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媒体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世纪末期,我国的动画行业进入了瓶颈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日本动画开始进军我国动画市场,数字媒体艺术也随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将艺术形式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被广泛地运用在电视电影、游戏电玩、动画制作和广告展览等方面。近年来,人们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文章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产业;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项跨媒体的、新型的、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如电视电影、游戏电玩、动画制作、广告展览等。
二、动画的概念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门幻想艺术,可以将原来一些无法活动的东西变成活动的影像,也能够将人们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能够通过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人混淆了动画与动画片的概念,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动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将音乐、文学、漫画、美术、数字媒体和摄影摄像等艺术结合了起来。动画可以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CG动画等类型。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有《七龙珠》《灌篮高手》等,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有《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历程
数字绘画的出现源于军事战争,因为军事战争中需要绘制工程图,但人工绘制不仅耗时耗力,还不准确,因此才出现了数字绘画。军事战争后,人们将数字绘画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艺术领域等。数字绘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绘画的早期阶段。技术员用数学算法和电子设备形成图形图像,这种方法被称为“电脑绘图”,这也是数字绘画的开端。二是数字绘画的初步发展时期。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计算机绘画,他们将计算机绘画的知识记录在书籍中,之后渐渐出现了正式的电脑画家。三是数字绘画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数字绘画技术得到发展,三维图形绘画正式出现。
四、数字媒体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传统的动画难以创作出现实中见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应用则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增强了动画创作的可能性,拓宽了动画创作空间,促进了动画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动画的发展,它使动画更加多样化。目前,动画设计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二维和三维,而是越来越多,如CG动画等。早期动画往往不能很好地将剧中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但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动画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动画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动画中的场景和人物越来越真实,促进观众进入剧情。不仅如此,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还带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为动画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目前,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动漫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动画的看点,还使动画的制作成本和制作风险大大降低,提高了动漫产业的收入。
五、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局限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形式由平面动画转向了3D动画,随后又出现了CG动画,形式的改变带给了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增强了观众观影时的真实性感受。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观众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造成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创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这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动画设计师在制作时非常谨慎、细心,但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导致动画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新型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和进步,使动画的真实性越来越强,增强了动画设计的多样性,为动漫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露西娅娜.数字媒体导论.郭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展示;虚拟现实
一、传统博物馆的现实状况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完美发挥其应有功能。以中国为例,据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项目课题组介绍:总的来说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人均享有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其次藏品量大,但展出量少,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第三是在文物中存在大量易损文物,如纸类、织绣类、漆器类、石窟壁画类文物等,在自然的长期腐蚀下,难以保持其文化价值的长久性。著名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实现。
