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教育形式

1 大学生健康现状分析

1.1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作为健康的基石,被不少学生忽视,如缺乏营养意识、忽视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如不吃早餐、酗酒、不注意饮食卫生、熬夜等引起消化道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显示,常见病、多发病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生不容忽视。

表1 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

1.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1],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恋爱、自我意识模糊等方面。伴随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家庭、社会、恋爱、择业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25%,上升到90年代的25%,近年达30%以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1.3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影响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表现,有高下优劣之分[2]。主要表现: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需求,能辨别真假、善恶等是非观念,按社会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言谈举止,为他人幸福贡献自身价值。有关文献[3]研究表明,道德健康状况差的人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虑,使其神经系统受冲击,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习惯,导致其精神疲惫。不良道德健康状况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例如,当前部分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心理承受力差,缺乏理想追求与信念,看不到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心胸视野狭窄。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一部分,其对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1.4 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统称为适应行为,是人与社会环境间相互的动态过程。在校大学生,作为半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了解、适应自身所处环境,达到对社会的适应。目前有些大学生认识不清社会发展现状,辨识不清社会走势,易受社会多元化文化影响。在初入社会时低估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负面现象,盲目追求所谓“时尚”、标榜自身“个性”,一旦其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冲突而不能如愿,就夸大社会复杂性和负面现象,甚至片面悲观、走向偏激,如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必将导致社会适应性的缺失。

2 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2.1 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规范化管理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对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安排课时计划、选购教材、安排授课,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我院健康教育选修课设16学时,1个学分,周2学时,出现旷课两次及以上将取消其参加考核资格,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写心得两种,答卷或心得不合格无学分。我院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偏向性比较强,健康教育选修课的设立,作为课堂新鲜血液,融入到课程教学,激起学生选课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2 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根据学生数量配备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建立多层次健康教育团队,以医学专业人员为主,专业管理人员为辅,兼有辅导员等形成多层级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定期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

2.3 明确健康内涵、调整教学内容

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性四方面内容。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授,而是有关人们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科学;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激发人们接受和利用正确的健康信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有害行为,以实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我院依据实际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兼顾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2003年非典以来,传染病流行形式日益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传染病、流行病在学校爆发流行。

2.4 丰富教学形式

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范围广,教学途径与形式也多种多样。

2.4.1 系统健康教育与专题健康教育相结合

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在特定时期进行专题性健康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有健康教育课程均在大一开设,春期开展“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现代肺结核的防治”专题讲座、秋期开展“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及病毒性肝炎防治”专题讲座、针对女生,开展“女性性生理、心理及婚恋”专题讲座、以及在艾滋病宣传活动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专题讲座,讲座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4.2 丰富授课内容,引入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把常见健康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参与教学,形成互动。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概括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可避免因素等,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4.3 开展课外健康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展板、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广播稿要求有实效性、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单有针对性。学院卫生站设立健康咨询台、学生处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服务部门。

2.4.4 学生参与

在学生团体中,设立保健部、生活部、女生部等学生部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负责学生健康知识宣传、常见传染病监督等工作;每个班级均设有心理委员或保健委员,负责班级学生的健康监督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定期对学生骨干进行健康知识培训,由学生骨干负责对班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促进工作。学生团体的建立,在健康知识宣传、学生健康档案建立、管理、日常传染病监督、传染病流行期学校卫生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2.4.5 开展专题性健康教育促进活动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开展相应的健康促进活动,如2012年的“肝健康促进活动”,2013年的“结核病预防宣传活动”,2014年的“艾滋病网络宣传教育活动”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这些项目的策划、筹备、实施等工作,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极大的丰富了活动内容及形式,把学生被动受教育转变成主动参与实施,活动测评显示效果比较理想。

3 结语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教育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和谐,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12.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第2篇

一、辅导员助理的基本内涵

1.辅导员助理的定义。辅导员助理又称助理辅导员,是联系新生与学校有关部门及辅导员之间的纽带,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大一新生最初的“引路人”,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是新生班级的直接管理者。

2.辅导员助理的定位。辅导员助理的作用十分特殊,定位具有多重性。一是从自身的角度看,辅导员助理首先是学生,不管其从事何种活动,扮演何种角色,学习是首要任务,这是辅导员助理本质的定位。二是对新生而言,辅导员助理是学长、师长,是大学生活的引路人,他能帮助新生解决各种困难,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三是对辅导员而言,辅导员助理是其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及时、准确地落实辅导员的意图,配合完成各项工作,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并反馈,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

