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各项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同样,在艺术设计领域,作为艺术与数字相结合的产物,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探讨了新媒体艺术设计。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科技的紧密结合已经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亦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新媒体这一全新概念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通常所说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新形态,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网络技术、通信媒介、云计算等。同时,新媒体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上亦与传统媒体有着天壤之别,如手机系统终端、数字代码语言、多媒体光碟、虚拟云等新媒介。当然也有一些是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它们更多地是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后所形成的媒体方式,如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电子报、数字广播等。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广泛
新媒体艺术设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解决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障碍,帮助媒体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通讯终端等无线技术,借助高新手段在传播速度和范围发挥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传统媒体如需一条新闻消息,往往要通过记者采集、综合、信息转发等多项环节。而新媒体在传播程序上较为简单,只需简单的下载、上传,就能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共享,传播形式除文字外,还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多样化优势明显。
(二)传播费用较低
传统媒体在制作、传播等环节往往花费较高,人们获取信息也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而新媒体则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以上环节的费用,一般都是免费传递信息给人们。
(三)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在信息交流时,受限于时间或空间的阻碍,互动性较弱。而新媒体则在互动交流与双向沟通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可满足人们对于信息选择的主动性需求,并依靠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多项交流。
三、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全面的认识
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包含艺术设计学、现代媒体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多方面内容,故对其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复杂性、融合性等特点。而现阶段国内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上缺乏深刻的思考与吸纳,传统艺术设计理念犹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上的认识程度不够,未能与时俱进追随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缺乏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化人才
众所周知,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人才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自身属性,要求艺术从业者既要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美术设计等美学理论,也需对媒体领域的影视创作、视频设计、音频剪接等流程理解清晰。而当前教育架构下的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较为狭窄,仅仅熟悉设计理论或设计流程,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总体的认识,这并不能满足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
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
(一)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为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相关企业应加大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与重视力度。需要全面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其在内涵理念、艺术特点、艺术形式、设计要点等方面的新特征、新变化,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并挖掘符合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模式。此外,还应积极走出去,与艺术设计理念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大胆引进吸收最新理念和创新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并积极创新。努力塑造出完美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产品,满足艺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
(二)培养专业化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高等艺术院校要深入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和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拥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又能熟知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方法,如此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后期的专项培训和辅导下,必然能够成为称职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为我们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此外,艺术领域诸如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书籍编排、装饰设计、摄影摄像等专业学科并不是互为独立的,各学科之间处于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状态。因此艺术高校可根据学科研究与现实状况,努力建立自身健全的动态教学资源体系,为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搭建艺术教学新平台,培养学生的设计功底与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
结语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现代数字科技发展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更加全面和深入,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完善专业体系架构,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打造成熟市场,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媒体产业与艺术产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志勇.新媒体美学――兼论数字艺术的本质与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
[2]曹光辉.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剑南文学,2011(7).
