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尚未健全承包商QHSE量化考核体系,现有的承包商QHSE业绩评价标准主要限于发生事故、严重违章行为等结果性指标的考核。
(2)一线单位生产压力大,工程进度紧张,降低了对承包商的管理标准,部分管理人员存在“承包商既然具有施工资质,就一定符合HSE各项标准”的心态还是存在,忽视了对施工方的过程管理。
(3)业务发包单位与承包商信息交流沟通不畅,承包商及时获取公司新文件、新制度、新要求比较困难。
(4)承包商涉及业务面众多,各企业现有的QHSE管理体系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外部承包商,以现阶段情况看,承包商执行公司统一的QHSE体系标准较为困难。
(5)个别承包商单位片面注重短期利益、劳动防护用品等HSE设施装备不符合要求、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6)承包商员工队伍的流动性大,人员素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安全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不强,加之承包商单位对员工的培训又比较少,致使承包商员工在我属地内违章行为较普遍。
2可采取的对策措施
(1)发包工作量时全部以市场招标方式引入资质较高、业绩良好、管理规范的承包商企业进入公司市场,形成良性有序竞争环境。
(2)针对承包商作业风险,借鉴井控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联合开工验收或专项验收(重点工序、硫化氢井等)、加强过程监督。
(3)完善承包商量化考评体系,在承包商考核评价中将质量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定性”考评转化为“量化”考评,在《承包商管理办法》中细化针对考评合格和不合格的承包商如何奖励和处理:对量化考核为优秀的承包商,在进行工作量招标时优先考虑或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对考评不合格的承包商在合同履行(例如,扣除风险抵押金及扣减结算工作量等方面入手)、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一定限制。
(4)业务发包企业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年度QHSE指标中加入承包商管理指标,强化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对承包商管理的责任力。
(5)QHSE体系推进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安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企业高速规范的发展有赖于QHSE体系良好的运行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推广,而承包商队伍在体系建设、标准化达标建设等方面意愿不够强烈,投入和水平都急待提高,各式承包商企业体系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业务发包企业有必要将主要承包商单位纳入企业QHSE体系审核的范围内,积极敦促承包商企业积极开展QHSE体系建设和安全标准化达标,并将承包商单位的体系建设评价结果与承包商量化考评体系挂钩,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考评标准,才能切实的保证社会化承包商队伍通过管理带动安全工作的全面提升。
(6)与承包商建立定期交流回访机制,总结承包商阶段性工作,对承包商违章行为进行公示,除强化企业对承包商单位的日常检查以外,采取与承包商管理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对承包商人员技能、设备状况、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检查的方式。
(7)新《安全生产法》关于培训工作的条款已大幅增加,培训管理也明确写入企业负责人职责当中,培训工作与安全管理的关系不言而喻,特别是事关一线员工能否进行安全操作的基本保证,建议强制公司业务承包商单位有偿参加业务发包企业组织的培训,具体的培训实施可由人力资源部门协同安全部门制定年度培训方案,具体确定需要囊括的参训人员范围、内容及方式等,切实将承包商纳入企业培训体系,主要以宣贯学习企业的QHSE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操作技能,培训主管部门和归口部门负责监督验证承包商单位的培训传递工作,做好承包商单位劳务输入后的培训管理。
3结束语
[关键词]国有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出来。因此,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并找出解决途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的内部评级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级过程中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适应新形势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中,各种矛盾正在陆续解决。要想有效地改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应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构造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惩戒制度,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一定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其次,要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强化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银行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效。
2.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一是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经验,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当前,为西方各大银行广泛应用的Monte Carlo模型以及关于风险度量和管理的VAR值、CAR值、RAROC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尚无用武之地。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迅速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最低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披露指引可以视不同银行设立几个不同的档次,各类银行必须达到其所在档次银行的披露水平;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新协议信息披露要求相适应的内控运作流程,从而为按照新协议市场约束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提供技术、组织和流程的基础保障。
4.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注重建设风险管理的体系标准。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以国际管理标准的“过程模式”为框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导入银行内部控制;搭建风险管理机制。全力打造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执行工具,使风险的监测评价、信息交流和反馈都在一个运转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得到实现;突出风险的预警。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和债项等多个纬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发展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阻碍性因素,因此需要基于工商管理职能的优势条件,来促进其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势态。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工商部门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职能,加强重视,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合理利用其优势条件,以此来实现其更好地发展。
一、现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概述
工商管理,即就是借助于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进而对其生产行为,进行指导。其职能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引导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首先是引导职能,工商管理的该职能,主要是在企业的发展运行中,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其次是管理职能,该项职能主要是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市场秩序、竞争行为,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相应的约束与管理。并且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其具体的生产行为过程,规范其经营过程,让其始终处于合法状态下。最后是服务职能。在该项职能发挥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为国有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可以对市场发展的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促进其长远健康发展。
二、依托工商管理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途径
1.国有企业在充分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其改革发展理念的更新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其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部分,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各项职能发挥的工作中,需要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需要通过各项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针对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则需要逐渐改变其传统的改革发展理念,主动接受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支持。通过观念的转变,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的进行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挥,促进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1]。
2.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改革的目标、过程、措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之后需要在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将其优势与制定好的计划、对策,进行有机结合,之后推动企业进行改革,同时工商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职能发挥,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其长远发展。其在进行具体的发展中,首先需要在国有企业符合相关的标准条件下,对其成立、变更、经营资格、投资方式等内容的获取,提供帮助,便捷、快速的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市场准入资格。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绿色发展通道。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通过广告监管,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通过商标管理,提高其产品使用权利的规范性,通过合同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合法权益,加强保护,通过经济管理,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的服务,进而促进其长远有效发展。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发展中,对于市场中不法的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2]。
