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16-03
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确保自身教育质量,我们着力于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教师执教潜能,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收到了良好实效。近十年中考成绩都稳居武昌区第一名、武汉市前列。本文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探讨通过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因校而异”的。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系。
1.推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各个学科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怎样落实等问题,教研组长制定了本学科的教学规范,并汇编成册,发给全校每一位教师。利用教研组集中活动的时间组织学习、宣传,要求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为了能够摸索出一套“轻负担、高效益”的有武珞路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各个教研组进一步推进了“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把“讲一听十”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讲一节公开课,听十节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以及“教学能手”的选拔活动等都纳入其中,并与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相结合。
2.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是指备课组长不仅仅只负责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更重要的是对本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考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活动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全面负责。由于我校规模较大(拥有四千余名学生、两百余名教师),但教导处的人手有限,仅靠教导处的检查与督促,有些工作落实有困难,而备课组长身处一线,与老师们时刻战斗在一起,备课组长的管理到位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力量也就加强了。对本备课组的考勤情况,教学进度,备课、讲课、听课、议课情况,教辅资料使用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备课组长都要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
3.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根据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在实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教导处制订了备课、上课、阅卷、监考、考勤、作业批改等一整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了备课组、年级组、教导处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把查备课、查教案、查作业批改、查考勤、查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责任下放到备课组长、年级组,教导处进行抽查,使问题发现得更及时、更准确。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要抓教师教的积极性和科学性,二要抓学生学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如何抓好这两点,在我校的工作实践中有很多具体的做法和手段,其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校在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学规范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量化表》、《期末综合考核奖发放方案》、《中考奖发放方案》、《“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等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
1.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就是看教师的敬业尽职情况。教学常规指的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看教师以下工作的完成情况: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课外活动、总结、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等。
2.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3.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课堂效率高不高,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是不应表扬的,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4.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三、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为此,我校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系统,如图1所示。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评价包括资料订购、作业布置、课堂讲解、课堂纪律、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评教评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客观、公正、民主。这种“评教评学”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利用“教学例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参加的“三长”会议)对组长反馈,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加大了反馈力度,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关键词:技工教育;教学管理;职业教育
根据人社部2016年12月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制定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技工教育的工作经验,围绕“培养培训、评价使用、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法规政策和宣传引导”六大工作体系,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科学构建教学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一、内部因素研究
内部因素主要指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其主体组成主要为教师和学生。1.培养培训。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校层面来说,深入推行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掌握《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规范》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结合该地区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构建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借鉴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制定课程标准,以便具体实施。(2)选用并开发一体化教材。在仔细研究人社部一体化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地使用。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加适合该地区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注重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及辅助教材。(3)建设管理好学习工作站。要全面推行工作站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求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学习工作站建设是重中之重。要按照“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根据专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集教学、实训、生产、鉴定于一体化学习工作站。设置学习区、工作区、材料区、产品展示区、企业文化区以及接近企业的加工设备、工卡量具和白板、图书资料查阅柜、计算机网络信息查阅系统等设施,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融为一体。还要使用管理好学习工作站,充分开发工作站的功能,使它有利于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学得好、学得快,上岗顶用;有利于场地空间、设施设备、师资和其他资源的最优化组合。(4)采用分组互动式教学法。“分组互动式”教学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注重以小组为重心的“合作式学习”,注重以教师为导师的“探究式学习”。可以融入翻转课堂、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5)加强“四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专业技师(高级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培养,采取结对帮扶、外出培训、企业实践、技能竞赛、课题研究、引进能工巧匠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师资团队。2.评价使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在评价教师和学生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学生行为养成、技能水平考核、师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因素进行多元评价,避免唯考试成绩下结论,从而提高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评价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可通过确立专业水平、教学效果、课题实施、教学创新等指标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坚定理想和信念。学生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取消单纯的唯分数论,注重行为素质养成,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成长体系。一体化教学中要建立工学一体化质量评价机制。要根据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求,制订学分制实施方案,将一体化课程分解量化为学分,学生按照学分规定学习,累计学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企业、学校、家长各方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3.竞赛选拔。竞赛对学生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管理中,要公开竞赛选拔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将竞赛选拔由单纯学生选拔,转变为师生同台竞赛选拔,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师资队伍。