能够构筑反映人民愿望的优质行政服务以及应对灾害、灾难的综合性的系统,并且在构筑了尖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环境中,能够享受快捷生活的未来型城市。

2.2 数字媒体城环境特征

所谓数码城,就是在城市管理、城市造景、城市行政等领域使用了前沿性尖端数字技术的城市。

城市应该具有能够接受快速发展的尖端技术的柔韧性,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环境技术的尖端化,而是为了给生活于城市的人们提供方便和安乐,应该将立足于使用者为中心立场作为背景性前提。

(1)能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灵活性(Flexibility)

数字技术革新速度快,技术周期短,通过物理性固定导入空间,所以需要能够持续利用数字技术变化的方法。

(2)通过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实现的亲合性(familiarity)

数字技术城市使用的技术不是为专家存在的,而是以数字媒体道路为媒介向一般大众提供的技术,从而需要导入类似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Design)、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概念。

(3)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 Design)

构筑能够让使用者的参与和相互作用顺利进行的系统,向个别使用者提供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信息,同时还能够保障其隐私(Privacy)。

(4)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 Media)

应该通过使用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的各种应用软件程序,向各阶层的使用者提供网络化环境。

(5)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应该在主体之间形成各种接触和相互作用,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内容(contents),同时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3、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分析

3.1 道路在数字媒体城的意义和功能

3.1.1 道路在城市空间的意义

道路是城市的外部空间,是最简单,且具有诸多目的的空间。道路是构成市区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不但形成市内交通网,还以分割街区的线条形成城市的形态,可以说市民的步行空间――道路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基干结构。道路作为基干结构,从形态上形成城市的骨骼和框架;作为新的空间领域,是决定城市本身的存在形式的重要因素;道路不但从单纯的功能性空间的意义上,而且从物理层面上也是市民意识和行动的动脉,可以说它是城市本身拥有的社会结构的表情。

3.1.2 道路的功能

(1)传统功能

对各年龄阶层而言,道路是杜区生活的一般场所,是实实在在地为人们提供彼此接触和休息的场所。道路是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交流的地方,是发生经济活动的场所,具有活力的道路直接对周边产业产生影响,如果道路充满活力还能够提高地域内相关产业的比重,从而提供专业化和注入活力的契机,进而还可以为道路庆典等周边服务和商业领域注入活力。道路一直被认为是建筑物之外的,具有公共性的,是各种规模的自然构造物和人工构造物可以共存的场所。

(2)被赋予的新的功能

道路与城市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处于建筑物两侧的意义,并不是仅仅用于同行的通道,在这里不断发生着家和道路、室内的人和室外的人、室内的活动和室外的活动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道路在构成城市的物质因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作为形成城市形象的强有力的媒介,需要设施的改善和程序的变化。

在数字时代,具有交换信息的场所、接触的场所、文化共享的场所等功能的道路的作用预计将进一步增大。

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的变化

虚拟文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此前一直是社会活动之

主体的道路文化带来变化,在目前道路拥有的逻辑和功能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数字网络空间所同化或替代,随之道路将承担和原本履行的作用不同的内容。

未来,道路空间的概念不是将内外隔离,而是应该使其能够自然地联成一个拥有同一个主题的空间,构筑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通过移转空间能够彼此连接和探索,从而不但需要虚拟空间,还需要真实开放的道路空间。

3.2 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

导入数字技术意味着创造对物理环境和人类道路活动均带来影响的更高层次的新空间。数字媒体道路是为道路导入数字技术,它的基本构想有必要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这个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

可以把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的范畴,但是因这些装置发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概念的延伸,而是应该从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解。

数字技术开启的数字空间非但要考虑人类的空间经验,还需要为个人和社会的沟通,思考崭新层面的构成因素。

在人类的道路活动这个传统道路的构成因素中,添加物理环境之外的数字技术而形成的虚拟环境并非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构成因素。它在道路活动和物理环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道路概念中,使虚拟环境和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道路活动彼此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创造出”物理环境/虚拟环境,人类的道路活动”之间的复合作用。

数字媒体道路的物理环境是提到道路时想起的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它包括包装、城市街具、招牌、艺术品、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界限、建筑物正面的构成因素、开放空间等,这里还包括信息亭、LBS系统、各种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等安装于道路空间的数字技术装置和个人使用携带的各种终端机等广泛的数字装置。从而可以说,能够支撑人类道路活动和虚拟空间的所有物理设施均为物理环境。

4、数码城的设施设计

4,1数字媒体城的概念分析及形象提取

数字媒体城的核心因素有数字、媒体和道路环境三种。

4.2 核心关键词的基本造型概念

4.2.1 透明性和重复性

基本造型概念:通过材料和形态体现透明性和重复性

透明性:玻璃的透明性,在重复的空间形成的透明感

重复性:直线和直线的重复,直线和圆的重复,圆和圆的重复,玻璃和玻璃的重复,透明和不透明的重复。

4.2.2 系统化和动态结构

基本造型概念:恰当地使用结构和动态概念的系统

系统:如果硬件组合与连接容易,那么网络连接也容易。

通过模块组合硬件

为了收纳各种内容(contents),构筑自身的网络

Move:动态结构及功能的适用

(从提高照明,显示屏/功能性、使用性、形象等角度,体现各种动作方法)

4.2.3 灵活性和变化性

基本造型概念: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灵活性(Flexibility)

(将装修术语计算机房地板(ACCESS FLOOR)的概念适用于步行街,从而提高安装、施工和管理设施的效率。)

灵活性:应对道路环境变化的系统

变化性:增强功能性和使用性的变化结构

应对昼夜的变化

照明的变化

应对技术变化的系统变化

4.3 设施的设计提案

为设计提案选择的城市街具应该是道路原有设施中的那些利用度高,具有大众性,在诸多设施中具有代表性的设施,从而选择了既有效利用了组合式模块系统,又适合道路系统的公交车站、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信息亭等设施。

(1)公交车站

材料:金属/玻璃(2)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

材料:金属/玻璃

5、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