二、高校辅导员助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1.思想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几乎为零。当前,辅导员助理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力量,是广大辅导员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忽视了对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任用、考核、奖励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一般来说,辅导员助理的工作应该由院(系)这一层面来统筹。然而部分院校辅导员助理几乎都是义务服务,有时辅导员出于个人感情偶有给一些补助,而院系没有把辅导员助理的经费纳入预算当中去,也没有把辅导员助理培训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议程。

2.培训理念模糊不清。确立培训理念是辅导员助理培训体系的核心。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辅导员助理队伍,如何去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培训结果,就会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效果。培训理念失之偏颇,培训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到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成效。那么,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应以什么为本?基于何种理念?答案仍然还是模糊不清。原因何在?很少有人或培训机构分析过哪些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天的辅导员助理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也没有思考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培训又何谈规范、系统和有序,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3.培训内容不全,层次较低。笔者在经过调查后得知,当前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主要围绕辅导员助理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基本限于如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组织班级活动等这样一般常规性的工作培训,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专题分层次的培训体系,仅停留在对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经验总结的诠释上。培训内容较为狭窄,对辅导员助理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管理能力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工作方法的培养等方面涉及较少,难以帮助辅导员助理适应新的工作角色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4.培训方式过于简单。短期课堂培训、专题讲座是当前各高校各院系对辅导员助理培训的重要方式。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助理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这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或灌输,缺少比较专业的训练形式,对辅导员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三是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层面,而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因此通过辅导员助理培训能理解一些理念性的概念,掌握一些纯粹的知识,提高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感觉到束手无策;四是容易造成知识的不系统和不连贯。

5.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实效不长。由于每年的新生入学往往只在老生开学后一两个周的时间,因时间紧、任务重,新选出来的辅导员助理只能匆匆进行短期的培训,再加上激励措施不到位的原因,有的辅导员助理在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但很快就会消退,大打折扣,回归原样,直接导致培训缺乏长效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辅导员事务性较多,没有及时给予后续培训的支持。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种培训容易与实际相脱节。

三、提高辅导员助理培训效果的对策

1.思想重视,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高校相关院系的领导要重视对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使用、管理和培养,同时争取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在经费、政策上的支持,形成全校上下都能支持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解决他们心头上的“身份”之忧。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各院系学工办应向入党积极分子公开招聘辅导员助理,采取自愿报名,竞聘上岗,工作时间拟定为一年。岗位人数按新生班级人数设定,按班设岗。岗位由勤工俭学(资助中心)相关部门备案,由各院系学工办给予按月考核,按勤工俭学设置标准,支付工作报酬。只有在高职院校通盘的政策保障制度下,辅导员助理才有实施的空间与动力。

2.更新观念,确立全面的培训理念。有的学生工作领导老师认为,辅导员助理培训应以“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方法并用、知识能力并重、德才学识艺全面协调发展”为理念。笔者认为,应确立四个层面的培训理念:一是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二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三是以提升能力为本;四是以辅导员助理自身发展为本。与之相适应,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途径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时间上做到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培训内容设计上既要有理论性的知识又要有实践性的案例加以阐释,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3.强化职责,提高培训针对性。①帮助辅导员助理明确其工作理念和工作原则,即为老师解忧和为新生解愁,以新生为中心开展工作。为老师解忧就要做到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部门、领导的工作,传达工作精神和指令,及时上报新生的情况,做好上报下传工作,帮助配合辅导员老师做好新生的各种工作;为新生解愁,就要做到想新生之所想,急新生之所急,以新生为中心。②帮助辅导助理明确其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职责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协助辅导员老师进行新生管理和处理日常事务;维护同学的正当利益,反映同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协助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等。③在工作方法上给予一定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注重新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次见面,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致的关心迎接新生的到来。B.注重引导方式,从思想上引导,从行动上感化,从心理上关爱,做新生的知心朋友。C.注意帮扶方式,不要一律包办,能够让新生自己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让其自己做。D.切忌将消极的情绪及不良作风带到新生中去。

4.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其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重视理论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从学生工作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将辅导员助理培训纳入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努力将辅导员助理打造成为学习型、发展型团队。要制定辅导员助理培训工作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助理的培训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去,纳入到各院系师资力量的提高中去,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辅导员助理培训不是短期工程,也不是临时任务,培训时间和经费的保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学校要为辅导员助理的全面发展创造政策和物质上的条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推动学生工作不断发展。

