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考评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激励机制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完善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一切都离不开对人的潜能挖掘,即对人的有效激励。激励即“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1]激励机制,是指为人们从事工作或活动提供行为动力的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2]这充分说明,一个人在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成绩主要取决于激励的程度。因此,建立有效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辅导员发挥个人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辅导员个人发展。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这一点毋庸置疑,辅导员队伍建设俨然成为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构建不仅对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教育组织完成社会使命的重要环节。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及各高校对辅导员的激励问题一直都比较重视,并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制度和政策。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激励机制主要以职称、薪酬激励为主,以荣誉激励为辅,但由于受传统管理方式等思想及管理者管理知识水平的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激励机制设计和具体措施运用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目标缺失。事实上,“辅导员是戴着教师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3],往往成了“救火员”,哪里需要到哪里,长此以往,没有了自己的工作目标,甚至连工作目标意识也丧失了。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工部门、人事部门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准,以及院系对辅导员工作目标设置的帮助、引导不够。工作目标的缺失,使得辅导员工作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2.奖惩措施失当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注重较多的是对辅导员的管理,对人才的激励也很少考虑到辅导员的个性需求,其奖惩制度操作性不强,操作程序不规范。(1)表彰奖励往往采用“轮流坐庄”、简单的投票表决或以领导的好恶决定,其结果难以服众;(2)而惩罚更无标准可言,操作有时过于简单,或碍于情面一笔带过;(3)奖惩的物化刺激不够,与专业教师奖励的名利双收和力度之大相比,辅导员的奖励更多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则少得可怜。奖惩措施的失当使得广大辅导员感到有失公允,失去了吸引力,辅导员的激励必然受到限制,奖惩无法更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
3.考核评价不科学
辅导员的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其工作内容很难量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核难度很大,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办法,很多高校的年终考核基本上丧失了激励作用。因此,绩效考核不科学,会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做不如会说”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对辅导员激励作用的发挥。
4.竞争氛围缺乏
很多高校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忙于应付各个部门、领导交办的工作。学工部们和院系由于认识问题或是出于对辅导员减压的考虑,很少设计和组织针对辅导员的竞赛活动,使得竞争很难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
5.领导行为失范
很多高校的领导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思进取,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没有应有的素质水平,不能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于是辅导员有样学样,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影响。领导行为的失范对辅导员激励产生了副作用。
6.先进榜样失效
因为很多优秀辅导员都是通过不科学、不规范的形式产生的,所以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很特别的地方让其他辅导员进行效仿。即使出现这样的优秀辅导员,学校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加以宣传,或组织交流学习,榜样的作用不能得以体现。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建议
1.目标激励
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由期望理论可知,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实现的概率越大。因此,要通过引导,帮助辅导员设置合理、可行的、与其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相结合,明确工作任务,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以提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是奖励激励和惩罚的合称,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奖励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或批评,使人消除这种行为。惩罚得当,不仅能消除人的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奖励是一种强化手段,奖励是对人行为的肯定,是正强化,可直接激励。而惩罚是对人的行为的否定,是负强化,属间接奖励。奖励的心理机制是对人的荣誉感、进取心理,有物质和谨慎需要。惩罚的心理机制是人的羞怯、过失心理,不愿受到名誉或经济上的损失。
要使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各高校应完善和健全奖惩制度,制定严格奖惩细则,做到奖功罚过、奖勤罚懒。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物质奖励、荣誉激励、晋升激励、成就激励等方式,来强化辅导员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惩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批评、检讨、处分、经济制裁、法律惩办等,对犯了错误、工作不认真负责甚至造成责任事故和不良影响的辅导员应予以处罚。
3.考评激励
考评,是指各级组织对所属成员的工作及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通过考核评比,即时指出职工的成绩、不足及下阶段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现代人事制度的影响,考评激励越来越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
为了让考评激励发挥最大的作用,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表彰,是满足其成就需要,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绩效考核制度,对辅导员的考核内容量化,制定全面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并通过集体考评、个人自评、学生考评等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评比。[4]
4.竞赛激励
