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星座文化论文

星座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星座文化论文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我的毕业创作分四个部分:一副是颜色艳丽的,一副是黑白的,一副是金色和黑色的结合,还有一个是电脑制作的视频。四者相结合,突出了我的油画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利用了一些现在的科技元素构成了我整个的创作作品。其中那幅黑白作品,利用了一些技巧,以便来突出它的主题和它的视觉效果。(利用了毛线突出女人的长发的感觉,采用真实的饰品添加给人物,利用打碎的贝壳制作背景的肌理效果,采用了碎玻璃表现出女人透明的肢体……这些都为了使画面更美),那么我用了一些综合材料,来填充我油画的效果,我自认为是油画的一种技巧,并也能够体现质感的一种方式。当然,从根本上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我想油画也应如此,凡是正确的、有效的,能体现美的我们都可以借鉴。我在创作过程中,想尽了一切可用的东西,甚至有些被称之为垃圾,但是它用在了可用之处,它就是美的,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更完美的艺术效果。

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这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无穷的形式,所以它在不同的作品里永不重复。如果把那些材料相同的作品归类,那么相同的材料又都各表现着不同的美。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油画亦如此。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如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总之,艺术是一种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一个层次。

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的任务,在于捕捉和表现。

我们把它定义为情感的表现。油画从颜色、用笔等也表现出其画画人的情感。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都表现了他们的情感。其实“情感”一词并不确切。通常所谓“情感”,往往是指“愤怒”“、快乐”、“悲哀”等心理过程。这里的情感概念内涵要丰富、外延要广阔。它无法获得一个明确的心理过程。包括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些“忧来无方,人莫知之”的东西;那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现代心理科学早已证明,正是那些东西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内心生活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我们的“自我”。在这里,所谓“表现情感”,同“表现自我”是一回事。在创作过程中,我对这些作品都有了很深的情感,尤其是那张彩色的装饰作品,我在它身上注入了对现代时尚美的追求!并大胆地采用了纯色和当今的流行色,表现五彩的世界和人们的激情。在此幅作品中我还融入了当今最流行的影视艺术,在此表现出社会时尚元素不断追求的情感。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二个层次。

三、艺术的创作作为情感的表现,实际上是一个意境问题。

若问艺术家创造了什么,回答就是创造了意境。画布上涂满各种颜色,键盘上敲出各种乐音,稿纸上写着各种单词……如果这些颜色、乐音、单词是有机地互相关联而形成一个活的有生命意味的整体时,那么不论它是抽象还是具体,不论它是否合乎逻辑,它都必然地构成这种或那种意境,具有这种或那种表现性。这个有机整体,我们称之为艺术。它是被创造出来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感情的旋律创造出来的。在它被创造出来以前,它并不存在。这就像各种颜色是原先就存在的,但是用几个颜色构成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是画家的创造。在他创造以前,你可以找到颜色、画布,等等,但却找不到那个意境。在作画过程中我的调色板,我感到就很有创作性,它的美我认为不是一般人可以感受到的,慢慢的体会每一个色块的安排,慢慢的体会同一种颜色的变化,它是很有艺术性的,很有层次,很有韵味。假如颜色在画布上不能构成活的有机整体,那它就是涂在画布上的颜色,此外什么也不是。活的有机整体并不活在画布上,而是作为一种具有虚幻维度的形式,活在欣赏者的感受之中。所以它是意境而不是实境。一种意境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形式就是一定情感或心绪的动态形式的同构形式。情感本身及其表现也不等于艺术,只有它客观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才是艺术。在实践中艺术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三个层次。

四、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制序习俗惯例

社会和组织良性运行的关键是解决激励问题。激励问题的核心则是与个体理性的盲目性有关的“搭便车”或“囚徒困境”问题。社会和组织的制度及以文化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某种程度上能消除个体理性的盲目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减少或消除种种囚徒困境,大大提升组织的绩效。

