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素质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对双师素质概念的界定,研究者的看法和表述不一。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三是“叠加”说,与以上两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相比,此观点比较折中,持此观点的也比较普遍,它强调的是“双证+双能”;四是“双职称”,即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有工程师职称;五是“双层次”说,认为所谓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其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既经典专业知识+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价值引导+职业引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刁’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说明“双师素质”教师内涵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等;(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积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虽然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没有明显的提高。据有关人员对全国119所高职高专院校调查分析,高职院校、技术学院和高专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68%和19.7%。2003年9月起截至2007年底,某学院448名专任教师中有双师素质教师139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到31.9%,远远低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80%;双师素质教师来源单一、年龄结构、职称、学历不合理。单一的师资来源渠道,.造成目前的教师基本没有接触社会和企业,其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偏低,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纸上谈兵。而且这些源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博士,学科教育和背景影响很大,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现实中存在着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缺乏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学校中的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而传统高等教育的缺陷是专业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缺乏渗透,造成学生重单一专业、轻综合素质,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底蕴,因此,部分人走上教师岗位后表现为学历高、专业理论知识强,但文化素养不足、动手能力差的现状,以致造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出现专而不博的现象;加之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在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大专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教师队伍以原来的中专教师和成人院校教师为主,整体素质偏低,教学理论、方法、手段及教学经验,甚至教学计划等还未完全跳出中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圈子,为此,必须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
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调控和监管作用有限,培养机制不完善: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政府或宏观层面的鼓励与支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商榷。双师素质培训质量缺少监控,终期考核大部分流于形式,造成培养质量不高,挫伤了教师进修的积极性。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低,关注支持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不够: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了“次等教育”。对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杨金土曾在2006年一个教育论坛上提出,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教育类型的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成被选拔和被淘汰者的重新归队,“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了。而由子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的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系统学习,于是职业教育被看成了“次等教育”。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狠难得到企事业等单位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社会行业的收入差异也带来双师素质教师的流失。
2.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绘体规划基于不同目的的驱使,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上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偏差。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亚资格证书取得的数量上,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和考核。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一方面来自子外界的压力,如短期内需要弥补大量的“双师型加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希望通过某种评估而热衷于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统计数量。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某些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忽视。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引进中,制定的引进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一时教学任务的教师短缺,不考虑学院专业和课程发展的长远需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注重教师能力的战略开发,没有根据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安排,突击性的把教师外派进修和锻炼,以应付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对培养之后的结果评定和对应使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长期下去,培养的能力就会丧失。
3.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管理和激励一方面双师素质教师在工资津贴上与其它非双师素质教师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评定也未对教师实践能力做任何要求,现行的职称评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也没有区别对待,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同样是偏重学术,没有技能考核,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制度的不完善使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动力。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刊物级别的倾向,这根指挥棒无意在引导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错误地认为应用研究“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导致我国“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校企没有建立深层次的合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没有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互惠互利分配机制,对双方都有一定的好处,这是合作成功的前提。现实中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高职院校需要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就业以及师资培训和发展科研的工作现场。但在实际合作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学校条件有限,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低,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需求供应不足,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有限,使合作的层次较低,大多数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得不到企业深层次的支持。
三、培养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的途径
1.政府和社会从宏观上重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200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这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和建设措施。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政府和社会从宏观上重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实践教学、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即要懂理论又要会技能的意识,社会和企业关注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企业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提供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基地。
