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素质培养

全面素质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面素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面素质培养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学;素质培养;表演能力;思想素质。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称生认为"幼儿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师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是期又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历程,因此,幼儿教师的任务更加重大,而幼儿教师的素质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革幼师教学弊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舞蹈教则无旁贷。所以幼师舞蹈教学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舞蹈基本训练,形成学生健美的体态,自然饱满的情绪,提高身体素质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一个理想的幼儿教师,不仅要身体健康,而且体格要健全,包括坐、立、走都要有正确的姿势等等。因为儿童是好模仿的,不论幼儿教师的姿势是否正确,他们都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模仿。所以,在舞蹈课的教学中,根据舞蹈教学的规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首先要通过基本训练,形成学生健美的体态和自然饱满的情绪。从一年级新生入手,先训练学生的站姿,克服学生驼背、含胸等自然体态。因为没有很好的站,就没有很好的走,就没有很好的舞姿。不仅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训练,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在教室,即使在平时走路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姿态,真正成为一个健美的形体。

二、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量及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所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基本的韵律特点,在学习这个民族舞蹈之间,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这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及舞蹈录像。因为不管是哪个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地域特点和 民族风情特点。学习蒙古族舞蹈组合之前,先欣赏有关蒙古人民生活生产劳动及舞蹈的录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舞蹈的韵律特点,而且在动作中能展开积极的想象,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中,更重要视排练组合和学习民族成品舞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地积累素材,掌握它的基本风格、韵律特点。同时,在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欣赏到动听的音乐、欣赏到优美的舞姿、美丽的民族服饰,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表演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通过广泛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丰富舞蹈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幼师班的舞蹈课与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不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而是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学习面广一些,程度浅一些。所以幼师生不能只进行表演训练,不学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包括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舞蹈的种类等等。

舞蹈教学往往只重视课堂训练,而忽视了课后的舞蹈笔记。学生在做舞蹈笔记的同时,一方面复习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学会了记录笔记的方法(舞蹈笔记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笔记),包括记录动作名称、特点、形象姿态、动作路线、场地队形及常用术语等。

通过学习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汉族的民间舞蹈,向学生介绍这些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省分,从事的生产劳动及他们的生活习俗。这些都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具有抒情性的特征,舞蹈家吴晓邦说过:"在我们日常生活习惯中,当我们用语育和文字难于传达或不能透彻表现某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我们往往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反而可以简单明了的表达出。"由于舞蹈艺术具有抒情性的特征,人类的各种情感和情绪,都会在不同的舞蹈作品中有着鲜明、生动、具体的体现。所以运用舞蹈这种艺术手段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排练舞蹈《黄河儿女》,可教育学生我们是炎黄水孙,我们是龙的传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艺术宝藏,向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爱国教育。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最起码的条件是热爱孩子,一方面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另一方面要面向幼儿园,多学习一些幼儿舞蹈,在幼儿舞蹈排练中,间接地感受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感受孩子的童心童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孩子、热爱将来要从事的幼教事业。

五、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能力素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幼儿教师不能只会跳舞,更重要的是会编舞。所以舞蹈教学中既要重视丰富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知识技能,广泛积累舞蹈素材,又重要具体的实践--即要求每个学生最少能独立地编一个完整的幼儿舞蹈,对学生自己创编的舞蹈伤口要进行汇报演出,激发学生创编的积极性。

创编幼儿舞蹈,并不是成人舞蹈的简单化,它应该是表现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世界。要想创编出一个较好的幼儿舞蹈,必须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动作水平,因为创作的源于生活,还要求学生通过跟孩子一起活动、游戏,了解幼儿雅朴的情感、觉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加工孩子们天真、形象的动作。

幼儿教师不仅会跳舞,还要会编舞蹈,更要会教孩子跳舞蹈。所以幼师舞蹈教学中,还要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艺术。一方面教师要起一个表帅作用,课堂上教师讲解动作、示范动作,学生不仅学会了动作要领,也学到了教学的艺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如:在学习过程中选出动作较好较标准的同学当"小老师",或者分成小组,轮流做一次"小老师",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能使学生有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一、转变“学”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观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显然应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较为普遍。学生上课只带耳朵不带问题;只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更失去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机会,完全取消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地位,导致学生成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书呆子。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两个转移”:由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由以教为重转移到以学为重。教育学生解放思想,改变唯书、唯师、唯上及传统的依赖性,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兴趣的方面或基础较好的学科入手,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激发“学”的兴趣,发挥自主的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追求。那么,如何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 。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2.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解答了一道难题,或比过去有所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兴趣。此时必然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当学生作业工整,正确率高时,在本子上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对回答出色、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我也及时以热情洋溢的语调进行肯定,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向他们点头微笑,或发动全班掌声鼓励等。集体表扬最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三、教给“学”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于一所学校而言,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胜利街小学在“特色”教育之路上且歌且行,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题记

