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

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

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桥梁;维护;检测;强化

一、桥梁维护检测工作概述

“桥梁”是为跨越峡谷、河川、湖泊、道路、铁路或其他天然与人为屏障所设置的立面结构物。巴比伦最早以柏松木建造桥梁,而罗马时代开始出现石拱桥,18世纪之前,桥梁仍以木材与石材为主要建筑物。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时代真正开展后,铁桥始开始普遍建造。至19世纪前期,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的出现,以及结构力学理论深入研发,使得陆续架设出钢筋混凝土桥。19世纪末开始更各进入了长型吊桥与预力混凝土桥的崭新时代。上述历史演进情况说明桥梁已伴随人类生活至少达两千六百多年,在不同年代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刻划出工程技术的阶段里程碑。桥梁本身不仅仅定位为硬件设施,兼备有美学与情感寄托的柔性层面,而且就各方机能而言,桥梁的确已构成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在其规划、设计、施工及使用管理各阶段作以妥善考虑与决策,使在生命周期内得以运作正常,是长久以来专业工程人员所需突破的议题所在,其中又是以使用合理的检测方式进行管理控制尤为重要。20世纪前后,各国因工程技术材料不断研发,不同型式的新建桥梁无不竞逐全球“跨度之最”,除了整体层面要配合检测相关作业构建法规与标准流程之外,检测技术上也需要进行适当引入、更新及人员培训,从而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二、完善桥梁维护检测工作的制度

第一,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构建公路桥梁安全初步检测及评估实例作业、校正规章制度。为促进公路桥梁安全,交通管理部门应推动进行全面普查工作,针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公路桥梁之安全检测及评估准则”的内容,就其中的实施细项及配分等再作深入调整与修正作业。这些政策计划应当包括桥梁初步耐震能力(含落桥、强度韧性、稳定性方面)、载重能力及耐洪能力等,并需要研究制订出专用的危险度评分表。这一表格结合理论基础与实地检测现况作综整评估,并根据三级量化评定标准提出评分落点处置建议,筛选后进行分析并验证评估内容。

第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公路桥梁安全检测评估子系统软件研究政策规划。桥梁管理部门应当研发适合的电脑软件,以构建公路桥梁安全检测评估子系统,从而推动桥梁安全管理的自动化作业。这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涵盖公路桥梁的“安全管理系统架构分析”、“安全管理子系统资料收集与分析”、“安全检测评估子系统架构分析”、“安全检测评估子系统软件开发与测试”、“实例应用检测评估作业”及“安全检测评估管理子系统校正”等,从而方便工程师得以迅速获得其耐震能力(含落桥、强度韧性、稳定性方面)、载重能力及耐洪能力的初步评估结果。

第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桥梁检测制度方法及准则。交通管理部门应针对国内现行公路与道路桥梁的检测制度方法及准则进行检讨,并探究实际施行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参考国外相关法规经验,研究制定适合国内环境的机制与准则。在具体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日本及美国的桥梁检测制度的演进及相关内容,从而对人员、频率、方法或流程的比较说明,从而研究制定国内各项检测的新制度。交通管理部门还应当对国内所主要引用的目视检测法的相关规定与非破坏性检测仪器应用加以文件规定,构建包括桥梁检测的项目、权重、频率及现况的安全评估表,方便实地检测的使用。

三、科学界定桥梁维修与检测的类别

以下将针对桥梁检测类别、检测重点、检测频率及检测方式等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了解不同类型检测的机制。

首先是半年检测。主要为平时桥梁异状及损坏检测,以供后续紧急维修的参考,避免对用路人造成影响。检测对象为桥面设施及主体、排水、大梁、下部结构与保护设施及河道状况等项目。检测工作每年上下半年应当分别进行一次,如果当月已排定作“定期检测”时,“半年检测”可不进行。应当采用步行目测或简易的量测仪器施行检测,将结果输入相关的检测系统中进行分析。

