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团化办学考核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联盟管理运行机制
民勤县以城乡学校的联盟组团发展为依托,实行“一统筹、二交流、三共享、四机制、三保障”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统筹协调。“一统筹”是指实行由牵头学校校长负责联盟内学校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双向交流。“二交流”是指实行联盟内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
(三)共享发展。“三共享”是指实行联盟内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三项共享机制。
(四)运行机制。“四机制”是指建立发展联盟学校运行的四个机制。一是管理互通机制,牵头学校管理人员介盟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向联盟学校提供本校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互通。二是教学一体机制。牵头学校要加强对联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建立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发展联盟各学校联合办学期间,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评估、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进度、教学质量评价、教育科研等方面要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力求逐步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目标。三是师资共建机制。牵头学校要将联盟学校纳入本校教师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联盟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指导联盟学校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任务,并组织本校名优骨干教师结对帮助联盟学校青年教师。要定期组织开展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集中教研、学习交流活动,促进联盟内各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是学生互动机制。教育发展联盟内要统筹组织开展由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义务教育发展联盟内城乡学校班级建立互助班级关系,并开辟学生思想和学习交流阵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五)保障制度。“三保障”是指建立发展联盟保障机制,一是“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基于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架构,依托现有网络设备、技术,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校际间要建立网络管理交流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联合办学新机制。二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联盟内各项活动要有安排、有资料、有成效。教育局将制定发展联盟建设考核细则,每学年对每个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学校学年教育工作考核。对联盟学校办学实施发展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发展联盟建设绩效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各学校要为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保证发展联盟内校际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要积极研究和制定各种有利于加强发展联盟建设制度和机制,保障教育发展联盟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
关键词:中职校;经营;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制造业高新技术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全面扩展和提升,对职业学校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创新、人才与培养、模式与机制都提出了新的实践课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职业学校要强化经营理念,完善管理规范,树立服务意识,开发职教资源,探索经营学校与学校经营办学新思路。
以常熟职教中心为例,该校办学几年来,以创新为活力,以创优为动力,以创业为给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能力为本位、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方针;坚持以经营引领管理,以管理推动经营的办学策略;把稳定规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作为经营方向,把提升质量、规范管理、品牌名校作为管理目标,形成了发展重点明确、办学重点突出、服务重点鲜明、经营重点高效的科学定位,走出了“经营学校与学校经营”的中职办学新路子,步入了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行列。
明确经营管理关系,把握管理经营节点
就学校来说,经营一般是指领导者从宏观角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办学资源,为学校创新内部运作机制和营造外部优质发展环境,从而达到办学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管理则是对办学经营行为理念的引导和执行,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始终,其根本在于行为、行动,本质上是对经营的服务。
经营依赖于管理,管理离不开经营,二者相互渗透、共生共存。经营是箭,管理是弓。没有箭,弓则有力无用;没有弓,箭则无的放矢。经营是龙头,是人与事的互动,选择对的事情做,要对外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实施扩张性、开放性拓展,它追求的是效益;管理是基础,是人与人的互动,是把事情做对,要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实行收敛性、闭环性控制,它追求的是效率。忽视管理的经营不会长久;忽视经营的管理没有活力。因此,事业的发展必须有规则,有约束,但也必须有动力,有张力。
经营学校就是帮助学生依据所学专业设计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掌握自己的命运,把经营作为自主管理、创新管理、深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落实措施、直面市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不断优化专业建设,开发职教资源,提升队伍素质,完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培育职业素养,推进校企一体,深化创业实践,推行划小核算。让管理出效率,成为内涵建设的自身要求;让经营出效益,成为办学实践的自然结果;让发展出品牌,成为经营管理的必然产物。
注重办学要素组合,突出经营学校重点