2.高职院校要对双师素质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落脚点在于教学,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对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以及评先评奖的政策上注入实践教学的条款,不仅看重教师学历的高低和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实践性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密切与企业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发挥双师素质教师的潜力和作用,进一步锻炼实践教学技能。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高职院校来说,这既是个难题,同时又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双师素质培训,做出合理组织安排,分批分层次实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一是鼓励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学校有计划、分批次、按比例选送教师到高校深造。二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一部分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强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高技能的训练。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实训基地顶岗锻炼,加强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如果把职校比做是鱼,那么企业就是水,鱼有水则存,水有鱼则活,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与企业联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利用企业这个实践平台,分期分批的把双师素质教师送到高新技术企业顶岗参加生产实践,对于新毕业的在校就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青年教师,采用“先上岗,后上课”的做法,首先进行实践能力提高,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一方面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来校参与实验课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既带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组织“双师型”教师到企业一线观摩生产,动手实践,再从企业聘请一线高工、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定期到校开办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水平,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关键在教师。近几年,国家加大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长期从教。但城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差距依然较大,优秀教师“稳”和“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学校。作为农村学校,高素质教师缺乏,不能靠等,必须立足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校长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要求,按照“立足岗位,按需施训”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和个性发展特点,自主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练就专业发展的内力,让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在培训中激发,让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在培训中激活,让教师教育教学的实力在培训中增强,让教师教育教学的效力在行动研究中提高,使校本培训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成为促进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一个学校如果忽视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就会失去学校发展的后劲。但是,尽管青年教师有其优势,他们思想活跃、知识新颖,精力充沛、引领时尚,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与老教师相比都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得不到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指导,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处于一种盲目或者说实效性不高的自我探索、彷徨状态,长时间没有走出骨干(特色)发展之路,就会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普普通通的谋生方式来对待,缺乏进取精神和动力,产生职业厌倦。
1.全员读书,提高素养
实施高效课堂,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面过窄、文化素养不高,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多数教师工作量较大,空闲时间少,很难抽出时间系统学习,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论、新教法也知之甚少,更不用说那些看起来似乎与教学关系不是很大的新的科学文化动态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不管是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以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盯在了所任学科的书本、教案、习题上。教师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用丰富、广博的知识充实自我的意识淡薄,致使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所任教学科方面可称其为师,所任教学科之外,学生反而成了教师的老师,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下降,影响了教育效果,对此,校长一是要加强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建设,保证教师精读书目及泛读书目配足、配齐,每学期统一购买一批教师专业成长书籍,拿出专项资金给教师报销一定数额的购书款,鼓励教师多读专业书籍。二是开展经常性的群众读书竞赛活动,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依据主题确定读书范围,列出读书篇目,通过演讲、写读后感、检查读书笔记等手段检验读书效果。开展读书活动务求扎实,要做到有主题、有要求、有检查,要让教师尝到读书的甜头,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和渴求。三是与每次的读书活动主题相配合,定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评,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读书的效果,另一方面让教师共享知识资源,使大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汲取知识精华。四是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上网,在互联网上获取新知识,使教师在教育理论、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及知识层次上与时代同步。
2.观摩学习,广采博取
提高教师素质,仅凭本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利用名“家”、名校、名师资源,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听名“家”讲“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理解的程度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层次,甚至会存在偏差,学习起来只能是照本宣科。但名“家”往往能结合实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将理论讲得透彻明白,让教师易于掌握,并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每周开展一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研活动,观看远程教育名师的教学录像,观摩课例、开阔视野,分析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二是由于农村教师知的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紧缺,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校长要尽可能多地派教师参加层次较高又有实质内容的培训,让他们有机会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3.以“赛”代训,全员提高
“赛”就是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讲课比赛、教案比赛、论文比赛等。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追求进步并渴望得到他人承认的,因此,“赛”对他们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通过“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钻研业务,在“赛”中提高素质。同时,通过“赛”,还可以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把精力用在教学上、用在业务水平的提高上。通过以“赛”代训,既扎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又锤炼了骨干教师的教学策略,更使一些年轻教师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
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骨干教师是先锋,是模范,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引领示范,只有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确任务,给骨干教师压担子,是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得力措施。
1.岗位锻炼,增负加压
学校对青年骨干教师采取压担子的方法,强化岗位职责。让青年骨干教师承担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示范课、观摩课、推门课、验收课、导师带教、说课指导等,使他们有压力,从而产生动力。让骨干教师担当科研课题负责人,承担省市级课题,帮助骨干教师选择研究题目,落实研究方向,提供研究条件。
2.骨干引领共同发展
