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用的股权激励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估计有许多公司人对这件事的理解都跟以上类似。总体而言知道这肯定是好事,但究竟怎么个好法,限制有哪些,风险有哪些,具体到我们在求职和离职的时候,这事儿对于我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了。
按照通行的解释,期权、原始股、虚拟股等等这些都被称为股权激励,也就是公司以赠送或低价出售公司股票的方式作为激励手段,以达到奖励和敦促员工工作的目的。由于之前大多数公司的股权激励主要面向中高层员工,或者创业公司中的核心创始团队,所以很多公司人对它的具体含义了解有限。
但这种激励手段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公司员工基本层面。根据怡安翰威特的《2012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已经有309家上市公司采用了股权激励的手段,其中2011年就有116家。并且还有更多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以及未上市的创业企业都在计划推行股权激励方案。
作为这项激励措施的潜在受益方,公司员工往往习惯性以对待公司福利的心态来处理。但很显然,它与传统的福利措施有很大区别,应该严谨慎重地对待。《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相关专家,希望能帮助公司人厘清这个概念。
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
现股激励
公司以赠与、出售或其他方式,直接给予员工一定份额的实股,此后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我们通常提到的“原始股”激励也属于这种方式,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按照股票的票面金额向员工赠与或出售公司股票,股票上市之后员工可以享受股票溢价。
股票期权
公司授予其员工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固定的期权价格购买一定份额的公司股票的权利。领到期权时,员工并没有获得实际的股票,而是获得了一种权利—可以在未来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并且只有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时,才可以行使这种权利,这时被称为“行权”。若行权时股价低于约定的价格,员工可以选择放弃行权而不会有损失。股票期权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股权激励方式,并且更适用于处于快速成长期、股价具有大幅上涨空间的公司。
限制性股票
员工在获得股票后,公司会附加特定时间或达到特定业绩才能出售股票的限制条件。限制性股票的收益并不像股票期权一样来自行权价和股票市价的差异收益,因此被更多处于稳定期,股价波动幅度不会太大的企业采用。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员工必须出资股价的50%以上来购买限制性股票,而不能采用赠与的方式。业绩股票
公司与激励对象约定在达到某个业绩条件时授予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并且在此后的若干年内,激励对象需要通过业绩考核才能获得兑现股票的权利,否则未兑现的业绩股票将被取消。
虚拟股权激励
以股票作为标的,通过模拟股权价值的变化,以现金方式来结算激励对象所能实现的收益。这种方式不涉及真实的股东权利,也不会改变公司的股本机构,所以被激励对象并不是公司真正的股东。很多不愿意股权结构发生改变的公司往往选择采用这样的股权激励方式。
公司会如何设定股权激励方案?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定通常是由大股东的意见占主导,他们来决定会选择采用哪种股权激励方式或是激励方式的组合。在制定出一个初步的股权激励方案后,公司一般会请部分激励对象参与激励方案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作参考。
尽管设定方案是公司层面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公司人作为直接利益相关方,适当的背景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下几点是公司制定方案的时候通常会考虑的因素:
激励对象的范围
股权激励很少是全员福利,尽管确实存在这样做的公司,但毕竟这种激励手段涉及到公司的股东利益,其成本也会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因此公司总是优先考虑对公司主要业绩来源的核心骨干员工采用股权激励的措施。
根据怡安翰威特的《2012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报告》显示,受激励人数占授予时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6.1%,上市公司最关注的激励群体是执行董事/高管与中层管理人员。“一般来说,公司会根据人才的市场稀缺程度、人才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和竞争对手采用的激励实践来决定激励的范围。一般对人才依赖度比较高的企业,比如IT公司、高科技企业,他们的股权激励覆盖范围相对较大。”怡安翰威特中国高管薪酬研究中心负责人倪柏箭说。
激励实现的业绩指标
最通用的两种激励方式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二者都涉及到需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才能行权或者处置股票,因此公司如何为被激励对象设定合理的业绩指标就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执行股权激励时,公司通常会设定有2至3个既反映公司整体经营质量与状况,又能反映股东对企业短时间内经营要求的业绩指标。”倪柏箭表示,公司设定业绩指标一般会考虑:与股东价值相关的公司市值提升、全面股东回报,利润规模、销售收入、营收规模的增长,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以上这些都与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有关,但同时有些公司还会针对激励对象的个人业绩或所在业务单元的业绩做出一些相关要求。“不过通常个人业绩仅是作为激励的门槛指标或退出指标。比如业绩在公司排名末尾的员工就不能参与股权激励计划或行权等。”倪柏箭说。
行权价格的确定
根据倪柏箭的介绍,非上市公司在确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时通常会先按照原有股东的持股成本,然后根据员工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获取股权、拟定的行权定价是否会带来额外的财务成本,以及拟定的行权定价是否能在公司实力上升后给到激励对象足够的利益回报等方面来进行衡量,最后再确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
行权或兑现的分期
公司在采用股权激励时一般都会采用分期行权或兑现的方式,常见的分期方式是在3年期限内,让激励对象以4:3:3或者每年1/3的方式行权或兑现。“这是为了避免一次性行权之后员工不再关注后面2至3年的业绩了。并且从保留员工的角度来说,也是增加员工跳槽成本的方式。”中智薪酬绩效管理资讯中心副总经理、咨询总监佟虎说。
当股权激励作为一种福利
公司一般是这么想的,如果把员工的收益与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当在公司市值获得上升的时候,员工就可以获得收益,那么员工自然会有更大的工作动力。“让员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公司的股东,是所有者,这种感受的激励效果是最大的,这样员工就会主动去关注公司的股东利益和股东价值的变动。”倪柏箭认为,没有真实股东权利的虚拟股权激励就会因为缺少这种“所有者的感受”而使得其激励效果相对不高。
