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范文第1篇

1绩效评价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晋城市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构队伍的基本建立。2012年,市财政局率先在全省财政系统成立了绩效评价科,各县(市、区)也相应落实了开展绩效评价的机构和人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活动,建立了绩效评价专家库、绩效评价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库,机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为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②制度框架的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晋城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 《关于全面推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在项目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相继出台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专家库、监督指导库和结果运用等管理办法,以及评价工作流程、绩效监控和工作考核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并建立了内部协调机制,为规范化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框架。③注重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了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尽量做到了科学、有效和操作性强;从中介机构库中选取了会计事务所,对财政部门和事务所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更快地掌握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方法和规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部门、各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参与人员的操作水平。

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政府部门绩效理念的树立、责任意识的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和预算安排的科学、透明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归结为以下5方面:①初步树立了绩效理念。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现象有所改变。②士曾强了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意识,通过绩效评价办法,有关单位更清楚地了解了我国财政支出所要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自己的责任观念,其职能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用财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意识。③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方面,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整合了财政资源,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了效益最佳的部门,并发挥了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可监督单位合理、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降低资金支出的随意性和自目性。④预算安排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为政府出台财政支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提高了财政决策的科学性。⑤提高了预算透明度,强化了部门活动的社会监督,促进了高效、透明和责任政府的建设。

2绩效评价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正处于逐步完善和提高的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3类问题:①多数单位和管理人员对该工作的认识不充分,对绩效评价工作不了解、认识不足,认为绩效评价没有实际效果,存在拖延、应付的心理和行为。②工作机制不顺畅,保障不充分。内部承担绩效评价工作的机构多样化,上、下级部门没有统一的组织,且人员不足,特别是复合型人员缺乏,影响了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工作上的交流、指导、协调和督办,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③体系不完善。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执行中的监控没有实质性的措施,支出绩效评价局限于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建议

3.1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应充分认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推动部门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单位要将绩效管理全面纳入部门财务工作中,将财政支出绩效与事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在目标、执行、完成、结果反馈、建档存档等一系列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机结合。

3.2完善绩效评价的体系机制

完善绩效评价的体系机制时,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绩效目标、监控、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机制、数据库、专家团队和档案管理等制度办法,完善预算单位的资产配置、支出标准等体系建设,制订系统、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建立分级、分层、分类、适用、便于操作、实施的细则和业务规范。②构建完善的评价方式方法体系。根据各类项目资金的功能作用、绩效目标和具体要求,确定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法和最低成本法等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事实客观评价。③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对绩效目标的研究设计和修订补充,建立符合各目标的内容,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细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库;构建体现计划、行业、专业和历史等各方面特点的各类评价标准,体现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和经济性原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3规范评价,提高工作质量

要加强绩效评价培训和交流。有关单位需组织专门人员对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评价专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以座谈交流方式或论坛形式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强评价质量检查,建立绩效自评和社会中介机构等评价报告抽查审核机制,定期实施报告质量的评审、考核和通报,报告质量与业务委托相结合;建设完善的绩效信息系统,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平台,强化数据整合,增强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和预算编制监督,重点检查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执行力度的监督,重点检查目标的实现程度,使评价工作客观、公正和有效,并及时报告情况和结果公布。

3.4增试点扩范围,加大管理深度

在增试点扩范围,加大管理深度时,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扩大绩效评价试点。各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要大大低于本部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各地开展的比例要逐年降低。②全面实施项目单位自评。各单位要按资金性质、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自评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抽查,杜绝走过场行为。③推进各主管部门的绩效评价。指导各级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对所属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主管单位部门的桥梁作用,提高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统计方法

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能够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水平,使决策者及时根据公众的建议和要求更好地预防和解决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同时,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也将对提高人们的环保管理参与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对相关理论的思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中公众意见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选择合理的公众

公众的代表性是影响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广泛的代表性有利于吸取多方面意见,便于综合权衡。

