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建设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粮食、牧草、肉类产品出口量较大,因为它是再生能源,而我们却面临着一方面百姓的餐桌上肉类食品供应不足,而另一方面生产肉类的原料被无辜浪费。通过对我市农牧业生活资料市场调研发现,我市猪肉生产和牛肉生产自给量不足,生猪生产和肉牛、牛奶生产发展潜力很大,近来由于生猪价格上涨,造成猪肉价格上涨过大,猪肉的供给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热门话题,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的玉米秸杆和小麦秸杆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近百万亩玉米秸杆焚烧于野外,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用玉米秸杆作为牧草的养殖业还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因此建立清洁和谐、充满活力的循环经济意义重大。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发展,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业生产的养殖成本。畜牧、农业、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土地适度的规模经营,因此可利用一场、一地,建设一井、二池、三舍的养殖模式,供给二百至五百亩地的有机绿色环保农业生产肥料的农业生产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可行性技术

通过人工实验,鸡粪、牛粪经过加热消毒,杀死寄生虫和虫卵,祛除有毒成分—氨,可以用做饲料进行养猪,猪粪可以养殖蚯蚓和生产沼气,蚯蚓可以养殖甲鱼、鳝鱼或喂鸡,蚯蚓的粪和发酵过的沼液是生产绿色蔬菜和粮食的优质肥料,沼气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生产的粮食和植物的秸杆可作为饲料和牧草养鸡和养牛。

二、技术实施规划

通过这一生物利用能源的链条,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一现代化畜牧养殖场,场房内采用多层框架式结构,以利于节约土地和有效利用空间,场房内上层设有现代化蛋鸡养殖舍和现代化生猪养殖舍,下层设有现代化奶牛和肉牛养殖舍,场内设有饲料加热消毒设施,建一沼气池用于猪粪的发酵利用和能源供给,沼液的出料口和农业用浇水井相邻,以利于沼液的利用,建一水产养殖池养殖鳝鱼或甲鱼以利于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在场房前后的空闲地带用塑料薄膜建小拱棚养殖蚯蚓,为鳝鱼、甲鱼和鸡提供饲料。

三、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按照鸡:牛:猪数量400:1:20的比例进行养殖,以10000只鸡的养殖规模计算,鸡每天消耗饲料2500斤,牛消耗饲料500斤、饲草750斤,饲料按1.10元/斤、饲草按0.10元/斤,共计日饲料成本3375.00元。料蛋比按2.30、料奶比按0.5、料肉比按3.0计算,鸡每日可产蛋1087斤,牛可产奶1000斤,猪每日增重400斤。鸡蛋按3.20元/斤、奶按1.00元/斤、生猪按6.00元/斤,共计收入3478.40元+1000.00元+2400.00元=6878.40元。据资料介绍,在3平方米的池子里养殖蚯蚓,温度控制在15。c—30。c,可养十万条蚯蚓,一年增殖近千倍。有资料称养殖鳝鱼每平方米水池放养100—150尾,水深30厘米,年增重30斤。另外再加上蔬菜、粮食产生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措施

1、投资方式。 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由龙头企业投资进行企业化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增强带动能力。首先应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乡镇企业,要鼓励城市中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形成“重量级”的龙头企业,以发挥其资金雄厚,管理基础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其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2、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选择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粮食和农业桔杆)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水肥资源供给和农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的客观基础。利益联结机制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要能调动各方面、各环节的积极性,要贯彻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要通过各个环节,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一体化,从长远看,龙头企业应该拿出部分利润,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返还给农户,增加农户的收入,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龙头企业以老大自居,以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趋利行为使农户蒙受损失,则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必要失败。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加强价格指导,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

3、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体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农产品补帖、法律等政策,来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