当然,公司采用股权激励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留住现有员工,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员工加入,尤其是股权激励的对象往往是公司的中高层或者核心员工。佟虎表示“股权激励往往被称为企业的‘金手铐’或者‘金色降落伞’,属于一种有效地吸引和保留员工的手段。招聘时求职者会把它作为企业回报机制的一部分来衡量,而跳槽时,也会更多考虑手上没有行权的股票所增加的跳槽成本。”
此外,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激励方式。对于使用股权激励的公司来说,它们给员工提供激励的回报收益,其成本中的大部分是来自资本市场。“比如采用期权的方式,公司每给员工提供10元的收益,按照目前的会计准则,公司的成本大约只有3至4元。”倪柏箭说。
公司人应该注意
风险问题
股权激励并不像公司以现金形式发放给你的工资、福利,它会受到公司业绩、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
期权是可以在行权前放弃的一种激励方式,但这并不代表你行权之后没有风险。目前国内可以获得的股票增值权都需至少出资50%购买,这意味着当股票市值跌破一半以上时,限制性股票的持股人仍会受损,尤其在限制期内,你甚至不能抛售止损。相对而言,虚拟股权由于直接以现金方式结算,才算是真正风险为零。
佟虎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评估风险:首先是获得的激励是否需要支付成本,需要慎重对待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对公司整体业绩和对市场预期的了解,若公司的业绩提升预期不佳,或是股市整体长期疲软,就要谨慎接受获得成本高的激励方式;此外,如果受到激励的公司人并不处于公司高层,对公司经营的完整信息并没有对等了解,也应当慎重评估股权激励风险。
话语权有多大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公司会邀请部分核心员工参与激励方案的讨论之外,公司费尽心思“挖”来的员工有时也会在制定激励方案时有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争取的权益包括个人获得激励的成本高低、行权或兑现要求的业绩条件和激励股权的数量。
换句话说,就是公司人作为接受激励的一方,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你依然可以想办法争取利益最大化。股权退出问题
对于还没有行权的股票期权来说,员工离职时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将其作废。但如果你并非主动或因过失而离职,也可以尝试与公司协商将手上的期权以折现或其他形式补偿给你。
普华永道最新的《2008中国市场股权激励调查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将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和评估其现有长期激励方案的有效性,并从工具选择、授予目标范围确定、授予量和分配方法、设置具有风险调整作用的绩效衡量指标等方面精心设计新的长期激励方案。
虽然大部分受访公司对长期激励持有正面的态度,对于他们现有的长期激励计划也表示满意,但是他们中的许多公司也对经济危机影响下市场波动的加剧感到忧虑。
尽管股票期权是目前最常用的长期激励工具,然而,多数受访公司正在质疑其有效性,因为大部分期权目前的市场价低于其行权价。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应该探索使用其他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激励目标的、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少的长期激励工具。绩效指标被受访公司广泛应用于设计长期激励的授予条件和行权条件。由于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和长期激励受到公众的监督,其绩效指标的应用应当更加透明,并且考虑有风险调整作用的绩效衡量指标。
确保长期激励成功地实现“保留与激励”和“使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期目标相结合”的目标是一个首要的挑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多数长期激励在授予之前都没有经过适当的估值。这不仅影响公司的财务报表,而且也会影响公司核心人才的总体薪酬战略。
公司,特别是那些期权严重潜水的公司,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评估其现有长期激励方案的有效性,并精心设计新的长期激励方案。
超八成公司长期激励计划不变
在目前经济危机环境下,超过80%的受访公司并不打算对现有的长期激励做出任何改变。约62%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没有就经济危机对长期激励的影响进行任何分析。仅有15%的受访公司表示这是一个进行长期激励的好时机。(见图1、图2)
■视点
在市场低迷时期,长期激励计划可能为公司和员工提供更好的长期价值。股票或股权激励的估值相对较低,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员工可以享受较低的行权价格,在行权时花费较少。在理想情况下,经济形式好转时员工也会享受更多的股价上升收益。
使用长期激励可以将员工和雇主的利益联系起来。授予股权激励可以取代其他中短期的现金奖励。因此,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可以吸引和保留核心人才,并且低现金流出的激励方法。
此外,应仔细考虑授予频率以达到既满足激励目标,又提高灵活性的目的。
极少员工有资格获长期激励
与广泛的员工持股计划相比,大部分受访公司向不足10%的员工发放长期激励,而中位值仅有3.6%的员工有资格获得长期激励。典型的授予对象是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岗位员工。(见图7)
■视点
根据IFRS2和中国新会计准则,以股票为基础的薪酬,无论以股票还是现金的形式结算,均应作为费用处理,因此将对公司的损益表产生显著的费用影响。鉴于此,公司应慎重考虑参与人的资格和授予量,特别是在经济低迷的时期。
授予对象应当局限于少数能够对公司长期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员工。这会使长期激励更具成本效益,同时对有限的参加者而言更有意义。如果公司没有计划提供新的长期激励方案,同时现有的计划潜水,那么提供短期的激励计划可能会对员工的保留和激励产生效果。
市场波动致股票期权不再受宠
与全球实践类似,股票期权在中国是最常用的长期激励工具,超过75%的受访公司使用股票期权作为主要的长期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是使用广泛性仅次于股票期权的长期激励工具,在高科技、信息与娱乐行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使用限制性股票这项长期激励工具的比例较高。
由于金融危机和股市的波动,很多企业考虑减少股票期权的使用;一半的受访公司对于未来的长期激励计划未加考虑;考虑限制性股票的公司比例保持稳定。(见图3、图4)
■视点
根据全球实践,采用限制性股票的比例正在上升,因为它能对参加者提供较有保障的奖励,同时减少对费用的影响。然而,可能由于限制性股票没有被广泛地认识与了解,这一趋势尚未在中国显现出来。
由于以前的外汇管制,股票增值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工具被许多在香港、美国或其他海外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所采用。由于本次调查的大部分受访公司都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股票增值权的广泛使用并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对于中国公民持有境外资产限制的放宽,使用真正的股权作为激励方式的比例会增加,而股票增值权的使用应该会减少。
