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近年来,新媒体一词被频繁使用。从最初在传媒界的使用,到现在扩展到多个领域内普遍使用,众多学者对新媒体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新技术的使用更为重视。那么数字图书馆中是如何运用新媒体呢?新媒体的运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

1 新媒体的概念

何谓新媒体呢?新媒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同时相对于传统传播信息的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刊等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这种新的媒体形态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而出现。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李莉认为新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是一种传播形态,它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现代通信方式(如无线通信、卫星等)和互联互联网渠道,最终通过设备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以供用户的使用。[1]。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媒体形态;随着网络的发展,无线移动的出现,这种媒体形态也在网络领域、无线移动领域等方面都有所延伸[2]。周晖认为新媒体这个概念为了区别传统媒体这个概念而提出的,主要是指在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支持下而出现的一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媒体形态,这种媒体形态与传统的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有一定的区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字设备来传播信息,如数字报纸、手机信息、数字电视和网络信息等,因此在媒体界将新媒体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3]

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通过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信息或服务的媒体形态。目前常用的新媒体有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等。这些媒体的投入使用,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2 数字图书馆

在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出现并逐步普及,联机情报检索顺应而生,在这种大背景下,图书馆界提出了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融入到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扩展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

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起源来自于VannevarBush所发表的“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AsWeMayThink)一文。该文发表于1945年7月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当时VannevarBush担任着美国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办公室的主任一职。他在文中构思并描述了他所设想的一种信息机“Memex",即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图书馆中,将计算机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的存储、查询等服务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信息系统。这一构思的提出被图书馆界认为是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起源地。

随着图书馆业务的扩展,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有的学者认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就是数字图书馆;有的学者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大型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借助一定的数字技术,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便于网络查询和传播……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数字技术是数字图书馆必不可少的工具,存储方式是数字化的,可以再网络上传播或

查询等。

3 新媒体在数字图书馆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图书馆业务也在不断扩展,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新媒体融入到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中,促使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3.1 扩展移动图书馆业务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G、3G网络、4G网络基本上覆盖了各个角落,手机阅读、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点播等多元化的通信业务大量出现,并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互动交流方式也多样化,移动QQ、微信、飞信等产品相继推出,人们交流更是方便。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引入这些新媒体业务,将图书馆业务与手机等移动设备、电视、广播等结合起来,建设适合手机、电视等使用的数字资源,开发新的多媒体业务,如移动图书馆业务(如手机图书馆业务)、电视图书馆业务等等。在自己开发数字资源的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向商业机构购买数字图书和其它的数字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本馆的读者群使用;或者将本馆的纸质资源开发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定期在图书馆网站上,以供本馆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与图书馆用户进行时时交流,及时为读者答疑解惑,为图书馆用户利用本馆数字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3.2 移动阅读

随着手机的出现,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人们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数字阅读以其便利性、实时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图书馆要跟随时展需求,积极与电子出版商合作,丰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以便为本馆读者提供丰富的电子资源,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学时分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31-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peciality of Computer

ZHANG 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clude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period assignment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Through near three year practice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eriod distribu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1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从多媒体技术原理和应用的视角,对多媒体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做了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媒体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著作工具。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1章多媒体技术概述

重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多媒体关键技术。

1) 多媒体的概念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分类。

2) 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掌握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

3) 多媒体关键技术 理解多媒体关键技术。

第2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重点: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磁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显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1)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3) 磁存储系统及工作原理掌握磁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磁盘阵列RAID技术。

3) 显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液晶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显卡的工作原理。

第3章多媒体光盘存储系统

重点:光盘的结构与记录信息的原理。难点:光驱读取光盘的方式。

1) 光盘存储系统了解光盘存储系统的特点和分类,掌握光驱读取光盘的方式。

2) 光盘的标准了解常见光盘的标准,掌握VCD和DVD技术的区别。

3) 光存储介质的结构与工作的原理掌握光盘的结构与记录信息的原理。

第4章多媒体音频信息处理

重点:音频文件的格式,MIDI的工作原理,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难点: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1) 音频信号及其概念 了解音频信号的形式,理解声音的三要素。