竞赛在组织内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竞赛及竞赛中的评比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竞争与评比的心理学意义:(1)竞赛与评比对动机有激发作用,使动机处于活跃状态;(2)竞赛与评比能增强组织成员心理内聚力,明确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3)竞赛与评比能增强人的智力效应,促使人的感知敏锐准确、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良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操作能力提高;(4)竞赛能调动人的非智力因素,并能促进集体成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5)团体间的竞赛评比,能缓和团体内的矛盾,增强集体荣誉感。因此,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建立一套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气氛,设计并组织合适的竞赛活动,对调动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极为重要。
5.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行为通过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模仿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动机,以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称为领导行为激励。领导的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力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权威是暗示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领导者良好的行为具有权威性,使下属很快受到良好影响。领导者的行为通过模仿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综合模仿,下属对领导的模仿营造了良好的激励氛围。因此,学校应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培训,提高领导自身和素质管理水平,规范领导行为并进行监督,为辅导员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学习领导的长处,有效地激发辅导员的个人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6.榜样的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对榜样者自己及对先进人员、一般人员、后进人员都有激励的心理效应。对自己是一个压力,对先进者是一个挑战,对一般人有激励作用,对后进者能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榜样应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能使大家产生敬仰的心情。通过科学规范的考评树立辅导员队伍中的工作典型,大力宣传其优秀事迹,给予更大力度的表彰,组织开展交流学习活动,让其他辅导员看到希望。应注意:(1)实事求是地宣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发辅导员产生学习榜样的动机;(2)引导辅导员正确对待榜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榜样,学其所长。
四、结语
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构建有效的辅导员激励机制对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21.
[2]阎培金,王成.企业人力内控精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4:110.
[3]汤琳夏.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研究一个设想方案的调查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考核体系 启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丰富化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要求下,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项考核是合理评估辅导员工作成效、促进辅导员不断自我完善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强化辅导员考核,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宿迁学院辅导员考核体系的现状
宿迁学院自建院以来,积极探索建设一支符合公办民营本三类院校特色和要求的辅导员队伍,以更加灵活的管理理念实施改革,院系两级紧密结合自身特点,致力于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职业化、精细化,在打造“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条例和岗位职责,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辅导员考核体系。
该体系对辅导员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考评和奖励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学生测评相结合、基础工作考核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等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定量考核、学生测评与绩效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将辅导员纷繁复杂的工作过程和每学年实现的工作目标分别作为“基础工作”和“工作绩效”两项一级考核指标,各占30%和70%。一级考核指标下设二级考核指标,其中“基础工作”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辅导员计划、总结、工作手册等的完备情况以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情况等“工作记录”考核和执行学院各项制度情况、履行职责情况等“学生测评”考核两项二级考核指标;“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下则按年级的不同将分管学生的缴费率、不及格率、处分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毕业率、就业率和考研考公率等纳入“班级工作”二级考核指标,同时对专业分工取得优秀、工作创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进行奖励加分,对有通报批评的辅导员进行减分,一并纳入“其他工作”二级考核指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领导考评、辅导员自评、学生测评等方式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根据最后得分情况,每年级取前两名授予“优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予以表彰鼓励。
目前,在科学考核体系的引导和激励下,宿迁学院辅导员队伍发展迅速,学生工作实效显著,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级过关率等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二、宿迁学院辅导员考核体系的探讨
宿迁学院始终着眼于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辅导员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考核工作对辅导员履职情况的鉴定、激励和导向作用,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1.高度重视考核工作,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辅导员是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有利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可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宿迁学院在打造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始终把辅导员考核工作作为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辅导员考核工作,制定《宿迁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不断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对工作不称职的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仍无改进的辅导员调离工作岗位。
2.密切贴近学院需要,始终明确目标导向
