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品市场需求

水产品市场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品市场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产品市场需求

水产品市场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辽宁 城乡居民 水产品消费 经济发展

近二十年,伴随着辽宁省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持续增长,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了水产品总量需求及其内部品种之间的需求变化,也对辽宁省水产品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变化进行分析,并归纳出目前居民水产品消费的特性;其次,对水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水产品消费的一些建议,以期为提升辽宁省水产品消费,开拓和培育辽宁省水产品消费市场提供一些借鉴。

一、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变化及其特性

纵观辽宁省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这里,水产品消费仅指鱼和虾类的消费,下同),由1980年的5.2kg增加到1990年的5.5kg,再由2000年的7.1kg增至2007年的10.0kg(见图1(1)),27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2.4%。辽宁省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经历了三个时期:①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尽管辽宁省近海渔业资源处于恢复阶段,并积极拓展外海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居民收入略有增长(见图1(2)),但受水产品零售价格上涨(见图1(3))的影响,水产品消费处在停滞状态;②从1991年至2000年期间,虽然水产品零售价格有下降趋势,然而受收入增长缓慢之影响,居民水产品消费依然增长缓慢;③从2001年到2007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迟缓,但受城乡水产品零售价格下降之驱动,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均稳步增长。

辽宁省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在增长的同时,其地区差距仍在加大。尤其是,临海农村与内陆农村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差距十分明显(见图2)。如大连市、丹东市等临海城市水产品产量大且品种丰富,进而带动了本地区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且其量较大;而沈阳市、鞍山市等内陆城市所辖农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却非常低。

目前,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呈现出以城镇为中心,以沿海地区消费为主,且城乡水产品消费差距逐年扩大之特性。

二、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影响因素

影响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类: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产业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变化对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总量的变化,家庭结构以及城乡人口比例。

从1990年至2007年,辽宁省人口年均以4.2‰的速度增长,现已拥有4231.7万人口。由于人口增长将保持一定的惯性,人口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已减慢),这样就造成食物问题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因辽宁省是一个渔业大省、海洋大省,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基本能够保证全省的水产品供给及水产动物蛋白,从而为食物安全带来有力保障。

家庭构成状况会对家庭消费产生直接影响。首先,不同家庭结构下的消费行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是仅有夫妻两人的家庭,这种家庭少有经济负担,有着很强的购买力,是高级水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如果家庭中老年人和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则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状况选择消费不同种类的水产品。在2007年辽宁省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中,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0.6%,达到416.4万人,较1990年上升了5.0个百分点,全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由于水产品在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营养结构等方面都高于肉蛋类,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摄取营养的需要,因此,老年人口的增加将间接地促进水产品消费。其次,家庭规模的大小,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对于方便食用、味美营养的水产加工品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辽宁省城乡人口构成比例在1990年是58:4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进城务工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城乡人口比例到2007年已转变为51:49,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增加了对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等副食品的消费,相反减少了对粮食的消费。

2.经济因素

根据经典需求理论,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需求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影响,而收入又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1)收入因素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辽宁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由于长期受到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影响而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其增长缓慢,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之势(图1(2))。1996年辽宁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207.2元和2150.0元,农村居民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51.1%;而到了2007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73.4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2300.4元的38.8%,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悬殊,进而波及到消费支出方面,而食品消费的支出更是印证了这一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为3650.2元,而农村居民只有1162.5元,仅相当于前者的31.8%。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水平之低,直接决定了其食物结构中只能以粮食、蔬菜为主,肉、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消费较少,而城镇居民与此则恰好相反。

(2)价格因素

水产品,特别是鳞介类,受季节性以及资源量的影响,经常会造成短期内价格的大幅波动。2000至2007年期间,辽宁省城镇水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供应基本充足,加工技术日趋完善,水产品营养知识日趋普及,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在此期间农村水产品价格指数有所上涨,几乎与肉类价格指数增长幅度相同(见图1(3)。这里,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家禽及肉禽制品,下同),进而造成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低迷,不过由于在此期间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水产品消费量依然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