约1/3公司未对股权激励进行估值
与全球长期激励调查相类似,布莱克・舒尔斯(Black Scholes)模型在中国也是最常用的期权定价模型。约30%的受访公司不对股权激励进行估值,约70%的受访公司根据职位高低或岗位价值系数决定长期激励授予量,仅有13%的受访公司会考虑长期激励与员工薪酬总额的关系。(见图8)
■视点
IFRS2 和中国新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将长期激励按照公允价值记入费用。此外,企业需要恰当评估长期激励价值占获授人薪酬总额的百分比。否则,公司的薪酬战略可能被扭曲,从而不能实现理想的薪酬目标。因此,通过恰当估值来决定长期激励的实际价值对公司十分关键。
非上市公司应用长期激励工具更活
超过60%的非上市公司采用股票期权以外的长期激励工具,而在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只有40%。虽然最常使用的长期激励仍然是股票期权,非上市公司也使用其他现金或股权激励工具,如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递延现金等等。(见图5、图6)
■视点
由于较少的法规限制和较少受市场波动影响,非上市公司比上市公司在应用长期激励工具方面更加灵活。
然而,由于缺乏市场价值作为参考,非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进行准确估值比较困难。另一个实际问题是,非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股东数量的限制,需要慎重考虑授予范围。
上市公司也可以考虑其他长期激励方法,例如:业绩股票计划、虚拟股票,或采用非市场绩效指标来尽量减少市场波动的影响。
绩效指标被广泛采用
超过80%的受访公司在长期激励的授予和行权时采用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包括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和个人业绩指标,也会使用行业标杆,“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最常用的长期激励行权指标。
少数公司使用基于市场的绩效指标,例如:股票价格。78%的受访公司表示,如果没有达到绩效门槛,获授人将不得行权。(见图9)
■视点
1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为留住优秀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以人力资本为激励对象的股权激励机制,尤其以高科技型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大部分在创业板上市)为主力军。根据巨潮资讯的统计结果,2009年创业板推出以来,共有122家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方式,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宋敏、李春涛(2010)指出股权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绩效;[1]陈永圣、陈德萍(2011)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U形关系;[2]苏冬蔚、林大庞(2010)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3]刘广生、马悦(2013)通过对2006―2011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虽然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4]由此可见,目前针对高科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2013―2015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探索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期为创业板高科技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创业板2013年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部分是高科技公司,高科技公司与普通公司相比成长性较高,且企业经营者较为年轻,会更加看重自身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因此,研究高科技公司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更加有意义。本文筛除了同时发行多种股票、连续三年高管持股数为0、存在异常值和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获得77家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使用的上市公司的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和讯网,并由作者手工分类与整理,在研究中使用了Eviews和Excel统计软件。
22变量选择
221被解释变量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采用EVA法、托宾Q值以及BBS法来间接衡量企业绩效,但前两种方法都是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与国内证券市场存在较强投机性的现状不符,因此,不考虑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另外,BBS法有较强的主观性,考核指标多,较难量化。因此,本文参考盛明泉、蒋伟(2011)企业业绩的度量指标,综合采用ROE、ROA、ROM三个会计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客观,容易获得,而且能够从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增值能力、公司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全面地衡量公司绩效。
222解释变量
本文以高管人员作为股权激励的研究对象,所以选择解释变量时只考虑高管人员的持股情况。本文中的高管人员是依据《公司法》第217条第(一)项的规定,具体是指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主管、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模型中的股权激励就是高管人员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数的比重。
223控制变量
在研究企业绩效过程中,除了高管人员持股情况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之外,其他因素如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成长性等都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因此,本文模型中把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无形资产占比以及成长性作为控制变量。表1详细描述了各个变量的符号以及具体量化指标。
23模型设计
本文以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上述模型中,β1β2β3β4β5表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变量下标it的i和t分别表示不同的企业和年份;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α0则表示截距项。