工作范围广、责任重、压力大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特点,而考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高校办学方向、发展阶段、总体目标的不同,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其考核的侧重和权重就需要执两用中。宿迁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发展任务被细化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中,在考核之前就首先明确了考核对于辅导员的目标导向性,通过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保证考核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做出公正的鉴定,并达到逐步实现总体目标的目的。
3.注重量化考核指标,旨在加强可操作性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考核通常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德、能、勤等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更多的“隐性”成分使得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较难量化,长期以来,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价,考核指标缺乏操作性,考核结果主观性较大。学院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将辅导员计划、总结、工作手册、谈心记录、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等量化为对基础工作过程考核的二级指标;就业率、毕业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考研考公率、不及格率、缴费率等被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的二级指标中,并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尽量实现考核对于辅导员工作态度及工作成效做出准确评价,大大增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
三、宿迁学院辅导员考核体系的启示
1.明确把握考核原则
正确把握原则是保证辅导员考核工作公平、合理的关键,在对辅导员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三公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
考核是评定、测量辅导员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的一项工作,因此,考核首先要具有全面性,全面性不仅要求考核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还要求考核的主体也要来自各个方面,只有全面真实地了解辅导员工作内容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其次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高校职能部门要结合学校及辅导员工作的各方面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标准、方法、权重,将考核内容细化为各级指标,将“隐性”工作量化为可操作性考核项目,注重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规范考核程序,确保考核工作科学、具体、可操作。
再次是公性的原则,即在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全过程中,始终把公开、公平、公正贯穿于考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制定考核细则时坚持公平原则;在考核过程中对所有的辅导员都要按照规定进行考核,且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结果要公开;对考核的结果从多角度进行公正地评判,各项考核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另外还要坚持考核的激励性原则,对辅导员的考核首先要明确目的、注意导向,考核只是手段,考核最基本的功效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鉴定,进而起到导向型作用,而目的和导向是为了更有效地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2.科学设置考核内容
高校辅导员考核内容的确立是以其工作职责为依据的。在确定考核内容时应注意遵循全面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考核内容应该涵盖辅导员德、能、勤、绩四大方面,还要注意差别化,针对不同岗位及分管年级的不同应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在等级之间应有鲜明的差别界限,不能“一刀切”;同时兼顾单个辅导员特殊职责或其他工作。其次,考核应尽量贴近高校实际发展需要,立足于辅导员具体工作,选择必须要考核的项目,并针对这些项目科学设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制定一些考核的量化指标时,必须深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便于考核者的打分及对辅导员进行工作指导。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明确指标之间孰重孰轻。即权重赋值。根据高校及辅导员工作实际情况,分析把握影响辅导员工作的主要的、关键性的项目,并赋予重值;根据不同的考评对象对不同的考评者的考评结果赋予不同的权重,只有这样得出的被考评者的总成绩才更客观、更有效。
3.合理确定考核关系
在明确考核原则、设置考核内容之后应该进一步确定考核关系,即谁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对辅导员进行考核的主体应该包括其工作所直接面向的学生群体、院系领导以及合作同事。学生群体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接受者,因此学生应是考核主体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还直接面向院系分管的领导和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可由学生工作领导协同各系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以及各辅导员面上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领导组成考核小组,对辅导员的基础工作及专项工作的表现做出评价。
4.严格遵循考核程序
考核是对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及工作绩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考核程序是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或步骤按照先后顺序衔接起来的过程,遵循考核程序是考核过程公正性的体现。毫无疑问,每位辅导员都期待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考核过程,因此,对于辅导员工作考核,要求严格遵循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公正的考核程序要求在科学考核方案的基础上确定考核的执行者,成立专门的考核机构;进而运用相应的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考核,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鉴别,汇总和分析考核记录,并作出考核结论;还要进行及时反馈,管理部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系部及辅导员,一方面表彰优秀,另一方面激励辅导员更好地改进工作,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利益挂钩,增强辅导员贯穿执行考核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落实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有利于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因此,高校应该在明确所遵循的考核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院校实际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合理确定考核关系,并按照制定的方案、实施考核和运用考核结果的程序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使高校辅导员加深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不断激励这一群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辅导员的考核与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规定》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9.