所谓的价格因素,不单指水产品自身的价格,还包括相关商品的价格。根据需求规律,一个商品需求数量与其自身价格成反比,而与其他商品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在食物消费中,水产品和肉类的替代关系显得尤为明显。近些年来由于肉类价格居高不下,而水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居民对其消费量有所增加。以水产品、猪肉消费对比来看,1996年辽宁省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为16.2kg,而到了2007年消费量下降到15.0kg,相应的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从1996年的9.7kg上升到14.2kg,水产品对猪肉的替代效用尤其显著。而在农村肉类依然是居民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缓慢。

3.文化因素

文化是影响消费需要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文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常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职业差异对家庭消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育发展水平对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发展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科技文化水平,进而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生活得到改善,间接为居民消费更高层次的水产品提供经济保障。其次,居民的消费结构一定程度也要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根据自身状况调整消费结构,提高水产品等副食产品在食物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城镇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在食物消费支出上更加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营养价值高的水产品支出相对于主食支出增长较快;而农村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教育对其食品消费影响不大,往往是按照固有的消费习惯购买食物。最后,教育程度的高低还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性和多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在选择水产品时往往能够更自觉地按照自己形成的观念、偏好进行,对水产品的新品种和烹调方法更容易接受,由此增加消费支出的选择性和消费活动的多样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经济结构的变动会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项目的启动,目前的主要生产力已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例如2007年辽宁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了19.1万人,是2000年的1.2倍。人们开始减少提供热量较多的粮食消费,增加水产品等副食品的需求。城市家庭,尤其是在政府机构、国家企业、公司和私企工作的家庭,同那些居住在农村的家庭相比,他们通常消费更多的蔬菜、家禽、鱼和水果,而消费较少的粮食作物。

4.产业因素

目前,水产品消费除了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多的受到自身产业因素的影响。

(1)水产品质量

随着水产品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居民不再只是关注水产品价格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也成为居民选购的必要因素之一。例如大连市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购买商品时,您所重视的要素各是什么?”列举的8个选项中,消费者首选的要素为品质是否优良。其中,82%的人首选生鲜食品,80%为加工食品,74%为调味食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食品类的商品的质量尤为重视。水产品质量主要包括水产品所含营养成分的多少以及安全卫生两方面。水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近年辽宁省发生了多起水产品污染事件,如2004年的对虾氯霉素事件,2005年发生的水产品甲醛事件以及2006年多宝鱼事件,不仅威胁到居民的饮食安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为此,《辽宁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10日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部地方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章,它将从源头和流通等全过程遏制水产品污染,为辽宁省水产品的食物安全提供保障。

(2)水产品加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消费喜好发生变化,更加倾向于消费方便、快捷的水产加工品。因此,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发展,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水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途径。辽宁省水产加工业发展起步较早,技术实力雄厚,产业基础牢固。水产加工企业数由1993年的243家增至2007年的909家。同时,年水产加工能力由21.7万吨增至241.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8%;水产加工品总量由22.3万吨增至141.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1%。

虽然辽宁省水产加工业的加工能力与加工总量日趋增长,但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依然滞后。由于辽宁省水产加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差,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加工品多数以原料和半成品等形式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所以从总体上看,辽宁省水产加工业技术开发水平还较低,一些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水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既满足居民食用水产品以摄取营养的需要,又节省时间;然而,由于深加工技术的滞后,造成水产品营养存在一定流失,而加工种类少、附加值低,又很难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

(3)水产品流通

水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纽带。目前,辽宁省城乡居民家庭水产品消费主要是以城乡集贸市场交易为平台。其水产品流通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贩运商将从产地生产者手中购买的水产品运到集贸市场批发给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卖给消费者;二是批发商将从产地生产商手中购进的水产品运到本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再批发给其他集贸市场的零售商进行销售。家庭水产品消费主要是以零售购买为主,而零售也是水产品流通当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环节。如2006年,辽宁省水产品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的成交额为10.7万元,占到全省总商品成交额的6.3%。近年来,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数量正逐年增长,这些集贸市场无论规模大小都设有水产品个体零售摊点,如2006年在辽宁省商品交易市场中大连市拥有2142个水产品摊位,沈阳拥有584个,并且水产品品种齐全,既满足了不同居民的需求,又方便购买,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很快。然而,这些个体零售摊点在活跃市场、方便居民购买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经营上弄虚作假、坑害消费者,零售设施简陋,缺少保鲜设施等现象。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另一方面影响水产品本身的卫生和鲜度,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三、促进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的政策建议