一、理解企业文化

1.定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定义种类甚多。一个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是知名文化学者沙因(EdgarH.Schein)的表述: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多数成员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管理模式(转引自孙海法等,2004)。其中,共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内隐部分;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

2.(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企业文化的二维分析

正如所有企业都有共性的一面,所有优秀企业的文化也有一些共同要素,如:追求卓越(目标远大、思路清晰)、社会责任(企业宗旨明确、有社会责任感)、顾客导向(服务意识)、变革创新(技术领先等)、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注重持续发展(目光远大、百年老店心态),这些要素与外部适应有关。还有一些要素与内部整合有关,如:团队协作(和谐集体主义、群体至上)、重视人才(以人为本)、要求统一(形象风俗传统统一)、文化认同(组织成员高度认同本企业主流意识形态)、求真务实(结果导向、注重程序)、团队学习(个人与组织共同、持续成长)。

3.企业文化的个性

曹世潮(2003年)通过大量事例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不同行业及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才能建立竞争优势。以精密制造业和软件业为例。精密制造业和软件业的优秀企业在以下几对范畴的文化特性几乎处在对立的两极:“规则/自由、控制/信任、集体/个人、严肃/愉悦、理性/感性、科学化/艺术化、一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安定/冒险等”。

二、从“制序”的谱系和演化过程看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的定义已表明,其外显部分是行为规范,此即其表现方式之一。下面从社会制序的生发机制进一步理解企业文化的表现方式。

一些西方学者从演化博弈论角度进行的制度分析发现:在作为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的“社会制序”(institution)内部,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还是在当代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即时即地,均实际上进行着或者说发生着从个人的习惯至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这样一种动态的内在发展行程,即社会制序的生发机制(韦森,2005年)。

在这里,习惯(usage)指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与社会交往中的重复性活动。习俗(Custom)是“一种不经由任何人在任何意义上‘要求’个人遵从之而驻存的一种集体行动的方式。”(韦伯,1997年)。“习惯出于个人的重复,习俗则是出于继续存在的成员变动着的团体的重复。它对个人有一种强迫的效果。(康芒斯,1968年)”惯例(convention)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较长时间驻存,并对人们行为有较强约束、规制与调控力的一种显俗,一种(非正式)规则。

在习俗、惯例和法律这三种“社会制序”中,习俗是惯例的基础,惯例是法律的基础。在这三者之中,法律规则发生作用时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前两者,但法律比前两者更规范、更稳定,其威慑力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是前两者无法比拟的。不过,即使是在一个宪制化社会中,调节人们关系的主要机制还是习俗和惯例。

我们认为,在企业组织内,同样存在着从企业成员的习惯到企业内群体的习俗和惯例(合称“惯俗”),再到企业的正式制度这样的“谱系”。只是,企业制序的生发逻辑有可能表现为先有企业正式制度、后有企业成员群体的惯俗、再后有企业成员的习惯这样一种反向演变过程。

在“企业制序”的谱系中,企业“惯俗”与企业文化概念基本重合。企业文化,作为调适企业组织与成员行为的非正式规则,正是主要以习俗和惯例的方式,通过有意选择、模仿或其他诱因,调整着企业成员个人的(工作)习惯,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

三、企业文化的性质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资源

企业文化物质层的企业外在形象、品牌可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明显具有经济资源性质;企业文化精神层面可以通过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而为企业创造收益,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2.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正式(管理)制度相辅相成

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行使着企业非正式规则的功能。作为非正式规则,它与企业的正式管理规则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不能代替正式管理制度,但正式管理制度只有与企业文化相契合,才能得到实施,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亦将流于形式。正式管理制度具有可模仿性、可移植性,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群体实践沉淀的结果,具有不可移植性、不可模仿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

3.企业文化在企业系统内具有某种准公共物品性质

现代经济学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把物品(服务)分为公共物品(publicgoods)、私人物品(privategoods)和准公共物品(semi-publicgoods)。公共物品有两个特性:供给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特性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