2) 声音信号的数字化掌握模拟音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

3) 声卡理解声卡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4) 音频文件的格式与处理软件理解声音文件的格式,掌握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5) 乐器数字接口---MIDI了解MIDI系统的组成,理解MIDI的工作原理。

第5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重点:图像处理中的色彩学知识,图像文件格式。难点:图像数字化过程,PhotoShop用法。

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了解数字图像的概念,理解图像的分类。

2)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3) 图像与图像数字化过程 掌握图像数字化过程及原理

4) 图像处理中的色彩学知识理解色彩模型、色彩三要素、颜色深度和位平面

5) 位图绘画与编辑理解滤镜、通道、图层、蒙版的概念。

第6章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处理技术

重点:矢量图格式的特点,三维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

1) 计算机图形学概论了解图形的概念,理解图像和图形的区别。

2) 三维真实感图形技术掌握三维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

3) 矢量图格式与绘图软件理解矢量图格式的特点,了解常见的绘图软件

第7章多媒体视频信息处理

重点:视频的数字化过程,视频文件的类型,YUV模型。难点:premiere的使用。

1) 视频基础知识理解视频的定义、了解视频的分类

2) 广播电视信号及其标准了解广播电视信号制式,理解YUV与RGB彩色模型。

3) 视频的数字化过程掌握视频的数字化过程,理解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

4) 视频文件的类型和处理软件理解视频文件的类型,掌握premiere的使用。

第8章计算机动画

重点: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1) 计算机动画的概念理解计算机动画的定义。

2) 实现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理解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第9章多媒体数据压缩与编码

难点:统计、预测、变换编码的工作原理,JPEG和MPEG压缩编码和算法。

1) 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概述理解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理解对称压缩和不对称压缩。

2) 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理解统各种编码的思想。

3) 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和运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掌握 JPEG和MPEG压缩编码原理。

第10章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与著作工具

重点: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分类。难点:掌握Authorware的使用。

1) 多媒体著作工具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特点,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分类

2) 常用多媒体著作工具介绍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著作工具,掌握Authorware的使用

3)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4) 实验教学环节

3 结束语

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为导向,围绕以上教学内容设计了很多视频、音频、图像、动画方面的实用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应用到的,例如在图像处理中制作个人证件照,视频处理中给视频制作字幕配背景音乐等等。在课程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部分同学还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优酷等视频网站,有很高的点击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钟玉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辅导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宗福,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网络技术;电影数字化;应用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通信等多种不同种技术相互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发展。并且,随着计算机动画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字制作技术较好的取代传统的电影制作的技术。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数字电影还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数字电影主要以其高品质的画音效果、放映质量、丰富拓展的节目资源等显著特点被世人接受与欢迎的。同时,给观众们视觉上带去一种全新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电影在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另外,数字化是电影百年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如此,它还是电影技术取得更好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使得电影运营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给观众营造一种视觉冲击力、听觉震撼力以及感染力的氛围等。

一、关于数字媒体的基本概述

(一)、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因此,数字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除此之外,数字媒体本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以及传播的一种信息媒体。并且数字媒体通常情况下是以现代化网络作为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主要的传播载体的,因此,必须不断的完善其服务的体系,同时,将其分发到终端以及用户进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

(二)、数字媒体的基本特性

(1)、数字媒体的数字化特性

数字的媒体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传播的,然而数字媒体却是以比特的形式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和传播的。

(2)、数字媒体的交互性特性

此外,数字媒体还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基本概念。但这个在模拟的领域内是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的,想要实现的难度非常的大。

(3)、数字媒体的趣味性特性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数字游戏、数字电视以及移动流等不同形式的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得数字媒体的趣味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等。

(4)、数字媒体的集成性特性

媒体技术主要是将文字、图形、影响、声音以及动画等各种各样媒体进行结合的一种应用。通常情况下,数字媒体是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目前的数字媒体能够被应用的范围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也更加的广阔,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有声图书的出现等。

