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拆装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汽车制造?校内实训?任务驱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连续5年汽车产销位列全世界第一,这就给汽车制造类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职业教育的实训结构、模式与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为此,实训教学的改革就成为必然。
一、汽车制造类专业校内实训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在企业面试中,学生对企业岗位能力的认知是学生能否面试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汽车制造类专业学生在上岗前进行的实训项目对他们职业生涯能否成功迈出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我们目前的实训教学却很难达到上岗前的培养目标。
首先,现在的实训课堂是三四个老师带领四十几个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其组织分组、学生管理、实训教学全靠老师来实现。一名实训教师往往管理十几名学生,这样,学生实训经常是爱学习的学生听讲,不爱学习的学生懈怠,因此造成了只有几个学生动手,大多数学生休息的现象。老师也经常是顾东顾不了西,成了“牧羊人”。
其次,学生操作没有目的,缺乏实训目标,实训时要么一起动手,要么不知从何下手。学生对实训往往停留在表面,对实训过程或实训设备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就导致出现了典型的只会看热闹、不会看门道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实训车间坐不住,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第三,如果要全程仿制汽车制造生产现场,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场地,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承受不起的,所以很多学校只是利用几辆汽车进行拆装实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缺乏生产现场氛围,难以进入实训角色,因此就更不愿意动手练习了。
二、汽车制造类中职学校采用任务驱动式校内实训的尝试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在总结多年校内实训经验的基础上,对沈阳市内的汽车制造厂和汽车维修厂进行调研,提出了任务驱动式汽车制造类校内实训方法,并在最近的实训教学中进行了实验。
首先,构建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汽车制造类“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训项目。
我们结合沈阳市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构建了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的任务引领型”实训项目。重新设计汽车制造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一小段生产线,生产工位采用独立式设计,在需要时可以连接在一起,这样就保证了既能进行独立操作也能进行连续操作。实训项目的内容是前期调研时根据制造厂和维修厂的实际内容进行设计的,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和修理中常见的部位。项目内容有汽车车门拆装与修理、汽车空调拆装与检修、汽车前大灯拆装与检测、汽车座椅拆装、汽车仪表板拆装与检修、汽车外包围的拆装和雨刮器等附件的拆装。
其次,以“有用、实用、够用、有效、先进”十字方针为实训宗旨。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分析,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或模拟企业环境下按工艺流程的各个工序依次进行训练,加强专业实训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即“以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汽车制造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该实训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专业与职业一体。
第三,实训车间实行企业化管理,感受企业管理氛围,养成职业习惯。
实训车间的企业化管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训教学中融入了企业元素。如:领料、回料完全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这样学生在学校就知道以后工作时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领料时填写领料单,返料时填写回料单,这样就保证了出入库管理的数据化和环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实训车间的数字化管理。这样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化氛围,养成职业习惯,熟悉岗位要求。
【关键词】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着手营造情境式实训基地、打造紧跟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有特色的实训教材,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与考核,是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开发与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主要的就业岗位为各类企业从事现代轿车、各型运输车辆的机电维修,装配制造,汽车商务管理与营销服务等工作。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汽车使用能力;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汽车装配制造能力;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汽车技术管理能力。依据以上岗位的职业能力,制定了以“分层训练,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基本技能训练层、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层、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层等三个有机的层次。
二、推行三个建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1.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建构。(1)课内实践模块,是技能形成的基础阶段,如汽车构造与维修中的3门核心专业课程中各系统的结构认知,特征作用分析中安排的实践环节,传统的教法采取的“4+2”教学法,即每上4节理论课就对应安排2节课内实践课,其形式上相对分散,分别由理论与实践老师独立上课,教学还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学生观察模仿为辅,形式上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上有时会出现重复教学、教学进度上存在课时浪费。为此,我们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法,课前下发工作任务清单,现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拆装任务清单中的零部件,教师设疑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观察讨论零件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构特征的作用,学生代表汇总小组观察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总结。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充分利用动画或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动态展示工作过程,演示拆装步骤与拆装要领。目的是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并形成初步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2)专项技能训练模块,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如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中,集中进行的2周的“汽油机综合拆装与调整”、“柴油机综合拆装与调整”、“汽车拆装与调整专项技能实训”、“汽车二级维护与保养”等。我们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为辅。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书要求,完成规定训练内容,达成教学预设目标,上交训练作业单。专项技能训练是一个通过“反复练,练反复”的过程,提高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目的是掌握专项的岗位技能,练就专业岗位综合能力。(3)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运用本专业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解决复杂的问题。如全部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的3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综合实训。其目标是将各种专项岗位技能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巩固、熟练并揉合在一起,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目标要达到汽车维修中级工水平,学生通过训练与考核获取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资格证。本层次的训练采取的是生产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训练是在模拟汽车机电维修生产车间的环境中完成,全班分成2~3个组,各训练环节严格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从客户接待,到验车接车;从故障诊断到保养维修;从修后检测到制单交车;各小组循环轮岗,小组互评。教师做好班前教育与班后总结。其目的是营造身临生产环境氛围,使训练学习与岗位就业零距离,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规范各生产流程。
