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先天性技术优势的媒体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实现有效对接的最佳方式。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将其优势很好地融入民办高校的管理建设,对《新媒体技术》一书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由洪文杰、归伟夏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技术》一书主要围绕新媒体中涉及的技术基础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展开,致力于梳理出与新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脉络,促进用户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特征。该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的相关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的处理与编辑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新媒体信息显示、与检索技术;新媒体信息管理与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该书既可以作为大学、中专院校新闻与信息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为相关媒体专业从业人员和广大爱好者提供理论参考。
《新媒体技术》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新媒体技术引论,主要介绍技术与媒体、新媒体技术对传媒业的变革和与新媒体有关的关键技术;第二章为新媒体信息处理及编辑技术,主要介绍新媒信息的种类和特点、新媒体文字信息的处理和编辑、新媒体图片的处理与编辑、计算机图形与动画技术、数字音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数字视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新媒体信息的组织;第三章为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主要介绍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基础;第四章为移动新媒体技术基础———移动互联网,这一章节包括四个小节,具体分为移动新媒体技术概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新媒体终端设备及系统平台、移动新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为新媒体信息显示、与搜索技术,主要介绍新媒体信息显示技术、新媒体信息技术、新媒体信息搜索技术及电子纸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可以了解新媒体显示技术的发展脉络;第六章为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这一章节让读者了解到了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概述、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身份认证技术、PKI安全技术和元数据与数字对象标识码;第七章为应用中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读者可以了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及LBS等新兴概念,从而更有效地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变迁。通读全书,概括了该书的以下几个特点: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新媒体的基础元素,在文中都有所介绍。新媒体信息的基础元素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书中对这些元素的处理与编辑逐一进行了阐述。文字作为最基础的元素,在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的今天,仍然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基本元素崛起,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内涵。
该书通过对这些基本信息的处理和编辑技术的阐述,为民办高校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该书在介绍新媒体技术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介绍比较基本的新媒体信息,再介绍基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随后介绍显示技术———电子纸,最后介绍比较高端的加密技术、安全技术、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这样的编辑方式有利于读者加深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也有利于读者掌握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参考该书,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现代化民办高校管理系统。该书对于民办高校管理最大的借鉴点在于针对性强。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相当复杂,如果不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在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差错。而该书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应用,如云计算的应用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减少管理工作的失误;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加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安全等。传统管理手段使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其管理手段的局限性也使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失误。