[3]王克斌,梁金霞.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2005,(11):101.
[4]程贯平.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关键词:宿舍文化建设;高职学生;行为引导;机制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高职院校在校生行为特点的研究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约束、行为引导工作研究基础,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主要是“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这些学生身上有很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
(一)道德水平偏低,理想信念有待提高
“90后”和“00后”的学生出生时,社会发展到新的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外先进理念与“杂质”不断涌入,对这代学生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受到很大冲击。主要表现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受自身兴趣爱好影响,很少会从社会、国家的利益出发。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缺少规划,没有对自己进行长期、短期的规划等等。
(二)法律知识欠缺,网络失范行为严重
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网络内容对学生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已不仅限于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更多的是游戏。游戏内容中暴力、等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有的学生深陷网络游戏、网恋不能自拔,甚至出现旷课、逃课、夜不归寝、性格暴躁等不良行为,有的学生还因迷恋网络游戏情节,而出现极端的伤人事件。
(三)爱情观扭曲,心理不健康
在大学校园中,恋爱是常见的现象。而恋爱双方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相互欣赏基础上。但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恋爱的动机正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排遣寂寞、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对于未来,两个人基本没有考虑过,这证明二人在一起时,只是考虑个人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对方和恋爱的结果,忽视应对对方承受的责任和义务。这更加充分说明在高职院校校园中,学生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对于恋爱行为比较盲目。
二、宿舍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行为引导的作用
(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好学生行为引导工作需要不断开发创新出新的内容来应对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内容、新途径、新功能,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对策。
(二)为大学生行为引导工作提供新的手段
在大学校园内,年级与班级已经不能将学生进行区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是依靠寝室而相互影响,因此,在对于高职学生行为引导要从寝室入手,将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到寝室,通过寝室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校通过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针对行为规范的辩论赛、宿舍文化节,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进而对学生行为引导产生约束效应,使大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使大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
三、宿舍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行为引导机制的建立的引导
(一)完善的组织机构,加强宿舍管理工作领导
对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组织及制度建设由分管校长牵头,由舍务科、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组成宿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舍务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对于宿舍日常管理学生实施学校、教学系二级管理制度。舍务科对全校住宿情况进行总体把握、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物业人员对于宿舍管理的工作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及常见灾害的应急处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定时召开宿舍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各教学系宿舍管理情况,在宿舍工作的关键时期组织安排宿舍工作内容及重点工作;每周召开舍务学生干部工作会议,总结一周的学生检查情况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各教学系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进寝室检查与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二)健全的制度规范,提升宿舍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抚顺师专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和《抚顺师专学生公寓违纪处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对相关制度不断修改。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宿舍管理相关人员的工作流程,提升宿舍管理工作效率。一是宿舍楼内公示管理人员名单,使住宿学生知晓本楼管理人员,方便宿舍的管理。二是每天清晨由宿舍管理人员对每个宿舍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各系。晚间校舍务干部与各系舍务干部穿插抽查住宿学生晚间归寝情况及在寝室内违规现象进行检查,发现有违纪情况及时与教学系沟通;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比依据之一。三是物业人员的管理。每天定时清扫与不定时保洁,保证宿舍环境干净、清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做到有情况及时报案、报警;掌握常见突况的应急处理。
(三)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大学生行为引导工作取得成效
1.以“文明寝室”总结评比,提高宿舍环境卫生建设。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精神,制定《抚顺师专学生公寓日常检查评比细则》及《抚顺师专“文明寝室”评比细则》。通过对学生宿舍进行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的方式产生校“文明寝室”。检查的内容不仅仅是每天上午和周三下午卫生检查,还包括晚间归寝情况和学生违纪情况的汇总。学校将“文明寝室”的数量纳入对辅导员(班主任)年度考核中,对于获得“文明寝室”称号的住宿学生学校给予表彰。2013年度,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41间,涉及学生384余人;2014年,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49间,涉及学生431余人;2015年,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57间,涉及学生497余人。
2.宿舍文化节活动,为学生素质提高搭建平台。宿舍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的手段应创新、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教育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为加强我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我校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娱乐中加强宿舍管理,寓教于乐。活动不仅由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寝室铭、寝室歌”的征集活动,还包括增进寝室凝聚力、增进同学间友谊的团队游戏。在活动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宿舍管理的认识。宿舍文化节活动已连续开展三年,活动受到学生的好评。
