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联合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没有很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或者只是片面地强调了这种“基础性”。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是面向什么呢?是为谁而打基础呢?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尤其是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教师如果不知道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不知道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实现为中学阶段打基础呢?“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即把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打破传统分段分层式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全程考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基本问题,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统一起来,观照基础教育的全程性和贯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性也可以表述为“基础性”,就是要改变小学教师只懂小学和小学生、中学教师只懂中学和中学生的教师观,强调无论是培养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应该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学教师只了解小学和小学生的片面性,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观”,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相互连贯的维度中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不关注小学,不关注小学生,其关心的重点还是小学和小学生。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也必须突出“阶段性”、“重点性”。总体上来讲,小学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有关小学、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知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中学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学生对某一“阶段性”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整体性”把握之基础上的,“阶段性”需要“整体性”的关照,而“整体性”亦需要“阶段性”的充实,它们是彼此映照的关系。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相互渗透
有一句话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叫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无论是综合培养模式还是分科培养模式,实际上都在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但是,“学有专长”中的专长一般不是指学科上或教育上的专长,而是指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专长。“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也不要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要拥有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成为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还有学者认为,“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究竟该如何处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呢?对于“综合性”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专业性”,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理解呢?在强调“综合性”的时候,“专业性”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那样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吗?小学教师的专业性首先表现在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把握以及学科文化的领悟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学科专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淡化学科知识的缘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中文、数学等专业那样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够的。需要询问的是,小学教师如果不能用浅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语文、数学的优美,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吗?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数学,那会是合格的小学教育吗?很难说让人人喜欢语文、让人人喜欢数学,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这样理想的小学教师,为学生未来更为艰深的语文、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能实现吗?小学教师不只是教语文、教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兴趣,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产生“语感”,数学课要能让学生产生“数感”,音乐课要能让学生产生“乐感”,美术课要让学生产生“美感”等等,要唤起他们对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的热爱,这才是小学教师的真正本领。
而没有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学科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学科背后所隐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教育艺术的掌握(这是另一种专业性能力),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试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艺批评、写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选择相关的学术信息,对语文学科的专业感受和专业拓展能力均比较薄弱,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呢?其他学科的教师亦如是。虽然小学教师要求能够教不同的学科课程,但从人的精力和专业范围来讲,一个同时教授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恐怕很难同时让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甚至更多学科。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在“学科专长”上的这种特殊本领,学生要具有综合的各科教学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学科上教得优秀的能力,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但要强化在某一学科上的专业性能力,这也是小学教育为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体现。“专业性”还体现在教育研究上。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呢?那主要是因为小学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为世界级的教育家,其“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与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个名叫“芝加哥实验学校”密切相关。李吉林作为为国内当代知名儿童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不也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各国政府间关于教师地位的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件“教师的责任义务”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的专门职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自身,应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小学教师要使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综合性”,但也不轻言放弃“专业性”,它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认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就像知识的“渊博”一样,没有一定程度的“渊”,“博”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一定范围的“博”,“渊”是很难持久的。
