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场教学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情景教学;现场急救;技能培训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加上预料不到的自然灾害,要求全民有必要参与急救体系的建设。普及急救知识、开展现场救护是减轻意外伤害、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如何使基层特殊人群尽快掌握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我国院前急救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基层特殊人群急救知识的需求分析和对国内外有关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研究,提出了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公众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保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将武警荆门市支队教导大队武警战士、湖北省司法局沙洋劳教所和沙洋县实验初中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武警战士78人、管教干警32人和教师43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为在岗人员;②躯体健康、意识清楚,能够独立完成问卷填写;③告知后同意配合本研究;④参加培训的对象必须全程参加本研究的各项培训与考核。
1.2方法
1.2.1培训方案 在KAP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包括培训师资、培训内容与培训模式等。培训对象按单位进行分组,即武警荆门市支队教导大队武警战士78人(甲组)、湖北省司法局沙洋劳教所管教干警32人(乙组)和沙洋县实验初中教师43人(丙组)。
1.2.2培训模式 根据KAP调查结果结合国内文献资料,我们选择了"专家讲授+操作示范+操作训练+考核"(丙组)、"多媒体播放+专家讲授+示范+操作训练+考核"(甲组)和"多媒体播放+专家讲授+示范+操作训练+情景互动(演练)+考核"(乙组)3种模式,各组培训模式的确定以抽签的方式进行。
1.2.3情景演练教案 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模拟教案。情景教学除心肺复苏用安妮模型外,其他均由学员担任。先由学员演练,再由老师进行点评。
1.2.4测评工具 分为两部分。①理论测评,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卷面分为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判断题和多选题各10题,每题3分共30分,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100分。记录其实际考试成绩。②技能操作考核。测评工具由课题组根据国内文献结合本课题实际自行设计。技能操作考核共五项,其中徒手心肺复苏为必考项目,创伤四项中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项进行考核。两项的权重按50%进行分配,每项的考核结果记为合格或不合格。由考评者根据测评工具进行评分,以3人考评的平均分达60分(含60分)以上为合格;两项中任一项不合格者,其综合考核判为不合格。
1.3统计学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编码,进行校对核实后输入Excel软件,经SPSSl7.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不同时期的理论测试结果 各组的理论考试结果见表1。
2.2不同时期的操作考核结果 各组的操作考核结果见表2。
3 讨论
国内研究显示,公众的急救培训效果受到地域差异、群体差异,受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1,2]。因此,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选择适宜的培训模式。国外研究认为利于普及的模式有传媒与网络培训模式、滚雪球式(peer training)培训模式[3]等,而重复培训模式、简化培训模式、带有计算机辅助语音反馈系统模拟人自助CPR培训模式被认为是有利于CPR知识与技能长期保持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也各有其缺陷,如传媒培训的质量、重复培训人力物力的消耗、自助模式的高要求等,目前尚难以在我国农村地区采用。而国内采用老师传统教学加操作示范与训练的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研究前期调查的结果与此相一致。因此,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了3种培训模式。
情景教学是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模拟情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特定专业场景中所需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4-5]。这种方法在国外公众院前急救中培训和我国医疗行业对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培训中已普遍的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我国公众的培训中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显示,情景教学对培训即刻和培训后3个月的理论测试成绩存在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人员在各个时间点的各项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艳,张振香,路丽娜. 中国内地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状况进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57-559.
[2]彭迎春,梁万年,王亚东,等. 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9-480.
[3]张雁,温新华,林长敏.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20:1668-1669.
[4]顾汉杰,黄璐.基于角色扮演的安全急救知识教育游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59-62.