3.“三个一”活动的开展,使辅导员工作更具针对性。为坚决落实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我校选派的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即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落实学校班主任管理的各项规定,班主任必须每周定期到学生宿舍走访学生。辅导员“三个一”活动是我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又一新举措,内容包括:辅导员每周走访一次学生宿舍;定期与一名住宿生谈话;定期为学生解决一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教学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总结。在活动中,辅导员走访寝室267间,平均每个每周走访寝室5间;辅导员与学生谈话824人次,平均每人每周3人次;辅导员为学生解决困难715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将各教学系在谈话中发现的集中问题,邀请专家与辅导员开展专题研讨会,探讨类似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
4.新生“内务整理”培训,帮助新生开启新的生活。大学新生活首先从宿舍开展,为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生活和学校,在学生入学初,学校便针对新生开展“内务整理”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首先,选取高年级学生干部首先将针对我校内务要求及评比标准对新生进行培训,培训后,学校将组织舍务学生干部对新生寝室内务整理进行评比。其次,指引学生对校园内生活场所进行引领,帮助学生熟悉校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火灾、漏电等灾害的应急处理和伤病等突况的应急处理。
(四)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宿舍管理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学校对宿舍管理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对宿舍管理工作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高标准、严要求,落实目标责任,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核。通过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把集中考评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把考评工作量与考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促进宿舍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结合实际,形成了《抚顺师专公寓管理职责》《公寓守卫人员岗位职责》《公寓值班人员岗位职责》,逐渐消除了个别宿舍管理人员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己无关”及“消极应付”等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不断提升了宿舍管理人员的大局观念、服务意识,营造了“学先进、比服务、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同时,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祝种谷.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德育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50-151.
【关键词】研究生;教师队伍;农业;收费
0 前言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开始实施收费制度[1]。研究生教育从“公费”转向“自费”后,对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增大。而农业院校中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的热门专业相对缺乏,并且受田间试验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优质学生资源相对不足。面对研究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农业院校的学科特点,要发挥收费制度下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激励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管理教师、授课教师、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逐步提升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1 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研究生辅导员,既是研究生政治上的“领路人”、生活上的“贴心人”、学术上的“同行人”,同时又是主管部门的“救火员”[2]。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措施体现在:
1.1 完善选拔,强化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廉政建设的深入和高等院校招聘制度的完善,用人单位能够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人,严把研究生辅导员的“入口关”。
但参加工作之后,很多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果不好。分析原因为:纵向上,与到公司或企业工作的同学相比,研究生辅导员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横向上,研究生辅导员与同一个学校的本科生辅导员相比,各项考核指标都是针对本科生教育出发的,晋职晋级制度并不倾向于前者,而前者的来源层次又高于后者,造成了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悲观。作为农业院校,应该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学农、爱农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明确定位、健全考评制度
从工作定位上进行明确,将其从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研究生辅导员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
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业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该有利于竞争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学科、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做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3 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目前,很多研究生辅导员想方设法进入到学校的管理部门,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变化较大,所以,学校应该从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例如,允许研究生辅导员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并在条件上有所放松,以稳定队伍。
1.4 改革工作方式
目前,多数学校都是按研究生的年级配备辅导员,因为学生的年级相同,同一时间段进行的都是同样的工作,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更集中。这种工作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接触不够。建议更改为,每名研究生辅导员负责若干个专业的所有年级的研究生,这样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对专业有更多地了解,与研究生导师有更多的接触,就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团队专长、导师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对研究生设计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科研工作,真正做到学术上的“同行人”。
2 加强授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2.1 教师引进和再教育制度建设
受地域、经济、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某些农业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农业院校更应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再教育投入,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战略的需要。