三、“选择性”与“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培养体系,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内容模块和就业面向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能从事小学教育吗?“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多少与现行“定向性”的观点有些不同。有观点认为,“我们允许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自主择业,允许或‘强迫’非自愿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这实际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养小学教师,结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减弱,降低其专业知识的水平,降低其专业能力的标准,降低其专业精神的要求。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削弱了师范性,或者取消了师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学术性,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能力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抑制作用。”还有学者说得更加绝对,提出“必须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向,避免外延扩大。”“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即是强调专业目标的单一性,反对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态势。”用“必须坚持”和“反对任何形式”来坚守小学教育专业的“定向性”,可见其坚定的决心。这种坚定的决心出发点是维护小学教育专业的纯粹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纯粹性存在吗?是合理的吗?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说“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这是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职业选择之“定向性”的质疑。正如数学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数学工作,物理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物理类的工作,乃至师范专业不可能规定学生都从事教师工作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职业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比如公务员,高校并没有一个“公务员专业”,所以许多其他专业来报考公务员,当然也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这不能说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学教师招聘不限制专业,任何专业都可以去报考,这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至少培养中学教师的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就业的极大威胁。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要有优势去竞争小学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也要有可能去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根据技术化进步的速度,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变换工作地点。”这已经是一种现实,尤其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进了小学,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或其他岗位,他们事实上也是可以选择进入中学的,只要他们愿意和有能力的话。但按现在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学很难适应中学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只关注小学的情况窄化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和适应能力。在“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模块,比如可以选择更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在小学实习之后选择到中学去实习,更好地了解中学的教育实践,这样他就可以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本领去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单纯“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只有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坚持“定向性”的同时,也不能取消学生的选择自由。“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性”和“定向性”之间进行了协调,提供了可以沟通的桥梁,使“选择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四、“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
从目前国内教师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它不同于“分段分离式”这种我国最为普遍也最为常见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更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具时代应用性特征。但是,“整合连贯型”不是对“分段分离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扩展,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在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对“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间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是一种扩展,一种新的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会有所创新,但肯定会有所继承。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使“创新性”与“继承性”相互兼顾至关重要。
五、结语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12月将在我院我科实习的护生共140名,男22名,女118名,本科55名,大专40名,中专45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名,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学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带教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传统带教方法带教,即按教学计划一对一地跟带教老师参与手术室的日常学习及护理工作。
1.2.2试验组:
给予联合带教。
1.2.2.1总带教负责入科培训:
即入科后前3天由总带教集中授课,第1天采取多媒体教学介绍手术室环境布局、手术物品的存放位置、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巡回护士及洗手护士基本工作流程及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等,建立严格无菌观念。第2天总带教规范化示范无菌操作。边示范边讲解开无菌台、外科刷手、穿无菌手术衣、带无菌手套等,讲解常用的无菌单的种类及铺法,护生观看后亲手操作练习直到较熟练为止。第3天讲解常用的手术室护理技能,如手术器械的传递方法,穿针带线操作规范。以及常用仪器设备如电刀、吸引器、电动止血带等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护生观看后亲手操作练习直到较熟练为止。
1.2.2.2带教老师负责日常操作带教:
入科后的第4天开始到实习结束由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强化护生前3天所学习的知识,放手不放眼,让护生反复训练动手能力,直到能独立完成简单手术的台上护士及巡回护士工作。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求护生做实习笔记,有疑问的地方多提问,布置问题让护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增强自学的能力。
1.2.2.3各教学组长负责理论培训:
在一对一带教基础上,每天下午抽出1h集中授课,主要由普外组、骨科组、腔镜组等各教学组组长以课件形式讲解本组常见手术配合方法,并对本组新仪器设备及治疗技术新进展介绍,充实护生知识,开阔护生视野。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及时了解护生的需求及学习薄弱环节,回答护生提问,探讨手术室护理方法及带教方法的改进,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