1.加强媒体宣传,普及水产品消费知识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普及水产品食用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正确引导水产品健康消费,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辽宁省内陆地区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少,其部分原因是对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烹调方法缺乏了解。对此,渔业企业可以借助各类媒体,针对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从水产品的高营养价值方面入手,采取广告、广播等宣传模式来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从当前的消费趋势下手,进行绿色无污染水产品的宣传。

2.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促进水产品消费

城乡水产品市场特点各异,城镇水产品市场存在着多种层次的需求,而农村水产品市场需求相对单一;城镇水产品市场拥有固定的销售地点,批发、零售的销售渠道比较完善,而农村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发育还很不完善。因此,水产企业应根据城乡水产品市场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发、生产适应各类不同种类的产品。对于城镇水产品市场,应提供低、中、高多档水产品来满足不同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并为方便居民购买增设销售点,根据其生活规律调整营业时间;对于农村水产品市场,则应充分利用农村集贸市场和农民赶集的生活习惯,以中、低档水产品为主,送货下乡,开拓水产品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

3.增加水产品加工种类,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尽管水产品价格上升,但辽宁省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是维持着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消费水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时也对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水产品本身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加工的食物,因此,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方便食用、味美营养、品种丰富的水产加工产品已成为辽宁省水产加工行业发展的方向。不断的开发研制新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增强深加工技术能力,改善加工产品结构,并生产出营养价值高、种类丰富的加工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在增加水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完善水产品流通渠道,开拓水产品消费

完善的流通渠道不仅能拉动消费的增长,还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水产品流通效率,减少流通环节,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采取较好的水产品保活、保鲜措施,可以较大的提高水产品附加值。首先,辽宁省应该以大连、丹东等水产品产量大、消费量多的临海城市为中心,辐射全省其他内陆城市,建设以城乡集贸市场和次级农产品市场为基础的功能齐全、设备配套、交易方式多样化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大力开展网络营销,丰富市场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质量,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更多有价值、及时的水产品消费信息。再次,完善水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法规尤其是市场自律性法规的制定和落实;还要通过对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培训,提高市场参与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市场法规和条例的贯彻执行,形成有序、公平、公开、公正的流通秩序和市场交易格局。

参考文献:

[1]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振龙:水产品市场竞争分析[J].中国水产,2007(3):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汇编(1989~1993)[G].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66~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7~208

水产品市场需求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消费者安全意识对水产品安全的影响,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消费者逆向选择情况下水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选择行为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

消费者处在整个水产品供应链的终端,是整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水产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倾向会对政府和水产品企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实践也决定着水产品安全管理的效用程度。

(一)水产品质量特征与信息不对称下的消费者行为

1、水产品质量特征

依据信息经济学原理,水产品同时具有“搜寻、经验和信任”三种质量特征“信任特征”是消费者即便在消费后也不能检查或评价的质量特征,这种特征一般只能被专家或专业的服务机构披露,如水产品体内是否含有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危害因素以及天然毒素等,正是这一特殊的质量特征容易造成水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使得一些不法水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采取投机行为,以低质量、劣质水产品冒充优质水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2、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消费者的逆向选择

消费者通过搜寻可能获得低价优质安全的水产品,但是追求完备的信息却是不经济的,因为信息是有层次性的,且信息的层次越深,单位搜寻成本越大,当搜寻成本大于其所获的消费者剩余时消费者就会停止对信息的搜寻。在此情况下消费者无法获取完全的市场信息,也就无法对水产品的安全水平、特别是对水产品质量的“信任特征”方面进行识别和判断。也就是说,水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对于一般生产者来说,都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Behavior)" 两种生产者行为。由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无法对生产者行为考核、对其提高产品质量难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预期或生产劣质产品也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生产者会乘机采取以次充好的机会主义行为来谋取更多的利润。