二、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数字时代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作为新兴载体,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的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展厅实物展示的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奇越博士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为文物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护,以及各种修复、管理和展示手段。数字博物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重现古耶路撒冷项目,东京博物馆的唐招提寺项目,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项目,以及中国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提高文物展出率,改善展示效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合理,更是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
三、数字博物馆的结构组成
依照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陈刚的定义,数字博物馆应用技术的五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输出。而一个完整的数字博物馆的技术组成,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内容,藏品数字化得到的藏品数字内容以及人们的数字创造作品,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是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2.数据库,用于保存、保护数字内容资源,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库房;3.展示平台,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最终表现形式,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展厅。
目前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内容主要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等等,通过在博物馆内辟出专门空间,建立相对独立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进行文物展示;或者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解决博物馆藏品保护与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
在数据采集上主要是从档案采集文本,高清摄像采集图形图像,三维重构等。其中三维重构主要有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直接根据资料建模两种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后,然后利用各种虚拟平台和软件实现对藏品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任意延伸,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分析结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海量存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图形图像检索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由于目前带宽有限,硬件支持不足,想要立刻实现在个人电脑上任意浏览数字博物馆还不太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为基础,向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辐射,逐步建设具有模块化、开放性、互联互通且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与存储体系。
在展示平台上面有之前提到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无外乎文字、图片、视频,例如北京数字博物馆(beijingmuseum.省略)等。在新媒介形势下,虚拟现实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字博物馆。虚拟技术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显示、三维定位跟踪、高速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关键技术,以此模拟人物和场景,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阶段,利用虚拟现实展示方式主要设想有双眼液晶头盔式系统、CAVE系统等。这些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是基于观察者的知觉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四、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诉求
数字博物馆有优于传统实物展示博物馆的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修复、再现已经损坏的文物和藏品,同时具有真实性更高的虚拟现实演示,互动性更强。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流落海外的文物,或者毁于战乱的古迹等等,通过三维技术重现在世人面前。既兼顾了藏品利用和藏品保护,又教育了世人。不足是展览界面和元素单一,缺乏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新技术的进步,人们渴望新感觉。在现今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我看到什么”,而是追求“我想看什么”。而且对于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安排展品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结合web2.0技术和语义网技术设计了个性化数字博物馆(My Museum),可以自行设计展厅、展品,也可多人共建,专业性更强,基本实现“我看我想看”的目的。全国各地都在建立数字博物馆,仅以北京为例,就拥有20多个虚拟博物馆,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数据存储标准。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文物的数字信息可以相互交换和展示,实现南京博物馆展出故宫博物馆展品。不仅实现了全国互动,甚至可以实现全世界数字博物馆的交流展览,最终实现文物资源共建共享。
五、总结
数字博物馆给人类带来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新模式,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数字博物馆将向着更加大众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同时在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形势下,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中加强沟通,统一规范,避免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随时把握数字展示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以多样化的感知手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郭立平、韦凯.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新模式研究[J].艺术
与设计.2009-12.
[2]刘学荣.基于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元数据研究[J].软件导
刊.2009-04.
[3]罗葆森.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N].中国
文物报.2002-02.
