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 培养

一、引言

小学教育在每一个人发展的人生轨迹中占据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成败。以创新精神为基础加强小学教育的改革,才能提升整个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在现下的教育环境下,拥有极其优秀的数理计算能力,但是到了后期的学习阶段,在创新能力方面,却弱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严峻的教育形式给国人敲响了警钟,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缺失创新能力的人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整个基础教育的阶段,重点在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整个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认知能力不高的情况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整个知识的传递。然而,为了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才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老师必须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之后,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完善学生的受教育的能力,提高整个学生的教学成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个新奇的事物,在我国的古代教育中便有所体现。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坐下有学生三千,孔夫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工作,从而使这三千人名扬天下,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颜回是一位很讲仁义的学生,在进行日常生活中,根据礼仪的原则进行行为处事,然而,却不懂得变通。孔子根据颜回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变通性练习,弥补了颜回的性格遗憾。而对于口才很好但是谦虚度欠佳的学生子贡,孔子加强了子贡的品德性训练,提高了子贡的道德修养。这些例子说明,老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的弱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关的因材施教活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发散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我国的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数理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的升学压力重,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着形形的辅导班。纵观美国的小学教育形式,虽然他们的教材内容非常浅显,但是涉及的知识面却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了自然科学,也包括了政治以及军事等内容,甚至,更包括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提高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进行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某一门学科的学习,认真研读相关的知识和教材,从而联想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社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社会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挑战了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社会学习是指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外出的参观,旅游等一系列地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培养热爱自然的精神。各个小学应以当地的社会资源为基础,增加学生接触自然以及了解社会的能力,经常参加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相应的主题公园的活动,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在整个大自然的环境下,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整个人文知识,了解创意的来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用社会提供的一系列可用资源,将整个学习形式以及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认识力以及创新性。以小课题的形式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不断地尝试着解决旧有的问题,直到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需要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查阅大量的资料后得出相应的结果,对于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培育方式要求较高。

(四)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增加激励教育的比例,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不同点,以这种形式提高整个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及努力。以行为过程为导向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进步。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安排不同的书目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习兴趣,逐渐建立起勤于读书的习惯。通过知识的不断积极,扩展整个思维能力以及提高相应的动手能力。

三、结论

总之,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也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这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非常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 生物 内容结构

1.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1.1高师课程体系的现状

高等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同时在某一学科方面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就具备了师范性、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特点;所谓师范性,就是指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育实习等;所谓通识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以满足小学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能力的需要,许多通识课程的设置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自然科学基础等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专业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某一专业的特点如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我国的高师初等教育虽然走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之路,但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仍处在一个研讨、调整的阶段,笔者在研究这一课程体系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程的设置、课时以及内容结构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有待于初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不断的探讨来加以完善,本文着重以生物学为例来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1.2,生物学在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根据教育部《师范高等专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制订的《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中的“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为例:除去军训、劳动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必修课总学时1908学时,各必修科目及课时情况如下表:

 

课时数

占总课时%

占公共课总课时%

 

专业课

684

35.8

 

 

教育类

252

13.2

20.6

 

文史类

政治思想类

180

9.4

22.6

14.7

35.2

 

大学英语

180

9.4

14.7

 

中国通史

36

1,9

2.9

 

社会科学基础

36

1,9

2.9

 

大学语文

(本专业不开)

72

 

 

 

 

 

艺体类

体育

180

9.4

17

14.7

26.5

 

音乐

72

3.8

5.9

 

美术

72

3.8

5.9

 

理科类

大学数学

72

3.8

11.4

5.9

17.6

 

计算机基础

108

5.7

8.8

 

自然科学基础

36

1.9

2.9

 

生物

9

0.47

0.73

 

总课时

1908

 

 

 

 

 

分析这份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发现存在重文轻理,重理论、轻实验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比如:大学英语占总课时的9.6%,占公共课时的11.4%,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的课时总和仅占总课时的1.9%,占公共课时的2.9%;这显示人们对自然科学在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认识上存在偏差。而作为自然科学一分子的生物学其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仅有9个学时,占总课时的0.47%,占公共课时的0.73%;这样的课时计划显示生物学在本课程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显然很难满足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对生物知识建构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生物学在各类高等师范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大都如此,这也反映了生物学在高等师范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具有普遍性。