一般来说,参与评价的公众人数越多,其有效性就越高,但它的成本和操作难度就更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把受影响区域内的公众都作为调查统计对象进行调查统计,而是从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调查统计样本,并对评价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人群赋予不同的权重,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来保证公众参与意见的客观公正。对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权重的设置,可以采取不同的赋值原则,既可以根据被调查统计人群环保意识来确定不同的权重等级,也可以以实际公众的自身条件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距离项目远近等指标分成不同类别,再赋予不同的权重,以确保得到的信息能较好地代表项目评价范围内群众的意见。特别是要重视受影响较大人群的意见,尤其是邻近项目建设区域的居民或农民。如,在某公路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为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主要社会影响为占地拆迁,可考虑将人群按以公路中线为中心向路两旁按照距离等级区来划分,离中线越近的权重值越大。

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中公众意见的统计分析方法

1.做好现场调查统计工作

在环评初期做好现场勘察工作,是保证调查统计问卷科学、合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进行现场勘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评价单位对建设项目的理解偏面,不能科学地对建设项目的污染进行预测,因而所做出的结论也是不完整和确切的,因此,做好问卷调查统计前的现场勘察工作至关重要。现场勘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情况、社会环境,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敏感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等四个方面。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了解调查统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关被调查统计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分布、职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可能,还可以对被调查统计对象所在地区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标准等等做一些调查统计。这种认识和了解对于设计调查统计问卷,特别是对问卷中具体问题的形式、提问的方式、所用的语言等等有着极大的帮助。

2.科学设计调查统计问卷的内容

根据项目的特点,要对调查统计问卷的内容统筹安排,科学设定,在询问内容设置和调查统计题目类型方式进行合理搭配。

考虑到问卷调查统计的对象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环保意识也高低不同,所以调查统计问卷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客观题)。这样可为被调查统计者提供可以选择的答案,被调查统计者回答问题方便,回答需要的时间。对调查统计者来说,便于统计处理和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由于事先给出了有限的答案,避免了出现开放式问题中那些不相关的回答,导致难于统计处理,使调查统计失效的情形。在客观题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倾向性和引导性,问题的提法和语言应该具有客观性。

3.调查统计问题通俗、精简、有效

我国民众,特别是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民众由于环保专业知识比较匾乏,甚至一些民众的文化素质还很低下,因此,在调查统计问卷的内容描述上,为保证公众对调查统计问题的准确理解,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化术语,用民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描述方式来设计问卷,如将评价地表水质量的等级的术语“是否满足比表水环境iv类水质标准”改成“是否不影响灌溉和养鱼”,会使民众对环境问题一目了然,对调查统计内容能够给予客观正确的判断,使公众参与真正收到实效。另外,问卷所包含的问题越少越好。一份好的问卷首先应该是集中在研究目标上,没有多余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对调查统计者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问题的质量要高,问卷中的问题应含义明确、概念具体、答案恰当、形式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填答方便。在某种意义上,一份高质量的问卷应该具备法律条款那样的性质:清楚、明确、适合所有对象。

三、畅通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

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核心。要做好公众参与工作,首先要保证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畅通。畅通的信息渠道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收集两方面。

信息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项目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生活物质等资源及建设项目所采取的环保措施。若公众对项目不了解或对项目的有关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则无法对项目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应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信息会等现代传播媒介将下列信息告知公众:告知公众即将开始的工作计划或者己经完成的工作结果;告知公众如何进行有效参与,以便有兴趣的公众可以参与;使公众知道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原来计划中己经发生变动的情况;为所有公众提供获得信息的平等机会;确保公众有机会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让公众知道审批机关将全面地认真地考虑公众的意见;寻求得到全面的公众意见,不仅有专家的意见,而且有民间团体、环保组织和其他感兴趣的组织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丽琴.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企业技术开发, 2006.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绩效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基层工作者,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从而达到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现状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高校都在尝试制定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评机制,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发展性评价。从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视工作评价、忽视个体发展,重视定量考核、忽视定性评价等问题。大多着眼于对辅导员工作的优劣进行评定,而较少从促进辅导员个体发展,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角度去考核,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斗志,考核效果不佳。

2.评价体系不科学。高校普遍没有形成与辅导员岗位相协调的考核机制。有的直接将辅导员考核与干部或教师考核等同,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按同一程序进行,考核结果难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有的虽然制定了专门针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但这些考核指标不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辅导员个人成长相结合,考核只限于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没有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3.评价方法不健全。国内的理论研究普遍赞同通过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优化辅导员考核工作,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并重。但在高校具体实践中却又往往陷入人事考核的思维困境,普遍采用以学生工作甚至是学生成绩为基础的指标细化法,而辅导员的“德”、“能”却很难量化,这种评价方法片面的看重辅导员的外显业绩,忽视了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内心体验。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借鉴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和以往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的经验,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理念与态度、工作能力与成绩、工作评价与反馈。