2.任务化的实训课程内容构建。(1)无论是理实一体的课堂实训课还是任务驱动的专项训练课,实训课程内容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来构建:把实训课程学习训练内容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呈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完成任务工作过程为过程评价,以学生完成的作业单的形式作为学习成果的呈现。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练就职业能力。实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产品为载体,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为学生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是一个实物零部件、一个故障或一项服务。(2)实训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内容相融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旨确立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训练项目的训练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子项目或操作步骤与环节,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考核相结合,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贯穿在实训课程的始终。
3.职业化的实训课程场景建构。(1)“硬环境”配置讲求实用、实效,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布置划分为三个区:教学演示区、操作练习区、观察讨论区。教学演示区设有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师工作台;操作练习区,全部采用实物、实景操作,观察讨论区备有全部实物零部件及工量具。训练设备与实际岗位需求对接;专项技能训练场景布置按照企业维修车间标准统一规划分区,实训中心配有资料查询区,备有各车型的技术资料和维修手册及电脑网络设施。(2)训练课程场景的“软环境”强调职业氛围的营造,包括愿景规划、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提升和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使每一处设施、文字、图片都成为有特定意义的载体,发挥环境育人的启迪功能。学生在实训中有一种直接进入职业场景和职业角色的感觉和体验,接受的熏陶,促进学生的自我感性成长。
三、加强“三个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1)企业型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与行业的认可。为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职业化,必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生产实际中,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必须在企业型的实训基地来完成。实训基地根据经营主体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方式,它们在能力培养上相互补充,不可缺少。(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广义上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侠义上的双师是既具备讲师及以上教师资职,又同时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老师。为建设实践教学急需的教师队伍,必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质优量足的实训教师队伍。(3)立体化的实训教材建设。首先教材的开发要注意与理论教材配套、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与基地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实训教材。其次,要注意开发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形成符合信息传播的媒体,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演示汽车的内部构造、运动原理、拆装步骤、操作要领。第三是利用模拟软件设计仿真与虚拟试验,选取企业骨干与技术能手,录制现场实训操作过程,可重复再现实训情景过程,使实训教学突破了空间、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可电脑上拆装汽车、宿舍里排除故障,不仅节省大量的实物教具和实验材料,而且为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汽车车门装配 项目教学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性质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汽车拆装与调试是高职汽车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根据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装配岗位的工作情况,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汽车装配工”标准,明确了该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依此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思路
其课程的教学内容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汽车分装线装配—内饰线装配—底盘线装配—最终线装配—调试返修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遵循“岗位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操作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汽车装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汽车装调工艺基础知识、班组管理基础知识和生产现场管理知识等融入教学过程,同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案例
汽车车门装配就是汽车分装线装配子项目,根据汽车厂汽车厂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一般步骤如下:布置车门装配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交流讨论及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3.1 布置车门装配工作任务
针对车门装配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2点:(1)个人能独立按规范完成长安微车车门装配;(2)按流水线装配的形式能顺利完成各个操作工位的装配任务;
3.2 收集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汽车维修手册、电脑上网等对长安微车车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掌握,特别对玻璃升降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装配过程重点进行掌握。
3.3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主要在实操之前确定以下几个内容:(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2)制定长安微车车门个人装配工艺及学生组成流水线的装配工艺;(3)装配中每个工位的工具使用;(4)装配中每个工位的装配标准以及以及车门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实训操作环节。
3.4 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就是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装配工艺卡及维修手册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车门装配实训, 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装配、检测设备的认识和理解。要通过对车门装配实训的操作训练、分析,查找相关汽车维修手册及教材等增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5 检查评估