[3]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2013(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设计;影响;特征;应用分析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艺术成为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媒体背景下,动画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艺术色彩,提高了动画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一、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一)使动画设计实现新的突破
从传统动画设计的角度来讲,手绘是动画设计的主要模式,虽然这种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增加了动画设计及制作过程中的修改难度,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不但能够降低其修改难度,还能使动画设计的效率得到提升。此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更加关注设计者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出动画设计师的才能,进而提高动画设计的效果。
(二)丰富动画设计整体形式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动画图像与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变传统动画设计的单一性,从根本上丰富动画设计的整体形式。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为动画设计带来全新的理念,使得动画设计实现多元化发展。此外,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还能将符合时代潮流趋势的元素运用到动画设计中,以赋予动画设计全新的生命力,增强动画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
(三)提升动画设计动感效果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可知,数字媒体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往往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能够使得动画设计符合时展要求,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动感效果。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动画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鉴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动画设计的新突破,赋予了动画设计更好的动感效果,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给动画设计带来的挑战
(一)对设计者的技术提出高要求
与传统动画设计方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动画设计的束缚和限制。在动画设计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对于设计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者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手绘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动画的快速崛起,3D动画已经取代了以往的2D动画。随着动画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动画设计的场景越来越逼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设计体验,实现了设计效果的最优化。由于设计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整体技术含量逐渐提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画设计的难度,同时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过程变得更加繁琐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虽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修改的难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使设计过程更加繁琐。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设计者不能够很好地把控设计过程,将会滋生诸多设计问题,这会对动画设计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在动画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则需要发挥出设计者的优势,同时也需要设计者保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诸多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其一,大众性:从传统艺术表演的角度来讲,其对于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为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只有充分保证表演者的技能,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表演效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并且使其在艺术表演中得到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使得很多高端的艺术表演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使其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其二,科技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艺术效果。现阶段,要想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效果的最优化,则需要多种现代技术提供支持,例如多媒体视频、计算机图像等,为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其三,媒体性:媒介的产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的传播。通过观察人类每一次的传播技术革新可以发现,并不是传播内容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是因为传播媒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鉴于此,媒体内容需要借助媒体形式进行扩散,而媒体形式本身又会推动媒体内容的传播。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二维三维动画中的应用
动画设计及制作快速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较大的优势,使得其在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设计及制作中得到应用,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强了动画设计的特技效果,而且明显提升了画面质感。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设计相结合,通过自动处理图像功能,系统会自动生成理想的画面,这实现了操作过程的简单化。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是以关键帧为特征的,在进行动画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只要有已经设置的关键帧,就可以实现画面的自动生成,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这样不但保证了动画设计及制作的速度,而且还保证了动画作品的清晰性与流畅性。
(二)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创作、制作及传播各环节得到了运用,往往发挥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使人们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而且对于影视制作和传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使得影视制作所产生的费用有所降低,为影视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保证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部分景象难以运用拍照设备拍摄到,传统技术难以实现该目标。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在保证影视作品制作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其艺术性。此外,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得到关注和重视,并且在影视制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发行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保证电影在连续的复制中保持画质的完整性,进而使得电影可以长久保存。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比起来,不仅能呈现高清晰度的影视画面,还能实现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坚持中国特色
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可知,国内影视行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然有着漫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优秀的动画作品寥寥无几。反观国外动画作品,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以欧美等国家为例,有着较为丰富的动画制作资源,为影视动画制作提供了保障。因此,国内在发展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同时汲取国外丰富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的结合,进而增强我国动画作品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在发展动画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动画作品为大众所喜爱,而且还要保证其与我国的文化特征相结合。
(四)注重技术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动画业符合人们的要求,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动画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传统动画设计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提升动画技术人员的素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对动画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动画技术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使其获取更为前沿的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其整体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其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根据实际培训的结果,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定期组织相应的考核工作,通过专业考核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督促相关人员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使得动画设计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想取得动画设计的理想化效果,就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与动画设计相结合,突破传统动画设计的格局,实现设计模式的创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色彩,在保证动画设计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动画设计整体艺术效果的提升,进而推动了动画设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祥远.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
[3]孟祥旭,屠长河.觅特色人才培养之路,求育人模式创新之道——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谈起[J].计算机教育,2010,(03).
[4]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胡巧.探究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
[6]卫婕.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09).