3实证结果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运用Eviews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2013―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平均值为01393,最大值为07500;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00983,中位数为00938,最大值为03300;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00765,最大值为03026;被股权激励的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最大为07298,平均为01954,说明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力度较低;公司规模的最大值为213517,最小值为199024,两者相差不大;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07753,最小值为00244;成长性均值为03551,最大值为28386,最小值为-01121;无形资产占比均值为00508。
32相关性分析
由于本文只选取2013―2016年的相关数据,时间跨度较小,因此不考虑单位根和协整检验。但在进行回归前,先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由表3可以看出,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可以看出公司规模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均呈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但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公司成长性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均呈正相关;而无形资产占比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呈负相关;股权激励与被解释变量间的正相关性较弱,若要科学地说明其关系,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33多元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固定系数分析常用的模型有混合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体效应模型。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不同公司的数据探讨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考虑个体效应,但还需要先进行F检验,再进行Hausman检验来确定最终模型,具体分析如表4所示。
通?^F和Hausman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一、二、三均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三个模型的R-square最小值为06788,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大于6789%,即股权激励、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比和公司成长性能够对企业绩效的6789%以上做出解释;D-W统计量未偏离2,不存在序列相关。
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股权激励在三个模型中的系数均是正数,但在模型二和模型三中并不显著,这说明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公司绩效的增长,但影响并不明显;公司规模在三个模型中的系数为正数且显著,说明扩大企业规模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模型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无形资产占比与三个模型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与三个模型呈正相关,但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0日
一、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相关概述
(一)高管的界定。高管,即高级管理人员。本文所指的高管是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对公司重大经营活动有经营权和决策权、对公司财务绩效有直接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高管股权激励模式。2005年12月31日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里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着重给予肯定,对上市公司实施其他股权激励工具没有限制。但综合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模式,一般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这三种。
(三)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准确反映一定时期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者绩效水平,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财务绩效。较常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有杜邦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
1、杜邦分析法。简称杜邦体系,主体是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是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并以此做出综合系统分析。财务指标有三个: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
2、经济增加值评价法。经济增加值(EVA),就是指公司经营所得的净利润在扣除全部投入要素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也是评价公司财务绩效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公式: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资本成本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本文主要研究高管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对2012~2014年连续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5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3年得出159个研究样本。其中财务绩效通过12个财务指标来表示,运用SPSS17.0,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出原始财务指标的主因子得分,然后利用主因子得分来计算出综合财务绩效的得分,再以高管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和选取的3个控制变量与综合财务绩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假设得出实证结论。