其次是定期检测。这是对桥梁所有零部件施行的全面检测工作,以掌握其结构状况,以期尽早发现零部件所出现的问题,评估其成因及后续可能造成的损坏,并对于“半年检测”所纪录的桥梁异常情况与损坏作追踪确认。检测频率为每两年不得少于一次,当存在下属情形时,应当有区别进行对待:一是跨径超过一定尺寸或特殊型式(如斜张桥、π型桥或拱桥等)的桥梁,应缩短为每年一次;二是如所属各工务段拟对某些桥梁的检测频率超过两年,则应提出详细计划及资料,送交交通管理部门各区工程处的“桥梁小组工程处分组”进行核准,最长检测频率不得超过四年;三是采用目视、简易的量测仪器或非破坏性仪器施行检测,将结果输入检测系统中,并另行制作定期检测成果报告书,以作为后续详细检测的评估参考。

第三是特别检测。当桥梁遭遇台风(地区侵袭)、大暴雨(地区二十四小时累积雨量200mm以上)及地震(地区震度达4级以上)等灾害,或者火灾、车撞等人为破坏后,针对其结构安全或行车安全或其他临时需要所作的不定期检测,并据以评估维修、加固的必要性。检测项目应视天灾或人为破坏所造成桥梁零部件严重情况而定,或依据其他临时性需要而定。检测人员应于天灾或人为事故后,能够安全到达现场,并先以电话回报桥梁的初步检视情况,以供作后续交通管制的研究参考。可采用目测或简易的量测仪器进行检测并制成检测报告,以上作业应于三个工作日完成,并将结果输入检测系统中,另填写桥梁特别检测评估表送交相应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与审核。

最后是详细检测。针对桥梁水下零部件及经过“定期检测”评估须进一步办理的检测工作,也是掌握零部件的安全及耐久性,并据以制定后续修复或下次“详细检测”频率。对象应当是为桥梁水下零部件或“定期检测”中规定项目。检测频率视桥龄、交通特性、维护状况及桥址环境而定,其由所属各工务段负责评估,水下零部件原则上为五年一次。可以采用目视或简易的量测仪器或非破坏性仪器施行检测,将结果输入检测系统中,并另行制作详细检测成果报告书。

参考文献:

[1]白涛,林立志.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检测、评估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第8期.

[2]路严,夏玉超.公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检测、评估和加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第4期.

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范文第2篇

随着桥梁工程的逐渐增多,自然少不了桩基础的大量使用,它被看做是桥梁的基础,因此,对于桩基础的质量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自然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关注的原因[4]。对于桥梁桩基的检测,是为了保证桩基的质量,确保桥梁的安全使用,这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桥梁桩基检测的方式方法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对于桥梁桩基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动测法与钻芯法。其中的动测法又可分为两种方法(声波透射和低应变法),前者是对声学参数是否发生了不正常的情况,而判定其桩基的合格与否;后者则是对木桩内的频域及时域信号是否有明显的缺陷,而判断其桩基的合格与否。

1.2桥梁桩基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评定标准

某些由非检测技术的原因,发生的错误判断或者疏漏判断都会形成桥梁工程质量的安全隐患问题。同时,桥梁工程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那么,就必然会存在对检测方法、标准、质量上的理解差异性,这就形成了检测结果桩基的质量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判断偏差。现在全国各个地区的桥梁工程建设,虽然都对桥梁的桩基进行了检测,但由于其评定标准,在质量范围上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个人对质量的规范检测评估把握上不尽相同,其结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加上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了解,把对关于桩基质量评定的标准分为几个类别:①完整的桩基:在检测时,动测波形是呈现有规律的衰减,波形正常,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定标准。②较为完整的桩基:在检测时,动测波形呈现小范围的变形,桩身不如完整桩完整,会存在一些小的缺陷,波速、强度均正常,基本可以达到规定设计标准。③存在明显缺陷的桩基:动测波形一般会呈现较为明显的不规律波动,桩身有明显的裂纹、夹泥等等,这种桩身强度通常达不到规定标准,使用时要对其承载力进行测试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④存在严重缺陷的桩基;动测波形呈现非常不规律的变化波动,夹泥现象严重,甚至断桩。此类桩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使用的。虽然对于桩基类型分析比较细致,但有时我们依然很难准确的掌握和区分每一类的桩基,检测上也还是会存在一些准确的性问题。