2.2 教学过程管理
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本科生教学,特别是有行政兼职的老师和一些大专家授课的课堂,经常出现由于教师出差等原因停课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课程组建设,对课程承担模式进行改革,一门课程由多名同时教师承担,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调整上课顺序;另一方面,一门课程由多人承担,每位教师的授课时数缩减,教师就会将自己的学术精华传授给学生,使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得到提升。这么设置另外一个的好处是大幅度地压缩课程教学学时,用一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就可以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田间试验。对于一年一季的北方来说,农业院校中三年制研究生就有2个种植循环,田间试验得到的结论可信度更高。
2.3 考核方式
坚决杜绝教师以综述性论文的形式作为期末考试试题的形式,避免考试的随意性。解决方案是:对于公共基础课,要求闭卷笔试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高于80%,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闭卷笔试所占比例高于50%;每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还应该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技能、论文撰写、科研信息获取与整理等5项中的2-3项,使课程的综合成绩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能力,更好地与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评定挂钩,与研究生收费制度配套。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要求导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科研见解。为使导师适应新形势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导师遴选指标体系,并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管理。
3.1 导师遴选指标体系
导师的遴选指标体系应该包含指导教师的思想素质、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涉及到导师的职业道德、身体状况、业绩条件等各个方面。目前,面临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需要导师在生活上给予研究生更多地帮助,这就要求导师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作为支持。
3.2 培养过程管理
首先,明确导师的职责,规范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教育、大型仪器使用培训、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全方位对研究生进行指导。
其次,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核、研究生出勤、原始记录存档等措施,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管理职责。
第三,通过开题、中期考核、科研、学位论文撰写等培养过程的管理,构建适合于北方高校的农学类相关专业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
3.3 鼓励年轻导师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学校应该从工作量核算、成果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鼓励年轻导师和即将成为导师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科研,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
3.4 改进科研成果分配制度
学校应对有研究生参与科研成果的排名和奖金分配进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求导师必须允许研究生参与奖金分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管理 辅导员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75-02
一、引 言
项目管理就是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工作,有利于实现管理工作的扁平化和民主化,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破解管理层级过多、决策过程冗长、内部沟通困难等问题,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明确工作职责,有效避免互相推诿等权责不明现象。
随着社会的转型、信息的开放与意识形态的多元,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辅导员工作任务也空前复杂多样,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工作越来越琐碎和生活化,工作量越来越大。这种现实情况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应不断学习管理学中的优秀理念及有效方法,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本文试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与实施方法应用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期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此外,辅导员的管理和使用主要在院系,业务指导主要在职能部门,这种混合型的管理存在执行力偏低、运转效率低等弊端。实施项目管理应把辅导员放在主导地位,使领导和辅导员处于地位平等的同一系统中,引导辅导员主动参与干作,心甘情愿为学校、学生服务,而不是通过控制来实现。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化的实践
1.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项目管理也是一门科学,二者虽然有不同的目的、任务,但从管理的角度上讲二者又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因此,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讲,把项目管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可行的。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由粗到细、由“软任务”到“硬指标”、由定性考核到定量考核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这种改观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易于分解、量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立项成为可能。
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技术设备及方式方法的创新,政工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以及各项责任制、办法、制度、细则等的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能够与项目管理逐步接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以项目为形式的课题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群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逐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