1.优化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经营的核心载体。常熟职教中心坚持把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确立了传统优势专业的示范地位,奠定了现代专业的领先地位,打造了服务专业的特色地位,建有5个省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为省级实训基地和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机电技术和汽修技术为中央财政支持的2个实训基地项目,使专业设置更加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专业调整迅速匹配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建设日益匹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
2.开发职教资源
开发职教资源就是立足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目标,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发掘筛选、优化组合、充分运用,转化为学校经营发展的教育资源。2005年前,常熟市委市政府关于地方职教资源的六校整合,已被实践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决策。而今,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开发区与职业学校)“三区三校、错位发展,区校一体,校企一体”的地方职校格局;新一轮常熟职教“资源共享、专业匹配、招生统筹、师资协调”的经营管理思路,正在逐步展开。如果说,职教中心的建办,是职教资源“硬道理”的整合,“地方大职教”的开发,则是未来职教资源“软实力”的组合。近年来,常熟职教中心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品种复合教育,实施立体办学,建立了适合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多元化选择和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开发了省级规划课题和国家级课题,搭建了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国家示范高职校单独招生、高职注册入学、3+4汽修本科班对接地方高校四条职校生升学立交桥,开辟了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社会实践对接基地。其次,成立了“常熟职教中心办学集团”、社区培训学院,积极开展东西、南北、中外、社区、校村合作办学,开发了班、新加坡班,步入了立体合作、多方办学、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之路。
3.提升队伍素质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经营好一所学校的基础。只有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发展、符合职教特点的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分配机制,才能让优秀人才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体现人才的特殊性、学术性和自主性发展要求。常熟职教中心通过目标管理、考评考核,制订人才管理实施细则,把人事管理转化为人力资源开发,为教师学习进步搭建好平台,为教师培训进修搭建好平台,为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好平台,为教师特色彰显、品牌制造、典型树立、团队建设搭建好平台,营造了制度激励人才、学术吸引人才、资源保障人才的人才成长机制,开创学校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的新局面。
4.完善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就谈不上经营。管理的结果体现在经营上,经营结果代表管理水平。依法而订的规章制度,是经营学校的基本依据。常熟职教中心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了“系部发展、处室服务”校系两级管理体制,赋予系部日常教育教学权、教师选聘考核权、部分经费支配权。在目标责任上,学校按期与系部和处室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经济实体签订《目标经营责任书》;在人事分配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和干部竞聘制,创新出台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五高工程”实施方案》等制度;在经济核算上,对系部创立了两级核算;在经营实体上,实行划小核算、分级管理、打包经营、服务学校;在日常管理上,建立了常规管理积分督查制。
紧扣经营载体建设,探索学校经营亮点
1.培育职业素养
学校经营的“产品”,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知识的实用型劳动者。因此,全面加强公共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明确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奠定职业生涯基础,无疑是实现“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常熟职教中心积极参与教育局《公共职业素养教程》创新教材的编著,并率先在全校全面推行,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企业、个人三者之间有机结合,从而得到了企业、家长及学生的欢迎。
2.推进校企一体
校企一体化,是校企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是实现校企共赢办学新模式,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它包括“企业校区”与“校区企业”两个实践载体。通过校区企业化和企业校区化,开展教育、生产、经营一体化活动,构建学生培养、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平台,实现政府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的优势互补。常熟职教中心通过建办校区企业、开发企业校区,共建实训基地、创设研发机构,合作交流师资、定向培训员工,联合开发教材、实施冠名互动,形成了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局面。目前,正在推进“3618”创新工程,即:完善3个创业园、构建6个学校企业、打造18个企业校区,校区设置500个顶岗实习岗位,从而掌控2000多名毕业生顶岗实习纳入教学实践环节的主动权。
3.深化创业教育
随着政府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建立,常熟职教中心以创业教育为载体,不断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更多的学生变寻找工作岗位为创造工作岗位,用创业的精神来进行自由择业,用创业的行动来实现自主创业,把“适应市场的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应创业的学生就能好就业”贯穿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就业创业并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营造了以创业引领就业、校园就是创业园、师生就是创业者的浓厚氛围,构建了“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创业育人—赢在职教”的创业教育理念,首创了个体化经营生活创业园、公司化经营文化创业园、集团化经营科技创业园、特色化春来创业集团公司,开发了全省职业学校学生创业联盟,建立了由学校宏观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经营、自主创业的管理模式,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大楼。创业之星,正在燎原;创业之火,日益红火。
4.推行划小核算
学校经营活动,在经营学生成长、事业发展的同时,还需注重经营育人环境、开展创收节支活动。一方面,可以围绕专业建办实体。当然,这种实体最好是法人实体,也可以是模拟实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办厂”,而是自营或联营教育工厂。另一方面,可以系统化规范非法人服务单位,实行打包经营、统一管理。无论是独立法人还是非法人打包服务单位,无论是校方自我经营还是社会对接,应统一纳入划小核算经营管理。