1.工作理念与态度。工作理念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工作的指导思想,辅导员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工作理念决定着其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实绩转换的“中介”,对辅导员工作态度的评价应将形式与实质结合起来,工作态度是思想素质和工作理念的具体表现,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

2.工作能力与成绩。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本身所具有的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在设置辅导员工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时应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等多方面考查。工作成绩是辅导员主观努力并得到认可的劳动成果,它是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具体体现。在设置辅导员工作实绩评价指标时,可对思想教育、学生组织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咨询服务四个二级指标加以考察。工作实绩指标是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它既包括了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成果,如班风学风建设、日常安全与稳定工作等,也包括了专项工作成果,如特困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工作评价与反馈。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校应成立校辅导员考核领导小组,辅导员的日常考核及年终部分测评工作由各院(系)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辅导员评价考核应该是由辅导员自评(个人总结)、学生测评、院(系)考核小组测评和辅导员互评等四部分内容和考核办法组成的工作评价体系。

辅导员对照考核的内容,对本人的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提交述职报告等相关材料,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由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组织落实学生测评,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网上评价,掌握辅导员工作成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将统计测评结果报学生工作部(处);各院(系)考核小组根据辅导员平时表现情况,对照辅导员个人总结和学生测评结果,填写测评表,对本院(系)辅导员进行测评;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落实召开辅导员民主测评会,每位辅导员用3~5分钟述职,然后辅导员互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辅导员考评工作的难点,辅导员考评工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1.明确评价主体。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和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老师以及学生都有广泛地接触,他们都应该成为辅导员考评的主体。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不宜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如果采用绝对化的评分方法,易导致辅导员满足于完成量化工作,不利于开拓新局面。

2.改进评价形式。采用网络实名测评,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事求是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的平台,辅导员要正确对待测评结果,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次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宜采用业绩模糊评价方法,笔者较为赞同。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其工作评价涉及多方面,综合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例如: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值体现,只能通过优劣等级来表示。因此定性评价是综合评价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方法,一些可以用数据来明确的工作可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如学生日常违纪情况、学生考研比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等等。

3.丰富评价方法。在辅导员工作评价中,应把他评与自评、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包括定期与不定期考核,对阶段性及基础性工作进行考评;集中考核主要在学期末和年末,通过对照考评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形成最终考评结论。

参考文献:

[1]何树莲. 关于改进高校辅导员考核工

作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9).

[2]张坚. 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

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07,(8).

[3]陈瑞三,胡立男. 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工作评价 军队院校 多模式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31-03

【Abstract】Under the context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multi-model teaching evaluation becomes the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trend. The military authorities, military academies and troops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together. The structure of multi-model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be made under consultation among authorities, academies and troops. The content of it should consist of input and output procedures.

【Key words】Teaching evaluation Military academies Multi-model

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多模式,是指军队权力机关、院校和部队共同参与的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多模式不是将军队权力机关、院校、部队的任何一方的评价目标作为唯一的出发点,而是综合考虑各主体的要求,并加以平衡,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协调、整合,使军队权力机关、院校、部队得到各自所需的合理配置,从而制订出能够反映多方利益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运行机制,并加以实施,因此称为多模式。

一、教学工作评价多模式建构的背景与意义

1999年我国吹响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经过连续三年大扩招,于2002年规模达到1600万人,提前实现了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升入学率15%的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学的迅速扩招和发展,尽管带来了教学条件、学科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但符合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符合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和综合国力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然而,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比关系,它要求调整相应办学理念,并在新的理念下变革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

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则应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质量观。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建立多元化分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实现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的相应转变。如美国深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其大众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英国高等教育仍采用传统的单一学术标准规范所有高校的人才规格,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简单地扩大为大众化教育的标准,对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这些非尖子型高等教育部门也按照尖子学校、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要求,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缓慢。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评价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发展。