在竞赛选拔过程中,职业院校已经进行了尝试,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都会设立教师比赛项目,其考核奖励机制与学生相同,实现了师生同台竞赛,对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效果非常显著。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比较有效的模式。竞赛可以分为校内比赛、市级比赛、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校内比赛注重学生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督促其学习的积极性;省市级比赛乃至国家级比赛,其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少数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合理调配教学资源,组织各种竞赛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说,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校内竞赛层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初次选拔工作。初次选拔过程中,要尽量让大多数同学参与。笔者认为可采用指导教师选拔、班主任推荐、学生报名三种方式进行,这样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选拔的机会,通过初选工作,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2)培训工作。对于初次选拔学生的培训工作尤为关键,从学校层面来说,尽量避免单纯以大赛内容为训练项目,可以选取所学课程中各课程的典型课题进行竞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通过以赛促教,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3)竞赛总结。竞赛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的反思与总结是完善竞赛的有利环节。学校可以组织召开竞赛总结表彰大会,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对于先进个人可以进行表彰,从而起到模范带动作用。(4)示范效应。对于部分参加省市级比赛的同学,可以选拔其作为优秀学科代表,积极协助任课教师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并可以担任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协助班级小组建设,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班级管理、学习风气的养成效果显著。
二、外部因素研究
外部因素主要指教学单位通过发挥部门或单位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外部因素有教研组或教学系、学校职能科室、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等,可以为教学提供平台的一切外在要素的组成。1.表彰激励。建立科学规范的表彰奖励制度,有利于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有助于教师树立职业荣誉感。对于学校而言,表彰奖励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精神层面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关键。学校可以推荐技工院校优秀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邀请家长进校园与学生同台进行奖励、优先推荐就业、量身制定培养方案等措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先进事例介绍、优秀学生论坛等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向先进看齐、向榜样看齐”的良好氛围;对部分大赛获奖学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其就业、升学方面予以政策倾斜。2.法规政策。针对教学管理而言,重点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合理使用关于技能比赛获奖学生免试入学、入职机制和大赛奖励标准,贯通优秀学生升学、就业途径。推进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技工院校教师职称系列中已经增设了正高级职称,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破格聘任职称。对于优秀学生,根据省市的相关政策,可以推荐给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学习或留校任教,也可以推荐参评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3.宣传引导。宣传工作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宣传教师的优秀事迹、先进学生个人或集体不仅是树立榜样,也是引导校园正能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措施。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新闻媒体等,选取本校教师、优秀毕业生作为代表,定期宣传先进事迹,或播放《大国工匠》《中国大能手》等视频,鼓励师生争做大国工匠。
三、体会与感悟
教学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良好的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合理构建管理机制,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减少了教学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基于六大工作体系的教学管理研究,着重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是宏观方面改进,不再局限于教学管理的细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有助于全面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调配学校资源,为科学合理实施教学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田桂琴 单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2]谈振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管理体系 弊端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16-01
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内涵,简述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并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策略。
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概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依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征,将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等,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合理地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务行政和教学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体育及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障。(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对体育教学活动起到监督与维护的作用。(4)引导、督促体育教师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5)规范、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制定和调整体育教学大纲、监督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又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行适时的修订。(2)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执行阶段,其管理主要有3点:首先,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检查教案的编写情况、场地的选定及器材的准备等;其次是课中管理,要求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保证教学安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再次是课后管理,主要是清理现场,倾听学生想法等。(3)教学质量管理。通过对体育教学的条件、状况、效果等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4)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点、核心,是考查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几种类型。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例如:教学管理理念上的强制性、分数主义等。
3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途径
(1)管理理念方面。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专制性和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压力,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已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高校的相关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转变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切实做好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强化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服务的态度投入到体育教学的管理活动中。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教、管”三方面谐状态的生成,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规章制度方面。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教学规律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本校体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体育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管理人员方面。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是高效体育教学管理成效大小的关键。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要转变管理理念,认清发展方向,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二者缺一不可。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跟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为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4)评估监督方面。评估与监督是检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是评估监督的重点。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本文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以及评估监督等几个方面,简单讨论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希望能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钟贞奇.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7):80-81,89.
