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1篇

根据这次会议的总体安排,结合县委、县政府研究的精神,我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集中讲两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搞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年是我县实施“双倍”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双重夹击下,全县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劳务经济、品牌经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实现一产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⒈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经济各项指标增幅较高。继续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强畜牧业、调大林果业、调活水产业”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种植业增产增收。全县种粮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人均增收元。畜牧业保持增长态势。面对上半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坚持一手抓防治,一手抓发展,出笼家禽万只,出栏生猪万头、羊万只、肉兔万只,分别增长、、和。实现产值亿元,增长,人均增收元。水产业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万亩,产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增收元。林业经济不断壮大。成片造林万亩,完善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林木万株,完成育林苗亩,果品产量万吨。

⒉农业项目推进扎实有力,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坚持以工业思维办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各镇、农口各部门及有关龙头企业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招商引资,洽谈农业项目个,实施农业加工项目个;申报农业专项个,其中到位个,引进专项资金万元。目前,全县农业在建项目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个,种养项目个,总投资亿元,投资额万元以上项目个。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生产带动型、加工拉动型、营销推动型龙头企业。全县新增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加工企业家。恒通食品公司、今日草业公司被评为全国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省强重点出口龙头企业,近湖羽丰父母代种鸡场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种鸡场。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个,恒济水产协会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冈西草鸡协会跨入省级农业产业化专业协会行列。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的提高。一年来,全县通过论证的无公害粮油、水产品、畜禽产品基地达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个,绿色食品品牌个。

⒊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有了新突破,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把劳动力培训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工程来抓,大力拓展国内外劳务合作空间,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全年共提供就业岗位余个,新输出农村劳动力人,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对口地区劳务输出人,向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地外派劳务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家,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先后举办了农村特困户子女专业技能培训班、农民就业知识培训班。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求,抓住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等发展机遇,先后向农业龙头企业、建筑业、纺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和节能灯具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完成年度计划的。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达。同时,组织县内部分企业到安徽、湖北等地招工,取得了明显成效。

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巩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立足防洪保安,积极疏浚河道,全力推进圩堤达标工程建设。疏浚河道条公里,工程土方万立方米,开展高标准圩堤建设,加修圩堤公里,工程土方万立方米,新建、拆建、修建水利设施近座。以推广水稻机插秧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新增各类农机具多台(套),其中水稻插秧机台,推广机插秧万亩,在去年全县遭受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灾害的情况下,机插秧经受住了考验,为全县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全县基本农田进行核查、登记和公示,明确保护责任人,共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县××××年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新增耕地亩。多方争取农业投入,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争取到个省级多种经营龙头项目和个部级水产养殖项目,财政投资万元,目前已完成总量的。争取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万元,改造中低产田万亩。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工作,做好春耕、夏收、防洪防汛等重要时期的气象服务。

⒌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农业税调减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三项资金共万元。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完善村账镇管制度,普及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规范涉农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民主管理、限额收取、上级审批、定向使用”,杜绝了涉农负担案件的发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试点,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全面开展征地补偿费清欠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保证被征地农民补偿到位。农技农经服务体系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版权所有

××××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是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决不能因为去年形势好就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对当前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民的富裕程度和农村的发展水平切不可估计过高。要清醒地看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带动力强的农业规模项目并没有大的飞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明显扭转,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消除。因此,今年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切实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今年出台的中央号文件,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条政策性意见,这是我们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省、市也将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今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必将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政策机遇,不失时机、千方百计抓好“三农”工作,争取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掘自身优势,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总之,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一以贯之地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

二、咬定目标,硬化措施,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突破

××××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县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围绕“三个增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专业技能、增强农技农经服务体系的动力和活力),抓好“六大重点”(农业项目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输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版权所有

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实现一产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以项目推进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块状经济。

目前,我县农业仍属于传统的生产型、单一结构的低效型农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实现加工型、多元结构型农业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家资金来开发农业,发展大型农业龙头生产加工项目,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县农业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高、农村面貌大改变的根本所在。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项目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作为全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