3.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
工商管理部门在其具体的职能发挥中,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该部门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在具体的职能发挥中,塑造一个公正、公开、执法必严的形象,并且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资金、技术、政策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不断提高其发展的进程。其次需要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中,针对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各项文件内容,及时给予办理,并通过绿色通道,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之后需要在执法的过程中,与国有企业加强联系,并对于具体的改革发展,做好相关的跟踪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支持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其监管的手段,加强革新,以此来不断提高其职能管理的水平[3]。
三、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其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因此需要国有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发挥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优势,以此来促进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郑乃榕.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1):118-119.
[2]宋秀丽.浅谈国有企业科级以下管理干部的工商管理培训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6):280.
关键词:建筑企业;采购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
一、电子商务采购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支持多组织、多地点的应用,实现集团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实现标准规范的统一、实现对物资采购业务的集中监管,实现工程物资的垂直管理,增强内外部供应链的协同,有效的对整个集团的供应商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多种集中采购模式
满足各种工程建设物资集中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分散结算模式、集中采购集中结算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混合模式)的应用,系统统一设定采购的标准和规范。
2. 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费用,提高采购效率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可以突破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根据设定的采购流程自动进行价格、交货期、服务等信息的确定,整个采购活动都公开于平台之上,使采购过程更透明、更规范,降低了采购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采购效率。
3. 可以实现采购业务程序的标准化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是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设定好的标准化软件流程进行,则可以规范采购行为,规范采购环节大大减少采购过程的随意性。
4.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集成应用
浪潮物资管理系统以价值为导向、业务为驱动理念设计,实现财务物流一体化集成应用,来自采购、存货、销售等业务系统的单据信息,可以在有关单据填制完成后,自动生成相关会计凭证到总账系统,来自业务系统的凭证可实现与其业务系统的关联,直接返查追溯到该笔会计信息的原始凭证,从而实现物流业务与财务平行记帐。
5. 物资信息准确、全面,协助领导决策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使企业领导层可以方便地了解每一种物资的价格、数量、库存情况,合同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供应商情况等各种信息,针对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有效的对领导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建筑企业采购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从近年国内上市建筑企业和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利润数据来看,利润很低,有部人企业甚至是亏损的。前几年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时尚且如此,当前低迷的市道――国家房产政策打压、银行房贷紧缩等之下,上游房产公司的成本控制会加强,审价更严,对建筑企业而言,必须更好、更有效地控制住成本。建筑企业的成本,一是人工成本,而另一个就是物料成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的各项基本保障的逐步完善,人工成本将越来越高,要想降低,几乎不可能。建筑企业的重心,有必要转移到如何有效控制物料成本上,也就是采购上。
大型建筑企业由于项目多,跨地域经营,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握多项目跨地域经营带来的海量数据,特别是大量的建材数据,总部与项目部已严重信息不对称。管理复杂度一高,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管理就需要依赖技术手段,光有流程、制度就没用了。正因如此,大型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采购优势反而发挥不出来。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成熟,造价成本、建材设备、劳务等价格信息更趋透明化,也将对建筑企业赢利能力、赢利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可以预见一个大趋势是过去那种主要靠经营上搞关系的粗放管理经营模式,将越来越难生存,生存之道将转化为靠精细化管理能力。
在强调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建筑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根据行业经验,建材成本一般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若能够通过先进的水平,将建材成本降低5%,建筑企业利润即可提升3%,相当于某些大型建筑企业一年的利润。
建材成本控制分为两部分:采购时进行有效管控,施工时进行有效管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企业在施工时的建材管控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流程和制度,且国家在施工标准方面给出了大量的规范和要求,建材的消耗量均有最低标准,想要再大幅降低施工时的建材量,几乎不可能。建筑企业有效控制建材成本的途径,只有选择采购环节的管控。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的采购管理控制非常重要!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采购环节管理措施
企业物资采购业务主要包括申请计划、订单编制、谈判签约、合同执行和结算货款等环节。在各环节中,影响采购活动的风险因素各有不同。企业要想有效防范采购风险的发生,就要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采购各个环节的管理。
1.编制采购计划及采购申请环节的管理
该环节包括两项内容: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
1.1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是企业组织采购的重要依据,也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营的基础。如果采购计划不合理,不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计划采购,甚至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协调等,就可能导致企业运营不畅。
1.2采购申请。采购申请是指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提出的采购申请。采购企业如果不建立采购申请制度,采购申请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就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过量或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供应商择用环节的管理
供应商实力的大小,信誉的好坏,所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采购方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所以,在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上要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对供应商的评估制度。
3.采购价格环节的管理
采购价格是决定采购成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缺乏对重要物资品种价格的跟踪监控,引起采购价格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损失。因此,在管理上必须要健全采购定价机制,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及市场价格变动趋势,进行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
4.谈判签约及履行合同环节的管理
采购合同是采购方和供应方之间明确采购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在整个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合同内容即合同条款不明确、模糊不清,不具体,容易出现争议;合同履约率低;出现欺诈性的合同;人的无效;没有建立重大合同披露制度及评估制度,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等等。主要管控措施是要建立采购合同的内部审查制度。
5.验收及付款环节的管理
验收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对验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不作处理,可能造成账实不符、采购物资损失。主要管控措施是建立采购验收制度和完善验收程序,采购部门与验收部门应当相互分离,严格验收程序。如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另外要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
