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调发展的意义

协调发展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协调发展的意义

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1篇

根据这次会议的总体安排,结合县委、县政府研究的精神,我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集中讲两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搞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年是我县实施“双倍”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双重夹击下,全县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劳务经济、品牌经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实现一产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⒈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经济各项指标增幅较高。继续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强畜牧业、调大林果业、调活水产业”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种植业增产增收。全县种粮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人均增收元。畜牧业保持增长态势。面对上半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坚持一手抓防治,一手抓发展,出笼家禽万只,出栏生猪万头、羊万只、肉兔万只,分别增长、、和。实现产值亿元,增长,人均增收元。水产业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万亩,产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增收元。林业经济不断壮大。成片造林万亩,完善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林木万株,完成育林苗亩,果品产量万吨。

⒉农业项目推进扎实有力,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坚持以工业思维办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各镇、农口各部门及有关龙头企业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招商引资,洽谈农业项目个,实施农业加工项目个;申报农业专项个,其中到位个,引进专项资金万元。目前,全县农业在建项目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个,种养项目个,总投资亿元,投资额万元以上项目个。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生产带动型、加工拉动型、营销推动型龙头企业。全县新增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加工企业家。恒通食品公司、今日草业公司被评为全国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省强重点出口龙头企业,近湖羽丰父母代种鸡场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种鸡场。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个,恒济水产协会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冈西草鸡协会跨入省级农业产业化专业协会行列。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的提高。一年来,全县通过论证的无公害粮油、水产品、畜禽产品基地达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个,绿色食品品牌个。

⒊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有了新突破,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把劳动力培训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工程来抓,大力拓展国内外劳务合作空间,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全年共提供就业岗位余个,新输出农村劳动力人,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对口地区劳务输出人,向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地外派劳务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家,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先后举办了农村特困户子女专业技能培训班、农民就业知识培训班。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求,抓住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等发展机遇,先后向农业龙头企业、建筑业、纺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和节能灯具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完成年度计划的。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达。同时,组织县内部分企业到安徽、湖北等地招工,取得了明显成效。

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巩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立足防洪保安,积极疏浚河道,全力推进圩堤达标工程建设。疏浚河道条公里,工程土方万立方米,开展高标准圩堤建设,加修圩堤公里,工程土方万立方米,新建、拆建、修建水利设施近座。以推广水稻机插秧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新增各类农机具多台(套),其中水稻插秧机台,推广机插秧万亩,在去年全县遭受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灾害的情况下,机插秧经受住了考验,为全县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全县基本农田进行核查、登记和公示,明确保护责任人,共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县××××年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新增耕地亩。多方争取农业投入,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争取到个省级多种经营龙头项目和个部级水产养殖项目,财政投资万元,目前已完成总量的。争取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万元,改造中低产田万亩。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工作,做好春耕、夏收、防洪防汛等重要时期的气象服务。

⒌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农业税调减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三项资金共万元。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完善村账镇管制度,普及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规范涉农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民主管理、限额收取、上级审批、定向使用”,杜绝了涉农负担案件的发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试点,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全面开展征地补偿费清欠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保证被征地农民补偿到位。农技农经服务体系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版权所有

××××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是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决不能因为去年形势好就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对当前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民的富裕程度和农村的发展水平切不可估计过高。要清醒地看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带动力强的农业规模项目并没有大的飞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明显扭转,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消除。因此,今年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切实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今年出台的中央号文件,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条政策性意见,这是我们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省、市也将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今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必将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政策机遇,不失时机、千方百计抓好“三农”工作,争取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掘自身优势,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总之,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一以贯之地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

二、咬定目标,硬化措施,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突破

××××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县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围绕“三个增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专业技能、增强农技农经服务体系的动力和活力),抓好“六大重点”(农业项目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输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版权所有

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实现一产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以项目推进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块状经济。

目前,我县农业仍属于传统的生产型、单一结构的低效型农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实现加工型、多元结构型农业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家资金来开发农业,发展大型农业龙头生产加工项目,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县农业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高、农村面貌大改变的根本所在。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项目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作为全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

在项目定位上,要根据我县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有针对性地到民资、外资比较集中、活跃的地方去招商;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高点规划,精心包装,用最富有特色、资源相对丰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去引商;用最大的真诚、最好的服务和最优的环境去安商。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去年三次集中农业招商的成果,突出抓好意向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开工,在建项目促竣工,竣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一档镇及农口部门要各新上个投入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二档镇各新上个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三档镇各新上个投入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确保全年实施投入万元以上农业项目个,其中万元以上项目个,万元以上项目个;全县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亿元,利税万元。