(5)、数字媒体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特性

当前数字媒体传播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和人文艺术两者相融合实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多媒体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专家必须对其技术规划进行负责;而设计专家和艺术专家则必须对其可视内容进行负责等,以此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需求者的实际要求等[1]。

二、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述

数字媒具有非常广的技术范围,并且其技术大都十分新颖,同时期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深,比较广等,属于集多种学科、技术相交叉的一个发展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内容大体上概括为一下几个点:第一、数字声音处理的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音频、传统技术、音频数字化的技术以及数字音频的编辑技术等。第二、数字图像、视频处理的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表示方法、数字图像获取技术以及图像的编辑。同时,其数字视频处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数字视频以及后期特效处理等。第三、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其主内容主要包括动画的基本原理、设计基础、数字二维动画技术以及数字三维动画技术等。第四、数字媒体压缩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媒体压缩技术、分类、通用数据压缩技术与标准等。第五、数字媒体传输的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流媒体传输技术以及IPTV技术等等[2]。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主要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并且数字媒体技术是继有声、彩之后重要的一次技术革命。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数字挺像技术已经逐渐开始被实现,随之还出现了电脑动画。除此之外,数字媒体在电视广告、音乐电视以及动画当中应用也是其进行电影创作的主要源点。除此之外,数字放映机与动画影像压缩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

另外,数字化技术已经突破部分电影制作的环节,向发行由于上映等环节过度。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可以帮助电影实现过程中的环节制作。电影由之前用胶片存储、剪辑以及放映过的影片,在数字媒体的作用下,逐渐转换成数字摄影机拍摄,同时运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剪辑,然后运用互联网的形式上传至各个影院进行播放等。显而易见,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主要表现:(1)电影制作部分。整个电影从最开始的制作到发行一直到上映的整个过程中,是最早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数字电影能够消除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有效地提高了制作电影的效率。除此之外,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能够拍摄现实中无法拍摄到得影像。直至目前,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开始应用高清晰度的数字摄影机进行电影拍摄、剪辑以及后期制作等工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电影发行部分。由于数字媒体技术被电影广泛应用,电影发行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其先进的通讯技术为电影在全球上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数字化电影链进行数字发行,不仅能够有效地规避由于电影拷贝所造成画质损耗的问题,同时还延长了影片保存的时间。(3)电影上映部分。主要运用数字化影片构建进行放映。有效地的增加了影院收入[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作用,因此,在数字媒体技术的状态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奠定基础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敷字媒体技术导论[J].《数字媒体现代化》2008,3(5):569-570.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

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报业的困境,直接引发了2005年和2006年关于报纸“消亡论”和报业“报业寒冬论”的争论。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认为,“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1]《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认为2005年是中国传统报业的“拐点”,报业将走向“寒冬”。[2]在国外,也有许多关于报纸消亡的言论。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出版了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该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3]

报业究竟怎么了,是谁动了报业的“奶酪”,报纸真的会消亡吗,报业应当如何应对寒冬的到来?

谁动了报业的“奶酪”?一般的回答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动了报业的“奶酪”,报业的困境来自于数字化和新媒体的挑战。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任何业务信息都可以统一编码,变成“0”、“1”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上传输。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处理和网络传输。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其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实现。新媒体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全天候与全覆盖等特征,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出现了报纸“消亡论”和报业“寒冬论”。不过,也有很多人对报业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最有代表性的是报业“春天论”,认为报业的困难时暂时的,报纸依然生机勃勃。

事实上,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顾名思义,媒介融合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块。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使不同媒介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整合,是媒介融合的技术条件。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体间的界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自独立发展的媒体形态,进入9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融合。对于新闻和信息的大量需求以及不同媒介形态产品的互换互通,是媒介融合的社会条件。而以1996年美国颁布的《电信法》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允许不同媒介的兼并,成为媒介融合的政策条件。

美国教授戈登和戴默,将媒介融合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国内学者彭兰将媒介融合引起传媒业的变革概括为:在业务形态上,多媒体日益兴起;在市场融合上,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在载体融合上,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在机构融合上,是更高层次的再分工。[5] 媒介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之合。