[5]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关键词:教学;能力;“三能型”;教师;措施
作为培训基地的教师,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应与铁路发展与时俱进,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从建设、运营以及到管理,都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管理理念,这就更要求教师应大量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满足高速铁路对干部职工的培训要求。由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还不太成熟,现场仍有大量的课题、项目亟待解决,这也需要广大铁路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开发中来。对此,基地应积极实施各项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现场,深入探究从“双师型”向“三能型”跨越的教师培养策略。
一、培训基地教师队伍现状
(一)教学培训理念不适应现代培训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培训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制约着培训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师大多来自于铁路专业院校,接受师范类课程培训较少,不少教师在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上。表现为授课方法单一,培训内容不能根据学员的不同及时做适当调整,培训内容的展现死板,课堂上教师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气氛沉闷等,教师的教学培训理念不能满足现代培训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地专职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从精力、体力等方面已明显感到不足,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现场调研的热情有所减退,在培训工作中或多或少流露出一些惰性。基地亟需在专职教师队伍中补充新鲜血液,增加年轻教师的数量,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激发教师接受再教育、再培训、再调研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比”、“赶”、“超”工作热情。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长期与现场实践脱节,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严重滞后于现场一线,尤其是我国高速铁路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这种师资水平滞后于生产现场的现象更为突出。虽然基地一直大力支持教师下现场,但由于教师现场调研的次数较少,时间短,下现场只是蜻蜓点水,所以也只能学到点皮毛。因此,还应增加教师现场调研的次数,延长调研时间。
(四)科研水平不高
基地一直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研、科研工作,也不断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论文、课题、教案、课件评比等活动,对教师的教研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专业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为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水平,如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研发专业课题、项目等,如果感觉自身能力有限,还可以与现场合作共同开发,这样不仅为现场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很好地实现了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目的,而目前基地教师在科研方面还显得薄弱。
二、“三能型”教师的内涵
“三能”是指教学培训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铁路服务能力;教学培训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保障,铁路服务能力是关键;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一)教学培训能力
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是教师在培训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
教师的教学培训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员、培训时间、培训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培训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
(2)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运用多种培训手段演示等的能力。
(3)教学培训组织管理能力。如课堂管理能力、组织学员现场演练管理能力、组织学员现场观摩管理能力等。
(4)教学培训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5)教学培训应变能力。针对培训学员的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6)总结反思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培训有一个总结反思,正确评价的能力。
(7)教学培训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员、对教学培训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创新能力。如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模式等能力。
(二)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是培训基地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的主体,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专业技术应用和技能水平应达到铁路职业资格高级工以上标准;熟悉标准化作业程序和技术要求;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具有新规章的解读能力和非正常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运输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能够对设备或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并具有一定的铁路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
(三)铁路服务能力
铁路服务能力就是指教师积极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现场编写实用的文字教材,制作标准化作业的音像教材,开发能为现场作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并提高作业效率的软件,与现场站段或厂家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现场技术比武、技能集训、技能鉴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另外,在培训过程中立足现场,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为铁路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铁路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三能型”教师的培养措施
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是合格培训教师的重要条件,是基地吸引生源的重要保障。因此,基地应当立足现场,将教师的现场调研与培训教学同步进行,同等重视,促进“双师型”教师向“三能型”教师的跨越。
(一)走进现场,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铁路现场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现场经验,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安排教师到现场站段、设备厂家、施工现场等地进行调研或跟班学习;并积极与路局相关处室、现场站段、技能鉴定站等单位联系,安排教师参与现场的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实践活动,观摩现场的技能演练、设备操作、维修施工、厂家技能培训等,实现教师自身理论与现场实践的动态结合,确保教师的技能与现场同步。
2.多途径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根据路局干部培训计划,基地积极与路局干培办及业务处室联系沟通,掌握各系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信息,积极选派对口教师参加大专院校、设备厂家及路局专业系统的技术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基础,培训内容包括:
(1)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2)有关职工培训的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或讲座。
(3)职业技能训练法的课程和实践。
(4)有关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其训练的课程和内容。
(5)有关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的课程和内容。
(6)有关开阔视野、激发灵感、提高品位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和内容。
通过学习,让教师不断跟踪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培训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以及最新的培训理念,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3.充分发挥专业协作组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教师现场调研提供更多机会。由于专业协作组的组长来自路局专业处室、副组长来自现场站段,这不仅为教师获得现场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渠道,而且也为教师现场调研带来了最大程度的便捷。对于现场的技术比武、技能演练、技能集训、维修施工等各种实践活动,路局和站段共同牵头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会及时地更新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培训教学能力
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一方面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对培训教学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基地每年开展一次“教学骨干”评选活动,评选优秀教师为基地教学骨干。通过此项活动,在全体教师中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教师的教研工作热情。