本文提出四个假设:假设1:高管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2: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3:公司成长能力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4: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二)样本的选取和来源。本文结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分类,选择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总样本,选取2012~2014年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总共有134家上市公司,但是为了保证所有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减少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对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第一,样本中剔除了2012~2014年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和ST、*ST上市公司,使得样本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因为金融类上市公司业务处理的特殊性,可比性比较差;第三,剔除2012~2014年间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以及中途停止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第四,剔除财务数据不全面的上市公司。
经过以上筛选整理,最后得到了53家上市公司的159个有效样本数据来做实证研究。样本中所有的数据信息是通过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的。通过SPSS17.0和Excel对所选的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变量选择和定义
1、自变量。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大多学者采用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MO)作为自变量,这里的持股比例是指高层管理人员激励的持股数占公司股本总数的比例。
2、因变量。本文选取12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综合财务绩效(P),其中12项指标分别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偿债能力为流动比率、权益乘数(分别为X1、X2);营运能力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X3、X4、X5、X6、X7);盈利能力为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X8、X9、X10);发展能力为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分别为X11、X12)。
3、控制变量。在实际市场环境下,高管股权激励并不是唯一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因素,财务绩效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本文选用公司规模、成长能力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控制变量因素作为影响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4、模型设计
(1)因子分析模型
①先确定m个主因子:
F1=b11X1+b12X2+…+b1mXm
……
Fm=bm1X1+bm2X2+…+bmmXm
其中,Fi是第i个主因子;bij是标准化后的特征向量;Xi是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
②综合因子得分:
P=[α1F1+α2F2+…+αmFm]/α1+α2+…+αm
其中,P是综合因子得分(综合财务绩效);αi是各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的一种统计学分析方法。首先确定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出的综合财务绩效(P)作为因变量,高管持股比例(MO)作为因变量,公司规模(SIZE)、公司成长能力(GROW)和资产负债率(ALR)作为控制变量,然后确定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对方程进行各种检验,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P=β0+β1MO+β2SIZE+β3GROW+β4ALR+ε
其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3、β4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解释表旋转之后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权数和4个主因子的得分,计算公司财务绩效(P)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P=[21.315F1+20.408F2+18.314F3+14.768F4]/21.315+20.408+18.314+14.768
最后,将该公式带入Excel计算出159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
(二)回归模型检验与结果。(表1)
回归结果:
第一,根据回归系数,可以得出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回归方程:P=-3.195+1.752MO+0.138SIZE+0.316GROW+0.278ALR
第二,高管持股比例(MO)的Sig水平为0.048,通过了t检验,回归系数是1.752,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水平每提高1%,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将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752%,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有相关性。
第三,公司规模(SIZE)的Sig水平0.001,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系数是0.138,在研究样本公司中引入的这一控制变量和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够支持本文假设二的说法。
第四,公司成长能力(GROW)的Sig水平0.000,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相关性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是0.316,也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公司成长能力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本文假设三成立。