关键词 教学管理体系 体制机制 师资建设 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Main Problems Existing
ZHU Zhihong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School management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whole syste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ind combining site, effectively promot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set up 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s build in line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evaluation
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决定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教学质量标准由谁来制定,如何制定,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如何随着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发展而同步更新,如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中主体与客体分别是谁,如何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来,各自的定位和角色是什么,管理手段是否科学有效,如何从体制机制层面确保管理的执行力。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高职院校数量已经突破1000所,在校学生数近1000万,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笔者通过走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和声誉相对较好的高职院校,发现高职院校目前主要面临着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高职办学水平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 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要由学校个体来制定,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
目前各高职院校制定各自教学质量标准时,更多是依赖学校这一主体,缺少行业协会、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的参与。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往往是少数几名教师甚至就是某专业负责人一人所制定,缺少多元参与的调研和论证,其内涵和质量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专业负责人个人的专业学术、教学经验和职业道德。学校同行之间没有组织集中论证,取长补短,形成统一认识,甚至为了消除竞争关系,故意隐瞒,每个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执行的是什么标准,无从知晓。直接导致不同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针对同一岗位人才培养所制定的标准千差万别,什么该教、什么该学、怎样教、怎样学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没有渠道直接获取行业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行业企业更多注重的是直观经济利益,对自身前沿关键技术一般采取对外保密,对于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兴趣,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其必须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初衷,很容易因为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形成一方面企业大量缺乏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因为能力不能胜任企业需求而不能就业。
1.2 教学质量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制约
理论上一套教学质量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应该对于同类型相同岗位的人才培养具备普适性和强制性。但由于标准制定更多的是由各高职院校自己做主,标准的制定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更多的受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制约,不是以“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而更多地考虑有什么样的师资,能开出什么样的课,有什么样的设备,能开出什么样的实验实训项目。这样就导致了以社会需求出发的标准落实到每个学校就被大打折扣,为了让正常教学秩序得以维持,各高职院校在制定各自的教学质量标准时更多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依据,某个学校的办学实力直接左右了教学质量标准高低。
1.3 教学质量标准没有成为某个专业领域具备强制力的纲领文件
由于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以自身的教学资源为依据来制定各自教学质量标准,没有相关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对各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判,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某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案,作为某类人才培养的纲领和行动指南。怎样的一套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是科学合理的,是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办学水平可以做到,并且是培养某种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似乎无章可循。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打着特色办学,百花齐放的口号,反对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其原因很大的层面上是出于自身办学实力不足,无法很好地执行相关标准,害怕在同一标准下同类专业被相关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竞争淘汰掉。这样直接导致部分在教学改革上走在前列院校的既有经验和做法,无法在同类院校中有效推广,人才培养的质量千差万别。事实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在不同领域摸索创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模式和做法。同时通过走出国门、开放办学,我们从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获取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在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我们是可以抱着科学的态度,客观分析学生的现状,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考虑现有办学实力和经济基础,总结出一套符合目前某类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从而形成一套某个领域具备强制力的纲领文件。
2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管理的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参与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更多依赖的是自主管理。省市级教学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和手段对高职教学进行指导和管理,但由于各高职院校数量众多、地域分散、办学主体不一,管理难度相当大。以湖北省为例,全省共有高职院校57所,几乎遍布辖区的所有地市州,相互之间最远的跨度近千公里。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会议组织、通知和文件的、日常检查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德国这一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将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纳入到人的终身管理体系当中,人被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送入学校培养,学生培养的经费由企业缴纳、行业协会管理的人才培养基金支出。个人根据自身意愿向劳动就业部门申请选择学习领域,劳动就业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就业计划,由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提出学习需求。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委托培养雇佣关系,一旦学校培养过程或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学校就将失去雇主,不能从行业基金会获得培养基金。企业为维护其自身长远发展,自觉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选择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否则其人才培养基金的缴纳就没有获取回报。劳动就业部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自觉行使其管理职能。因为如果一旦学校的管理质量较差,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被企业弃用,劳动就业部门就必须支付高额的失业救济金,直至其再次就业为止。教学行政主管部门的资金来源更多地来自企业基金,而非政府,因此学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其生存与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将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劳动就业部门、教学行政主管部门构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共同管理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管理主体不够,角色不明确,校企合作中身份不对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相互约束力等瓶颈。