关键词:媒介变革;驱动力;新特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09003
媒介变革使数字媒介脱颖而出,并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数字媒介从技术和工具层面不断衍生其自身涵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范式。研究数字媒介的成因、特点和变革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媒介变革的诱因与动力
媒介变革与任何一种社会变革一样,绝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自身发展的诱因、缘由与动力。
(一)媒介变革的原初诱因:人类交流与传播的需要
媒介的每一次伟大变革,都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人类文明史既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又是不断发展、完善、利用传播媒介的历史。“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是因为现有的媒体不能满足人的某种传播需求而产生的。”[1]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人类有史以来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时空障碍,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交流变得异常容易和便捷,极大地满足了人类交流和传播的需要。
“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人的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的媒介,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媒介。”[2]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人类借助媒介变革进一步满足自身的需要,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掌握媒介的能力。从传播学的视角加以考察,人类能够随心所欲地主宰世界,并非取决于自然的传递信息之感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创造、使用传播媒介并不断加以革新的能力,而这恰恰也是人类所特别需要的,又是人类所独具的。
(二)媒介变革的驱动力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媒介形态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发展、融合和变革。“媒介变革的历史表明, 技术创新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4]媒介的每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无不打上了科技发展进步的烙印。
罗杰・菲得勒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5]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媒介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都无一例外是科技驱动的结果。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迅速地被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超越,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致。在信息时代,信息加工处理技术、信息储存传输技术、信息接收呈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介的应运而生。
二、数字媒介的主要特征
媒介数字化是信息时代极具变革意义的媒介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应运而生的数字媒介引领着时代朝流,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和心理面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数字媒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智能化
媒介的智能化真正实现了让媒介帮助人类做许多事情的愿望,是“人的延伸”。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形态获得了快速发展,现代媒介的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智能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贴近,在社会各行各业和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微观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靠向智能化,比如信息控制下的电子商务与物联网,电视会自动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选台;手机会智能重拨、自动存储号码、过滤短信;电脑会自动安装和更新、升级软件,自动判别屏显、电能、杀毒等模式;网络会自动识记登录和浏览信息、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与搜索信息等。从宏观角度考察,“城市的智能化趋势正在对城市空间与媒介形态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6],人们对于建立智能城市的期待,将通过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流城市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媒介功能加以选择、判断、处理,实现自动控制,媒介的智能化发展必将为建设智能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二)数字媒介的延伸形态:网络化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数字媒介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网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平台。“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会带来一种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的方式。”[7]媒介的网络化让人类轻易跨越了时空界域,带来了极大的时空集聚效应,使人类在世界的任意角落进行同步视听、实时交流成为可能。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极大地发挥了各类媒介的综合作用。目前,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呈现深度融合和互渗的态势,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网络化的进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网络艺术与审美范式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概念,颠覆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使技术与艺术在新的平台得以高度融合与渗透,使网络世界与日常审美结下不解之缘,媒介网络化在全球化和泛时空视域,在信息的展示、传播、交流和反馈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并不断地促进、延展其功能的审美演化。
(三)数字媒介的表征形态:多媒体化
媒介的多媒体化以信息呈现载体的多样性,信息表现效果的综合性,信息传送过程的交互性而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加以整合,扩展了人与计算机的功能,并使之高度集成,将文、图、声、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加以有机综合运用,着力于提升人类对于处理、传输、储存、呈现信息的视听表现力。“多媒体技术造就的新型视觉艺术已经消弭了艺术门类间的界限,使艺术的传播、保存发生了质的变化。”[8]多媒体化使信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使表现效果直观形象生动,使表现过程融入交互与互动,给接受者以多重感观刺激和多重审美体验。可以说,多媒体化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交互传播需要和日益提高的视听审美需求。
三、当代媒介变革的发展趋势
虽然当代媒介变革迅捷快速,令人目不暇接,但我们仍可通过分析考察,把握其发展变革的大致趋势。
(一)媒介在未来发展中必将进一步数字化
媒介数字化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经历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一方面带来了视觉信息制作、存储、传播模式的飞跃性变革,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新型视觉传媒;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促使数字影像应运而生。”[9]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媒介的核心技术,各类大众媒介的数字化步伐日益加快,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及新技术手段也不断翻新。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进程会使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进一步持续地发生重大变革。
媒介的进一步数字化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即可作用于信息的处理、传输、储存、呈现等诸多环节中。如报纸媒介,在信息的处理环节,要利用数字化图文处理技术进行文字输入、图文排版和数字印刷;在信息传输环节,要利用远程校对、远程传输、远程审核;在信息储存环节,需要利用数字化存档、拷贝、复制技术;在信息呈现环节,则要运用图像及视频的数字化显示、播放等,或者将图文信息以报纸数字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是纸质媒介也需要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依赖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未来社会,数字化必将充斥媒介变革的一切领域。
(二)媒介会在未来发展中加速竞争与融合