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水产品时,由于良荞不分对质量较差的水产品支付了过高价格,当消费者发现其

购买的水产品质量低于其所预期的品质时,就会降低对整个市场水产品质量的预期,并降低愿意支付的价格。这样就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致使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由于市场上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就无法给生产者任何改善水产品质量的经济激励,于是低质量、低成本、不安全的劣质水产品最终将会把高质量、高成本、高安全性的优质水产食品驱逐出市场,这就是有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问题,这时的市场也被称为“柠檬市场”。该过程如图1所示。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者具有水产品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D1,生产者的边际收益曲线是MR1, MR1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这时决定的销售量是Q1,而价格是P1。但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具有不完全信息,不能识别水产品的真实质量,只能根据对整个市场的估计决定购买数量以及决定支付的价格。不同质量的水产品被消费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如果消费者认为某种水产品的质量不能达到其预期的程度,就会减少该水产品的购买量,因此市场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为D2,与之相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也向下移动为MR2,这样,在市场存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MR2曲线与MC曲线交点决定的均衡价格是P2,销售量为Q2,这时的均衡价格P2小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价格P1,而均衡数量Q2也小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数量Q1。随着水产品价格的降低和交易数量的萎缩,安全质量较差的水产品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从而有可能在销售上占有优势,而安全质量较好的水产品可能被排挤到市场之外。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采取加大养殖密度、使用激素等损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行动,从而进一步降低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而当消费者发现所购水产品并不如原来估计的那样好时,他们就会进一步降低对市场上水产品质量的估计水平,降低愿意支付的价格。如此往复,导致“柠檬市场”的形成。

(二)消费者选择与水产品安全

水产品市场上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的消费行为过程中,向水产品市场发出错误信号,导致“柠檬市场”的形成。这说明在水产品安全信息的供给方面的“失灵”,消费者也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因此,消费者有权利和义务通过自身的消费选择行为向水产品生产经营者传递安全需求的信号,正确地刺激或引导安全信息的显示,防止“柠檬市场”的形成。

1、发挥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作用,约束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社会再生产中,消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首先要发挥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导向作用,改变购买行为,尽量选择经过认证品,比如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尽量避免“三无”水产品向市场发出积极的信号,引导水产品生产企业的投资取向,促使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努力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发挥消费者安全意识的监督作用,消费者应对水产品原料生产、加工贮运以及产品销售过程具有很大的自发监督作用,成为水产品安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水产品市场需求范文第3篇

一、北京市水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的新环境

1.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看,由于结构性改革政策框架正在取代需求导向的强刺激成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2012年底以来,北京市高档餐饮业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率先进入“经济寒冬”(详见图1)。作为其上游产业链条的水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跌幅(详见图2)。北京市水产市场的经营商户由此普遍进入了销售量急剧下降,利润迅速减少甚至出现亏损的阵痛期。谁能够在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制度环境改变其中率先寻找到发展机遇,抢占先机,谁就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成为这一轮行业洗牌中的赢家。

2.从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来看,水产批发市场行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时代。2014年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京市外迁低端产业,推动产业整体升级的步伐大大加快,北京市迅速掀起了批发市场转移、撤并、调整、升级热潮,并对批发市场的新建项目制定了最严格的限制政策,但包括水产品批发市场在内的农批市场暂未被波及,如2014年7月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就明确将“对城市运行及民生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作为全市区域内禁止新建、扩建批发业中摊群式商品交易市场的例外情形。各种迹象表明,北京市对保障市民民生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多采取就地转型升级政策。

(3)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北京市水产批发市场作为民生行业的属性继续加强。北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由2009年的26738元增长到2013年的40321元,正处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加速上升阶段,伴随这一进程,首都市民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246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元,如按照每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加乘推算,普通市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量由2009年的45.76亿元迅速增长为2013年的65.78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照此速度发展,预计至2018年,仅普通市民所需水产品一项,即可成长为百亿元级的民生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详见图3)。