在项目定位上,要根据我县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有针对性地到民资、外资比较集中、活跃的地方去招商;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高点规划,精心包装,用最富有特色、资源相对丰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去引商;用最大的真诚、最好的服务和最优的环境去安商。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去年三次集中农业招商的成果,突出抓好意向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开工,在建项目促竣工,竣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一档镇及农口部门要各新上个投入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二档镇各新上个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三档镇各新上个投入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确保全年实施投入万元以上农业项目个,其中万元以上项目个,万元以上项目个;全县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亿元,利税万元。

在产业导向上,要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层次,扩展规模;引导外来资本投向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重点抓好林木板材、特水产品、畜禽产品、蔬菜、粮食等深加工项目培植,精心规划实施方圆禽业、恒通果蔬、红梅乳业、东泰木业、华德米业等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做强做大。围绕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壮粮食蔬菜生产加工、特水畜禽养殖加工及林木业等优势主导产业,进而形成西部沿荡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中部内圩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东部沿岗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全县农业块状经济区域特色,使全县农业产业、产品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进一步彰显,效益进一步放大,从而实现我县传统低效型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升级换代。同时,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组织项目攻关,争取国家财政更多的资金支持。

⒉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转移一个农民,可以致富一个家庭;转移一批农民,可以激活一方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益最好的途径之一。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好。要按照全民创业的要求,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走出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走回来办起来,走进走出带起来,不断拓展致富途径。要着力提升劳动力培训输出的层次。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比例虽然较高,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转移输出空间仍然较大。据初步统计,全县尚有近万农村劳动力赋闲在家。已转移的劳动力中,许多人并无一技之长,只能在外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报酬极低。我们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培优”、“培特”为方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县计划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其中定向技能培训万人。在内容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在形式上更加突出灵活性,在体制上整合系统资源,力争逐步使每个劳务输出人员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技能,使他们逐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不断提高他们的岗位竞争力和劳动含金量。要多途径促进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一是开展普训,增加培训覆盖面。由县劳动部门牵头,各镇人力资源中心组织人力,逐村逐户,对未转移劳动力进行造册登记,由培训部门组织师资力量负责技术培训。二是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输出的层次。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主动与培训部门联合,组建培训输出基地。实施订单专项培训,使培训更加对口,就业更有保证,劳务收入更加稳定。三是鼓励“凤还巢”,实现良性循环。各镇要组织对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逐一登记筛选,将有技术、有经济实力的人员一一排出来,明确专人加强沟通联络,提供优惠待遇,鼓励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在“走进走出”的过程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⒊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活化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外连市场、内连企业、下连农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形成“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市场紧紧联结在一起。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了较大进展,恒济水产协会、盐阜草鸡协会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出现了多个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的专业协会。我们要乘风乘势,鼓励发展,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一要抓发展。今年国家对农业的扶持重点将转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要抓住这个政策的机遇,在全县范围内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和种养大户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农民跑市场、闯“码头”。县委农工办要迅速制订规划,各镇及相关部门也要明确目标,每个镇和各优势主导产业都要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全县要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以上。二要抓规范。在组织机构上,将成立县农产品产销合作联社,设立专门机构,建立专门班子,对外开展合作,对内指导服务。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经营组织,坚持“自愿、自由、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分配方式上,建立“二次返利”制度,所有成员按交易量的大小,不但可以获得收购利润,还可以获得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赚取的利润,确保农民利益的最大化。三要抓培训。大力培训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让头脑灵活、市场经验丰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能人来担当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领路人。全年新增农民经纪人人以上。

⒋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农业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鼓励农村富余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聚集,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制订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并选择试点,稳妥推进,保证失地农民“少有所助、青有所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故有所恤,困难有救济、生活有保障”,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长远利益,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深化农村财务制度改革。在继续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财务管理电算化,实行县镇联网,形成“横向同步管理、纵向连贯监督”的良性机制,使村级财务记帐更加及时、准确,监管更加到位。进一步完善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支管理,严格实行村公益事业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新举措、新办法,继续坚持“三优先一加强一禁止”,即优先化解涉农债务,优先化解有息债务,优先化解税费改革后新增债务;加强对“无债村”和“债务大村”的监管,“无债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可以上浮作为奖励,“债务大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则下浮,并制订严格的化解债务规划,限期化解;严禁发生新的村级债务,谁发生谁负责,谁借债谁偿还。县委农工办要拿出详细规划,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完成全年化解村级债务万元目标。