媒介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格局中又呈现出融合化的新趋势。“媒介之间的融合,可以促使各媒介之间相互借鉴彼此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的效果。”[10]“融合”恰似动植物的“杂交”和“嫁接”,有“融合”就会产生出许多新的媒介或媒介新的表现形式。
媒介发展变革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融合的历史。我们看到,并不是每一种媒介都是单独发挥它的社会功用,而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媒介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才会越来越深入和普遍。图文融合、影像声音的融合产生了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新的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使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媒产品;书刊报纸等纸质媒介与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与渗透,形成了报纸网络版、手机报等新形式,充分表现出媒介的多质性特征。
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介发展的基础,本身就是媒介强力融合的产物。从传播形式的角度考察,电话是点到点的传播,广播是点到面的传播,而互联网则是点到点、点到面、面到点、面到面等传播形式的综合运用,它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深度的融合。互联网借助 TCP/IP 协议在网络层实现互连,使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多台计算机能够相互连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将全球资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此外还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问题,为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三网融合”提供了可能。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相互融会与携手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紧密结合与不断渗透,给现代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方面的障碍在科技发展与媒介变革中已然消弭得无影无踪,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与界域在相互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变革将进一步加快融合互渗的进程。
(三)媒介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裂变与派生
媒介在数字化和融合化的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媒介形态,如报纸数字版、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3D动画等。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媒介都有由新变旧的过程,李勇曾形象地论述了这一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介’(New Media)是一个内涵并不稳定的相对概念。实质上,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永恒地占据‘新媒介’的命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新媒介’像乱世时期皇帝的玉玺一样被反复易手。今天,网络媒介、手机媒介、数字电视等电子媒介暂执牛耳。”[11]在不远的将来,不似网络、不似手机而又胜似网络与手机的新的媒介平台和形态将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今天的“新媒介”必然会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媒介,到时将会被更新的媒介形态所替代或超越。
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裂变与派生的过程,媒介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地产生新媒介,不断地变革和更新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数字科技飞速发展,促使媒介在融合中细分、在细分中聚焦,使数字媒介呈现出快速裂变与派生的景象。媒介在相互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涌现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以适应人们日益增强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需要。参考文献:
[1] 孟盈.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8.
[2] 唐圣平.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54.
摘要:文章分析了SoLoMo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论述了SoLoMo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促进作用,构建了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平台,分别从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三个层面提出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21-03
1SoLoMo的基本概述和发展状况
1.1SoLoMo的基本概念
SoLoMo概念最初是在2011年由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首次提出的,他是将Social(社会化)、Local(本地化)、Mobil(移动化)三个词合在一起[1]。SoLoMo一词提出后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受到青年人的追捧,SoLoMo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SoLoMo既是移动化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SoLoMo概念的提出,各网络运营商纷纷搭建SoLoMo模式,图书馆也逐渐通过SoLoMo实现信息推送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1.2SoLoMo的基本特征
SoLoMo的基本特征有:①Social(社交化)。主要是指借助社交网络平台,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为依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之间建立强大的社交关系网,它的即时便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成为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便于开展网络宣传。②Local(本地化)。是将虚拟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实现对接的过程,它最初仅提供地理位置服务,后来发展成为各地的本地化服务;它借助网络定位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实现图书的异地调取和传递,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③Mobile(移动化)。它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社会活动,可以随时随地提出各种服务需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特色化。
1.3SoLoMo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SoLoMo概念的提出更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向人性化方向发展,SoLoMo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实现信息的对接和互动,将图书馆由原先的藏书中心转变成以读者为中心。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各国图书馆纷纷将社交软件引进图书馆。如:美国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引入图书馆,通过注册个人信息,将图书馆信息与社交网络接轨[2];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最先在管理网页中应用了人人网社交软件,同时还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藏书和借阅情况。当然,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还不太成熟,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2SoLoMo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促进作用
2.1SoLoMo的社会性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图书馆是人们接收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要与各方面发生关系,是一个互动的网状关系。SoLoMo的建立不仅为读者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让读者和作者能够及时进行思想的沟通,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加强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及时向用户宣传信息资源及推送服务,同时也将用户的阅读需求向图书馆做出反馈,使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更加细致化、更有针对性。
2.2SoLoMo的本地化促进阅读服务的推广