2.基地每年开展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规定每名教师提供一门不少于4个课时课程参评,经基地评审委员会对参赛教师的教案、课件、说课进行初评,然后再聘请路内外知名专家担任评委,确定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这项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自信,而且提升了基地的声誉。
3.基地每年在全体专兼职教师队中开展教案、课件评比以及教学、教研成果征集活动,使教师在各项活动的历练中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三)面向现场,提升教师为铁路服务的能力
1.编写培训教材,制作培训课件或音像教材
由于现有的培训教材与现场的培训需求不匹配,尤其是现场大量缺少高速铁路方面的教材,因此,基地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适应性培训教材或讲义,制作培训课件或音像教材等。一方面,基地积极与路局或站段联系,有教材编写需求的,为教师创造机会参与,并为教师购买参考资料、提供电脑、优盘等;另一方面,基地教研室及时路局征集的课题、项目研发信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如教师制作的培训课件或音像教材等课题项目,不仅为现场的标准化作业提供了依据,也为现场解决了工学矛盾,使现场职工的学习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2.积极参与现场各种技能活动
基地积极与路局专业处室、现场站段、技能鉴定站联系,安排对口专业教师参加现场的技术比武、技能演练、技能集训、技能鉴定等活动,一方面为现场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深入现场,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积累现场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根据现场作业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规范,让学员学有成效。
3.与站段合作开发项目
由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还不太成熟,现场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基地可与站段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在拓展现场服务领域的同时,使教师处于专业实用技术的前沿,促进专业课教师在学与用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创新适应铁路发展的培养机制
1.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地的课时津贴、职称等分配应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三能型”教师倾斜,形成激励机制。
[关键词] 现场急救;大学生;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a)-147-02
现场急救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者”(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导致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盖,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急救知识教育迫在眉睫。为掌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情况,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2007年2~11月笔者对某大学城内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几次调查与培训,为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大学城内在校生。该大学城拥有在校生约3万人,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19岁。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急救知识培训热情较高,通过问卷调查,普遍愿意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我们随机选择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进行了以心肺复苏为主的业余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学时为30学时。
1.2 方法
1.2.1 发放调查表通过网上调查及在各个院校面向学生发放《现场急救培训调查、登记表》,对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及学期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包括是否了解当地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心脏猝死发生现场,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是否了解常见外伤的处理及止血方法;已经掌握哪些急救知识,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后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培训的效果。
1.2.2 网络教学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及专业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制作《现场急救技术普及教育》网络课件,在互联网上面对学生开放,内容主要有:现场急救的意义、心肺复苏术(CPR)、心脏病突发、气管异物、烧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毒、外伤的急救;车祸、溺水、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避险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伤者搬运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过文字讲述、图片讲解及视频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强化刺激;在该课件上,建立了一个急救知识论坛,方便学习者之间或与讲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1.2.3 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与演示,主要包括正规的心肺复苏(CPR,2005版内容)、外伤的处理以及搬运伤者的培训,培训达10学时。
1.2.4 实习操作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急救现场实习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伤者搬运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失误进行讲评,并确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传协助各学校制定突发应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制定急救宣传册,分发给每个学生;在户内外宣传栏张贴急救宣传材料,发放健康处方,通过校园vod视频点播系统播放急救视频光盘,普及急救知识。
2 结果
通过培训前网上以及现场问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该大学城内的在校生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再次通过网上及发放现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6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数据见表1。
表1 某大学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前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险的能力提高最大,达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较,转运能力(53.01%)>外伤处理(50.02%)>猝死判断(45.00%)>心肺复苏(38.04%),培训效果明显。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知识内容中,心肺复苏列第一位,其次是外伤、交通意外抢救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9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参训学生中,有95%通过了CPR、急救技术培训、考核,能承担现场急救员的职责。
3 讨论
1989~1996年美国青少年每年死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例数上升10%左右, 15~34岁的年龄组中,心脏猝死的例数从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长了10%[1];另有资料显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70%猝死在医院外[2]。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在第13届中国心律学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率仅为1%,而美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了AED(人工心脏除颤器)的地区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脏骤停后,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 min左右,每延迟除颤1 min,复苏的成功率会下降7%~10%,最佳急救时间是在发病、受伤后的几分钟到1 h,有“白金10分钟”与“黄金1小时”之说。因而在发病或受伤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又称作第一反应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主要群体,走出校门后,将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乐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和能力,同时,校园内也容易发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笔者对其中360人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见习和实习,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急救培训方式,特别是网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其他人群进行现场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北方网.小心:青年心脏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计达,陈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372.
[3]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309-310.