销售市场,加强对市场通讯、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可通过直接财政拨款、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在分析该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践,提出要想做好水产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积极采取五个转变的工作新模式,如从管理转向服务,从事务转向研究,从营销转向行销等。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激增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就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涉及到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不妙,2007年上海市教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3-2006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科类一览表”,其中水产类排在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一份合适且满意的工作,成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及家长最为关注的焦点。而这恰恰说明,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依据社会需求积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自主择业意识,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顺利地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水产类毕业生,我国主要集中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海洋类、农业类高校,数量较少,全国累计举办水产类专业的高校不到40家。我校自1958年就招收水产类本科和专科专业,当时主要有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和工业捕鱼三个本科专业,目前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全部办在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高职专业办在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主要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捕捞学等,近四年的毕业生数量分别为112人、105人、109人、148人,而这几年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也高出其它高校水产类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我校水产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1、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处于下降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用人单位的老总或决策者意识到,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是获得基本素质的教育,而大学生毕业生进入单位后,一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培训才能胜任特定岗位。由此可见,毕业生不再仅仅是专业素养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已经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趋势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培养目标上要更加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校在高考招生时就面临水产类专业生源不足、专业一志愿偏低等问题,因此相比其它专业,水产类专业的生源质量就差一些,再说许多被调剂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端正,又道听途说一些水产类专业就业面窄,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等一些负面信息,对学习丧失兴趣,成绩也处于下降趋势。

2、用人单位越来越希望学生能吃苦耐劳,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还是偏高

水产类专业的用人单位(如养殖场等)一般都办在偏远、不发达的地方(海岛上、农村里),要求学生先下海从事捕捞生产几年(如海洋渔业公司或远洋渔业公司)等,到学校来招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毕业生能吃苦耐劳,能忍受寂寞,但毕业生们根本没想过,他们觉得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家长含辛茹苦的供养,今天还到农村去,还要去当个渔民,心理就有抵触情绪,幻想自己能考上公务员、能到大城市找到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因此,经常会出现一边用人单位急着要人,一边毕业生根本不肯去,或者毕业生想去的单位,但那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等条件比较苛刻,动则要研究生学历等,毕业生根本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虽然我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较高的稳定水平,但就业质量趋于下降趋势。

3、学生越来越希望校院能提供更多服务,但校院提供服务非常有限

考虑到就业的成本等问题,我校的水产类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希望学校或学院能提供足够的用人单位信息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供他们挑选,希望给他们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最好是教授或用人单位的领导、人事资源部经理等,希望校院就业工作人员在暑假期间也能随时为他们办妥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的改派等事宜,但校院由于人员、财力、物力等有限,提供的服务质量往往上不去,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水产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探讨

针对我校水产类专业就业工作的这种现状,笔者与其他一些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积极探索,在实践工作中积极做好五个转变,并取得良好成效:

1、就业工作模式应由就业管理向就业服务转变

由于就业市场快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以前的以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导的工作模式。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开展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加大人力投入,建立学院就业辅导员、班级就业信息联络员制度,建立就业信息网,开通网上就业短信平台,提供就业短信服务,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让生产实习单位变成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想方设法让水产类毕业生多接触用人单位,多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会。同时,学院要和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校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安排校级大型招聘会和面试,而小型招聘会或专场招聘会则由学院负责,要保证让毕业生有问题能够找到合适的机构及时解决。

2、就业工作理念应从营销向行销转变

以前,我们开展就业工作往往将毕业生当作“产品”向用人单位进行营销,自2009年起,我校在就业方面开展的新的工作模式的尝试,主要就是改变以往的就业营销模式,实行毕业生就业行销模式,制定出《浙江海洋学院毕业生就业行销方案》,创造性将市场行销理论引用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对就业工作实行就业行销的思维、就业行销的策略、就业行销的层次。根据此方案,我们对水产类专业毕业生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和学生、班主任、学院、学校四个层次各司其职,采用行销的4P理论,对毕业生采取了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通路策略和促销策略,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3、就业工作机构应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