2、桥梁工程检测技术发展情况及对未来的展望

2.1桥梁检测技术发展阶段

桥梁的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历经了三个阶段:①专业的专家级人物凭借自己的理论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技术感官进行检测,对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做简单的操作处理;②这一阶段是应用动态波形检测方法和信号传感技术,现在这项技术,在桥梁工程检测技术中已经被大范围的应用,成为了较为主要的检测手段。③近几年,为更好的对大中型桥梁工程进行检测,桥梁工程检测的技术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集知识处理、信号处理、数据处理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检测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在逐渐成为桥梁工程检测技术的主流[5]。

2.2桥梁工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①尽快将通过无线电通讯方式进行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出来,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发出能够适应风荷载和交通荷载等的最优传感器测试技术,以便于更加快速、精确、便利的采集相关数据。②组装能进行自动损伤识别的系统,及时快速的自动进行识别、反馈检测报告。③把现代网络系统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桥梁工程检测技术系统中,双双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进而达成网络技术资源的共享。④建立设计、施工到营运的各个环节的完备数据资料统计库,方便随时进行校对及安全检测等。

安全检测报告的类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During Olympic sailing was holding in Qingdao, the food supply and traceability system (FSTS) implement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 enforcement of the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hygiology. Methods A comparison was made in terms of the food and its rawmaterial eligible rates between adopting traditional food safety pattern of the first (i.e.2006 international regatta) and the second trail matchFSTS(i.e. 2007 international regatta);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econd trail match and 2008 regatta.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food and its rawmaterial eligibility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trail match was dramatically (χ2=4.06-8.66,P0.05). Conclusion The FSTS adopts the measures of wholecourse quality control, subse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stepbystep traceability,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and its raw materials.The generalization of FS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Qingdao sailing and will be in similar grand activities as well.

[KEY WORDS] Olympic sailing;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Result evaluation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承办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青岛市承办了此次奥运会帆船比赛(奥帆赛)项目。为确保奥帆赛期间各国运动员和各类客户群的食品安全,青岛市卫生监督以及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奥帆赛及其测试赛期间,实施了奥运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从赛事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保障运行情况看,这种追溯体系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从卫生学角度对该体系实施情况和奥帆赛卫生保障效果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1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方法

1.1 管理组织架构

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工作由青岛市奥帆委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共同领导,下设奥运食品工程工作办公室、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会等负责具体工作。奥帆赛食品安全专家工作组由市奥帆委、经贸委、卫生局、工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等部门专家组成,下设安全保障组、供应调度组、综合监督组。

1.2 奥帆赛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的遴选与基本要求

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实行企业、产品等级备案制度,只有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供应企业和符合相关安全卫生要求的食品,并经过奥帆赛食品供应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登记备案后,才能获得奥帆赛食品供应资质。经过评审、遴选,奥帆赛食品备案种植基地备案单位共计15家,养殖基地备案单位14家,食品备案加工企业27家。奥帆赛食品备案供应企业应当对所备案的食品及其原料的质量安全负责,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生产经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卫生。奥帆赛及其测试赛餐饮服务运营商、指定接待单位,应使用奥帆赛食品备案供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备案食品及其原料。

1.3 奥帆赛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流程

奥帆赛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共包括3个环节:生产环节,由生产企业的监管部门农委、畜牧、海洋渔业部门负责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通环节,由质检、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消费环节,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奥帆中心以及各签约酒店的现场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卫生安全监管。