第五,资产负债率(ALR)Sig水平0.276,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回归系数是0.278,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并不是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财务绩效越低,因为适度的举债会增大公司的活力,并且公司负债的利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赋税,所以拒绝本文的假设四。
四、结论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虽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有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实施激励的效果并不理想。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规范。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完善,股票风险与收益不稳定,股市波动较大,股价的大小不能反映一个公司的正常业绩,也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价值,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基础的一大问题。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很多情况下,股权激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激励措施。
(二)有关股权激励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以及回购都应该得到中国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并且发行和回购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增加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成本,延长了上市公司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内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大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来任命的,很少是从公开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并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比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任职模式。
五、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在以后的长期激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促进股权激励的发展,提高财务绩效,所以针对结论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规范市场环境,增强资本市场有效性。高管股权激励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股票这一工具,而股票只有在健全、稳定、有效的证券市场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规范市场环境,为保证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高管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完善高管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将影响着我国高管股权激励的进一步发展。
(三)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高管股权激励内部环境。要建立合理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建立相对应的约束机制,强化监事会的职能,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通过这些进一步提升经理人的知识储备、决策能力和责任感,保证了自身利益和上市公司的发展,使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永明,耿效菲,胥洪.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2]褚晓琳,张立中.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
[3]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9.
关键词:企业;高管;薪酬激励;薪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46-02
1 薪酬管理概述及薪酬激励的意义
1.1 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确定的自身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进行的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企业给雇员的报酬即为薪酬,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薪金是评价他们人力资本质量的标准。由于高管人员在企业中管理地位的重要性普遍高于普通员工,因此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的确定要比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管理复杂得多。
1.2 薪酬激励的意义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及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薪酬激励政策对于企业组建出一支稳定、高效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正确的薪酬激励政策,不仅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引导员工的工作动向,还能使他们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自身的最大满足。因此,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励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分析企业高管薪酬的激励政策
2.1 基本薪金。
基本薪金薪酬体系中不随业绩变化的固定部分。我国多数企业都是采取以岗位工资为基础,高管的基本年薪就是高管人员的同定收入,与企业普通员工的平均年薪相比,为普通员工平均薪酬的2~4倍左有。
2.2 短期激励
一般是在高管与企业签订的薪酬合同中规定,依据企业的当年业务利润额、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来确定一定分配比例,再以年终奖金或半年奖金的形式予以发放的,短期激励是同企业当年经济效益成正比的。年终奖金制是高管的短期激励形式中最常见的,也是较为盛行的薪酬激励形式。但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高管人员所制定的某些决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年度内,常常关系到企业未来一段发展路程,据此发放奖金,不能够合理、客观、全面地反映高层管理人员当年的业绩表现。其次,容易造成高管层的短视行为。有的公司高管为了获得较高的年终奖,用牺牲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再次,由于社会整体经济和所在地方政策法律法规变动的影响,在短短一个年度中,企业绩效的变化可能会因计划外不可控的因素所影响,也会导致高管的年终奖金的变动。在实施年终奖金制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以上弊端,相应的采用以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其他的长期激励措施,才不致于使高管们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利益。