三是深化农技农经队伍改革。要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过细工作,尽快把改革推进到位,使农技农经人员定岗定位,真正发挥其服务职能。同时,鼓励分流人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胆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和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四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确保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要,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真正实现还利于民。

⒌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县农村普遍底子薄、条件差,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十分明显。各镇、各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努力促进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镇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前言

村镇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村镇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前者居住适宜分散,以利于就近耕作。后者适宜集中,以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方便居民就近工作与使用各类设施。

村镇体系包含的最大单元是建制镇(或县级市),最小聚落是自然村。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乡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背景

2.1 规划的意义

县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政区,具有基本经济单元的性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针对现状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村镇布局特点,建立合理的村镇结构体系,明确地域功能职能分工,合理进行村镇布局,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突出村镇体系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县域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县域规划体系,对于指导县域村镇发展和完善我国区域规划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有重大意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通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村进行县域空间规划和管治,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村镇体系规划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说,就是进一步明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县域村镇职能等级结构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首要任务。2006 年6 月,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该《办法》强调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以整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对象,实现规划全覆盖;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村镇职能层次等级(包括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县城:主要是指县域中心、县政府驻地以及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镇:指县域片区中心,对周边农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政策上应重点扶持;一般镇:指县城、中心镇以外的建制镇;中心村:指规划为一定农村地域范围的服务中心,是配套有一定基本生活福利设施,能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提供服务,并能辐射周边若干个行政村地域范围的较大村庄;基层村:指镇村体系中最基层的居民点,由若干个村庄通过“迁村并点”形成,配套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中心村与基层村是规划对“村庄”的进一步区分,不以是否为村委会驻地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村庄”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为划分标准。

4、县域村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4.1规范规定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4.2规范解读

《办法》中只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但对于配置各级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类型以及配置具体标准,并未做出规定,在实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可操作性。

4.3规范修订

《办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如规定文化设施在县城配备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在乡镇配备文化馆、文化站等;在各村配备文化室;医疗设施在县城配备医院、在乡镇配备卫生院、在各村配备卫生室;教育设施在县城配备高中、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乡镇配备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各村配备小学、幼儿园等。

另外《办法》也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级居民点具体配置标准,如各级文化设施可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各级医疗设施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外,还要规定床位数标准等;教育设施可规定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以及生均绿地与生均体育用地等,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标准还需要后续研究。

5、结语

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有效保护区域发展的空间资源和环境,解决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中由于缺少引导和调控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为了使《办法》中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及建设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办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与具体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昕等.东北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考.低温建筑技术,2007,4.

[2]顾朝林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思路与框架.规划师,2008,10.

[3]陶小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探讨.规划师,2012年,5.

[4] 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地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问题加剧,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简要探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并探讨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情况,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字】 城乡规划;资源环境;土地资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独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些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布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方面。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1】。

(二)城乡规划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衔接不紧密

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积极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宜性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推进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积极建设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实际标准的环保设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环保设施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城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大绿地建设面积,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径。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节约规划建设用地的理念,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化利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2】。

(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实现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能够在改善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帮助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化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理念,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业开发加速,部分乡村地区的土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资源闲置的问题。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3】。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应当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行系统化分析,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宽城乡规划管理的资金来源,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这一原则开展各项规划管理活动,通过政府、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密切配合,促进立体化的融资渠道得以实现,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促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

(四)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都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O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5】。

四、结论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面临着严峻地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资源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人、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媛.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13)

[2]赵立旺.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33)

[3]殷丹丹.城镇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管理协调发展的措施[J].《科研》, 2016(2):00129-00129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第三产业;城乡协调;京津冀地区

一、引言

自2007年相关支持政策出台以来,京津冀地区已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但城乡不协调导致该地区主要城市作用不明确。北京的技术产业慢慢作用于周边地区;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天津在一段时间内被不断分化;河北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强,使城市群地区难以共享城市中心的发展成果。因此,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协调、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及投资方面的指标,选取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固定资产投资比、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代表城乡生活、投资以及空间方面的指标。