2.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公共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生物学公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是有必要开设生物课呢?笔者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而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非常快,不同年级他们的生理、智力的差异也较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生理、智力发育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教学和管理,因而“儿童少年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就应成为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这方面的知识从中学生物教材中是无法获得的;同时高师大学生本身也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的成长也需要获的更系统的生理、生育、营养、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材无法满足的。

其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利用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行很好的培养,而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解释和引导,无疑是对其探究精神的一种打击,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变的熟视无睹,要知道儿童好奇心的泯灭大都发端于此。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分类知识,并且能够熟悉当地的生物资源,从而把小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能够培养高师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类实验、调查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能够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胜任小学的素质教育,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

第三,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也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生态知识,使他们自觉的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

第四,是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小学教师,生物学作为本世纪发展最快,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科学理所当然应该是“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础性。课程内容要体现出高师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小学课程内容对生物知识的要求及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力求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时代性。课程内容要能体现出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生物科技发展和生物教学理念的最新成果。与中小学课改相协调。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体现出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充分体现通识性和创新性。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内容表述、方法选用、技能培养方面应体现与专业课不同的特点。应以较通俗的语言、有趣味的形式,以全新的面容出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及课程开设的可能性思考

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生物学公共课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有利于小学教师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2,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和长期发展。3、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包括:

一、儿童少年生理卫生,内容应包括:儿童少年时期各系统的生理、智力变化特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少年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儿童少年突发疾病的医前救护等。

二、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概述及实例操作,内容应包括: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经典实验分析、实验设计与操作,生物调查的方法简介等。

三、生物分类方法及乡土生物识别,内容应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当地生物特别是当地动植物资源的分类与识别等。

四、大学生营养卫生和保健,内容应包括: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生育与避孕、食品营养与膳食均衡,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五、生态文明概述,内容应包括: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原因、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等 

六、未来的生命展望与生物伦理,内容应包括:当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等。

课程内容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儿童少年生理卫生、乡土生物识别、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及实例操作等与小学教育直接有关的部分可作必修部分,课时以三十六课时为宜,其他的可作选修部分,课时应在十八课时左右。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公共课程设置及内容结构的个人思考,只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同仁和有关专家能对此做更系统的论述和设计。

参考文献:

【1】《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   2005年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旧中国社会形态是漠视儿童的。作为一个封建国家,家长制的思想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把儿童权益排斥在外。中国的教育方针在很长时期也不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旧教育方针根本关注的只是一种社会愿景、社会期待。直到十七大才首次把“育人为本”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对人的关注。再看中国的教育观念,社会普遍的意识形态是“师道尊严”。这固然是对教育的重视,是对教师的重视,但是师尊而生卑,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民主不平等的。大人世界的规定性常常钳制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的烂漫与天真被泯灭。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是纵观全球先进国家的教育而做出的深入思考与规划调整。它是基于人本思潮的改革,然而,在现实的土壤上仍举步维艰。

“‘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方面,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而言,它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自利,如统考制度的取消,校本课程的推进等。因而小学教育得到一个极其宝贵的空间,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长期囿于应试制度下的教育的新出口。另一方面,小学教育是面向儿童的,它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只有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才能更好地教育儿童,发展儿童,使“育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二、“‘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

1.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我国古代老子推崇儿童,认为大智慧者宛若处于婴孩的精神状态,是绝圣弃智的。②“童心者,真心也。”在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③“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明代的袁宏道、罗汝芳乃至近代的王国维等都很推崇儿童,他们反复提到赤子、稚童的自然率真最符合审美的要求。④童心,最为珍贵。推崇儿童的思想影响到近代的一批学者,丰子恺、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郑振铎、叶圣陶、冰心等人都有相似的一些论点。在当代,贾平凹要拜儿童孙涵泊为师,周国平提出大人要向孩子学习。