2.应用于开展日常事务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项目管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实践表明,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化,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以及可操作性。能够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主体、从被动变为主动,达到了锻炼学生、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应用于指导社团活动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面临另一项具体工作就是社团活动组织与管理工作。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管理活动,这就要求其核心思想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激励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通过项目化管理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和完善的一种有效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没有一个学生能单独搞好一个团学活动,从成立项目组开始,到项目成功结束,每个过程都培养的是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引领能力,最重要的是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化管理在团学活动中的运用,既有利于在团学活动中形成合力,又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进一步为高校团学活动开展优化了环境,真正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通过实施相关管理可以使学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使辅导员从事无巨细的参与活动中解脱出来,只是对项目进行招标、评审和监管、考核。由于项目的一次性,每一个学生都有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想获得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能力锻炼将贯穿项目的始终。更为重要的是,为使项目获得成功,学生会自觉学习,主动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
4.应用于学生培养质量
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按照时间节点,及时分析学生学习状况、考研和就业等情况,分析原因,制订措施,实施监控,达到建设优良学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按照年级来划分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周期阶段是科学的,因为大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要求也是不同的。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确定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快速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对大一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注重思想教育,加强管理,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全新的环境,确立学习、生活新目标。大二这一阶段是项目的中间实施阶段,要教育学生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及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大三的学生教育主要是提供各种条件引导他们,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做好充分准备。大四阶段是项目的结束收尾阶段,教育指导主要是从社会经验规则、待人接物的方式、为人做事的原则等方面进行。
运用项目管理思维进行学生管理,主旨是将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当作一个具体项目来运作,从管理系统的整体出发决定教育管理资源的配置和平衡,有利于做到在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能力下的整体最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项目管理的实施方法
1.工作分解化
工作分解结构(WBS)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这一工具,可以归纳和定义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把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部分,从而使得项目的目标、范围、过程更易于控制。应用WBS工具将展现辅导员工作的全貌,辅助沟通清晰的工作责任防止遗漏和职责缺失,同时有助于细分工作目标,针对不同的工作群体进行有效管理。
目前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风俗习惯、生活习性、家庭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永远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思想开放、引领时尚,对新鲜事物的领悟和学习能力非常快,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其他思想干扰和影响的群体。多元价值时代,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学生成才的期待也是多元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2.管理组织矩阵化
矩阵式管理组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模式之一。传统的学生管理组织是以直线形式为主的管理组织结构。而依据项目管理法相关理论建立起来的矩阵形式的组织结构是对传统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调整。在高校改革进程中,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多样化、规模化,越来越多的学生管理活动要求进行跨部门的协调工作。
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计,目的在于要兼得职能式和项目式职能划分的优点。因为职能式职能划分与项目式职能划分的优缺点正好为互补型。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以学生资助中心、就业指导教研室、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小组、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学生社团指导中心等各项专项的功能组织,使其成为传统直线式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补充,加强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横向联系,此种结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单一指令系统的概念,而使管理矩阵中的管理人员同时拥有两个上级。矩阵结构既能使传统的职能部门成为能发挥技术特长和能为工作人员提供持久性工作的基地,又能建立一个在协调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专业化的专项活动单位。
四、实施项目管理的要点
1.善于发现项目
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要善于发现项目,把资源变成项目,把学院的学生事务变成项目,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把复杂项目分解成简单项目,用系统集成、服务外包打造项目。在项目管理中要特别注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学会抓重点、抓关键、抓控制线路,搞好统筹协调。
2.准确界定项目范围
应当执行层级管理,分级负责,尽可能不要越级,不要超项目范围工作。各级要按照自己的职权范围进行工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3.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制度对一个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按照项目的难易程度分别制定考核指标,确定考核分值,区别不同类型活动,分别给与学院、班级及个人不同的综合考评奖励分值,并在就业推荐、保送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工作中有所体现。
五、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是高校学生管理实现管理育人的推动力,将项目管理理念应用到辅导员工作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它还有待完善,但它已经展示出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切实可行性和有效性。项目管理仅仅是管理学中一个管理手段,辅导员应该在不断地学习中将其丰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施,利用各种途径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5~90
2 周璇、李志峰、谢峻林.研究性学习与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67~81
3 毛宇锋.现代管理模式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8):46~47
4 韩立立.项目管理在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5 张超、杨军丽、李洪霞.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