运用SPSS,对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主要地市2014年的城乡协调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输出结果可知第一主成分特征值是1.165,可解释总方差的38.84%;第二主成分特征值是1.005,占总方差的33.512%;第三主成分特征值小于1,说明力度非常弱。因此,抽出的主成分数量为二。得到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为:F1=SE1*0.660-SE2*0.618+SE3*0.202; F2=SE1*0.037+SE2*0.345+SE3*0.935 (SE为原始变量标准化后的变量) 。继而利用两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百分比进行加权,公式为:Score=F1*38.84%+F2*35.512%。同理对第三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所示,得分越高的城市,表明主成分对其影响程度越大,城乡协调或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城乡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第三产业发展高水平的城市不一定处于城乡协调的高层次,如南开区。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不一定城乡协调处于下游,如和平区。因此完全一致的促进作用并未完全实现,接下来利用回归分析来验证其促进作用是否存在。

(二)线性回归分析

选取城乡居民收入比代表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Y;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代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x。选取典型地市的2007-2014的时间序列作为资料,建立回归模型。

得到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827,表明模型回归程度高,回归模型F统计量P值为0.019,小于0.05,表示这个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模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3x+84.919。表明x上升1%,Y可提高0.03%。由此可得知,第三产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协调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协调水平的提高,但并非完全同步。原因主要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制度上的偏差,农村居民没有得到实惠。其次在于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土地承载力紧张。最后,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城乡就业影响的表现,反映出我国第三产业的产业布局及在就业吸纳方面更多是促进城镇就业的发展,而对农村的就业带动明显不够,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因此,要坚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范文第5篇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反映到现实就是教育的竞争。为了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城乡基础教育得到协调发展,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城乡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很好地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拉大着差距。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得出结论:“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和专科考生中的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在持续上升。”[1]这说明农村考生高考录取占同期考生的比例,未达到同期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自然比例;农村学生所就读的学校也主要集中在中等偏下层次的院校。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又如,在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途辍学较城镇多,中考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较城镇少,初中毕业不能免费升入高中学习的农村学生多选择回家务农或待业,而城镇中相应学生或选择进入技校学习一技之长,或自费上重点高中接受继续教育,这就使城乡学生受教育程度整体上的差距被拉大。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缩小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影响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师资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师资力量的强与弱直接关涉着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显然,师资力量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农村学校的师资欠缺问题并未见多大成效,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仍旧明显地弱于城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年龄老化。大多数村小40岁以上教师占学校教师总人数一半以上。其次,学历偏低。在农村的大多数初中学校,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还不足50%[2],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初始学历为中专。由于学历偏低制约其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可利用的继续教育资源较少,再加上缺少外出培训学习和继续进修的机会,使得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能及时得到提高,阻碍了其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次,个别专业教师短缺。农村中小学有些专业很缺对口的教师,尤其缺少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专业的教师,在城市这些专业的教师已经过剩,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居住环境恶劣,待遇低,又缺少继续学习进修的机会,导致师范毕业生绝大部分不愿回到农村。

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现状,前两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搞过送教下乡“春风行动”,要求下乡支教的教师每人送教一年,一年一换人,但多半是年轻教师,还没等课堂教学上路就又回城了。有的个别县里教师被派到村小,名挂在那儿,人却没到学校。这种送教方式非但不能给学校带来支持与帮助,甚至还可能给学校带来负担和负面影响。虽然送教下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监督,所以也就使得送教下乡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办学条件方面的因素

办学条件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办学条件更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处于先天不利。

(1)学校的硬件设施

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包括教育投入,使得农村乡镇以上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薄弱,学校除了事业性拨款没有别的经费来源,缺少经费支持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依然较陈旧,还有很多村小的教室比较破旧,桌椅往往破烂不堪,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硬件设施很少拥有,即使有的学校有微机室,也很简陋,其中的微机都已老化,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音乐教学所用设备也仅限于多年前的电子琴或脚踏琴,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确实有些困难,城市学校则不然,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应有尽有。

(2)学生的学习资源

除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巨大差距,学生的学习资源也相差悬殊。农村文化教育类资源较贫乏,学生除了教辅类图书外,缺少课外读物。这是因为其身边没有这么多课外书去读,更缺少网络学习环境和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城市教育环境中文化教育类书籍或资料极其丰富,学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想看的书或相关学习资料,并且与之相关的辅助设施也应有尽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城市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各类特长班、网络学习环境等等,学生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3.家庭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