5.完善机制,切实保障培训质量。①建立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各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由学生处(学工部)牵头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对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的检查。②建立问责机制。院系是培训辅导员助理的实施主体,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助理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才成长,加强领导,形成健全的工作机制,建设优秀的学生工作团队,从严治系,建设优良系风,保证新生工作的健康与稳定。在工作过程中,加强监督院系的工作,在培训工作中重视对辅导员助理培训质量,如出现“走过场、摆形式”的院系,经调查属实,可追究院系相关人员责任,视情节轻重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③保证辅导员培训经费的投入。各院(系)要将辅导员助理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保证辅导员助理培训任务的完成。加强辅导员助理培训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定期检查,保证辅导员助理参加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助理参加培训,应纳入院系学生干部培训计划,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实施、评价、考核机制。应本着教育引导、严格招聘、定期考核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与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培养与考核相结合,力求使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度日趋完善,使新生管理与学生党建、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取得“双赢”。

实践证明,辅导员助理已经成为辅导员心得信赖的得力助手,是协助辅导员加强新生管理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助理是新生事务性管理及适应性引导的有益补充。当然,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的各项制度,使之更加规范,以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有效制度,仍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阅读文化

在汉语体系中“文化”的基本意义是“以文教化”,是指对人施以文治,对人的性情进行陶冶,品德进行教养。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校园阅读文化是阅读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也是阅读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

当代图书馆包含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文化娱乐的功能。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馆员和高素质的读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图书馆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为创建校园阅读文化提供基础。

阅读离不开文献资料,图书馆是文献的主要存储场所,它为人们阅读提供大量的文献。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当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场所。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涵盖了各种学科类别,在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学科专业辅导的同时也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吸收知识的最好藏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教育的导向性,因此这里的藏书基本上杜绝了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资源。

2.高素质的读者是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主力军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师生。高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读者优势,这种读者优势体现在两个群体上: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师群体。大学生既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校园阅读文化。高校教师群体具有较高学术修养、思想修养,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负责者,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高素质的馆员优势为创建校园阅读文化提供专业服务

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较高,他们大多接受过信息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某一学科学有所长。目前高校图书馆正在推行学科馆员制度,这就使得一批具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图书馆。他们在图书的收集、流通、加工、阅览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是各自学科的专门人才,因此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4.优雅的环境优势为创建校园阅读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图书馆拥有清净优雅的阅读环境,高校图书馆干净整洁、宽松美观的阅读环境,科学的布局,简洁便利的管理,井然有序的服务,这些都更能吸引读者,激发大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自觉的阅读活动中提升个人能力、拓展知识面、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 高校图书馆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其阅读服务功能,促进高校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高校图书馆通过专业的阅读指导服务为高校学生准备合理结构的阅读内容,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这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认知作用的重要体现。

2.高校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文字资源进行知识传播

传统阅读方式目前仍然还是高校学生主要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结合读者的阅读兴趣、专业倾向、文化水平等方面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进行的文化传播。此外,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通过对于网络阅读资源的加工、整合,将网络信息转化成为有利于高校学生阅读的一种资源,满足阅读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传播作用,不单单体现在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阅读当中,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兴起,网络阅读将这种传播作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3.高校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吸引阅读主体参与阅读活动,从而加强阅读教育,端正阅读态度,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以提供阅读环境、阅读资源为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扩展以及学习能力的开发。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三、 高校图书馆对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策略探析

1.以馆藏资源为基础,高素质馆员为依托引导读者树立良好的阅读理念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首先是加强新生入馆教育。以新生适应性教育为契机,以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基本使用方法、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电子数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这样能使大学生熟悉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为强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相关讲座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专业课教师或者图书馆资深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将有价值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其固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强化阅读方法,使其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再次,通过在学生中开设社科信息检索、图书分类法等阅读技巧课程,以加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的检索量是巨大的,但是更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晰如何检索,如何使用数据库,甚至不了解如何使用电子阅读浏览器。高校图书馆自身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可以作为任课教师,对其进行授课,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传授。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教务处或创业教育学院联合,开辟学生“读书工程”。要求不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定的图书阅读量,进而撰写读书报告、读书心得,通过专业老师的评阅,最终获得相应学分。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馆藏资源量,在分析结合不同背景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阅读书目以供参考,并根据不同书目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 。