二、北京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发展的新动向

1.电子商务已经开始成为水产品交易的重要形式。随着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继天猫之后,其他主流电商纷纷试水生鲜食品领域,北京市最大的京深海鲜市场内也涌现出鲜码头、渔夫网等专业海鲜网上交易平台,部分商户开始尝试自主搭建或搭载其他网上平台开展网上水产品交易,一个以京深海鲜市场为配送基地的网上京深正在加快形成,由于网上平台良莠不齐,众多水产经营商户对由市场牵头搭建交易平台的呼声日渐高涨。

2.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创新需求。随着水产市场行业持续多年的升级改造,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全行业供应链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的形势下,也迫切需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试水自营业务,走行业信息共享和产业联合的强企之路,不仅可推动市场持续发展,也可建立起产业链相关方共赢的利益纽带,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通过与水产品养殖基地联合,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水产品货源,另一方面,向消费领域延伸,建立自管运营中心,与超市等现代商业业态联合,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三、推动北京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更好发展的建议

1.加快升级改造步伐。水产市场要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市场内交易厅棚、场地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尽快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摊位管理信息系统、市场交易信息收集平台、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彻底改变、原有的“脏乱差”印象,全面提高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水产品市场需求范文第4篇

本文在概述威海市水产品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TC指数测度威海市水产品的竞争力水平并利用SPSS分析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的因素,预测中韩自贸区政策对威海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提升威海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威海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威海市水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1.水产进出口额:持续增长

近年来,为促进威海市水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威海市把水产品对外贸易作为推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积极克服世界经济下滑等多重不利影响,使水产品贸易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2.出口市场结构:逐步优化

威海市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国集中在日本、韩国和美国。为规避风险,威海市开展水产品对外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积极开拓拉美、东北亚以及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市场结构逐步优化。

3.出口水产结构:日趋合理

虽威海市在出口方面仍以鲜活及初级加工水产品为主,但精深加工比重也在增加,出口水产结构日趋合理,对外出口逐渐向内涵型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威海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指数分析--TC指数

TC即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地区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取值为[-1,1]。其计算公式为:

指数越接近1竞争力越大,用此计算2010-2014年威海市水产品竞争优势指数如下:

根据上表,可知2010年-2014年威海市水产品的TC指数保持在0.65附近,进出口量稳步增长,出口大于进口,保持贸易顺差,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力。

三、影响威海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在对威海市的水产品公司进行访谈调查后,对影响威海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SPSS数据分析,在众多因素中总结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并⑵浠分为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

1.优势因素

(1)水产种类繁多

威海是冷暖水交界带,具有冷水型、暖水型和广温型生物,水产种类繁多,海蜇、鱿鱼、墨鱼、章鱼、海参、牡蛎、活蛤等使威海市水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更好的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政府政策扶持

近几年的“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政策有了显著的成果,威海市政府致力于远洋渔业的发展,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租用海事卫星,对所有捕捞渔船进行实时监控,随时了解在外作业渔民的情况,使得远洋渔业产值年均增长迅速提高。

(3)价格优势明显

目前,威海市水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水产品数量多成本低,相对于水产品以精深加工为主、劳动力缺乏的国家来说,在国内外市场中有相对低的价格,价格优势明显。

2.劣势因素

(1)出口市场集中,出口条件提高

近几年威海市主要的水产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美国,对其拥有很大的依赖性。

虽然一些国家对某些水产品种类实行零关税,但却存在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来实施“绿色壁垒”的现象,如2016年韩国官方将对来自威海市部分水产品实施精密检查。

(2)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威海市大多数水产企业仍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以低价出口。这就使得虽然威海市每年水产品出口量在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却没有出口量增加的快,长期下去就会存在厂商之间的恶性循环竞争的现象。

(3)宣传力度较弱,知名度不高

目前威海市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或机制,大部分水产公司为个体经营,没有积极通过提高技术、优化结构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只是被动等待顾客发现自己的公司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将对销售产生消极影响。

四、中韩自贸区的设立对威海市水产品的影响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并进入实施阶段。这对威海市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威海市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优势因素的影响