为使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根据“信任、重用、加压”原则,大胆起用青年教师挑大梁。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及时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学校、引入课堂,营造一种“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氛围;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求每学期每位市、区级骨干教师上两节示范课、镇级骨干教师上一节示范课。为加强教师间的协调合作,共同提高,我们进行了帮扶结对,以优带新。要求每位骨干教师帮扶一名教师,从“分析教材一指导备课一组织教学一课后反思”人手,全程指导,周听一节课,交流一次心得。
3.立足实际,拓展思路
把校本培训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教师在开学初均根据各科组工作计划安排个人的教学教改计划,而个人的教学教研除自己的独立研修外,还要和学校的教研、集体备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个人、教研组、学校”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科研,确定自己在科研中的适当位置。每一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围绕本册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学习实际,自设子课题作为教研活动主题,教研活动针对各组实际情况,以听课、评课、说课以及理论学习为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业务、探究教学、传递信息、提高能力的重要阵地。学校领导、教师要经常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会诊”,展开研讨,达成共识,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六落实:方案制订、活动开展、过程检查、阶段总结、资料积累、成果总结落实。
三、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当前,在很多学校,中老年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职业倦怠,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更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每位教师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应是学校校长应长期探究思考的重要课题。
1.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一所学校要有一位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好校长,才能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校长,一定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要走进课堂,适当兼课,经常听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领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及时合理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提高自己的领导威信,促进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平时除了外出开会,在学校的日子里,校长就应该一心埋在教育教学中,引导教师们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还要经常亲自带领学校教师外出听课,以获取最新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动向。“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
2:理解关爱,激活内驱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有着丰富需要的个体,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不断发展的潜在动力。这些动力、需求,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或潜在动力,是影响校本培训成效的根本。但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俗话说:“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中老年教师对待工作虽说有些是消极的,但大多都勤恳踏实,尽心尽力,他们需要同事特别是领导的尊重和肯定,更需要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关爱。常听一些中老年教师自嘲“老脸皮厚的,不在乎……”其实不然,他们内心最脆弱,来自领导的一句重话,孩子的一句戏言都可能使他们丧失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没有幸福感(因为他们尽力了)。校长要善于把握中老年教师心理需求的差异,激活其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对学校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3.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能言传身教、有的放矢,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从一言一行入手,甚至从一颦一笑做起,规范自己的方方面面,给学生以正面的正确的示范教育。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能安心于教育,也不能在教育教学上勤奋工作,师道言行不够端正,思想认识不清,混同于一般的社会人士,对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多,对新事物、新理论认知欠缺,自己的教学方法理念又跟不上步伐,因而提升教师素质势在必行,这次,全省开展这项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目的也在于此。经过前一时期的师德培训考试,教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思想行为有了新的飞跃。
师德是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在学校中、社会上无处不在的东西。师德的直接反映就是教学,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教育、对问题的认识,发现和认识学生行为习惯的能力、正确指导和纠正学生不良品德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能力,无一不与教师自身道德水准相联系,“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要保证上梁不歪。如果一个教师出口成“脏”,“烟”不离口,又如何去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呢?国家的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的希望在教师身上,教师担负的是未来国家命运走向的责任,因此师德亦无小事,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发展,教师要学在先,范在先,以百分的努力才可能给学生十分的收获,师德的学习就告诉我们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者,学识、品德,不为者,劣迹、粗弊。
经过了几次集中培训,接受了两次讲座,许多教师澄清了不少先前模糊的认识,明白了存在的问题,懂得了如何去改进,了解了一些新的规范和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动力,化接受信息为寻求提高。如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大都只注重了班级化的整体教育,而忽视了个别教育的细节,经过学习,懂得了要从几方面来对待:1、要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2、公正的前提是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4、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5、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这样,不同的学生在接受了相应的教育之后,必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师德教育中将敬业精神提到一定的高度,并将传统的师德要求和现代的社会化需求也作了调整,让大家明白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多的规范,以及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一些相应的权利,传统教师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的观念得到了更正,使教师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虽然师德培训只是这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的其中一项,但可以想见今后教师的学习也同样将朝着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向迈进,展望未来,我们民族的教育希望就在于提高现在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了教师良好的人文修养、学识水平和教学素养,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能言传身教、有的放矢,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从一言一行入手,甚至从一颦一笑做起,规范自己的方方面面,给学生以正面的正确的示范教育。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能安心于教育,也不能在教育教学上勤奋工作,师道言行不够端正,思想认识不清,混同于一般的社会人士,对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多,对新事物、新理论认知欠缺,自己的教学方法理念又跟不上步伐,因而提升教师素质势在必行,这次,全省开展这项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目的也在于此。经过前一时期的师德培训考试,教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思想行为有了新的飞跃。
师德是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在学校中、社会上无处不在的东西。师德的直接反映就是教学,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教育、对问题的认识,发现和认识学生行为习惯的能力、正确指导和纠正学生不良品德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能力,无一不与教师自身道德水准相联系,“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要保证上梁不歪。如果一个教师出口成“脏”,“烟”不离口,又如何去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呢?国家的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下一代的希望在教师身上,教师担负的是未来国家命运走向的责任,因此师德亦无小事,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发展,教师要学在先,范在先,以百分的努力才可能给学生十分的收获,师德的学习就告诉我们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者,学识、品德,不为者,劣迹、粗弊。