发展迅猛的现代媒体技术在高等院校,尤其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微乎其微。《新媒体技术》一书对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全媒体、融媒体、通用媒体基本概念
业界对“全媒体”概括和分析颇多,观点也不完全一致。较为相近的概括为:“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全媒体”显然并不全,它的真正含义更接近multimedia“多媒体”。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随着传播领域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电子音像、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和载体,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细分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Pool)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现实体现,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介质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和传播行为。
全媒体、融媒体基于互联网基础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通用媒体。通用(incommonuse),可以解释为在各处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后汉书·律历志下》:“各有改作,不通用。”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通用媒体可以初步描述为,在互联网IP技术的基础上各类媒体功能逐渐融合成为具有全媒体、融媒体特性的综合性数字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性数字信息运营服务门户。其基本特征应该包括全覆盖(Full Coverage)、全业务(Full Service)、IP化。在互联网IP技术的驱动之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通信、媒体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将日趋融合。随着网络逐渐融合(网络逐渐IP化),不仅仅是媒体,包括关联产业,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传统信息产业(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边界可以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边界也可以消解。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通用媒体时代。
通用媒体的基本构成
在实业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通用电气公司(GE)各自体现了其行业的通用特征。通用汽车公司(GM)成立于1908年9月16日,由威廉·杜兰特创建。其标志GM取自其英文名称(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的前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通用汽车公司各车型商标都采用了公司下属分部的标志。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杰克·韦尔奇曾担任GE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通用媒体集中体现着传播业界及关联产业界有着广泛共识的全媒体、融媒体特征,其基本构成要素和环节包括:
1.通用技术:基于互联网IP技术的运算技术(Cpu/Gpu)、显示技术(大屏幕、高分辨率)、能源供应技术(包括能源供应来源、续航能力、供应方式等)、传送技术(编码解码能力和技术基础)等互联互通的技术应用。
2.通用传输:基于IPTV平台上的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传输,以及可以与互联网IP技术对接的数字卫星传输、无线地面数字传输等。
3.通用载体:终端载体是多元化的,又是互联互通的开放平台;终端载体是智能化的,又是集成统一的平台。通用媒体平台可以由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有机构成,多终端协同、系统化运行。
4.通用内容:以互联网IP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内容有机整合,以及数字信息的系统集成,可以突破现有媒体介质跨媒体传播。
家庭客厅终端的通用媒体时代
目前家庭客厅终端已成为各终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的焦点平台,跨界竞争日趋激烈。TCL爱奇艺智能电视、乐视TV超级电视、小米盒子(高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利用互联网升级换代,改变了传统电视机,也改变了传统电视的业务模式。传统电视媒体正在发生变革,观众不仅看电视,还要用电视、享电视。
家庭客厅终端以其海量的、个性化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功能,正逐步成为通用媒体中心。其基本功能布局初步可以概括为:
1.家庭娱乐中心。数字音视频内容供应地,数字家庭游戏基地。
2.家庭信息中心。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信息进行全面搜索、查询、引导、互动、分享、交易、支付,可以整合信息数据,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应用,推动信息消费。
3.家庭社交中心。社交化电视,社交互动、交互行为。集聊天室、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功能于一体。
4.家庭应用中心。电子商务,网上医疗、教育、交通,安全监控,家电控制等。
数字报刊归根结底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必须抓住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整体上看,互联网是一个技术驱动型产业,需要技术驱动创新的、可行的商业模式,需要商业模式促进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作为支撑。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报业集团或杂志社在数字报刊这一领域还没有成熟可行的商业经营模式,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所采用的数字报刊技术还承担不起商业模式推动者和酝酿者的责任。