在产业导向上,要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层次,扩展规模;引导外来资本投向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重点抓好林木板材、特水产品、畜禽产品、蔬菜、粮食等深加工项目培植,精心规划实施方圆禽业、恒通果蔬、红梅乳业、东泰木业、华德米业等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做强做大。围绕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壮粮食蔬菜生产加工、特水畜禽养殖加工及林木业等优势主导产业,进而形成西部沿荡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中部内圩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东部沿岗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全县农业块状经济区域特色,使全县农业产业、产品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进一步彰显,效益进一步放大,从而实现我县传统低效型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升级换代。同时,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组织项目攻关,争取国家财政更多的资金支持。

⒉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转移一个农民,可以致富一个家庭;转移一批农民,可以激活一方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益最好的途径之一。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好。要按照全民创业的要求,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走出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走回来办起来,走进走出带起来,不断拓展致富途径。要着力提升劳动力培训输出的层次。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比例虽然较高,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转移输出空间仍然较大。据初步统计,全县尚有近万农村劳动力赋闲在家。已转移的劳动力中,许多人并无一技之长,只能在外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报酬极低。我们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培优”、“培特”为方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县计划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其中定向技能培训万人。在内容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在形式上更加突出灵活性,在体制上整合系统资源,力争逐步使每个劳务输出人员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技能,使他们逐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不断提高他们的岗位竞争力和劳动含金量。要多途径促进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一是开展普训,增加培训覆盖面。由县劳动部门牵头,各镇人力资源中心组织人力,逐村逐户,对未转移劳动力进行造册登记,由培训部门组织师资力量负责技术培训。二是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输出的层次。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主动与培训部门联合,组建培训输出基地。实施订单专项培训,使培训更加对口,就业更有保证,劳务收入更加稳定。三是鼓励“凤还巢”,实现良性循环。各镇要组织对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逐一登记筛选,将有技术、有经济实力的人员一一排出来,明确专人加强沟通联络,提供优惠待遇,鼓励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在“走进走出”的过程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⒊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活化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外连市场、内连企业、下连农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形成“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市场紧紧联结在一起。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了较大进展,恒济水产协会、盐阜草鸡协会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出现了多个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的专业协会。我们要乘风乘势,鼓励发展,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一要抓发展。今年国家对农业的扶持重点将转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要抓住这个政策的机遇,在全县范围内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和种养大户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农民跑市场、闯“码头”。县委农工办要迅速制订规划,各镇及相关部门也要明确目标,每个镇和各优势主导产业都要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全县要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以上。二要抓规范。在组织机构上,将成立县农产品产销合作联社,设立专门机构,建立专门班子,对外开展合作,对内指导服务。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经营组织,坚持“自愿、自由、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分配方式上,建立“二次返利”制度,所有成员按交易量的大小,不但可以获得收购利润,还可以获得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赚取的利润,确保农民利益的最大化。三要抓培训。大力培训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让头脑灵活、市场经验丰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能人来担当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领路人。全年新增农民经纪人人以上。

⒋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农业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鼓励农村富余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聚集,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制订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并选择试点,稳妥推进,保证失地农民“少有所助、青有所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故有所恤,困难有救济、生活有保障”,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长远利益,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深化农村财务制度改革。在继续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财务管理电算化,实行县镇联网,形成“横向同步管理、纵向连贯监督”的良性机制,使村级财务记帐更加及时、准确,监管更加到位。进一步完善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支管理,严格实行村公益事业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新举措、新办法,继续坚持“三优先一加强一禁止”,即优先化解涉农债务,优先化解有息债务,优先化解税费改革后新增债务;加强对“无债村”和“债务大村”的监管,“无债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可以上浮作为奖励,“债务大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则下浮,并制订严格的化解债务规划,限期化解;严禁发生新的村级债务,谁发生谁负责,谁借债谁偿还。县委农工办要拿出详细规划,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完成全年化解村级债务万元目标。

三是深化农技农经队伍改革。要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过细工作,尽快把改革推进到位,使农技农经人员定岗定位,真正发挥其服务职能。同时,鼓励分流人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胆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和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四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确保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要,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真正实现还利于民。

⒌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县农村普遍底子薄、条件差,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十分明显。各镇、各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努力促进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发展区域物流的原则与框架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它的一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

区域物流的发展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满足区域物流市场需求原则;2、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原则;3、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基础原则;4、有利于培育物流企业原则;5、各规划空间节点之间有机衔接、合理分工原则;6、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原则。