经过了几次集中培训,接受了两次讲座,许多教师澄清了不少先前模糊的认识,明白了存在的问题,懂得了如何去改进,了解了一些新的规范和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动力,化接受信息为寻求提高。如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大都只注重了班级化的整体教育,而忽视了个别教育的细节,经过学习,懂得了要从几方面来对待:1、要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2、公正的前提是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4、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5、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这样,不同的学生在接受了相应的教育之后,必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师德教育中将敬业精神提到一定的高度,并将传统的师德要求和现代的社会化需求也作了调整,让大家明白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多的规范,以及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一些相应的权利,传统教师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的观念得到了更正,使教师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虽然师德培训只是这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的其中一项,但可以想见今后教师的学习也同样将朝着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向迈进,展望未来,我们民族的教育希望就在于提高现在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了教师良好的人文修养、学识水平和教学素养,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初叶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第一,较高的学历水平;第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第四,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即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与这些要求相对照,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是针对性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对口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机制决定了被培养者的知识结构和素养的局限性,与我们要实施的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我国《教师法》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这个学历要求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低
的。美国普通公立中学的任课教师75%都有硕士学位。在我国,一般普通高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勉强达50%。
2.高校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科研的意识。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科研神秘观”,即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1-4]另一方面,对科研的前沿理论、市场的需求不掌握,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搞科研,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准确、快捷地选定科研课题,不能准确地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手段等。
3.教学技能技巧普遍偏低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缺乏师范教育的训练,在教学课堂上不善于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控制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注意力,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缺乏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资源,讲课内容与形式传统、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
有些教师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研究生毕业,认为车到码头船到站,过去学的知识够用了,不用学习了。不注意新知识的更新、边沿学科的掌握,对前沿理论、科学动态不关心、不了解、不掌握,传授的知识内容陈旧、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耽误了自己、贻误了学生。
5.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价值观念扭曲,追求实惠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敬业精神不足,奉献精神不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淡化;有些教师为了多拿课酬和早评职称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忽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少数教师中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有的教师对教学科研精力投入不足,行为不能为人师表,以教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学生考试不及格,可以送礼买分等。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已刻不容缓。
二、强化在职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对照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以引进和选留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来充实教师队伍;调整职称评聘政策,强化学历要求,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将学历达标,对学历不达标而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将逐步调离教师岗位。另一方面,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的在岗培训,尤其是随着高校的高速发展和高速扩张,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办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抓好岗前资格培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岗前培训是教师上岗前的职业培训,是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学校新分配来校的各类毕业生和由其他非教师岗位转入教育教学岗位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经过学习如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从事高校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相关课程,具备从事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经考试获得结业证后方可上岗。
2.重视在岗教学性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在岗教学性培训主要以更新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等为目的的培训,包括教学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技能的培养等等。可采取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尽快掌握教学方法和艺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创新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
3.推动学术性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术性培训是指以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等为目的的培训。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学术发展、加强学术研究能力训练、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迫切希望校方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多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室项目,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及实验能力。
4.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终身性的,因此,要使高校教师群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性的适应能力。虽然高校教师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阶层,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受到最好学历教育的人也无法满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必须真正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系统,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习者,因此,在职培训就成为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对高校组织来说,要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而教师自身则有不断学习的义务;对高校管理者来说,自己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和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责。此外,要注意将教师的培训有效地引导到学校需要加强提高的学科方向上来,避免学非所用,造成浪费。
总之,高校新师资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高水平师资建设的基础,它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培训时,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确立新师资培训理念,以培养高水平师资为目标,科学合理地遴选培训内容,并结合本校实际编制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内容新颖实用、形式灵活多样、培训效果显著,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秀珍.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7.
[2]张槛民,俞欣玮.从系统观点来研究高校教师素质的构建[J].经济师,200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