2.从西方教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从古代的“儿童就是小大人”,到中世纪的“儿童生而有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儿童观,再到启蒙时代的“儿童的发现”,西方世界也曾走在一条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的道路上。夸美纽斯摒弃了中世纪关于儿童生来有罪的宗教观念,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洛克主张给儿童自由。卢梭的《爱弥儿》标志着“儿童本位”或“儿童中心主义”的现代教育立场和观念在西方的诞生。从卢梭的《爱弥儿》,到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虽然世界从地理位置上分为西方和东方,但是普世的价值和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共享的,所以我们接受杜威和蒙台梭利是自然而然的。

3.从中国近当代教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20世纪初,陶行知和陈鹤琴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也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他们主张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反对把儿童看成是成人缩影的“小大人”,反对把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反对摧残儿童的天真,反对剥夺儿童期应享的权利。

②拨乱反正,热爱儿童。中国当代的儿童观曾经走过一条扭曲的道路,从对“童心论”的批判,到对“用‘童心’爱‘童心’”的批判,到《出身论》、血统论的交锋,儿童观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但是,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正常化,人的个性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教育领域重新倡导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蹲下来看学生”更是成了推进新课改过程中的一句时尚话,它充分体现了平等对待儿童的新理念。

③“儿童是成人之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刘晓东著有《儿童教育新论》、《儿童精神哲学》、《解放儿童》等书,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解放了的儿童必然能‘创造’保留了丰富天性的成人。……所以,儿童的解放不只是解放了儿童,同时也解放了成人,这是人性的全面解放,这是全体人的解放。”

4.从情境教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我,长大了的儿童。”当代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把自己看作“长大了的儿童”。她为了儿童的学习,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她曾满怀着对儿童的感情,这样描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明天的辉煌作准备,而且也是为了满足今天精神生活的需要。儿童作为一个人,他的童年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他们纯真、无虑、可塑,因而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吸收得更快。教学活动从更高境界来说,同样应该是童年生活的享受。”正是心怀着儿童的情结,李吉林老师着眼儿童的整体发展,把情境教学推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个学科。如今,情境教育如繁茂的大树,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课程网络,幸福着儿童的童年,润泽着儿童的生命。

三、“‘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内核

“童心”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儿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二是小学语文教学要保有童心童趣。“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着眼儿童,既面向儿童的心灵又面向儿童的生活,既面向儿童的当下又面向儿童的未来,倡导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保有童心童趣的小学语文课堂。这种课堂以儿童的学习活动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儿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生命发展壮大为衡量教学的准则。它不是一种创造,而是静观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质确认,是一种语文教学的价值重申。

儿童本位是“‘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中心范畴、核心概念,下面从三组对位概念来具体阐述。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古代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这门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顺应小教专业的特点和小学教育变革的需要,有待深入探究改革。

一.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小教专业特点,与小学语文缺乏联系

就本学科来看,古代文学课程教材几乎都是中文系的专业教材,知识体系系统完备,但不适用于小教专业,实效性、专业性体现不明显。人教版的小教教材也有不完善之处,因篇幅限制,有些经典作品不入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要相对宽厚一些。教材选材不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量势必受影响。新课标指出,语文的性质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指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代文学作品读得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养成,这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另外,教材与小学语文古诗文缺乏必要的链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加强本学科与小学古诗文的联系。笔者对近三年小教毕业生古代文学学习作了调查,300份有效问卷显示,经常诵读小学古诗词与课外必背诗词的不到50%,全会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不足五分之一。这样是很难胜任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将“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小教专业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他们首先得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具备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往往花相当一部分时间讲文学史,因受课时限制(小教专业古代文学一般只有短短一学期),讲析作品、品读作品的时间就相对缩短。课程教学不重视作品的理解、鉴赏,这是跟不上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走向的。