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低端的事务性工作为主,手续繁杂,重复性高,很容易导致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疲劳感,他们大多被繁琐的工作所束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无力关心统筹规划工作,通常上一学年的就业工作还未结束,本学年的就业工作就已经启动了,这就决定了就业工作始终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劳动中。校就业指导中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以指导学院开展具体的就业工作为主来开展全校性的就业工作。首先,规划一整套完善的适用于未来就业形势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导事务性工作,整合流程,精简步骤,从而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其次,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工具建立就业服务流程标准化模块,并站在宏观角度分析就业形势,量化各项就业指标,提前预判未来就业走势,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信息渠道和长期的招聘合作。最后,主动为毕业生谋求高端就业信息,提高就业的整体质量,为进一步开拓高端就业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快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4、就业指导应从学生毕业前指导向全过程全方位指导转变

以前我们开展就业指导,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目前我们明确提出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全过程就是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或三年生活;全方位就是指多途径、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为了保证能达到全过程全方位指导,我校的就业指导课实行了教学改革,目前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改变以前集中于毕业前夕授课的方式,分三个阶段实行分段教学(模块)教学。第一模块以职业规划内容为主,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涯规划、能力素质培养等内容,在一年级下学期安排12学时;第二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社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暑假安排6学时,要求学生开展职业认知的社会活动,第二阶段在高职二年级、本科三年级寒假安排8学时,要求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研、就业信息采集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招聘现场感受就业氛围,并对职业规划进行审视、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第三模块以求职过程指导为主,包括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技巧、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内容,在高职二年级、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安排12学时,讲授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实务。校院每年都要指导每一位水产类专业学生填写《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让他们对自身的择业观、价值观、成才观问题进行深思,还要涉及对自我、对职业的科学认识,加强自身求职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能力的锻炼。同时积极开展职业规划计划竞赛、就业简历制作大赛,并邀请知名校友、用人单位领导或相关的专业学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努力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5、就业资源应从收集方式向挖掘提供方式转变

在就业资源方面,我校原先主要是靠就业工作人员去收集,这样就业信息量少,时效性差。目前我校已改变以往的做法,注重整合全校力量,千方百计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挖掘就业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友及全校教职工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给学生提供就业资源。一是积极发挥校友会这一巨大就业资源的重要作用。我校十分重视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利用校友会资源,经常邀请历届毕业生代表参加学校及学院举办的联谊活动,为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联系牵线搭桥。相应地,历届毕业生也为我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一些创业成功或任职领导职务的校友还直接到学院来招聘水产类专业毕业生。二是发挥广大教职工在推荐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学生就业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为此,水产类专业毕业生所在学院在广大教职工中积极倡导“学生就业人人有责”的理念,动员全院教职工为学生就业积极献计出力,同时提出每一位教职工至少帮助推荐一名毕业生就业的口号。教职工利用自身广泛的社会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目前,全院已形成了“上下一心关心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和氛围,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林.上海市教委高校38个最难就业专业[N].市场报,2007-07-23(22).

[2]程良越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特色

农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要加以正视,同时对症加以优化,提出更加完善的解决措施,以实现全省农业经济的更高更快发展。

1云南农业经济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1]。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超过4000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2]。

2云南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域面积广而分散,同时,地势险高,土质结构疏松,森林覆盖率较低,这些客观因素对农业产业影响较大。而且,受此影响科技投入较低,制衡着农业经济的发展。2)城乡经济差距显著。云南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不少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到云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相应的产业转化机制还不完善,较突出的分散化经营制衡着产业化经营的速度。3)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科技含量低,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就当前农业经济而言,科研队伍薄弱,科技水平之后,产学研服务体制不健全,产能服务脱节,都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效益提高。4)农业投资渠道单一。乡镇企业产能低,发展缓慢,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高水平发展。农民素质差,投入产出意识差,多数不重视知识投入,而降低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农业投资渠道单一,股份制机制不健全。支持农业发展的款项挪为他用,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3新时期云南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3.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努力自市场要效益

