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视域;农村小学;环境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52-01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理念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更为缺乏。但作为农村和农业未来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当前中小学生对待生态环境的观点和认识是影响我国未来农村、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1.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为我国工农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健康、持续的生态环境保障。在农村小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为建设农村、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贡献力量。
2.小学特殊教育阶段的需求。小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之一,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养成时期,学习知识快,可塑性强,因此在该阶段进行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切身践行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宗旨;有助于树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人才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3.农村环境现状的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基本进入分类集中处理阶段,但是我国农村还处在农户自行处理中,很多垃圾未经处理就放置在村庄周围,造成大量垃圾围村的现状;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燃气等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等不再被农民所重视或者利用,更多的被焚烧或者弃置与农田周围,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追求农业利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而小学生接受能力强,对生态环境的认同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行为,从而为保护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做出贡献。现在的小学生也将是未来农村的主人,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也是为未来农村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小学生极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同时通过教育可尽快认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理论在农村的传播和未来农村的发展。通过小学生可实现以下环境保护工作。
1.家庭垃圾分类集中与回收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同时缺乏有效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垃圾中,主要以生物质垃圾为主,其物理组分以易腐垃圾为主,已有的示范运行结果表明,在收集前进行人工分拣,可采用生物垃圾就地堆肥、惰性垃圾集中处置为特征的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减量率达到50%左右,无害化率达到100%,堆肥产品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而通过小学生将家庭产生的垃圾进行相关分类,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便于进行规模化处理。
2.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宣传。通过中小学生参与,在农村开展有关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用药过度滥用,农产品安全遭到威胁。如果能在小学教育中加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通过小学生的宣传,扩大农药、化肥以及农业科学施用技术的利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1.教师榜样示范,以身作则。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十分强调了榜样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的影响的是周围同伴,是他的监护人行为的模样。因此为使小学生有效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付诸行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包括有关领导都应该为小学生的成长环境营造一种生态文明发展的良好氛围。
2.课堂理论教育。课堂要成为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这要落实好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各在学科都要注入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二是提高教师生态文明业务理论素养,将科学的、人文的、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三是专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把地方生态文明纳入课堂,形成特色,如昌邑市具有万亩柽柳湿地,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编辑成教学素材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和环保意识。
3.课外实践活动。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重视生态文明实验教育,为学生提供生态文明实验的场所和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与生产技能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意识,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可以把生态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实践课程开设,通过对家乡周围特殊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认识,树立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结合节假日,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举办生态文明图片展览,生态文明报告会等,拓宽视野,形成心灵震撼,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最终形成小学生自觉生态文明行为。
一、何为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畴,它包括两方面含义:(1)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2)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教育有何作用
1.全面贯彻基础素质教育
教师在对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提高学生的素质重视起
来,让学生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养成从小爱护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
2.提升学生生态道德品质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升智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爱护意识。尊重自然的发展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宗旨,人类需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可以生存下去。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智力,加强美术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能够全面发展。
3.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如今,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但是同时也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们艰巨的任务。因而,在小学学科中应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低碳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共建文明社会。
三、在美术课堂中如何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于1972年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他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我们的生态教育也需要随时随地,从各方面入手,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1.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热爱和美化生活的意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进行观察和了解。在四年级《植物写生》一课中,利用“渐渐的,阳光越晒越暖,风儿越吹越柔,是的,的确是春天来了。那么我们还从哪些地方找到了春天呢……是各种各样的植物装扮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由大自然引入课堂,观察、绘画教室中用来美化的植物,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这样的课堂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就地取材,养成环保节约好习惯