车门装配实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车门个人装配及分组流水线装配两项实训检查评估,主要是考核学生个人操作车门装配技能及团队协作车门装配流水线工位操作技能。
技能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工具使用、工艺卡片的识读能力和现场5S管理是否到位等。
3.6 交流讨论及老师总结
考核完成后学生之间分组互相交流车门装配的技能,互相指出对方的装配优缺点,并在现场互相进行实训操作来达到学生掌握该次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总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出学生的问题:(1)安装的实操技能:主要总结学生安装过程各工位工具使用是否正确,装配是否按工艺卡片执行情况,特别是玻璃升降器等重点工位的安装是否到位。(2)理论知识:主要总结汽车车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 教学思考及建议
综上,汽车装配于调试课程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案例中有以下几点教学思考及建议:
4.1 怎么布置教学实训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教学实训工作任务时,应着重考虑下列问题:
(1)布置实训工作任务时,应考虑不同班级以及同班级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学生分组应尽量同一基础性的分在一组。实训工作任务中尽量培养学生的个人技能和个人在团队实操工作中的技能。
(2)授课前应研究实训工作内容和过程,实践项目应自己课前操作,充分准备在实训工作过程讨论中可能会涉及的相关汽车装配与调试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及可能会提出的疑问。
(3)布置实训工作任务时,如何使实训工作任务的介绍具有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如车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组装车门生产线等。
(4)在实训工作任务评价时,采用合适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切记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鼓励为主,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寻求更优化的工作方法。
4.2 怎么对学生分组
在项目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准备环节。学生的分组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和实训设备台套数来决定。考虑到既要让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工作过程、有动手的机会;又不能因为小组过多而导致教学时间过长,因此每小组的人数要合理。我校的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所能利用的各类实训设备均按 10台套配置,因此每 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 40人为一个教学批次。
学生分组后,为使每个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能有序开展,由教师指定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根据任务要求,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普适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地完成任务,达到任务目标。
4.3 怎么进行教学实施
根据汽车车门教学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在汽车整车、零部件装配与调试教学过程中,应完全建立企业总、分装生产线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汽车总、分装生产线实际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未来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工作培养很好的汽车装配岗位的适应能力。
(2)由于各个学校的实践场地及设备不同,很多学校很难满足按企业生产线教学模式,进入对口的汽车企业生产线现场教学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可以使用简单的周转车作为流动的生产线(人工推),将所要装配的部件的各个零件按企业生产线工位的模式进行放置,对学生进行每个工位分配并任命组长、巡验员等组成简单的汽车企业的零部件的生产线的生产教学模式。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个班中分成几个组同时对其中的汽车部件进行生产线装配比赛(主要考核装配规范性、完成时间及装配完成质量),让学生感受团队操作带来的生产效率。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对理论及实践掌握能力的不同,对每个学生的不足处分别进行重点教学。
(5)教学教学过程完成后,应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老师应对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重视汽车专业领域新技术(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新的装配工艺、智能装配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汽车装配与调试的实践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能。
4.4 怎么进行教学检查评估
(1)改革传统对学生单一理论评价手段和方法,多采用平时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作为评价手段, 并对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各个操作项目进行个人操作与团队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如专业知识、技能、班组管理、现场管理、职业素养等考核项目。
(3)应注重考核学生装配调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动手能力、装配调试过程中碰到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对在装配与调试汽车实训过程学习中有独特见解创新能力的学生应予以特别激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该课程的最终考核为平时实训和期末考试各占50%方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好实践项目课题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主要是对现代汽车发动机、底盘和电气设备等新结构、新技术等进行拆装、检测、诊断、调整和修理等专业实践内容,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汽车结构原理、拆装工艺、检测诊断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基本技能。因此要注重工学结合,突出由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共同构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在贴近社会真实环境条件下进行实训,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保证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计划的落实。
二、从细节入手,注重实践过程指导和考核评价
1.规范演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演习示范操作是实训指导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样板。教师在做示范时对于关键部分要着重示范,较难部分要反复示范,同时要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汽车总成零部件拆装为例,学生不按工艺流程检修和拆装零部件,不按实验要求操作仪器和设备,认为实训的目的就是把汽车零部件拆散再装好,而没有仔细地观察零部件的结构,研究其工作过程,推敲工作原理。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解实验之前,首先介绍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讲解实验工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汽车拆装设备及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在具体到某一实训项目的讲解过程中,做到边讲授、边演示、边动手,使学生做到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
2.坚持现场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实操技能