农业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的问题。就此,经济战略的调整,不应体现产出量的多少,更应体现杂卖出多少。就云南本地而言,农村经济的开发,还滞留在旧有模式,不善于商品流通环节的研发,紧抓市场搞农业的思路还不清晰。为此,工作伊始,必须要转变观念,盘活农业经济,先要做好市场调研,不能随大流[3]。

3.2扶持地方特色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交通、教育等服务农业经济的产业滞后,严重制衡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本省也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区域资源,自然景观突出,山地优势明显,可重点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旅游观光业等特色农业经济,以丰富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考虑到云南地区差异性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应体现差异性,增加农产业的特色内涵,为服务农村经济增添活力。

3.3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提升农业经济产能效益

推进农业经济市场化进程,解决农产品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此,其一,做好市场调研,遵循市场规律,加大林业、渔业、牧业等在市场中的比重。着力扩大生态林面积、盘活水产养殖区域、扶持饲料种植产业,根本上提高市场效益。第二,寻求产销市场,实现产销畅通,提升生产效益,减少盲目生产。第三,加快产业化进程,扶持重点行业,扩大优势产业规模,避免分散经营而降低市场竞争力,以获得预想的市场效益。

3.4寻求农业经济新亮点,加快扶持乡村工业

加快云南农业经济发展,在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注意盘活非农经济产业,实现农业、工商业的协调发展。其一,扶持私营经济。加大扶持政策,鼓励私人工业园区,扩大私营规模,带动小营经济产业的发展。其二,推进城镇建设。放宽落户政策,加快城乡沟通,鼓励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其三,多种经济成分并进。鼓励多种经济共融,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为农业经济累计更多资本。

4结语

农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年,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作为。对此,我们应不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提升云南省农业经济生产力。

参考文献

[1]付东梅,刘军.内蒙古投资效益分析——问题、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7,(9):55-57.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 loss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quality, ensure safet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countermeasures

1 湖南省主要生鲜农产品生产现状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湖南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湘熟,天下足”之美誉。湖南的蔬菜、水果、生猪、淡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根据湖南农业信息网显示:2011年湖南蔬菜总产3 337.4万吨,比上年增长6.9%,居全国第7位。水果(瓜果类)总产868.8万吨,其中柑橘458.9万吨,比上年增长18%,居全国第1位。2012年湖南蔬菜面积1 858.8万亩,增长3.8%,产量3 480.91万吨,增长4.3%。水果产量909.3万吨,增长4.7%。2012年湖南出栏生猪5 878.80 万头,比上年增长5.4%;生猪存栏4 245.52万头,增长2.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27.63万头,增长1.0%;出栏牛146.60万头,增长3.6%;出栏羊638.16万只,增长0.8%;出栏家禽41 650.30万只,增长6.1%。2012年湖南水产养殖面积419.21千公顷,增长3.9%,水产品产量220.08万吨,增长10.0%。“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价格平稳,环比增幅在4.3%左右。湖南省近五年主要生鲜农产品生产概况和占全国生鲜农产品比重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对表1进行分析湖南省各类生鲜农产品产量(或播种面积)呈逐年连续上升趋势,除牛奶占全国比重五年来基本上保持不变之外,其余几大类生鲜农产品五年来占全国总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水果、肉类在2012年较2011年有微量下降)。

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湖南省主要生鲜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和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本文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法来进行数据分析。某省份某种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度指数”是指该种农产品在该地区人均播种面积或人均产量除以全国人均播种面积或人均产量而得到的比值。该指数值能反映出某省份某种农产品生产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如果数据值大于1,则表示某省份在某种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则表示某省份在某种农产品生产上缺乏优势。湖南省主要生鲜农产品生产集中度指数如表2所示。

根据对表2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的主要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播种面积)、肉类等的生产在全国有较强的生产优势,水果、水产品、蛋类等的生产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牛奶的生产在全国处于弱势。通过分析,近五年来湖南省的主要生鲜农产品中蔬菜较全国的比较优势逐年上升,水果、肉类、水产品和蛋类也基本保持稳定。