首先,我们回顾和分析一下数字报刊技术。数字报刊技术按业务过程可划分为数字报刊制作和技术、数字报刊发行技术。对于制作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并且数字报制作与数字杂志制作技术稍有不同,数字报的发行技术理论上应是支撑数字报刊产业化的基石,但是目前各厂家提供的技术较为单一,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化经营平台。下文将从数字报制作、数字杂志制作以及发行技术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目前的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目前数字报制作的流程是:先智能反解PS或PDF,然后是人工标引,再次生成报纸。生成报纸可以采用HTML格式和FLASH格式,HTML格式和FLASH各自有不同的优势。HTML格式具有所需带宽少、响应速度快、易被搜索引擎搜索等特点,被广大数字报用户所接受;FLASH格式的数字报具有交互性好、动画效果多等特点,也被一些用户所青睐。深圳华文资讯与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合作开发的多媒体数字报系统具有同时支持多厂家PS和PDF格式、语音读报、全文搜索引擎、关键字智能提取、新闻网CMS无缝对接等特点,具备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数字杂志制作技术主流是基于Adobe Flash技术,基于微软SHyerlight技术的也会越来越多,无论是数字报还是数字杂志,HTML在字体、多媒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将会取代现有的展现形式,成为未来的标准。基于Flash的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逐帧动画合成技术,另一类是解版合成技术。逐帧动画合成技术生产过程首先用Adobe Flash软件制帧动画,然后采用电子杂志合成软件套用预制的模板合成。这类技术的特点是,合成简单,在丰富的模板库支持下,制作的电子杂志精美,缺点是需要专业的美工,制作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适用于电子杂志,但是对于纸媒数字化不太适用。另一类是解版合成技术,该类技术主要原理是对PDF/PS版进行解版,根据解版结果智能生成电子版面,比较适合于纸媒数字化。
数字报刊制作技术目前也朝着平台化方向变革,平台可以集纸媒、数字报、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内容采集、加工制作与于一体,实现跨媒体内容生产。目前,包括华文资讯在内的各大厂商均推出该类技术平台产品,平台的成功应用,必将推动传媒行业平台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与内容生产一样,数字报刊要产业化收费经营,平台化也是必由之路。综观目前各大报业集团的收费模式,总的来看就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一个频道,提供支付和在线阅读功能。这种操作模式受众面积小、收费相对较高,与互联网上大多赢利项目的基本特征(海量用户、微利润的基本服务、高利润的增值服务)刚好相反。以人民日报为例,数字报每月24元,全年198元,参照这种定价模式,一份报纸两百,十份就一两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读者能花2000元订数字报呢?就算是公费订阅,单位也会对报纸严格限制,不会大手大脚。如此一来,不只是读者的阅读受到损害,数字报刊必将会面临生存危机。数字报刊要生存,就必须重视互联网效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内容即服务的意识,发展大量数字报刊订阅用户,提供不同级别服务。例如,1星会员200元一年,提供10份数字报纸,2星会员500元一年,提供纸报和数字报刊,3星会员提供广告或其它增值服务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建设一个数字报刊发行平台,该平台应具备以下特征:
1 具备快速发展网站渠道的能力,网站经营者均有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参与到数字报刊发行平台的推广中,并且能从平台的发展中获利。
2 具备互联互通的能力,不同的内容提供商可以建设自己独立的数字报刊平台,不同的内容提供商的内容可以很方便地联合销售与结算。
3 能够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
4 能够在不同的载体中同步内容(如手机,PG等)。
5 具备内容即服务特征,让读者生活在内容中,能够为读者的生活、学习等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信息隐藏;信息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8.6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体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成为最重要的传媒手段,各种信息都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包括个人信息、军事信息、私密信息等,如何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安全,是当下网络技术的热点话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传统的秘钥不再能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因此数据的隐藏技术成为了热点,也是保护信息的重要手段。
1 信息隐藏技术概述
1.1 信息隐藏技术基本内涵。信息隐藏技术主要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在普通的文件中,并通过数字化的信号进行处理,这样通过对于用户的视觉冗余来进行隐藏,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隐藏后的信息会使媒体的搜索目标变小,甚至无法发现,这样秘密的信息和文件便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保护信息。信息隐藏技术目前应用比较广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隐藏术,主要内容是进行秘密形式的通信,并且将信息藏匿与其他的普通信息中,信息隐藏主要是以第三方信息保护的形式,便于将信息传输到目的客户端。第二是数字水印,可以是作者的序列号、公司的标识等,主要是能证明被保护的信息或者文件可以被证明以及查询侵权的一种途径。第三是数据嵌入。在不同形式的信息中,技术模式吸取了隐藏术与水印的优势,并通过嵌入的方式对于秘密信息进行保护。第四是指纹与标签,是水印的一种特殊用途,水印的每个特定的信息可以进行信息的拷贝。