[4]刘刚、郑新.敦煌石窟壁画大型数字展示技术选择[J].敦煌
研究.2005-10.
[5]陈刚.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展示[R].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
作者简介:
【关键词】数字媒体;动漫形象;作用
当今时代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播媒介有传统的电视、报纸,而新的传播媒介也已形成,就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包括有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等传播媒介。数字媒体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有着显著的优越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在全球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传播。这种高速、自由、丰富的信息传播载体,对动漫形象品牌的运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数字媒体推动着动漫形象品牌运营发展
数字媒体作为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其发展动力是传播优质、有效的信息,让信息受众得到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满足,让媒体消费者更加满意,从而不断促进信息受众在规模上、数量上的扩大、增加。动漫形象利用数字媒体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信息接受者认识到优秀的动漫形象,并在相互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让动漫形象得以快速的传播。动漫以其优秀的形象在广大范围的进行传播后,能够有效刺激受众对动漫形象的需求。
(一)数字媒体提升动漫形象的价值
动漫形象品牌运营在动漫形象的策划、设计、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将运用到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能够积极提升动漫形象的商业价值。[1]动漫形象品牌运营与发展,需要创作出符合受众需求、市场主流的动漫形象。而了解、掌握受众需求,需要利用数字媒体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方位、全面的获取信息。动漫创作者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时对作品进行修改,保证作品在构想上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受众的主流文化,从而降低动漫形象品牌运营的风险。在动漫形象进入市场后,让受众参与评价,自由发表意见、建议,以及运营商组织的其他活动,让动漫形象得到有效的传播,扩大受众。根据资料显示,到2006年底数字动漫产业实现经济利益高达2800亿美元,动漫产业的衍生品包括动漫游戏等实现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盈利收入。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自身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位置,尤其是在西方欧美国家,动漫产业已成为国家的一种支柱性产业,为国家带来上百亿、上千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二)数字媒体刺激投资商的投资积极性
动漫形象品牌的运营需要更多的投资商进行积极的资本注入,而吸引投资商投资的动漫形象需要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与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媒体作为新时展的引擎,有着广泛的产业链接范围,有着巨大的产业规模和丰厚的经济利润。数字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能够在不同媒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广发的传播,在市场竞争中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动漫形象要进行品牌发展运营,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吸引投资商进行投资,注入强大的资本动力,才能促进动漫形象品牌运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数字媒体对动漫形象的积极推广
动漫形象品牌运营以创作优秀的动漫形象为根本,而动漫形象品牌运用的动力是动漫形象能够在世界各地、各行业中得到有效的传播。对高速、丰富传播方式的需求,要求将动漫形象品牌运营与数字媒体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数字媒体的传播方式促进动漫形象的推广。
(一)互联网对动漫形象的积极推广
与其他媒介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打破了以往的传与受的关系,形成了传播与交流的双向互动。互联网在空间上覆盖面很广阔,能够在全球、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而且每天、每时都在不断的进行更新,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到2007年中国大约有1.62亿人网民,网民年龄在30岁及其以下的人数占网民人数的比例超过70%。中国动漫市场中,动漫接受者的年龄大约在16-27岁,动漫受众趋于年轻化,20世纪8、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占受众人数的70%。这表明了动漫市场的主要受众是以依靠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年轻群体,互联网对动漫形象品牌的运营有着不可估计的推广作用。2002年,在网上疯狂流传了一部《中秋背媳妇》的视频短片,仅在一天之中该短片就在多个网站被数人点击,总点击量超过了100万次。[2]创作者在受此鼓励的基础上对剧中“小破孩”的形象予以修改、加工,对“小破孩”的动漫形象进一步完善。2003年“小破孩”专题网站创建后,点击、访问率再创新高,在各大网站上的点击量均超过1000万次。
(二)手机对动漫形象的积极推广
手机现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人们更多的是用手机来打游戏、上网聊天、拍摄等。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持手机玩耍的人们,在地铁上、餐厅、候车室、公交站等。手机在生活中使用的普遍化,让手机动漫也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3]手机的开关机画面、手机桌面、手机彩信、手机游戏等一系列画面内容,都将推动者动漫形象的传播。
动漫产业利用数字媒体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如天津某一漫画公司与中国移动联手合作,将漫画公司的漫画作品《三国演义》其中的一部分推广到手机上运营,运营3个月后,就实现了11万元的收益。
三、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动漫形象有着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动漫形象品牌运营商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提升动漫形象的市场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积极的投资,同时要注意运用数字媒体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进行动漫形象的大力推广,保证动漫形象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参考文献:
[1]潘明歌.数字媒体对动漫形象品牌运营的推动与影响[J].大众文艺,2013(11):350-352.
[2]周杰.论网络语境下的国产卡通形象传播[J].网络传播,2008(4):53-54.