手工在美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使小学生勤动脑,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四年级《变垃圾为宝》一课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从生活中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物品制作一台垃圾处理器,并主动向同学和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这就能够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育中的最佳状态。
3.综合探索,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配合,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在五年级《创造绿色的生活》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绿色生活等知识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课堂学习中观察、体验、思考与讨论等学习过程,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从而创作出畅想绿色生活的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促使学生认识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科学、爱环保的情感和理念。
美术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作为一门艺术类型的课程,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融入和渗透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美术教育,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学习,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让教育更有效地进行,达到高效率的教学目标,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课堂 小班化教学
皮亚杰认为:“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方法教学时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一派师生、生生频繁互动的热闹景象,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应该不绝于耳,时刻充满生命活力。语文教师更应该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用务实的教风推进课堂教学。因此,构建初中语文小班化的生态课堂,不失为一条追求高效课堂的捷径。
一、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把握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推进,在新课标指导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形式的课本,对于这些新版本教材的出现,从广度上而言,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从深度上而言,依然会有一些学生不清楚文章的写作背景,更不能充分合理地理解其中的内容,不能被文中的情感所打动。这时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凭借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这段历史和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解读文本时,应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经历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渐渐地与文中的人物和所描写的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木兰辞》时,文中描述的古战场的情景学生是不太理解的,毕竟这样的场面描述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教学时可以在白板或大屏幕上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现一些古战场的场景,在对古代人的装束做一番介绍,结合想象产生感受。学生就会从不同的侧面认识花木兰,油然而生敬畏之感,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教材。
二、关注课堂生成,让课堂出现意外精彩
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而获得感悟,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会不断出现意外的精彩,课堂上将会精彩纷呈。例如,在读书实践活动中,开展古诗词的《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的鉴赏与咏诵,或许就会出现精彩的课堂生成。通过诵读和学习,学生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了诗人博怀的同时意识到了伟人革命的关键时刻能够高瞻远瞩,正确抉择,面对压力和困难能够充满必胜的信心,绝不低头。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珍贵的历史镜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体会,学生会触景生情,受到革命情感的熏陶,生发出许多意料之外的精彩生成,效果会更好。依托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让所有学生自主思考,力争每个人都能自由展示。如果这样做,学生就会另辟蹊径,表达出不一样的感受,还有可能站在不同的高度对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作出全新的评价,这都是意外的生成和别样的精彩。
三、关注差异创造,给予学生生态课堂的份额
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每一个班级亦如此。小班化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恰好是要利用小班化教学优势,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有生态课堂的份额。学有余力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对于新授的教学内容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与教学进度合拍,在同一个节奏上。但对于班级中一部分学困生来说,这种学习环境对他们就有些不利,他们不能够跟得上整体的节奏,随着知识内容的增多,积压下来的问题会逐渐增加,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非常不利于生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生态课堂中应该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学习提升的机会,跟上或接近于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节拍,获得学习信心,赢得老师与同学的肯定与认可,并最终取得进步。例如:教学《木兰辞》时,对于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就会因难以理解而感悟不深刻。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减小坡度,降低问题难度的方式带动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大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感悟忠孝美德和民族精神。
四、关注课堂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讨论交流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有利于生态语文课堂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有时候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方向,放任思维。可见课堂交流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教师更应该引领学生围绕问题的中心,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探索的方向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只是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讨论,而没有涉及问题本质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讨论欲望,通过诱发知识冲突让学生由浅尝辄止转变到深入探究。再比如,在讨论时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理论依据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以韩愈的《马说》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引发学生讨论时就可以对问题拓展延伸,如: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韩愈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当今社会如何建立人才观,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颖而出等,引发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探讨。
总之,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将会推动课堂教学向更高的教学目标迈进,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你我不懈的追求。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思想,早日构建初中语文小班化的生态课堂,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师生注入一股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杜素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时代,2014(07).