今年正值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六十年风雨兼程,在中原大地崛起了一座座有影响、有魅力的育人殿堂。而在平顶山下,湛河水旁,就坐落着这样一所闻名全省的学校。她以优美的环境,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许多家长都以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她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胜利街小学(平煤集团原第一小学)。

胜利街小学始建于1957年。是筹备原平顶山矿务局时建立的第一所矿工子弟小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始终以教学质量高,管理规范著称,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1994年初,学校大胆承担了市级“减负实验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提出了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艺术特长”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 。力求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使其成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让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

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修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长吴越认为,艺术教育具有通过形象生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使人产生思考、产生联想、产生体验、产生激情、产生共鸣、产生情感,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够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为了搞好艺术教育,学校采取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方法。在普及艺术教育方面,学校除了开齐、开足规定的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课程外,还对每个班级提出了具体的艺术教育任务。经过13年的发展,学校艺术特长教育办学特色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被上级推荐为河南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连续三次参加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2006年2月,童声合唱《手拉手,祖国更美丽》还赴香港参加了内地与香港儿童文艺交流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04年六一期间,学校第十届大型少儿书画展“童心看世界”在河南省声达艺术馆举办,引起了省会新闻界和参观者的极大兴趣。2005年六一期间,学校第十一届大型少儿书画展“ 美丽中原我的家”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 ,参观者被孩子们一幅幅带有河南风土人情、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

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众多艺术特长生。该校学生刘然、赵真真、吴昊、王亚琪等分别考入省艺校、北京舞蹈学校、北京音乐学院附中等学校,成了舞蹈、音乐方面的人才。学校每年都有像董冰心、宛越、魏艺琼、李婧、韩顺奇、安跃这样的小画家荣获国际儿童书画比赛金、银、铜奖。少艺团组织学生书画作品140幅,仅参加第八届世界和平书画大奖,就有61幅获奖,其别金奖2枚,金奖14枚。银奖20枚,铜奖20枚,优秀奖5枚。

艺术教育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的绚丽、画廊里的多姿上,艺术教育的魅力也启迪着学生智慧和心灵,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充满自信的品质。学校里学生活泼可爱、文明守纪、学风浓厚,诚实向上;校园外学生遵章守纪、知书晓礼、尊老爱幼、热心服务,涌现出许多勤奋学习、志趣广泛、自尊自强、拾金不昧的好少年。他们有:出席全国少代会代表的刘毅,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小标兵刘珩,全国百名优秀少先队员、省十佳好少年安然;省优秀少先队员叶静文、蔺梦娜,省文明少年江瑞、孙延博;有勤奋学习最终考入北大、清华的李亚男、彭磊;有勇救落水儿童的党书洋,拾金不昧的刘燕、李宝刚,勇斗歹徒的严凯群体等等。学校也连续多年保持省文明单位称号,少先大队两次荣获全国少先大队荣誉称号,学校连续多年夺得公司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并被评为市示范性学校。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艺术教育是打开儿童心灵之窗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人文修养的强有力的举措。

以课程改革为主线提升校本教研的文化含量

艺术教育的开展势必会占用教学的有限时间,开始时许多人抱着观望的态度审视学校的教育行为,有的家长也产生了害怕教学质量下降会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情绪,更多的老师面对新的改革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吴越说,思想上的顾虑她也有过,但是面对家长一双双期望成功的眼睛,学校班子没有退步,而是进行了更慎重、更细致、更认真地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以力求实验的成功。

学校在教师中开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活动中提出“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口号,严格控制家庭作业的题量,给学生积极参加课外艺术活动提供充裕的时间。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看到教学质量的保持不是靠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机械重复的练习取得的,而是通过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授课的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来的。在此基础上,学校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的系列方案。学校于1999年9月大胆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的思路,通过此项改革,使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目的。