关键词:拼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影像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惊艳的数字特效,到2009年制作成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观看的电影《阿凡达》,一切都在说明数字影像这一领域飞速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系争相设立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每年为电视台、动画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输送大批量的毕业生。纵观这些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计划,不难发现,均把设计基础设定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如:二维/三维设计基础、二维/三维构成设计等。但基本的教学内容构架均由传统的三大构成搭建而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该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photoshop软件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培养他们一种形式敏感和结构语言的能力,为将来制作出具有美感的数字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国内大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大都照搬传统设计专业,这就影响了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还是影视的艺术,这区别于传统的设计专业。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考试的方式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他们大都具备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但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该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二、拼贴艺术应用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与本专业相结合。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影像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训练课题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设计出跨媒体、综合的课题训练方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开拓一个新的思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把拼贴艺术作为训练项目引入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拼贴是指把照片、新闻剪报或其他薄的材料裱糊在绘有细节的画布上,它是一种绘画上的技巧。毕加索和波拉克的综合立体派绘画便综合利用了拼贴这一艺术形式。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可利用素材如糊墙纸、绳子、布头、文字等直接搬进画面。利用多种造型手段,综合地处理、从各个侧面重新构成主题,创造一种形式化的符号系统,用来阐释绘画结构及意义,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新媒材的介入,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象征途径,这无形中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领域。而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更是处处体现着这一艺术精神。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一具有综合训练能力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开设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色彩感知能力、构图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和艺术修养。而将拼贴艺术训练融入设计基础教学课堂是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的。
三、拼贴艺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未来的数字媒体创作者对于创造力的需要丝毫不亚于艺术家,创造力也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而拼贴艺术的训练则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因为拼贴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1)拼贴的创作过程是全新的创作。拼贴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有图片有文字信息的杂志、画报,也可以是质感不同、色彩各异的自然材料、人工物品材料。不同的素材会给创作者带来全新的灵感和启发,不同的组合又会有新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因为拼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造力,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复制、参考的对象。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
(2)拼贴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而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不同材质、色彩的素材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素材进行选取、分解、重组,加工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因此,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拼贴创作中的灵感是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力,它的产生是在长期努力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量的累积。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拼贴训练不只做一次,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命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
2.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似乎是最难以琢磨和培养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应用到拼贴艺术训练的具体环节就是素材的选取。
以画报为例,以往我们看画报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里面的信息。在拼贴创作时,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处理画报的内容。不管是色块、图案、摄影还是文字,当这些元素离开它原本的环境和背景,就会产生独立的含义。这就要求创作者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这些元素的本质特征。
针对画面中的色块,需要创作者着重注意色彩,如果面积足够大,还可以通过剪刀和刻刀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造型;针对画面中的图案,需要创作者去感知它的风格,进行联想;针对摄影作品这样的素材,因为它取材真实,造型能力强,可用来准确传达信息;还有文字,它们是最直观的视觉元素,既可以作为图形的视觉元素丰富画面,又能用来点明主题。
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各种素材的敏锐观察能力。他们通过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作为创作所用的元素,对其重新组合,赋予素材新的意义。
3.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
在拼贴创作的命题创作训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可以反映出每个人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有时也采用教师规定部分元素,主题由学生确定的方法,这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思考和关注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应该是有头脑、有思考的独立品格的人,有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具备生产信息的能力。
能够使用图形和符号等视觉元素进行信息传播一直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体现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选取恰当的构成形式和应用形式进行创作,再通过视觉流程的概念检验主次信息的传达,这些都能提高学生信息传播的能力。
4.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对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传递情感的有力武器。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拼贴训练,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成素材的色彩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是强烈对比的效果,还是近似色的效果?是严肃的政治海报的黑红对比,还是儿童世界的色彩缤纷?色彩是最直观、最容易出效果的因素,所以要通过更多的色彩搭配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5.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
构图不仅会对画面元素的安排起作用,同时还决定了整个画面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尤为重要。是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或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还是充满张力、稀疏平淡,这些都是由构图决定的。构图是研究画面和其中形态配置的相互关系的。构图的实质是研究场际关系。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
拼贴创作一开始,就会产生构图问题。这个元素放在什么位置,它在整个画面内容中占据什么样的重要性。在学生创作的初期,最常见的就是整个画面都被占据得很满,没有重点。此时,就需要通过在设计基础课上学到的构图知识来指导实践了,多练习几次就会有所提高。
6.通过拼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同样是拼贴艺术中的经典作品,西方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的剪贴画风格差异巨大。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进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探索,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如下图所示,这幅广告作品,选用具象素材,内容极其丰富,有矛盾和强烈反差的图形进入画面,使作品幽默、怪诞,热闹非凡,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可怜的传统媒体行业,还没有在PC互联网的馀震中找到喘息的机会,新一波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打击又开始了。因为阅听人不断流失,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者似乎再不能从生产内容上得到足够回报,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而他们的明天又在哪里?