本地化概念的引入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增加了新的服务功能,在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移动设备的自动定位功能,能够知道用户所在的空间位置,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另外,还可以定位图书馆、定位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推送服务,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使本地图书馆的优势更加凸显,而且本地资源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2.3SoLoMo的移动性扩展信息推送的范围
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使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移动阅读成为可能,这极大地扩展了信息推送的范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利用手机阅读也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阅读习惯,图书馆在做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也将推送范围由互联网扩展至移动终端设备,这就要先推出各种手机图书馆移动阅读APP,让用户利用移动设备及时了解所要阅读的信息。
3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平台的构建
3.1SoLoMo信息推送的基本流程
图书馆信息推送主要借助的是SoLoMo平台,即通过Social平台、Local平台和Mobile平台将图书馆信息资源、馆员、用户联系起来。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主体,用户是主要的服务对象,二者之间通过IT技术和通信网络运营相互联系,进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电子推广,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阅读人群[3],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普及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其中,SoLoMo平台信息推送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3.2SoLoMo资源平台的搭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无线移动终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移动用户都在不断扩展,与此同时,移动阅读和移动化的信息服务也成为现代阅读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各国图书馆都依托新技术建立SoLoMo数字阅读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方便人们获取信息。SoLoMo服务平台主要通过短信服务平台、互动交流服务平台、信息资源检索平台为人们提供服务,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其他上网设备查询、阅读图书馆的电子资源。②支持馆藏书目的查询、预约和续借。③提供图书的订阅服务、图书批注评论、个人书签、检索历史和个人借阅信息等自助式服务。此外,还有一些SoLoMo服务平台支持学术微博的交流与互动[4]。
3.3SoLoMo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
建立个性化的SoLoMo服务平台体系,首先,应该多方合作共建知识交流服务平台。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主动与信息资源开发公司和信息通信公司合作,提升图书馆的互动交流能力。在合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SoLoMo的特点,把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以信息节点的形式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嵌入SoLoMo网络平台,通过多方合作,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打造成公共信息知识传播平台,进而成为SoLoMo应用中心,为社会提供准确的多学科、多领域服务[5]。如: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超星移动图书馆合作,共同推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电子化,目前全馆已有67%的图书资源能够提供在线阅读服务,而且图书馆还在进一步地加强图书文献的数字化覆盖率,建立学校的特藏文献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构建完善的公共媒体服务平台。当前公共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如:微博、微信、微客、BBS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军,在信息推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社交网络媒体。
4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方式
4.1基于Social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将社交网站融入图书馆SoLoMo的建设平台,是图书馆开展Social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办法。图书馆可以定时将图书信息的存储和更新状态到社交网站上,读者只需要注册登录,就可以与馆员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借助社交平台,图书馆还兼具好友维护、图片公布、日志、更新状态等功能。目前,国内各社交网站上的用户都在逐渐增长,并且学历层次也逐步提高,成为高文化层次阅读交流的平台。图2是笔者构建的Social数字平台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流程。
由图2可以看出,借助Social平台不仅使图书馆能够快速全面地为用户提供阅读信息,还能及时与用户进行沟通,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推送服务。但是利用Social平台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推送,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服务:①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治馆理念、资源动态,从心里对图书馆产生信赖。②利用社交网络加强读者与馆员的沟通,培育和扩展自己的用户群,利用关系网络积极展开阅读评价、讨论和推荐活动,维持用户群的稳定增长。③建立用户社区[6],将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用户集中在一起展开数字推广服务,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相对集中的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图书馆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微博、微信读书群,在群里每天向读者推送阅读书目和思考问题,读者还可参与讨论与评价,拓展阅读思维。
4.2基于Local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现代移动通信设备能够准确地对用户所在地进行精确定位,这为图书馆Local平台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也是Local阅读平台赖以存在的基础。当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由移动网络通信和卫星定位系统联合推出的名为LBS的增值业务,它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图书馆通过LBS将数字化的图书资源与Local平台连接,进而完成图书馆的数字化推送服务,如:某一地理位置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登录Local平台,然后自动定位图书馆的位置信息访问图书馆资源;还可以在Local平台上通过签到用户所在位置信息,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准确地将阅读需要推送到用户所在区域[7]。图书馆的本地化要实现对图书资源、图书馆和用户的三重定位,应该加强对本地图书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系统化的本地图书资源[8]。
4.3基于Mobile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主要依靠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获取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当前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形式有三种,分别是短信推送、WAP网站和APP[9]。读者通过移动客户端直接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查询书目、预约、借阅及下载,还可以直接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动态、公开课程、培训讲座,参与图书的评论和荐购活动。
5结语
数字阅读的盛行为图书馆SoLoMo平台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是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的动力。未来的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推广服务也势在必行,图书馆唯有将传统的互联网与图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创新式发展,实现馆员与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外,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势必会涉及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工作,更要各图书馆积极借鉴国外的数字化阅读推广经验,从技术上和规范上注重对客户知识产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佳,周昕,李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81-86.