(二)教学方法不利于作品赏析,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课时的限制,古代文学课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套路,以讲授法居多,进行系统的知识灌输。学生对文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难以消化。即使讲析作品还是以教师主讲。这样授课信息量有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他们就不会很好地赏析作品。参加毕业实习上语文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实习上课,只能照搬教参的观点,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富有个性的理解。同样由于只接触老师选讲的有限作品,毕业后学生也就没有多少文学底蕴,对很多作品的理解难以有深切的体验,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在问卷调查中,62.41%的毕业生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是不知如何赏析作品。究其原因,与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疲,学生听得累,兴趣索然。据调查学生最不喜欢教师一讲到底。缺乏探讨、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就不能积极参与,不能主动学习。讲授法显然不利于“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评价机制缺乏多元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课程考核虽然增加了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主要还是一张卷纸模式,试卷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古代文学教学中现行的考核方式,还往往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初步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注意到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进行考核”。确实,期末考试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试卷往往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很少看文学作品,但临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好成绩。因此一张试卷并不能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的真实水平。

对学生评价方法的一元化,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只看试卷,忽视情感、态度的发展,考试内容缺乏综合性和知识的整合,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生的调查问卷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只有5.67%的学生认为期末卷面考试能促进古代文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而赞成课外文学阅读报告、课堂讨论发言对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的占了更高的比例,分别是60.99%、61.70%。显然学生更喜欢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喜欢反映综合素养、知识整合方面的考核。

综上分析,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制约,阅读作品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使课程教学不能突出小教专业特点,不能面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因此,探索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规范作品阅读,加强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材料和依据。针对小教古代文学教材不够完善的现状,教师要对现有的教材作必要的增、删、移、换。选取、增加、重组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以“突出作品阅读,与小学教学实际的联系”为出发点。

1、制订作品“导读”纲要

“导读”纲要是整体谋划、总体要求,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导读”纲要中不仅要规定精读、略读、诵读、背诵等篇目,还要写出阅读作品的最佳切入点以及与小学语文相关的链接。如在唐五代词这一章中,讲授以反映江南为题材的词可确定:精读篇目为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略读篇目为温庭筠的《望江南》,冯延巳的《菩萨蛮? 沉沉朱户横金锁》。其中,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作为背诵篇目,其他则为诵读篇目。精读作品的最佳切入点为描写江南青山秀水,抒发词人的情感。作品与小学语文相关的链接确定为:品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写祖国山水的作品;赏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江南春》(杜牧)、《泊船瓜洲》(王安石)等与江南有关的诗歌。

转贴于

有了“导读”纲要,对于作品阅读的要求以及作品与小学教材的关联,学生心中就有数了。

2、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及经典作品

针对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堪忧的现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但名著浩如烟海,教师要对作品进行梳理,开出必读书目,这要以少而精为原则,要求学生细细品读。另外,列出选读书目,供学生泛泛而读以改变阅读量不足。当然,教师还可推荐知名网站让学生课外浏览,如国学网中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之作能大大开拓学生视野。针对有些经典作品不入选教材的现状,特别是与小学古诗文联系较密切的,任课教师可以选编一些作品印发给学生。如战国策中的寓言“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王维的山水诗《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李白具有童真般情趣的诗《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教师精心筛选书目、作品,可使学生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3、补充讲授与小学语文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素养,古代文学老师有必要补充讲授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联系小学必背古诗词来介绍有关作家,分析解读作品,可以尝试着把中华蒙学中的精华收入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可联系小学课本出现较多的作家作品,讲一些整合性较强的文学专题课,如送别诗中的意象,辛弃疾、陆游诗词的爱国情怀,并适当引进前沿性争鸣成果。但“原则是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意义与实用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的需要”。

(二)注重作品教学,采用学习型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不能准确解读文本,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重新定位,注重作品赏析。新课标提到“小学生应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使古代文学教学有效地与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衔接,该课程教学可采用学习型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学习型课堂教学,就是以团队学习、互动对话、共同探究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具体的操作分以下四步:

(1)通过问题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问题预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不高,阅读量有限的现状,教师可将讨论的作品按小组分配下去,并提供思考的问题以及参考书目。如在作品“垓下之围”这一节中,要求思考讨论:①联系有关情节分析项羽鲜明的个性特征。②谈谈你对“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的看法。“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教师可布置学生阅读《项羽本纪》全文,同时提供《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史记》等参考书。