【关键词】行思教育;质量提升;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8-02
【作者简介】仓定志,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字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从学校校本文化实际出发,基于对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个性化追求,提出了“行思教育”的办学主张,以“促进师生发展而行思”为核心思想,通过行思课程、行思研修、行思管理的实施,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智慧路径。
一、行思课程:凸显学生本位的个性发展
质量的落脚点是学生。学校把“以质为本”作为发展内核,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积极整合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彰显生本课程建设的个性。
1.文化课程走向多维立体。
一是提升“四色文化”融合度。在“四色文化”基础上开发出系列教材《红色童心》《金色童年》《绿园新语》《银滩情韵》,建成与之相辅相成的“四色文化馆”。二是扩大“四力行动”覆盖面。坚持“和谐德育”理念,确立“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提炼出“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三是探索“四建阅读”创新点。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探索出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堂模式与指导策略,深入推进书香工程建设。
2.活动课程走向整体联动。
一是突出“少儿社团”建设。从学生的主体要求出发,强调“学生需要”,把少儿社团这一崭新的文化载体建设为亮点工程。二是丰富“五节两周”内涵。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普周、节能减排行动周,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校园节日风采舞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活动天性,奠定了学生阳光成长的基石。三是探索“综合实践”范式,持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各年级活动有方案、有过程、有反思、有报道,动静结合、校韧饨岷稀⒔逃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多个品牌活动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前期“1+1+X”自选课程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出各年级综合实践范式,目前正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3.特色课程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们紧紧立足学校优势项目,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使得校园足球、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校园足球捷报频传,科技教育独领,艺术教育芬芳满园,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个节目荣获一等奖并参加全省优秀节目展演。
二、行思研修:践行师本自觉的研修方式
质量的起源地在教师。优质师资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积极打造以教师为本的研修模式,营造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教师研修走向自觉。
1.完善团队化发展机制。
以学科组团,由名师领衔,借核心带动,求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流动的教师群体中,形成稳定的专业发展力量。一是做实教师社团。立足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完善“校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发展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半亩方塘”读书社、“智慧树”数学俱乐部等教师组织在教师团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各校区、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发展。二是做新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站,突破时空界限,组织开展“相约周六”网络论坛、“校区同台”在线沙龙等研讨活动。三是做活教研策略。举行“校际合作教研”,实施“项目集体攻关”,在凝聚教师合力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
2.打造品牌化学科基地。
集团统筹,在各校区成立了相应的学科基地,牵头举行各年级各学科的合作教研,通过教材研读、课堂观摩、问题研讨、微型讲座等形式,促进校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在江苏省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会中,我校以《关注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行思课堂・数学教学》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以“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行思课堂”五步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与会专家代表的广泛关注。
3.开辟共享式资源空间。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统筹安排并整合物力、财力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校区,确保各校区各类硬件资源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以“一库四室”建设为龙头,不断创新实验室应用、江苏省“E学习”项目试点研究,保证各种教育装备的高效运行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一库”是指学科精品资源库,“四室”是指电子备课室、特色项目室、名师讲课室和互动论坛室。在这样的平台中,教师把优质课例资源,包括典型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料、优秀题型等上传供大家分享与研究,同时又有效构建出教学研究的互动空间。
三、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调控体系
质量的加速器是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调控体系。
1.立足教学常规的基准。
让教学管理制度先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教研组工作等制度,深入推进“教师阅读促进工程”“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等,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尤其是抓实、抓新、抓优“教学五认真”,重点是推行“五步电子备课法”。五步即教材解读―个人主备―资源共享―个性设计―教后反思,一人主备,全体交流,所有过程全部在网上实现,所有教案均上传至各年级备课室。下一轮的备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作取舍、补充和完善,有效发挥了资源的叠加效应。
2.把准科学评价的基点。