[2]李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6):55-57.
[3]魏滨.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04-105.
[4]熊太纯.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69-73.
[5]陈萍秀.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38-40.
[6]姜楠.基于SOLOM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张云玲,章忠平.基于SoLoMo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4):83-87.
[8]井春兰.基于SoLoMo理念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24-27.
【关键词】脆弱数字水印;认证: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04-02
一、脆弱数字水印的产生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数字作品的制作、编辑、复制和传输变得极其便利。然而,新技术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软件产品的盗版、数字文档的非法拷贝、数字多媒体产品的版权保护等等;尤其,当数字多媒体作品被用于法庭、医学、新闻和商业用途时,需要确定其内容是否曾被修改、伪造或者特殊处理过,必须保证数字多媒体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都希望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秘密信息加以保护。数字水印技术作为版权保护和安全认证的有力工具诞生于90年代初,并且在数字多媒体产品中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呈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数字水印作为信息隐藏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保护多媒体产品版权和认证来源及完整性的新型技术。数字水印技术通过将数字、序列号、文字和图像标记等版权信息嵌入到多媒体当中,在嵌入过程中对多媒体载体进行尽量小的修改,以达到最强的鲁棒性,当含有水印信息的多媒体受到攻击后仍然可以恢复或者检测出水印的存在,这也是实现多媒体产品版权保护的有效办法。数字水印技术的诞生为多媒体产品的信息安全问题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数字水印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它涉及了信号处理、密码学、通信理论、数理统计理论、编码理论、数据压缩和人类视,听觉理论等多门学科。数字水印的提出是为了保护版权,然而随着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了数字水印技术更多更广的应用。
第一种应用于图像的水印技术是由Caronni等于1993年提出的“’。后来,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其它数字媒体,如音频、视频等。数字水印技术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基本的多媒体作品版权保护,发展到访问控制、票据防伪、多媒体数据篡改提示、隐蔽通信等更多的应用需求方面。与图像和视频数字水印相比,由于人类听觉系统HAS(Human Auditory System)比视觉系统HVS(Hman Visual System)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对随机噪声相当敏感,使得可以嵌入的水印数据量非常有限,所以向音频信号当中嵌入水印信息时,对水印的隐蔽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水印的隐藏也显得更加困难,因此,国内外对音频数字水印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通常情况下,由于多媒体传播环境的开放与复杂,多媒体编辑处理工具的广泛开发,使得多媒体数据总是会受到有意或者无意的攻击操作,于是,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数字水印的鲁棒性设计,希望多媒体产品无论受到何种变形操作,都能从中提取出水印来,但是,对用于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脆弱数字水印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与一般的数字水印一样,脆弱数字水印也是在保证多媒体作品一定视觉或听觉质量的前提下,将序列、文档、或者图像作为水印信息,以人类不可感知的方式嵌入到多媒体作品当中。