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复杂体系中,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学生个性也是多样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别的高校也有不同的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这决定了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以利于分类指导和评价。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凝固封闭的思维定势。显然,用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衡量教学型大学,用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衡量其他层次、类型的学校都可能产生揠苗助长的后果。我国大学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拔尖的科学家;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律师、教师和各级干部;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每类高校,都可以有重点高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校。对各类高校的评估,不应是一套而应是多套评估标准。每所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由此可见,大学评价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和历史必然,在中国大学评价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应支持各类教育评估机构和各种大学评价形式的存在,并促进各类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鼓励形成各自的特色,逐步提高中国大学评价的整体水平与质量,而不是包揽一切,独家经营。

二、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多模式的运行框架

所谓多模式,是指军队权力机关、院校和部队共同参与的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见图1)。多模式不是军队权力机关、院校、部队的任何一方的评价目标作为唯一的出发点,而是综合考虑各主体的要求,并加以平衡,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协调、整合,使军队权力机关、院校、部队得到各自所需的合理配置,从而制定出能够反映多方利益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运行机制,并加以实施,因此称为多模式。

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多模式的基本运行框架可用图1来表示。

三、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多模式的结构

从整个军队体系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军队权力在院校起主导作用,包括军队院校中远期发展纲要,主体规划、年度工作指示、评价标准等指导和引导着军队院校建设;二是部队力量起引导作用,部队长期以训练大纲为依据,以训练考核为支撑,通过训考结合、等级评定等措施,将部队训练质量关于人才的影响因素,通过正规渠道反馈给院校;三是院校自主管理起主体作用,院校的内在逻辑将会深刻影响着院校的全面教学训练工作。

1.内容结构体系

内容结构体系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军队权力机关,应该根据部队战斗力需求,测算部队第一岗位人才需求状况,按部队武器装备作战岗位需求,确定院校专业目录、类型和类别,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额和培养目标,下达各院校训练任务规划并要求遵照执行。由此,权力机关应该制定完整配套的学科专业规范,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供各院校参考,同时反馈给部队验证落实。二是各院校应遵循权力机关下达的教学任务书,落实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三材建设体系及标准,供院校教学人员使用。院校为此要制定院校发展建设规划及建设目标。三是部队要结合实有武器装备情况,配合军队权力机关确定第一岗位人才需求,力求做到准确可靠,使机关、院校培养人才做到有据可依,并结合部队战斗力训练,及时向权力机关和院校反映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为此,需要有明确的部队人才培养建设目标体系。

为充分利用教学评价这一杠杆作用,需要军队权力机关、院校、部队在各自目标体系需求的状况下,制定各自且代表各方利益的建设标准和便于检查落实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军队权力机关,应该站在全军的高度,建立自身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主要在宏观层面,其内涵应该落实到院校具体的工作层面。作为院校应该以院校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在上述单、双模式基础上,有继承和创新。经过实践检验,应以双模评价内容体系为基础,附以基础和创新。作为部队,即用人单位,应该以部队日常训练和战备演练为基础,按照训练大纲要求,提出自身人才需求目标要求,并通过部队考评,对院校人才提出人才培养的评价考核体系。

经过认真分析,在保证各自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三方需求的军队院校多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制定出各分项的运行机制,加以落实。

2.生存环境

在军校建设和发展的里程中,人才建设成为全军关注的焦点,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军队权力机关、部队和院校时刻紧密相连,每次的院校调整、精简,一般是军队权力机关根据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然而制定全军的整体调整改革方案,首先在部队调整试点运行,并全面铺开,其次才是院校调整改革,在长期的军队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互支撑、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独立运行的实体。军队院校的改革目的就是为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学工作评价长效运行的目标也是为了从教学进行中,从各个节点和年度上把握好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因此军队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赋予给军队全体乃至院校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如军队权力机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确定了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部队制定训练考核大纲,对院校毕业的人才,提出了先行要求;院校依据任务、专业目录,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和人、才、物支撑体系,保证教学施训过程按要求正常运行。

3.主体与权力结构

从本质上说,多模式是军队权力机关、院校和部队为实现其各自的高等教育利益和质量需求,通过教学工作评价保持长效运行而进行博弈的结果。经过三方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各个主体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的权责划分,即院校自主管理、军队权力机关客观调控、政策制导,部队参与监督,及时反馈信息,三方分工协作,共同承担教学工作评价运行职能,从微观层面就担当起质量保障的职能。

