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农村学生思想意识的局限性,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烦躁与压抑,学生又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而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老师也往往只重视小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小学生厌学、缺乏正常的兴趣爱好、情感脆弱、个性化得不到健康发展等问题。

2.缺少专业老师,心理健康辅导极度缺乏。部分农村小学虽然在课程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教育体制、周边环境、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老师缺少,相关资源不足,导致课程枯燥无味,甚至偏离教学目标。部分农村小学虽然也有相关的心理教育兼职老师,但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面对现实、个体的学生时却一脸茫然,加之学生对老师的角色看待,更是让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能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存在走过场、应付差事,过于形式化。

4.农村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文化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但是实际生活中,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受文化素养限制,在这个方面不能有效引导和教育子女。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外出务工,小学生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只是在电话里听到父母亲的关心,而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爷爷奶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或者帮助完成一些相关作业,甚至沟通有阻碍。再加上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一些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食粮,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甚至影响了将来的生活和个人感情的正常发展。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

建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1.建立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及时予以指导。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营造课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辅导水平,而广大农村学校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簿弱。我们必须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家长要在家庭中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子女。在社会层面上,继续发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因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个体心理顺利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时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竞争社会中带来的变异约束与烦恼,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和失常。

(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加,带来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寄居亲戚朋友,而老人和亲朋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有,睡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很少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四)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进;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将扑克中,对子女管教方法简单,或粗暴加压,或放任自流,或娇宠惯养,或恨铁不成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五)地方经济的差异,种种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使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六)地域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的差异,农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缺乏,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不同和差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曹海静\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42-01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相继发生学生自杀和由学生心理异常原因致伤致死他人的严重事件 , 让人触目惊心 , 破坏公共财物、师生矛盾紧张、以强欺弱、网络成瘾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 这些校园不和谐的音符只是外在的表象 , 更深层次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不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彰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塑造健康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去面对和挑战未来,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1.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 教师应提高认识,走进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信任、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若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是一种什么容器, 把一定的知识技能灌进去,那么,这样当然不会促进他对学生的爱。 相反,只有当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 具有自己志向、自己聪明和性格的人,才会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问题生更应如此。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解决技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打开他们的“心锁”,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教育方式从单纯教学向“心理―教学”二者并进靠拢。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并利用这种良好的情感关系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教师的职能不仅要在教学上体现出来,更要从心灵上与学生靠近,积极与学生沟通。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并为了正确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3.关注学生的情绪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负面情绪。例如学生因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惧”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疏导。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还要注意沟通方式方法,不能直接批评更不能歧视,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有利于克服其负面情绪。

4.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聘请有关的心理学专家做报告, 提高学生的认识, 防患于未然,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采用电话、书信、网络和面谈等多种心理咨询形式,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 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开办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 要通过这些教育和咨询,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比如有的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的性问题比做火药库, 保管不当,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目前情况看,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出现的不良品德或行为问题,都与自身性生理、性心理或性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进行适时、适度、适量、适当的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注重开设性心理健康讲座,进行生理知识辅导,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让同学们感到“性”不再神秘。应积极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解除学生对自己性征体相上的烦恼,使其将“性冲动”与“爱情”区分开来,明确爱情是责任的综合体,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到自尊、自爱,把主要精力转向身体锻炼、专业学习上来,使其顺利渡过心理生理矛盾阶段。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班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心;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文学艺术活动,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对他们气质的塑造、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以后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总之,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应对。

6.建立校园心理帮扶机构

在学校开设心理帮扶机构例如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开通“心理热线”,让学生讲出他们的痛苦,通过这个方式,赢得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倾诉,能够听到专家的建议或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只有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 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毕业后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教育体系;策略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至今已超过三千万,居全世界之最。高校学生已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频频见诸报端或充斥网络的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新闻,更使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度重视。自“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与日俱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新形势下,如何及时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便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的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从而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内容与功能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普及,其中包括端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态度;二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这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包括提高调节适应能力、塑造优良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减少心因性疾病的出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包括医学型、教育发展型和教育综合型三种模式。在我国心理咨询界,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医学模式,到了九十年代主要转为教育发展型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学者又倾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学校心理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心理、身体上受到伤害的人数激增,由这部分人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极大问题,各国政府转而寻求心理学的帮助,从而使心理学这门学科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校开始引入专业的心理学家来担任心理辅导工作者,将专业人士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中来,许多国家甚至建立了一套从小学至大学的完整体系。

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80年代,党和政府曾出台过一系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客观来说,这种成就和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需求尚不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简单化、对象局部化、认识片面化、目的功利化等。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存在以补救性教育为主的倾向,重心理治疗而轻发展性教育,大把的资源投入到对已发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极端心理事件的处理上。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高校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尽量避免以强制措施去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视角下的转变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等。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还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以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能力、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及各管理层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里。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的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的比例较高。

2、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有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此外,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3、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4、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精神病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中,教育方式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的学生。

二、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1、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小学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

2、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

4、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