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出示:潇洒挺秀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
师:谁来读一读?(强调“遒劲”的“劲”是后鼻音)
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黄山松)
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千姿百态、奇特)
4.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个答案。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追求简单,追求有效,以一组词语导入对新课的学习,既有效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走进对黄山松“奇”的探寻中。
二、 分层品奇
1.品“形”奇。
(1)“黄山之美始于松。”来到黄山,欣赏奇松,最好的去处便是玉屏楼了。(出示第一句话)
(2)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玉屏楼,欣赏一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奇松”。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三大奇松”形态的句子。(板书:形)
(3)思考: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的奇。
(4)学生交流。(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具体描写三棵松树姿态的句子和三幅松树的图。)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5)探寻:这黄山的松在外形上“奇”在哪里?它们的“名”与“形”有联系吗?(不同的“名”正是由不同的“形”得来的。)
(6)点拨写法:作者又用什么样的写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黄山松“形”的奇?(作者丰富的联想)
(7)再读这些句子,体会联想的妙处。
2.品“神”奇。
(1)三大名松的形态很奇特,人们的想象也很奇特,它们的顽强的生命力更是神奇!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划出词句,找找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感触。
(2)交流。(出示句子及一张扎根在石缝中的迎客松的图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图文对照,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3)引导: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现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4)重点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点拨:迎客松年代久远,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缝中,屹立在黄山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请大家发挥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 ,还是 ,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八百多年来,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这就叫做“饱经风霜”。
(5)升华: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年呀!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6)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精神。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描写它们的语句:
迎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在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中,在对文本的扣词析句中。对于文中黄山松的“奇”,应层层剥笋式地讲深、讲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形”的奇,“神”的奇,以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
三、 整体读奇
1.音乐渲染,美读奇。
同学们,这些奇特的松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咱们一起来读读。(出示,生配乐朗读)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图文对照,诵读奇。
(1)我相信黄山松的奇特和美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一边看着图,一边试着背诵。
(2)(一边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一边相应地出示相关的语句。)
①迎客松姿态 ,枝干 ,虽然 ,却仍然 , 。它有一丛 斜伸出去,如同 热情地 。
② 陪客松 ,如同 ,在陪同 。
③送客松 , ,游人把它比作 。它向 ,好像 。
(3)只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请同学们做小导游,介绍它们。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黄山松“奇”的基础上,以诗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份“奇”,以图文对照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诵读出这份“奇”,以做小导游的形式,让他们内化出这份“奇”。
四、 想象写奇
1.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实在黄山还有很多奇松,它们千姿百态。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姿态的黄山松。
2.现在我们就亲眼目睹一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播放一组图片)
3.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其中的一棵树,展开想象,也来写一写。
4.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该重视双基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课内练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写中感受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
五、 总结全文,点出“情有独钟”
黄山的松,形态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如此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不,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这样的奇,黄山独有;这样的神,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真是让人不得不——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带着这样的情,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
六、 布置作业
1.创意广告词: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农村孩子,认知水平不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个体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二、恰当的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辍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在执教《我们成功了》时,截取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时全国人民的喜悦气氛。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黄山奇石》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黄山景色如何奇异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的大量黄山图片,使文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多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天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景象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太空生活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我们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北京教育技术研究》,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
关键词:合理;远程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嵌新的道路。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近几年的课题实验研究实践中,我更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教育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可是教师怎样利用电教媒体既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新的现代教育体系,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令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能让语文课消尽浮华把根留住呢?为此,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做了如下尝试:
1 重启发,突破难点,促进语文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设计时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思维障碍,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教与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我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程中,在确定教学难点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了解各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并较为充分地估计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让学习自行去探索解决问题,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因此,在课程整合时,我能体现课件要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思想,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中关于“斜面”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笔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把自然知识联系了起来,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同时又应用“简笔画”技能,在“画画、做做”中领悟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情形,体会了当时线路设计的合理性。
在此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在课件的“帮助”、教师主导作用“启发”下,融合了自然、美术等学科知识、技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通过看、想、做、讨论等形式,对学习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纳、评价,激发了学生自己去揭开科学的奥秘。
2 重“真实”,提供场景,促进相关学科和语文科整合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各相关学科的重要保障。“具有工具性”,这使语文课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语文科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又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经常与其它学科的老师交流,来熟悉各学科教材体系,把相关学科与语文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教学《看月食》时,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月食,就必须突破时空限制,要把浩渺的太空呈现给学生。因此,我组织学生上因特网的自主学习,借助搜索引擎,查询月食有关图片及说明,引导学生探索“月食成因”,再教学“日食成因”:
(1)联系课文,说一说“月食”时作者看到月亮有什么变化?
(2)观察课件,讨论交流,从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中,你认为月食是怎样发生的?
(3)借助有关“月食成因”的教学仪器,配合学生自己动手试验,让学生了解“月食成因”。
(4)演示动画课件,并联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5)用迁移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日食成因”。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联想、推理的思想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实验,主动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同时,课件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虚拟化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起了“链接”与“接入”的桥梁作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实践,模拟情景,促进活动课程和语文课程的整合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媒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模拟情景”,利于学生启发联想,融合学生“所学”、“所会”;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促进新旧知识技能的不断磨合。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教学《黄山奇石》的课前,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把能够上因特网的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去网上浏览有关黄山的资料。
学生们在配计算机教室里,时而敲击键盘搜索信息;时而运用鼠标浏览班级网站;时而在班级论坛发表感悟;时而制作电脑小报丰富信息专栏……学生回到家再次进入互联网,浏览班级网站明确家庭作业,家长只要键入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就可以查阅到网站上任科老师的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的督促与指导;每天与家长如约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形成师生、生生、家校“互动生成”发展潜能的有效形式,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
教师要扩展创造思维,从而达到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束缚,教师想学生所想,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所学的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业绩。基于英特尔互动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它显现出以下优势。
一、 网络性
借助网页浏览、文件下载、信息、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网上题库、网上测试等。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记得在学习新课程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有学生发问:“‘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和‘仙桃石’到底逼真在哪?真想亲眼看一看。”针对这一生成资源,我立即打开搜索网站,与学生一起进入Internet……不仅目睹了形状奇特的黄山怪石,而且还搜索到黄山的“四绝”――怪石、云海、温泉、奇松。英特尔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跨越时空的。
二、互动性
英特尔互动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网络虚拟教室与学生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班级网站上“心灵小屋”是我与学生个别交流情感的窗口,只要键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每个学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以心交心、以情传情的英特尔互动教学模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充分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自主性
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要求。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是我主要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学科、综合实践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层次性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基于英特尔互动教学模式的语文作业呈现出了“自主选择、分层提高”的特点,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五、民主性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更喜爱鲜活的教材,网络世界一日千变万化,这鲜活的教材可来自于网络。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当“小老师”或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编演小型课本剧。电脑课上,巧妙渗透网络德育。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感受从“听众”变“讲师”的快乐……
六、合作性
师生、生生合作贯穿于整个互动教学模式,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结合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师生、生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实现知识的共融。
七、及时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新时代呼唤家庭教育的新视角,“英特尔”成为我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主阵地。每位家长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上班级网站查询家庭作业、学校情况、班级活动等,同时在“英特尔”上与老师、家长进行意见的交换、合作的探讨,最终实现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融合。
八、创造性
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教师创造力疆界。在网络互动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为学生适时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提供符合孩子联想记忆特点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九、挑战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一、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2、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1、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