2.成立读书社图组织,推动阅读文化活动。

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外语社、文学社、舞蹈社??因此也可以成立以图书馆为依托的读书社团,名字可以多种多样,如“阅读社”、“读书促进会”、“读者协会”等等。读书社团招收热爱读书的学生加入,目的在于发掘读书兴趣、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高修养。图书馆馆员充当联络员,图书馆为读书社团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经费,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专业的指导。通过好读书,提倡读好书,从而在整个校园里加重阅读的氛围,为整个校园阅读文化创建做出积极的贡献

3.结合时事举办各种讲座、组织各种阅读活动。

图书馆应该以读书社团为基础,与各种学生社团保持紧密的联系,并结合国内外各种时事举办各种活动。比如:举办讲座、读书会、书评征集、各种征文活动、“世界读书日”相关主题活动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让整个校园充满书香,从而为倡导读书风尚、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寄到积极作用。

当前,是一个全民“读图时代”,全民阅读以及阅读社会的建设还有很大的不足,此现象对高校学生阅读的影响不言而喻。以服务教育为主要职能的高校图书馆,在整个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引领者和先导者。

参考文献:

[1]王爱霞.对高校图书馆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9,(6).

[2]李铁范,王建军.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6).

[3]王群、敬卿.高校图书馆在创建校园阅读文化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2).

[4]李翯.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阅读文化研究[J].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32-02

中外合作办学和国内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在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挑战,也给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提出具体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并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本文试图探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途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价值观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学习指向和发展目标,他们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现状、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受西方文化教育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现存的经济形式、利益关系、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情况下,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西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传播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通过西方节庆日、外教课引进、学生管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容易被“西化”,失去对事物本质的甄别能力,造成对社会现象、文化形态、政治制度的认识偏差;容易受“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片面追求自身实际利益;崇洋,摒弃传统价值观念,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会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集体观念薄弱和道德信仰滑坡,与我国教育方针和高校教育目标严重背离。

(二)项目衔接和生活适应方面存在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入学分数在二本线以下,除个别尖子生外,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难度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学生面临出国语言成绩的准备,经常请假、旷课去集中学习英语,对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热情不高。一旦学生赴国外学习,在课程选择、英文授课、多维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难以适应,同时面临语言和专业课双重压力,凸显出不适应的状态。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成长过程备受家人呵护,背负着家庭给予的巨大压力。学生呈现出组织纪律散漫、自我约束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造成学生难以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生由于自我管控能力不足,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耽误学业;一些学生不愿与他人沟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国外的环境融入不足;更有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国外的社会治安、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不了解产生安全隐患。因此,由于文化冲击和不适应教育体制以及语言环境,将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这样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三)跨境学生管理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一般分为“2+2”和“3+1”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两至三年后赴境外完成剩余学业并取得国内外学校的双重学位。学生在国内学习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期,是有效开展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学生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课和语言成绩的准备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最优化成为摆在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面前的重大挑战。中外合作办学实行跨境管理,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上的差异,辅导员对境外学生的管理存在困难,严重影响对境外学生的跟踪管理和指导,以及后续的学位申请、学位认证、就业指导等服务。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熟练运用马列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政治立场坚定,以过硬的政治素质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辅导员自身应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国家政策、教育方针,能够为学生解答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辅导员队伍应纪律严明,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熟练运用马列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做好中外文化比较教育。一方面,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和民族精神,应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世界先进文化的包容性,祛除文化糟粕,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

(二)打造专业化辅导员团队,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辅导员专业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和帮助,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打造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法律专业背景和海外留学经历的辅导员团队,分工合作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辅导员应珍惜与国外大学开展的进修、访问、交流的机会,注重专业知识及理论水平的巩固与提高,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辅导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通过辅导员队伍与国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平台,定期展开视频连线开展研讨会,形成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实时掌握学生国外学习、生活、安全情况。构建辅导员培训合作机制,积极促进国内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之间的互访,加强与国外合作院校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交流,拓宽辅导员沟通渠道,分享管理经验,共享管理成果。这不仅极大地激励了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也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空间,为辅导员团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使更多教管人员关注学生管理工作,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一支运用多种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辅导员队伍

1.开展入学教育,强化育人效果。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机,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校风学风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策划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讲座,介绍项目情况,解答学生疑问;邀请留学归国学生交流心得,为即将出国求学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生活建议。