开课前,教师要求每小组对阅读作品做充分的准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围绕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作品的分析和探讨。

(2)阐述质疑,彼此激发,加强听说训练

在课堂上,各组代表要对讨论的切入点、讨论的要点进行阐述说明。其他组学生可向汇报小组质疑和发问并作评价。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只是聆听学生的发言,加以点拨或者揭示学生未能发现的问题,提高全班同学的问题参与意识。如在学生阐述完“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这一议题后,教师可出示杜牧诗歌《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诗歌《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让学生评价两位诗人对项羽身亡的不同看法并说说哪种看法更符合项羽的性格。

“本质上文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是作家和读者心灵对话的媒介”,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了学生的接受,文学作品的实在意义就难以在课堂上存在,一个有效的、成功的文学课堂就难以生成。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只有在问题互动过程中,彼此激发,才能促使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层面不断升级。

(3)分析典范作品,传递思路和方法。

文学史教材已经比较完备,观点阐述也是清晰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明白,无须教师再来复述一遍。需要教师讲授的是对典范作品的分析。通过分析文本,传递分析思路和方法。分析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传记、小说,教师可突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对于诗词曲赋,教师可着重讲析艺术手法和独特韵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分析相关作品,学生更能接受思路和方法,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

(4)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写作能力

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方式实际操作,运用自学和课堂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或把点滴的感想和思考记录下来;或选取相关作品,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问题;或布置写作小论文,独抒己见。为进一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还可布置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写读书报告,让学生自评、互评,并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学习型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病。这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转贴于

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乔依斯说:“由于没有一个模式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古代文学教师不能按单一的模式来授课,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大胆探索,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三)改革评价方式,加大作品阅读考核

目前的评价主要是一张卷纸模式,评价缺乏对综合能力、知识整合方面的考核。因此,对小教专业学生学习的评价在内容上要加大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的考核,鼓励创新与个性的见解,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在方法上可试行期末和平时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改革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

一张卷纸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应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科研活动等。在综合能力中,口语表达尤其重要。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考虑小教专业的特点,在书面考试、考察之外可增设一定次数的口头测试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置疑、辩论、诵读古诗文、读书报告会、课程小论文汇报等教学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能力。

二是在期末考试中加大作品阅读的考评,突出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肯定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详细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所以相通,正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美学特性,都具有韵律美、结构美、意境美、画面美的特点。所以说,许多古代诗人的句子经常被选为绘画的题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绝句》这首诗的时候,诗歌一句一景,浑然天成,一幅美好的画卷。让学生们想象和感悟:鹂之“黄”、柳之“绿”、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以及每一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两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与江上停泊的东吴的船只这两幅近景图;一行白鹭飞上天空与西边山上的积雪组合而成的远景图。诗中多姿多彩的景物,高低远近相映成趣。真是一幅赏心悦目、春和景明的画卷。老师带领学生们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启发自己的思维,感受美的真谛,领悟古诗画面之美。

二、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简洁、明亮,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品味古诗的语言和用词的精确。这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理解整篇古诗的写作艺术与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的语言美体现在语言的音乐之美上。一般古诗讲究句内的平仄搭配、韵脚的合辙,还包括句数、字数的均衡、整齐,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诗句与诗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充分地体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

三、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诗人经常将自己的愿望、情感寄托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创造出了情与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所以说,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们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作者形象地用“花”与“鸟”表达自己的感情。烽火连天,国家破败,连花儿都会落泪、小鸟的啼叫都会让诗人揪心。连年战争给百姓、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是巨大的。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描写出了含而不露、风韵天成的独特意境之美。

四、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植入诗歌的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迪或鼓舞。在进行古诗的讲解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和领悟诗句中蕴含着的哲理之美,在理解的过程中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的关系。启发学生们由形悟神,不断地探求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古诗歌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四个大的方面: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提出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凯旋.消除隔阂通融古今引发共鸣:提高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谈.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

[2]刘云鹏.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之体验.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