(1)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府通过必要的政策倾斜完善水产品行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集聚。2015年威海市港航“十二五”工作任务与目标中,建造了中韩海上“高速公路”。海洋与渔业、监管部门加强对水产项目审批立项,开通了鲜活水产品“绿色通道”。

(2)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也使更多的韩国水产品“走进来”,这将使水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上以质取胜,水产价格会相应提高。

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劣势因素的影响

(1)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威海市作为经济示范区将会为“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提供样本,一定程度上激励中俄远东、中日、中韩朝等贸易的发展。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密切了威海与韩国的关系,从而会波及威海市水产品的稳定性。

(2)对水产加工精度及附加值的影响

中韩自贸协定在关税等方面做出的优惠政策,将降低企业对外出口的成本,加大企业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水产品可以通过提高加工精度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利益,优化威海市水产品的产业结构。

(3)对水产知名度的影响

中韩自贸区的设立会对威海市水产品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2015年末,俄罗斯联邦兽医与植物卫生监督局网站公布了威海市新增对俄水产品注册企业26家。至此,威海市对俄水产品约占全国总数的13%,该举措将提高威海市水产在俄罗斯的知名度。

五、威海市水产品发展对策

1.开拓新兴市场,实现水产市场多元化

威海市在与韩国合作的同时,应积极寻找其他国外市场,建立多边贸易伙伴关系,以避免个别市场波动对水产品的出口产生巨大影响。

2.推动水产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调整水产结构,形成产业规模,提高水产附加值。提高深加工的比重,促进水产由外延粗放型到内涵精加工型发展,使威海市成为国际型的加工基地,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水产企业应提高品牌意识,借助中韩自贸区的设立来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使威海市水产业做大做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品牌。

参考文献:

水产品市场需求范文第5篇

加工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收窄

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万吨,出口额1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9%和3.1%,降幅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5.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96万吨,出口额8.2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64%和3.55%;来料加工出口量5.03万吨,同比增长2.06%,出口额2.78亿美元,同比下降1.64%。

一般贸易出口由快速增长转为下滑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7.79万吨,出口额32.1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和5%。墨鱼鱿鱼及章鱼、对虾、贝类、罗非鱼、鳗鱼、蟹类、大黄鱼、淡水小龙虾等是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63.43%。除贝类和罗非鱼出口量额双增外,其他品种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墨鱼鱿鱼及章鱼、鳗鱼、蟹类出口量价齐跌,对虾和小龙虾出口量减价增,大黄鱼出口量增价跌。国际市场罗非鱼需求的增加是推动罗非鱼出口量额双增的主要原因。由于连续两年养殖病害高发,南美白对虾产量下降,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加,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加工厂原料供应仍将偏紧,对虾出口价格有继续走高的可能。

日韩欧美市场明显复苏,东盟香港台湾市场

大幅下滑

过去几年对东盟、香港特区、台湾省的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传统的日韩欧美市场出口占比逐年萎缩。但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我国水产品对其出口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而东盟、香港、台湾市场则出现较大波动。其中,美国、韩国市场明显向好,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0.4%和32.99%。日本和欧盟市场虽然一季度出口额仍为负增长,但3月当月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3.42%和21.81%,表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前两年表现抢眼的香港特区、东盟和台湾省的市场出口量额双降,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7.1%、30.22%和3.37%,且3月的数据仍延续着下降的态势。

福建出口持续大幅下滑,其他主要省份出口

相对稳定

一季度,福建出口持续大幅下滑,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8%和26.22%,由于去年基数较高,福建目前仍暂位列水产品出口省份首位。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形势好于上年,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小幅增加0.73%,其中3月出口额同比增加12.8%。广东、辽宁水产品出口量减额增。浙江水产品出口形势较好,一季度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45%和9.66%,其中,3月出口额同比增长21.18%。作为罗非鱼出口大省,今年一季度海南省水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0.89%和26.43%。内陆省份中湖北省出口大幅增加,江西省出口降幅较大。

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量减额增,来进料加工原料进口基本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