2016年北京市督学培训需求调研显示,督学最喜欢的督学培训形式即为“现场学习”。本文以督学培训中心组织的市级责任督学培训项目开展的现场学习为例,阐述如何做好督学培训的现场学习。
现场学习的地点选择
督学培训现场学习的地点和督学工作现场紧密相连。责任督学工作的现场就是其挂牌督导的学校,因为其需要履行的八项职责都和学校相关――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招生、收费、择校情况;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情况;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情况;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学生交通安全情况;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情况。
可见,督学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学校展开的,因此,我们确定责任督学培训现场学习的地点就是学校。
现场学习的特点
督学培训的现场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空间的转换,而是培观念、培训方式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场学习的培训者是多元的。现场学习的培训者不是传统培训中理论讲座的授课专家,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培训者,如提供现场学习的学校校长、责任督学、学校其他干部教师、培训班的首席培训师、培训班的学员、现场学习点评指导的专家等。
现场学习的培训主题是聚焦实践的。督学培训现场学习的主题都是针对督导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如随着北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督学对区、学校的课程建设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因此,关注学校课程建设及如何对学校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开展督导就成为责任督学培训现场学习的一个主题。
现场学习的培训资源是丰富立体的。围绕主题,跟学校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督学学习的对象。如围绕学校课程建设,学校校长的主题报告、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学校学生的活动、学校教学的环境、责任督学的督导内容等都是督学的培训内容。
现场学习的培训方法是交互的、对话的。现场学习的培训方法多样,既有讲座、参观、活动、模拟体验,又有小组讨论、专家点评指导。在现场学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学员与多元培训者互动讨论、对话交流。例如,学员应多与现场学习学校的责任督学进行对话,与学校校长及干部教师进行对话,与点评专家进行对话。
现场学习的培训效果是增值的。现场学习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体现在学员身上――通过学习,对学校的主要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从学校责任督学、校长干部教师身上得到更多启迪;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现场学习的学校――学员在现场学习中通过模拟督导过程,发现并提炼学校工作中的亮点及特色,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这个过程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渠道。
现场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近两年来,市督学研修中心组织的督学培训现场学习共有三种类型:一是观摩学习各区督导部门组织的学校督导工作;二是新任督学模拟学校督导工作;三是考察学习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及其责任督学的督导经验。在组织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场学习学校的选择。一是根据区督导工作的实际安排。如我们组织责任督学观摩学习某区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的专项督导”,现场学习的学校就是区督导部门实地督导的学校。二是区督导部门推荐。区督导部门对辖区内的学校及其责任督学的工作更为了解。三是首席培训师根据多年来对学校的了解来确定。如我们组织的学校课程建设的主题现场学习的学校就是根据首席培训师对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了解来选择的。
[关键词]职工 技能 培训 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44-01
1.主要问题
一是培训模式不符合现场技能要求。主要表现在课堂理论讲授多、技能实训操练少,缺少现场实践,缺少实地实物教学,学员听课时明白,工作中糊涂。二是培训内容脱离现场实际。由于没有配套的技能培训教材,容易造成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培训重点与生产“关键点”不一致,培训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培训。三是师资水平不高。学校教师脱离生产岗位多年,对现场新技术、新要求、新工艺掌握不及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参与培训的现场技术人员实作技能强,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四是实训设备滞后现场实际。学校虽建有实训基地,但因投入有限,造成实训设备种类不全、数量有限、技术滞后。五是实训教学中,过于强调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办法,忽视了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办法。
2.对策措施
2.1树立新的培训理念
要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职工培训,把培训工作看作是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将培训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规划,通过培训达到精一门、通多门、胜任本岗、熟悉多岗的目的。引导职工积极主动学习,让职工经常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感到不满,使得主动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成为一种迫切渴望。建立正确的培训导向,将好的培训机会作为奖励手段,让能力强,贡献大、工作在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参加培训。
2.2改进教学方式
(1)采取“送教上门”方式,安排教师下到站段(车间)开展现场教学、实地实物教学,利用现场设备优势把技术技能送到职工手中。(2)把技能知识、操作要领编成“顺口溜”,使职工便于理解和掌握。(3)采取模块化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方式,把培训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里列出几个专题,根据专题,逐一培训,逐一练习,把所有的专题练习完毕后即完成了系统的技能培训。(4)“结对子”帮教。专业素质不高的职工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是铁路运输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可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对这部分人进行重点培训,教会“马前三招”,首先解决会干的问题。(5)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一方面是对参赛者实作技能水平的检验,另一方面又是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6)增加实地实物教学。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设备优势,把一些设备拆装、分解,使职工看清其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
2.3优化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干啥学啥,缺啥学啥”,少些高深理论,多些实用内容,使职工学完就能用得上,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培训方式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实作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深入现场、按需施教。培训可采用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职工学技练功的积极性。
2.4提高师资水平
(1)加强师资培训,组织专兼职教师定期集中进行岗位实作技能培训。(2)把培训质量纳入到教师考核管理。使教职人员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3)组织学校专业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实作技能。(4)路局、站段应搭建教师赴现场观摩学习的平台,让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定期开展业务交流。
2.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实训基地是进行实作技能培训的最好场所,建立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是提高实作技能培训质梁的物质保证。(2)基地建设可采用两家投资的方法,即学校一站段两家投资,也可利用现有设施对外开展有偿培训。(3)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基地在联合办学中的作用。基地既为联合办学提供场地,又弥补了各单位演练基地功能不全的弊端,应全天候为相关单位提供培训服务。
2.6健全机制
提高员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是开展好实作技能培训的重要保障。站段应建立强化技能培训相关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真正实行优者奖、劣者罚,调动职工学技术练硬功的积极性,使职工学有劲头、练有奔头。
2.7突出非正常情况下行车作业办法培训
把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办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同时,还应当用模拟考核的办法进行非正常作业的演练,并对其进行实作跟踪考核。如:提速道岔或移频设备发生故障,现场信号工接到车站值班员通知后应如何处理。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现场跟踪实际作业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实际考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又要增强他们实作技能和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