从影响多模式运行的力量来看,军队权力机关、部队和院校均在院校教育评价长效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三者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形成鼎立之势,是一种均衡、稳定的权力结构。

4.政策与过程

(1)评价运行模式的目的。在多模式中,不仅在于其实质性目的,也在于其工具性目的,其目的包括:自我诊断与改进、激励院校及其各成员长期坚持,努力工作,确认院校从事专业活动的资格,维持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确定院校的绩效责任,向军队机关,部队用人单位和报告评价指标落实状况和质量信息;鉴定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评定其质量等级,引导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为军队各级机关或个人提供决策意见或政策建议,收集与传播院校质量保证过程的终结经验,推动有目的的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深入持续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2)运行模式的组织。为实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院校、军队权力机关与部队合理的分工与协作,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承担评价运行模式的各项活动。一般而言,院校在其内部设有包括院、系(部)、处、室在内的组织机构,负责正常的教学工作和以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为标准的质量保证活动,旨在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外部评价需求,向军队权力机关和部队提供评价信息和质量证据,以争取外部的信任和支撑。

军队权力机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发挥教学工作评价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其一,通过立法来构建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将评价活动置于依法治校的轨道上,使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二,通过政令、政策、条例、法则、通告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等行政措施对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进行调控;其三,通过“利益驱动”,即拨款奖励、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评价、专业评价、教学奖励、领导晋升等措施,间接地诱导高等教育机构的行为,实现对其目的的影响;其四,通过阶段性、不定期的教学工作评价,与有关决策相联系,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坚持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部队参与监督院校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抓军事训练大纲的落实,及时评价军队补充人员适应和提高的程度,及时通报不同院校人员在部队的建功立业的政绩情况;二是以军事训练大纲为依据,通过毕业学员早期的训练,比较各院校学生的适应性,分析确定已分配到部队的学员适应其头三脚存在具体问题及原因,并反馈给军队权力机关与院校,便于及时修订评价指标,把握院校训练的导向作用。

(3)评价运行模式的内容。从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的内容上看,院校内部侧重于过程评价,以过程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不断监控教育质量,达到及时纠正偏差的目的。军队权力机关主要通过立法、行政、财政对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途径,对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施加影响,侧重输入评价。部队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用户,其判断教学工作评价的标准就是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部队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它侧重高等教育的输出评价。因此,从整体上看,多模式教学工作评价内容涵盖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

(4)程序与方法。随着教学评价工作的运行,以评价为基础的具体的方式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系统性。目前,国家高等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评价、认可、审计、基准四种,评价对象涉及院校、学科、专业、课程主题,评价方式与不同的评价对象结合,形成了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院校认可、院校评价、学科评价、专业基准等多种评价类型。

工作评价意见及建议范文第5篇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项目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建立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执行主体按照既定的工作要求投入工作,通过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自我控制和监督,保证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实现效益最大化。

2建立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中提出要遵循: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一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由此借鉴以上这些原则及笔者的工作经验,尝试建立一个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单项审计业务质量的衡量标准。

2.1工作总体要求(1)切实确保审计质量。审计组应按照企业的要求,配备称职的审计项目主管和足够的审计人员,严格履行审计程序,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认真深入地进行审计检查,客观披露并认真分析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2)及时汇报,充分沟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认真、充分地与内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沟通,做好取证记录,及时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内审部门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的数目和质量作为考核与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3)及时、高质量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按照内审部门的要求,在一定时间限期内提交审计报告初稿,并根据内审部门意见与建议,对审计报告进行核实与修改完善。

2.2建立评价指标建立指标有利于将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转化为可量化考核的内容,通过对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因素的分析,现尝试将考核指标划分为一个两级的指标体系,见表1。

2.3设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设定一个衡量标准。如在时间、效果、展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一个界定。评价标准的设定会因不同项目而有所不同,例如发现主要问题数量与质量,应该因应被审计单位规模和业务量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做好质量控制,避免“一刀切“。量化打分直接影响到对接受评估单位的评估结论,是评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每个评估要点的各方面因素,做出客观的专业判断。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