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报纸和新媒体可以实现共生共荣。报纸与新媒体相比在内容原创、权威性、品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报纸的劣势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变为优势。同时,传统报业提升商业模式的时机并没有失去。

媒介融合并不只是技术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传媒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媒内容和经营模式的变化。

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使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实施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数字报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字报业是以信息技术、编码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像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报业;是对传统报业进行技术改造、结构重组、模式创新的现代报业;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时空化平台上的全媒报业。“新兴报业”、“现代报业”、“全媒报业”体现了数字报业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6]还有人认为,数字报业指的是报纸采集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从单一的报纸出版方式发展到多次多渠道出版和再利用,媒体业务模式从信息编辑加工走向综合信息服务。[7]

“数字报业”概念由“数字”和“报业”两个词语构成。这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的发展使两个概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数字技术可以对传统报业强制浸透和原型改造,传统报业也可以向数字领域积极融合和自我转型。因此,对数字报业的把握不能将数字与报业隔离开来,也不能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报业简单叠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数字报业的概念。

1、从技术形态上看,数字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实现传统报业体制、

流程与形态的再造。

这些数字改造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手段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是报业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形态数字化是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数字动漫等存在形态,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管理,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8]报业的数字化改造不仅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本身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更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即报纸内容通过新的介质(如光盘、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新的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阅读器、显示屏等)进行传播的传播形态。

2、从发展模式上看,数字报业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挑战和报业发

展的新制度,寻找到新的符合数字报业运作模式和规律的价值链与商业模式。

技术改造只是数字报业的表象,数字报业的本质是建立起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的报业发展新模式,对以往传统的报业发展模式加以改造更新,建立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和方式上,数字报业的生产不再是直线的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广告的二次销售模式,而是环型的多点互动形态。新闻采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及时的多媒体传输,新闻信息的呈现终端也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媒体,多媒体复合显示手段或者说其他任何新型移动数字介质都可能成为报业的终端。在经营方式上,数字报业将改变长期以来报业经营严重依靠广告和发行的模式,转变为多点作战立体经营,如个性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管理方式上,需要出台报业向其他媒介形态拓展融合的宏观政策,报业的管理部门应当在数字报业宏观战略下调整管理政策,制定适合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政策,促进我国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成功转型。在报社内部,需要搭建适应数字内容产业运营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就是新的组织架构。不仅仅围绕采访编辑发行广告的生产线进行管理,而是在数字多媒体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

3、数字报业是对传统报业的发展,不能割断与传统报业的联系另起炉灶,盲目发展。

数字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仅仅寻求一种数字化的新介质对新闻纸的替代,数字报业要扎根于传统报业强大的内容原创的沃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内容产品的原创能力,数字报业要充分发挥传统报业这一优势,并不放弃传统主营业务和主营产品。报纸业务目前仍是报业的营收支柱,也是战略转型的基础和条件,仍应全力发展。但是,不放弃并不意味着不对纸质产品和报业体制机制进行重大的创新。

4、数字报业发展的关键是构建起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体制上看,报社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赢利模式上看,报业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从终端服务来看,报纸难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9]因此,必须对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变单点赢利为多点赢利;变以读者为中心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

5、数字报业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发展方向是跨媒体跨地域的传媒集团和娱乐产业集团。

数字报业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有人因此认为数字报业是一个过渡性概念。数字报业反映的是传统报业在当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目标,它最终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内容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报业应当紧紧抓住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由传统报业集团,向跨媒体跨区域的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产业集团发展。由“报纸业”向“报道业”升级,从提供报纸转变为提供数字内容和核心价值,以及娱乐产品等。数字报业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状态,而是永无止境的动态目标,这是由数字技术发展的持久性和报业战略发展的目标性决定的。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了数字报业战略,并计划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该计划在2006年召开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启动。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