奥帆赛及其第二次测试赛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均安排监管人员驻点保障,负责监督基地和企业按《青岛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规范》管理和生产。产品出厂(园)前,由农委、畜牧、海洋渔业3个单位负责检查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等是否有效。在确认货证相符后,签发《奥帆赛食品供应交接单》(1式3份),将交接单黏附在车内食品包装箱的显著位置,用专用铅封封车(所有车厢门都必须铅封),并电话告知驻接收单位专家组和保障指挥专家中心车号、铅封号和预计到达时间。驻接收单位专家组(卫生部门)、安检组(公安部门)和餐饮单位共同查看铅封完好情况,开启铅封,持车厢内的交接单逐一检查检测报告、货品种类、数量和食品完好情况。货证相符后,专家组和餐饮单位在交接单上签字,由接收方转入专用食品原料库。指定餐饮服务商要提前24 h将每日所需食品原料的品种、数量和到货时间告知备案基地和企业。见图1。

图1 奥帆赛食品供应流程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示意图

2 资料采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3次帆船赛举办的规模相似,举办时间均在8月份。奥帆赛第一次测试赛即2006年国际帆船赛,未启用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采用传统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奥帆赛第二次测试赛即2007年国际帆船赛期间,启动了奥运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此基础上,2008年奥帆赛正式运行了该体系。收集2006、2007、2008年3年帆船赛期间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对供应赛事的各类主要食品和食品原料采样及检验结果。对实施该体系前后即第一次测试赛和第二次测试赛,以及实施该体系后第二次测试赛和奥帆赛食品和食品原料采样合格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在2007年测试赛和2008年奥帆赛期间还采用了ATP快检方法即三磷酸腺苷荧光微生物检测法,对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ATP法是利用所有活细胞都含有ATP,采用荧光法,对被检测样品中酵母、真菌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的数量进行快速定量分析[1]。该法操作简单,结果快捷直观,可有效减少现场加工的食品及工具容器微生物污染危险性。2006年因为经验、技术和设备条件以及人力不足等因素,现场ATP检测工作未开展。收集2007年测试赛、2008年奥帆赛ATP监测次数、合格率,对两次赛事的ATP检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 结 果

3.1 奥帆赛及其两次测试赛食品原材料采样检验合格率比较

本文3次比赛期间主要食品和食品原料检验情况见表1、2。从表1、2可以看出,2007年测试赛实施可追溯体系后,主要食品原料检验合格率较未实施该体系的2006年测试赛有明显提高(χ2=4.06~8.66,P0.05)。说明该体系按照全程监控、分段监管、逐级追溯的保障模式,有效提高了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合格率,提高了奥帆赛期间运动员及各类客户群食品安全性。

3.2 奥帆赛及其第二次测试赛ATP检测合格率比较

2007年测试赛共计开展现场ATP检测336次,检测合格率61.94%。2008年奥帆赛前卫生监督部门补充购置了ATP现场检测仪器,奥帆赛期间在场馆及签约酒店内广泛使用,赛时共检测样品597份,合格率86.6%,较2007年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χ2=56.04,P

表2 2007年测试赛与2008年奥帆赛主要食品原料检验情况对照表食物类别2007年测试赛总份数合格不合格2008年奥帆赛总份数合格不合格χ2P乳类16151651-0.42熟食503416171521.710.19糕点927121615382.250.13调味品30300330--豆制品1055660-0.06酱腌菜1110114140-0.44蛋类1512318180-0.08果蔬64217152-0.23