企业文化是非排它的,实际上企业成员“消费”企业主流意识形态的人越多,企业管理当局越满意。同样,企业文化的供给是非竞争的,追加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消费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正是由于它是某种公共物品,企业内各群体、各分支机构通过免费“消费”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绩效;同时,企业文化的“供给”只能由企业管理当局全盘考虑。海尔的张瑞敏便自认为是集团的“首席文化官”。

4.企业文化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一旦选择了某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好是坏,在以后的路径中他会不断地重复并强化这种选择。即一旦接受,就可能不断接受;一旦排斥,也就会不断排斥,要想替换非常困难。同样,企业文化的演变也具有某种路径依赖性,偶然事件的发生有可能给企业文化的演变带来极大影响(杜旭宇,2004年)。最典型的事例是,一些企业创始人的风格和最初的选择,在长时间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性格,如IBM、松下电器等知名企业几十年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托马斯·沃森、松下幸之助们的烙印,尽管创始人早就离开了企业。

四、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

企业文化为何、如何能改善企业的绩效?

1.企业文化能有效节约企业内交易费用

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主要是指企业用于计量、监督、组织、协调以及为实施各种活动所耗费的费用,也可笼统称为管理费用,其费用的大小与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文化有助于克服企业产权模糊性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产权的清晰界定对于企业的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界定产权的制度的供给并不是免费的,界定产权同样需要费用。“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产权就不能被完整地界定;”(巴泽尔,2003年)。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降低产权界定的成本,降低为克服产权模糊性所需的计量、监督、组织、协调等活动的成本,以及弥补因产权界模糊所带来的收益分配不确定风险,以较小的谈判成本实现各方可接受的收益分配。另外,对于那些绩效测度噪音高的企业,如高隐性知识含量企业,企业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企业文化作用于员工的价值观、信仰和思想,能够增加偷懒对于员工个体的成本,提高经济刺激对于提升员工绩效的效率。人们常能听到诸如此类的感慨:“在这样的公司上班,能够给人家一般的温暖,就是少挣一些钱也愿意。”可见,企业文化确实能够减少员工的“经济人”特性,这是提高高隐性知识含量企业成员工作努力的重要条件。

当然,企业文化营造本身是有成本的,但只要企业文化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约量大于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塑造企业文化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2.企业文化是组织资本形成的源泉和动力

组织资本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转化为组织特有的、共享的资源,这种资源一旦与组织其他资源结合,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且还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赵顺龙,2004年)。企业文化不仅能诱导企业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效地转化为组织资本,而且能促使企业组织资本结构要素与工作任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它有助于营造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环境,有助于企业组织资本产生协同效应,是决定企业组织资本形成路径的依据。

3.企业文化是企业运行的剂,是企业的自动平衡与规制系统,具有协调功能

任何企业组织的运行都要解决激励问题(动力机制)和协调问题(平衡机制)。两大问题都不容易解决,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解决难度越大。

在企业的“制序”体系中,正式制度无疑具有最大的效力和强制力,但企业内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可能事事都通过正式制度来调控,大量的行为是通过习俗与惯例来调节;而且如果正式制度与惯例、习俗(即企业文化)不相容,则正式制度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企业的习俗与惯例一旦经由长久驻存而变成大家都遵守的非正式规则,它就对企业的运行有一种规范与约束作用,成为企业组织成员的“共识”:如果大家都按某种方式行事,我也应当如此,甚至有时不得不和必须这样做,而且这样做可能最方便、风险最小。此时,企业成员不一定按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从而,企业的习俗与惯例即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运行的一种纽带、一种保障机制、一种剂。

4.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产生超我动力的一个源泉,即具有激励功能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自我动力”系统,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系统。二是“超我动力”系统,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杨金勇,2005年)。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而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就后者而言,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即通过调控员工的意识形态来调控员工行为。良好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企业激励机制的放大器,主要是通过超我动力起作用。

实践证明,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如果说合理的管理制度足以调控自我动力,则非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足以调动超我动力。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以上几个解释变量不能包括企业文化功能的所有方面,且略有重复之处,但已能诠释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曹世潮:《第一竞争力》,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3]杜旭宇:“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社会》第8期,2004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5]奥利佛·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隐性语文课程 校园文化 作用