但是与鲁棒性数字水印不同的是,当嵌有脆弱数字水印的多媒体作品数据发生篡改时,通过对水印的检测或者提取,可以对多媒体载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鉴定,并且能够指出被篡改的位置,甚至是篡改的程度和篡改类型等等。介于鲁棒性水印和脆弱性水印之间的是半脆弱数字水印,它对恶意篡改非常敏感,同时又对一些常规的信号处理操作(如添加噪声、滤波、MP3压缩等)有一定的鲁棒性,主要用于选择认证,保护一般的多媒体数据内容。而对一些要求极其精确的数字媒体,如文档、医学图像、法律证据音频录音等,即使是非常轻微的修改都可能造成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信息,脆弱数字水印正是针对这类应用而设计的,它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对多媒体数据内容的任何修改并且能够对修改的部分进行精确定位。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应用角度来看,开展对脆弱性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脆弱数字水印的特点
脆弱数字水印技术就是在保证多媒体文件在一定听觉/视觉质量的前提下,将序列号、文字、图像标志等版权信息,以人类不可感知的方式,嵌入到多媒体文件的数据中。脆弱数字水印主要用于多媒体文件的内容及版权等关键信息的真实性鉴定,防止非法篡改和伪造,强调的是一种多媒体数据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标注功能,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破坏和攻击的定位分析能力。因此,脆弱数字水印是一类对常见信号处理操作都比较敏感的水印,只要含有水印的多媒体文件稍作修改,嵌入其中的水印就能反映出多媒体文件发生的轻微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水印信息的检测或提取来鉴定多媒体文件的真伪以及被篡改的情况。
用于多媒体作品完整性和真实性认证的脆弱数字水印,除了具有数字水印的基本特征如不可感知性、安全性以外,还必须具有对恶意篡改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实用的脆弱数字水印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良好的透明性。对多媒体文件来说就是不可感知性,嵌入水印后的多媒体文件要让人在视觉或听觉范围内,感觉不到任何变化,这样才能保证原始多媒体文件的使用价值,保证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因此在水印的不可感知性要求上,对脆弱性数字水印的要求比鲁棒性水印要更高些。
(2)盲检测认证。在完整性认证阶段不需要原始的多媒体文件,这对用于认证的脆弱数字水印来说是必须的,如果能确知原始的多媒体文件,就不存在真实性保护的问题了;另一方面,某些应用中根本就没有原始数据,比如询问证人的证词录音,为保证证词的真实性,需要在录音时自动嵌入水印,否则无法实现真实性的鉴别。
(3)良好的敏感性。要求多媒体文件中的脆弱水印能灵敏地被最普通的信号处理技术所改变。理论上,在检测端作完整性认证时,应该能够检测到所有影响多媒体文件质量的恶意篡改,即对恶意篡改的检测概率趋向于100%。
(4)防止“伪认证”攻击的能力。意思就是防止多媒体数据被篡改后仍能通过认证。对脆弱数字水印来说,不必强调其对恶意攻击的抵抗能力,因为对脆弱数字水印的攻击不是将水印信息除去或者使其不能被检测到,而是设法篡改多媒体的内容数据且不损坏水印信息,即使多媒体文件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但仍能通过认证。在图像应用中有例为证,Kundur基于小波的脆弱数字水印算法,当不采用“量化密钥”时,根据一个已嵌入脆弱水印的图像数据,可使任意一个与其相同尺寸的图像完全通过认证。音频应用中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5)对篡改攻击部分进行定位。当含有水印信息的多媒体文件被恶意修改时,检测算法能指明文件内容被篡改的位置,这些信息可以用来推断篡改动机和篡改的严重程度。
如果在实际问题中有更高的要求,往往还需具备以下特征:
(6)对篡改的部分进行恢复。在篡改定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恢复出多媒体文件被篡改前的真实内容,并且能够根据恢复的内容推断出篡改的方式以及篡改的类型,以提供篡改的证据。
(7)能与鲁棒性数字水印很好地共存。有时候单单依靠脆弱数字水印并不能同时满足多种用途,需要同时嵌入多个水印,不同的水印担负不同的使命,这样多媒体文件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同时实现多媒体文件版权保护和内容认证的功能。
三、脆弱数字水印算法概述
