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试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17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37-02
[本刊网址] http://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民族希望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富有极其重要的责任。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改善他们对民族的误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可以使他们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责任;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学、政治、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多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方式也将发生极大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时展,高校在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中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
二、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的教育现状
(一)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缺少有关非物质文化的课程
高校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忽视了这部分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学、民间文学两门学科都没有纳入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国内有些高校尽管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但是学校领导一般都不重视,不对这些科目做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只把这些科目当做选修课程,这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高校严重缺乏从事非物质文化教育和研究的教师
由于高校忽视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使得很多高校没有学科专业作支撑,导致高校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教师较少。有些高校的很多非物质文化教师都是从其他相关学科转行过来的,有的教师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训练,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水平较低,保护意识淡薄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其他相比,它有科技文化、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等优势,而且,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还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主力军,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水平较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有近80%的大学生甚至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都说不清楚,只有5%的大学生经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的对策
(一)高校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的课程,构筑学科体系
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现状归根到底源于领导的不重视,因此,要想改善这种局面,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必须从制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予以保证。教育部门应该在高校设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学以及民间文学专业,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在教师配备、活动经费等方面扶持一些较好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课程,并支持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另外,高校不能只局限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此,高校除了对已有的专业重视外,还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其他的相关专业,从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体系。
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普及知识、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标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联系社会现实,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传承中华文明。
(二)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保障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后,还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对于现在在职的非物质文化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的整体水平,最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高校也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提供保障,积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科研项目的开展。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的方向有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民俗、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语言、地方艺术、古代工艺、遗产旅游等方面,研究体系趋于完备。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形式主要有研讨会、学术讲座、参观、座谈、项目合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推进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必须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
(三)高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非物质文化氛围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乏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纪录片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讲座、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欣赏、保护文化遗产签名等多种方式向在校大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激发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进行参观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唤醒自己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教育是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深入民间,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活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并以影像、图片、实践报告等形式对这些资料进行展示,以此让在校大学生真正近距离地了解文化遗产的现状、认知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熟悉文化遗产的操作技艺,从而增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培养、锻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拓了新的方式。新时期,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教育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用新思想、新技术改进原先的教育模式,提高非物质文化的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开展各项活动的人才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效果关系到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必须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豪,孟秋莉.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12(7):1007-1100.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
在制定项目管理策略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还要对这一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在项目管理计划中,要制定项目管理培训沟通计划,这项工作对项目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很多管理人员会忽视这项工作,由于没有制定完整的沟通计划,所以项目沟通管理一直处于比较混乱的形式下,影响了沟通的效率以及质量。项目沟通可以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沟通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了项目经理的业务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所以,高效的沟通体系一般只存在于项目经理的大脑中,缺乏书面计划,只是口头传教的方式效率比较低。只有对沟通计划方案的编制进行规范,才能提高沟通的效率,通过以往项目管理的经验,项目经理可以总结出书面的计划报告,通过书面文字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教育,通过经验交流的方式,可以实现信息与经验的共享,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项目管理中包括多项项目沟通计划,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组织结构以及项目干系的相关信息,项目经理要了解组织结构中沟通需求对组织计划的影响,项目经理需要定期向项目管理部门递交分析报告,这也是沟通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管理中包含多个项目干系人,为了保证其利益,要对项目干系人的需要进行调查,还要认真考虑并尽量满足其要求。在项目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项目干系人就是客户,其次还包括项目经理等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沟通体系后,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可以掌握不同阶段,项目干系人需求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到客户的偏好,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分析与处理这些信息,在制定沟通计划时,要保证沟通系统的完善性以及全面性。
二、保证沟通的及时性与积极性
在项目管理中,要保证沟通的及时性,要快速提取沟通内容的要点,还要及时解决沟通中提出的问题,要保证项目信息沟通的时效性。在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存储时,也要提高工作的效率,一定要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性,这样可以保证沟通的目的尽快达到。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负责信息的传输以及中转,其主要责任就是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项目经理一定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工作,还做好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工作,还要对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问题进行协调。另外,公司与外联公司之间的沟通也是通过项目经理完成的,所以,项目经理的工作繁多、责任重大,其必须发挥出重要的沟通与协调作用,才能保证项目管理沟通策略的完善性。