新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原来旧的课程设置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慢节奏、低效率、重复老套的弊端,使教学工作更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新的课程设置较好地解决了以往重语、数、外学科,轻其他学科的现象,确保了部颁标准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学到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学到了许多有益终身的知识和本领。如创维课的开设,使学生智力更聪慧,头脑更灵活,创新思维更敏锐;再如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使学生懂得了良好心态的培养、顽强毅力的锻炼是人生必不可缺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战胜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系列课的研究、改革,使教师课堂上更注重精讲精练,学生更注重学练结合。教师多从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考虑课程的安排,设计新颖有效的讲、练方案,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境地解放出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调动起来,当堂完成任务。减轻了学习负担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教师、学生素质的同时提高,也为学校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提升校本教研的文化含量,教师观念得到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日前,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多年来,胜利街小学各方面均衡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在各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以教师素质作为教育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源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胜利街小学先进的精神文化表现为教师高尚的师德、职业激情和责任感。成为永保高质量教育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吴越校长有着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她在治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注重研究21世纪经济转型期教师的精神、心理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引导教师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质,引领教师重新发现自我,感悟教育的神圣责任,发现师生生命的价值,并以此作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学校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力。如请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科研权威进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共同研究课题。同时定期送教师外出学习、充电。学校还建立了系统的校本培训机制,定期进行研究课评比、展示,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开展了"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使教师逐步树立三种观念,实现三个统一。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相统一,把群体培养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相统一,把重视教育结果同重视教育过程相统一,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中,学校提出了“高密度、大容量、高效率”的原则。 “高密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始终处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以主人翁姿态学习着,紧张而不疲劳,学得多,用得好;“大容量”就是在单位时间里(一节课)学生获取的知识要多。这个知识首先是指方法的知识、思维的知识、创造的知识、活的知识、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去获取人类积累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都有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技能;“高效率”就是当堂圆满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使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自己先前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又得到发展,以此激发教师、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此外,每学年学校都要进行一次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或展示会,对于优秀者给予表扬与奖励。 同时学校还把有无教科研成果作为评选骨干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激励的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以超前思维和科学发展为动力创造辉煌

校长吴越知道,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硬件的升级不难,而涉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软件环境的变化非一日之功。胜利街小学以新思维、新理念,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与发展环境,其核心之核心就是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正像教育权威领导所说,教育要以学生为主,办学要以人才为主,要发挥不同层面的积极性。而胜利街小学的教育与办学正是发挥了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职工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学校强劲的发展势头。

回顾学校多年来 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学校这一届领导班子非常欣慰,因为在这十几年的改革历程中,他们把自己的智慧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把自己青春献给了可爱的矿区的孩子们,他们感到自己能和教师们同在改革探索中不断进步、成长,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同时,他们还感到 学校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主要是得益于学校十几年坚持落实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正是有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学校才有了一系列成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特长腾出更多的时间。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摘要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任务。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不但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顺利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则关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问题,两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本文就针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这两个问题,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现状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做出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身体素质 学生 体育特长生 提升 培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顺利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对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

我国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中的超重和肥胖的比率不断提高,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学生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爆发力以及肺活量水平等也正在呈现阶段性下降的趋势。这些情况表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的体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

(一)认真落实学校体育课程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各级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都有一定的要求,如课程计划、课时要求、课程目标等,学校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应开设的体育科目,开足应完成的体育课时,达到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以补充课内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切实保证学生应有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还可结合本校的特色,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需求,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二)组织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机会和体育锻炼氛围

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并且要在保证体育活动身体锻炼功效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体育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增强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提高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和教育成效。

三、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现状

学校体育特长生,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肩负着不断为我国体育界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提升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的重任。所以,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特长生的前途及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导致他们对体育特长生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很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对学生培养体育特长持淡漠甚至反对的态度。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时,也往往从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等方面进行考察,而极少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情况纳入评价范围,也导致了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训练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所以,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迫切需要人们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体育特长生培养过程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应放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首要位置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而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则决定了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和行为,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一个优秀的体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应该关注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训练习惯,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科学协调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化课的学习

