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之道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认知
小学生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家长引领前进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拥有一种成熟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带领着他们去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缺点。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教学就满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所有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去弥补学生的不足,还让学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要仔细观察学生是否有哪些不良的心理,发现之后要及时的制止他们在不良心理下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然后带领着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
因为学生处于一个应试教育的时代里,学生需要去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去获得更高的分数,进而去考取更理想的学校,所以学生对于学校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是他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但是学生也觉得不值得去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没人参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把正确的教学思想带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知,让他们对这些课外拓展的教育活动产生兴趣,来培养自己的爱好,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德育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去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活动,去突破自己,激发出学生的潜力。
二、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素质,一个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教出更好的学生,才能够给学生传授一些有正能量的知识。所以在加强学生的德育能力,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先保证小学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足够优秀。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比较敏感的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教师自己有时候忽略的东西,就可能成为了小学生心中的阴影,永远伴随着他们。比如在近几年有一个事件就是关于教师的语言不当,导致了学生的不幸。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小女孩因为自己的肚子疼而旷课,这个男教师在问女学生的时候,可能在语言上有一点使用不当,这个女同学就以为教师在骂她,然后变得抑郁。其实这个教师本身也没有恶意,只是想让这个学生能跟他解释清楚,但因为教师的语言,导致了学生的不幸,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最主要的时间就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不仅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授理论知识,其他的一些学科也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目前的小学教育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应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的心理,这样会让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其他科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小学的品德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会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会产生不可控的行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一些问题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一些关于遵守规则的例子,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举的例子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
(三)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小学教育逐渐将德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开展整体、综合的教育工作。如何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传统育德工作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比较完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几年才被国内教育所重视,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多了解、学习国外相对完善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后,将其中适应我们需要的部分拿出来,和我们传统的育德工作进行合理的整合,最终实现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合理的整合开展教育工作不能只有相对的理念,更应该要让学生们投入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文明礼貌月”和“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大型综合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感恩助成长的实践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受育德和心理健康整合的综合性教育。在举办的活动中,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自主发现眼中美,让孩子们自主发现后,最终再给予“美并不是特定的”答案,在活动中,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不能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物品、对同学友善和睦以及对父母尊敬孝顺等一系列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觉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弥补了学生在素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让处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灵活,让他们不再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自己的品质。因此小学教师要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和发展,让学生能更轻松的学习其他科目,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朱明.论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一、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途径是通过心理小报、广播和心理活动课等形式,也相继获得了不少良好的教育成效,在教育进程中充分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作用,能够收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具体来说,其一,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绘画比赛的形式,以“我眼中的阳光生活”为主题,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事件的基础上,运用手中的画笔将所思所想画出来,教师要给予必要的主题性的引导和帮助,并且根据比赛的结果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在绘画的世界中挖掘心灵深处更纯真的美好。其二,在绘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绘画日记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将绘画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的主题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日记后面要有家长的评语,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不仅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家校配合,双管齐下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
三、结束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补偿;情感;动力;引导;指向
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不同阶层及个体在价值取向上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以政治教育为重的学校德育工作逐渐疲软无力。教育者往往把学生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去解决,结果把学生适应不良看成是惰性问题,把性格内向看成是学习不积极等。在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问题不只是思想品德的问题,还有更复杂的心理、人格问题,即使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有赖于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来解决。过去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模式已很难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举措之一。鉴此,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内隐的德育功能入手,做了一些探讨。
1. 补偿功能 从理论上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学生己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谓认知图式,“就是认知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知图式是以往实践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因此,认知图式既有基础性意义,又有目标性意义。在现实的德育活动中,学生正是以自己内在的认知图式为基本依据,决定着德育内容的取舍,决定着自己是同化、顺化还是拒斥德育内容。小学生内在的认知图式的基础性意义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小学生能否自觉地选择正确的德育信息,拒绝错误的德育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补偿功能提供了皮亚杰所说的这样一个优化了的“初级结构”,它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进一步发展的心理基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的心理方面存在着无限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冲突、矛盾解决了才能保持身心平衡,才能使人前进一步。对于此,良好的心理能够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奠定好的基础,从而弥补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方法、内容存在的缺陷,只强调小学生的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忽略了道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一事实。从而真正的完善了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弥补了传统德育内容、方法所带来的实效性低下的局面,提高了德育效果。
2. 情感功能
2.1 为德育情感的构建奠定情感基础。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而学生的道德认知过程与道德情感过程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过程。小学生对德育信息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过程,而是在一定需要的驱使下带着某种情感进行的,需要和情感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而在我们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侧重于道德教育的社会,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更对于个体道德培养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忽略,往往是从大、空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说教,从而使道德培养的实效大打折扣。
2.2 通过移情作用重塑道德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与道德情感有着共同方面,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小学生以明确的目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德育活动之中,进而为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心理条件。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及移情能力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提高。这种情感称之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推动力作用,即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力,驱动人的积极性;消极情感则减弱人的活力,阻抑人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情感本身就是高级形式的情感),而且对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有积极作用。例如:教师情感的亲近功能,这是指教师对学生亲切之爱,对学生情感施于影响的效能。老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美德,它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师生之间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基础。小学生对师爱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对师爱有时候会比父母的爱更渴望。他们经常会怀着紧张的心情关心着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期待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的一个期待鼓励的眼光、一个和蔼亲切的微笑,点点都、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等小动作,都可以传递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让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助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通过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得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向教师所希望的目标发展,树立符合道德教育所要求的道德情感。因此,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