一、隐性语文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体课程,它们是整体课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其外延和内涵都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对隐性课程可作如下的分析:

第一,隐性课程体现着教育的属性,是目的性、意图性和预期性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形式,任何课程都是在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中实施的。隐性课程就是经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设计,弥散着教育性经验的环境与环境系列。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有非预期性的一面,但因为经过了教育者的规范计划,蕴含了教育者主观目的和意图,它的可预期性也是明显的。因此,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隐性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的选择与设计。

第二,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活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的接受机制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对显性课程来说,学生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什么,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会采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断地调节自己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经验。而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是隐性课程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状况,学生在隐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性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施加的教育影响。因此,隐性课程是教育者有意识设计,学生无意识学习的一种课程。

第三,隐性课程以非学术性知识为主,但也包含学术性知识。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地说应该是“学校课程”。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者即可以把校内资源设计为课程,也可以把校外资源设计为课程。而且,人的学习是一种伴随终生的不可割裂的整体行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很难区分知识获取的地点,也很难区分是显性课程给的还是在隐性课程中习得的。因此,从学习结果看,隐性课程即可存在于校内也可存在于校外,既可以是学术性知识,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知识。但它偏重于非学术性知识,属于较深层次的文化范畴,对学生的影响更稳定、持久,在培养“完整的人的个性”方面的作用,比显性课程更明显。

综上所述,所谓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规定的传统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性环境和进程。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在不同的具体学科课程教育中,又显示出不同的学科特色。隐性语文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语文特色。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隐性语文课程是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

二、隐性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强调以学生、教师和职工为主体,包括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狭义的校园文化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指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即校园的精神文化如学校的价值准则、价值理想。

隐性文化指的是那些从外把握的、隐含的文化要素,主要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的某些成分而言,如社会关系、组织结构、语言、态度、意向、情感、价值规范、文化象征符号、风俗习惯等。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虽然可以经过显性课程来进行传递,但由于其隐含、无形等特点,其中大多数因素需借助于隐性课程也就是学校的隐性文化来加以传承,尤其是隐性语文课程更能完善校园文化。

三、隐性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然而,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校园文化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却是一个研究较少、令人困惑而又亟须解决的问题。

1.美化校园环境

一个良好的校园审美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相对课程开设的“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隐性课程”,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松弛、安宁与愉快;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道德,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当学生置身于优雅、宁静、整洁的校园之中,不少人会自觉约束自己,从而按照美的规律与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校园的过道两旁,教学楼的外墙,操场上的草坪边……这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地方写上一些名言警句,这些隐性语文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校园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季常青,鸟语花香,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会使师生们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同时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热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扬州才实验小学200711班杨婧

最近班里不知刮了什么风,有一些同学讲话油腔滑调的。有时他们在课堂上插嘴,有时他们上课学老师说话,有时他们在班上说一些无聊的笑话,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对于这种行为,熊老师便在班上举行了一次针对“油腔滑调行为”的讨论。

讨论会开始了,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了杜绝油腔滑调这种现象的方法,有的同学说了油腔滑调的伤害性,有的同学检举讲油腔滑调的话是那能人……

第一个站起来的杨浩辰说:“油腔滑调讲话的人主要是:秦天宇、李沐洋等一些同学。”

曾经讲过油腔滑调话的秦元也站起来说:“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讲笑话,让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不但直接影响课堂纪律,还会使自己在同学们的心里形象受损,这多像小丑啊!”