尽管数字报业这一概念是2005年前后才出现的,但报业的数字化改造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在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报刊出版引入综合新闻业务网络,在新闻采编环节告别了“纸与笔”。本世纪初,报刊的广告、发行、内部管理等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报业真正的起步是报纸“触网”。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揭开了我国报纸网络化的序幕。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它的《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成为我国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媒体。从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报纸的网络版(或称电子版)阶段,这一时期是直接把报纸内容按版面或是类别搬到网上,供网民浏览。2000年以后,报纸网络版逐渐从WEB1.0向WEB2.0发展,出现了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网站逐渐成为报业的数字化整合平台。以网站为平台的有声报、多媒体互动数字报也开始出现。2006年2月20日,浙江日报在浙江在线上推出了不同于以往简单的PDF版的全国首家数字报纸;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多媒体互动数字报“播报2.省略紧密嵌入、彼此关联。报纸订户同时获得网络版的登录许可。报纸上除了重点报道,外加很多路标性质的指向网络上的链接内容,指向相关的背景资料、全文报道、声音或视频的采访录音录像等。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原来占印刷版50%的事件性新闻报道转移到了网络版,免费对读者开放;大量金融数据也被放到网站新推出的“市场数据中心”,同样免费对读者开放。改版之后网络新闻的分量大大加重。同时,《华尔街日报》网站也在技术和内容上进行升级,新增站内搜索功能,博客覆盖领域扩大,新增视频和播客片断,开设读者论坛,开办网站,使报纸的订户可以在这个网站申请主页,定制新闻,享受个性化新闻服务,等等。《华尔街日报》这次改版的目的,正如其发行人克洛维奇所说:“通过印刷版和网络版的配合,让读者一整天都离不开《华尔街日报》。”[11]

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报业集团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为此,甘尼特大力推行“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 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 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 、数字(Digital)。[12]“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改革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

在国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实施了“5i”战略,《辽沈晚报》全面推进“ES”数字化服务。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5i”发展战略即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电子报纸(i-paper)、公共视频(i-street)和以前的网站(i-net)。前四项工程分别于2006年1月、3月、6月和9月正式推出。“5i”工程涵盖了无线、宽频、户外、新介质等四个主要领域,形成信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无人不晓”的布局。

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服务是“ES工程”。“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其精髓是“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类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3E”即Every 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 Media”;Every 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介质,简称“E- Platform”;Every 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坐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 Time”。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4E”和“5E”。4E是指Every 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简称“E- Where”;5E是指Every Demand(全搜索),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漏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简称“E- Demand”。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集团基本上是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而中国的报业集团基本上还是单一的报业,这既与中国报业发展不成熟有关,也与现行的行业壁垒、地域壁垒、资金壁垒等多种因素有关。尽管如此,跨媒体跨地域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必然方向,国内一些传媒集团对此进行了尝试,比如报业与广电合并的成都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和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等。

2006年11月28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播电视台正式合并,组建了成都传媒集团,由此开启了“跨媒体融合”之路,成为我国省会城市首家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新型综合传媒集团。此前,佛山和牡丹江、红河等地级市已经将报纸和广电合并组建了跨媒体传媒集团。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在构建现代化跨媒体发展的传媒集团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报纸和广电两大板块初步实现了内容融合、产业融合、人事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品牌融合。在新闻宣传方面,形成了“新闻宣传统一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在探索建立新体制方面,针对目前媒体管理格局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分业管理”的现实,为促进媒介融合,主要采取了干部交流任职和岗位管理制度。在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建立了集团结算和审计中心制度,建立健全对集团经营单位和单元的经营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13]

注释:

[1]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载《新闻界》,2006年第1期。

[2]吴海民:《中国传媒打变局――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载《今传媒》,2005年第12期。

[3](美)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张卫平译,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Hong Kong, June 5,2001。

[5]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

[6]刘景来:《数字报业的研读与解析》,载《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7]黄小蓉:《创新党报合作的思路与机制》,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8]刘景来《数字报业的研读与解析》,载《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9]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10]陈昌凤:《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11]参见郦辛:《华尔街日报:紧密结合网络的新型报纸》,载《网络传播》,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