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特长生的日常体育训练和文化课程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高超的体育技能和体育运动水平,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体育后备人才,没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长远看来,必将为社会所淘汰,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学协调体育特长生的日常训练安排和文化课学习安排之间的关系,训练学习两不误,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体育人才。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卓越工程师;契合;素质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各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全面素质的卓越人才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流砥柱”。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国家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计划是当下很多高校亟需探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再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落实。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的要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在此基础上是高度统一的。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激发探索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健康、持续进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100多年前,创始人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使人类的美好愿望变成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它的科学内涵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可参考价值,直至今日也被广泛研究和借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是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检验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可能会被遗忘,有些能力可能会退化,但是自身所拥有的素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对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究新时代如何提升人才素质,探究产业不断升级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模式、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对策。目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为适应经济转型都将培养卓越工程师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时间不长,很多制度尚不完善,正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要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关于工程师培养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探索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再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而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也是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项内容进行发展创新,其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而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更好地将需要与大学生成才结合起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讲的人的需要是指社会性需要,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具有多样性发展和多层次性发展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个体需要和群体性需要、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几个方面。而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加系统全面的概括了人的五个层面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需要属于缺失型需要,自我实现属于发展性需要,缺失型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发展的需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父母、老师的关爱以及经济条件的充裕使得前四种需要容易得到满足,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比较容易在自我实现这一发展性需要方面出现问题,例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就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等的心理问题。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新时代问题,充分利用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平台,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力度关注人才发展性需要的实现,从根源上遏制问题的出现,为大学生成才奠定关键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将人才能力塑造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有思想力、情感力、意志力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创始人认为,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并兼具对精神产品的享受能力,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等尚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仍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过程中,因此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眼高手低等问题。与过去相比,当代工程具有高科技化、大规模化的集成化以及更深刻的社会化的特征,因此,当代工程要求培养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者,而应该是卓越的工程师,即不仅具备集成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素质,还应该具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素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提出克服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一批具备吸纳新知识、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及时同化“新鲜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全面提升人才的社会关系交往能力。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发展,需要人全面占有和控制社会关系。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进入大学校园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照顾,独自面对生活,加之高校学习方式、环境等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进入高年级,当面对就业、考研的压力时,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沟通能力而无从选择。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培训当中,借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理论,加强对试点学生社会关系交往能力的培训,使他们不仅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了解社会责任及职业道德的能力,对当今时代问题认知的能力,还应该具备有效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鼓励人才个性协调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关于人的个性发展是指人的独特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这里所指的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并不是对个性的纵容,而是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既要有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这种产学研相脱节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不曾与真正的工作人员接触,不了解这个群体在工作中的协作与开拓、艰辛与奉献、奋斗与成功,这不仅影响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他们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卓越工程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使传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高校实现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为卓越工程师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发。通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分析,探索出我国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科学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人才培养做好铺垫,实现人才全面发展。

(一)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基础。对于卓越工程师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对教师和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每学期安排专业前沿知识讲座,相关课程中增加工程伦理、经济管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定时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引导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关环节,毕业设计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对教师和企业的要求主要是优先聘请在企业有过工作经历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和管理,选聘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给独立编班的学生进行授课,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对于合作企业要择优选择,要保证入选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作态度诚恳,要提供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的平台,积极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案。

(二)具备充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理论武器。俗话说“德不高,而行不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作用,德育教育也在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示着国民的素质。在企业中,卓越工程师将处于工程项目的领导地位,他们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自身行为以及被领导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于进取、勇于创新,不仅实现自身价值,更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而这些品质正是需要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加大力度关注的问题。

(三)具备完备的身心健康素质是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关键条件。身心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同时具备良好的状态。身体的健康可以通过一个人有规律的锻炼达到,而心理健康问题却比较复杂。尼采说“懂得为什么生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对于当前中国高校的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某些因素影响,很多人对自己不能很好的定位和认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各高校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辍学的学生不计其数,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高度重视起来。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要尤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安排各种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团服活动等,使卓越工程师具有有意识的自我扩展能力、具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具有自我接纳的能力和安全感、具有实际的现实知觉、具有自我的客观化(即能够真实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四)具备深厚的专业创新素质是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核心。与古代、近代工程相比,当代工程具有高科技化、大规模的集成化以及更深刻的社会化等主要特征。因此,当代工程要求培养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者,而应该是卓越工程师,创新就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质。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卓越工程师所注重培养的创新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比普通学生多了一年去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利用这个大的实践平台,更容易培养出他们创新的意识。在校学习期间,从一进入大学校园就鼓励他们参与到相关的大学生创业竞赛和知识竞赛当中,跟随相关专业课老师进行课题研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创新观点。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提高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强化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育,2010(7):4-5.

[3]韩和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J]. 2008(4).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