2.3 长期激励政策
一般包括:利润、收益分享;股票期权、虚拟股票支付等形式,长期激励通常指股权激励计划,鉴于发达国家高管薪酬结构发展经验来看,应该将长期激励纳入我国高管薪酬体系的重点。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使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代表性的股权激励方式有:持股类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短期的资金支付,从而为企业发展缓解资金压力;期股类股权激励计划,包括股票期权和股票期股;增值类股权激励计划,包括股票增值权和虚拟股票。股权激励计划不仅使高管们兼具企业所有者的身份,而且能将高管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使用股权激励计划的企业因为与高管签订了一些限制性条款,使其离职后不能在一定期间内直接或间接为其主要竞争对手工作,对公司分发给高管的部分激励性薪酬有权追回。但实施股权激励的也有一定的弊端,企业所有权稀释的问题和企业控股权可能会随着高管持有股票的转移而转移。
2.4 福利
一般除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之外,还有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出国考察、带薪休假、旅游、住房、轿车和无息贷款等,在薪酬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3 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实行市场机制薪酬分配制度,国家的监控指导下,企业拥有自主分配利润的权利,但是薪酬体制方而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没有监督利润分配的约束机制,缺少分配薪酬的标准
人力资源成本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激励约束机制,董事长和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都是激励与约束的对象,但是目前企业并没有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薪酬分配方面,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比性的标准,操作也不够规范化,表现在: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非制度性收入增长较快;拖欠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工资统计不实并且存在较多漏洞等。
3.2 企业高管薪酬机制管理不完善
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差距悬殊,高管薪酬总体水平偏低;尚未形成企业高管者对企业所有者的贡献与薪酬相联系的制度调节机制,致使高管薪酬决定与调整的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等。
3.3 管理层自身操控着薪酬政策
整个组织的各种决策,包括薪酬决策,都是由管理层做出的,他们必须让员工相信自己没有的嫌疑,高管在数量上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一小部分,但是组织支付给他们的薪酬往往占组织薪酬总额的较大部分,使得高管的薪酬管理就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内部一致性、外部竞争性之间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平衡关系、对股权制的控制与约束、绩效评估方法都使得科学合理地制定高管薪酬制度更加困难。
4 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与薪酬管理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高管整体薪酬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现状,提出以下薪酬激励方式和建议:
4.1 改变薪酬结构,选择适合企业的激励措施,完善长期激励的运用
目前我国企业高管薪酬中,股权收入占收入比例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上市国企股权激励要求更是极为严格,呈现短期激励过度、长期激励不足的现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持股现状和业绩关联度不高;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在外部管理监管上,也一直采用的“限薪”策略,股权激励并未得到运用,所以只有加快股权长期激励运行的步伐,才能使企业股东和企业高管实现共赢。
4.2 制定透明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
关注高管薪酬的构成结构、计算规则、支付方式、依据标准等,以及年终高管报酬的政策、报酬与企业业绩表现的关系,还有同比上一年度高管报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做对比性说明。另外通过透明和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来优化股权结构,达到自我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另外要推进激励机制的市场化进程,完善评判标准、实行动态化管理激励等。
4.3 采用多种激励方式
需求层次理论是指人在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后,会转而对精神归属、社会认同和成就需要的寻求。我国高管薪酬激励对于物质激励过于突出,对于精神方式的激励则显得重视不足。所以,应该加之切实有效的精神激励措施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高管更高层次的需求。
4.4 明确公司治理结构的职能
我国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交叉是导致高管薪酬决定权错位现象的原因,因此应该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约束职权,明确界定公司各机构的独立职能,这样才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从而有效地约束企业的高管职权。
薪酬激励是物质激励最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能直接诱导高技能人才的工作能力的提高;薪酬回报,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在薪酬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使企业高管人员在获得薪酬的同时,既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也肯定了其自身价值,从而使高管和企业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琛瑶,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经管空间,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