4 讨 论

4.1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控,有效提高食品供应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证明,该体系按照全程监控、分段监管、逐级追溯的保障模式,有效提高了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合格率,提高了奥帆赛期间运动员及各类客户群食品安全性。该体系注重食品供应和监管链条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注重食品生产、配送、消费全过程的安全和监控,重点加强关键环节的监管,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了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遴选工作方案,制订备案单位和监管环节交接审核的工作原则和流程,要求赛时所有进入帆船中心食品及原料全部专用车辆运输,专用铅封封车,随车附带具有上位部门有效签字和有关证单的交接单据,并对赛事专供食品及其原料使用统一的专用标签加以识别等,有效地控制各类食品来源、数量和食品安全。目前,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卫生监管模式,即只是注重卫生,而不是食品安全;注重开业前卫生达标,而非注重生产的全过程;只是按规定检查项目,而不是判别潜在的危害因素;没有建立关键点控制制度;大多数采取临时性突击检查,重视事后处理。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一般建立在“集中”检查、最终产品的测试等方面寻找潜在的危害,人力资源耗费大,而不是以连续预防为主,采取纠正与防止再发生等措施[2]。该体系克服了传统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缺点,有力确保了奥帆赛食品安全。

4.2 各环节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食品安全相关责任部门分工合作

该体系将各类食品整条供应链分成3个主要环节,即种养殖基地环节、配送中心环节、奥帆基地环节,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农委、畜牧、海洋渔业、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公安等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在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中的责任分工明确,按照分段监管、分段追溯的方式实现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便于在各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在每个环节能够进行标准、真实、准确的信息标识,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安全、快速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得对食品及原料的全程跟踪追溯成为可能。

4.3 节省人力资源,做到重点环节重点监控

由于2008年奥帆赛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分工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关口前移,在2008年奥帆赛期间,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甲醛三项的检测及新增的兽药残留检测均放在食品原料进入奥帆场馆之前由前端监管部门完成,大大减轻了奥帆场馆内餐饮加工供餐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压力,减少了现场卫生监管人员的工作量和食品安全风险,使现场卫生监管人员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加强对餐饮加工和供餐环节的重点环节监控,例如,加大了对重点环节如现场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ATP快检,实践证明,该项检测有效地帮助现场卫生保障人员迅速直观地了解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效减少了现场加工的食品及工具、容器微生物污染危险性。从整个赛事期间卫生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看,该项检测大大提高了现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针对性,确保了卫生保障工作有的放矢,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3]。

4.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我市在政府干预下,首次成功地实施食品保障可追溯体系。从赛事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保障运行情况及保障效果看,该体系的实施确保了奥帆赛期间的食品安全,是可追溯体系的成功运行案例。但在运行中尚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4.4.1 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 因技术方面原因,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能使用统一电子标签。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标识,建立可追溯的标签,但这无疑会给参与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也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不利的影响[4]。提示提供可追溯技术支持的企业和机构,要加强技术研究,提供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的可追溯技术支持,才能推动其广泛应用。

4.4.2 食品花样受限 开幕式、闭幕式就餐人员多,食品加工量大,往往需要在食谱之外增加新品种,因该食品或原料不属于备案基地企业生产品种,有时造成食品花样受限。提示应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大规模规范化建设。

4.4.3 有关标准体系不健全 在保障过程中,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标准滞后、缺失、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利于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商品、物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标准不统一、形式多样等问题。二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问题,主要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或者是对于国际标准有规定的,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标准。提示需尽快建立既符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为食品生产、加工提供指导,为食品监管提供依据。

4.5 展望

奥帆赛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由市政府干预,各部门相互合作的成功案例,该体系的运行不仅保障了奥帆赛食品安全,同时,其成功运行无疑也为我市企业实施可追溯以及今后我市类似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着“着眼奥运,惠及百姓”的原则,城市食品安全功能将更加完善,广大市民也将受益无穷。

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不仅是出于保障民众健康和经济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贸易要求的必然选择[5]。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可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8]。我国目前实施可追溯体系,还存在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食品供应链的协调难度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待改善、全社会对可追溯体系的了解不够等方面不利因素,但实施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实现食品安全是大势所趋。在今后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中,应当大力加强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在完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供实施可追溯的体制保障;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等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食品供应链;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建立实施可追溯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云. 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方法的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 2007,16(8):257.

[2]潘志,徐顺清,杨明亮. 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保障的现状和分级管理的初步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05,18(11):6061.

[3]那娜,徐沛龙,刘颖,等. 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食品卫生保障工作回顾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21):4256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