制定《实施素质教育考核评估细则》《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等全面的、可操作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调控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从有效教学的需要出发,推行“四活化”检测规范,即活化命题方式、活化检测方式、活化检测内容和活化评价方式。改学校命题单一模式为多元综合模式,将笔试与口试、听力、动手测试等相结合,将学生自测、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推进学科能力抽样检测,成立各学科质量监控组,制定所有学科能力检测方案和标准,跟进各学科教学过程,在期中和期末对音、体、美、信息、科学等学科均组织抽样检测。对于学困生,各教研组都建立档案袋,填写跟踪表,详细记录学习情况,及时补差与辅导。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国家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创新理念
突破山村幼教发展瓶颈
铜仁市农村现有3-5岁学前儿童10.29万人,172个乡镇有33个乡镇没有公立幼儿园,乡镇所在地以外的2302个村中,仅有19个村有公立幼儿园,有近5万名学龄前儿童没有上幼儿园。由于农村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占比很高,“隔代抚养”十分普遍,年迈的老人只能让孩子吃饱,基本谈不上教育。加之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离乡镇幼儿园距离较远,很多老百姓都希望有“办在家门口”的幼儿园。2012年,铜仁市实施了“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在松桃县5个乡镇的偏僻山村开设了100个幼儿教学点,首次将农村学前教育大规模延伸到了村寨,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路子。通过组织专家对我市已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地区幼儿进行基线测试、中期评估,通过数据对比,在幼儿的语言、动作、认知、记忆四个方面,3-4岁幼儿提升了18%、31%、20%、29%,4-5岁幼儿提升了23%、36%、27%、34%,5-6岁幼儿提升了18%、4%、16%、20%。
2014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专题报道了此事,引起了省领导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为加速推进山村幼儿园建设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我市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未来”和“小财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美教育”的理念,出台了《铜仁市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和《铜仁市山村幼儿园管理办法》,决定用两年时间建设2060所山村幼儿园,2014年实现所有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各区县分类推进,对基础条件较好的碧江、万山等5个区县明确在2014年实现全覆盖,其他5个县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全面吹响了攻坚山村幼儿园建设的时代号角。截至2014年9月15日,全市已投入资金2513万元,新建成山村幼儿园1330所,今年秋季开园1355所,配备山村幼儿园师资1757名,共招生3.1万人,全市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6%,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
推动山村幼教全覆盖
实现山村幼儿园教育资源全覆盖,首先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对此,铜仁坚持以规划为统领,抓重点求突破,努力补齐山村幼儿教育这块公共服务的短板。
抓好布局规划全覆盖。按照“政府保基本、民营保特色”的运作模式和“分散设点、就近入园”的建设思路,以实现规划全覆盖和提高入园率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原则上实行“一村一园”,即一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一所山村幼儿园,确保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原则上不新建教学场所,即充分利用现有村小(教学点)闲置校舍等村级公共设施进行修缮,或利用村委会办公楼、租用农村闲置民房适当改建,既不新增政府投资,又解决了资金困难;原则上有民营幼儿园的乡村不再新建,即由区县政府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各行政村群众的需求,结合村民聚居生活及交通变化,科学规划设置幼儿园,确保规划布局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突破难题推进全覆盖。围绕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以区县财政为主、以捐资助学为辅,并有效整合扶贫项目、慈善机构公益捐赠、社会募集等资金,确保山村幼儿园建设整体推进。同时,市财政压缩5%行政经费,按“以奖代补”方式,每年对每个山村幼儿园(除民办外)奖补1万元。围绕解决“人从哪来”的问题,坚持以区县统筹为主,入园20人以内的配备1名幼教志愿者,20―50人的配备“一教一保”。具体由区县共青团负责面向社会招募,教育部门负责管理使用和考核,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签订服务协议,统一分配到山村幼儿园定点服务一年,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双方可自愿续签服务协议,最长一次可签10年以上。
合力构建实现全覆盖。坚持政府、团委、部门、村组、社会联动,让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山村幼儿园建设。由各区(县)长亲自挂帅,对规划、建设、经费等,亲自研究、部署和调度;由分管副区(县)长具体抓,搞好统筹协调、一线督办,及时掌握推进情况;由教育部门承担主体责任,认真做好规划设置、教学管理等工作,相关部门全力支持;由团委做好志愿者招募,确保每学期开学前按时到位;由乡镇、行政村配合做好布点规划和群众工作,并实行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同时,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关心支持山村幼儿教育,构建上下互动、左右齐动、整体联动的建设格局。
强化保障
提升山村幼教发展质量
铜仁市山村幼儿教育从“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教育质量摆到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幼儿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和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建强师资力量。在志愿者选配上,除要求政治品格好、热爱幼教事业、勤劳有爱心、具有奉献精神外,还必须经过县级教育部门的幼教业务培训并经考试合格,优先聘用具有幼教经验的志愿者,保证志愿者的幼教能力。同时,将志愿者纳入国家西部志愿者计划,凡服役一年以上的志愿者都可参加山村幼师招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在市内教师招考或其他事业单位招录中给予超过3分的加分政策,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员加入到山村幼教事业中来。另外,还采取铜仁学院、铜仁幼专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将毕业班学生配备到山村幼儿园支教;依托铜仁幼专,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山村幼教定向生,用好优势资源,建强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