1.3评价方法
1.3.1理论考试:
内容为医院制定的《手术室实习护生理论手册》中所要求掌握的手术室工作流程、无菌知识、基本理论等,采用统一出卷,统一由总带教改卷。操作考试主要为无菌操作及各种仪器使用方法等,科室制定统一评分标准,由总带教及抽取一名带教老师共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统计。
1.3.2护生满意度评价:
科室自制带教满意度调查评分表,在护生出科时发放调查实习护生对带教满意度。调查项目有带教方式、带教老师的教学态度、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带教效果及实习生管理5个内容,每个内容各占20分;每项内容中非常满意(20分),基本满意(15分),一般(10分)、不满意(5分);总分在80分以上为满意,总分在60~80分基本满意,总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等级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a=0.05。
2结果
2.1试验组护生在理论成绩及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
2.2对于带教满意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提高了教学水平的均衡性:
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方法,因带教老师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老师从事带教工作不长,经验不多,加上护生实习时间较短,各个带教老师负责的手术台数不均衡等原因,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联合带教,由带教水平较高的总带教及各教学组长负责理论教学,再通过一对一带教中的强化训练,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均衡性。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理论成绩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显著提高。
3.2减轻带教老师负担:
手术室护理工作环境与技术要求与其他科室有很大差异,知识专业性强,加手术室仪器设备较多,实习护生难于短时间内掌握。在短短的4周时间要教会护生大量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往往力不从心。而我们通过入科时统一学习,护生们了解了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核心制度,护士职责与工作流程。通过总带教讲解无菌操作方法、专科技能,以及规范化示范操作,护生们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技能。因此,可以减轻带教老师的压力,带教老师只要强化护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护生多动手,不断纠正及强化护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以便在短短的4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3.3扩大了护生们的知识面:
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因护生们在4周之内仅能跟台有限数量及类型的手术,因而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手术室常见手术的配合方法,而通过联合带教,由各教学组组长讲解各组常见手术配合方法,进一步加强护生对我院各种手术配合技巧的掌握,弥补了实习时间不足导致知识掌握不全面的缺点。对新仪器设备及治疗技术新进展的介绍,开阔了护生的视野,拓展了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4结语
关键词: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渗透策略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若想领会词语含义,理解文章内涵,则需多种想象与思考。如在感知、语言鉴赏、理解等认知活动中,需要渗透抽象概括、分析判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从而把握词语真正内涵。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的领悟力与敏感性,均和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若学生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则能更快速的领悟。所以,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的渗透多种思维训练,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拓宽思维宽度、深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适机诱导,训练准确性思维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因学生身心条件、知识水平、阅历等因素的限制,聋生在思维方面准确性不高,易于形成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适机诱导,而不是强制性地将学生拉到教学设计上,否则遏制了学生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前两句说说其表现是哪个季节的特点?于是聋生众说纷纭。有的讲表现的是春天,在诗歌中出现“梨花开”,这是春天才有的画面;有的则判定是秋景,在诗歌中写有“八月”,此时是秋季。而有的则争议道,这描写的是冬景,在这首诗中写了“雪”。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准确结果,而是让学生看看诗中的注释,明白“胡天”一般指塞北天空,并引导他们重点分析词语“如”,于是学生便得出正确而统一的答案。
其次,教师还需教授学生方法,以让学生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在我们进行表达时,若想说出有条理的语言,则需具有清晰思维,具有条理性。因此,在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设悬置疑时,需注意其条理性,让学生把握分析思路,借着依靠问题进入思维深处。这又要求教师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太难或太简单。若学生未做好思维准备,教师则提出深奥问题,学生则易于陷入思维困境。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问题思考方法。如思考“为什么”,是由结果来反推出原因;而答“怎么样”,则是由原因来推导出结果等。另外,教师提问后,应留出学生阅读或思考时间,使其主动找到问题答案,而后以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二、引导质疑,增强思维辨析能力
在语文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自主提问,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平时的训练。在最初自主质疑时,聋生所提出的问题一般较为浅显而简单,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适当肯定与表扬,以保护与激发学生对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好还需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质疑空间与机会。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根据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标题,鱼可以游到了纸上吗?猜猜“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学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试着提问。刚开始,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但经过教师加以指导后,也学会提问,如有学生提出问题:“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与“游到了纸上”有何联系?此时,教师可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相互讨论。经过交流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在青年心里游鱼已形成鲜活而清晰的现象,就如活在他心里似的;它们有先后顺序联系,“先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纸上”的原因。这样,可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当然,聋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特点,联系聋生特征,探究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维训练,并持之以恒。
三、由此及彼,训练灵活性思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着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现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图片观察与分析、课外探究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健康歌》来导入新课,为以下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出课题后,我并不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哪些病会传染?怎样预防传染病?”
