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表面看起来简单,其实它涉及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更深层次体现了教学理念问题。
一、树立正确教师理念
新形势下的教育,应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上来,突出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学校教育的目标转变为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是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和谐的发展,具体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三是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是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理念
中学历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1.追寻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教学的整体目标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将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把握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其由传授知识的类型向发展思维型转变。
2.追求构筑心目中的历史。历史教学活动真正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追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而追求学生对历史原本的分析与理解,突出培养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的能力,实现学生能够客观识别历史解释,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3.追求能力的培养。着重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对历史感受、了解和认识,是依据各种历史资料而产生的,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追求性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要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追求正确的历史观。突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进而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三、正确地把握历史教学方向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仅表现为肤浅的问题,往往令人头痛。要明晰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学方法都必须根据探究的问题来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带领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改变历史学习促成思想固化的现象。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其实同学习数学一致,都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更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确保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于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进而与教师、同学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要特别强调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真正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附带一提的是,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例如,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问”是教师的专利,“答”是学生的义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失去了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抑制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创新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创新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一言堂,要创设良好氛围,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亲切感,这样学生才敢于探讨,敢于提出问题.其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对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教师不要嘲笑,应给予鼓励.对不善提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对能提出有探讨价值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鼓励他大胆创新.最后,教师应允许学生给自己提缺点,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
二、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平常的许多“发现”是凭直觉猜想得到的.牛顿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如“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从观察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然后才去证明或验证.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期间,教师要尽量做到不代替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讨论,联想,畅所欲言,互相评判,辩论,对不同证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三、点到为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三的时间,对任何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很宝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数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更要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为学生列举出来,教学只能按照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这些内容已经掌握了,那么这部分学生就可以学习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点,可以点到为止,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平常的上课中学会思考、总结.在课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们答案,而应通过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后要求学生多归纳总结.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52-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将“以人为本”融入到教育当中。逐渐从课改的实践层面,推动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的根本就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初中物理是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会基本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物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初中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更加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处于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逻辑思维层次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形式逻辑思维阶段,辩证思维还只是处在萌芽和初始状态上,因此,初中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初中生思维另一特征是:独立性与批判性增强。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发散思维发展较快,强调独立性,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事物。
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征
1、明确界定可探究的问题。能够从广泛、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界定可进行探究的问题,并运用相关科学概念和定律指导探究。
2、设计并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实验仪器,确定研究过程的主要步骤,注意确认和控制变量,阐明研究中需要涉及的概念、原理,及时调整和修改设计方案。
3、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各种实验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是由学生所探究的问题而决定的,数学在探究的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运用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建构模型。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建构物理模型。在相互讨论中修改、确定解释方案和物理模型。
5、通过分析判断哪一种解释和方案是最合理的。
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1、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兴趣。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实验教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评价一节物理课的标准是:“没有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美国的物理课有半数以上是在实验室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实验。有的是课本上要求的实验,有的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可见实验探究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物理而言,几乎所有的改革理念都和实验紧密相连。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有效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演示实验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必须认真准备,不可仓促上课,导致演示失败或出现意外情况,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最后“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变演示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传统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来做,学生仅仅是观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些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可在边上适当指导。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老师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主导作用,既不能大包大揽,又不能撒手不管,努力创造一个气氛活跃,紧张有序的实验课堂。
5、利用身边的物品,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培养实践能力。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诚信教育
我国现今大学教育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我国大学生教育模式上长期以培养“专才”为主,而在大学教育已经大众化阶段这种模式显然早已落伍。现在培养的学生只掌握本专业知识,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缺乏对市场的适应力。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忽视了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部分学生出现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在这种模式和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就非常的差,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三、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教学中也更加忽略素质和诚信教育,这样的毕业生是不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需要的。四、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形势和内容上都显得十分空洞,在教育方式上以灌输为主,流于形式,而且没有配套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也没有纳入对大学生的考核机制,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具体改进措施:
一、建立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体制
(一)首先提升大学生的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大学生作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阅读能力,指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与运用能力;计算能力,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以解决算术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指对事物本质及事物间联系的认知能力。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果来看,我们对学生的这三方面的培养是不成功的,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都被单位抱怨出这些方面的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育中加大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
(二)培养毕业生赖于生存的核心技能
这种技能对于大学生获取工作、维持生活和在工作中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合作、创新、学习三个方面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多样性和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合作是人们现代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人际交往等合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学习,班级之间互动学习,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味着不去满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重复,而是会通过各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高校应加强学生包括思维的敏捷性、观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是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意识地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思考。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授之以渔”,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创新的平台也尤为重要。其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应突出实验的创新性和组合性,让实验更加贴近生产,在实验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教育。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主题班会活动等等。此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可定期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可对有创新科技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采取适当的奖励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都能自我求知、做事和发展。他们能通过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的知识、信息,观察和参与新的体验、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从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高校毕业生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也需要不断的对自我充电学习。所以学习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素质,更是实现和成就自己职业目标的关键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学”比组织叫“教”更重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学校改革,建立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体现师生平等权利。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程序,突出问题情境、自主研究、交流反馈、启发导学等,注重学生的自我预习自我复习和应用的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没有诚信,将导致学生其人格受损,将失去社会对于毕业生和高校的信任。所以高校必须足够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诚信教育应该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和各个方面。在诚信教育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人公的权利,尊重学生个性,以人为本,发挥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因势利导,把诚信教育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完善诚信监督机制:一是完善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考核的指标,切实贯彻实施,强化对毕业生成信的过程监督;二是建立严格的就业材料审查制度,保证材料内容的真实性;三是确立规范、严格的签约、违约制度,防止签约的盲目性和违约的随意性;四是发挥网络作用,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晒于网上,便于分辨真假;五是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有了以上完善的监督机制,大学生如果一旦出现了不诚信的行为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结果面前会让他们望而生畏不会做出有违诚信的行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城镇就业难点与番事业政策研究》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