1.2 信息隐藏技术的特点。信息隐藏技术与传统的信息加密不同,基本目的并不是限制文件资料的提取与保存,而是将数据信息隐藏最小化。除此之外,信息隐藏技术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在通过多种程序处理之后,仍然具备可以运行操作的性质,不会被破坏基础属性,因此信息隐藏技术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隐蔽性。信息隐藏的首要特性便是隐蔽性,主要指的是信息在嵌入之后,最大程度避免信息质量的改变,同时也能掩饰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引起察觉,在视觉方面可以很好保护信息不被发现,保证原始信息的一致性。例如拥有相同的统计分布,这样变会混淆拦截者的信息判断能力,保证信息的安全;(2)安全性。隐藏技术需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性能,可以有效避免黑客的侵袭与共计,最大程度保护隐藏信息的安全;(3)恢复性。被保护的信息会经过多重程序进行处理与改变,因此特性上会发生一定改变,如果原始信息受到了破坏,那么隐藏技术需要通过保存下来的信息来恢复原来的文件,这样保证传输的信息准确性。
2 信息隐藏的技术方法
2.1 替换技术。人的感官系统对于一些细小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替换技术的核心就在于改变这些被保护文件中秘密的细节部分,并不被非法用户注意。这种形式并不会影响被保护信息的性质,而且可以对于被保护信息进行编码程序,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替换技术包括最低比例的一换技术、随机的替换技术、特定区域替换技术等等。
2.2 变换技术。绝大多数的信息隐藏技术都是通过正交变换域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变换技术核心是通过扩频技术和密码学原理,将被保护的信息嵌入到普通信息的变换域中,同时利用算法来进行信息的提取,转换为隐蔽的形式。这种变换技术充分利用了人体感官对于空间频率差异的敏感程度,进而改变被保护信息的性质,确保信息不被察觉。
2.3 扩频技术。被保护信息在进行隐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信息的破坏,甚至信息的消除,因此为了保护信息的原始特性,可以利用重复编码的形式来进行扩频。在被保护的信息中插入一个参数,确保信息在处理后仍然可以进行扩频,通常选择高速率的随机码来进行发送,而且这种信息数据自身的信号也可以完成扩展。
3 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3.1 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数字水印技术是信息隐藏技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通过在多媒体中插入不可感知的信息,因而实现对于信息的保护以及对于操作的记录、跟踪。
(1)版权保护。在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中,版权保护是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是将重要的版权信息嵌入到图像、音频、文本中,目的是进行区分、标识以及解释版权。在一些逐步实现数字化的行业,例如数字图书馆、数字新闻等,很多信息容易受到篡改,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比较差,因此通过信息隐藏技术中的水印技术,既可以最大程度保持作品的原始性,又难以被非法用户进行篡改,通过特殊标识的嵌入,可以是数字、文字、图标,与原始文件的结合,不会严重破坏数据的功能,还能具备一定的商用价值。这种水印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见的,特别是在涉及知识产权纠纷中,可以通过特定秘钥提取出水印,进而实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目的;(2)指纹识别。通过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在文件中标注出授权的单位以及特殊名称,通过文件的原始性保证在特殊处理之后以及用户的接受、存储之后,文件特性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如果在被保护文件通过隐藏技术传输之后,便可以标注的信息追踪到文件的相关责任人,这样对于调查、规则也有据可循。这种指纹识别的技术实质是一种跟踪功能,特别是在数字产品的应用中,版权人可以将不同用户的序列号进行处理,嵌入到这些合法的拷贝中,这样在出售合法的拷贝的时候,可以与嵌入的信息相对照,如果是非法的、未经授权的拷贝产品,版权人便可以通过指纹来追踪,进而找寻到泄密者。
3.2 隐藏通信技术的应用。隐藏通信技术主要是将被保护的秘密的信息、文件隐匿于某些普通的公开文件中,进而保证在传输过程中秘密信息的安全性。以隐藏载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文本的隐藏、语音的隐藏和视频的隐藏等。在实践中主要应用于数据的保密,例如在电子商务中时常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商业机密、秘密协议、金融交易等,这些重要的数据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为个人或者企业带来损失,因此防止非法用户中途拦截这些数据,便可以采用隐藏通信技术,将信息以隐藏的形式进行传输,有效避免非法用户的拦截,最大程度保证信息安全。
4 结束语
信息隐藏技术方式多样,应用灵活,在未来的信息保护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技术手段目前还在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方面还在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特别是在现实应用中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数字水印模型的构建、抗攻击性的提升等等,在算法上也在逐步完善。信息隐藏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应用方面也要利用特征优势,更好地为当下的信息传输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戴跃伟.信息隐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2]刘洁.信息隐藏技术及应用[J].现代情报,2011.
[3]尹兰.基于文本的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
[4]高真.密文图像中的可逆信息隐藏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3.