现代区域物流一体化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基础下,以科学的物流市场容量预测、空间等级节点体系规划为基础,夯实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基础设施等支持资源,才能实现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如图。

二、东北区域物流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使得各种商品、服务需求和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为其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长快速,东北三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越来越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发达省份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区划阻碍物流市场的形成

物流业分部门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了物流基础平台分割,不仅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更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物流的特点是不能单独依托于任何一种方式,必须依靠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结。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东北三省加强了区域经济、物流等方面的合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在区域物流规划管理和实际运作上,存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互恶性竞争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二)物流节点规划问题

物流结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需要不相一致等问题,使宝贵的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三)物流设施问题

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虽然发展很快,但铁路设施常年超负荷运行,铁路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的比重逐年下降,60%左右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公路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的现象。而且物流设施分布不合理,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

(四)物流企业落后,物流人才匮乏

虽然东北地区的物流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国外的物流巨头相比,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大多数物流企业的写照。能提供效益规模化、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和手段现代化等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廖若晨星。

现在东北三省的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大多数不是物流专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懂什么是现代物流。而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为营销部门服务,物流技能明显不足。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职能部门,职员们接受的培训都是对其他部门的需要做被动的反应,而不是主动地向他们提出如何更好地进行物流运作的建议和意见。

(五)信息网络不健全

东北区域目前与现代物流密切相关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网络不健全,信息不畅通,致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代物流发展滞后。区域内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城市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影响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物流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此外,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大大降低了物流信息应用程度,使物流信息化的应有效应不能很好地发挥。

三、东北区域物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统一政策与措施规划,实现协调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强化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作用,加强东北三省的政府层面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物流政策与规划措施的协调统一。统一规划、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宏观指导,注重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区域物流的发展。

(二)加强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量是物流市场分析的基本度量,我们称之为区域物流市场容量。区域物流业发展规划要从区域的物流需求市场空间着手,在充分客观地分析评价现实需求大小的前提下,合理估计所需的物流市场容量,以使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相适应,既要避免供给大于需求,出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防止供给小于需求,制约经济正常速度发展。

(三)科学规划物流空间等节点体系

物流空间等节点体系规划包括若干物流园区、分拨配送中心的具体节点,和对应的交通工具、仓储设施、系统平台、线路中心空间等级节点体系规划。进行节点体系规划时要注意充分整合传统的物流资源,以避免投资的浪费。

(四)促进物流支撑资源发展

1、积极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培养具有现代物流技术的人才

为了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吸引国内外大型的物流公司进入东北区域,既可以培育和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本地区的物流企业成长,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快速成长。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剥离低效物流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业化物流企业对从原工商企业中分离出来的物流机构和物流设施进行重组,鼓励物流服务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物流供给能力。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制定中长期人力培养规划,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建立起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使物流人才结构与市场需要相对接。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包括两个级别的规划:一是区域间的系统,主要包括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二是域内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等级公路、立交桥、地铁、轻轨、内河、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3、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

物流信息化是东北地区物流现代化的重点目标之一。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应以区域内物流业务活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之间联系为基础,以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协同工作为主要模式,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拟构建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东北地区物流管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网络、东北地区物流信息交换平台。

信息化平台规划中,政府的作用非常突出。基础性设施以及行政监管平台应由政府牵头或者是政府为主来搭建;商业平台也是政府促进,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或者企业为主投资来建设,使东北地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与功能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4、实现物流标准化

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路径选择

从很久之前,就开始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在1982年,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里面,第一次提出了 双重 “首都圈” 设想。在1996年,在《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 “首都经济圈”,这样北京和天津的核心地位就更加凸现出来。近几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迅速地发展。在2004年,京津冀已经达成了 廊坊共识”,把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明确确定下来。而且,200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使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的角度。在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项国家发展战略,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然而,京津冀一体化的道路依旧很坎坷。这篇文章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内涵,提出了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