这样由教师设疑转到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将提问的机会也留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动力。
二、观察对比、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创设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观察对比幻灯片中狂犬病和近视眼的图片,并说出二者病因有何不同、与健康人接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接着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来讨论探究: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分析时间,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流感是如何传染的,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探究结果,由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补充。然后马上播放动画:你能分别说出流感、肝炎、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并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使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1、新流感:简单介绍新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说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关防治图片。
2、“非典”:“非典”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3、艾滋病:艾滋病作为世纪顽症,目前科学界对它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它对人类的危害极其严重。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给学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熏陶下,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包括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正确地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的问题。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转入巩固练习,以一个具体病例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再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六、课堂延伸,巩固升华
课件展示:课外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每个小组书写一份调查报告。又一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强化外语体验教学特色,广泛开展外语体验活动,让外语学习成为生活化的交际场和快乐学习的体验场;让开朗、乐观、自信成为德外小学生的特有气质;让合作、表达、组织等能力和习惯成为德外小学生必备的素质;让学生敢说、乐谈、能演、会唱、善玩、爱写,真正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我发展潜能,让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更加彰显。
工作任务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3、开展外语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4、开展特色体验活动,彰显外语教学特色;
5、聚焦体验课堂研究,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工作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组织教师重温新课标理念,认真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反复研讨《生命因体验而精彩》一书的精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积极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2)每月组织一次全组人员到图书室开展共同学习活动,从各类杂志和书籍中找出有价值的文章,共同学习讨论,共同进步,并做好教研记录。
3)充分利用博客,分享、交流。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抓课堂教学。各年级积极开展组内研究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研讨,促进课堂教学地不断优化。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一堂组内研究课,上课时要求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充分运用实物、图片和直观教具等,生动活泼地进行外语教学。
2)抓集体备课。本学期将加强集体备课并作记录,为提高教师常规课、研究课的质量做准备。备课时通过专研教材,民主讨论,深刻分析,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翔实,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抓作业批改。各年级严格控制作业总量,规范作业批改,按照“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要求,确保作业质量。
4)抓教学质量。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工作,关注培优,更关注辅差,还要关心潜能生,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力求在教学中对薄弱处加以改进。
5)抓课题研究。深化外语组市级立项课题《营造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体验场的研究》的研究,各年级要按既定的方案扎实开展子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理论知识,撰写科研论文,最后将科研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外语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1)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外语竞赛活动。并适时地对成绩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
2)认真开展好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3)认真组织参加“英语风采大赛”活动。
4、开展特色体验活动,彰显外语教学特色:
1)继续深入开展西文经典诵读实验,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各年级分批分次轮流进行诵读展示,同时聚焦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西文经典诵读专用教材《英文名著选》的使用开展专题研究。
2)完善《双语科学教材》、《英语口语手册》《法语教材》的编印工作,投入试点使用的教材进行专题课例研究。同时做好校报《英语泡泡》的编辑工作,并督促检查本校报的使用情况。
5、聚焦体验课堂研究,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另附详细方案)
附件:工作行事历
时间
主要工作
负责人
第一学月
2、25—2、28
1、讨论制定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落实学期教研工作任务和目标。
2、西文经典诵读准备工作。
3、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4、英语教学目标标准化工作专题研究。
各教研组
各教研组
第二学月
3、1—3、29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常规”,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2、组内教师互听互评组内研究课,多反思,多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3、《双语科学》《趣味日语》《趣味英语》《英语泡泡》等校本教材和校报的编辑及使用研究会。
4、学科指导教师及师徒结对工作会。
5、启动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6、学月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教学常规检查。
第三学月
4、1—4、30
1、“体验教师”专题调研(一)。
2、市级立项课题专题研讨会和校级课题研究会。
3、“体验课堂”特色教师观摩课展示。
4、深入开展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5、开展优秀外语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6、开展市直属学校联合教研活动。
7、学月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教学常规检查。
第四学月
5、6—5、31
1、“体验教师”专题调研(二)。
2、继续深入开展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3、专家顾问组听常规督察课,组内教师互听互评,多反思,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4、落实期中质量监控,开展外语学科竞赛活动。
5、学月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教学常规检查。
第五学月
6、3—6、28
1、继续深入开展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2、专家顾问组继续听常规督察课,组内教师互听互评,多反思,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3、完成新授课内容,准备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4、组织教师交流在新课程标准下外语体验教学、教研的心得,并撰写体验教学叙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