秦元的话还没说完,心急的朱欣悦就立即起来说:“如果你说话油腔滑调,那么周围的人就会觉得你不文明,这样他们都会远离你,你没有了朋友就会孤独。”

陈仲尧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有人说了油腔滑调的话,我们轻则扣分,重则找家长。”

王茜迫不及待地说:“有时你说了油腔滑调的话语,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呢。”

…………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类型特征;积极作用

一、企业文化类型与特征

1.象文化:尊重、友好――人本型

象文化特征:企业的工作环境是友好的,领导者犹如一位导师,企业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企业的成功则意味着人力资源获得充分的重视和开发。人才被认为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因此,企业致力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职业经理人当家的公司,竭力打造“阳光照亮的体制”。尊重人,为优秀人才创造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和人生,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2.狼文化:强者、冒险――活力型

狼性文化,是一种强者精神。在狼文化特征的企业里,充满活力,有着富于创造性的工作环境:领导者往往以革新者敢于冒险的形象出现: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在行业中的领先位置:而企业的成功就在于能获取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华为、国美、格力、娃哈哈都是中国企业狼文化的典型代表。

3.鹰文化:目标、绩效――市场型

具有鹰文化氛围的企业是结果导向型的组织,领导以推动者和出奇制胜的竞争者形象出现,企业靠强调胜出来凝聚员工,企业的成功也就意味着高市场份额和拥有市场领先地位。

以出奇制胜的创新,实现了企业绩效和市场份额的高增长。管理风格始终建筑在绩效导向的基础上,是以做到一个目标再奔向另一个目标的持续动作,去获取要跳一下才够得着的高目标。从大处看世界、对自身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这类公司以联想、伊利、平安、光明、春兰、喜之郎、小天俄、雨润、思念等公司为代表。

4.羚羊文化:温和、敏捷――稳健型

羚羊的品性是在温和中见敏捷,能快速反应但绝不失稳健。以追求稳健发展为最大特征,因此这类企业的工作环境规范,企业靠规则凝聚员工,企业强调运营的有效性加稳定性,企业的成功是凭借可靠的服务,良好的运行和低成本。这类文化的代表有海尔、中兴、苏宁、美的、汇源、燕啤等企业。

海尔的每一步都伴随丰创新突破,追求卓越,但是它在实现创新中也强调和合,行王道而非诡道,走稳招而不走险招。稳健发展在海尔文化中,就是靠执行力强作为保障,高层决策可以不走样地落实到最基层:而执行工作的效率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海尔中层干部的素质并不是最强的,但以张瑞敏为核心,以海尔文化为基础,就形了一个最强的组织。

二、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是“发动机”作用。企业用什么来激励员工,正规制度讲究的是物质奖励、金钱刺激,工资、奖金,以及股权、期权都是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产物,这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完全靠物质奖励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因为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刺激在内,其激励作用都是边际效率递减的。在开始时也许有用,但在人的收入与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其作用就越来越小了。这个时候,你不能只靠物质,要靠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源泉。

二是“指南针”作用。企业设立制度,是为了对企业的行为有规范。然而,市场瞬息万变,靠制度实际上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这个时候,企业员工的行为更多要靠企业文化引领。举个案例,农民在海尔牌洗衣中洗地瓜,结果把洗衣机洗坏了,要海尔赔。如何处理这件事是考验海尔员工的智慧。按理,海尔可以完全不管。洗衣机嘛,不言而喻,当然是用于洗衣服的,洗地瓜洗坏了责任在消费者。但海尔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它没有说洗衣机是不可以洗地瓜的。这个时候,不是海尔的制度,而是海尔“真诚到永远”强调服务至上的文化,引领员工妥善地解决了农民的申诉。更绝的是,海尔在此后,居然发明了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这使得本来可能演变成“公共危机”的一件对海尔相对不利的事件变成了喜剧。其中所仰赖的正是海尔的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针”作用。

三是“消毒剂”作用。许多人都看到市场经济好的方面的作用,但较少关注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其实,市场经济并非完美,常常存在“市场失灵”。除“市场失灵”外,市场竞争也容易导致人和人之间不择手段的竞争。这个时候,一种强调博爱、公义、诚信、友好的企业文化就可能成为个业以及市场消毒剂。它让企业超越唯利是图,让企业员工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团队合作上找到平衡。

相关期刊更多

卫星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今日中学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应用科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