2 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2.1.1 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但现已初具一定规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冷链物流较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速度慢,湖南省也不例外。随着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在逐步扩大,湖南省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坐落在岳阳市的湘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已于2011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该中心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已完成投资

5 000多万元,建设了1万吨冷藏库、40吨结冻库、1 500平方米精加工车间、50个农产品展示厅,中心配套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集农产品加工、冷藏、批发、配送、检验检测和电子信息商务以一体,以岳阳市为中心,辐射湖南省的长沙、益阳、常德和湖北省的荆州、咸宁等地的40多个县市区,年农产品储运、加工吞吐量60万吨,年交易额将达到10亿元。如正在建设中位于湘潭市的湖南金阳城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宁乡双江口镇长兴新区的长沙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位于长沙县黄兴镇的长沙农产品物流中心等。

2.1.2 政府重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涌现,运作模式也逐步增多

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在《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发展冷链物流的任务:完善已有的冷链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出来,一方面推动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冷链技术的推广。如红星冷库、马王堆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五里牌冷库、全洲医药食品物流港、衡阳冷库、湘潭伟鸿食品有限公司、人人乐、新一佳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2.2 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缺乏统一规划,供应链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冷链物流,难度很大。因为冷链物流牵涉的管理、监管部门多,没有从一开始就统一规划,从而出现了企业发展、行业指导、政府监管脱节,造成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混乱。物流是一个系统,采集、仓储、配送、运输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个节点。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湖南省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节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的供应链体系,造成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无法进行有效调节。湖南省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大部分由生产方和经营方来完成,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很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在从事冷链物流作业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考虑本身利益,不利于冷链物流的长足发展。

2.2.2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低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缺失

目前湖南省冷链物流设备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冷链技术也比较低下。一方面根据产业信息网显示,湖南省按公共冷库容量分类属于第三类,另一方面湖南省在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温度实时监控。同时湖南省缺乏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湖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

2.2.3 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

人才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从事冷链物流特别是从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工作,受到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当下也没有相应的职业院校培养专门的人才,大部分靠的是在企业里面跟师傅学,边学边上岗,由此一来很难推动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通过对湖南省开设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调查,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看,大部分是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市场营销、商务经纪与等专业中加入一二门制冷技术等课程,而缺乏系统的培养。

3 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3.1 政府牵头,优化整合冷链物流企业,建立生鲜农产品物流(示范)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

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整合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优化全省范围内的冷链物流节点布局,构建科学合理、适应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有利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冷链物流网络。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利地指导各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防止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偏远地区特色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等问题。建议根据湖南省农业生产的现状,各地建立相应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在岳阳建立淡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在常德、益阳建立柑橘、茶叶冷链物流设施,在衡阳建立黄花菜冷链物流设施,在怀化、邵阳、娄底建立林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等。

3.2 完善地方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逐步推广、引导专业质量认证

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是我们社会活动的准绳,科学规范的标准就是我们工作的标杆。湖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建议根据生鲜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实情,结合湖南省生鲜农产品流通和消费水平,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兄弟省市和国外先进的经验,制定符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和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只有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有根据地对冷链全过程实施监管,确保质量。

生鲜农产品属于特殊商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突出湖南省生鲜农产品的优势,建议引入相关的质量认证体系,逐步推广、引导相关企业参与诸如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MP(良好作业规范)、GAP(良好农业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专业质量认证。

3.3 引培结合,确保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湖南省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全省68所高职学院中,有36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比例高达52%,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招生12 222人,占全省360个招生专业招生人数的2.92%。建议在此较大培养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比如增加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冷藏技术、冷冻技术、制冷技术等相关课程。培养出具备管理学、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制冷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议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从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以推动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 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 2006.

[3] 湘牧. 湘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开业[J]. 湖南农业,2012(3):115-116.

[4] 王彩霞,等. 浅析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J]. 中国市场,2013(42):21-22.

[5] 冷雪霜. 湖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与对策研究[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45-48.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