一、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要想实现区域一体化,必须以城镇体系作支撑。同样,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也需要把城镇体系作为基础,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要和谐发展,各尽其职。当前,京津冀区域内共有13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十一座地级市,其中,只有石家庄和唐山不是中小城市,在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可以说,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发展的核心城市,这两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其他城市而言比较突出,其他的城市与这两大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北京和天津的人口比率越来越高,2012年就已经达到了高度城镇化水平。但是,2012年的河北省人口比率却非常低,与北京和天津相差甚远,甚至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不仅是人口比率,人均GDP也是如此,河北省的人均GDP非常低。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河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不能与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同日而语,河北省的城镇体系非常不健全,而北京和天津的城镇体系相对而言是非常健全的,大量的资源支持,而河北省的发展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的支持。 因为城市不合理的等级结构,缺乏大型城市,导致经济联系断裂。首先,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就导致两大城市的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发展不协调,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其次,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型城市的发展相差甚远,很难与核心城市的发展衔接,也很难大型城市的发展规模,对于北京和天津的支撑力度也不够。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北京和天津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作用比较小,周边城市对于城市的发展辐射作用也非常小,所以,在整个城市群之中,扩散速度非常慢,这就造成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没有什么基础,想要达成协调发展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京津冀城镇体系形成,那么就能促进一体化的发展。

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重庆高职教育经历了由教改试点到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路程,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已将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和培养人才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在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激励下,重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目前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就要求重庆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考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有关重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园区

首先,高职教育园区便于政府、社会、学校三方的有机结合。根据教育厅及重庆市政府提出的总体规划方案,重庆高职教育园区将成为企业与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摇篮,沟通政府、社会、学校的三方关系,并对重庆市的产学研结合、研发新产品及自主创新等发挥先导作用。在重庆高职教育园区中,应该始终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高素质、具有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人才,同时这也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其次,高职教育园区对整合重庆市高职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高职教育园区的构建,有利于提高重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协同合作主要包括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共同发展与资源共享等,它将推动实现合作办学,提高各校的组织、领导、决策及控制、创新能力等,整合办校资源,以高职教育园区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一批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职教育园区有利于政府控制导向。通过高职教育园区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各项职能的发挥,实现控制导向。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与办学目标,对高职教育的各项活动实现引导、协调、统筹及检查功能,推进重庆市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学术沟通及教工人员培训等工作;第二,推动社会评估机制的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促进资源共享,统筹各校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引导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当前,高职教育走上了“产学研”联合办学之路,而加强与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加强沟通合作,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

第一,行业协会便于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通过高职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可促进各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将高职教育推向市场化,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共同提高办学效益、规避市场竞争风险。通过行业协会的建立,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教与学一体化,促进统一经营与统一管理。

第二,行业协会便于避免资源浪费。由于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但是增添教学设备等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设备更新落后,不利于专业发展。但是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可将企业的先进设备直接应用于教学中,企业的资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工具,实现了资源共享;另外,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需要开展大量实践教学,因此需要配套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与行业的联合,充分整合了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第三,行业协会有利于发挥集团优势。通过构建“职业教育集团”,能够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体现出功能优势:一方面,实现集团学校与企业的互动,让学生真正体会企业真实环境,体会完整的工作流程,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学校定期举办相关行业会议,让行业协会成为校企交流平台。

第四,行业协会有利于有效地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信息枢纽作用。对于学校来说,通过行业协会举办的行业会议,定期调研行业技术与人才需求状况,组织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加入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或者参与设备展览会,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信息的整合,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范围,由单纯的人才需求交流转化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交流。

三、高职院校的集约化、多样化

集约化发展主要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将原本处于分散化、效率较低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最终形成规模化的教育经济体,充分利用资源,发挥高职院校发展的规模效应。集约化是高职院校发展中抓住机会,走质量效益之路的创新模式。重庆高职教育的集约化发展,是与粗放型教育发展相对应的发展模式,其目的主要是在新形势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质量作为第一保障,探索效率优先、适度规模的发展路径与战略体系。

通过集约化,可以整合校际资源,节约发展成本,从而实现规模效应。集约化同时,在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强调高职教育本身的多样化发展。这种多样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这里主要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强强联合,是重庆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通过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可利用现有的学校设备、师资力量以及企业的场地、设备、资金等,实现校企之间同担风险、共同投资、共收利益。另外,还可通过股份制的办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资源,将社会资源尽快转化为教育资源,并以此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合作实现双赢。

二是办学专业的多样化。专业的科学设置,是重庆市高职教育院校实现培养目标、体现教学特色的重要途径,而紧贴市场需要设置专业,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因此,在重庆高职教育发展中,盯紧社会与市场发展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生产中需要什么技术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通过多样化的专业办学,突出高职院校发展的亮点,并在招生中获得更多资源优势,从而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  三是师资队伍的多样化。一方面,鼓励教师多走进企业,实行顶岗实习或者“挂职”锻炼,提高实际经验,以丰富的工作经历促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便于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教师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实行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制度,选拔真正优秀的教师,并由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队伍,深入到各高职院校开展讲座,加大各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