2.丰富校园文化,提高适应能力。辅导员要积极举办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在国外学习的语言适应程度;创新校园活动形式,通过举行厨艺大赛,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前做好国外生活的适应性训练;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周等主题活动,疏通学生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化、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3.拓展沟通渠道,加强沟通交流。辅导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如Email、QQ、微信、微博、网络电话、留学生论坛等沟通手段保持与学生联系,及时进行思想状况调查和心理健康咨询,有效开展即时、有效的追踪式服务和学生管理工作。

4.善于以情感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要善于投入感情,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就业发展,搭建起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建立学生与母校的深厚感情,为日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承担着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发展历程短、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迅速,学生管理工作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理论,辅导员队伍在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与一般辅导员工作有较大区别。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对学生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及时总结中外合作办学的共性和优势,摒弃过去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在学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开放式的办学条件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积极为学生工作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增进了师生的平等交流,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因此,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不断研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认真总结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友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校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资源越来越受到各高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把校友资源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校友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工作平台,必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校友资源的概念界定

“校友”作为高等教育的产物由来已久,学术界对“校友”和“校友资源”概念虽然认识基本一致,但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定论表述。从目前文献来看,一般认为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指的是在同一个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及在同一学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包括为这个学校做出贡献的人士;狭义的校友一般指在同一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并最终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学生。因此,综合现有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校友的概念概括为“在同一学校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工作过的教职员工,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的总和”。

“校友资源”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校友资源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1]。总的来说,校友资源是以校友为中心的各类利于高校发展的资源的综合体。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校友工作,校友资源在提高学校声誉、助力招生就业、设立奖助学金帮扶助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特有的资源,有效地挖掘和运用校友资源,将校友资源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二、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体现

1.校友资源的示范引领功能

高校校友资源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他们的高尚人格、创业过程、卓越成就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因为他们是在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直观、最真实的成功案例,这些校友资源对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工作、人格塑造、精神品质等都有长期的示范引领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大学时光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友资源对大学生来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具有独特亲和力和久违感,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校友有可能曾经在现在的这个教室里上课,曾经在现在的宿舍里生活。定期宣传校友资源优秀事迹,将校友资源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起在校大学生的共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设定合理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努力,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2.校友资源的桥梁媒介功能

校友资源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与学校之间以情感关系为纽带,母校有着校友们最真挚的青春记忆,他们对母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情感眷恋,他们积极关心母校的发展,对母校的毕业生有强烈的认同感,e极维护母校的形象,愿意为母校的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学生成长等活动做出努力,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桥梁媒介功能。

高校校友资源有着丰富的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这种资源是高校在信息时代立足的软实力,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尤其为母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有效的信息、交流的平台。首先,校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切实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大学生择业时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盲目乐观、眼高手低等状况。其次,校友接触面较广,信息量大,他们联合构成巨大的信息人脉关系,可以给母校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就业技能,为母校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提供切实的帮助,形成可持续联系的互助机制,充分发挥校友的桥梁媒介功能,实现校友、高校、社会多方面共赢。

3.校友资源的调适认同功能

校友资源是一群拥有相同情感的特殊群体,在校学生因为学缘关系在情感、教育、心理等方面都对校友有着较强的认同感,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2],这种认同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个性意志和健康情感的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阅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等特点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3]。如大学学习中出现的动力不足、自卑消极心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社交恐惧、心理抑郁心理;求职就业中出现的期望偏高、不愿就业心理等,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常规引导教育外,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也是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校友和大学生通过母校这个桥梁紧密联系,校友和大学生的交流因为有认同感的存在会取得比较积极的效果。优秀校友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返回母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自控力[4]。

三、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困境分析

1.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运用认识不够

高校将校友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总体上不够。一方面很多普通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对校友成长的关心比较薄弱,以学缘为关系的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够深入,没有深刻意识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校友资源丰富性、亲情性等特点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高校对于校友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认识不足,从校领导到具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线工程,其成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

2.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校友是一个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影响力大、素质层次高、对母校饱含知恩图报之情、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合理开发的高知群体[5]。目前,高校对校友资源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认识还不充分,相应的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首先,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人,把校友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靠掌握校友资源、懂得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校友工作者。目前,能将二者紧密结合的此类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人文、经济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文环境是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6]。目前普通高校对宣传校友事迹、进行校友访谈、建立校史馆、设立校友林等校友资源人文环境的营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校友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各高校的校友工作在全校工作中还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校友资源开发运用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校友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3.高校对校友资源的运行机制还需完善