首先,育人模式的创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育分到育人,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价值观,从甄别到展示,教育必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其次,必须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学生的选择权加大,就要重构学校的管理制度,重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管理形态,明确教师“双岗双责”。第三,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探讨基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开放教学,找到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强调以生为本的自主高效的学习。教师要知道自己课堂改进的目标,因为学科质量的自我管理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管理。第四,要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使课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国家的意志,满足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充分彰显学校的文化和特色。
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建设课程结构?基础教育打基础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因此,学校课程除了要满足学生当前发展的需求,更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学校要突破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界限,搭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建立优势课程群。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精品化、核心化、结构化和特色化,实现了跨领域、多学科的目标。我们课程设计的三个特征是把三级课程融合、跨越学段、跨越学科。
在课程体系中,我们打通三级课程,设计了“三层八维”结构课程图。第一层是基础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丰富了国家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要求,这一部分是所有学生的必选课。第二层是拓展研究,是所有学生的选修课。第三层是学生在学校要完成的一些项目。这三层课程共有32个系列。
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我们设计了大学先修课。文学课程比较重视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人文实践课程讨论的都是最前沿的问题,如传统产业的转型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理科课程重视科学素养的培育,成为了系列课程。我们还跟中科院合作,设计了5条科学探索的路线。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领军主题课程群,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培养领导力,拓展技能。
一、语文生态课堂分析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系学。生态学原理与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能够为语文教育提供崭新的视野和思路。教师利用生态学思想,能实现生态教育的平衡,把握生态教育规律,突出主体、个体的作用,发挥生态教育的阶段性、平衡性、差异性价值。因此,教师要善用这一原理和规律,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针对性的语文教育。语文生态课堂以生命教育与教育生态观为基础,以实现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让师生在本真、自然、和谐的环境里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地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其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主要载体。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生态式”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语文优化“生态式”教学内容的策略
1.吸收生活中的素材,丰富“生态式”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沟通,恰当地引入生活中的素材,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语文课堂环境更加轻松和谐。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符合学生当前状态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方面能丰富“生态式”教学内容,赋予课堂生命与活力;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他们真正受到启迪。例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多姿,仔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品味大自然的芳香。在课堂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说出自己走进大自然的感受,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引入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去品味欣赏、感悟文章内容,就容易理解“把大自然当作一本绿色的课本”的内涵。同时,也能较好地营造课堂气氛,使课堂更活泼有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唯有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找准重心,强化教学目的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开发,画出教学侧重点,明确教学思路和路线,确保学生能够得以顺利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成绩。2.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优化“生态式”教学内容。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因素,通过前面知识获得新的知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巩固,还能将新知识融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促进迁移的产生,构建自主学习生态。例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有位教师这样导入:先让学生课前朗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忆江南》等,然后引导学生朗诵白居易的《鸟》,最后再导入课文。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并且与本节课有关联的内容,能够使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课文本身。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爱护鸟类的环境,使其对动物的喜爱和关心之情油然而生,进而为后面学习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生态式”教学内容。每个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力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要以尊重教材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重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将同一课时的内容进行重组,有时可以将同一单元的内容进行重组,有时可以将跨年级的内容进行重组,有时也可以将课内外的内容进行重组,使内容得到浓缩和延伸。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从课外选择了艺术性说明文———《神奇的玻璃家族》,让学生比较《新型玻璃》和《神奇的玻璃家族》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学生经过比较探究后发现: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相同;不同点是,《神奇的玻璃家族》用拟人的方法写,语言更有趣,《新型玻璃》用说明方法写,语言更具体、更准确。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还领悟了不同语言风格的说明文在写法和语言上的不同。4.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活化“生态式”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构建语文生态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秋色》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文中提及的红香蕉苹果、大金帅苹果、水晶葡萄,以及红玫瑰葡萄等,让学生深刻体会秋天的绚丽色彩,然后再讲解课文内容,就会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本课的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强化个性化教学意识,构建“生态式”教学内容。语文生态课堂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挖掘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灵活地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兴趣差异相结合,理解和包容学生,让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设计好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态化”。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的学生想知道最大的鲈鱼到底有多大,有的学生想明白鲈鱼捕捞开放日是怎么回事,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文中父亲说的那一段话的含义……面对这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顺应、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答案,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十分明显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个性化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语文生态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激励生命,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教师要明白,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课堂的精彩也属于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优化“生态式”教学内容,促进生态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从而构建一个温馨和谐又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语文教学真正充溢着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