1.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项目管理中包括多个业务部门,项目经理首先要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要对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分析,还要总结出重点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发挥协调的作用,还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以项目的整体性为前提,使各个部门了解到项目组的实际困难,要尽量解决部门提出的问题,使部门之间相互理解。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所以,项目经理也需要请业务专家进行调节,可以使业务专家参与到沟通讨论工作中,使其做技术上的引导。
2.做好与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所以项目经理需要与不同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由于一些部门的领导权限要大于项目经理,在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干扰与限制,为了保证沟通的效果,项目经理需要定期向部门领导汇报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请部门领导作出重要的指导,并给予一定支持。项目经理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与部门领导进行沟通,根据不同部门领导的权限,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还要降低沟通的成本,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针对原则性问题,不能由于权限而向领导妥协,一定要坚持原则,对承诺的问题一定要兑现,这样才是对项目负责的表现。
3.做好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
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规模较大的项目主要是与各应用的专业经理以及架构师之间的沟通。在某厂改造项目系统测试阶段,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关于提交的测试问题数量存在争论,开发经理认为测试部门提交问题重复,且数量过多;而测试经理认为项目办对于测试部门给出了测试标杆值,他是按照这个来执行的,而且他认为开发经理一味偏袒开发人员,且拒绝修改的问题答复过于简单。
从这个案例当中,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项目经理接收到各方面信息之后,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因为这个结论很可能是以偏概全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确认。同时在沟通过程当中项目经理要做到立场的合理切换,有时候要站在项目的立场上、有时候站在专业经理的立场上。最后一点就是要坚持项目管理过程当中的公正、公平原则,对项目所涉及应用不偏不倚,只谈问题的解决不谈其余的个人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考试内容 组织与实施 问题与建议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制约作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如何科学地制定考试内容,如何组织与实施考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何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如何克服高职院校考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考试内容的确定
1.考试内容必须服务于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这种服务应该兼顾两个方面:对学生而言,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对社会而言,学校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不但要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而且要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设置教学和考试内容。
2.考试内容必须服务于职业需求。
高职教育的质量不能仅仅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要求提出来,更重要的是注重相关职业对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要通过职业的需求反映出来。否则,高职院校自认为培养的学生从学科的角度衡量都有很高的标准,但是企业、社会不认可,学生不能就业,那么对企业、对社会来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合格。所以,高职院校要摒弃以考核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做法,对考试的内容要有科学的规划,要结合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设置考试内容;考核学生是否合格时不能仅仅看其课程考试的合格与否,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一定是学生必须和应该掌握的,并且是社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
二、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考试组织与实施是否科学与规范,对考试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研究与管理,建立考试保障体系,确保考试的科学与规范。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要健全考试的领导管理机构和考试管理制度,对考试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要成立以教务处及各系部领导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考试工作的领导,各系部要有专人对考试工作进行检查与管理。要针对考试工作制定相关的规定和办法,使考试工作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生学业质量考核管理办法》、《试卷批改与归档规范》、《教学质量分析的规定》、《考场规则》、《监考守则》、《考场违纪及舞弊处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考试中的各项工作及问题的处理也必须按章行事,避免考试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教考分离,规范命题。
为了在教学与考试之间构成一种良好的制约关系,积极推行教考分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考分离既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更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为了确保考试试卷的命题质量,加强试题库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试题库建设有利于试题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有利于命题紧扣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平和标准,有利于试卷的深广度、难易度、区分度、题型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有利于保证命题规范性。试题库内容要能够准确适时地反应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对试题库要进行不断更新和充实。
3.正确引导,以考促学。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宣传,让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在考试过程中要加强对考场的巡查,对考试中的舞弊者要进行严肃处理,杜绝考试舞弊和违纪现象,减少考试的负面影响和危害,确保良好的学风、校风。
同时,还要让学生对考试有正确的态度,让他们知道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自觉发挥考试的反馈作用,学会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找出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4.认真分析,以考促教。
考试结束后,要认真组织阅卷工作,采用流水作业的形式,严格按照标准对试卷进行认真批改。教师要对学生成绩及试卷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解剖,找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试卷分析报告中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
5.加强检查,确保质量。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多,课程门类多,职能部门对具体教学情况不可能完全了解,仅凭主观印象无法评价出各门课程教学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是否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务处及系部的管理者在考试前后要对试卷的命题情况、批改情况、教师对试卷的分析情况、试卷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及时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考试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三、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认识不科学。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存在对考试认识不科学的现象,一些学校和教师以为考试就是对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对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进行考查;认为考试的作用就是检测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或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校和教师在考试中充当了检查者,学生成了被检查者,教师和学生成了对立的两个方面,考试成了阻碍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2.要求不规范。
由于部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全面、对学生的学习缺乏信心和责任感的欠缺,因此,他们一是在考试命题时题量、题型、知识覆盖面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二是只注重知识记忆和简单应用,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三是在组织复习时会给学生透露部分考试内容,监考时不能认真履行职责,阅卷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对试卷进行批改,试卷分析报告往往过于简单或将责任都归结于学生,总结改进教学的方案不够全面。
3.态度不端正。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管理工作者和教师对考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对考试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考试就是教师检测其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而分数则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于是,学生对考试有不同的态度和认识,部分学生对考试有一种恐惧感,部分学生对考试无所谓,他们大多寄希望于教师在考前能透露一些考试内容或寄希望在考试中舞弊。他们把考试当成一门学科的终结,而没有把考试理解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进工作,确保考试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二是要充分运用考试的反馈功能,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让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教学质量提高的理念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三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是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是要着眼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用这样的质量观指导教学及考试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慧.对高校考试问题的认识与思索[J].教育探索,2001,(11).
[2]付玉艳.试论考试的困惑与索解[J].社会科学家,2005,(S2).
[3]杨全美,宋来忠.对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2).
[4]解媛,吴利明.对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