从1993年开始就有研究者从事脆弱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初期的研究大多都是借用密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常常使用密码学中的哈希(Hash)函数作为脆弱水印完整性认证的方法。Friedman利用密码学中的哈希函数,通过保存经过Hash后的图像数据,从而达到认证的目的,但是这样需要保存额外的认证数据――Hash值,并且认证得到的结果只有两种:“是”或“否”,并不能报告图像数据失真的具置。
Schneider和chang提出基于图像内容的方法,利用图像特征(如亮度直方图、DCT系数、边缘信息等),通过哈希函数得到用于认证的消息,因为图像本身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图像内容发生改变,则图像特征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可以保护图像数据中的每一个像素都不能改变。但是,它仍然需要保存额外的数据,不过提取图像特征的方法值得借鉴。
张和王在Yeung和PingWah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查找表和哈希函数的小波域脆弱水印算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在图像的LL子带用查找表的方法嵌入一个标识水印,用于检测和定位篡改;再选取HL子带或LH子带的哈希值作为水印嵌入到HH子带中,用于抵抗各种伪认证攻击。该算法既提高了基于分块的脆弱水印算法的安全性,又保持了良好的局部修改检测性能。
李和侯提出了一种新的混沌脆弱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利用混沌系统对初值的极端敏感性和块不相关水印技术,将图像DCT次高频系数和水印密钥合成为Logistic混沌映射的初值,从而生成水印,再将水印嵌入到图像DCT的高频系数中,利用图像DCT系数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水印的嵌入和盲检测。该算法计算简单,具有较高的峰值信噪比和良好的篡改定位能力。
脆弱数字水印技术在图像领域中的研究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着多媒体介质类型的增加,音频、视频在网络上的应用需求逐渐增大,研究学者们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到音频领域,很多良好的算法也从图像领域移植到了音频领域。
Radhakfishnan和Memon根据听觉质量相似的两个音频之间的掩蔽曲线必定一样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的音频内容认证技术。首先计算音频掩蔽曲线的Hash值,然后采用已知的数据隐藏方法将Hash值作为水印信息嵌入到音频信号当中。检测时,将水印信息提取出来与之前计算的Hash值进行比较,计算其相关系数,再与事先设定的相关系数门限值进行比较,判断内容是否被篡改。检测算法可以将常规的音频信号处理与恶意篡改操作区分开来。
王等利用离散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特性,提出了一种小波域脆弱音频水印算法,通过等概率随机量化音频信号不同子带的小波系数,并将视觉可辨别的有意义的二值图像作为水印嵌入其中,该算法对滤波、有损压缩、重采样等攻击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通过比较提取出的水印和原始水印的归一化相关系数,可以很容易对音频信号是否被篡改做出结论。
全和张以改进的心理声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小波包域的脆弱音频水印算法。该算法将改进后的心理声学模型用于比小波域灵活性更大的小波包域中,首先根据子带掩蔽阈值,水印嵌入和提取端要求的计算复杂度,自适应地选择最好小波包基函数,对音频信号进行接近于临界频带的分解,然后采用量化小波包系数的方法自适应地嵌入二值图像水印信号。检测算法不仅能够认证音频的完整性,而且能够在时域和频域中定位被篡改区域,可用于衡量法庭证据及新闻广播等的可信度。
袁等提出了一种音频内容认证系统。该算法通过计算音频帧之间的相似性,得到基于音频特征的位置序列,将其置乱和调制后,嵌入到原始音频的离散小波域中。采用相关检测来实现对音频内容的认证,并通过提取出的位置序列,找到被篡改帧的最相似帧,进行篡改内容的近似恢复。该算法在抵抗中等强度的MP3压缩、上下行采样等保持内容的音频信号处理的同时,能够检测出篡改、剪切等恶意攻击操作,能够对篡改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对被篡改的音频片段进行近似恢复。
冯等利用音频特征生成数字水印,提出了一种用于音频内容认证与恢复的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将音频分段后的每段主要DCT系数及其位置信息作为主要特征,经过量化和加密生成水印,再将水印嵌入到另一个音频段的最低比特位中。该算法不仅能检测和定位对音频内容的篡改,而且能够对篡改的音频段进行近似的恢复,保持较好的复原质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