传统媒体的价值有两大,一是对分销渠道的掌握甚至垄断(例如报纸垄断发行体系,无线电视台垄断频道),一是因内容价值而产生的广告价值。此外,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因此接触媒体内容的总时间固定不变,花在某个媒体的时间多了,其他的便少了。
于是,媒体行业首先遇到的变革,是渠道变革。从报纸到电脑到手机,内容的分销渠道改变了。阅听人的眼睛从报纸与电视转向电脑和手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并没有在这些载体上垄断任何内容分销渠道。无法掌握内容的分销,媒介的权力与价值便消失一大块。
新的内容分销商是谁?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社交网络,视频网站,然后是Line和微信Wechat。人们在互联网上找内容,在社交网络里分享内容,而现在用手机分享。互联网商业化发展超过17年,每一次变革所诞生的新渠道,难得有机会被传统媒体掌握的。
内容生产成本无法因应新媒体特性
媒体在内容价值上又如何?内容为王是一直以来媒体工作者最引以为傲的信念。在平面杂志这类本身不一定能拥有分销渠道的垂直媒体上,此点也最为明显,因为杂志一本本总是要卖钱的。靠著较为深度的内容吸引特定的分众阅听人,似乎也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竞争者大量出现了。由于接触内容分销渠道的门槛变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视频网站或者微信上内容,“发行”这件事情变得无比容易,使得原本没有能力办杂志的人现在都有初步的能力生产内容然后发行。你甚至不需要什么团队,一个人就行了。
笔者以一人之力经营数位之墙超过17年,从最开始必须自己架站写程式,到后来博客作者根本不需懂这些,到现在微信上的自媒体完全不需技术知识也能经营。内容流通性大幅增强使内容为王的时代终于到来,然而传统媒体为了生产内容所配置的编制却相对显得臃肿了。
困境在于,一方面需要传统编制来应付传统内容载体(纸质媒体及相应分销渠道成本),一方面阅听人的时间逐渐往电子载体移动导致广告价值下滑(收入下滑),传统媒体也在经营新的电子内容渠道,但这部分收入却不大,更不足以负担那个传统内容生产编制的成本了。
将内容生产的编制开放
传统媒体不是没有考虑过买下新的内容分销渠道,例如新闻集团曾买下MySpace但经营得不好。从资本观点来看,疲软的传统媒体要买下当红网络内容分销渠道几乎没可能。想恢复传统媒体垄断内容分销通路的价值,就先不用想了,有能力想这件事的传统媒体也没几个了。
内容生产方面,生存之道无非开源与节流。纸质媒体不会灭绝,但是会逐渐凋零。配置在这方面的内容生产人力与运作体系,最终会需要整个砍掉重练。而因应电子载体的内容生产人力(这个部分,大部传统媒体应该都没有编制)则需要有个方法来做较低成本的储备。
有没有想过,一个媒体的内容都是从网络上的博客作家来的?或者都是微信的自媒体来的?互联网从电脑开始发展到手机,不变的精神是开放,而开放意味著权力的下放。传统媒体要改变的不是因应电子媒体的手段,而是把“关起门来生产内容”的方式开放。
既然内容的生产已经不是个高成本的事情,何不向外取材?既然外部有这么多好内容,为何还需要传统的编制来生产内容?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是,内容生产的编制该如何逐渐迎向新的电子载体,以便于当纸质载体的阅听人数下滑时,成本结构能逐渐过渡到新时代。
自媒体时代来临,免费是必要条件
内容生产成本下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被付费的价值下滑。内容为王不等于生产内容的人可以靠卖内容赚钱。这个观点笔者多年前就提过,内容会越来越不值钱。实际上,传统媒体也并没有真正的靠出售内容赚过大钱,真正赚钱的是广告销售。
在迎向自媒体的时代,这个趋势会更明显。广告要能卖出去的前提是读者或观众数量,而为了快速的扩大影响力(由于移动互联网兴起,这件事情成本更低了),内容不能收费变成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利用这个新兴内容分发渠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