付款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付款审核不严格、付款方式不恰当、付款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主要管控措施是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审批制度,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审批程序、验收手续、发票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方可办理付款,否则,应当拒绝支付。还要加强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往来账款的审计力度,定期与供应商核对金额,发现不符,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总结:电子商务在建筑企业内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建筑企业特级资质信息化)供应商中的电脑普及息息相关,在宏观大方向下,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建筑企业建材采购乃至整个建筑企业管理中必须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德群,2000,《电子商务对建筑业的影响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第2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教育;工商管理;创新模式;体系建设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规模(指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招生规模)在近些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对毕业生及其家长、高等学校和政府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是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给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利于提高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2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评介
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或称创业教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大部分财富,在这种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硅谷的发展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定义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企业家精神教育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也是在世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劳动者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在于通过这种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准备将来进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而且一部分高素质本科毕业生继续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而很多一般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这样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方面不能提供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此外,还有一部分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有创业的打算,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
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基于职能构建,难以突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难以培养富于创新的新型人力资本,甚至是对个体创新精神的扼杀。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只是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这样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高等教育界甚至出现了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争论,这说明国内现行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出困境,必由之路是进行改革和创新。
4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
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在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富于创新的人力资本的同时,能大力促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创新性变革,使中国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企业家精神教育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间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管理教育的整体发展;②企业家精神教育所强调的紧密型产学研互动能带动现行管理教育向实践靠拢,并有利于从中发掘理论研究的实践立足点;③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推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将创新因素渗透进现行管理教育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改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因此,可以尝试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嵌入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下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资本运作、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与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两个方面。
工商管理教育只有在真正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实现。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策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业绩考核以及教学主体的选择应该以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指引的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南,进行全面的适应性改革和系统性创新,突出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2参照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并且外化为培训学员与新创企业管理、公司型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技能,这决定了企业家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侧重点及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特征。从课程设置模式看,企业家精神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性与整合性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图1是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
根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点,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元素,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努力开发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特质,以适应开放、竞争的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敢想、敢做、敢闯、敢冒险,不墨守成规,大胆展示自我、凸现自我、发展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设置要围绕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来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而要同现存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发生联系,从而优化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一体化和相互促进。超级秘书网
4.3引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其教学形式以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要形式。与一般管理教育相比,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组织学员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进行商业模拟练习;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员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以加深学员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组织学员进行个案分析,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鼓励学员演讲,以锻炼学员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并逐步培养说服他人的谈判技巧;组织学员完成现实中的企业课题,使学员了解企业的运作与经营;定期举行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活动,以促进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对知识的重组、创新、整合与运用的能力,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节,比如引导课后自学、课堂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布置大型案例性作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相结合等,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感受有关知识的价值并对其产生兴趣;以“讲一、教二、考三”的做法打破传统教学“讲三、教二、考一”的做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终身学习。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方法创新的执行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够“走出去”,有组织地加强专业教师与一些企业的联系。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这些都给高等教育的改革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必然要融合时代的变化,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借鉴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是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