四、高职院校的品牌化

高职院校的品牌化,代表了高职院校的视觉、感性及文化等形象,主要指其对于高职教育消费者的印象,抽象地表达了高职院校的办校内容与水平。因此,品牌既是高职院校的标志,也是社会信誉的体现,更是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消费者的承诺与回报。如何才能实现重庆高职院校的品牌化,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注重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塑造高职院校品牌化的关键。重庆高职教育中,打造品牌化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需培养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社会经验的“双师型”队伍;同时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依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优化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精品课程的基础。重庆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深入实际,与各用人单位加强沟通联系,构建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在确保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性、职业性等特点,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根据社会需求及企业岗位的目标需求来设置,从而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品牌化强调的是特色与优势,最终目标是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源。在重庆高职教育发展中,除了强调一般共性之外,更要注重对个性化品牌的把握,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特色化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品牌化的塑造过程中,首先明确的是各自的办学目标与定位,这充分体现出学校办学的核心。因此,通过品牌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在办学中的开拓进取,理智分析学校的环境、背景、优势等,最终确定与自身发展相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品牌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既要承担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也要加强对办学效益的重视。当前,随着高职院校自主办学权力的加大,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盲目扩大规模来提高办学效益,然而重庆高职院校在建设投资、教育投资等体系方面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扩大规模虽然带来了生源的增加,但却直接导致了办学质量的下降。通过高职院校的品牌化建设,可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办学理念,提高师资水平和专业水平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有效解决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之间的矛盾,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高职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与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国际化趋势,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话题,将在未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竞争中成为重要主题。当前,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想。在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发展较快,但其国际化进程仍很缓慢。伴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高职教育国际化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必然趋势。

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Abstract:Thisarticleprofitedfromthedevelopedcountrytopromotetheregionaleconom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relatedexperience,inviewofourcountry’sactualsituation,howtopromoteourcountry’sregionaleconom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toproposeownview.

Keywords:regionaleconom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suggestion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已被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看作是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本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人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专门的立法

可以说成功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过大问题的几个国家,都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任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中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完全以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来推进,而美国、德国也都有相关的专门法规出台。日本政府无论是对全国性开发,还是对地方性开发或特殊性开发,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并根据各项法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了政府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美国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对落后地区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所有的程序和过程都在严格的法律控制之下,防止发生将资金挪作他用,而使项目夭折的事情,保证了援助项目落到实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相关法律主要是使得平衡区域差异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任务,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到了基本法的高度。

2充分运用了财政政策的相关工具

首先,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税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政府通过差别税制积极培养落后地区的良性循环能力。其次,要对落后大的地区转移支付,这里可以以德国的财政平衡制度作为借鉴。其特有的转移支付机制充分体现其合作性财政联邦制的“合作”性质,即通过财政手段实现州之间或地方之间人均财力的相对平衡,为确保各地区居民能够实现这种相同的生活水准创造条件,这正是德国财政制度的核心。

3对落后地区实行倾斜的金融政策

区域协调性问题处理的比较好的国家都十分关注运用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实行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准备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倾斜。考虑到落后地区货币乘数较小的现实,应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应该有效的反映资金的稀缺、投资的风险,利率也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资金流向的导航器。其次,采取积极政策合理推动落后区域金融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及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是实现由传统经营理念向现代经营理念的转变。落后区域金融发展滞后,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但内部理念的落后也是重要因素。4加大国家对落后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

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包括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落后地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这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加大相关的投资力度。同时,要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的同时,高度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以德国为例,其在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要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使得区域间经济能得到协调发展。

5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

美国政府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主要是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核心是要培育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认为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当前对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可见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问题也高度关注,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未随之增加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6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

德国所采取的这一政策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如果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而中央政府主要发挥居中协调作用,则更容易解决“诸侯经济”导致的各种矛盾。具体的做法可以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合理性及相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建立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审查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性。

7合理利用外资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海外资金,同时引进外资时应在吸引直接投资上下工夫。外国资本的流入如果处理不当,有时会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在短期资金和那些随时可以兑现逃走的证券投资的管理上。由于目前通讯手段十分发达,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证券投资资金在瞬时内就会抽走,从而对一国的对外支付造成严重压力。

8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实并非作为工业巨头的诸多大企业,而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为支持本国中小企业发展,德国采取了设立州投资的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参股基金、市场开发项目,为中小企业创造、保证就业、提高竞争力,以及对出口市场的开拓、培训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成立巴伐利亚建设融资促进银行,为企业申请商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成立巴伐利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等一系列手段。而这一点与我国实际也相吻合,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无疑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