任何一项工作,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高校运用校友资源最大限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套长期、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保障。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对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还需完善。一方面,开发校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尤其缺乏在科学考察和评估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在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忽视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发展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基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反观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学校一般通过宣传校友事迹,参观校史馆,请校友做讲座等形式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运用信息网络,让校友和在校生面对面交流,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交流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运用起来,制约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的发挥。

四、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对策建议

1.提高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不断创新改进,不断吸收新的教育资源,不断搭建新的教育平台。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友资源仅在资金财力上对学校发展有所帮助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新的平台和增长点,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的引导、凝聚、激励作用,真正把校友资源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2)加强宣传,形成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份工作仅仅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大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校友Y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资源宝库,学校要对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全员性的资源意识,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策,还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执行,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形成校友资源合理开发使用的合力,从而提高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使校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拓宽思路,加强研究。

校友资源是学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内在精神力量,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教育作用的长久性和资源的丰富性逐步为高校重视和采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学校全方位氛围的营造和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理论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充分反映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高校要积极营造校友资源环境和育人氛围,让校友资源这种教育力量浸透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每一丝空气中;将校友资源开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需要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

2.丰富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1)搭建校友交流互动平台。

校友资源育人功能发挥离不开交流互动的平台,这种平台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可以通过传统学校宣传橱窗、校友通讯杂志、学校报刊等媒体开辟专门版面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展示他们的成果荣誉;也可 以通过拍摄优秀校友纪录片、开设“优秀校友访谈”等专栏节目弘扬校友精神,打造校友品牌,从而培养在校学生的爱校之情,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请校友回母校现身说法,让校友回母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大型活动契机,邀请校友回校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聘请校友为客座教授等让校友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校友资源在学生的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的育人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开展校友寻访实践活动。

开展校友寻访这样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寒暑假组织在校生走访各地校友,了解校友离开母校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感受他们勤奋敬业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学习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寻访活动中参观校友所在企业,聆听校友的讲解和与校友的交流,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及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培养爱校情怀,激发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每次对校友的采访、对资料收集整理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参与者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寻访校友实践活动既是和校友维系感情的需要,更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拓展校友反哺母校途径。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让校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开思路,拓展校友反哺母校的途径。很多校友都有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的意愿,但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学校层面要为校友反哺母校提供更多的方便。高校可以找准与校友资源有效对接的切入点,如将校友引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作为导师的校友们不仅可以为在校生提供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实践的操作和指导;另外,还可以结合校友资源优势,拓宽和校友资源合作途径,鼓励校友设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创业基地,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为自身企业的需求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除了以上合作途径外,高校层面还要为校友提供图书馆的开放、相关场地的使用、校友回访日等各类服务,形成长期性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校友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3.提升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

(1)完善校友工作团队。

完善的校友工作团队是运用校友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力保证,而一个完善的校友工作团队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工作队伍。组织机构完善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个人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能否被促进[8]。因此,首先,高校要健全专门的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教育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实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设想,如由分管校领导领衔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聘用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决策能力的专家,负责研究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方向,制定具体工作机制。其次,校友群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要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配备一个拥有充足管理经验,具备较强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的管理团队,同时需要配备一个涵盖学校党政、共青团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一线工作团队。学校要有计划地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2)健全校友联络机制。

学校和校友长期良性的联络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校友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足以支撑庞大校友信息库的建立,而完备的校友信息库为高校提供了和校友长期联络的可能,掌握校友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校友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资源,可以让校友和母校进行远程互动,保持长期联系。清华大学每周都通过网络向地方校友会播放《新清华》告知校友母校的情况。高校通过不断更新的校友信息库,利用现代办公系统及微信、QQ等社交媒体和校友建立各种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不仅保证校友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母校,和母校取得联系,而且保证在校学生可以找到和学长交流的互动空间,方便在校学生与校友在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交流思想,解答疑问,畅谈人生,发挥校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时代,运用互联网健全校友联络机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校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高效的平台。

(3)加强效果反馈分析。

提高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除了扎扎实实基础工作做保障外,同样需要客观分析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结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改进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实效。高校在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决策者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一线工作人员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进行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也要进行分享。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后,思政部或者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调研方式主动调研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科学评估分析调研样本和实际教育效能,为制定新的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参考,保证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教育目标,最大限度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结语

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长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会进一步加强,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体系,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运用校友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贺美英,郭.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78.

[2]尹庆红.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认同研究[J].美学研究,2011(02):244.

[3]俞佩玉.高校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4]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5):39-40.

[5]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9.

[6]欧阳玉森.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