[5]特列克别克・米沙.一种新的信息隐藏算法的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韩敏,董俊磊.浅谈信息隐藏技术的理论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
[关键词] 数字水印 数据安全 多媒体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数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数字产品愈来愈需要一种有效的版权保护方法。最近几年,许多研究人员放弃了传统密码学的技术路线,尝试用各种信号处理方法对声像数据进行隐藏加密,并将该技术用于制作多媒体的“数字水印”。
二、数字水印特征及分类
所谓数字水印技术,就是在被保护的数字对象(如静止图像、视频、音频等)中嵌入某些能够证明版权归属或跟踪侵权行为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作者的序列号、公司标志、有意义的文本等等。水印中的隐藏信息能够抵抗各类攻击。即使水印算法是公开的,攻击者要毁掉水印仍十分困难。将某种不可感知的信息如数字、序列号、文字、图像标志等版权信息嵌入到多媒体数据中,以起到版权保护、秘密通信、数据文件的真伪鉴别和产品标识等作用。在发生数字媒体侵权使用、版权争议时,通过检测媒体内容中的数字水印,获得数字媒体的版权信息、授权信息等,从而起到媒体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数字水印特征
嵌入数字作品中的信息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性才能称为数字水印:
(1)不可感知性:在数字作品中嵌入数字水印不会引起明显的降质,并且不易被察觉。
(2)隐藏位置的安全性:水印信息隐藏于数据而非文件头中,文件格式的变换不应导致水印数据的丢失。
(3)鲁棒性:所谓鲁棒性是指在经历多种无意或有意的信号处理过程后,数字水印仍能保持完整性或仍能被准确鉴别。可能的信号处理过程包括信道噪声、滤波、数/模与模/数转换、重采样、剪切、位移、尺度变化以及有损压缩编码等。
(4)隐藏的信息量:嵌入的秘密信息必须能够具有足够多的信息。实际上,隐藏的信息与系统的鲁棒性是矛盾的,即嵌入的秘密信息越多,鲁棒性就越差。
2.数字水印分类
按水印的特性可以将数字水印分为鲁棒数字水印和脆弱数字水印两类。鲁棒数字水印主要用于在数字作品中标识著作权信息,如作者、作品序号等,它要求嵌入的水印能够经受各种常用的编辑处理;脆弱数字水印主要用于完整性保护,与鲁棒水印的要求相反,脆弱水印必须对信号的改动很敏感,人们根据脆弱水印的状态就可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过。
按水印所附载的媒体,我们可以将数字水印划分为图像水印、音频水印、视频水印、文本水印以及用于三维网格模型的网格水印等。
按水印的检测过程可以将数字水印划分为明文水印和盲水印。明文水印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原始数据,而盲水印的检测只需要密钥,不需要原始数据。一般来说,明文水印的鲁棒性比较强,但其应用受到存储成本的限制。
按数字水印的内容可以将水印划分为有意义水印和无意义水印。有意义水印是指水印本身也是某个数字图像(如商标图像)或数字音频片段的编码;无意义水印则只对应于一个序列号。有意义水印的优势在于,如果由于受到攻击或其他原因致使解码后的水印破损,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视觉观察确认是否有水印。但对于无意义水印来说,如果解码后的水印序列有若干码元错误,则只能通过统计决策来确定信号中是否含有水印。
按水印的用途,我们可以将数字水印划分为票据防伪水印、版权保护水印、篡改提示水印和隐蔽标识水印。
票据防伪水印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水印,主要用于打印票据和电子票据的防伪。一般来说,伪币的制造者不可能对票据图像进行过多的修改,所以,诸如尺度变换等信号编辑操作是不用考虑的。但另一方面,人们必须考虑票据破损、图案模糊等情形,而且考虑到快速检测的要求,用于票据防伪的数字水印算法不能太复杂。
版权标识水印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数字水印。数字作品既是商品又是知识作品,这种双重性决定了版权标识水印主要强调隐蔽性和鲁棒性,而对数据量的要求相对较小。
篡改提示水印是一种脆弱水印,其目的是标识宿主信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隐蔽标识水印的目的是将保密数据的重要标注隐藏起来,限制非法用户对保密数据的使用。
三、数字水印的应用领域
1.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作品(如电脑美术、扫描图像、数字音乐、视频、三维动画)的版权保护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由于数字作品的拷贝、修改非常容易,而且可以做到与原作完全相同,所以原创者不得不采用一些严重损害作品质量的办法来加上版权标志,而这种明显可见的标志很容易被篡改。