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进行及时指导是实践课教学的中心环节。针对学生中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做到眼勤、脑勤、耳勤、口勤、手勤和腿勤,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耐心地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对活塞连杆组件进行装配的时候,教师要提醒“活塞的装配标记和连杆的装配标记位于同侧”,“发动机上安装活塞连杆组时,使装配标记朝向曲轴前端”,“安装活塞环”的同时要注意各道环的安装顺序和方向,各道活塞环的开口相互错开的角度和在活塞上的布置,要求学生们在装配中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在批改实习报告时,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偏差,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不足和成功之处等要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3.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严格的技能考核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就将校内实习与汽车类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在学生完成每个实践项目课题后,按照技能等级的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学生每做一步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习中真正的有压力、有动力,使得学生体会到态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及时找教师解决,使学到的知识更扎实,操作技能得到升华,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教师也能通过考核总结出实习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关键词:课程 教学改革 方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检查维修、装配调试及故障诊断方面的内容。在汽车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起着称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汽车电控》、《汽车电器》、《汽车检测》等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地讲授发动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检修、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发动机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对发动机进行维护检修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能胜任未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对汽车进行维护检修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同时也为考取中高级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做准备。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逐步形成汽车维修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专业岗位群打下基础,从而提高走向社会的职业竞争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注重实践性
贯彻理论“必需、实用、够用”的思想,重点加强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为未来岗位服务的理念。经反复研讨制订教学大纲,对教学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其中理论教学为72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在时间上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保证。
2.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活塞环的检查、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检查及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教师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实际要求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按照由浅入深地。先易后难的规律完成教学过程
以发动机各机构和系统作为一个单元,按照由理论(整体认识)到实践(零部件结构拆装)再到理论(整体分析)再实践(综合维修技能训练)的顺序完成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是;牢固掌握发动机各机构部件的作用组成结构原理;掌握各总成和部件的支承定位调整密封;掌握各总成的装配关系及机构系统的保养维修;初步掌握分析排除故障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全课程以汽车发动机各个机构、系统、总成、部件构造、工作原理为主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够用和实用”的教改方向。从优化课程设置总体的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解决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矛盾,使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将有些陈旧的内容删除,增加汽车新技术的内容,如将化油器、汽车维修工艺部分的内容删除,将增加有关汽车的新技术如新型能源发动机等的有关知识,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生产实习等措施,使得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机的结合以利于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将教材内容按照发动机的机构系统进行分模块的教学,每一个机构系统为一个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完成后可将相关的实验实训整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每一项技能。如曲柄连杆机构可按以下所示进行安排: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汽车实际结构讲解汽车各种装置的作用、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维修技能特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目前学生大多对机械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我们将“气环三隙检查”、“发动机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调整”、“供油时间的检查调整”、“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具相对缺少,原理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现场实验实训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与现场实验并行穿插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实物现场分解,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对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归纳出故障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照各机构系统分类、分项、分步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的训练力度,加强技能的培训深度。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进实验室,接近实物,课堂效果会更显著。如图1所示,将有关结构原理的内容重点讲解,先结合实物分步、分解讲述,结合实物让学生将原理吃透。对一些运动关联性较强的机构系统,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讲解,在老师讲完原理之后,针对实物分解,并演示其传动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观察实物和传动关系理解原理,再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两位同学讲述,最后老师总结。如图2所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使对结构原理看的比较清楚,容易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构件的传动关系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结构原理的掌握比较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故障分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故障分析与排除部分,尽量按排在现场进行。有条件的情况下,预先设置故障,让学生自己针对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结构原理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再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除故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了由老师在黑板上分析故障原因,讲述故障排除的方法的枯燥乏味,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故障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