2.2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陈旧,亟待改革和创新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仅有10余年时间,中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延伸和发展而来,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成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绝大部分是从中专时代继承而来,同时吸引了一些本科院校经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其自身发展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高职教学一直在探讨究竟应该注重人文教育、理论基础、素质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是应该推崇“快餐式”教育,做什么、学什么。教学管理的目标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就业之间苦苦寻找平衡。
现在的学生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刷、各种物质诱惑和网络信息洗礼下,个性突出,思想浮躁,享乐主义蔓延。学生课堂兴奋点越来越难触发,不少学生将课堂当成手机上网聊天的主要场所,教学管理有时候只能以课堂秩序稳定为目标。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进行反思和分析,找到解决之道。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以纪律约束和惩罚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高职教育,我们更多地要以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企业需求、家长需求出发,找到他们的结合点,变教学管理为一种服务,营造自由宽松的校园氛围,用知识的神奇伟大去激励人,用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性化管理去培养人。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让课堂生动起来,有魅力起来,将课堂当作一种个人兴趣培养、自我价值实现、相互之间智慧碰撞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找准学校想怎么培养人和学生想怎样去学习之间的结合点。
2.3 教学管理体系中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
由于高职院校的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从事高职教学管理的人员主要由中专时期从事教学管理人员构成,部分从本科院校引进,对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缺乏系统的学习,没有成熟的教学管理经验可供借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都亟待提高和改进。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对于当前从事高职教学管理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搭建高职教学管理者培训和交流的平台,统一思想,积累经验,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成为教学管理体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变革。首先是要解决“谁制定标准”,如何建立不同专业不同门类的不同标准,如果做到标准的普适性和个性兼顾,如何将标准作为纲领性的文件引领学院的教学方向;其次要解决如何引入行业企业多元参与办学的全过程,系统地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推动各学院优秀管理人才的流转,平衡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平衡,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院校间的交流和竞争,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全过程,建立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考核模式,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PDCA循环;全面质量;教学活动
一、PDCA循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概述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质量管理过程。(如图1)
PDCA循环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指依据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将会计专业教学活动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个环节。分别是搭建教学计划平台(P),实施理论、实践与能力一体化教学活动(D),再到岗、证、能融通考核(C),最后环节是总结经验(A),分析总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PDCA循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提升的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岗、证、能一体化培养,规范教、学、管行为,推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
二、PDCA循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搭建教学计划平台(PLAN)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在PDCA循环体系下会计专业教学活动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首先,正确认识会计教育目标,本文主要采用阎达五、王化成先生关于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有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次,界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经济时代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因素,需要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最后,细化会计专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能只重视会计专业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活动行为,需要将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及综合素质有机揉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
(二)实施多维课程体系(DO)
依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方案,实施多维课程体系。多维课程体系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综合会计人员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要求,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互为一体的三维课程体系。第一个维度是基于会计工作行为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及将来的会计岗位需求训练会计相关技能,如:填写支票,装订凭证等会计专业技能;第二个维度是会计专业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第三个维度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方法能力,如逻辑思维、统计分析等能力。通过多维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能力本位和全面素质培养之间的协调,将教学活动整合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三)动态的、过程性效果评价(CHECK)
纵观多数高职院关于会计教学活动评价“几张试卷几套账”,导致教学活动评价形式单一,过多注重结果评价,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评价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引领与促进作用。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多个角度,贯穿于课、内外整个教学活动;评价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会计技能的熟练程度、小组 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情况、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在评价时间方面,教学评价应该涵盖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专业课程角度评价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掌握程度,从能力提升方面考核学生某方面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根据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的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目前会计岗位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考核,籍以调整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
(四)总结经验(ACTION)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教学活动总结反馈机制,总结反馈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PDCA这个循环体系能否不断提升的关键。在总结反馈环节,需要学院、教学部、教师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出发,针对每一实施环节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好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进而规范化、制度化;不足的方面加以总结分析,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或现象,针对这个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应对新的就业环境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改进完善PDCA循环系统进入下一个循环系统。最终,通过PDCA循环的不断运转,原先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不断出现而又不断解决,如此循环不止,是全面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管理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体系。
总之,将PDCA理论应用于会计专业教学管理活动,对于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将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