“数字水印”利用数据隐藏原理使版权标志不可见或不可听,既不损害原作品,又达到了版权保护的目的。目前,用于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技术已经进入了初步实用化阶段,IBM公司在其“数字图书馆”软件中就提供了数字水印功能,Adobe公司也在其著名的Photoshop软件中集成了Digimarc公司的数字水印插件。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市场上的数字水印产品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很容易被破坏或破解,距离真正的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商务交易中的票据防伪
随着高质量图像输入输出设备的发展,特别是精度超过 1200dpi的彩色喷墨、激光打印机和高精度彩色复印机的出现,使得货币、支票以及其他票据的伪造变得更加容易。
另一方面,在从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过度性的电子文件,如各种纸质票据的扫描图像等。即使在网络安全技术成熟以后,各种电子票据也还需要一些非密码的认证方式。数字水印技术可以为各种票据提供不可见的认证标志,从而大大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3.证件真伪鉴别
信息隐藏技术可以应用的范围很广,作为证件来讲,每个人需要不只一个证件,证明个人身份的有:身份证、护照、驾驶证、出入证等;证明某种能力的有:各种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
国内目前在证件防伪领域面临巨大的商机,由于缺少有效的措施,使得“造假”、“买假”、“用假”成风,已经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对国家的形象也有不良影响。通过水印技术可以确认该证件的真伪,使得该证件无法仿制和复制。
4.声像数据的隐藏标识和篡改提示
数据的标识信息往往比数据本身更具有保密价值,如遥感图像的拍摄日期、经/纬度等。没有标识信息的数据有时甚至无法使用,但直接将这些重要信息标记在原始文件上又很危险。数字水印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标识的方法,标识信息在原始文件上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特殊的阅读程序才可以读取。这种方法已经被国外一些公开的遥感图像数据库所采用。
此外,数据的篡改提示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现有的信号拼接和镶嵌技术可以做到“移花接木”而不为人知,因此,如何防范对图像、录音、录像数据的篡改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数字水印的篡改提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技术途径,通过隐藏水印的状态可以判断声像信号是否被篡改。
5.隐蔽通信及其对抗
数字水印所依赖的信息隐藏技术不仅提供了非密码的安全途径,更引发了信息战尤其是网络情报战的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颖的作战方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网络情报战是信息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公用网络进行保密数据传送。迄今为止,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思路一直未能突破“文件加密”的思维模式,然而,经过加密的文件往往是混乱无序的,容易引起攻击者的注意。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利用公用网络进行保密通信有了新的思路,利用数字化声像信号相对于人的视觉、听觉冗余,可以进行各种时(空)域和变换域的信息隐藏,从而实现隐蔽通信。
四、数字水印的发展趋势
虽然数字水印技术最初的开发目的是为了解决数字媒体的版权保护问题,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数字水印的应用领域远远超出了版权保护领域;同时,由于目前数字水印技术难以解决的串谋攻击、机会攻击以及解释攻击问题,使得数字水印在版权保护、访问与拷贝控制、数字指纹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许多研究者正致力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数字水印则极有可能成为媒体安全领域的重要的技术基础。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利用数字水印技术进行数字广播监听、媒体内容认证、小范围内媒体使用跟踪等方面则更加实际可行,而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在这些领域已经开始实际使用与测试。此外,数字水印技术还可以用于提供媒体增值业务,如提供数字媒体相关内容的因特网链接、隐藏水印信息在数字媒体中以降低媒体传输造成的错误。
参考文献:
[1]戴元军: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技术.安全文摘,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